第一篇:社会主义之我见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取得的最伟大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迎来伟大振兴的光明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本立场、根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恩主义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为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服务。邓小平理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标准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好落脚点。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 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视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手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使劳动成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财富的充分涌流,按需分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邓小平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的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基础地位,是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坚持了实现其本质要求的最基本的原则。实现其本质要求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思想方法、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理论基石之一。唯物史观的确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突出了“具体情况”和“现存条件”在理论“阐明和发挥”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一)都要历史地,(二)都要联系其他原理,(三)都要联系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考察。”他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依据上述的基本思想方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其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完整的表述。1978年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据此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阶段国情出发,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果没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始终如一的坚持.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今天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主张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当家做主后,应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即“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了明确阐述: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为两种表现形式,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社会化的生产力,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将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代替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在领导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决不允许破坏。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一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是有现存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决定的,而是由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争得民主。《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这里既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1850年,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在1875年马克思批判“哥达纲领”时.又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集中表现为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并始终坚持。人们熟知“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职能和历史使命是相同的。因此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党理论。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为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社会主义价值观之我见
社会主义价值观之我见
在大一下半学期短短的三次形势政策课的学习中我逐渐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下我上网查询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多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我更需要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仍旧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种荼毒。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非主流”就是一种不正常的颓废态度,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以至于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来。再比如网络上风传的凤姐、芙蓉姐姐的事情,别人把她们当成笑柄和谈资,但她们却乐此不疲,真不知她们是勇敢还是厚颜无耻。又或者今天出来个家虐,明天出来个腐败,小到谁闯红灯被罚了款,大到又有谁不堪重负跳楼了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社会主义道德缺失;更有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发展需要,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正因为我们的社会还不够和谐,所以我们才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纠正,才不至于让那些价值观扭曲的学生作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约束力,它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和美好。别的不说了,就说我们青年大学生本身。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换言之,在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他们不仅可以很好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很容易一个不小心就误入歧途。不仅如此,小到青年大学生,大到整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价值体系的指导和敦促,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历史的必然性的。
青年大学生是这个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对这个群体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它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社会需要公平,因为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做人要自尊自爱,要以博爱的心去对待他人,就像地震中那些不顾自身安危救人的人。它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与周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必须与他人团结合作,不能做损人
利己的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它还会让我们了解整个社会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不只是在为自己努力,也是在为我们身边的人努力,为我们的后代努力,我们肩上有很重的责任,我们要肩负起这份责任。所以当我们响应环保、低碳时,我们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做着自己的一份努力。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让我们知道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问题,在遇到原则性问题时作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好的决定。但是如果不能这样,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要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这也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像温家宝总理一样,即使拖着疲累的身体,也要飞到受难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的同胞。
这些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们要学习一辈子,践行一辈子的。所以,就让我们在社会主义价值体观中成长,成熟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缺少文化的人只能称之为莽夫,一个缺乏文化的民族只能称之为蛮夷,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建立一个大秦帝国,孔子创儒家学派,支撑二千多年封建王朝。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超级大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十七届全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无论国家的发展,还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可以释放出比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更强大的能量。
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并列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我认为一个国家文化大发展,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今天谈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够给世界贡献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文化。任何文化总是和其产生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不同时代的人为了完成自己时代的任务、回答自己时代的问题,便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当今时代,面临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光荣使命。如何进行这一伟大实践、完成这一伟大使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正确回答。这种回答就构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合理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树大根深,散发着东方智慧和人性光芒,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有经济超越的成功先例,文化超越亦有可能。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不只是经济强国,同样也是文化强国。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
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上,报告又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浅析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定,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它会决定一个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的方向。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反映他的对世界及周围事物的认知和他的需求状况,同时价值观还会对人的行为动机起到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存在,它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也会随着主体所处的环境以及主体意识的转变而有所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不会只有一种表现,而应当是多元的,丰富的,有变化的。
二、什么是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应当是在一个人多元的一系列的价值观中,起到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强于价值观,不轻易改变,是多元价值观中共性的部分,核心价值观可以知道主体明辨是非,指导主体确定行为目的、奋斗目标,决定主体应当做什么,不做什么。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指明了我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应当共同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上,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部分强调的第一点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社会、国家、思想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础。国家富强了,社会才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幸福生活;国家富强了,说话才管用,才能拥有较高的国际地位,才能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国家富强了,在国际关系中才不处于弱势,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人民的权益,捍卫自己的主权。
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程度,民主是国家能够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民主程度高,人民能够真正地当家作主,人民能够说话有用,国家才能真正说得上是人民的国家。我国实行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为的就是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让人民能够真正地成为国家的主人,虽然在现阶段的体制以及执行上来说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我们正在民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并不断完善着。
文明,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由人民的素质高低决定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国民素质的情况,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当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到物质的制约了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精神力量强大了,这时的国家才真正地具有了话语权。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自由,就其本意来说,自由应当是一种没有阻碍的状况,但我们更多地强调的是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专政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自由不是放纵,自由必须在约束的前提下存在,没有约束,也就没有自由可言。自由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障,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那么他的个性自由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由意味着作为独立的一个人,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习惯,拥有自己的风格,甚至培养独立自主的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我,也能够促进文明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
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人人平等一直是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平等是绝对的,而平等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平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原因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完全平等,而是由于人们更愿意相信世界上是有绝对的平等的,平等作为一种信仰存在着。而在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尽可能地想平等靠近,则能够避免和化解很多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冲突和纠纷,能够更好更长久地维持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
公正,是指公平正义。一般来说,公正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
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家孩子标准。单反有人群且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公正不是一个一尘不变的概念,它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同时它也在不同的领域中表现不同的内涵,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就社会领域的公正而言,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保障包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因而不能把经济领域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简单的拿过来。完善社会制度,构建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才能够促进社会长久的稳定发展。
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并被视为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法律作为规范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服务。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从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搞价的长治久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爱国,是指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是社会属性的要求,身为人类,就离不开集体,不能单独存在而生存,而国家就是具有相同祖先的人的集体,身在其中,我们不会感觉孤独,而会充满信心,勇往直前。爱国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是一个人为了国家社稷而努力的动力,是一个人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更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而爱国不是盲目爱国,也不是口头的口号而已,爱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要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就是爱国在这个时代最好的表现。
敬业,是指人们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敬业是一种人们
应当普遍拥有的奉献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敬业要求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只有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人民的富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诚信,是指诚实诚恳而又信用。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是立国之本,国家的领导者只有依靠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取信渔民,才能够将人民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发展而共同努力。对于一个水单位、意向社会事业而言,诚信是一项普遍使用的到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则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应当以诚立身,讲究信用,守法守约,取信于人,方能长久。诚信,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之本,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友善,是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我们都希望能生活在友好、友谊、有爱的氛围中,希望自己的周边都充满着善意、善良、善举,我们倡导友善,就是为了动员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这样一个人人心情舒畅、处处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这需要每个公民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友善的态度与同事相处、与朋友相处、与家人相处。友善的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是我们个人保持心情愉快,也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我们国家发展步伐的加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当代社会已是刻不容缓和势在必行的。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是我们坚定信仰,明确方向,加强自身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抵抗力,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要,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践起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的强大精神力量[2],才能够真正的摆脱口号和理论的位置,成为人民富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强大推动力。
注释:
[1]《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http://bt.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 吴倬.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参考文献:
1.顾友仁.方爱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向度——近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
[J].伦理学研究.2011.(2)
2.黄蓉生.白显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3.顾友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向度——近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4.李纪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5.修宏方.冯德军.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6.段华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进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商学院财务会计教育2班2010244205欧丽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便成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也符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西方,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实践者和发展者,社会和谐成为我们党不懈追求和不断奋斗的目标。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更在党的十六大中,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要看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的现象,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缺位问题、社会公共事业有所滑坡问题等等相继出现或加重。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满和忧怨。改革开放30多年了,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应该考虑让广大的民众普遍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个能力。当前,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应当把共建共享这个理念在党内外树立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得尤为迫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这个伟大工程的过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抓住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之核心,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理想。要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必须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其中主要环节包括:树立和协理念、抓好经济发展、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文化、融洽干群关系。
1、树立和谐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发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也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和谐理念。其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并把坚持以人为本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坚持统筹协调,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2、抓好经济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其关键在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了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贯穿始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用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构成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3、关注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实际上群众的幸福标准很低,无非就是经济上富裕、生活上安定而已。所以解决民生问题,应主要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入手,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然,我市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开办敬老院、进行残疾人培训和安置就业,实行医疗合作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妥善处理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都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
4、构建和谐文化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立足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大力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用和谐文化来整合社会意识,规范民众行为,引领社会前进。我们一方面要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要着力引导社会舆论,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生动和谐的社会主流舆论。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我市的文化事业,充分利用我市艺术节的成果,发挥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特有功能。
5、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群众是基础,干部是关键。干群关系决定着人心向背,影响着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全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突出的地位。
放眼神州大地,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幅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生动画卷正在全方位展开。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正确指引,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在中华大地上谱写出万众一心共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业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