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概论论文
心理学概论选修课感想体会
这一学期我非常荣幸地报上了心理学概论这一门课。心理学是我心仪已久的一门课程,小的时候我就曾想,将来要学心理学,因为当时那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尽管后来种种原因我最终选择了工科,不过儿时小小的憧憬依旧没有淡忘,而这次的选修课则恰好给我提供了一个良机让我去接触心理学的知识。其实通过以前聊天,似乎很多同学都曾经向往着心理学,我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心理学如此具有魅力呢?我想,正是因为它是研究人类心理的一门学科,充满神秘感与新鲜感,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直达我们的心门,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实际意义,所以心理学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同学。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王慧琳老师,因为是她深入而又通俗易懂的课给了我学习这门课的机会,也是老师让我在学习了之后是我的心理更加健康,也让我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她的课堂氛围轻松,仿佛在与大家聊天、讨论一般,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引入许多生动的案例,加深我们的理解同时也增添了趣味。老师的课堂形式也丰富多样,有时甚至还带我们一起欣赏著名的影视片断等等,让我觉得心理学愈发的吸引着我。这都要归功于王老师的用心良苦,所以我要真心地感谢她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课堂!
在上完这一学期的课后,我也更加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生活中有很多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变化,几乎各个方面,比如,我们可能由于学习上的困难而整天忧心忡忡,可能由于生活中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可能由于感情上的挫折而一蹶不振,可能由于对未来的恐惧而整天不能释怀,等等吧!总之,在这方面的很多东西还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作为一个学习心里学概论的学生,在学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也有了很多的认识。
首先,在情绪控制方面,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控制好自己情绪的重要性,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比如,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可能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那么美好,在我们情绪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对来说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大脑比较兴奋,比较有动力,也有精力去做一些平时不想做的事。但是如果情绪不好,总是郁郁寡欢的,那么我们就可能连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来都是那么的不顺手,就会感觉一切都在和自己的心作对,以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我们可能会因为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而使得我们的行为冲动,轻者可能只是自己闷着自己,重者则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情绪暴躁,不易安静,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可能会导致犯罪或者抑郁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天早起给自己一个淡淡的微笑,让自己在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同时在遇到困难时不慌张不莽撞,小心谨慎并坦然面对,用心去解决事情,接受改变不了的事实,这样我们才能以最好的心态对待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幸福。
其次,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也感到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通俗的讲,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人脉”,人脉的好坏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好坏几乎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人格的高与低,而科学的“人际关系”的定义则更深刻,它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搞好呢?这个也要求我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对人要平等,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平淡的心,对待不同类型的人要有不通的方法,要学会摸索他的内心世界,在交往的开始就要了解他的优点,给对方一个较好的印象,也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交往。这样才能显现出你的素质,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人脉。
另外,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压力”了,而且现在的我们正是面对的压力最多的时候,比如学习,生活,感情,未来等等,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这一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压力指人的精神遭遇外界影响而带来的心理紧张,或者痛苦,使人因这些因素而感觉精神状态不佳,面色萎靡,内心沉重,更有甚者痛苦不堪.所以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压力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一个必须的能力。在学习上,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一道题解不出来而捶胸顿足,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个误判而不能平静,这时候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这样做会影响我们心情的,何必呢?不要因为这样的小事而放不下,现在我们就要培养一种大度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上,我们的压力可能不是太多,因为有家里给我们打钱,几乎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铺张浪费,因为我们花的是父母的钱,或许现在我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辛苦,但是等我们自己挣钱花了我们就能知道父母的苦了;在感情上,我想现在的我们在这方面遇到的困惑最多了,感情这东西本来就让人难以捉摸,但是我们更应该把握好这个尺度,恋爱了,我们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对方,处理事情时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与对方分担痛苦,分享快乐,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持感情。然而有很多人还是要面对失恋的,失恋往往很痛苦,对我们的打击也是别的不能比的,但是我们没必要因此而一蹶不振,失恋了,我们应该做的是祝对方幸福,同时自己也要坚强的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能从此而麻木不仁,有句俗话说得好,天涯何处无芳草呢!不要因为一个人而毁了自己的一辈子;面对未来的压力,我们可能不去想太多,现在的人得过且过的很多,很多人都不去想将来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成家,但是我们还要适当的给自己加压,适当的压力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与渴望,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使我们有一个正常的心态。
尽管我不是专业的心理研究员,对这方面的认识也是比较浅显,但是这门课程真的让我受益不少,上面的也只是我的一点学习心得,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收获便不赘述了。总之,要想成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在课余的时间里关注着心理学方面的发展,关注着自己的心理变化,让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心理学带给我的帮助。我想,心理学概论这门课对我们大学生真是具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最后也希望这门课程能够越办越好!
第二篇:心理学概论论文
导语:把心理学应用到企业政工工作当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政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概论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心理学概论论文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篇:.心理学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李虹
学号:20100411077 班级:会专10-11
摘要
社会在发展,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反映在学生心
理的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伴随着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大学生活。研究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规划)等心理成因及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我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为了解决和预防大学生
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研究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规
划等
参考文献:《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倾向于自信、热情、紧张、急躁等。
独立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经成年,渴望独立,渴望自己闯荡。这是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涉世未深的表现,既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可能是一个陷阱。
在一些心理研究的杂志上,可以看到心理学家对于大学生的偏爱,他们指出大学生心理是自我意识矛盾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看到比自己出色的人是,会逐渐地出现了不接纳自我的现象。同时怀疑自己,这种怀疑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
随着成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人感,渴望自立自治,同时又有反叛倾向。这种既想独立又无法真正独立,既想摆脱又摆脱不掉的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们,经常使一些同学感到苦恼和彷徨。
二.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学习,生活,就业,未来,无一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困惑,一般来说,大学生情绪上常见的困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 大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适应焦虑、考试焦虑、社交焦虑、择业焦虑等。一般认为焦虑情绪在不同年级之间呈沙漏形分布趋势,即大
一、大四学生的焦虑情绪分布高于大
二、大三学生。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一切的生活学习都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要求自身也要有相应的改变,去适应新环境。二:易怒 由于正处于青春成长期,又正逢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的多方面问题困扰,大学生群体就会比较躁动,易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现象。
大学生的容易发怒与一些错误认识有关,比如,有的大学生会认为发怒可以威慑他人,可以维护利益和尊严,可以推卸责任,可以满足冤枉等等。于是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就会为一些本来不必要争论的事发生口角,引发一些伤人伤己的事故,轻者斗嘴吵架,重者拳脚相交,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于大学校园的不和谐元素,也是大学生个人需要自我改善的方面。
三.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分析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往往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一
般,甚至较差,而一些智商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有:
1、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2、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3、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二学习缺乏动力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是指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厌倦学习。在学习时不象中学时那么有劲头,主要表现为:
1、学习松弛。进了大学校门,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2、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3、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
四.大学生人际问题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领域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
1亲情: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在通过记者的了解中,马加爵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中都极少与父母、亲人沟通与联系。当事件发生后,他的父母、亲人都简直不敢相信,一下子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想与家人、亲人的沟通、联系还是很必要的。
2友情:它是人生情感的依恋,需要在交往中延伸。在交往中我们应该珍惜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它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乐趣,增添一份光彩。我们知道没有友情的心灵是孤独寂寞的,没有友情伴随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单调,没有友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3师生情:我们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便建立了一种师生情。它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需要在交往中巩固。
我们在大学中培养人际交往,是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大学生都必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环境间的互动,环境能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环境。
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1择优心理是大学生恋爱中普遍具有的心理,一般来说,交际广的同学择优心理强一些,自认恋爱条件较差的同学择优心理弱一些。
2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嫉妒心理在大学生恋爱中归纳起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嫉妒,一种是自然性的嫉妒,一种是变态性的嫉妒。
自然性的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变态性的嫉妒一般表现为无端猜疑、充满敌意和怀恨报复。从表面上看,变态性的嫉妒出发点和归宿似乎也是爱情,但实际上它恰恰是同爱情背道而驰的。爱情必须相互信任。
3掩盖心理,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优点显示出来,而把缺陷和不足隐藏起来,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掩盖心理。4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是指恋爱活动受人评价和行为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在恋爱过程的很多环节上。有的大学生本想进入大学后认真学习,暂时不想考虑恋爱的事情。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谈上了恋爱,自己就会产生疑惑,进而听到大家对恋爱的赞赏时,原先的信念就会动摇,很快会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1.正确把握爱情
爱情是一所学校,它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正确把握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2.正确对待恋爱
(1)恋爱与事业。在人生道路上,爱情很重要,但它不是最主要的。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
(2)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友谊是人类情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情感。友谊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获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异性间的友谊是爱情的基础。恋爱的过程是一个友谊不断深化的过程,友谊伴随着爱情的始终,但友谊不一定发展成爱情。爱情比友谊具有更高的层次,两者有明显的不同。
六.大学生职业规划分析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
一 大学生应树立以下观念: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可盲目地“撞大运”。
二 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要指望别人
来对你负责。
三 全方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触及的是心理的因素,如与自我认知有关的兴趣、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自信等。
第四篇: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心理学论文
姓名: 培训学校: 班级: 学号:
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
题及策略
培训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它能把人的素质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能动地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作为中学生,要想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均衡发展,心理素质是基础。目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着多种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解决和完善。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策略
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并且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令人担忧
据调查。目前35%的青少年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有调查也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虽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在少数,但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1.学习上的心理障碍。(1)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
(2)学习目标迷失,动力不足,兴趣低下。
2.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障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因自信受挫而陷入苦闷、焦虑、烦恼、恐惧,产生心理障碍。
3.性与恋爱方面的心理障碍。青年中期,是恋爱的季节。但是,由于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性关系认识的偏常,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等等。
4.与自我意识有关的心理障碍。
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生容易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与“理想自我”的实现有距离,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消沉、苦闷、抑郁、冷漠的心态,甚至出现自杀的企图。
②自我价值是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目标。有些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时,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使自己陷入苦闷、绝望的境地。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可能发展为一些心理疾病。例如,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个别的还会引发精神分裂症。身心疾病原因是心理上的,症状表现为生理的。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高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容易使人疲劳倦怠,而高竞争又必然带来 的失败与挫折又易使人消沉悲伤,从而形成很多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可能让社会取消竞争,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来迎接与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应试教育”使得很多中学片面强调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尖子生。优等生,而使一些后进生。差等生受到冷落甚至歧视。他们没有升学的机会,又不愿脚踏实地地工作就业,他们往往与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拉拉扯扯,产生攻击行为直至犯罪行为。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上升与中学教育的失误不无关系。
第三,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大脑就没有人的心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所以开发大脑的潜能一直是人们向往已久的事情。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现代人一生中只动用了大脑潜力的四分之一,这么低的利用效率无疑是一种浪费。如何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就是要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当一个人能辨证地认知世界的事物,提高记忆力,打开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大脑的作用便会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对一个不断发展、进取的人才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础,是动力,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实施方法及策略
(一)寓心理素质教育于目标教育之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化教育的普及、开放改革的深入,现代中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探索精神。对一些新事物的出现,充满着好奇和求索,由于缺少经验、缺少科学的方法,往往是一味的模仿或求升、求变。因此在思想工作中,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开阔眼界,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心态现象。针对目前,少数同学中的追星族,讲究发型的怪异,服饰百态,描眉、涂口红、染指甲,装饰金银首饰,纹身等自以为是走进新时代,追赶潮流而洋洋自得,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学校要严令禁止;一方面要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这类哗众取宠的不良心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发展自信、进取、创新精神和顽强拼搏等心理品质,使之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二)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目前,中学在校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造成了他们有更强烈的自尊心,更独特的个性和更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看不起家庭不太富裕、衣着检朴的同学或老师。一方面要求脱离父母及师长的呵护,力图显示自我的才干,希望得到他们的尊重,而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依赖性,特别是发生纠纷。遇到挫折,总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帮助。对此,我们要通过学校集体的力量约束和独特的生活环境,来消除他们的这种“小皇帝”思想,让他们在集体主义的荣誉感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的矛盾碰撞中不断的磨炼自己,使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始终保持乐观的心境,增添生活的乐趣,增添藐视困难的勇气,热爱生活,奋发进取,使他们永远有一种对事业的忠诚与追求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寓心理素质教育于自主管理之中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必须依赖于心理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中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其情感也相应随着丰富多彩,但也具有不稳定性,敢想敢干中易丧失理智。因此对于他们的这种情感,如果采取了不当的方式,就有可能发生正面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工作中要注重交流与沟通,注重方式方法,分析个性特点,达到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义务活动,使精力过剩的学生得到有益的释放,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学会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四)寓心理素质教育于网络教育之中 很长时间以来,学校、社会及学生家长都没能很好的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农村中学受多方条件的限制几乎一片空白,近几年来,由于提倡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在工作中本着沟通、诱导、启发、化解、矫正等细致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兼职指导,条件一般的学校也可以培训心理学特长的员工,当学生中出现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时,心理咨询人员,一方面及时地与其疏导;一方面及时地与思想工作者联系以防不测。
(五)利用多种可行性原则解决学生存在的多种心理问题 常用的原则有: 1.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2.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3.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五篇:心理学论文
浅谈挫折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研究
【论文摘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给孩子独立和自由,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给孩子鼓励和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给孩子自强与坚毅,让孩子学会战胜挫折。挫折是成长必经的坎,它让孩子更勇敢、更坚强!
【关键词】:挫折教育 心理 成长 坚强 正文: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我们可以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以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预备。可见,挫折教育在小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首先,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渴望成功的心理。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小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幼年周恩来假如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碰到挫折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熟悉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应付所碰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便能激发我们的潜能。
其次,挫折教育能打击小学生的骄傲情绪,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更懂生活。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这种教育方法能让小学生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是“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预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耐挫能力,从而在失败后变得十分脆弱。作为小学生,面对失败应该成为一个强者,熟悉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熟悉到每一次失败都是一种成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改正,从而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碰到挫折时,我们还应该提高耐挫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某位教师做过这样的挫折实验:“今天中午放学后,大家都已饥肠辘辘,急着赶回家吃饭,可发现自行车轮胎被放了气。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办?”学生们一听,有的表现为心慌失措,有的说给家里打电话让家长来接,有的说改乘公共汽车。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情节问同学们:“假如忽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母亲上午看病诊断得了重病,你听到后会怎么样?”一个女同学当时抱住脑袋说:“哎呀,那我没法活了!" 该实验说明中小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预备往往不足或根本毫无预备,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转化情况是由自己控制的,乐观坚强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挫折。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便能作好接受挫折的心理预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就应注意挫折教育,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
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 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针对有些学生比较聪明,以及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这种学生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有了正确的思想,接下来便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后,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对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的。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避开挫折是我们的一条较为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便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但避开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它需要特别的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不能从失败中学到知识的人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人不应当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对于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们要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帮助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崔华芳 《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
罗明《挫折教育研究》
罗明《罗明成功学》
马利琴《挫折教育(用逆境培养最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