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实践的哲学探讨

时间:2019-05-14 21: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战争实践的哲学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战争实践的哲学探讨》。

第一篇:关于战争实践的哲学探讨

关于战争实践的哲学探讨

一、战争哲学的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正如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所描述的那样,企图为军事战争建立一套固化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理论不应该给指挥官提供死板的条文和体系作为他们智力活动的工具,理论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方向,战争理论应该是人们思考关于战争问题的线索,成为学习战争问题的指南。建立战争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能够不必从头整理材料和从头开始研究,而可以利用已经研究好和整理好的成果。

战争理论要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战争受时代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条件和特点,决定和影响着战争方式和战争理论。理论在考察、区别和整理各种事物的时候,永远要考虑产生战争情况的多样性,因此在确定战争的大致轮廓时,应考虑时代和当时情况的要求。这就要求军事指挥者要不断学习知识,不断完善战争理论,根据战争实践的发展不断研究和创造新的战争理论。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战争,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战争理论。

作战几乎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固定的范围,然而每一种体系,每一座理论大厦,都有着综合归纳难以避免的局限性,这样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需要决策者们对战争的客观情况作出最仔细、最深刻的调查和分析,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合适的理论做为实践的指导。

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中《虚实篇》也有着同样的论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克劳塞维茨和孙武两人关于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论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战争哲学的认识论——战争相关性和因果性的辩证关系

基于战争情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觉得过去的军事家们喜欢用因果性去阐述战争要素,在实践中却总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局限性,导致战争的分析、预测与实践情况的发展会出现各种不可忽视的偏差。所以在这里我打算用相关性的原理来阐述各种要素对战争的概率影响。

首先,研究战争的胜负就要研究哪些要素是与战争具有相关性的。何为战争要素的相关性?战争胜负与各要素具有相关密切程度,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或者概率,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就是之间具有相关系数,系数越大,对战争的胜负所产生的作用力就越大。各个要素与战争胜负所对应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战争胜负的走向。

在各要素的相关性中,有些要素是强相关性,有些要素是弱相关性,但是这种强弱关性又不是绝对的,这种强弱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标准。而在实际战争中,即使是弱相关性,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也能发挥出决定胜负的关键。打个比喻,人体如果受到伤害,在受到一定力的撞击下,大脑受到撞击产生的死亡率比四肢撞到所产生的死亡率高,但是在实际的意外死亡中,人体的受力是不均匀的,可能那些易导致死亡的器官反而损害的很小,但是局部的位置受撞击,产生大量出血,也可能造成人失血过多死亡。其中易导致人死亡的器官就是强相关性,出血是属于弱相关性,除非出血造成失血过多产生休克,否则一般性的出血对人造不成致命的伤害,这里的弱相关性要素因为系数比较高,与其他强相关性系数较低的要素变成相比而成为较强的相关性因素,所以能够对战争的胜负可以产生决定的走向。

正如牛顿力学所描述的那样的,自然界中的每种运动都是由多种类的力合力形成的。战争中胜负的走向也是由一系列相关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各种相关性要素之间的作用是复杂,但就像所产生的合力一样,战争产生的结果却具有唯一性。在战争实践中,我们要详尽的审查各种与战争相关性因素,谨慎地考察实际战场中能够发生作用的相关性要素,并仔细的计算各种相关性要素彼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影响的,观察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从而做出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和战术决策。

在这里又要补充下,因为人的智慧对于战争的胜负本身就有影响作用,所以战略和战术本身也是战争的相关性因素,思考和计算全局时候也要考虑敌我双方的决策对于战场变化的影响。这就要引出另一个问题,战争不仅是单方面的各种相关性要素的互相作用,更是双方乃至多方之间的相关性要素的影响。虽然战争未来的结局注定只有一个,但是结局的内容却因为这种相关性要素的复杂性而变得难以预测和分析,这种相关性的复杂情况可能会产生不同概率的未来走向,如何能够迅速和正确的把握战争运动的走向,在战争研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就是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是战争领域中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

掌握主动权的核心原则在于始终要保持住比对方多的优势,综合形势和力量要压过对方,这样我方在战争未来的走向中就能拥有更多的选择,而对方却只能被迫地受制于我方的行动而选择的范围更小,这就是战争胜负在概率的体现,谁拥有的选择性越多,谁胜负的概率就越大,谁选择性越少,谁胜负的概率就越小。

此外战争的相关性要素以及他们的相关系数在战场中是瞬息万变的,需要领导者们能够具有高度敏锐的嗅觉,迅速、果断的品质,并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决策。虽然战争在复杂的宏观方面表现了相关性,但在简单的微观上却表现为与之相反的因果性。狭路相逢勇者胜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道理。在没有其他要素干扰的情况下,士卒的勇气对胜负的关键起了决定作用,这里的因是勇气,果是胜利,勇者胜则表明勇是胜利的因,胜利是勇者的果,二者具有我们所说的因果必然性。单一要素的互相作用毫无例外的体现了这种因果性,就犹如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时候,强者总是会战胜弱者。

战争在宏观方面的相关性的特征是具有概率性,在微观方面的因果性方面则表现为必然性。战争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具有极端的矛盾性,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寻找沟通两者联系的桥梁,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战争微观方面的必然性在多种必然性要素的碰撞中组成了战争宏观方面的偶然性,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变化所产生的力道碰撞可能会衍生出数量众多的战争行为,在这期间对决策者来说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所有可能发生的战争行为都有出现的概率性。说道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对战争行为概率的选择进行一番研究。

上述的推论已经证明了战争的概率性,但决策者却不能逐一尝试,战争时间的紧迫性和高昂的代价性不允许这么做,此时决策者要做的就是根据各种战争行为出现的概率性大小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就纯粹的理论而言,我们可以运用数学中线性规划的数学方法来甄选高胜率的战争行为,以各个要素的相关系数的变化为变量,以战争的胜负为目标函数,以战争双方乃至多方的实际情况表示为约束情况,在战争情况的范围内求解战争胜负的最优解和最佳决策。当然我们不能用纯粹的数学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各个要素的相关系数是我们为了表述此种要素对战争行为的作用力有多大,是一个概念上的表述,并不能被人为的用数学精确性表述,只能根据战争的历史和将领的经验进行推测并评估,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就非常的推崇那些军事天才的罕见判断力,他们总能做出最佳的判断决策。撇开那些有着丰富经验将领和军事天才而言,即使是最复杂的计算机也不可能做出最精准的预算,但我们可以尝试用线性规划的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作出最优解。在战争领域内,最优解的表述我们可以引用《孙子兵法》中《谋略篇》有着精彩的论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战争的决策者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决策无限接近于最优解,谁最接近最优解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了主动权就相当于掌握了战争的胜利。

根据上述的推论,我们清楚的知道战争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是战争双方的客观情况,这一点比较有意思。《孙子兵法》亦有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论述的就是在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下,我们不被战胜的主动权在自己,能够战胜敌人 却是对方给了我们可乘之机。中国古代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有这么一段话:“譬如弈棋,两敌均焉,一着或失,竟莫能救。是古今胜败,率由一误,况多失者乎?”双方情况势均力敌之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误,才能获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对此又进一步细分:“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以小的用兵之术战胜不懂用兵之术的人,以小的优势来战胜没有优势的人,这怎么能够谈论兵法呢?《孙子曰》谓‘多算胜少算’“,有以指少算胜无算。《”孙子》上说‘计划周密的能够计划欠周的’,由此可知计划欠周的能够战胜的毫无计划。

上述两种军事著作的论述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双方彼此复杂的情况决定了胜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两者势均力敌,战斗相互胶着的情况下,关键在于谁先犯错误;而势力不均的情况下,强的战胜次强的,次强的能战胜弱的;准备充分的能够战胜准备不足的,准备不足的能够战胜的没有准备的。胜利的水平取决双方的客观情况,更取决于双方将领的智慧,所以有些胜利也许并不算多高明,甚至其中充斥许多瑕疵,这也解释了战争史上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胜利,以致于我们觉得非常的荒谬。如果在现实的实践中,我们用一种愚蠢地方法战胜了敌人,只能表明敌人是比我们更愚蠢的家伙!

三、战争相关性要素的研究

根据人类实践积累的军事著作和战争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影响战争胜负的相关性要素做以下两种简单的分类以供讨论:

1.战争的主体是人

这里的人是个泛概念词,包括人的精神、人的物质、人的组织形态等等。人是属于强相关性要素。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以弱胜强的例子表明,人的要素在战争中是最重要的。

(1)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继续”,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政治命运决定战争胜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初期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让德国的闪电战得以迅速实施的原因,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法国因此沦丧。中国战国时期,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被赵国派大将廉颇据守关外不能前进,后秦国采用离间计离间赵国君臣关系,赵王因此解除了廉颇的军权,派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自毁长城,最终落得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的结果。此外,政治不仅限于政治高层的政治活动,还取决于一国政治的发展程度、文明程度,这里以鸦片战争为例,先进的国外政治体制对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胜利。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也从属于政治行为:外交。不论是战争爆发之前,还是战争进行之时,都非常注重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春秋时烛之武陈清利弊退秦师,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以其三寸之舌搅动七国局势,前有苏秦连横六国,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后有张仪合纵秦国,分化六国,并逐一击破。故赢得一人之辩终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的美誉。

(2)人类的精神状态是战争过程中最大的变数行为。它包括人的智慧、人的军事素质、人的心理状态等。人的智慧具体表现在战略和战术上,这点我们再下面的战争行为里进行论述。在这里举一例,楚汉争霸时期,韩信率领三万新兵在井径之战中大败据守险关的二十万赵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韩信利用敌方主帅骄傲自大、轻敌冒进的心理,在军队素质不如对方,军队数量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布背水一战,引诱敌军深入,亦利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激发自身军队死斗的方法弥补了本身军队素质低下的缺陷,同时派遣轻骑夺取对方大营,敌人久攻不下,回到营地又被人占领,从而造成敌方军队军心溃散,这个时候韩信指挥军队前后夹击一举击败敌军。在这场战役中,敌我双方人的智慧、人的军事素质、人的心理状态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3)人的物质因素的影响。这里所将的物质主要带有人为属性的物质。具体而言,包括武器装备、交通工具、物资、国力等所有对战争有关的物质要素。人类的战争兵器时代从石器时代——冷兵器时代——热武器时代——电子信息时代。这种物质是人类科技与客观物质的伟大结合。在其他要素同样的前提下,拥有先进武器的军队可以轻松的打败落后武器的军队。物资是军队战斗力持久的重要保障。中日八年战争,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利用物资的消耗性拖垮了日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对上述武器装备、资源贫富、人员数量、财力的大小等总的概括。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总能轻而易举的战胜综合国力弱小的国家。春秋时,齐楚争霸,然后楚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管仲于是在楚国实行重金买鹿政策,诱使楚国百姓放弃农耕,争相捕猎鹿兽,一年之后,楚国农田荒芜,粮食和农桑等各种战略物资奇缺,国家赋税受到严重的损害,此时,由于补鹿过多,鹿的价值急剧下降。待到时机成熟之后,管仲封锁粮食的流通渠道,率各国联军进攻楚国,逼迫强大的楚国屈服,最终实现了“九匡诸侯,一统天下”的目标。在当前综合国力激烈的竞争中,经济更是综合国力的重中之重,用经济制裁制服敌人,这种手法更胜战争一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事例。

(4)人类的组织形态,在战争中的表现形式是军队。军队是天生适合战斗的人类组织。这里的组织形态,包括军队的编制、军队的训练方法、军队奖赏机制、军队的指挥系统等。总而言之,科学的军队管理体制可以保障军队形成高效凝聚的战斗力,就犹如润滑剂般,让汽车可以跑的更快。历代军事家都非常注重对军队体制的优化改革,使之适应战斗的需要。中国古代兵书《吴子兵法》提到: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强调科学的治军方法,并阐述了各种治军的方法和策略。

2.战争的外界相关要素

如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这种要素相关性是属于弱相关性。(1)地形对于战争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弱相关性要素中应该居于首要地位。《孙子兵法》中用了两篇的篇幅论述了不同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在兵法《六韬》中,关于地形的描述单独列为一块,以豹韬为标题总结了各种地形下的用兵方法。《战争论》里面对地形的研究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里我来总结下地形的运用于战争的原则:根据我们的战略战术目的,结合各种地形所具有的特点,利用地形的优势占据制胜点或者利用地形的劣势让敌人陷入进去,也可以利用地形的特点增强我军的优势或者消耗敌人的优势。此时地形的作用好比就是一个系数,它的作用在于放大我军的战斗力和缩小敌人的战斗力,让我方形成对敌方的巨大优势,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达到制胜敌方。

四、战争行为的研究:战略与战术的制定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各种相关性要素互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就战争而言,是研究战争的行为。不管战争要素如何的多样,以如何复杂的形式进行作用,统统都要表现为具体的战争行为。

当战争要素以相关性做概率运动的时候,它们会以战争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战争行为以人类为主体作出行为,不管是上述的强相关性要素,还是弱相关性要素,他们都要通过人类行为这个纽带实施出来。人类的行为来源于人类的智慧活动,具体表现为人类通过思考制定的战略与战术,可以这么说,战略与战术是人类对整个战争行为的精炼。在这里敌我双方的战略与战术可能有高明的,也可能有愚蠢的,但它们都统一促使了整个战争行为的形成。

因此在本章里我们要着重研究人的战略与战术。战略与战术的制定的核心:始终围绕战争的目的。战略与战术制定的原则:因势利导,要顺着最小的战争阻力线去实施。战略和战术的执行方式具体表现为进攻和防守。而进攻和防守最重要的在于掌握主动权。掌握了主动权自然就掌握了胜利。这就是战略与战术的纲领内容。(1)战争目的

战争的目的:获得胜利,具体而言: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使敌人屈服在我们的意志之下。《孙子兵法》中《作战篇》曰:“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知有也。”孙武强调宁可迅速的结束战争,也不可持久作战。再拙劣的战略和战术都是围绕获胜这个目的服务,战争不是展示指挥艺术的地方,简单笨拙的指挥技巧只要能获得胜利也比精巧复杂的指挥技巧更有用。这里不是指不需要那些充满智慧的战略战术,而是要让它们紧紧围绕着战争目的服务,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它们的价值。(2)进攻和防守的相互转换

进攻和防守是战争行为的一体两面。从宏观方面分析,进攻方面,一个国家要想不被别人进攻,首先要做到自身强大,准备充分。《孙子兵法》中九变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恃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形势篇》中的“先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吴子兵法》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强调了不被敌人进攻的原因在我方,只有我方强大、准备充分,敌人不敢轻易进攻我方,即使进攻我方,也会使敌人无功而返。而要想进攻一个敌人,就要详尽的考察对方内部是否有可乘之机,准备是否充分,力量与我方的对比是否过于悬殊,如何敌人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就可以进攻,否则就不要轻易发动战争;防守方面,前提是在受到敌人的进攻之下被迫做出的举动,之所以做出如此是举动,是因为进攻取胜的力量不足,需要通过防守来消耗敌人的力量,并伺机而动,这叫做防守反击。《孙子兵法》曾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这是说进攻和防守的原则不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强弱来轮换,而是根据是否有可胜之机行动,不能取胜就采取守势,能取胜就采取进攻。在这里需要特别所说的一个问题,强弱是影响战争胜负的相关性要素,对战争的胜负具有概率性影响,所以在战争事迹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强大的一方可以击败弱小的敌人,但是特殊情况下,弱小的军队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如井陉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争,足以论证强弱不是进攻和防守的标准,是否拥有胜利的时机才是进攻和防守的行动准则,敌我双方的强弱要素对胜利时机的把握只具有概率性的影响,强盛的一方拥有较大的概率拥有获胜机会,弱小的一方拥有较小的获胜机会,但强弱不代表能否获胜的全部,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总结了进攻和防守的辩证关系:“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二者是不断转化和紧密联合的。

上面讲述的是进攻和防守的关系,下面讲的是进攻和防守的执行策略:集中优势兵力有针对性地进攻和防守。进攻方面,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方,从局部的优势扩大到整体的优势,此时进攻要快、狠、猛,不给敌人一丝喘息之机。防守方面,要能够分析和预测到敌方的攻击重点,然后集中兵力针对性的防守,此时防守要缓、稳、固,让敌人的力量极大的消耗,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3)战略与战术的制定要因势利导,避实击虚,顺着最小的战争阻力线实施。

战略与战术的制定首要就是对客观的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围绕战争目的和阶段性的战争目标服务,做出符合战争形势的决策。中国古代兵法中对此有着许多深刻的描述。《孙子兵法》中《始计篇》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形势篇》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聪明的决策者不会逆着形势去行动,总是借助战争的有利形势去战斗,于无形中增强自身的胜算,所以制定战略与战术既要顺着形势,又要借助形势辅助自身。《虚实篇》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形而制胜。《吴子兵法》中《料敌第二》曰:用兵必须审度虚实而趋其危。古代兵法中的虚实,我们可以用阻力线来表述。敌人强大的地方是强阻力线,可以用实线描述;敌人弱小的地方是弱阻力线,可以用虚线描述。在战场上用各种阻力线画出对方的实力的分布状态,然后结合我方的战争目的,选择敌人最小阻力线的地方,集中兵力迅猛攻击,快速撕破防御线,切断敌人的组织联系,造成敌人内部混乱,进而获取胜利。若选择了敌人最强阻力线,会受到敌人的猛烈反击,即使胜利了,也是惨胜,更不用说这样做的失败几率还很大。防御则要根据最强、最小阻力线有针对性的部署,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军队的战斗力抵御敌人的进攻。中国古代庖丁解牛故事中,庖丁曾说过这样的话:“我顺着牛筋骨的自然结构,依照纹理,顺应经络,向有空隙的地方用刀,进刀的时候毫无妨碍。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劈骨头。而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刀口还是像刚磨出来的一样,因为牛骨是有间隙的,刀确实几乎没有厚度的;把几乎没有厚度的刀深入有空隙的骨节,这不是游刃有余么?”能说出这么精彩绝伦的理论,庖丁已经深刻地理解了最小阻力线的理论了,并已经着手实践了。

我们可以讨论下进战争的时机选择问题。犹如买卖股票,即使看清了形势,预测对了方向,但是如果下注的时机不到,贸然进场,只会让自己白白的赔钱,战争也是如此。对于决策者说,这是一种精神的修炼,需要不断磨练决策者高度敏锐地战场观察力和耐心,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我们抓住机会的运动的轨迹,耐心可以帮助我们等到那最适合行动的那一点进场,两者缺一不可。《孙子兵法》中《谋攻篇》曰:“将不胜其岔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这就是选择准确时机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将领都因为急不可待地行动,没有等到采取行动的那一最佳点,最终导致失败的数不胜数。三国时期的曹操,拿下荆州之后,没有听从谋士的意见,休养生息,伺机等待江南有变的有利时机再行动,而是妄图以自己强大的军队强行渡江决战孙刘军队,导致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葬送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前秦的苻坚不听宰相王猛的遗言,王猛死前曾说,前秦如今虽然统一北方,但是内部还有其他国家的势力没有消化,先巩固和整顿国家实力,修养生息,等到东晋内部发生矛盾再渡江,否则一旦失败,国内那些势力就会趁机起来,国家到时候就会混乱,然王猛死后不久,苻坚起兵八十万攻打东晋,被谢安的北府兵打败,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统一的北方又陷入了长期混乱的局面,与王猛的预言竟然丝毫不差。由此看来,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不然而语。

(4)如何掌握主动权

《孙子兵法》中《虚实篇》曰:“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制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战略与战术都能够调动别人,不被敌人调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具体的做法而言,根据前人的经验,分为三类:一类是利用小利诱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二类是利用紧急危险促使敌人不得不按照我方的意图行事;三类,是利用欺骗,迷惑的方法让敌人判断错误的形式,做出错误的判断。一类实施的重点在于能够利用敌人的贪婪,做出有利于我方的举措,如范蠡利用西施色诱吴王,曹操用粮草诱使敌军哄抢,造成敌方混乱;后者要实施对敌人有巨大危害的行动,让他们产生危险急迫感,以致于不得不改变作战意图,如春秋时候的孙膑围魏救赵,就是这种形式的创造性发展;三类利用示形伪装的方式,做出迷惑敌人方式的举动,让他们接受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孙子兵法》中《虚实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是我要讲述的掌握主动权的第二个方面,两军相争,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都有着深刻的论述。主客的相互转化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方法,一、利用上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三种方式可以让敌我双方的主客转换;

二、主客变易的原理在于使敌人丧失自身的优势,发挥我方的优势,按照这个思路,如《孙子兵法》中《作战篇》描述到:“役不在集,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将我方的物资消耗嫁接在敌人身上,掠夺敌国的军用物资,等于在增强我方的力量,消耗敌方的力量。“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实行的将敌人的武装、俘虏补充自己的军队里,从而达到不断地消耗敌人,增强自己。还有一种方法,保持己方的不变,用计使敌人虚弱,原本的势均力敌局面就会被打破,相当于变相的主客变易。《孙子兵法》中《始计篇》曾对此有着深刻的论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战略具有全局性,在战争中起着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战略为战争目的服务;战术是阶段性的战略,要为实现战略目的实现而进行的创造性行为。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为:战术从属于战略,战略指导战术,战略与战术统一服务战争目的。

引岳飞: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二篇:老子哲学——值得实践的哲学

老子哲学——值得实践的哲学

——浅读《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安宁祥和而又奇妙的世界。老子晚年著书《老子》,阐述了“道”“德”“无为”“柔弱”等一系列思想,以致很多人认为老子思想是玄之又玄的,是空洞的,是消极避世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实不然,老子的思想是可以实践的,而且是有利于我们处理问题,摆脱困境的实践。老子的哲学不仅仅是思想性的,更是可以指导实践的。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将离经叛道当作个性的解放。许多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如果我们可以从老子那里获得行为的指导,这样的状况就会有所改观。老子哲学中有很多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俭”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俭”是老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结成部分。“俭”的内涵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老子要求我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另一方面还要克制过分的欲望与冲动。这对于我们生活奢侈浪费的改善和跳出过多欲望的束缚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如此说来,做到生活的俭朴,并不难办。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这些本来就是不可为的,顺其自然不去做。一个完美的人,并不在外形上的表露,而在内敛的力量的积蓄。收敛些、矜持些才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魅力。

在中学校园,随处可见奢侈浪费现象,而物质上的“俭”的思想就可以端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然而对于奢侈,究其根源还在于欲望的放纵,攀比心理造成的。只有消除过度的欲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太多的欲望总是使人心神昏乱,品行恶劣,而老子针对这些欲望提出了“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的原则。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必变成其反面,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了使欲望不至于造成妨碍,我们就应该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收敛克制欲望,这样就不会造成危害了。

做事情总要留有余地,否则就没有了上升的空间。做人也是如此。正如国术中的内家拳。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差别就在于内家拳的招势不用老,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不会把破绽都暴露在敌人面前。

以“俭”来为人,可使人“合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写不搏。”(《老子·五十五章》)如婴儿般无知无欲不犯众物。这样确可以清心寡欲,修养身性。然而,面对社会,却尚嫌不足。

“慈”是处世的必要精神。人永远不是单单的一个个体,而必须要面对他人、面对社会。在个人主义的腐蚀下,有些人秉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处世原则,丝毫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将暴力当作勇敢;以冲动解决问题;不介意别人的鄙夷,甚至引以为傲。这些问题都出现在了我们的校园里。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自身与社会发展的。老子提出的“慈”字诀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老子·六十七章》)“慈”为德的本源,这是天地间的正道。履行正道,必能使别人亲近自己。相互和睦,万众一心,以致马到功成,所向披靡。虽说此理与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故”相似,但老子之“慈”从根本上却不同于儒家之“仁”,老子着眼于天地,发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天地对万物是没有私爱的。儒家倡仁义,老子贵自然,天施地化,不以仁恩,春生不为仁,秋杀不为不仁,自然而已,所以老子要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五章》)矛盾的出现,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强迫别人以我们的方式来行动,而对方不赞同。这种心态是错误的。所以,对于他人,自然为上,不必苛求,不加干涉。这样“慈”的心态就解决了矛盾。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的解决思路很容易被误解为厌世的消极的方法。然而,梁启超先生说:“老子是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说他厌世的人,只看见‘无为’两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诚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表达的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清静经》)的道理。不加干涉万物,顺从规律作为,万物才能很好的进行生长发育。这绝不是消极无为,无所作为。而“无为”之“慈”也是这样。尊重别人,尊重规律做事才会减少矛盾的产生,并解决矛盾而最终成功。

行为处事恪守“慈”字诀,必能解决好人际关系,成就一番事业。但“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忍焉”的历史周期规律却会使我们的筑起的高楼瞬间崩塌。所以,老子又给我们解决了“守业更比创业难”的问题。

“让”是最终成功的保障。社会总是进步的。尤其是当代这个知识经济大爆发的时代,各行各业推陈出新的速度迅猛。旧事物总是很快地被新事物所取代,而人亦如此。要想保持不落后,就要靠老子 “让” 的精神。“让”就是谦让,就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其又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不争,二是功成身退。这些品格可以使我们在前进着的社会中永远保持胜利者的姿态。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老子一再说明,“不争”就不会失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圣人效法天的伟大。他们不断地帮助人,而不争夺利益。这是一种伟大的道德。如果坚守这样的信条,已成立的功绩就不会被抹杀掉。柔弱退让,老实厚道,不与人争,这绝不是懦弱的标志。相反,它却是保持持久的必由之路。因为这些精神可以使人获得普遍的尊重,以至达到一呼百应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在校园生活中,面对之种种烦恼,“让”的精神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完成自己的课业,得到最后的成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费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五十一章》)“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细读这些文字,从字里行间通露出的是“大道”的精神。生养了万物,无私而不占有万物,无为而不管理万物,充满着的是真爱与温暖。

老子的处世总是师法于天地、自然。他分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得出结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生态是平衡的。天道公平,取长补短,维护着自然界的均衡秩序。而人类社会之道却是不公平的,往往取短补长,陷入失衡状态。富者更富,贫者愈贫。于是老子又提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只有有“道”的人才会把多余的财物来供给天下。将过多的东西让度给天平的另一端使之达到平衡这样使天道与人道合一,才能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同样,与别人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才能有利于我们自身的进步。谦让的品格最终使经过俭约﹑慈爱所得来的成果与功绩,得到保持和进一步发展。这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又一步升华。

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老子的哲学是可以指导好实践的。

老子的“道”之伟大,运用于人间,便形成这三种宝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做到“俭”,我们可以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做到“慈”,我们可以济世度人,成就功业;做到“让”,功成身退,潇洒人生。这是人的三种境界。广而言之,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天地价值”的方法与路径。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不谋而合。

由修身到治天下,老子提出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老子·五十四章》)老子去私立公,立身则代表一身的利益,治家则代表一家人的利益,治乡则代表一乡人的利益,治国则代表一国人民的利益,治天下则代表天下全体人民的利益。老子的公益,是充实自我后的自然流泽。与儒家《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目的的作为,理虽不同,但事却相同,都是三层价值境界的一脉相承。

再者,佛家哲学中也可以看到三层价值境界的缩影。佛国的等极,以佛为尊,其次菩萨,再次罗汉。罗汉是“解除苦恼的人”;菩萨是觉悟后“发大心愿的人”;只有佛才是“大彻大悟的人”,才是不仅自己觉悟又能使别人觉悟,更是觉悟的彻底圆满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罗汉实现了个人价值,菩萨实现了社会价值,而佛实现的是天地价值。

如此看来,儒释道并非像是完全背道而驰,在人格的修养道路上最终九九归真。而这也说明了老子的哲学,不仅是玄妙神奇的,更是实用的。梁启超先生说:“老子的大功德,是在替中国创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他的哲学,虽然草创,但规模很宏大,提出许多问题供后人研究。他的人生观,是极高尚的而极适用。”我认为,对于老子的言论,我们无须刻意于考证他的年代,追究他的阶段性,争论他是唯物还是唯心。那就成了八股取士造出的训诂家。我们应该将其思想转化为力量,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让哲学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有人说,西方哲学重实用,而东方哲学重养性。孰不知,养性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努力使老子的思想发展成价值观念和行为方法。这样才能使老子为我们构筑的完美的世界降临人间。

参考书目:

《老子》 卫广来 译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

《左手老子,右手孔子》 常华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宗教知识讲座》 中央统战部编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三篇:“战争”

“战争”

自从我家的电脑上了网,爸爸,妈妈就成了网虫,一个忙着斗地主,一个忙着聊天,为此,他们发生了多少战争呀。

今天是周末,天气晴朗,放学后,我背着书包赶紧回家写作业。打开家门,我大吃一惊,一向早出晚归的爸爸竟破天荒地在电脑房里,只见他那肥胖的身躯蜷在电脑椅里,沉重的大屁股和椅子亲密的挨着,我不禁有些好笑,爸爸提前抢占阵地了。

正在写着作业,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入我的耳朵,妈妈急急慌慌的跑了进来,发生了什么事?我疑惑地走出书房,只见她放下挎包,就冲进了电脑房,原来她的急事就是聊天呀!一场战争就爆发了。

妈妈是急性子,她一冲进电脑房,就忙着抢鼠标,说:快、快、让我聊一会儿,正斗的天昏地暗的爸爸哪肯轻易让出阵地,他一把夺过鼠标说:你先做饭,吃完饭后你再聊,不行,我现在就想聊一会儿心急如火的妈妈不依不饶,这一举动可惹怒了爸爸,只见他满脸涨的通红,瞪圆了双眼,大吼到:滚,做你的饭去。面对爸爸的坏脾气,妈妈终于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做饭去了。

唉,网上的世界,几多欢乐,几多忧啊!

第四篇:战争

战争: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中英《南京条约》 1842.8 五口通商;割香港;赔款2100万两。关税协定。

中英《天津条约》 1858.8 开放沿海沿江9个城市;英兵船可驶入口岸 传教士可自由出入;赔款400万两。

中法《天津条约》 1858.8 开放沿海沿江6个城市;法兵船可驶入口岸 传教士可自由出入;赔款200万两。

中英《北京条约》 1860.10 开放天津;割九龙;赔款800万两。

中法《北京条约》

1860.10 开放天津;赔款800万两。

中日《马关条约》 1895.4 割辽东、澎湖、台湾及附近岛屿;赔款2亿两;开放四个城市;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厂。

《辛丑条约》 1901.9 赔款4亿5千万两;允许各国在山海关到北京铁路沿线驻军;永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2、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皇帝、权贵昏庸愚昧;

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将帅贪生怕死,临阵逃脱;

既害怕侵略者,更害怕人民群众。

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 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1)以学习西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治国方案;

(2)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治斗争的需要,强调集权、反对帮派,目的是要维护和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

(3)脱离了当时军事斗争实际的方案,未解决最紧近的军事问题。打仗是第一位的,却未提出,只提出了宏观的长远的空的设想。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也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有力地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以宗教来发动群众的,缺乏科学思想理论,不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历史作用: 虽然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翻译西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冲击了“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失败原因: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和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前,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压得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客观上,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主观上,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导致的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9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后迁至北京,北京大学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其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它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影响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

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新的革命方法和经验.影响: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

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

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导火线社会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特点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由于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所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 讨论了党的实际工作计划是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国共为什么要实行合作?

一是国际国内局势发展的需要。

国内政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国际局势:欧美列强各自假手于

自己支配的军阀,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二是国共两党为推动革命斗争的 需要。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特点:

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以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以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并使之成为这次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观方面: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客观方面: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苏联和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作出了一些错误的指导。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不可磨灭,它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马克思中国化的途径;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开始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必然性: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特点: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重心

1、革命的主要力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2、由于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踞着中心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则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

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第一,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第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三,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第四,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第一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结合: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八大的主要贡献与意义:

主要贡献:

一是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是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三是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四是在执政党建设上,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等。

五是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历史意义: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及其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

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

活的主题。

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重大意义 :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一个伟大理论成果。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错误的性质

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共所犯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

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是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我们必须把毛泽东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区别开来。

犯错误的原因

第一,我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第二,我党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大规模群众性斗争的方法和经验。

第三,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

第四,长期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

第五,我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产生了骄傲情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中心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伟大功绩:

一是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二是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三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四是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五是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历史意义 一是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二是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三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四是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衰落?

从社会经济看,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从政治制度看,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场腐败和效率低下,社会矛盾激化。从军队状况看,军队养尊处优,官贪兵懦,武备废驰。从思想文化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钳制社会思想。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原因 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发生变化

性质:封建社会开始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变化:

官僚地主形成;

部分地主转化为资本家;

部分自耕农变为贫农或雇农;

破产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后备军

早期中国工人阶级形成:

第一批 — 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

第二批 — 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 买办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五四运动(1919)——中共一、二、三大(1921、22、23)——国共合作(1924)——北伐战争(1926-1927)——国民党三次政变(1927/4-7)——共产党三次起义(1927年下半年)——红军三次反“围剿”(1930-31/9)——日本侵华(1931-35)——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1932-1936)——部分国民党人抗日反蒋(1933)——红军长征(1934/10-36/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1935)——西安事变(1936)——全面抗战(1937-45)——人民解放战争(1946-49)什么叫做“三座大山”? 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清王朝推翻后,继之而起的是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并且进一步加深了。

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伸展。

国民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虽然与外国列强重订新约,但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日本的侵略扩张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抗战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把国统区的经济推向绝境。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不能充分发展?

外国资本的压迫 官僚资本的排挤

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中华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

第一,起步晚:世界资本有200年历史,工业革命有100年历史; 第二,资本少:仅500万元;

第三,设备技术落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革命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因而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妥协性:在不同程度上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勇气。

第五篇:战争

战争,人性的救赎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把人性的美丑憎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深刻地揭露出来,在战争的疯狂年代,有些人种将不被看为是人,甚至连牲口也不如,他们可以无条件无反抗无理由的被残暴着任意宰割,甚至整个人种被彻底灭绝。一如二战,犹太人......第一次知道《辛》这部电影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它是作为剧本的例子放在教科书上,很清晰记得当时语文老师极力向我们推荐这部影片。两年后,当我真正地将它看完的时候,心里被一种很沉重的感觉充斥着,同情、怜悯、感动等等的感情绪混杂在一起,导致我对战争的厌恶。

战争带给是恐怖的,带有流血和死亡。死神挥着他的死亡镰刀随意地收割生命,让处在战争环境下的人们觉得生命无比脆弱,让人们完全沉浸在恐惧之中。在这种恐惧的逼压下,为了自己或他人生存下去,所有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都有如至于显微镜下被放大。

电影的主人公辛德勒开始是一个贪婪的商人,他大发战争横财,雇佣当时被纳粹德国逮捕关押的犹太人为他制造生产,而雇佣费却比一般的波兰人低得多。这使得他从一个一文不值的异乡人变成了当地闻名的富豪。他生活糜烂,只懂享受,整天花天酒地并和他的情妇厮混。但就算如此,他在当时却被许多犹太人感激着。即使犹太人没有得到工钱,但辛德勒的工厂却为他们撑开了一面保护伞,为他们在充满死亡的纳粹集中营提供了庇护,使他们不用随时担惊受怕,不用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焚烧受难者尸体那一幕。整部影片除了开头和结尾处,其他地方几乎全是黑白色调,除了那个后来被运去焚烧的穿着鲜艳大红色衣服的小女孩。而在这之前,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党卫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第一次看见了这个本应该天真快乐的小女孩,那时的她,也是衣着着这一身火红的衣裳。仅仅第二次见面,一个美丽的生命就这么夭折了。孩子有什么过错,大人们的利益战争中最无辜的牺牲者啊!拥有花一样的年纪、最纯真笑颜的孩童啊,在战争中,那稚嫩柔软的肌肤在被子弹穿透过后变得僵硬而冰冷。那种火红,代表着生命的热情与张力,而它,即将化成灰黑色的“雪花”,消失不见。这让辛德勒不得不为之动容,在他贪婪的背后,始终有保有一份善良,而在看到这样惨无人道的、毫无理由的屠杀之后,他的善良——好吧,我承认这句说辞很俗套——战胜了内心的贪婪,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倾尽一切可能保住犹太人。从那天起,他开始关心自己的犹太工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开始保护他们,让犹太人尽量过得更好。而这样的辛德勒,真正的折服了他的会计师伊扎克.斯坦恩,一个充满正义感、善良且智慧的犹太人。影片的高潮时辛德勒这个曾经唯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的德国商人更加“贪得无厌”地和他的会计师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打印以工厂需要技术纯熟的员工为理由买走的犹太人的名单。他不断抽这烟,神情急切,不时拿起打好名字的纸,说着“不够”,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辛德勒的灵魂在闪耀金色的光芒,那么夺目,让人充满希望。

终于,二战结束了。当辛德勒收到犹太人为他打造的纯金的戒指时,辛德勒却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他没有作为一个拯救者施舍和恩赐的姿态,他没有一个英雄豪 杰的正义凛然,他只是一个刚刚懂得了生命的尊贵而为自己未能更竭尽全力救出更多的人感到无比追悔的人,他觉得自己有罪,因而满怀愧疚之心以至于痛苦不已,他无法让自己逃过自己良心的诘问。是这些犹太人让辛德勒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拯救了那些犹太人的生命,那些犹太人拯救了他的灵魂,对那些犹太人的营 救同时也是辛德勒对自己的救赎。辛德勒没有达到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的个人目的,但是他用犹太人帮他挣到的那些钱,拯救了1100个生命,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他确实为人所不能为,他确 实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尽管那并不是他最初想象的那个事业。从不在乎什么象征性意义的辛德勒本人却因此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纳粹德国黑暗的时代背景中,辛德勒 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给所有苦难中的人们以希望。

下载关于战争实践的哲学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战争实践的哲学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教学任务及要求2014哲学

    实践教学任务及要求 一、写观后感 1.根据所看资料片内容,并结合所学有关理论,写出自己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感受。 2.字数不少于700字。 二、撰写课程论文 1.围绕课程论文的撰写要......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Y360920 物流班 王磊 27号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

    能源战争

    钓鱼岛之争导火索——能源紧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工程系 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班级 0903名字 蔡峰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一个时下备受关注,也很令国人愤怒的政......

    战争英雄事迹

    一.王二小,广为人知的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

    战争说课稿

    战争说课稿 战争说课稿1 一、说教材《战争与和平》是湘教版美术鉴赏领域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的第六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

    战争资料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为一名经济学类的大一新生,在众多的书目中选取了《货币战争》一书,由于对经济学理论只有浅显的了解,我仅简单地浏览了该书系第一部的大致内容。作者宋鸿兵......

    粮食战争

    《粮食战争》读后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粮食价格飞涨。粮食,终于演化成一种悄无声息的武器。现在的粮食危机,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