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山地回忆》
一种温情,一种情谊
—我读《山地回忆》
都说孙犁的小说如优美的抒情诗,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曾经在课文中学过《荷花淀》的节选,大概的总体印象是淡淡的朴素、真挚。于是便想拜读一下其他短篇作品。《山地回忆》,宛如一束馨香的茉莉花,缕缕清香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在他的小说没有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作者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盼求和幸福。《山地回忆》同样是战争年代的作品,也同样发生在革命时期的农村。每一个人都那么淳朴,军民间充盈着满满的爱。不涉及爱情,只是单纯的革命友谊,那股热情暖人心田。
《山地回忆》以我为重逢“十年不见面”的旧友买几尺布而自然地联想到阜平的回忆。阜平的山水风貌、那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岁月、抗战的艰苦斗争、与妞儿一家亲密相处的历历往事、天真爽快的小妞儿、淳朴憨厚的大伯大娘„„文中妞儿的伶牙俐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全文一直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然而她的性格是吸引人的。
“你不看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去!”“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未见其人,倒是先闻其声。语言是如此的尖刻,口气是这般的生硬。读至此,我不禁想:这么厉害的嘴!一定是个长舌、凶悍的泼妇。然而出现的竟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农家姑娘。初见面,“我”与妞儿那看似互相攻击的一段对话,令人感觉这个女孩子并不友善,甚至还透露着点泼辣。慢慢读下来,才明白这只不过是她坦率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这是个爽快率直的女孩子。细细回味,两人对话的字里行间都充满关爱之情。在这一场“唇枪舌剑的激战”矛盾冲突中,妞儿由佯怒到戏谑,最后为关切;“我”则由愤怒到哭笑不得,最后为高兴。当妞儿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后,“我”的感情升华了,一种亲切、感激、留恋的鱼水之情油然涌上心头,“我看了看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的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人民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来让军队里的抗战士兵过得好一点,士兵想用胜利来回报人民。女孩儿的热心与善良在战争记忆中是一段美妙的不可复制的回忆。这么浓烈的暖意与爱情无关,只关乎单纯的友情!
接下来几天,“我”和这一家人逐渐熟了,和妞儿的感情也渐渐加深了。妞儿为“我”做袜子,使得大伯来年才有新袜子,大伯也乐意;待“我”的饭食很好,大伯说因为“我”而跟着“沾光”。即使生活条件再辛苦,也要拿出家里仅有的物资支援抗战士兵,其中蕴藏着浓浓的军民情。这是个质朴善良的女孩子。妞儿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四天的功夫便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很快地学会纺织的全套手艺:纺,拐,浆,落,经,镶,织。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能分明感受到她的踏实肯干和聪慧。就算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这是个勤劳能干的女孩子。
《山地回忆》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 原本以为跟战争有关的词汇是“残酷”、“艰难”、“困苦”,小说应是沉重的基调。但是阅读后并没有看到硝烟弥漫、炮火轰鸣,也没有看到血腥的屠杀,反而感受到一种温情,一种诗意。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最平易的文字写出了人物身上的内在美。在那样的年代里,像妞儿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来自农村,身上带着农村人特有的品质。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与抗战士兵建立淳朴真挚的军民情,温暖人心。在《山地回忆》中,这种感情在妞儿一家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虽然孙犁没有写战争年代残酷的一面,但也绝不是回避现实,他要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描绘妞儿的“真善美”,便是对人民美好品质的赞颂。
那些优美的句子:
1.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
2.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
3.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
4.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第二篇:《山地回忆》读后感
《山地回忆》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地回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地回忆》读后感1《山地回忆》作为孙犁众多作品中的一个,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但在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作品。它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来直接描写革命,却通过主人公“我”最朴实的经历表现了军民之间关系的亲密。
这是一部回忆性的小说,整篇小说结构完整,思维缜密。回忆性小说往往分三个阶段来写:现在,过去,现在。其中第一个现在指的是引起回忆的事,“过去”指回忆的事,而第二个现在指回忆结束后的总结。孙犁的这部《山地回忆》便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小说开篇便写到“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又因为“我们是老交情”,所以“我”决定在他“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而我想送的便是几尺布。由此便引出了后文我的回忆。
回忆的内容是我当年与农民一家和睦相处的事。从我与女孩在河边相识,通过谈话而成为朋友,然后到女孩家与他的家人认识,相处到我的离开。
小说的最后则是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
这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让读者看不出一点的虚构成分,可见作者的功底深厚。
小说以布为线索贯穿全文,紧紧围绕布来写故事的发生发展。
小说开头写我想买几尺布,而我为什么偏偏想起买布来,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下文。
小说虽是以阜平来的农民为开头与结尾的,但他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他的女儿。
主人公我与女孩认识是在1941年的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在河边洗脸时,遇到了正在河边洗菜的女孩,一开始是因为他们站的位置而引起女孩的不满,后来他们便开始讨论起卫生问题。二人很谈得来,对对方都产生了好感。当女孩看到我没有穿袜子时,便问了原因,而当我说到“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去做呀”时,女孩说了“我给你做”,“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而这也使我认识了女孩一家。
在部队在这里驻扎的日子里,我与农民一家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而小说的结尾又用我陪大伯买布作为结尾,首尾呼应,使得小说脉络清晰,结构严整。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女孩很热心、善良,心眼也很好,从她为主人公做袜子这件事中便可以看出。女孩还很会说话,和主人公很合得来。同时,她还很勤劳、能干,愿意接触新事物,文中说主人公的袜子所用的布是女孩“纺了半年线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孩的勤劳的品质;而最后那句“还像小时候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则写出了女孩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喜爱。
小说并没有写太多回忆的事情,但仅仅是几件小事,却也足够让我们去体会其中的韵味。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八路军战士与群众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和睦场景,这体现了当时的写作特点,符合当时的写作要求。
整部小说笔调细腻柔和,语言简洁朴素,给人一种甜蜜、温馨、幸福的感觉,很符合回忆美好过往时的感觉。
通过这部小说,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当代小说都是充满革命味道的,而这种接近人得心灵感受的小说是很受人欢迎的。
《山地回忆》读后感2初识孙犁,是从初中时的课文《荷花淀》开始的。记忆里是茂盛的芦苇荡,善良勤劳的水生嫂。全文韵律充满着时代背景下的诗情画意,是一部典型的“诗体小说”。同样,他写于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也是这样一部散发着茉莉清香的短篇小说。
1941年的中国,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和持续着的抗日战争,撕扯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肺。风云变幻的年代,人们的眼睛里充斥着的是枪林弹雨,炮火硝烟,鲜血与尸体。他们为保家卫国的好男儿唱起赞歌,将满腔的怒气喷向残暴的敌人。战争的记忆,残酷、血腥而悲痛。
然而,有这样一片领地,它独辟蹊径,写战争却不沉重,轻松却不轻浮。就像人们对他的普遍评价一样,他的小说风格清新明丽,如荷花少女般自然淡雅,他选取了战争大背景下的一个截面,将笔墨集中在冀中平原普通抗战军民在残酷的战争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故事的描写上,展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他把人们习惯称之为“重大题材”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合二为一,既描摹北方农村所经历的革命风云变幻,又抒写社会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这一独特风格无疑使他在文学上的艺术造诣得到了提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孙犁的小说给人们带来一种心灵的超脱,让人们的思想不局促于生活的阴暗面,而是注意到黑暗背面的光亮。孙犁把笔触主要地放在了对真、善、美事物的表现和歌颂上面,把内心的对美的追逐以一种质朴真实的形态展现出来。宛如一抹冬日的阳光,在严寒下却让人们感受到温暖。
此外,这篇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是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看似简单的对话,却于嬉笑怒骂中表现出了抗战背景、人物个性与对抗战必胜的信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朴素自然但却秀美如兰。正是这平易单纯的文字底下所流淌出的的人性美、灵魂美和人情美,让我们倍感亲切,读来意味深长。
孙犁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把和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的劳动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体,用一句“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句看似强硬的话语引出妞儿这一在小说全篇都摇曳着缤纷色彩的女孩儿形象。
从“我”去河边洗脸,和妞儿拌嘴,妞儿给做袜子,跟妞儿一家熟络起来,到帮着妞儿的父亲长途贩运红枣,挣的钱又由妞儿做主买回一架纺车,她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没有气势磅礴的黄钟大吕,却能让读者不觉中爱上妞儿的热情、乐观、坚忍和执着,感受到无比真实的生活画面,体味到中国底层百姓小人物身上坚韧的生命力量。也正是他们,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让捧读后的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山地回忆》结尾时,大伯要“我”多买点红色的布,回去妞儿可以做红旗。那代表家国的旗帜,是信仰!
第三篇:《山地回忆》读后感
《山地回忆》读后感
《山地回忆》作为孙犁众多作品中的一个,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但在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作品。它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来直接描写革命,却通过主人公“我”最朴实的经历表现了军民之间关系的亲密。
这是一部回忆性的小说,整篇小说结构完整,思维缜密。回忆性小说往往分三个阶段来写:现在,过去,现在。其中第一个现在指的是引起回忆的事,“过去”指回忆的事,而第二个现在指回忆结束后的总结。孙犁的这部《山地回忆》便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小说开篇便写到“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又因为“我们是老交情”,所以“我”决定在他“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而我想送的便是几尺布。由此便引出了后文我的回忆。
回忆的内容是我当年与农民一家和睦相处的事。从我与女孩在河边相识,通过谈话而成为朋友,然后到女孩家与他的家人认识,相处到我的离开。
小说的最后则是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
这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让读者看不出一点的虚构成分,可见作者的功底深厚。
小说以布为线索贯穿全文,紧紧围绕布来写故事的发生发展。
小说开头写我想买几尺布,而我为什么偏偏想起买布来,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下文。
小说虽是以阜平来的农民为开头与结尾的,但他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他的女儿。
主人公我与女孩认识是在1941年的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在河边洗脸时,遇到了正在河边洗菜的女孩,一开始是因为他们站的位置而引起女孩的不满,后来他们便开始讨论起卫生问题。二人很谈得来,对对方都产生了好感。当女孩看到我没有穿袜子时,便问了原因,而当我说到“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去做呀”时,女孩说了“我给你做”,“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而这也使我认识了女孩一家。
在部队在这里驻扎的日子里,我与农民一家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而小说的结尾又用我陪大伯买布作为结尾,首尾呼应,使得小说脉络清晰,结构严整。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女孩很热心、善良,心眼也很好,从她为主人公做袜子这件事中便可以看出。女孩还很会说话,和主人公很合得来。同时,她还很勤劳、能干,愿意接触新事物,文中说主人公的袜子所用的布是女孩“纺了半年线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孩的勤劳的品质;而最后那句“还像小时候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则写出了女孩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喜爱。
小说并没有写太多回忆的事情,但仅仅是几件小事,却也足够让我们去体会其中的韵味。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八路军战士与群众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和睦场景,这体现了当时的写作特点,符合当时的写作要求。
整部小说笔调细腻柔和,语言简洁朴素,给人一种甜蜜、温馨、幸福的感觉,很符合回忆美好过往时的感觉。
通过这部小说,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当代小说都是充满革命味道的,而这种接近人得心灵感受的小说是很受人欢迎的。
第四篇:山地回忆教案
《山地回忆》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 1 2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要的环境勾勒
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二、清新自然的语言
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例如下面这段对白: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三、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
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他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研究,就是感情积聚的过程。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他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他的作品,未必有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情节,可是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是对他的小说最好的诠释。
其次,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孙犁的小说,不写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是“战争对人的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孙犁选取题材、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独特的艺术角度。他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热衷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希望和盼求、欢乐和幸福。而对这希望、盼求、欢乐、幸福的描写,正是孙犁作品中最美、最有特色的篇章。他在《孙犁文集自序》里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这道出了他善于写妇女形象的根由。
不可否认,人民一心抗日,支持战争,对胜利的信念,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迎击敌人的英雄气概等等,这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而孙犁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本质的某些方面。如果承认生活是广阔的,本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既需要正面描写战争并充分表现其残酷性、艰巨性的作品,也需要孙犁这种深刻描写“战争影响”的作品。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也丰富文学的宝库。
另外,孙犁重视创作技巧、表现能力,他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础上的,是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但作品又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的色彩。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的是乡土人物,但创作中很少方言土语,也不借用民间通俗文艺的手段。这些都表明他的创作是精雕细刻,追求美丽的。
五、布置作业
经过讨论,我们对孙犁的小说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同学们通过阅读、上网等手段进一步阅读孙犁的作品以及有关孙犁的评论,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孙犁的分析报告,也可以以“关于孙犁”为话题,写一篇读书报告或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来交流。
第五篇:《山地回忆》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二是质朴善良。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揣摩人物语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要的环境勾勒
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例如下面这段对白: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
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他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研究,就是感情积聚的过程。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他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他的作品,未必有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情节,可是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是对他的小说最好的诠释。
其次,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孙犁的小说,不写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是“战争对人的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孙犁选取题材、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独特的艺术角度。他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热衷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希望和盼求、欢乐和幸福。而对这希望、盼求、欢乐、幸福的描写,正是孙犁作品中最美、最有特色的篇章。他在《孙犁文集自序》里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这道出了他善于写妇女形象的根由。
不可否认,人民一心抗日,支持战争,对胜利的信念,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迎击敌人的英雄气概等等,这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而孙犁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本质的某些方面。如果承认生活是广阔的,本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既需要正面描写战争并充分表现其残酷性、艰巨性的作品,也需要孙犁这种深刻描写“战争影响”的作品。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也丰富文学的宝库。
另外,孙犁重视创作技巧、表现能力,他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础上的,是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但作品又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的色彩。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的是乡土人物,但创作中很少方言土语,也不借用民间通俗文艺的手段。这些都表明他的创作是精雕细刻,追求美丽的。
五、布置作业
经过讨论,我们对孙犁的小说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同学们通过阅读、上网等手段进一步阅读孙犁的作品以及有关孙犁的评论,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孙犁的分析报告,也可以以“关于孙犁”为话题,写一篇读书报告或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