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初级进中级知识更新森林气象学作业二

时间:2019-05-14 21:3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初级进中级知识更新森林气象学作业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初级进中级知识更新森林气象学作业二》。

第一篇:2012初级进中级知识更新森林气象学作业二

(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答:

一、培育、经营和管理森林的目的——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

林业工作者主要的住务是培育和管理森林,使林木速生、优质、丰产和永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林、副产品,以发挥森林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地方气候、净化大气、美化环境、抵御水、旱、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等多方面的巨大生态效益;以及有利于人类健康、休憩、娱乐、旅游等社会福利效益。为了科学地培育和管理好森林,必须掌握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气象学是科学认识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

(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园林绿化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

(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预测种实成熟朋、采集期。以便及时组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

(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

(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作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作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地迈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井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

(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

(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

(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作好预测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

(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运输或流送和做好防洪等工作。

(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及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功地引种外来树种。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答: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这种过程称为辐射。

(一)辐射通量(radiation flux)

它是指单位时间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单位为j/s或w。

(二)辐射通量密度(radiation flux density)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为w·m。

过去气象学上常用卡·平方厘米·分(cal·cm·min),两者的关系为:

1cal·cm·min=697.8w/m

1-1

2-1

-2太阳辐射:气象上所讨论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其波长范围约在0.15-120μm之间。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μm;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μm。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由于大气的吸收、散射作用以及云层的反射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被减弱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定律。

S=S0P

m 其中,S为到达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0为太阳常数,m为大气光学质量,P为大气透明系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简称总辐射。

(3)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答: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温度周期变化特征,通常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即较差)和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即位相)来描述。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4)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答:采用地膜覆盖时,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能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表土层的土壤温度提高3~5℃,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二是保持土壤水分。进行塑料薄膜地面覆盖后,由于气密性强,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掉,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使土壤墒情好;它是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向大气中扩散的现象,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当土壤经过降水、灌溉或下层土壤水分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升向土表,而使土壤表层水分保持饱和状态,此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地表,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与同温度水面蒸发相近。减小蒸发的方法:松土切断毛细管。

(2)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蒸发,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面下降,土壤内部蒸发的水汽通过干土层的孔隙进入大气,此时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减小蒸发的方法:镇压保墒,减少土表孔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水分。

(3)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很低,植物开始萎蔫,此时,土壤水分的毛管力作用停止,只能以气态形式从地下通过干土层向大气扩散。此时,蒸发受水汽从下层土壤向表层扩散速度的影响,并由土粒大小和土壤孔隙度决定。减小蒸发的方法:灌溉。

土壤蒸发除受气象因子影响外,还与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

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1)松土;(2)镇压;(3)灌溉;(4)覆盖塑料地膜;(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网);(6)采用抑制蒸发剂(喷洒在土壤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膜,阻挡土壤水分进入,抑制蒸发,相对提高土壤湿度)。

(5)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答:关于森林能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观测和研究。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我认为森林能增加大气的垂直降水。理由如下:

(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

(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

林内降水量由直接到达林地的降水量、从树叶和大小枝条上滴下的降水量和树干迳流三部分组成。林内降水量在数值上等于林外降水量与林冠截留量之差。

林内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离树干愈远,降水量愈大,在树冠边缘处达到最大,而根际周围由于树干迳流,降水量也比较大。林内降水强度一般小于林外,但林内的降水时间较林外长。在降水期间,林冠层起着调节林内降水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使峰值降低,降水强度减小,降水时间延长,林外降水停止以后,林内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降水。

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

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3.16倍,油松林下的则为2.21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1.8倍。枯枝落叶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

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

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

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

(6)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答: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大。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早,温度非周期变化很显著,它的春温高于秋温。年降水量集中夏季,冬季则甚干燥,降水变率比较大。

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迟,秋温较春温为高。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冬半年略多于夏半年。全年湿度高,云雾多,日照少,但风速比较强劲,西北欧气候可作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明显的地区之一,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我国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大致有以下气候特征。

第一、雨量集中 第二、降水量的变率大。

第三、云量和相对湿度全年以夏季为大。第四、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得多。

第二篇:2012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气象学知识更新作业全2篇

作业内容:

(1)简述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称为气象学。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地球大气,简称为大气。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普通气象学(绪论、大气、辐射能、温度、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水分与水量平衡)、天气学(天气与气象灾害)、气候学(气候与气候资源)、小气候学。

(2)阐述大气的组成、层次的划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有哪些?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话,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自地球形成以来,在46亿年的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化过程中,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经历了原始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现代大气)这三个阶段,目前以N2、O2为主要成分的大气已经是第三代了。

主要气象要素有干洁大气、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气溶胶粒子)、空气污染。

大气的垂直分层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按大气的温度结构分层,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对大气进行分层。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采用垂直温度梯度的概念,又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直减率),指在垂直方向上,高度每变化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正值。通常以r表示,即r=-△t/△z。

(3)什么是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 大气向外发射出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日夜不停地发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朝向四面八方,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为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地面有效辐射又失去热量,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水平地表面吸收的辐射能与损失的辐射能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

(4)何谓温度日较差、年较差?影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日较差、年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何影响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你认为逆温在林业上有何应用?

由于太阳辐射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所以使得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温度周期变化特征,通常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即较差)和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即位相)来描述。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影响土温日较差的因素:土壤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和土壤热特性。1)纬度:一般是低纬度大于高纬度。2)距离海洋的远近:内陆大于沿海。3)季节:夏季大于冬季。

4)地面状况:凹地大于平地;干土大于湿土;裸地大于有各种覆盖的地面(如植物、森林、雪覆盖等);敝塞地大于通风地等等。

5)坡向:阳坡大于阴坡。6)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

7)土壤深度: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

影响土温年较差的因素:土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下垫面状况、天气条件等因子密切相关。与日较差相反,随纬度的增加年较差增大,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其他因子对土温年较差的影响与日较差大体相同。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大陆上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逆温条件对某些林业生产有利。如用烟雾剂防治植物病虫害,常选择在逆温时进行。利用逆温层对烟雾剂的阻挡作用,使烟雾停留在植物周围可减少用药量,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5)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是什么?简述凝结核能够促进凝结的原因。分别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促进冷云和暖云的降水?

发生凝结和凝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同时还需要有水汽凝结核(凝华核)存在。

凝结核促进凝结的主要原因是凝结核吸附水汽分子的能力比水汽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合并力要强,同时,凝结核的存在使水滴半径增大,曲率减小,从而使饱和水汽压减小,易于发生凝结。对吸湿性凝结核来说,吸水后形成溶液,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甚至在相对湿度接近100%时,就能 发生凝结现象。

人工促进冷云降水的措施:(1)向冷云中撒播人工冰核 如碘化银(Agl)、碘化铅(Pbl)。碘化银、碘化铅等的晶体结构与冰晶相似,具有冰核作用,水汽可以在其表面上直接冻结或凝华,而形成冰晶。一克碘化银所能产生的冰晶数视温度而定,温度低,有效冰核数目多,产生的冰晶数也多。如t=-10℃,1g的Agl能产生1010~1012个冰核;t=-20℃,则能产生1016个冰核。

(2)向冷云中撒播制冷剂

如干冰(固体C02)。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是不透明的白色晶体,在一个大气压下,汽化时,其表面温度为-78.9℃,升华潜热为5.73×105 J/Kg。干冰撒入云中后,干冰升华。从周围吸取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急剧冷却而形成高度过饱和。实验指出,当温度低于-40℃时,就有自生冰晶产生。

人工促进暖云降水的措施:

(1)在暖云中撒播吸湿物质的粉末,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铁等。(2)直接撒播大水滴,催化暖云降水。

(6)影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主要因子是什么?季节划分有哪三种方法?候温季节是如何划分季节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季节的划分:1)天文季节、2)自然天气季节、3)温侯季节。

张宝坤先生根据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提出了用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季节的依据,其界限是: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候平均气温≤22℃为春季或秋季;候平均气温>22℃为夏季。

作业内容:(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园林绿化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

(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预测种实成熟朋、采集期。以便及时组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

(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

(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作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作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地迈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井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

(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

(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

(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作好预测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

(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运输或流送和做好防洪等工作。

(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及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功地引种外来树种。

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这种过程称

为辐射。用辐射能表示,单位为j/s或w。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μm,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太阳常数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定律。S=S0Pm,其中,S为到达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0为太阳常数,m为大气光学质量,P为大气透明系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简称总辐射。

(3)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温除有周期性日、年变化外,往往还由于大规模冷暖平流的活动而引起气温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和时间没有一定的周期,视气流的冷暖性质和移动情况而定,称为气温的非周期变化。

气温的非周期变化,可以加强或减弱甚至改变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实际上一个地方气温的变化是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气温的周期性日、年变化还是主要的。

(4)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地膜覆盖时,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可以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表层土壤温度提高3-5℃,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二是保持土壤水分。塑料薄膜覆盖后,气密性增强,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保持突然墒情。

土壤蒸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当土壤经过降水、灌溉或下层土壤水分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升向土表,而使土壤表层水分保持饱和状态,此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地表,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与同温度水面蒸发相近。减小蒸发的方法:松土切断毛细管。

(2)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蒸发,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面下降,土壤内部蒸发的水汽通过干土层的孔隙进入大气,此时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减小蒸发的方法:镇压保墒,减少土表孔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水分。

(3)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很低,植物开始萎蔫,此时,土壤水分的毛管力作用停止,只能以气态形式从地下通过干土层向大气扩散。此时,蒸发受水汽从下层土壤向表层扩散速度的影响,并由土粒大小和土壤孔隙度决定。减小蒸发的方法:灌溉。

土壤蒸发除受气象因子影响外,还与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1)松土;(2)镇压;(3)灌溉;(4)覆盖塑料地膜;(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6)采用抑制蒸发剂。

(5)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关于森林能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观测和研究。根据林区降水量较邻近无林地区大这一观测事实,认为森林能增加大气的

垂直降水。理由如下:

(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

(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

森林可以减少地表迳流:

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

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3.16倍,油松林下的则为2.21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1.8倍。枯枝落叶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

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

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

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

(6)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迟,秋温较春温为高。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冬半年略多于夏半年。全年湿度高,云雾多,日照少,但风速比较强劲,西北欧气候可作代表。

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大。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早,温度非周期变化很显著,它的春温高于秋温。年降水量集中夏季,冬季则甚干燥,降水变率比较大。

我国季风气候的热点有:

(1)雨量集中。我国多数地区的雨季都在夏季风盛行的6~8月。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愈往北,雨量集中愈明显;

(2)降水量的变率大。夏季风进退日期具有年际变化。对某一地区来说,有些年份夏季风强,有些年份则比较弱,夏季风强弱不同的年份,降水量的差异很大;

(3)云量和相对湿度全年以夏季为大。夏季时,温度高,饱和水汽压大;

(4)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得多。我国冬季风强盛,或者说冷空气侵袭频繁,所以与同纬度的欧洲相比,我国冬季气温低得多

第三篇:知识更新培训森林气象学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

森林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

参考书目:其中前2本为主要参考书。

1、《气象学》,贺庆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修订版)

2、《气象学》,贺庆棠、陆佩玲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第3版)

3、《气象学实验教程》,段文标、汪永英编著,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4、《中国森林气象学》,贺庆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5、周淑珍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森林气象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森林与气象或气候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森林气象学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森林气象学与林学等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气象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为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和从事林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森林的培育、经营以及管理实践。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本门课程针对林学专业的特点而设计,注重讲授基本气象要素与林业生产实践的相互关系。

2、第1~5章基本气象要素是本门课程主要的理论部分,通过学员自学和教师的网络教学引导学员理解、消化和吸收其精髓,为天气、气候、气候资源等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学习,掌握大气的变化规律,预测大气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利用气象和气候资源,预报未来的天气和人工改造小气候。

3、重点之处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反复实践和运用,使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难点之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讲深讲透,让学员直观接受。

4、在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森林气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规律在林学专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员从事本专业科研活动的兴趣,提高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并利用气象条件为林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气象学、天气、天气学、气候、小气候、气候学和森林气象学的概

念;重点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的定义;熟悉气象学与林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使学员在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定义的基础上,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象学概述

第二节 气象学在林业上的意义 第三节 环境气象预报(补充内容)

第四节 国际生物气象学协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简介(补充内容)

2、主要讲授内容

气象学、天气、天气学、气候、小气候、气候学和森林气象学的概念。本章要点: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的基本概念。

3、重点知识解析

(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

(2)森林气象学: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 大气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等内容。了解大气与森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员对对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大气(组成、结构和基本物理性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第二节 大气的结构 第三节 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2、主要讲授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大气的组成、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等内容。

3、重点知识解析

(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此外还包括水汽、一些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2)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定义。

(3)大气的结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或热层或暖层)和外层(或散逸层)。

(4)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主要的气象要素和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详见讲义)。

第三章 辐射能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辐射差额(或净辐射)的变化规律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太阳辐射与森林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太阳辐射

第三节 地面辐射

第四节 净辐射

2、主要讲授内容

辐射的定义、表示方法;太阳常数的概念;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原因;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及其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昼长的定义和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及其变化;长波辐射;净辐射;

3、重点知识解析

本章是森林气象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名词较多。重点掌握各种辐射的定义、表示方法、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详见讲义)。

第四章 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逆温的定义和种类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积温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了解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空气的绝热过程和大气稳定度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 第二节 土壤热通量和土温 第三节 第三节

感热通量和气温

第四节 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

第五节 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

2、主要讲授内容

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的类型;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日较差、年较差);土壤的冻结与解冻;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空气温度铅直变化(或垂直变化)的表示方法及其类型;逆温的定义和种类;空气的绝热过程和大气稳定度;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详见讲义)。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分子热传导、辐射、对流、平流、乱流和潜热转移);熟悉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日较差、年较差);理解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懂得逆温的定义和种类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弄清积温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第五章 大气中的水分与水量平衡方程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掌握凝结与凝华的条件;熟悉水汽凝结物的定义和类型;理解降水的一般物理过程、降水的表示方法以及降水的种类;弄清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掌握森林对降水、蒸散和地表径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蒸发 第二节 空气湿度 第三节 凝结与凝华

第四节 降水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2、主要讲授内容

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水汽凝结物;降水的一般物理过程、降水的表示方法以及降水的种类;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对降水、蒸散和地表径流的影响。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凝结与凝华凝结与凝华的条件,两者是是产生水汽凝结物的先决条件;理解降水的过程、表示方法及其种类;清楚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掌握森林与水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天气与气象灾害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一般了解天气学基本知识;掌握灾害性天气(台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只作一般的了解)、气象灾害的主要危害及其防御措施;了解气象与森林火灾、森林病

虫害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天气学基础(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学习)第二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 第三节

气象灾害 第四节

气象与森林火灾

第五节

气象与森林病虫害(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学习)

2、主要讲授内容

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大风、旱涝);气象灾害(霜冻、低温冷害、日灼、冻拔、雨凇、雪害)。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以上主要讲授内容涉及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和气象灾害的定义、主要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七章 气候与中国气候资源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影响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了解季节划分的三种方法;掌握候温季节的划分方法;理解季风的定义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掌握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了解中国气候资源的分布;熟悉干燥度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响气候的因子 第二节

季节

第三节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四节

中国气候的特点

2、主要讲授内容

影响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季节划分的方法;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季风、我国季风气候以及中国气候的特点。

3、重点知识解析

掌握以上主要讲授内容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和要点,并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应用。

初级学员作业题

(1)简述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2)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3)阐述大气的组成、层次的划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有哪些?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话,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5)什么是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6)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7)何谓温度日较差、年较差?影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日较差、年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何影响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你认为逆温在林业上有何应用?

(8)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9)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是什么?简述凝结核能够促进凝结的原因。分别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促进冷云和暖云的降水?

(10)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11)影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主要因子是什么?季节划分有哪三种方法?候温季节是如何划分季节的?

(12)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中高级学员作业题

(1)举例说明气象学与你所从事工作的关系。

(2)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你的本职工作,阐述森林经营中需要注意的气象学或气候学问题。

(3)在林木引种工作中,为什么要遵循引种地区和被引种地区“气候条件或气象条件的相似性原则”?

(4)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何联系?人类的哪些活动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你认为通过哪些林业措施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5)什么是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阐述森林在减轻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方面的作用。(6)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第四篇:2014年林学知识更新作业专业二

1、简述小班的特征、划分原则及划分条件。

答:小班是为了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森林资源,便于展开森林经理活动,在林班内划分为若干个生物 学特性和经营特征一致,而且与其它相邻地段在经营措施上有差异的地域或小区地段叫小班。小班划分条件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

—— 权属不同;

——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等级、保护等级不同; ——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 地类不同; —— 起源不同;

—— 树种组成不同,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纯林和混交林要分别区划小班; —— 龄组或龄级不同,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经济林生产期不同;

—— 林分郁闭度不同,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 立地类型、林分经营类型或经营措施类型不同。

2、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答: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3、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种类有哪些? 答:森林调查(forest inventory)也称为森林资源调查(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是对用于林业的土地进行其自然属性和非自然属性的调查,主要有森林资源状况、森林经营 历史、经营条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在我国,根据 调查的目的和范围将森林调查分为 3 大类。①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原称为“全 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简称“一类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 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②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镇)或相当于县、乡(镇)的单位为 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原称为“森林经理调查”,也简称为“二)类调查”。此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划提供依据,编制森 林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等。③主要为企业生产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称为“作业调查”,也简称“三类调查”。调查的 目的主要是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的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 条件等内容。

4、国家一类清查的方式、目的、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是什么?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national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也简称为一类调查。所谓连续清查是指定期对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资源进行重复性的调查。调查的方法是以数理统计原理为基础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设立在调查区域内的固定样地,有时也增设一些临时样地。森林资源落实的基础单位(在我国)是县和林业局。我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1953~1961 年)曾进行第一次全国性的森林资源调查,但是调查的单位是县和林场,调查方法是以目测为主的小班调查。真正的以省为单位的连续清 查体系是从 1975 年开始建立的。1983 建立了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到以后每 5 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连续清查,到 1998 年已完了第 5 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一类调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消长动态,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等的重要依据。其任务是及时、准备地查清全国 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动态,进行综合评价个副总体。目的是为了使调查方法和调查成果有连续性、可比性。一类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在国家林业局的安排布置下统一完成。在调查时,一 般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抽样调查的总体。如果有的省内森林分布、地形等条件差异比较 大,可在省内设立副总体,森林资源落实的单位(最小)是县或林业局。

5、小班调查的内容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小班调查是二类调查中涉及地域最广,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小班是以林分为基础划分的,而林分是林学、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同,与周围森林地段有明显差异的森林地段,是森林资源构成的基本群体单元。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将森林资源 信息落实到每个林分中。小班调查就是将各种林分调查因子落实到每个林分中。主要内容包括各小班地块的林况和地况调查,小班调查方法和步骤的确定,调查薄的编制,资源档案的建立与修正等。

(一)小班调查内容 1.地况调查(1)地况的分类系统 根据林业部 1996 年颁布的规程,地况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分类,详见表 4-4。表 4-4 土 陆 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总 无立木林地 乔木生长以内灌木林 乔木生长以外灌木林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未成林造林地 面 地 苗圃地 积 荒地 农地 难利用地 其他土地 内陆水域 乔木生长以内荒地 乔木生长以内荒地 天然更新林地 预备造林地 地况分类 林地 森林 针叶林 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竹林(2)地况调查技术标准 地况的技术标准见表 4-5。表 4-5 土地类型 1.陆地 2.森林 3.针叶林 4.阔叶林 5.针阔混交林 6.竹林 7.疏林地 8.乔木生长范围以内的灌木林 9.乔木生长范围以外的灌木林 10.采伐迹地 11.未成林选林地 土地类型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 长年露出水面的土地和潍滩涂 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 的林地,或冠幅>10m 的 林带 针叶林蓄积比重≥65% 阔叶树蓄积比重≥65% 由针叶、阔叶树构成,其蓄积比重都<65% 由竹类构成的林分,不含胸径<2cm 的小杂竹丛 由乔木构成,郁闭度在 0.10~0.19 之间的林地 立地条件适合某些乔木树种生长的灌木林地 立地条件不适合乔木生长的灌木林地 采伐后保留林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且未超过 5 年的迹 地 造林后保存株数≥造林株数的 80%,尚未郁闭但有希望 成林的造林地,一般指造林不满 3~5 年或飞播后不满 5~7 年的造林地 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但未达到森林标准的林地 调查时已经整地但尚未造林的土地 固定用于林木育苗的地块 调查时尚未利用,其表层为土质,能生长植被的土地 立地条件适合某些乔木树种生长的地块 立地条件不适合乔木树种生长的地块 各种用于农作物种植和放牧的土块 在当前条件下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滩涂、盐碱 地、沼泽地、裸土地、岩地、荒漠、沙漠、戈壁、苔原 等 包括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以及未列入 上述地类的土地 内陆自然和人工水域,常年正常保持的水面,包括:河 流、湖泊、水库、坑塘等水面,林内小溪不属于此类 12.天然更新林地 13.预备造林地 14.苗圃地 15.荒地 16.乔木生长范围以内的荒地 17.乔木生长范围以外的荒

地 18.农地 19.难利用地 20.其他土地 21.内陆水域(3)小班调查因子 小班调查因子是指在调查时对各小班应进行记录的因子,主要调查的小班因子见表 4-6,林种分类见表 4-7。表 4-6 1.位置 2.权属 小班调查因子 林业局(县)、林场(分场、乡、镇、村)、林班、小班等 分别林地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记录 3.地类 4.地形地势 5.土壤 6.下木植被 7.立地类型 8.地位等级 9.更新 10.经营类型 11. 经营措施类型 12.林种 13.林层 14.起源 15.树种组成 16.优势树种 17.平均年龄 18.平均高 19.平均直径 20. 优势木平均高 21.郁闭度 22.每公顷株数 23. 每公顷蓄积量 24.枯倒木蓄积 25.病虫害 26.火灾 按地类划分系统中最细地类记录 主要记录海拔、坡位、坡向和坡度 土壤名称、各层厚度(主要是 A、B 层),质地,石砾率 优势和指示性下木,植被种类名称、平均高和总盖度 根据小班因子,查立地类型表确定 对有林地小班可用地位级和地位指数确定,对于无木林地和荒地可采 用相关因子确定 更新(起源)的种类、树木名称、年龄、平均高、平均胸径、每公顷 株数等 按林场(乡、村)组织的各种经营类型之一划定 是指小班所属某一经营类型内,而采取的何种经营措施而划定 按相关标准(见表 4-7)划定 根据有关标准确定主林层和副林层 主要有 2 类,其一是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飞播,其二是实生或萌生 按蓄积比重十分法确定,复层林分别林层记录 蓄积比重最大的树种 分林层,以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为代表 分林层,以优势树种平均高为代表 分林层,以优势树种平均直径为代表 选 3 株树高最高或直径最大的林木,测其树高,取平均值 树冠投影占林地面积比重 指活立木的株数 指活立木的蓄积量,复层林分层统计 指小班 5 年内发生的、现可利用的枯立木、倒木、风折木、火烧木等 的蓄积量 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程度 火灾发生时间、受损程度和面积。

(二)小班调查方法 小班调查方法有多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能结合使用。1.样地调查法 在调查地域范围内,使用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其他抽样方式,进行小班调查的方法。样地形状多为圆形、矩形等。在样地内实测各项林分调查因子,并按照数理统计学的方法,用样地测定值估算总体相应值后,计算抽样误差、精度等因子。样地的数量根据可靠性、观测值变动系数,误差要求并因子确定。2.标准地调查法 是在调查的地域范围内,用标准地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值的方法。标准地的形状一般为 矩形、带状等。标准地调查法的实施步骤是,设立标准地,然后进行实测,用其结果推算小班单位面积和整个小班范围内的蓄积量等因子。使用标准地调查法减少误差的关键是所选标准地尽可能的“标准”,即标准地的状况要具有调查总体的平均水平。另外,标准地面积必须保证一定的数量,如果面积过小,则难以保证所选标准地的代表性,推算总体时将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但是,标准地面积过大会使工作量加大,增加调查时间和工作成本。还有布设标准地时应尽量避免产生系统误差。3.目测调查法 在森林状况比较简单,且调查人员通过目测调查考核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法。目测调查的考核方法是,调查员在 25 块以上的标准地中进行目测调查,当各项调查因子的测试数据 80%以上项次达到规定的精度时(不同调查因子的精度要求不同),则认为通过考核。4.角规调查法 用角规进行每公顷断面积等因子的调查,具有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在小班透视条件好,调查员有相关经验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法。角规常数的选择应视林木大小而定。5.回归估计法 用其他方法的测定值与小班实测值建立回归关系,推算小班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等因子的数量值,称为回归估计法。回归估计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利用航空像片判读值与小班实测调查值建立回归关系的回归估计法。

6、什么是抽样调查?简述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

答: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

用。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具体步骤:(1)界定总体(2)制定抽样框

(3)实施抽样调查并推测总体(4)分割总体(5)决定样本规模(6)决定抽样方式

(7)确定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第五篇:2014年知识更新作业

2014年知识更新专业作业一

1、什么是森林资源?简述森林资源的组成。

答: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2、世界森林资源主要变化趋势有哪些?

答: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森林政策,开展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正由木材生产向多功能利用转变,森林可持续经营取得新进展。但全球森林面积,尤其是原生林面积继续呈减少趋势。

(一)全球森林面积总体上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减少的速度变缓。

(二)全球人工林面积增速加快。

(三)全球原生林面积迅速减少。

(四)森林由木材生产向多功能利用转变。

3、中国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争取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quot的宏伟目标。

4、简述如何由龄级划分龄组。

答:森林生长发育周期长,实际生产中用年龄表示生长发 育阶段很不方便,因此常用龄级、龄组来反映林龄,龄级期限划分反 映了林分的生长速度快慢,龄级划分反映林分发育的不同生长阶段,龄组划分反映了林分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不同经营阶段,合理林龄结构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

根据数量成熟理论的研究,确定东北红松林的生长速度较慢,数量成熟龄为130年生,适用的龄级期限为20年,在此基础上,按20年为一个尺寸计算,划分红松林的年龄阶段,即龄级。而数量成熟龄所在的年龄阶段为121-140年。因此,规定主伐年龄为121年,主伐龄级为第VII龄级。进一步,根据定义,成熟林龄组阶段包括第VII、VIII两个龄级,过熟林为第IX龄级及其以上,近熟林为第VI龄级,由于近熟林以下还有5个龄级。因此,幼龄林比中龄林多一个龄级,即幼龄林为第I、II、III龄级,中龄林为第IV、V龄级。

5、什么是法正林?其优缺点有哪些?

答:法正林(Normalforest)就是具备法正状态的森林,即具备能够实现严格永久平衡利用状态的森林,这种森林称严正的保续作业,也就是每一年有均等数量的木材收获,平衡的、固定的收获量。法正林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法正龄级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 of age class),法正林分排列

(normal arrangement of stands),法正生长量(normal increment),法正蓄积量(normal growing stock)。

优点:法正林学说是用生长量来控制采伐量,这一理论和原则是正确的,是法正林学说理论的核心,实践证明,它是合理的、正确的,具有现实意义;法正林反映了采育结合、合理经营的观点。

缺点:法正林主要针对有林地,即现有林经营管理和永续利用问题,对大面积宜林荒山荒地的林业规划以及更大地区、林区的规划,其理论本身回答不了这

个问题;法正林强行定型化、模式化;法正林只是从森林的内部条件出发考虑木材的永续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法正林是从现有同龄林组织经营出发,对如何发挥林地的自然生产力注意不够。

6、简述林班的概念、用途及区划方法。

答:林班Compartment:在林场的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在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生产管理时,大多以林班为单位。因此,林班是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

用途:便于识别方向;便于测量统计森林蓄积量;便于开展护林防火、林政管理;便于开展经营利用活动。

区划方法:林班区划方法有3种:①人工区划法。即把林地区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规整地块,林班线用人工伐开。其优点是设计简单,林班面积基本相等,便于定位定向;缺点是不便于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森林中采用。②自然区划法。即以河流、沟谷、山脊、道路等自然界线或永久性的人工地物作为林班线,林班呈不规整图形。其优点是考虑到地形特点;缺点是林班面积不等,同时林班线不能用来定位、定向,也对经营管理带来不便。③综合区划法。是人工区划法和自然区划法的综合应用,在地形平坦处,用人工区划法,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则用自然区划法,林班形状不求统一,但划分时应尽量考虑同一集材和运材系统。

2014年知识更新专业作业二

1、简述小班的特征、划分原则及划分条件。

答:特征:根据林班内土地利用状况和林分调查因子的差别而划分的地块。是营林措施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也是森林区划和森林资源统计的基本单位,和森林资源清查和统计计算的基本单位。

划分原则:小班内自然特征基本相同,与邻近小班有明显的差别。

划分条件:根据土地类别、林种、优势树种或优势树种组、龄级、郁闭度或疏密度、立地类型或林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出材率等级、林权等各种调查因子。小班平均面积根据经营水平而定,一般为3~20公顷,小班最小面积以能在基本图上反映出来为准。

2、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答:功能: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区域划分: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

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3、我国森林调查的种类有哪些?

答:森林调查的种类多种多样,各类调查的方法、目的、内容等也有所不同。在我国,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范围将森林调查分为3大类。

1、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原称为“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简称“一类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2、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镇)或相当于县、乡(镇)的单位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原称为“森林经理调查”),也称为“二类调查”。此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化提供依据,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等。

3、主要为企业生产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称为“作业调查”,也简称“三类调查”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内容。

4、国家一类清查的方式、目的、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是什么?

答:清查方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采用固定样地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用成数抽样方法估测各类土地面积,用系统抽样方法估测各类蓄积,用复位样木计算生长量和消耗量。第Ⅰ、Ⅱ副总体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第Ⅲ副总体除落入连片大面积沙漠、戈壁范围内的非林地固定样地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外,其余固定样地均需到现地调查。为满足成图及荒漠化(沙化)土地、湿地的面积精度要求,以TM卫星影像图为底图,建立解译标志,对遥感判读样地进行判读。遥感判读样地利用人机交互的方法,由两名技术人员进行背靠背的判读。

清查目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其成果是反映全省森林资源与生长状况,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监督检查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在满足宏观决策信息需求,科学把握林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林业建设政策和措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林区为单位进行。

5、小班调查的内容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小班调查项目记载如下内容:(1)空间位置;(2)权属;(3)地类;(4)工程类别;(5)事权;(6)保护等级;(7)地形地势;(8)土壤;(9)下木植被;(10)立地类型;(11)立地等级;(12)天然更新;(13)造林类型;(14)林种;(15)起源;(16)林层;(17)自然度;(18)群落结构;(19)优势树种(组);(20)树种组成;(21)平均胸径;(22)平均年龄;(23)平均树高;(24)优势木平均高;(25)郁闭度或覆盖度;(26)

每公顷株数;(27)散生木;(28)每公顷蓄积量;(29)枯倒木蓄积量;(30)健康状况;(31)调查日期;(32)调查员姓名。

小班区划常采取3种方法:利用航片、地形图、卫片勾绘。

6、什么是抽样调查?简述简单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

答: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具体步骤:(1)界定总体;(2)制定抽样框;(3)实施抽样调查并推测总体;(4)分割总体;(5)决定样本规模;(6)决定抽样方式;(7)确定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2014年知识更新公需作业

1.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间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它将促进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使科技投入获得应有的回报,促进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国际合作的发展使各国法律制度在大方向上日益趋同,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步纳入有关国际协议的框架之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合作。

2.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侵害商业秘密的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如何规定的?

答: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以下行为属于侵害商业秘密的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3.什么是诱助侵犯专利权?

答: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并不构成直接侵犯他人专利权,但却故意诱导、怂恿、教唆别人实施他人专利,发生直接的侵权行为,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诱导或唆使别人侵犯他人专利权的故意,客观上为别人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新商标法对商标相似侵权行为认定有什么修改?

答:新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

(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2014年知识更新公需作业二

1.已经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记发生冲突如何处理?

答:当发生冲突时,可采取以下方式处理,一种是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法规处理;一种是运用《商标法》将原产地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原产地标记与已注册商标在本质是一致的,均有区别商品来源的作用,均须具有显著特征,并且均不得与在先权利相冲突。从实际工作出发,原产地标记的审查与注册商标的审查应是一体的,必须保证审查原产地标志与审查注册商标的不冲突,特别是使用的不冲突。采取商标注册和管理的统一,对于国家管理和权利人的利益保证,都是最合理、最实际的。

2.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答:民间文学艺术是特定民族或者世代居住于同一地域的特定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劳动中不断创作、积累而产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价值。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一般认为,它包括语言形式(民间故事、民间诗歌)、音乐形式(民歌、民间器乐等)、动作形式(民间舞蹈及戏剧等)以及用物质材料体现的形式(绘画、雕塑、工艺品、编织品等)。

所以,民间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主观概念性的东西.它需要一定的物理载体承载,也就出现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3.根据最新商标法的规定,驰名商标制度有什么改变?

答:第十三条 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请求驰名商标保护。

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第十四条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二)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三)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四)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五)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4.论商号权的性质。

答:商号权是指商号所有人基于商业登记而对其使用的商号所享有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商号权以登记为要件,即商号权以商号登记为成立的要件。同一商号,按登记的先后顺序登记在先的可以排斥登记在后的而独自享有商号的专有权利。商号权作为商主体对其商号所享有的专属权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权利属性。

商号权的内容包括:商号权人对商号的使用权以及商号权人对商号的专有权。前者是指商号权人有权使用其经登记的商号,且他人不得妨碍。后者是一种排他性、独占性的权利。已经登记的商号,未经商号权人同意,他人不得擅自作相同或类似的使用。

商号权主要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商号权是通过商业登记而取得的法定权利。

(2)商号权利人对商号享有专有权利。

(3)商号权依附于商主体从事的特定营业。

(4)商号权具有公开性。

下载2012初级进中级知识更新森林气象学作业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初级进中级知识更新森林气象学作业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