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更新知识作业(范文)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更新知识作业?
(1)说明“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答: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系统工程将森林保护管理作为林业生态系统管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林业生态系统管理工程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在生产实践中,当有多种病虫害存在时,必须统筹安排,综合考虑。因此,在对森林有害生物综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并达到优化,即应用高层次的综合概括,解决森林保护中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事物的复杂问题,将专业知识、系统思维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寻求最优解决方法。其一整套的科学方法和工程过程,就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系统工程。
某一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可能对其他病虫害的发生起正或负的副作用,防治时不能各自为政,否则会顾此失彼。一些失败经验教训足以显示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些成功本身往往就孕育着后来的失败。例如:抗主要虫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会使某些次要害虫上升;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栽培方法的改进有时也会引起新的病虫害问题;垂直抗性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推广,导致相应有害生物新小种的流行和品种抗性丧失;药剂的大量连年使用加重了环境污染和造成了产品残毒;某些内吸药剂的连续使用导致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发展,而广谱长效药剂的过量使用则往往误伤天敌或益菌;推广防治某种有害生物的有效措施,却促进了其他某种有害生物的上升,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等等。这是由于过去人们在研究和应用防治技术时,往往只考虑防治措施对有害生物的作用。总之,只就有害生物治有害生物和只就防治论防治,而没有从生态学全局考虑整个系统的改变和演化。用上述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措施,或把事物规律仅归结于一因一果的机械思维方法,去指导错综复杂、动态多变的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问题,当然难以胜任。7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的综合治理概念,原是由于觉察到滥用化学防治的恶果而悟出的,至今则已发展到生态治理的高度。
森林有害生物系统管理工作不仅涉及生物学和生态学问题,而且涉及经济和社会问题;即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不仅是就森林有害生物管理进行森林有害生物管理,而且要考虑与上层系统和环境系统如何协调适应的问题。森林有害生物系统管理只有在技术上有效、经济上可行、环境上安全、生态上无害的,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和欢迎。因此,从应用方面看,需要在各个单科学科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综合性的森林有害生物系统管理科学。
森林保护系统工程是森林保护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既要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规律和防治技术,又要研究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协调和实施,以及森林保护工作的管理优化。森林保护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林型、不同林分结构的林分内有害生物的发展规律、传播能力范围等,有害生物的种类、繁殖力、传播力、危害力等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不同的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和最优化处理筛选合理有效的预防和综合治理措施,控制有害生物不蔓延、危害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有害生物之间和防治措施之间的共性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即有害生物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是关于疫情监测、预测预报、经济阈值、防治指标、技术协调、效益评估和管理优化等研究的基础。(2)说明“林业有害生物系统管理中的主要管理事务”都有哪些?
答:林业有害生物系统管理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它不仅涉及一系列技术问题,而且包括许多管理事务。
1.加强宣传教育
森林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灾害,发展到成片死树、毁林的严重程度之前,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或重视。以往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许多地方长期被忽视和延误。因此,要把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宣传工作作为争取领导支持、群众拥护的重要前提来抓。应结合有害生物危害及防治实例,利用一切宣传工作,争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有害生物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潜在威胁;宣传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条例。通过教育,使防治工作为社会各界、各级领导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防治工作。
2.实行目标管理
为增强人们的管理意识,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当成一项林业生产任务落实到实处,把林业有害生物的目标管理作为森保系统工程中的主要环节。实践证明,实现目标管理是对各项防治工作实施宏观调控和有效制约的责任制形式,才能把防治任务真正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肩上,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也是调动广大防治干部和群众积极性,改善工作局面的重要手段。
2.1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
围绕深入林业改革,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的林业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目标,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配套措施,纳入整个林业生产目标管理体系,提出林业 有害生物防治的明确目标和责任制,通过组织实施逐步强化调控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防治能力,将林业有害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90年代初林业部曾对全国森防工作提出“八五”期末要达到“一降三提高”的四大目标,即:一降是把病虫害发生率降到9~6%,年平均0.18%中度以上发生面积控制在6%以下。三提高即防治率提高到60%,年平均提高5%;监测面积覆被率提高到60%,年平均提高7.5%;种苗产地检疫率提高到80%,年平均提高7.5%。也就是说森林病虫害发生率及其他危害程度要下降,森林病虫害防治率、监测覆被率、种苗产地检疫率要提高。同时,对重大森林病虫害林业部(国家林业局)还是实行目标管理。例如,松材线虫病在“八五”期末发生面积要缩小30%,防治率达100%;对应检疫的材料要实行全面检疫。“九五”期间又提出新要求,然而松材虫病的防治仍不十分理想。国家林业局就安徽省发生的松才虫病拨专款900万人民币,以保卫黄山,防治松材线虫。
2.2目标管理的组织管理形式
a、实行统一管理,分头组织实施。目标管理工作既要集中管理,又要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管理包括整体目标管理的指导和对各项指标和管理。国家林业局根据全国总目标和各省(市、地)的实际情况,将指标分别下达了各省(市、区)的实际情况,将指标分别下达了各省(市、区),在逐级分解下达的项指标。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应根据总的原则,研究制定具体方法,认真组织实施。
b、实行管理的责任制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通过签订责任状,把病虫害防治工作指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
c、建立考评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考评工作中,都要把森林病有害防治工作作为年度考核指标。这一规定旨在把森林病虫害管理指标逐步纳入整个林业指标体系,是调整和理顺防治和营林生产协调关系的重要一环。
d、建立监督检查制度,逐步形成与目标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指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目标管理的关键。科学与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目标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这样才能防止目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防治指标,使防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3、注重监测与防治
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的监测和预防,可以及时发现有害生物发发源地,准确、全面地掌握有害生物发生流行的时空动态,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提供有关的森林有害生物生态学依据。
有害生物监测和预防工作,应根据各地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状况和基层护林人员的分布情况,研究建立有害生物调查测报技术规范和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由测报员和护林员组成的病情林间调查队伍,按规定的调查时间、项目范围,定期的调查和报告病虫害发生情况,形成有害生物发生的信息网。然后根据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在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立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监测点,固定专职人员对有害生物进行系统调查,在获得有关调查资料及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害生物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以数理分析或系统分析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建立测报模型和模拟模型,及时准确地测报出有害生物发生期、发生量及发生范围,并进一步做出有害生物损失估计和确定防治指标,使防治工作做到控制在允许水平以下。
为提高测报工作质量,必须及时对有关测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可采取举报培训班等方式给测报人员讲授有害生物监测、预测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并指导现场实习,使他们打好基础,不断提高测报的准确性。
4、做出科学决策
在森林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确定防治指标的基础上,及时对有害生物是否要防治、何时何地防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防治做出科学决策,这是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关键。对任何一种森林有害生物应研制基础策略和对策,这是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关键。对任何一种森林有害生物,在研制其治理策略和对策时都应遵循IPM 和SPMF(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和系统工程学,并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森保方针。
a、要有生态学的整体观念,把有害生物治理看作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治理活动都应紧密围绕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森林生态系。具体地说,应当彻底改变单纯依赖或过分强调化学防治的不良局面,使之逐步向生物控制技术方面转移,要最大限度地选用对生物控制有利的各种技术,如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合理利用树种、品种的抗病性;苗圃实施轮作制,林间套种豆类或其他有益作物;利用拮抗菌或弱毒菌株进行生物防治等。即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也要以生态、生理选择方式,并根据防治指标进行防治,注意防止或渐少环境污染。
b、要强调“预防为主”,防是治本,治是治表。因此,要把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不间断地采用各种配套措施,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要注意防止国外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防止国外危险性有害生物在国内的传播蔓延,防止当地主要有害生物的爆发和非主要有害生物的突发。c、要注意各项防治技术的合理性和综合性。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一般可分为植物检疫、林业技术措施、选育抗病树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对防治某些有害生物都有良好的作用,但又不是万能的。因些,可根据有害生物特点和有关条件进行综合防治。即,以林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把各种有效方法有机地联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彼此补充,以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d、要有经济学观点,对危害很小的有害生物也加以防治,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很大浪费;相反,对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试图防治时,有害生物已发展到经济不能允许的水平。这两种错误都必须避免。决策时应权衡由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防治所需要和收益情况等得失关系。当有获得时才进行防治。因此,要认真研究有害生物损失、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和防治指标等经济管理问题。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其它有害生物特点及自然地理情况、森林结构情况、基础设施条件的具体分析,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案。
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在许多领域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辅助决策技术包括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L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XS)和专家支持系统(EXSS)。其中,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在我国森林有害生物管理中已得到了应用。例如,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对落叶松落叶病进行管理,可预报当年和来年的病情、发生面积,确定防治面积,预防防治效益。
5、实施治理方案
做出决策以后,应及时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对人力、资金、药械和交通工具等作充分准备,然后抓住时机,按综合防治方案的具体内容及方法、步骤,认真开展实践活动。为保证有害生物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落实。另外研究实行一定形式的责任承包制和奖罚制度。
6、说价综合效益
进行森林有害生物管理系统工程,目的在于将森林有害生物达到可持续控制。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发展林业生产,造福于人类。为此,应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所需获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做出客观的评价,总结经验,以利今后的防治工作。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防治效果如何:一般根据处理区与对照区病情指数或发病率的差异计算。
b、经济效益如何:可通过设立标准地及每木调查,比较综合治理后林分与对应的未防治林分生长差异,从而计算出经济效益。
c、采用的各种方法是否有效,配合是否得当及森林生态系内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d、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等方面取得的间接效益如何。
7、重视科学研究
森林病虫害管理是一个科学体系,由学科研究、技术研究和管理研究三部分组成。学科研究涉及林学基础、森林病虫害专业等门类。技术研究包括防治技术、管理策略和效益。学科研究和技术研究中的防治部分构成森林极害生物理论科学,管理研究由系统工程学、社会经济学、森林有害生物管理软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如DSS)相互联系构成。它与技术研究中的策略、效益部分构成森林有害生物管理软科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森林有害生物管理系统水平,应当组织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科技力量,紧密结合当地防治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实际,在有害生物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综合防治技术以及软科学管理决策技术和社会经济学等方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对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森林有害生物管理系统中大力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以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为例,解释森林病害测报技术?
答: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又称落叶松叶斑病,褐斑病,落叶病。在我省的海伦市、绥棱县、庆安县都有发生。
[为害树种及症状] 本病为害多种落叶松,如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朝鲜落叶松等。
本病先是在叶尖端或中部出现2-3个黄色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段斑,后在斑上生小黑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严重时全叶变褐,整个树象火烧一样,到8月中下旬即大量落叶,大约比正常树木提前30-•50天。若连续几年患病便严重地影响树木生长,落地的针叶当年生长小黑点,这是病菌的子囊腔。
[病原] 本病是子囊菌纲座囊菌目的日本落叶松球腔囊[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k.Ito et k.Sato]引起的。本菌只有性孢子和子囊孢子。落地病叶翌年5月出现子囊壳,近球形,壳壁黑色;子囊棒状或圆筒形,子囊孢子双胞椭圆形;性孢子单胞,无色,知事短杆状。[发病规律] 病菌在当年病叶中进行有性配合形成双菌核菌丝,随病叶落地过冬。落叶开始放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子囊孢子入散达最高峰。子囊孢子落到落叶松叶上,萌发后由气孔侵入,过数日后叶显病斑逐渐变红褐色。8月中、下旬叶开始脱落。
放叶后气温在20 ℃ 空气湿度达75%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帮气温低湿度大降雨多的年份发病早而且重。
林中小径木发病重,20年生以上林龄病害轻,抚育的较未抚育的林木轻,混交林较纯林轻。
就测报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测报,中期测报,长期测报。
(1)短期测报:一般仅测报几天至10多天的虫期动态。根据害虫的前一虫期推测下一虫期的发生期和数量,作为当前防治的依据。
(2)中期测报: 一般都是跨世代的,即根据前一虫期推测下一虫期的发生动态,作为下一代的部署依据。期限往往在一个月以上。
(3)长期测报:是对两个世代以后的虫情测报,在期限上一般达数月,甚至跨年。
就预测预报内容来分,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分布蔓延预测(1)发生期预测:是指昆虫某一虫态出现时间的预测。发生期预测在害虫防治上很重要。
(2)发生量预测:就是预测未来害虫数量的变化。
(3)分布蔓延预测: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及适生环境指标,结合气象等生态因子数据。预测可能分布蔓延范围。就是预测分布区和发生面积。
预测预报方法
(1)期距法: 各虫态出现的时间距离,简称期距。即昆虫有前一个虫态发育到后一个虫态,或前一个世代发育到后一个世代经历的时间天数。
(2)物候法:就是根据自然界的生物中,某些物种对于同一地区内的综合外界环境条件有相同的时间性反应。
(3)积温法:就是利用有效积温法进行测报的方法。(4)气候图法:可用于害虫的分布预测和数量预测。
(5)形态指标法: 根据生物有机体与生活条件统一的原理,外界环境条件对昆虫的有利或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形态和生理状态上。因此可以利用害虫的形态和生理状态作为指标来预测害虫未来数量的多少。
(6)种群数量估计法: 一般来说,生命表可定义为式与年龄和发育阶段有联系的种群特定年龄或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
针对落叶松落叶病测报技术
(一)应施调查的寄主林分: 落叶松人工中、幼龄林。
(二)病情线路踏查:于8月下旬采用样株调查法,观察样株上的针叶有无病斑及有无落叶现象,将踏查结果填入表2。(三)标准地病害等级调查
于8月下旬采用样株调查法,按落叶松落叶病发病分级标准逐样株调查、记载样株发病等级,将结果填入表3。落叶松落叶病分级标准表
病害等级 代表数值 分级标准
Ⅰ 0 叶色正常,无发病叶
Ⅱ 1 树冠1/4以下针叶变黄
Ⅲ 2 树冠1/4—1/2针叶变黄
Ⅳ 3 树冠1/2—3/4针叶变黄
Ⅴ 4 树冠整株针叶变黄
早落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最适温湿度条件为:温度:18.5-21.5℃;相对湿度:76%-88%。2.该病对落叶松材积生长的影响较大,当病性指数49以上时,发病区年每公顷材积损失为1.7001m↑3。病情指数控制在30以下时,每公顷年材积损失仅达0.624m↑3。从生产实际出发,病性指数30以下时可不防,故病情指数40可作为早落病的防治指标。3.早落病孢子飞散与6、7月份降雨关系密切,故可根据当地气象站5月份发布的6、7、8月份的长期预报,绘制生物气候图来预测当年病情.其预报概括率达91.7%。根据历年气象资料,采用符号法筛选出7月份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极高温建立了多元回归预测模式,其模式为:Y-22.42+0.167X↓1-0.190X↓2+1.407X↓a经多年的预报实践证明,符合实际情况,其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
4、树高林密的人工林中,采用烟剂防病是个好办法,并筛选出百菌清等一系列烟剂,又确定了合理的防治时机。
(4)解释“无公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答: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由以抚育管理为主的营林措施、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调控措施、以物理防治为主的辅助措施和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组成。
一、以抚育管理为主的营林措施
通过以生境调节为主的营林措施,建立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天敌栖息环境,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生物的整体控制能力。因此,这类措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治本措施。
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调控措施
由于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无毒、环境兼容性好、不杀伤天敌昆虫、选择性强、对生态影响小、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特点,作为重要的调控措施已成为无公害防治中优先采用的方法,以成为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的主导措施。
三、以物理防治为主的辅助措施
物理防治虽然一般没有污染,对环境相对安全,但目前可在生产上使用的方法不是很多,因此,只能作为无公害防治体系中的一类辅助措施。
四、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
无公害防治要求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施药技术。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措施一般只在有害生物突发期、高发期实施。
无公害防治的概念比较宽泛,过去主要在农业上用得多(如苹果病虫害无公害技术、枣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最近几年我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也引入了此概念。无公害防治技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病虫防治中的界定是有差异的。为此,国家林业局关于下达“十一五”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指标的通知(林造发[2006]13号)对其做了界定。现附后,供参考。感谢你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关注!
无公害防治指对人、畜、禽、鱼及其他生物比较安全,对生态与环境危害较轻的防治措施。包括:(1)生物措施(病原微生物制剂、天敌昆虫、益鸟益兽等);(2)物理措施(灯诱、地箭、灭鼠雷等);(3)人工措施(捕捉、砸卵、草把诱捕、诱饵木、虫源木清理等)(4)仿生制剂防治(灭幼脲类等);(5)部分化学防治(以非国家明令禁用农药为主剂的毒绳、毒环、毒签、树干注药、局部熏蒸等);(6)植物源农药防治(烟参碱类等);(7)其它防治(性引诱剂、植物源引诱剂、阿维菌素等
(5)阐述樟子松上的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
答:樟子松主要病虫害有樟子松红斑病、樟子松枯梢病、樟子松松沫蝉、松梢螟等,林分继续衰退后还会出现小蠧虫等次期害虫。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林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如遇春季干旱等诱发因素就会爆发枯梢病,导致树势急剧下降,造成大面积枯萎死亡。
对其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是:避免营造樟子松纯林;对现有的樟子松纯林开展卫生伐和修枝处理,伐除病树,剪去病枝,然后尽量进行改造,补栽落叶松、红松、云杉、栎树、椴树等其他树种;但在其他树种仍无法生存的土地上仍要造樟子松,到近40年生有可能衰退时也以成材,可及时伐除作为用材利用。
第二篇:2.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作业doc知识更新
1.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的林分称为低产林。论述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
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是低价值林分是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 1)林业生产粗放,科技含量低使人工产量低 粗放经营外,形成大量中低产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林分密度过大。现在采用人工栽培品种都很速生,通常采用的株行距对人工树种生长空间很快就不够用了,林木因缺乏生长空间衰退,随林龄增长,对生长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加上粗放经营,结果形成大量中低产林分。过密会引起个体生长普遍衰退,群体的光合产量不再增长,而呼吸消耗却增强,造成总产量下降。过密会引起个体生长普遍衰退,群体的光合产量不再增长,而呼吸消耗却增强,造成总产量下降。
2)人工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适地适树,营造林难度不断加大,对技术的需求不但增加,造成森林资源质量差。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满足树种需求,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3)生态功能弱,生态功能弱主要来自土壤肥力较低,难以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通过采伐更新、树种更替、森林抚育、复壮改造、综合改造、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等方式,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改造 2.论述人工林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途径;
1)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树木的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要实现这些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良种壮苗。而且良种壮苗要经过精心的栽植才能实现目的。
2)林分结构的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林分结构的调控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良好的结构是林分获得高产优质的基础。为了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生产上采取的措施是密度控制、合理混交。
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培育森林,因此需要对造林地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要改善树木生长的小环境,使树木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措施有适地适树、整地、抚育保护。
综上所述,对于用材林造林为了达到速生、丰产、优质和稳定的目的,通常采取以下六项措施。即: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结构、精心栽植、细致整地、抚育保护。3.试论述起苗后到栽植过程中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环节;
起苗是培育苗木的最后一关。起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苗木及造林和建园的质量、特别是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栽植后的成活率、生长和结果。在起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苗木枝条健壮,成熟度好,芽饱满;根系健全,须根多;无病虫害。苗高应达到一定的要求 1)、修剪:将苗木的病残枝、细弱枝、过密枝及无效萌蘖剪除,减少苗木水分蒸腾,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剪截口处涂蜡或用薄膜包扎,以防水分蒸发和病菌侵入。
2)、根系处理:将新植苗木的病残根、细弱根剪除,有利于苗木栽植后重发新根。对于一些不利成活的苗木,可浸入生根粉配成的溶液中,促进苗木生根,提高成活率。
养护管理
(1)保水:新移植大树由于根系受损,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所以保证水分充足是确保树木成活的关键。除适时浇水外,还应据树种和天气情况进行喷水雾保湿或树干包裹。
(2)防病虫害:新植树木的抗病虫能力差,所以要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随时观察,适时采取预防措施。
(3)排水:大树移植后,据树种不同,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如法桐喜湿润土壤,而雪松忌低洼湿涝和地下水位过高,故法桐移植后应适当多浇水,雪松雨季注意及时排水。
(4)夏防日灼冬防寒:北方夏季气温高,光照强,珍贵树种移栽后应喷水雾降温,必要时应做遮荫伞。冬季气温偏低,为确保新植大树成活,常采用草绳绕干、设风障等方法防寒。
有些不耐移栽的植物或者比较大的植物或者远距离运输,尽量不损伤根系,根系上一定要带潮湿的土球,大些更好。并用其他材质包裹缠紧防止松散,如塑料薄膜,尼龙布,草帘子草包等包裹。有些相对耐移栽的植物 保持根系潮湿,不带或者少带土球都可以的,长途运输要尽量保持其根系潮湿,不脱水。在根系上可以喷淋些水或者用草帘子草包等包裹。在移栽前几天充分浇足水,在移栽的前一天不要浇。对于一些小的近距离运输的耐移栽的花卉,只要把它的根系放在泥浆中滚一下均匀的粘上泥浆就好了。
4.简述植苗造林过程中影响苗木成活的因素;
植苗造林又称为栽植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1)、苗木的活力:
苗木活力受遗传品质、苗木质量和含水量的影响。苗木从圃地以裸根的形式起出后,水分状况的变化: ⑴、起苗时根系损伤,细根、菌根破坏,吸水功能下降。
⑵、地上、地下部分水分蒸腾与蒸发,根系不能吸水-水分失衡。因此需要做好起苗、根系防护工作,强调苗木的假植与储藏。2)、造林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土壤水分适中、温度适宜,是苗木根系恢复的关键――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是关键。3)、种植技术
⑴、根系舒展,与土壤密接,避免窝根与空隙。
⑵、深度适宜,超过原土痕。深栽虽然能保证水分,但温度较低。
5、试从林分中林木个体间竞争角度,分析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
答:由森林形成开始,至成熟为止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内,森林与环境之间、不同林木个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①幼龄林时期(Juvenile stage,森林形成时期):从栽植到林分郁闭。幼树散生,幼树树冠尚未相互交接,个体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弱;非目的树种、灌木、杂草的竞争对幼树构成严重的威胁。
②壮龄林时期(Fast growing stage,森林速生时期):幼林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长,树冠相互交接,形成森林环境,进入森林速生时期。高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林分高度郁闭,林下光照变弱,植被种类逐渐减少;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产生明显的生长差异,林木分化明显。
③中龄林时期(森林成长时期):森林高生长开始变缓,直径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林木树冠生长迅速,叶面积迅速扩展;胸径和材积生长旺盛,高生长放慢;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
④近熟林时期:林木开始结实,直径和材积生长趋于缓慢。林冠保持郁闭,个体间的竞争明显减弱;林木生长和林分外观表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⑤成熟林时期:大量结实阶段,胸径和材积生长非常缓慢。林冠逐渐疏开,林木间的竞争几乎消失;林木在生物学和工艺方面达到成熟。
⑥过熟林时期:结实能力和种子质量显著下降,生长停滞,自然衰老。出现枯梢/心腐等生理衰老症状;易于感染病虫害。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工林自郁闭后至成熟前这段时间(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和近熟林时期),林分郁闭度越来越大,林下光照变弱, 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产生明显的生长差异,林木直径和材积生长趋于缓慢。林木自然分化严重,树冠相互挤压,根系相互盘结,林木开始出现自然稀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合理进行抚育间伐。①抚育间伐可以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人工林虽然按经济要求和树木的特性配置密度,分布均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缩小,并感到不足,及时抚育间伐,保持该年龄阶段的合理密度,为留存木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可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从而给林木创造较好的生长条件。②抚育间伐可以长机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由于抚育采伐扩大了保留木的营养空间,地下根系提高了活性,能更好地吸收养分与水分。树冠能得到舒展,产生适中的冠幅和叶面积,从而使林木得到较好的生长量。尤其径生长随密度的降低而明显提高,这就可以大大缩短林木培育期限,早日达到工艺成熟规格要求。③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木质量。④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⑤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等。
因此适时对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是十分必要的。
6.试分析您所在省区或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指出应优先发展的林种,说明采用的主要树种(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四方面论述)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6位。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东部为三江平原,西部为松嫩平原,北部是大、小兴安岭山地,南部是长白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全省有林地面积1895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1.9%。全省现有草地433万公顷,其中集中连片、宜牧优质草原有187万公顷,是我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现查明有各种矿产资源131种,水资源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三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高等植物183科,2200多种,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疆,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总面积约45.4万km2(不包括由黑龙江省管辖的内蒙古自治区加松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3%.黑龙江省地貌类型复杂多山,形态类型多样,有中山(海拔高度1000m以上,相对高度在400~500m之间),低山(海拔高度为500~1000m,相对高度为200~400m),丘陵(海拔高度为300~500m,相对高度在200m以下),台地平原等.黑龙江北部是季风寒温带,南部是季风温带,北部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1300~1600℃,南部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1600~2900℃.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出现在1月中旬,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兴安岭地区-55℃左右.极端最低值出现在额木尔山的樟岭,为-59.7℃,伊勒呼里山南,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为-54~-45℃,平原地区为-44~-40℃,南部地区为-37℃以上.本省北部年辐射总量为405.99kJ/cm2;中,东部为460.41kJ/cm2;西南部年辐射总量为502.26kJ/cm2.全省年降雨量450~700mm之间,平均降雪量50mm.分布于全省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森林土壤的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等;草原土壤的黑钙土,黑土等.与地带性土壤呈复区存在的非地带性土壤有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碱土,冲积土等.黑龙江省有种子植物约2400多种,乔,灌木共有41科92属332种88变种36变型.森林植物区系包括北部寒温带,东部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该省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水曲柳,核桃楸,黄檗,紫椴,大青杨,山杨,以及槭属,榆属等乔木阔叶树种与丁香,忍冬,蔷薇等多种多样的灌木.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300~900m之间,是以红松为主与多种阔叶树混交的林带,本带内针叶树种除红松,长白落叶松外,尚有鱼鳞云杉,沙冷杉,红皮云杉等.阔叶树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紫椴,水曲柳,胡桃楸,枫桦,蒙古栎,春榆,裂叶榆等。森林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以下5个林种: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其他防护林等;
(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
(3)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林种优先级
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
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防火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黑龙江省主要的属国家珍稀保护的树种有黄菠萝、红松、樟子松、兴凯湖松、东北红豆杉、水曲柳、蒙古栎、核桃楸、钻天柳、山槐十种。东北红豆杉在本省境内分布极少,主要集中在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山区,其提取物紫杉醇是治疗癌症的特效药物。
主要乔木用材树种有红松、落叶松、冷杉、云杉、山杨、白桦、紫椴、康椴等。1)、大兴安岭全区虽有少量中山,但以低山丘陵为主,相对高差不大同,因此,土壤垂直分布比较简单,只在少数1000米以上的中等高度的山上,并相对高差较大处显示出垂直地带性,地势平缓。结冰期长,除水较少,因而,土壤冲刷侵蚀较差。岩性多酸性岩,加之植物凋落物以松叶为主,分解不完全,大部分土壤偏酸,沟谷宽阔,多生塔头苔草,流水不畅,冻土发达,不透适水,沟谷及缓坡多沼泽土分布由于气温低,腐殖质分解缓慢。虽植物凋落物多,但土壤肥力并不多。土壤由于土湿度过低。有机质分解不良,地表水湿,有效肥力低。绝大多数适宜于树木生长。尤其是在各种棕色针叶林土上适宜于落叶松的生长。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甜杨、朝鲜柳、杨树 2)、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北部多台地、宽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夏季温热而暂短。,主要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鱼鳞松、樟子松、长白松、赤松、红皮云杉、冷杉、白烨、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紫椴、糠慑、蒙古栋、械树、黄榆、杨树
第三篇: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知识更新作业2
1.简述小班的特征、划分原则及划分条件。
第1条 小班是森林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但不是一固定的林业区划单位。调查时,在现地根据地权、土地种类,林种、林分起源、树种组成、林龄、林相、郁闭度、林型或立地类型、地位级或立地指数级、坡度级、出材率等级等项因子的现状的差异,将林班划分为
若干小班。小班内部在自然生物特性和经济条件下,要求相同的经营措施。
第2条 地权不同,应划分小班。土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所有,只对已正式划定,现
地清楚,且具有法律上生效的证件的林区,才按地权划分小班。
第3条 土地种类不同,应划分小班。各类土地的划分标准如下:
㈠ 林业用地
1有林地
⑴ 天然林:郁闭度≥0.2的天然起源林分(包括天然竹林、经济林),或每公顷生长
稳定的目的树种株数已达到良好级,且均匀度在60%以上的林分。
⑵ 人工林:郁闭度≥0.2的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人工竹林、经济林),或人工造林3年后每公顷保存株数达到造林设计植树株数的80%以上(高原丘陵区)、90%以上(盆地边缘区),或85%以上(高山峡谷区和其它地区),且均匀度在60%以上,或飞播造林5~7年(天然林区7年,其余林区5年,下同)后每公顷保存2250株以上,生长稳定,分
布均匀的林分。
计算株数保存百分率时,可以相关数表中所列各树种造林设计植树株数区间的中值作标准。野外调查时,评定株数保存百分率,可按数表中所列株数的平均值作标准计算。
2疏林地
郁闭度为0.1的森林,或每公顷有生长稳定的天然更新目的树种株数已达到“中等级”,且郁闭度在0.2以下的林地,以及人工造林3~5年后单位面积保株数为合理造林株数的41%~79%(高原丘陵区)、41%~89%(盆地边缘区)、41%~84%(高山峡谷区和其它地区),且郁闭度不足0.2的林地,飞播造林5~7年后每亩保存70~149株的林地,且
郁闭度不足0.2的林地。竹林和经济林不划疏林地。
3灌木林地
⑴ 高山灌木林地:乔木界限以上,灌木覆盖率≥30%的灌木林地。
⑵ 一般灌木林地:乔木林界限以下,以经营灌木为目的(不包括经营灌木的经济林。经济林应划作有林地),或高原丘陵区坡度≥36°,其它林区坡度有专门的防护作用,且灌木覆盖度≥30%的灌木林地,以及因立地条件恶劣,虽系乔木树种,却生长成矮丛状或灌木
状,改造困难,郁闭度≥0.2的矮林地。
4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未满3~5年,按造林设计植树株数计算造林成活率≥80%(高原丘林区),85%以上(高山峡谷及其林区),90%以上(盆地边缘区)合理造林株数,或飞播造林未满 5~7 年,每亩成活70株以上,尚未郁闭(即郁闭度在0.2以下),但有成林希望的造林地。
5苗圃地:指固定苗圃地。
6无林地
⑴ 采伐迹地:不超过10年采伐后保留的活立木达不到疏林标准,且尚未更新的迹地。⑵ 火烧迹地:不超过10年火烧后残留的活立木达不到疏林标准,且尚未更新的林地。
⑶ 宜林地:
① 宜林荒地:适宜于发展林业,且灌木、竹丛覆盖度<30%的荒地或林中空地。
② 灌丛地:灌木覆盖度≥30%适宜于造林,不属于灌木林地的土地。
③ 竹丛地:竹丛覆盖度≥30%适宜于造林,不属于竹林或灌木林地的土地。
④ 宜林沙荒地:可以造林成活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平坦沙地。
⑤ 停耕停牧造林地:已确定停耕停牧或经县级以上政府确定停耕停牧,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
⑷ 难造林地: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造林困难的土地。包括岩石裸露地、土层瘠薄(10cm以下)地、干旱、干热河谷地区的半荒漠化土地,以及高寒、高湿地。
㈡ 非林业用地
1农地:包括各种耕地、园地、轮休地和已经确定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长期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虽也长有相当数量的用材树或经济树实行农林混作,但其主要收入为农业,仍应划为农地。
2牧地:放牧地、割草地和已经确定用于发展牧业的土地。
3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渠道等。
4未利用地:雪山、高山地、沼泽地、悬岩、沟壑、岩石裸露地等。
5其它用地:包括城乡建筑用地、工矿企业用地、交通用地、军事用地等。
第9条 林种不同,应划分小班。森林按其不同效益,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所有林业用地均应确定林种。各林种的划分标准如下:
㈠ 防护林:以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森林。防护林包括: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水的小循环和防止河流、湖泊、水库
淤塞,以及保护居民点的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
要目的的森林。
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风蚀,固定沙地,保护农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
等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农田、牧场生长环境,保
障农牧业的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护岸林:以防止岸坡被水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危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2.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作用①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②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③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④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⑤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⑥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开辟科研、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3.我国森林调查的种类有哪些?
4.答: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即一类调查),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以省、自治
区、直辖市和大林区为单位进行;是规划设计调查(即二类调查),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以县、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或其他部门所属林场为单位进行,以满足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和县级区划、规划和基地造林规划等项需要;三是作业设计调查(即三类调查),是林业基层生产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而进行的调查。[1]
5.国家一类清查的方式、目的、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是什么?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变化为目的,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是客观评价林业建设成就的重要手段.森林资源清查,实行统一标准、分类调查制度。一是全国性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由林业部组织,以省为单位进行
4.小班调查的内容及主要方法有哪些?
林班是永久性经营单位,是二类调查的资源统计单位。林班区划方法分为自然区划、人工区划和综合区划。1.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复查)经营区划;
2.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
3.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
小班划分方法
小班是准确标示到图上的基本区划单位,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 单位。小班划分宜采用自然区划方法。
6.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
答:森林经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满足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等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一般10年进行一次,经营水平高的地区或单位也可5年进行一次。两次二类调查的间隔期也称为经营管理期。依据二类调查所制定的经营方案属于中期计划。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主要任务:在调查的区域内,查清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以及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状况,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或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检查。主要有三方面:①生产木材和林产品;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大气、调节气候、防止噪音、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场所等,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③为旅游、卫生保健提供良好环境。各国和各地区的自然、经济情况有所不同,对森林各种功能所需要的方面与程度也不尽相同。过去人们经营森林多以利用木材为主,森林的生态功能已愈来森林经营愈为人们所认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
第四篇:2012 东北林业大学 知识更新 作业全2篇
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1)简述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简述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称为气象学。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地球大气,简称为大气。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普通气象学(绪论、大气、辐射能、温度、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 : 水分与水量平衡)、天气学(天气与气象灾害)、气候学(气候与气候资源)、小气候学。
(2)阐述大气的组成、层次的划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有哪些?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表)阐述大气的组成、层次的划分?主要的气象要素有哪些? 示的话,写出其数学表达式。示的话,写出其数学表达式。数学表达式 自地球形成以来,在 46 亿年的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化过程中,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有了很 大的变化。它经历了原始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现代大气)这三个阶段,目前以 N2、O2 为主要成分的大气已经是第三代了。主要气象要素有干洁大气、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气溶胶 粒子)、空气污染。大气的垂直分层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按大气的温度结构分层,据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对大气进行分层。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采用垂直温 度梯度的概念,又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直减率),指在垂直方向上,高度每变化 100 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正值。通常以 r 表示,即 r=-△t/△z。
(3)什么是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什么是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 大气向外发射出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日夜不停地发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朝向四面八方,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为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地面有效辐射又失去热量,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水平地表面吸收的辐射能与损失的辐射能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
(4)何谓温度日较差、年较差?影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日较差、年较差的主要因素)何谓温度日较差、年较差?影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日较差、有哪些?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何影响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有哪些?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何影响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你认为逆温在 林业上有何应用? 林业上有何应用? 由于太阳辐射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所以使得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有周期性的 日变化和年变化。温度周期变化特征,通常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即较差)和最高温 度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即位相)来描述。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影响土温日较差的因素:土壤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和土壤热特性。1)纬度:一般是低纬度大于高纬度。2)距离海洋的远近:内陆大于沿海。3)季节:夏季大于冬季。4)地面状况:凹地大于平地;干土大于湿土;裸地大于有各种覆盖的地面(如植物、森林、雪覆盖等);敝塞地大于通风地等等。5)坡向:阳坡大于阴坡。6)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7)土壤深度: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影响土温年较差的因素:土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下垫面状况、天气条件等因 子密切相关。与日较差相反,随纬度的增加年较差增大,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是随纬 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其他因子对土温年较差的影响与日较差大体相同。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 40~ 50℃;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 减小的。大陆上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 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 8.0~9.0℃; 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 3.0~4.0℃。逆温条件对某些林业生产有利。如用烟雾剂防治植物病虫害,常选择在逆温时进行。利 用逆温层对烟雾剂的阻挡作用,使烟雾停留在植物周围可减少用药量,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5)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是什么?简述凝结核能够促进凝结的原因。分别采取何种措施)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是什么?简述凝结核能够促进凝结的原因。能够促进冷云和暖云的降水? 能够促进冷云和暖云的降水? 发生凝结和凝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同时还需要有 水汽凝结核(凝华核)存在。凝结核促进凝结的主要原因是凝结核吸附水汽分子的能力比水汽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 合并力要强,同时,凝结核的存在使水滴半径增大,曲率减小,从而使饱和水汽压减小,易 于发生凝结。对吸湿性凝结核来说,吸水后形成溶液,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甚至在相对湿度 接近100%时,就能 发生凝结现象。人工促进冷云降水的措施:(1)向冷云中撒播人工冰核 如碘化银(Agl)、碘化铅(Pbl)。碘化银、碘化铅等的晶体结构与冰晶相似,具有冰核作 用,水汽可以在其表面上直接冻结或凝华,而形成冰晶。一克碘化银所能产生的冰晶数视温 度而定,温度低,有效冰核数目多,产生的冰晶数也多。t=-10℃,的 Agl 能产生 1010~ 如 1g 1012 个冰核;t=-20℃,则能产生 1016 个冰核。(2)向冷云中撒播制冷剂 如干冰(固体 C02)。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是不透明的白色晶体,在一个大气压下,汽 化时,其表面温度为-78.9℃,升华潜热为 5.73×105 J/Kg。干冰撒入云中后,干冰升华。从 周围吸取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急剧冷却而形成高度过饱和。实验指出,当温度低于-40℃ 时,就有自生冰晶产生。人工促进暖云降水的措施:(1)在暖云中撒播吸湿物质的粉末,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铁等。(2)直接撒播大水滴,催化暖云降水。
(6)影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主要因子是什么?季节划分有哪三种方法?候温季节是)影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主要因子是什么?季节划分有哪三种方法? 如何划分季节的? 如何划分季节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 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季节的划分:1)天文季节、2)自然天气季节、3)温侯季节。张宝坤先生根据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提出了用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季节的依据,其界限 是: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候平均气温≤22℃为春季或秋季;候平均气温>22℃ 为夏季。
作业内容:(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作业内容:)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 关系,以及园林绿化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 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
(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预测种实成熟朋、采集期。以便及时组 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
(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
(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作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 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作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 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地迈树,保证造林成活 率和保存率,井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
(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
(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 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
(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作好预 测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
(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
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运输或流送和做好 防洪等工作。
(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 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及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 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 功地引种外来树种。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 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 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这种过程称 为辐射。用辐射能表示,单位为 j/s 或 w。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 0.15-4?m,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太阳常数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 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 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定律。S=S0Pm,其中,S 为到达 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0 为太阳常数,m 为大气光学质量,P 为大 气透明系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和称为太阳总辐 射,简称总辐射。
(3)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 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 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气温除有周期性日、年变化外,往往还由于大规模冷暖平流的活动而引起气温变化,这 种变化的幅度和时间没有一定的周期,视气流的冷暖性质和移动情况而定,称为气温的非周 期变化。气温的非周期变化,可以加强或减弱甚至改变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实际上一个地方气温 的变化是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气温的周期性日、年变化还是主要的。
(4)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地膜覆盖时,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可以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 气中扩散,可使表层土壤温度提高 3-5℃,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二是保持土壤水分。塑料 薄膜覆盖后,气密性增强,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保持突然墒情。土壤蒸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当土壤经过降水、灌溉或下层土壤水分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升向土 表,而使土壤表层水分保持饱和状态,此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地表,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 影响。与同温度水面蒸发相近。减小蒸发的方法:松土切断毛细管。(2)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蒸发,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面下降,土壤内部蒸发的水 汽通过干土层的孔隙进入大气,此时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减小 蒸发的方法:镇压保墒,减少土表孔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水分。(3)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很低,植物开始萎蔫,此时,土壤水分的毛管力作用停止,只能以气态形式从地下通过干土层向大气扩散。此时,蒸发受水汽从下层土壤向表层扩散速 度的影响,并由土粒大小和土壤孔隙度决定。减小蒸发的方法:灌溉。土壤蒸发除受气象因子影响外,还与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1)松土;(2)镇压;(3)灌溉;(4)覆盖塑 料地膜;(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6)采用抑制蒸发剂。
(5)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 径流? 径流? 关于森林能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 行过观测和研究。根据林区降水量较邻近无林地区大这一观测事实,认为森林能增加大气的 垂直降水。理由如下:(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 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森林可以减少地表迳流:
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
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 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 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 可达其自身重量的 3.16 倍,油松林下的则为 2.21 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 1.8 倍。枯枝落叶 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 2—4 倍。
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
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 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
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 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
(6)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迟,秋 温较春温为高。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冬半年略多于夏半年。全年湿度高,云雾多,日照少,但风速比较强劲,西北欧气候可作代表。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大。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均较早,温度非周期变化很显著,它的春温高于秋温。年降水量集中夏季,冬季则甚干燥,降水变率比较大。我国季风气候的热点有:(1)雨量集中。我国多数地区的雨季都在夏季风盛行的 6~8 月。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一半或一半以上,愈往北,雨量集中愈明显;(2)降水量的变率大。夏季风进退日期具有年际变化。对某一地区来说,有些年份夏 季风强,有些年份则比较弱,夏季风强弱不同的年份,降水量的差异很大;(3)云量和相对湿度全年以夏季为大。夏季时,温度高,饱和水汽压大;(4)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得多。我国冬季风强盛,或者说冷空气侵袭频繁,所以与同 纬度的欧洲相比,我国冬季气温低得多
第五篇: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知识更新作业1
1.什么是森林资源?简述森林资源的组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2.世界森林资源主要变化趋势有哪些?
目前,世界范围内森林资源保护面积不断扩大,用于生产木材的森林面积逐渐减少,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木材和其他林产品,针对这种现状,采取什么措施,既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环境保护效能,又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是当今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世界森林资源FAO最新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世界森林面积(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约为3454亿hm2,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其中发展中国家约占55%,发达国家约占45%,位于热带/亚热带的森林与位于温带/寒带地区的森林面积几乎相等。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刚果人民共和国7国森林资源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60%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50%的国家有29个,其中热带地区占21个。世界天然林总面积约有327亿hm2,其中约52%位于热带国家,其余部分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可提供木材32亿m3,可供商品材17亿m3,其中温带国家约占80%。表明,热带国家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在工业用材供应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且其重要性还会进一步降低。人工林可以增加全球木材产量,以满足人们对木材需求的日益增长。3.中国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是什么?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我国林业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通过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扩大森林资源总量。
一是全面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了造林绿化的步伐。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大工程造林规模占到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0%左右。在大工程的带动下,我国造林绿化明显加快,近年来全国每年完成营造林面积都在9000万亩左右。
二是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形成了全社会搞绿化的局面。自1981年开始,我国持续开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截至2012年底,参加义务植树达139亿人次,义务植树640亿株。近年来,还大力开展了“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加快了城乡绿化进程。
三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7亿亩集体林地承包到农户,亿万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积极性,实现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国新增人工林面积中,个体经营的占78%。
四是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为造林绿化提供了资金支持。近五年,国家对林业建设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年均投入达到1200亿元,是“十五”期间年均投入的3.7倍。特别是人工造林投资补助标准由每亩200元提高到了300元,增加了50%。
五是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一方面,实施了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持续保持了森林资源的消长平衡,森林蓄积量比上次清查时净增了14.16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加强了林地保护管理,在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比上次清查减少9%,森林面积净增了1223万公顷。
4.简述如何由龄级划分龄组。答:一般在不破坏树木本身的情况下 有一下几种树高和树干 着得凭经验树枝的分叉多少 小树一般1年分一次支看树上疤痕的多少除了知识外还要靠经验!!要想知道一棵树有几岁了,告诉你一个好办法,去数一数树的年轮。
那么,什么是树的年轮呢?
你一定看到过被锯倒的大树,在靠地面的横断面上,从树心到树边缘,有一圈一圈向外扩展的圆环。树木每生长一年,就会形成一个圆环,这个圆环,就是树木的年轮。数数圆环,就知道它有几岁了。
不过,不是所有的树木都有年轮。有些树,像柑桔树就不能用这个方法数它的岁数。5.什么是法正林?
答:法正林(Normal forest)就是具备法正状态的森林,即具备能够实现严格永久平衡利用状态的森林,这种森林称严正的保续作业,也就是每一年有均等数量的木材收获,平衡的、固定的收获量。法正林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法正龄级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 of age class),法正林分排列(normal arrangement of stands),法正生长量(normal increment),法正蓄积量(normal growing stock)。
其优缺点有哪些?优点
法正林学说是用生长量来控制采伐量,这一理论和原则是正确的,是法正林学说理论的核心,实践证明,它是合理的、正确的,具有现实意义;法正林反映了采育结合、合理经营的观点。
缺点
法正林主要针对有林地,即现有林经营管理和永续利用问题,对大面积宜林荒山荒地的林业规划以及更大地区、林区的规划,其理论本身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法正林强行定型化、模式化;法正林只是从森林的内部条件出发考虑木材的永续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法正林是从现有同龄林组织经营出发,对如何发挥林地的自然生产力注意不够。
6.简述林班的概念、用途及区划方法。林班 Compartment:在林场的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在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生产管理时,大多以林班为单位。因此,林班是
2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区划出的林班及林班线,主要用途表现在便于测量和求算面积;清查和统计森林资源;辨认方向;护林防火及林政管理;开展森林经营利用措施活动及森林资源的多种经营。区划出的林班及埋设林班标桩后,每个林班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就固定下来了,为长期开展林业生产活动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因此,合理区划林班,是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林班区划和小班区划还要考虑森林经历等级要求。林班区划方式
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综合区划法
林班的编号用大写正体的阿拉伯数字,以便与小班编号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