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0
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
读了吴正宪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感受颇多。尤其是书中“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这一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吴正宪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她赞叹道:“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的确,数学是一个美的乐园,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
可是,在我们班上有名同学总是无法走进数学乐园,在他的心中,数学是神秘的,深奥的,学不懂的,又是可怕的,枯燥的,没有趣的„„。数学课上,一块橡皮,一把尺子,一枚硬币都能成为他手中的玩具,或者他在听,听着听着,电脑游戏、过山车就走进了他的脑中,总之,他总是在忙数学以外的事情。课下,他的数学作业总是迟迟不交,不想做也不会做,数学考试成绩可想而知。难道,我要放弃这位同学吗?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像吴正宪老师所说的一样,真诚地牵起孩子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这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共同融入这美的意境,尽情地去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对,一定不能放弃那位同学,美丽的数学乐园的大门是敞开的,是欢迎他的,里面有丰富的知识,正等待着他去探索,有无穷的乐趣,等待着他去领略。我仔细分析了这位同学的原因,刚入学时上数学课就不认真听讲,慢慢地就听不懂了,不会做习题,听不懂就更不想听课了。到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基础没有打好,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心里有了放弃学数学的想法。那么,该如何引导他走进数学乐园呢?我仔细阅读了吴正宪老师介绍的“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这部分内容,觉得很实用。针对这位同学的情况,结合吴正宪老师的思想、观点,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充满爱心,做他真诚的朋友
吴正宪老师首先提到要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要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孩子们渴望教师的爱,珍惜教师的爱,他们希望在教师爱的怀抱里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感悟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这位同学数学成绩落后,其实他心里比谁都着急,他渴望像其他同学一样去享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但由于种种原因就是学不会,出于无奈才会选择放弃。如果他身边有一位能够听他倾诉内心,能够理解他,愿意帮助他的好朋友,相信他会有所进步的。有一次,我收数学作业本,怎么数都是少一本,我的视线从每位同学身上扫过,当我看到他时,他正用胆怯的目光看着我,然后马上低下了头,我明白了,是他没交作业本。课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只见他头使劲地往下低,可能是怕我批评他。我对他说:“是数学题不会做了吗?”他小声地回答:“嗯。”然后,我叫他去拿作业本、书和笔,把每一道题目都给他仔细地讲了一遍,然后,又让他给我讲了一遍,他学得很快,一会儿就完成了作业。写完后,他抬头看了看我,看见我正对着他笑,他也露出了笑容。我想,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帮助。以后我尽量不批评他,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帮他。他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很愿意找我帮忙,有时先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再给他讲解。渐渐地,他把我当成了他的朋友,经常和我交流,他也不那么讨厌数学了。用爱心和真诚,我打开了通向他心灵的通道,他就会和我相伴,一路同行,去往数学乐园。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吴正宪老师从事教师工作30年有余,她认为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良好高层次学习习惯的基础。这位同学刚入学时就不注意听讲,说明他没有基本的学习习惯。因此,我就对症下药,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我先从培养他认真倾听的习惯入手。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能够听懂,让他觉得有趣,乐于去听,不再专注于手中的玩具;我还对他提出要求,要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话和同学的发言,我经常注意追问他,如果他听懂了,就让他把其他同学讲话的意思再给大家说说,他说出来了,我就马上表扬他,以强化他的这一行为。我还注重培养他仔细观察的习惯,他学会观察了,注意观察了,就会获得感知,就会获取信息,渐渐地,就感受到了数学乐园里的趣味。在作业书写、计算方面,我耐心引导他要认真,有的题目他会做,可就是因为书写不清楚或者算错了,抄错题等原因而失分,他自己也觉得很可惜,他很努力地去改正,成绩有所提高了,他对数学学习也有信心了。
三、想方设法使他听懂
吴正宪老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她认为,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最大的痛苦就是听不懂,学不会,还得坐在那里被大人们强迫地听,强迫地学,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来讲是多么痛苦。是啊,这位同学经历的是听不懂——厌倦——放弃的过程,他觉得数学越学越糊涂,越听越像听天书,又怎么喜欢上数学呢?又怎能走进数学乐园呢,享受到那份乐趣呢?我就要想方设法使他听懂。我经常和他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帮助他补上知识缺陷,让他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的喜爱。我很乐于帮助他甩掉“失败”的帽子,制造机会,使他也能获得成功,也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崭露头角。在课后作业中,我适当降低标准,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减量给他减轻负担,让他也能够得到满意的分数,相信自己“能行”。“听懂了,学会了,才会喜欢”,正是如此,这位同学在数学学习中逐渐找回失去的自信,慢慢地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在,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有明显提高,他不再讨厌数学了,在他的眼里,数学真的是一个有趣,美丽的乐园了。可能他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但相信,只要他走进数学乐园,能够努力地探索,终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着他的进步,我的心里也很高兴。同时,我也很感谢《我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是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影响着我,让我能够真诚地与学生牵手,一起走进数学乐园。
教育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实现了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看完第一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就被吴老师的执着深深感动了。吴老师16岁走上讲台,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全身心的投入,勤勤恳恳的工作,以为这样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但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当时的吴老师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但正是这样的不知所措与彷徨,使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吴老师开始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于是,吴老师开始拜师学习、艰辛探索、苦练内功、不断积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老师成功了,她的课堂教学、她的教学理念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让学生喜欢“我”,这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它里面有许多的事例,课堂上的、课间的、学习上的、生活中的,都无不体现着吴老师对学生的爱。有一次,教学“带小括号的计算”。问题是这样的: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天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位学生这样列式:12×3+4。在交流中,大家意识到要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与运算顺序不符,于是提出了“小括号”,大家都觉得小括号“了不起”,可偏偏王维忻不这么认为。他是个个性极强的学生。他说:没有小括号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这么列式:12×4+12×3。虽然老师说“希望能够接受这个可爱的小括号”,但王维忻仍小声嘀咕着: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学生在情感上不乐意接受小括号,也许大部分教师都不愿再花时间多做纠缠,想不了了之。可吴老师却非常的在意,她灵机一动,提了一个新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他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书送给了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定要用到小括号的。王维忻认识到这一点后,不好意思的说了句“小括号挺好的”。对一个小细节这么关注,对学生的情感这么关注,这样的行为不正体现出吴老师对学生的爱吗?
有了这样的一个教师,学生自然也会用“喜欢”、用“爱”来回报教师。喜欢吴教师、喜欢吴老师教的数学、喜欢吴老师在数学课上的一言一行,于是,一堂堂精彩的、师生情感相融的课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到第三个部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内心已满是敬佩与景仰。同样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但吴老师的课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用感觉数学的枯燥无味,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吗?而吴老师带给我更多感动的是教师爱的体现,每一个教学的细节,都有吴老师与学生情感的交融。生命课堂,我想这就是一个典范吧!听吴老师的课,做吴老师的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一次成长。
总之,读完吴正宪老师的书,我深切的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心灵震撼之余,我也暗自告诫自己:从现在起,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憧憬。
一、因为爱,她走上科研路。
1954年出生的她,在那个特殊岁月没能实现儿时的大学梦想。年仅16岁的她踏上了讲台。打小不甘平庸的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可是,当她面对表情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越来越呆滞的学生时,她开始拷问自己:难道要永远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出于良知与责任,她走上了教改之路„„。读完她的成长之路,我非常惭愧。比照过去的自己,除了勤恳地工作,对学生是“恨铁不成钢,爱你没商量。”我有关注过学生的喜忧吗?以考试成绩衡量工作的优劣得失,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直到新课程的出现。面对孩子的痛苦,吴老师的自责与痛心,都缘于她对孩子的深爱。寻找快乐课堂、“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她的初衷,今天写进了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数学课堂实践的教学理念.二、爱,让她上下求索而无怨无悔、她拜师学习以求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每天早上天未亮,她先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再去听第一位师傅马芯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然后回到自己所在学校上两节数学课。其中的路途比较远,可谓东西两边跑,可她心甘情愿。边听课边思考,学习与反思相结合,让她认识到教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更多地融入教育者的教育思想、灵魂和对学生浓浓的爱。与第二位师傅一起策划设计小学数学教改蓝图。经历了教材重组,教学实践,成果汇报总结等阶段。其中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整理了《小题库》、《难题辨析》、《思维训练》、《趣味数学》、《教海拾贝》等笔记。为了充实自己,她阅读了学科以外的很多书籍,如《中国通史》、《唐诗三百首》、《教育心理学》„„。随着她的教改深入,她的工作愈发地忙碌,可是她总能做到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为之奋斗而无怨无悔;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不断探索而乐此不疲;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艺术,追求美好的境界和神奇的效果。
三、爱心羽化智慧。
在听了张梅玲老师的《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系列讲座后,吴老师对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爱从此充满智慧:
她对寂寞的课堂形成的原因有了顿悟——忽视了师生情感交流。
她把“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她利用、并创造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雪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她平息批评指责的冲动。课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冰雪世界尽情地玩耍,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真的很喜欢您。”;她坚信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制造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在体验成功后露出了自信的笑脸。她新接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打造开学的第一课,以“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1+2+3+„„+99+100=?”等等许多有趣的问题,粘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数学。生动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比赛,人人参与的游戏,象一个个美丽的陷井,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数学的思考中。为了她所爱的事业,她可谓使浑尽浑身解数,这些高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汗水绘出精彩。
思想理论的成熟用苦练与积累浇灌。勤于笔耕的她继续记录着《教学有感》、《值得回味的课》„„她的教改文章,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渐渐地出现在全国多家教学刊物上。著书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我与小学数学》等。荣获“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等多个含金量很高的称号。面对先天不足的吴老师所取得的成绩,我想起这几年常用于鼓励教师的一句话:写十年教案,不如写三年教学随笔的收获大。确实啊,这是提升理论水平,积累经验的最好办法。
课堂教学的风采凸显出她无限的人格魅力。
《小括号的认识》:学生用——12×(3+4)的办法解决了——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天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这样的数学问题后,很多学生都接受了小括号。不料,学生小维向吴老师发起挑战“我认为小括号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算式:12×3+12×4,吴老师肯定了他的做法,同时试图说服他接受小括号,小维说,“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面对偶发事件,吴老师沉思片刻,她看到讲台上摆放了许多学生为灾区捐献的图书,计上心来,说,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他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书送给了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试列综合算式解答。故意让小维上前板演,小维边写边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老师不温不火地将了一军:“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小维急了,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步了,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旁边的同学说,你现在是不是和我们大家一样喜欢上小括号了,小维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小括号挺好的。”这个细节的精彩处理,使“白开水变成了茅台。”而茅台的芳洌,来源于她对学生的尊重,得益于她平时教学的积累,凸显她高超的教学机智之魅力。
为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同圆半径相等这个特性”。吴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坐上不同车轮的汽车,好好体验一下。屏幕上出现了不同形状车轮的汽车在行驶,车轴心运动的轨迹清晰地显示在同学们的眼前:(有方轮、椭圆、圆,路线有一高一低的折线,一高一低的弧线,还有直线)随着不同形状的车轮的滚动,孩子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感觉,身体随着摆动,如身临其境一般。最后,学生们感受到只有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才会平稳,因为同圆的半径都相等。此时,她是快乐与哲理的使者。
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吴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丢番图墓碑之谜——神奇的碑文”。大意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先其父4年而终,年龄不过父亲享年的一半,晚年丧子人可怜,悲痛之中度过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才和死神见面?还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既出现在策略学习的课堂上,又出现在估算的课堂中。她博学的魅力,让古今中外名人趣事为她所用,同时数学也为此蒙上神秘面纱,教育充满诗情。
“判断一又三分之一是不是最简分数。”、“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吗?”等象这样每每意见分歧的时候,吴老师大多采用反方与正方两大阵营展开辨论的办法,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把理辨明,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她仿佛是课堂中一只无形的手,把学生推到主角的位置。在阅读课堂实录文本时,我冥思苦想,也无法知道她这种活力课堂是怎样炼成的。后来,看了《相遇问题》的教学视频,那是前年她去边远山区送教时的一节示范课。面对山里的孩子,她在课堂中完全充当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的姿态参与提问,她这样做是向学生传递着学习数学的方法——“弄清为什么这样做”永远“比怎样做”更重要。我终于明白,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首先要有耐心,要等待,要宽容。说到底还是教育思想在起作用——课堂上,你想让你的学生学什么,你就会组织怎样的数学课堂学习。吴正宪老师把“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作为她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于是有了精彩辨论、仔细倾听和彼此接纳。此时,她是课堂这个舞台搭台布景的高手。
合上书本,我痴痴地想,我要是能成为她的学生,那才叫一种享受„„嗯,目前的现实是,我如何才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会学数学?好好努力吧,我对自己说。
第三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我的成长之路
一、傻孩子,长大了
二、父亲给了我什么
三、生活的磨难是成长的加速器
四、“残渣余孽”也到过中南海
五、“站起来”的感悟
六、只争朝夕,用心实践,努力创新
七、永远的角色我的教育观
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二、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育的认识
四、数学主题阅读的设计
――学生自学斐波那契数列案例
五、常规教学中应用设计――基本不等式的教学
六、引发学生创造的教学设计点滴社会反响
一、搏击中,你的天空最美
二、给你数学的美丽天空
――记北京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 《中国教育报》记者
三、数学可亲育人无痕
三、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对青年教师成长的认识――记北大附中教师张思明《中国教育报》
四、从数学建模到课题学习
――激发学生走向创造的想法和做法
五、尊重是前提,“四性”是要素,学科是特色――我做教育的感悟
六、用心做教育
――我想对自己和大家说的话走进课堂
一、课堂中的数学应用与建模――磁带问题的案例与说明
二、结合立体几何数学应用
――“电视塔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三、课堂内的数学实验
――粮食堆的测量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四、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应用――张思明老师教学风格浅析五、一位中学教育家的教育生活
――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思明 《中小学管理》杂志记者
六、责任和动力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七、一点见识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首都师范大学
八、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对张思明教育教学艺术的理性剖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四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二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小教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自我,《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令我折服。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一位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所在。“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使我领悟到
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大家眼中的吴老师”是我从侧面感悟到吴老师的成功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她用心去拥抱生活,她用爱去托起事业,她用情去绘画风采。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中反复品读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忽然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一种向上的活力。因而忍不住心中萌动的情感,稍作整理与大家共勉。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另外,吴老师列举的课例——《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高潮迭起,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挥洒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看了吴老师的实录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第五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从一个70年代毕业的不满16周岁的初中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发现工作的不足后拜师学习,艰辛探索教学改革之路,终于在苦练与积累中逐渐成长起来。吴老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
1、一位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与提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教育工作;
2、在繁杂的教育信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百家之长,结合自身实际创出特色,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教师成功之路。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一定要多写东西。做教师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的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努力;要勤于把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有感、教学心得和反思等毫无保留的倾吐在笔记本上,而我似乎在这一点上做的逊色了很多,我要想成长这一点必须做到。
2、要具有真诚的教学感情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在这方面我的差距还很多,我的激励性话语针对性不强,有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很好,你真棒!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时,同学们提出了单位“1”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它与自然数1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用实例证明了单位“1”丰富的内涵。它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它还可以表示一群物体,如 五只小狗,10筐苹果核一个学校。单位“1”可以很小,小到
细胞,也可以很大,大到一个地球。显然它的内涵超出了自然数1的意义。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又兴趣盎然。
和吴正宪老师一样,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我曾天真的以为,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勤勤恳恳的工作,就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课堂上我不竭余力的向学生传授书本上所有的知识,好像教师教的越多,学生获得的就越多,我不知疲倦的讲着,学生机械的学着,在满堂灌的课堂上乐此不彼。后来的课堂上学生越来越麻木,目光有点呆滞,反映有点滞后。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笨,学习不用功。在课堂上的滔滔不绝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和责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我去改变。向吴正宪老师一样艰辛的探索。
吴正宪说:“我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正是这份热爱,让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创造了唯美的课堂,让吴老师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的体验。我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