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教案 ————施丹旦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说到寓言你会想到什么? 狼和小羊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 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他拒绝人家为他祝寿,常说:“老去增年是减年。”有人准备为他父亲开纪念会,他婉言辞谢,给朋友写信时说:“何苦来呢!找些不三不四的闲人,说些不痛不痒的废话,花些不明不白的冤钱。”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等。“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方鸿渐留学快要毕业的时候,迫于父亲和岳父的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的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什么地方开始写到《伊索寓言》?文章大致思路是什么?
第3 段 先谈体会----切入读后感-----归纳主旨
1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教师点拨:它是从“知识积累的多少”的角度来定“年龄”,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
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
第 1 页
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必然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都说了些什么?有什么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谈到了由人性的某种弱点而导致的偏见;第二自然段谈的是这种偏见而带来的历史观。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作者对人性自我的深刻认识,才有了他对《伊索寓言》的重新解读。
《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发下的九则寓言资料,谈谈这九则寓言所包含的一般道理,再结合课文找出作者对寓言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第 2 页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诋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第 3 页
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主要用三种方法: 引申 改头换面 推演
第一种情况(引申):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家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和狼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推演):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第三种情况(改头换面):蝙蝠的故事、牛和蛙的故事
师:寓言的寓意一般是俗成的,一般人不会有异议,但大家想一想,钱钟书先生为何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新见解?你们会这样去想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从钱钟书先生的理解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思维是极度扩散的,打破常规的,他理解问题不局限于别人或前人的见解,而是从多角度去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钱钟书先生十分重视逆向思维,他标举“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的研究思想,“两柄”即从故事中隐含的思想中引申联类,他认为“事物虽一,其用万殊”,所以他在阅读《伊索寓言》时,能赋予寓言以新的现实意义。这一点务请大家以后在看问题、办事情中多加运用,思维要散开,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钱钟书先生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得益于他的思维能散得开、挖掘深,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要好好学习。除此,大家是否还体会到:作者的议论别具一格,既反常规,又合情合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生重点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思考:同是面对伊索寓言,作者的观点与卢梭的观点既有一致之处又有分歧,一致之处是什么?分歧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分歧?
明确:作者和卢梭都反对把伊索寓言当作儿童读物,但出发点不同。卢梭主张返朴归真,因此即便像伊索寓言中动物之间的争智争勇,他也反对提倡,他希望人性单纯朴实。钱钟书先生比卢梭要务实一些,尤其是本文写于三十年代,他通过自身的人生体会意识到人世的艰难,人性的叵测,所以伊索寓言在他看来仍过于理想化。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戕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总 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中心思想: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回顾全文,思考:钱钟书先生重新解读伊索寓言,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第 4 页
明确:作者重新解读伊索寓言,肯定是有其目的和现实意义的。作者是借着对伊索寓言的重新解读,以动物性来对比人性,反衬人性之复杂和丑恶,对人所谓的超越动物的智慧进行了嘲讽,其实这也正是作者心地纯真并渴望人性趋于完美的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八、能力训练:让我们借鉴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的思维方法联类引申,也来重新审视少年时代就熟知的寓言故事,试着从中翻出新意。《农夫和蛇》、《狼和小羊》。农夫与蛇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狼和小羊
狼看见一只小羊在河里喝水,他想用了什么巧妙的口实把他吃了。因此他站在上游,责备小羊,说把和河水弄浑了,不让他喝水。小羊回答说,他是紧靠在河边喝着,而且站在下游,也不能把上面的水弄浑了。狼得不到这个口实,便又说道,“但是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哩。”小羊说,那时他还没有生呢。狼对他说道,“即使你辩解得很好,反正我不能放过你。”
该则寓言的原寓意是:这故事说明,对于那些预定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正当的辩解也无效力。
提示: 换个角度(从惯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分析狼和小羊的可取之处与不足
九、返回文本:一个寓言故事,从不同处着眼,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启发。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如何才能做到“识庐山真面目”呢? 我们应当“不畏浮云遮望眼”。
十、课后练习:一位青年落榜后十分灰心,心中一片黯淡。烦闷之际不由地走到 了一个庙宇里。方丈见他垂头丧气,问了缘由后,便指着树阴下的斑斑驳驳说:“年轻人,这是什么?”青年人说:“暗影呗!”主持说:“错了,那是阳光哇!”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
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第 5 页
第二篇: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伊索寓言》。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年来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隐射当时社会现实的,更多的篇章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还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伊索寓言》里面有很多有意义的故事。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天文学家》和《行人和梧桐树》,因为它们给我很大的启迪。
先说说《天文学家》吧,这篇讲述了一位天文学家习惯每天晚上出去观察星象.有一天,他来到郊外聚精会神地观察天空,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一口井里。他大声叫喊起来。附近的人听到呼叫声后,走过来弄清楚了情况,便对他说:“喂,朋友,你用心观察天上的东西,却没有看地上的事情。”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人首先要做好地上的最普通的事,才谈得上天上的高深的事。我觉得这则寓言说的就是我,我经常基础的事都还没做好,就在那想着事情做完后的好处和赞赏,结果连手头的事都还没做。
再说说《行人和梧桐树》,这篇讲述了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季中午,几个行人疲倦极了,看见一棵梧桐树,便走到树底下,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们仰望着阔大的树叶,彼此大发议论:“这树不能结果,对人没有什么好处。”树回答说:“不知好歹的人们!你们现在正享受着我的恩惠,还说我是不结果的无用之树。”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人们总是不珍惜自己眼前的美好。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爸爸妈妈的付出,不知道感恩。
伊索寓言是古代人们的智慧的结晶,就算过了两千多年,它蕴含的哲理到现在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第三篇: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读后感
岸堤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 李佳萍 《伊索寓言》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如:《龟兔赛跑》、《农夫与蛇》、《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寡妇和下金蛋的鸡》„„,其中《寡妇和下金蛋的鸡》,这篇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这篇文章,语句优美、对比鲜明、生动形象、意义深刻。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寡妇因为贪婪而失去了能下金蛋的鸡。告诫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你已经有了好的东西就不要想还有更好的东西了。如果那样,最终你就会失去你已经拥有了的东西。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太贪婪了。
其次就是《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它主要讲兔子和乌龟赛跑。因为兔子看不起乌龟,所以败给了乌龟。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我们不能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从而让别人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让我明白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伊索寓言》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大的道理。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带你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开启你的心智,净化你的心灵。
指导教师:孙悦
第四篇: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阅读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通过阅读示例,使学生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良好习惯;从寓言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领略到生活的智慧,做人的道理。课前准备:每人一本《伊索寓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吗?
生:想!
师: 那就让请我们一起走进课外阅读吧!(出示屏幕,揭题)
今天老师想借新课标必读的书籍《伊索寓言》,跟同学们一起聊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大家都知道《狼与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这几个故事吧,这几个故事都出自《伊索寓言》。
二、读故事作方法指导(示例)
下面老师就其中的一个故事通过投影做一次阅读示例。
《狐狸和葡萄》
有一天,一只饥饿的狐狸溜进葡萄园找食吃。望着高高的葡萄架上,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藤上。狐狸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憋足了劲往上蹿啊蹦啊,可就是够不着。“哼,谁要吃这样的酸葡萄!”狐狸安慰这自己,转身走了。
学生齐读。
先说说我的阅读收获:
昨天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有这样的阅读收获。
1、整体感知后知道故事内容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
2、圈点勾画出好词好句,做批注:
例如:我读到“一只饥饿的狐狸溜进葡萄园找食吃”时,我发现动词“溜”字用的很好,形象地写出了狐狸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进了葡萄园,想偷吃葡萄。
①一只饥饿的狐狸溜进葡萄园找食吃
②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藤上
③ 他憋足了劲往上蹿啊蹦啊
④谁要吃这样的酸葡萄!
3、从故事背后我悟出:
①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② 一些人总能为自己的无能解嘲。
③故事讽刺了那些受到了挫折就退缩、敷衍自己、缺乏自我挑战、战胜自我能力的人
4、由故事展开想到的:
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说一说。
明确:阅读方法:
老师:简短的故事,我从多角度阅读中得到了一些阅读收获。当然,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只是为了了解大概内容,一般可以采用略读、泛读的方式。如果从阅读中发现精彩的地方我们可以采用精读的方式,以上这个故事老师主要采用了哪种阅读方式?
学生:精读。
老师:是的,在精读时我们可以运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如果时间足够你也可以采用摘抄的方法。阅读后可以讲讲故事的内容,品品文中的语句,评评相关的人物,谈谈读后的感想,写写由故事所想到的身边的人或事。
不过不管是略读、泛读还是精读,我们都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好习惯(即笔不离手)。
三、演练场
接下来我们进行实战演练,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1,用序号标出自然段,运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阅读《埋在葡萄园中的珠宝》,然后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P11的《埋在葡萄园中的珠宝》
师生互相交流:
讲讲故事内容(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位老农在临终前告诉他的三个不争气的儿子,说在葡萄园里埋着一个装有
珠宝的瓦罐。后来老农的三个儿子不停地挖土翻地,但仍没挖到珠宝,却意外地获得了葡萄园的大丰收,这才明白:老农给他们的珠宝就是他们这双劳动的手。
品品文中语句:
评评相关人物:老农三个儿子(三兄弟)
谈谈读后感想:
①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了丰硕的成果
②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劳动创造了财富。在学习上也是这样,不想付出努力,就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老师:在阅读的时候同学们是否发现了文中的四字短语特别多?
学生:是的老师:我找了一些,请看屏幕:让我们齐读一遍
四字短语: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美中不足、我行我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争先恐后小心翼翼好吃懒做灰心丧气
口干舌燥美如甘露愁眉不展吃喝玩乐 若有所悟
安身立命寿终正寝撒手归西
老师:刚才这则寓言说的其实是关于一个话题,你知道是关于哪个话题的? 学生:勤劳
老师:请你马上搜索记忆信息库,说说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格言警句。
补充:教师准备格言:
(屏幕显示)
勤劳: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
春天种下秋天收,如今存下将来用。有勤又有俭,生活甜又甜。
遍地是黄金,单等勤劳人。若要生活好,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一勤天下无难事
老师:勤是无价之宝。
劳动创造了财富。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在学习上也是这样,不想付出努力,就不会取得好成绩。
四、总结
寓言是一个魔袋,虽然很小,却能拿出很多东西。
《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数千年来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
这使我想起了着名诗人歌德所说的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是这些书,只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俄国 皮苏略夫)
是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去亲近母语,去陶冶情操。
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会读书,会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让我们一起主动走进课外阅读吧!
第五篇:伊索寓言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读《伊索寓言》的读后感.卞佳韵
我读过不少的书,但我唯独觉得《伊索寓言》这部书最好看。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每个故事都有一段很深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在这些短小的故事里却包涵着许许多多深奥的哲理。读了这本书,我有了许多感想,脑海中总是惦记着书中的内容,书中的人物也常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狮子与蚊子》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蚊子自认为能战胜狮子,想和狮子比比谁厉害,它吹着喇叭飞到狮子那里,向狮子挑战。它冲到狮子的脸上,专咬狮子鼻子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脸都抓破了,还是抓不到蚊子,只好认输,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非常得意,它继续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骄傲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不小心粘到了蜘蛛网上,被蜘蛛抓住了。在临死的时候,它悲叹道:“我已经战胜了强者,却被弱者所消灭。”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然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击败。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后面有能人。骄傲自满的人一定会得到惩罚,最终会落到和蚊子一样的下场。
在我以前的学习中,我的数学成绩不是那么稳定,有时候能考出全班瞩目的第一名,有时又只能考七、八十分。过去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从读了这则寓言,我终于明白了那是骄傲自满的缘故。每当考了第一名时,我总是沾沾自喜,认为下一次的第一名也是稳拿,可下一次考试时成绩总是不理想!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都要更加刻苦学习,不骄傲自满,争取学习成绩保持名列前茅!我一定为我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