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

时间:2019-05-14 21:0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

第一篇: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

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

摘 要: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存在这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散文的英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张培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研究,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散文的特点决定了散文翻译可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本文将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匆匆》

一、引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重的文学体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以散文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而骄傲,中国现当代散文由“五四运动”以后初见雏形。《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著于1922年,正逢“五四运动”尾声,其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朱自清先生背负着当时作为文化人的历史责任,在《匆匆》一文中,他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无奈,并揭示了当时年轻人对国家命运感到迷茫的现实。文中关于时间匆匆的思考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所触动,对今天的读者也具有警醒作用[1]。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

二、翻译美学

西方美学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仅两百多年[2]。尽管中国的美学思想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现代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是傅仲选先生的《实用翻译美学》、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及毛荣贵先生的《翻译美学》。《实用翻译美学》是中国第一部独立、完整的翻译美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翻译美学的建立。《翻译美学导论》是中国翻译美学领域的另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该书对中英翻译进行了系统性的综合研究。《翻译美学》则对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及总结。本文将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

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中包含了三个重要术语: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AO)是指审美活动中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物质。翻译审美客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TAO)顾名思义,是指翻译活动中具有美学价值并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即原文。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指语言的形式特征,是可以由人直观感受到的美学价值,即“形式美”。美学理论将其定义为包含审美客体外部特征的自然属性。语言的形式系统审美构成可从语言的各个层面得以展现,即语音、词汇、句法等。相对形式系统的物质性、可感知等特性而言,非形式系统则是非物质性的、抽象的。非形式系统是模糊的,一般包含四个要素:“情”、“志”、“意”、“象”[3]。“情”与“志”通常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意”与“象”则是“情”与“志”的体现。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AS)是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因此翻译的审美主体简单而言就是译者。审美主体具有两个属性:

一、受制于审美客体;

二、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是指译者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审美再现是翻译活动中的最后一步,因此译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注入译文显得尤为重要。

三、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

张培基是中国散文翻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中国散文翻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从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对《匆匆》译文进行分析。

(一)形式系统审美再现

1.音韵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叠词是汉语中的普遍现象,使用叠词可使得诗词等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此句中,朱自清先生(以下简称朱)将太阳拟人化,用“轻轻悄悄”形象地描写了太阳如少女般曼妙的步伐。张培基先生(以下简称张)则采用英语中常用的头韵和尾韵的方法译为“softly and stealthily”,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2)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此句中,朱用了对称的句式表达了自己对时间匆匆的无奈,两个“只有...罢了”将作者的懊恼与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译文中,为符合英文避免重复的表达习惯,张没有照搬原文的对称句式,而是采用了头韵和尾韵的方法译为“waver and wander”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

2.词汇

1.修辞手法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原文中,作者将流逝的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将时间流逝这一抽象过程具体化,形象生动。译文中,张采用了英文中相应的明喻修辞,将该句译为“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从而到达了相同审美效果。

(4)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此句中,作者将太阳拟人化,描写了时光流逝的难以察觉。译文中,张直译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译为“The sun has feet too”,使译文如原文一样形象具体从而实现了审美再现。

2.遣词

(5)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6)……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挽着的手边过去,……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两句中,朱描写了时间逝去的多种情况,例6)中朱采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式,节奏明快,将读者置身于时光匆匆的状态之中。译文中,张挑选恰当的英语动词及动词短语,用词多样如例5)中的“slipped away”例6)中将一系列时间逝去的动作“flows away”、“vanishes”、“passes away”、“bushing”、“strides”“flits”,不仅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且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美学效果。

3.句法

(7)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Aware of its fleeting presence,I reach out for it only to find it brushing past my out-stretched hands.In the evening,when I lie on my bed,it nimbly strides over my body and flits past my feet.汉语与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因此在句子表达习惯上有较大差异。汉语重意合,因此原文中,表达时间的状语通常置于主句之前从而为主题的表达做出铺垫。而英文则注重形合,通常将主句置于句首以突出主题。因此译文中,张将时间状语从句置于主句之后,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此句中,朱采用了排比的句式,译文采用了相应的句式以达到形式的效果。同时,张采用了英国诗人雪莱(Shelley)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烘托了原文的韵味[4]。

(二)非形式系统审美再现

1.意象

意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巧妙使用意象可烘托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如例8)中朱通过“燕子”“杨柳”“桃花”等意象描绘了实际的春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在情绪上收到感染,并让读者了解大自然的荣枯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译文中,张使用了相同的意象即“swallows”“willows”“peaches”再现了其美学价值。

2.情感

《匆匆》一文旨在表达作者对时光一去不返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与无奈,如例7)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阐述了时间的匆匆,形象表明了时光的转瞬即逝,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能为力。译文中,利用“flows away”等一系列的动词短语也到达了同样的美学效果。

3.风格

纵览《匆匆》一文,作者通篇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如例7)中洗手、吃饭、躺在床上等动作,生动地描写了时光的流逝以及自己对这种状态的无奈之感,从而使得文章更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张在译文中合理地再现了此散文的风格特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翻译如“wash my hands”、“have my meal”、“lost in reverie”等,再现了原文风格。

四、结论

本文仅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分析了张译《匆匆》的审美再现,日后的研究可从审美主体角度出发研究其审美再现,甚至可研究张译《匆匆》中的审美缺失。散文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散文翻译应受到同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一样的重视。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指其选题自由、取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方法不拘泥、结构自由等,“神”即每篇散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由本文对《匆匆》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美学理论中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正好对应了散文的两大特征,因此翻译美学可以对散文翻译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以期散文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从美学角度研究散文的翻译,有助于推动中国散文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薛功平.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J].科教文汇,2008(07):229.[2]曾文雄.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1):44-48.[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1,168.[4]张培基.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辑)[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5-60.

第二篇:文学英语翻译:张培基英译散文《哭》

文学英语翻译:张培基英译散文《哭》

那年,我坐夜车去朝拜圣地——到茂陵瞻仰霍去病墓前的雕刻。

Years ago ,I went by night train to Mao Ling ,a sacred place in Shaanxi Province,to pay homage to the sculptures standing before Huo Qubing's tomb.要点:

1,题目虽然是《哭》但根据文章内容,题目更确切的意思应为“快要流泪”,或“几乎流泪”,因此译为On the Verge of Tears 2,“那年”即“有一年”或“几年前”,译为that year会造成读者困扰,因为that 通常指前面提到过的事物,现译Years ago 综述:

题目的翻译看似简单,其实是建立在对于全文的理解上。

夜车到了终点站,霍去病墓还老远。在那满天星斗的西北草原上,我时而顺着大车道,时而踏着羊肠小径往前赶路,及至霍去病墓地,天色才开始曙明。附近没有行 人,我迫不及待的扑向墓前那几座庞然巨物的伟大雕刻作品。我十分激动,它们永远是活着的,并一直是我精神上的支柱。当我在异国遭到歧视的时候,当世界上其 他国家的杰出艺术品令我敬仰的时候,我自馁的时候,痛苦的时候„„这几座气势磅礴的永恒的石头雕刻便总会呈现在我的眼前。

As it was a long way from the terminal station to Huo's tomb,I had to hurry on with my journey on foot under the starry sky of Northwest China,sometimes on along a broad road,sometimes on a narrow footpath.The day was just dawning when I arrived at Huo's tomb.Not a pedestrian in sight.I lost no time in presenting myself before the majestic carved works of great magnitude before the tomb ,I was beside myself with agitation.The immortal art treasures will be my permanent spiritual prop.Whenever I am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a foreign country ,whenever I stand in awe before a foreign outstanding work of art ,whenever I am disheartened,whenever

I suffer agony „ these imperishable stone carvings of amazing grandeur will inevitably appear in my minds eye.要点:

1,“夜车到了终点站,霍去病墓还老远。”译为As it was a long way from the terminal station to Huo's tomb,以as串句简洁流畅,如果用when the night train arrived at its terminal station, Huo’s tomb still a long way off„则不如第一种译法通顺

2,“我„往前赶路”译为I had to hurry on with my journey,to hurry on with 意为“匆忙做某事”如:He promised to hurry on with the report and send it to us today.(他答应赶紧写好报告,今天就给我们送来.)3,“附近没有行人”译为Not a pedestrian in sight,其中省略了was,不知道有多少童鞋想译成there be„„

4,“我迫不及待地扑向„”译为I lost no time in presenting myself before„ 其中“迫不及待”还可译为hurriedly ,“扑向”即“奔向”,还可译为came up to„

5,“它们永远是活着的,并一直是我精神上的支柱”译为The immortal art treasures will be my permanent spiritual prop,其中art treasure 是译者后加的,属于增添词,为的是满足造句的需要

综述:

本段在简化句子结构和增加流畅性上有很多出彩的表达,比如Not a pedestrian in sight„和借用增译词来引导句子,值得我们借鉴。

我久久徘徊于霍墓雕刻间,远看,浑然一体;近看,耐人寻味,在粗犷的斧凿中行走着蜿蜒的线。斯是顽石,却生意盎然,全世界的艺术家到此不能不肃然起敬!“我们的祖先比你强的多!”我也许是继承了阿Q精神胜利的一面吧,但有了这样矗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祖先爷爷,确实得天独厚。这总是值得欣慰的!

I loitered for quite a long while among the sculptures, which were an integrated mass when viewed from afar and very intriguing when scrutinized lose by.Traceable among the rough marks of hatchet and chisel were delicate lines zigzagging.Insensate

as they were, the carved stones were brimming with life and vigor,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annot help feeling awed when they visit this place.“Our forefathers did much better than you!” I declared ,maybe affected by Ah Q's philosphy of “spiritual victory”.We are indeed very lucky to have our forefathers standing tall and upright in the world history of art.This is certainly a matter for rejoicing.要点:

1,“在粗犷的斧凿中行走着蜿蜒的线”即“蜿蜒的线条行走于粗犷的斧凿痕迹中” 译为Traceable among the rough marks of hatchet and chisel were delicate lines zigzagging.译者采用倒装句,更加突出“线条”的主语地位

2,“都不能不”译为“都禁不住要„”译为can not help doing 3,“我也许是继承了阿Q精神胜利的一面吧”即“我也许是受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响”译为maybe affected by Ah Q's philosphy of “spiritual victory”.philosophy作“人生哲学”“观点”解,外国读者可能不理解什么是“阿Q精神”此处要稍微解释一下

综述:

四字词值得积累。

1989年我重返巴黎,感慨万千。返回后,我怀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又一次去老了西安,再一次瞻仰霍墓雕刻。在霍去病墓前,在秦俑坑前,在碑林博物馆的汉唐石雕前,我只想嚎啕痛哭。老伴跟随我,还有那么多观众,我不敢哭。哭什么?哭它太伟大了,哭老鹰的后代不会变成麻雀吧?

In 1989,While revisiting Paris ,I felt all sorts of emotion surging up within me, Back in China, when I paid another visited to Xi'an and the sculptures before Huo's tomb,I was seized with mixed feelings, I just felt like crying with abandon as I stand once more before Huo's tomb, before the Chin Dynasty 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and before the Han Tang Upright stone tablets bearing ancient inscriptions.But I refrained from tears because I was then accompanied by my wife and surrounded by numerous spectators.Why did I feel like having a good cry?Because

my motherland is so great and because of my fears about the descendants of the eagles turning out to be sparrows.要点:

1,“我只想嚎啕痛哭”译为I just felt like crying with abandon,其中with abandon作“放任”“纵情”解,如:People were shouting and cheering with abandon.意即”人们兴高采烈,纵情欢呼.”后面的good cry也是“痛哭一场”的意思

2,“哭老鹰的后代不会变成麻雀吧”意即“因为担心老鹰的后代会变成麻雀而哭”译为because of my fears about the descendants of the eagles turning out to be sparrows.其中my fears about 和I am worried that 都是根据意思的增益的词,为了文章的顺畅表达

综述:

本段乃至全文都有许多增益的部分,它们在保证文章流畅和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值得注意。

第三篇:浅析《简爱》译本在翻译美学下的审美再现论文

一、翻译美学的具体内容

1.翻译美学的内容

一般来说,翻译美学指的是将美学对于美的基本要求同现代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并对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和探究,从未使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化更加的顺畅和流利的过程。翻译美学对翻译者对翻译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的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对翻译者不同语言间转化能力的提升和对译文作品进行审美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学科中的一个下属的学科,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其特点。翻译美学对如何表达出原文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研究,它所探究的问题也为翻译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而翻译的活动过程是将原文变化成译文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持续的主体包括原文,作者,译文以及译文作者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而“信”、“达”、“雅”作为翻译学中所信奉的基本原则,对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那么,按照翻译美学的标准,如何来优化对原文的翻译和再再创造呢?首先要遵循翻译的基本标准,翻译的前提就是要忠于原文,所以在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翻译学中的规律和方法,在合理的剖析原文的主要内容和对原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准确把握下,将原文的主要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使原文和译文间具有“相像性”。

2.翻译美学审美的要求

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翻译美学,它绝不是简单将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转变,而是要遵循翻译美学审美的具体要求。而翻译美学审美的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点,翻译不单只是一门科学,它还是艺术的具体表现。所以。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都存在着翻译艺术所具备的特点。这也就要求从事翻译工作的相关人员,在不管接到什么样的翻译材料进行翻译的时候,都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对原文的理解,对原文的语句进行加工和润色。所以说对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也是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的重要过程。一般来说,整个翻译的活动过程具有全程参与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翻译活动不只是单纯地被局限在翻译的范畴之中,也使它成为了一个审美的活动过程。原文的翻译是否成公,在某些方面是由翻译工作者文字审美的能力所决定的。

第二点,在对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对原著要做到尊重和忠实之外,还得对译文进行艺术的载创造,增加译文自身的艺术价值。一部翻译后的文学著作是否能得到文学批判学家和史学家的认同,以及读者的喜爱,这些都不仅仅取决于原文在艺术层面上的价值,还取决于译本所创造出的自身独特的价值。

第三点,译本中语言的组织形式,关系到译本是否能够达到翻译美学的审美要求。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对照着原文逐字逐句地进行变化,而是要求翻译工作着所翻译的译本必须做到内容具有真实性,去译文的语言组织的形式必须优美,译文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会给读者一种拗口难以理解的感觉。这些要求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在对文本内容进行翻译的时候,对其译文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加工处理。

二、《简爱》译本的具体分析

1.《简爱》译本对翻译美学审美的体现

形式上的美和文章内容上美是原文中所要求的美的两个类型。内容上的美指的是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主要内容且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和润饰。而形式美则指对原文形式的传新和修饰。原文内容美可以依靠译文中优美的内容表现出来。所以,对原文的内容的美是否准确忠实地表达了出来,对译文翻译水平的评价起到了重要的衡量作用。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的过程中,只有正确的把握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才能够精确地传达出原文主要内容所蕴含的美。准确而又多方面地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是精确而又完成传达出原文内容美的重要前提。虽然原文所运用的语言和译文中所运用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遵循原文的形式之美。

《简爱》译本不仅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美,还对文本进行了合理的加工和再创造,做到了符合翻译美学审美的以下几个要求:

(1)相似性的原则,即对模仿艺术作品的原则。

译文不是独立的全新的文学作品,而是对已有的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转化的过程。所以翻译出来的译本的基础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著的主要内容,即这里所说的坚持相似性的原则。例如《简爱》译本中最有名的一段简在得知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结过婚有妻子后,在后花园对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表达了简内心对于平等的追求和渴望。她说他们在精神的层面上是平等的,上帝没有让他们有什么不同。这一段告白的话也是《简爱》中最经典的对白之一,正是这段话中简所流露出来的内心对于平等自由追求,充分展现了简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和高贵的品格。而这篇译文的作者对这句话的翻译,即做到了忠实于原文的基本要求,又利用我国文字的特点,合理地展现出了简的性格特征以及人格特点。文字是文学这门艺术的基础,如果说文学艺术是一栋高楼大厦的话,那么文字就是构成这栋大厦的一砖一瓦,对文学艺术价值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译文的翻译者逐字逐句的对照着这句话的原本和译本,其翻译的内容有原文既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同时又反应出来简内心的性格,完美的翻译也使得这句话升入人心,增加了译本本身特有的艺术价值。

(2)对原文进行合理创造的原则。

艺术是美的享受,而艺术的美在于创造。翻译作为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其艺术创造的原则必然也会适合对文学的翻译。译文与原文间既有着相互间的联系,又有着各自的区别。一部好的译文作品不仅要和原文具有相似的地方,又要有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即译文本身就是一部上好的艺术作品。所以,好的译文绝不是对原文刻板的重生,而是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加入艺术的再创造,从而为译文增添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在《简爱》的译文中有一句的大致内容是说,有些鸟事关不住的,它们追求着自由。这句话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再创造,翻译者将樊笼。光辉等词语运用到译文当中,合理地表达出了主人公简对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译文中在创造不仅丰富译了译文中的语句,使译文语言更加的优美,也更加符合我国言语对语境的要求。

还有一句译文的意思大致是说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有着一种平衡的生活状态。这句话同样做到了遵循尊重原文的原则,对原文进行了加工,在这句话中运用了光辉等词语使得译文的语句更加的贴切,并且也更加符合我国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要求。

三、结束语

翻译美学翻指的是将美学对于美的基本要求同现代的语言特点相结对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和探究,从未使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化更加的顺畅和流利。

《简爱》译本在遵循了翻译学所要求的与原文相似的原则)对原文进行合理创造的原则和对原文进行合理创造的原则,对原文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在忠实原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的语句进行了润饰和再创作,使得译文不仅继承了原文的艺术价值,还具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是对翻译美学审美的完美再现。

第四篇: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中保存“质朴”风格的技巧

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中保存“质朴”风格的技巧

——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有感

摘 要: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国内已有不少文章对张先生的这本译著大加赞赏,如李明的《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赏析》认为,“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我们英译汉语散文树立了典范”[1 ];朱曼华的《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中说:“拜读之后笔者觉得张先生在处理‘增益’与‘删略’关系‘表层语义’与‘潜层语义’关系,以及声色词语对应与非对应性关系等诸多方面出手不凡,均有独到之处。”

众所周知,不同的语体有自身不同的特点,诗歌有诗歌的意境,散文有散文的韵味,论说文有论说文的气势。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保持各种文体语义上的忠实外,语体上也应忠实原文。语体对等问题,属于翻译风格论的范畴。

散文是“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因而是一种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3 ](P1)。张先生在散文的翻译中对“质朴”风格处理得非常到位。细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人们会发现张先生在保存散文“质朴”风格方面是煞费苦心的。归纳起来,张先生的翻译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文章”:

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

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P48the26)

译文句子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译文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给人一种清爽自然之美,而没有盘根错节之迷惑。

二、用词简单、通俗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 很少使用生僻词(bigwords),主要使用普通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以达到言简意赅。例如:

1.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差不多先生传》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sloppy in thinking.2.??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故都的秋》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than windy , ??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背影》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left , ??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will flower again.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go by never to return ?

从以上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翻译的风格用词方面朴实无华,对保存原文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修辞上力求通俗易懂

一般说来,散文中修辞格用得相当少。但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对于这一小部分语言要素也不忽略,认真处理,使译文没有生硬的感觉。例如:

1.??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像七巧板似的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结合。———《中年人的寂寞》(明喻)

??and cannot choose but become more calculating in social dealings till they start scheming against each other.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 ,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此句修辞格采用意译法处理。如果直译为like a jigsawpuzzle ,势必会引起误解。

2.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朋友》(比喻)

Whatever new places I called at ,I always felt at home as if Iwere back in my old residence in Shanghai which had already beenraged to the ground by Japanese troops.此句用增词法处理,原文修辞部分的意义更加明确。

3.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朋友》(借代)

He also says that I would have nothing to live on once Ishould lay down my pen.意译法处理该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直译为“have norice to eat”,一定会引起歧义,让人费解。

4.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笑》(明喻)

The crescent newmoon looked as if hanging on the tips ofthe trees.译文仍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原文的比喻,但却转移了喻体, “弓儿似的”如果直译成bow49)。汉译英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使用适当的句型表现逻辑关系,译文通俗易懂。例如: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背影》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原文事实在前,结论在后;译文结论在前,事实在后。

调整结论与事实的顺序,更符合西方人逻辑思维习惯。

2.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穷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母亲的回忆》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tilled land for landlordsonly to eke out a bare subsistence.“only to”表明一种结果关系。

3.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的回忆》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about in the fields.too ?to ?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so that 表示结果。

4.??我们叫做“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下来穿还穿不烂。

———《母亲的回忆》It was as thick as a copper coin and was so durable that

theeldest brother had grown out of the homehand ?

芒种是中国的24 节气之一,直译法必须加注,否则会让人费解,意译法简洁明了。

2.可是想要结婚,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闲,第三要有职,这潘驴??的五个条件,却也很不容易办到。

———《谈结婚》But , to get married , you need to have five prerequisites ,namely ,money ,leisure ,employment ,good looks and potentness ,of which all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潘驴”源自《金瓶梅》第三回,指“潘安的貌”和“驴大行货”,在原文中指第四、第五个条件。张先生用意译法处理,化解了文化障碍。

3.??那真是祖宗三代的楣都要倒尽,那里还有什么“官人请!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 ———《谈结婚》With such a terrible misfortune befalling your family , howcould you still have wedded bliss to speak of ?

“官人请!娘子请!”是中国文化表达闺房之乐的典型例子,如果直译,西方人一定会茫然不知其意。用类属词就克服了文化差异。

4.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传》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 the Same”.此句用增补法,补充了中文“差不多”的意义,目的语读者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了。

文化因素经过合理处理,以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进入目的语。对保存散文“质朴”的风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如《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一文对张先生的这本译著这样评价:“如果只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中的英文,你不会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的手。译者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又特别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来。”[ 2 ](P61)

可见,张先生在散文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可取之处很多。仔细阅读,还可发掘出许多有益的翻译技巧。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以求更多更全面的评述。

参考文献:

[1 ]李 明.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赏析[J ].中国翻译,1997 ,(4).[2 ]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J ].中国翻译,2000 ,(3).[3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论文关键词:潜层语义 表层语义 增益 删略

论文摘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它为中 国学 者深入研究 翻译 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张培基教授半个世纪译苑耕耘的经验及其科学的一丝不苟的译风不可多得;同时该书也为外国人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鲜活的思想铺了一条近路。编辑。

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主动把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弥补了这个缺憾。二十世纪末能在炒得沸沸扬扬的书市上偶拾到这样一本选材精当、译功踏实的新书《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幸甚!《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者很看重所选散文中的“真情”——那种迫于必要而非出于志愿的应景文章一概不译;译者对曾有过争议的名人作品也不看其名气大小,而着眼于其散文是否仍有现实意义;如果能给后人留下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那么就将其译出。例如所译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在揭示我们 民族 劣根性方面很有特色,至今读来尤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篇幅有限,但它几乎囊括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一大批杰出作家寓意深邃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家或名人包括李大钊、方志敏、鲁迅、郭沫若、胡适、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柔石、萧红、老舍、郑振铎、萧乾、冰心等等;也有至今仍在笔耕的 文学 巨匠如巴金、季羡林等等。《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可成为让当代的西方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脉搏的一面三棱镜或一本好教材。目前西方一些国家首脑人物都很重视其“智囊团”对 孔子、老子、孙子等我国古代思想家或军事家的研究,这方面的译作也较多,但对上述我国知识层面的代表人物知之甚少。因此,《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推出对国人的翻译 指导 思想或翻译观念的更新也会起到先导作用。让世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有条件的有识之士应多做些这方面的译介工作。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问世的意义不可低估。

如果只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中的英文,你不会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的手。译者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 语言 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又特别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来。

这里不妨先看一看收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郭沫若五篇散文译文,即《路畔的蔷薇》《夕暮》《白发》《水墨画》《墓》。拜读之后笔者觉得张先生在处理“增益”与“删略”关系、“表层语义”与“潜层语义”关系、以及声色词语对应与非对应性关系等诸多方面出手不凡,均有独到之处。

“许久储蓄在心里的诗料,今晨在理发店里又浮上了心来了。——”这是郭沫若《白发》一文的首句,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 写作 动机,其中关键词为“诗料”。因为通篇讲的是作者对一位“年青的,年青的远隔河山的姑娘”为其理发时“拔去了一根白发”后的感情经历,为此将其译为poetic emotion显得很得体,如译成“poetic material”便有伤大雅;全句的译文my long pent_up poetic emotion emerged again this morning at a hairdresser’s也很简练,把“储蓄在心里的”较长的定语浓淡缩成意为“心扉封闭”或“被压抑”的pent_up也很 经济 实惠又形象逼真。把“远隔河山的”有意淡化为of the distant land也很不俗,不然“mountains”“rivers”通通直译出来必然使句子变得很臃肿,甚至言不及义。“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句中的“慧心”颇不好译。中国人常有“慧眼”“慧心”之说,“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真理之心,英文中没有十分贴切的对应词,译者将其“模糊”处理译为feeling heart,颇有见地。

小处见大,翻译的真功夫往往在一些小地方流露出来。收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夏尊一篇散文标题是《我之于书》,一般译者多半会译为i and books。但booksand i的译法却符合英文习惯,而且读起来也上口。该文中“我的房子里比较贵重的东西就是书。”一句的译法也很有特色——用“under my roof”来译“我的房子里”而不用“inmy house”这不能不说是对原文的再创造,恰到好处。

下载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