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时间:2019-05-14 22:5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第一篇: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8论被动句的翻译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Body Languag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 11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布兰琪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生态意识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95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广告翻译的策略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英语习语汉译方法浅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纯真的失去

《荆棘鸟》之宗教观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施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种类、特点与其文化映现对比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4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51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

152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

153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154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

155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156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

157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58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

159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160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161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

162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商务广告翻译

163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164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65 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

166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

167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

168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169 论英语新课标下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70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17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72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

173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

174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175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176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177 情感因素与初中生英语学习

178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179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80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81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182 浅析《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悲剧

183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84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185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186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187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188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189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190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

191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92

193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194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19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196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

197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198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199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200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第二篇:从散文看十七年文学 正文

从散文看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期间更是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我想就散文这一方面谈谈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的散文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前期,第二个阶段是六十年代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时代特色,从两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们关心的话题,也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学做出的贡献与存在的不足。

首先,五十年代前期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写的是一位名叫陈伊玲的女子在一次音乐考试的复试中发挥失常,因而引起音乐专家苏林教授的疑惑,在散文最后由陈伊玲的弟弟交代出事情的缘由,结局柳暗花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文中这样写到,“从孩子口里知道,他的姊姊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上海后就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一个积极而热心的人,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还是在两三天前,这里附近因为台风而造成电线走火,好多人家流离失所,陈伊玲就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有睡,终于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去复试的日子,她说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从陈伊玲复试失常的真相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着力点染一个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的人物形象,介绍其先进行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贡献着自己微弱而又关键的力量,在为难关头,一心只想着集体想着帮助别人,而忘了自己,她所富有的这种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正是那个年代所提倡与歌颂的。同样,正面叙写人物形象的作品,还有六十年代前后穆青创作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作品主要写了焦裕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十八年间,一贯听党的话,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全文大篇幅详细地叙述焦裕禄的服务人民,不顾自身的事迹,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哺育下,从一个受尽日寇、地主残酷压迫的长工,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怀着刻骨的仇恨,大智大勇的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暴风骤雨的土改运动中,他不畏艰险,勇作勇为,积极参加了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勤学苦练,又红又专,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名尖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他以最大的胆略,喊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强音:“不制服兰考的‘三害 ’死不瞑目!””焦裕禄同志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不愧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不愧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没有死,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里!人民敬爱焦裕禄同志,焦裕禄也关心着人民群众,焦裕禄的这种为人民服务,出色的成绩与坚韧的斗争精神,突出了党对人民大众的教育与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其次,在描写建设生产活动方面,两阶段的作品也有不同。前一阶段,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写了毛主席看到黄河周边工业建设的成就,水坝工程的顺利实施,向着黄河欣慰的笑了。“毛主席在笑着向黄河打招呼,好似说:"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黄河啊,不能再任情纵横了,我们要你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这里很明显地歌颂了不同战线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歌颂了年青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飞速发展。相对地,第二阶段吴伯萧创作的《北极星》这本散文集,其中有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歌声,都是追溯延安生活大生产运动的作品。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记一辆纺车》里,那辆“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成为了映射着当年“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的生动象征;《菜园小记》里那块面积仅三两分的菜园,竟然缩印了当年成千上万延安军民经过“自己动手”而取得“丰衣足食”和思想进步的幸福情景;《歌声》里传出的那阵阵歌声,回荡着的则是当年革命队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人民群众渴望光明、拥护革命的一片真情。这些作品则是回忆了新中国的创建历程,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从而激励人民在困难的历史条件下藐视困难,继续前进。

前一阶段的散文比较注重崇高美,但重再现而轻表现,描写了一个外在的客观世界,但作家主体则处于萎缩状态,就像《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虚气势很大,但底蕴似显不足:壮美的文风有时又带来了内容的空泛夸。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后一阶段的散文则逐渐摆脱新闻报道的倾向,开始转向艺术的追求,出现了一些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但有模式化的缺陷。

两个时期的作品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五十年代前期的散文大多点染各种人物,为在革命建设中起过巨大作用或不平凡的人物画像,摄下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瞬间所特有的风采,歌颂不同战线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歌颂年青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飞速发展,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刚开始全面的经济建设,需要描写带头先进人物来带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在开始阶段赢得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而六十年代前后期的散文则是已不满足介绍一般的先进阶级分子的先进行为,着重描写具有典范性英雄人物以及理想化的社会关系,初步显示了从人和公共关系寻找某种楷模的倾向,英雄楷模人物在人们的心中是完美无瑕毫无缺点的,当时由于左倾错误严重,五十年代末发生了大饥荒,到1964年后有所好转,这时的人们心目中渴望有一位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奋斗的精神支柱,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多描写楷模式的英雄人物,也因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渡过饥荒难关,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而作品大多注重对党史的叙述,大加表明对党的信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总的来说,十七年的散文是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描写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及歌颂党的领导。这也反映了十七年的文学“歌德”的总体特征,大多是歌功颂德,歌颂祖国美丽山川,歌颂社会主义进程,歌颂党的英明领导,这既能激发人们的无限热情,也易于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但就那一历史阶段而言,这样的文学,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篇: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作 者:蔡晓蔓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边城》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内心世界,而本文正是从沈从文的内心世界、精神历程出发,探寻沈从文创作的特点,以《边城》为依据,总结沈从文创作的文学理想,对沈从文所提出的表现和歌颂“乡下人”的自然生命形式和自然人性给予肯定的评价。《边城》是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对《边城》的解读,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以及他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文学理想

沈从文曾在书上写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1】。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重在表达对乡土世界的热爱之情,他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把心中的理想世界塑造了出来,表达了他对乡土世界中这种人性的“善”和“美”的歌颂,而通过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让人们更加了解沈从文对生命的探究和信仰以及他对人生和生命形式的独特思考,进而通过对比,讽刺了都市文明精神的缺失,他想要以湘西原始古朴的人性和人生形式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建。《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中作者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都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同时这些事物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想,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本文从《边城》出发,具体的去描述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一、对边地湘西的表现与歌颂

第1页(共11页)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要建构的湘西世界的支柱,《边城》不是一部具有很戏剧性的近代小说结构的故事,而是一首关于生命境界的真实很理想化的诗。《边城》的故事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展开的,清澈见底的河水,绿色逼人的青葱的山,河边的吊脚楼,掩映在桃花李树的人家,这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美丽的自然、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淳朴的人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子般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等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感叹作者的文笔的同时,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是感慨万分的。其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2】。这一段写出了边城远离尘嚣的平静、美丽以及独特的气息。“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2]。”在这里,沈从文写出了边城的宁静、清幽和秀丽,把一个原始的、古朴的边城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于这些环境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再现了湘西世界特有的清新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加上了一份特有的感情,一种淡淡的忧伤充斥其中。沈从文如此着力于对边城自然景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边城的自然美,就是想通过对

第2页(共11页)边城自然美的刻画来赞颂边城世界里人们的心灵美,这是他文学理想的表现。

在《边城》中,作者除了对环境的描写外,还有对人情风俗的描写。作者的笔下,《边城》所刻画的湘西世界,政局靖平,秩序井然,当局保境安民,处置得法,买卖公平,和气生财。民情醇厚,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古风犹存。在《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2】。”由此可知,在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边城人民,由于受到自然民风的影响,一切显得还是那么淳朴,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生乐,人与山水相依和谐共处,这里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淳朴、憨厚,一切都是那么本真,生活在这里是如此的恬静自然。湘西世界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淳朴的、健康的、优美的世外桃源。

二、对湘西边民美好人性和人生形式的肯定与歌颂

在《边城》这幅山水画卷中,翠翠是它的灵魂,翠翠是《边城》中作者要表达人性美的典型性人物,她温柔、可爱、淳朴、天真,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一个“美”的化身。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人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之

第3页(共11页)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2]”。这段对翠翠的描写,把翠翠单纯善良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翠翠这种天真的美,就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的寄托。

翠翠渐渐地长大,端阳节的时候与傩送邂逅相遇,她慢慢的爱上了傩送,她的这种爱情干净而透明,不带任何功利性。

但是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这场纠结三角恋的开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天保为了让三个人都不再为难,决定从这段三角恋中退出,成全弟弟和翠翠,后来天保在外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心有愧疚,远走他乡。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在风雨交加之夜阖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继续摆弄着渡船,等待着摊送的回来。

翠翠天真善良,恬静自守,情窦初开之后,她像其他少女一样有着恋爱的情怀,她对爱情有渴望,她也想和俊美的摊送相好,但也仅仅是希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希望着,不管他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她就静静的等待着,谁也不清楚这个人到底回来是回来,还是不回来,只能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这个结局。每个人对《边城》的理解不同,感触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待的结果。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是真诚、纯洁、执着的。翠翠对待这种悲剧看似顺其自然,任他自然的来自然的去,实质在沉静的面庞下有一颗坚韧的心。翠翠与爷爷的情感也是感人的,它们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快乐的生活着。翠翠乖巧、活泼、温柔,给这个丧失唯一女儿的孤独的老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总之,翠翠由外到内展现生命本色,是善的化身、美的化身。灵秀、乖觉、明慧、清纯,超凡脱俗,集天地、人性之灵性为一身——神性。这些所有的美好感情作者在翠翠的身上刻画的几近完美。我想,每一个读者读到最后的时候,都希望痴心等待的翠翠能盼到傩送回家的一天,都盼望美丽天真的翠翠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红盖头嫁给傩送的那一刻,我想这是所有人的期待。

第4页(共11页)在《边城》中,作者刻画的其他人物也是道德典范,是沈从文神往的淳朴民风和正直朴素的人格的主要载体。《边城》中所描写的老船夫,他重义轻利、朴实无华,安贫乐道,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老船夫又是淳朴善良,勤劳坚强的人,他经受住了女儿女婿双双自杀的悲剧,仍旧怀着强烈的责任性在河上摆渡。五十年如一日的在船上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午龙舟,他都寂寞的守着渡船,他从不为自己多想,他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这种欲望是如此的淡然,在对待自己的孙女,老船夫也是疼爱有加,翠翠的母亲在爱的阻力下殉情了,其实老船夫是害怕的,当翠翠进入豆蔻年华开始对人事懵懂时,老船夫就对翠翠开始操心了,饱经风霜的老船夫不能看着孙女走上母亲的老路,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尽了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去相反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老船夫经受不住打击与世长辞了,留下了孤独的翠翠。这样的结局不免有点讽刺。但是在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所散发出来的“爱”与“善”。人在环境面前顺其自然,听从命运的人生态度正是沈从文对待悲剧的独特处理之处。

作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傩送是俊美、勇敢、自重,和气亲人、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感情的漩涡中,在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还提出了和哥哥公平竞争,替哥哥唱歌。为了和翠翠在一起,他是宁要渡船不要碾坊,后来兄长死后,他悲伤不已,只好撇下儿女私情,也驾舟出走,离开伤心地。傩送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孤独的出走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顺顺和天保是《边城》中的另一种人物,他们虽受现代商业文明的熏陶,仍不失乡村好品性:重情守诺,仗义疏财,公平讲理。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够救人之急,老船夫去世后还帮着翠翠办理丧事。天保为人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船夫的小孙女,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着这个女孩后,他自知求爱无望,变很大度的想要成全弟弟,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死

第5页(共11页)去,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手足之情,外出闯滩既是对弟弟的成全,也是对自己压抑难受痛苦的内心的一种排解,最后的遇难也说明了天保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的。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标新立异,实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在他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他用最朴实的言语,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世外桃源[3]。

三、于小人物身上体现内心的悲悯情怀

《边城》成书于1931年。此时的沈从文已经离开故乡湘西已将近十年,当年他只身来到大都市北平闯荡,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大都市的滚滚红尘自然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沈从文能依赖的只有手中的笔,当他将牧歌一般的湘西人物画卷描摹出来后,他也从此叩开了一条安身立命的人生之路。

自小在凤凰小城生活惯了他,性情恬淡、洒脱、质朴。他写《边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示他故乡湘西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笔下的人物寄托他内心对他们的深深悲悯之情。沈从文在创作《边城》的题记中写道:“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

第6页(共11页)这一段文字可谓解读《边城》的一把钥匙。沈从文认为大都市那些躲在书斋里的文人不了解“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沈从文通过《边城》中的翠翠、老祖父、天保、傩送、顺顺、杨马兵等小人物的命运来告诉世人,远离城市的凤凰小城里的人们也需要人性的关怀。《边城》表面上是写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其实更多的是寄予沈从文内心对小人物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巨大悲悯。故事在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淡淡的悲凉气氛。小说开头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文中的这“一户单独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我们很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个家庭里的女孩子后来的命运会如何呢?翠翠“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如此美丽的小女孩子“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偏偏没有爹娘,一次端午城里的偶遇让她爱上了年轻英武的二老傩送,傩送也爱这个被水滋养的小女孩子。文中这样写道:“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当傩送这样一个有别于祖父的男人出现在了翠翠的生活中,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从此翠翠关于青春的美好梦幻就开始了。

翠翠的祖父自然看出了孙女的心事。她老祖父一生豪爽仗义,一个人守着溪旁的渡口,摆渡路人。他的遭遇如何呢?他在翠翠父母去世后辛辛苦苦拉扯她长大。他老了。他希望给翠翠找一个可靠了人家。于是他好心去了顺顺家。船总顺顺也是有着古道侠肠苗族汉子。老祖父很喜欢顺顺的大儿子天保,于是他们希望天保将来能

第7页(共11页)翠翠成婚。这原本是一个美好的祝福。他们没想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

老祖父按照苗族的习俗,让两人用赛歌的方式请翠翠取舍。天保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苗族汉子,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不料,天保在行船时,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顺顺家人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因此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之中。顺顺父子的冷淡,翠翠的无依无靠,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纠葛在一起,这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杨马兵原本喜欢翠翠的母亲,翠翠的母亲却喜欢一个军人。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命运也没有给他幸运的眷顾。他在翠翠祖父去世后,照顾翠翠,成了她“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而翠翠失去了祖父。等她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原委后,“哭了一个夜晚。”她即是哭自己祖父的悲楚,又是哭自己命运的多舛。

沈从文的悲悯情怀在小说的结尾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充满感情的写道:

第8页(共11页)“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个哀而不伤的结局。翠翠有明天,因为她内心有期待。傩送最终会归来,但是未来会怎样,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们。

当我们读到此处,内心为翠翠的未来担心不已。沈从文没有把人物的悲剧命运写到毁灭的极致,是因为他内心对这些小人物有悲悯情怀。虽然现实是冷酷的,但他愿意给人们希望。翠翠有未来,傩送也有。当时间磨平了一切误解和创伤之后,幸福自然会到来。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大师都不相同。他是一位有悲悯情怀的文学大师。他深知自己故乡的人,他在《边城》题记中这样写道:“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当不可知的命运挟裹着其中的人前进时,他故乡湘西小城的小人物在变动中如何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自然成了沈从文关注的焦点。他朴素的叙述让历史永远记住了《边城》中的翠翠。

《边城》中透露出的悲悯让我们为之感动。这本书也当之无愧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朱光潜曾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的否认,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沈从文的创作之所以能站到

第9页(共11页)如此高的高度,就是因为他通过对乡下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对比,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人性美”,在原始的古朴的人性美和现代文明的对照中更要显示出人性的至善至美,去拯救为现实所扭曲的民族精神。正如沈从文在《边城》的题记中写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2】

参 考 文 献

[1]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 李辉.沈从文图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8.[4]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5]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 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7]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9.Shen Congwen's ideal of literature from the “border town”

CAI Xiaoman Abstract:“Board town” is a representative novel of Shen Cong wen, we can see his inner world, this article just starts from his inner world, explore his writing character.Based on “board town”, summarize his cultural wishes, express a positive approval for “villager”.Board town is a classical article which describe “xiangxi world”, Interpretation of “border town”, will let us know more about the Shen Congwen's “Xiangxi world” and his ideal of literature.第10页(共11页)Keywords: Border town;Shen Congwen;literary ideal

第11页(共11页)

第四篇: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 2007年第5期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作者:金敬红 张艳新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权力话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5-0451-0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翻译已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与此同时,异化翻译也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异化翻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翻译进行了客观的解释。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社会之维、历史之维引入翻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权力话语理论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背后的操控因素和它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因此,采用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将异化翻译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异化翻译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话语理论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受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权力、知识和话语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且权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在权力话语理论中,福柯认为权力是社会理论的重要课题。权力是指一切控制力和支配力。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视为权力,它们是一种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支配力。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这个网络而存在[1]。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更不能摆脱权力的制约。福柯针对人与人的关系指出,知识就是权力。

通过考察,福柯发现人文科学的社会知识内在地与权力机制联结在一起,因为这些学科的主题至少部分地是被权力机制所建构的,知识的生产只有依靠作为社会权力网络的知识团体作背景才可能实现。在福柯看来,不仅人文科学是与权力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自然科学也是如此。

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上,福柯不仅考察了权力对知识的作用,而且考察了知识对权力的作用。他认为知识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权力深受知识的影响;知识能给人以权力,如果没有知识的传播、保存,权力也无法发挥作用。知识中又渗透着权力关系。权力对知识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它或者鼓励和激励知识,或者征服、限制知识,在知识身上打上权力的烙印。权力和知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不仅仅反映着权力关系而且蕴涵在权力之中。人类的本质就是知识和权力的关系。权力和知识相互作用。没有知识,就没有权力关系,权力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相对应地,没有权力体系也就没有知识,权力体系是知识存在的前提条件[2]。权力和话语的关系

福柯所指的“话语”,从狭义上,可理解为“语言”的形式;从广义上,它又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因此,对“话语”的分析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1]。事实上,福柯所谓的“话语”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标准中分离出来的,但这里的“话语”并非索绪尔的“言语”,它不是指个人的语言实践或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的深层逻辑,暗中支配着各个不同群体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是对某一特定的认知领域和认知活动的语言表述。它也不等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因为它不是指一种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受到制约的语言应用,并且体现意识形态的语义。关于“话语”,福柯早已超出了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所说的“话语”概念,在福柯那里它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所以权力实质上就是说话的权力[3]。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话语”一经产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权力形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我们通常看到的某种历史性表述,都是经过具有约束性的话语规则的选择和排斥后的产物[4]。

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是不可分割的,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例如,知识和真理是权力的象征,通过掌握知识和真理的话语权,人们可以掌握权力。换言之,话语是实施权力的工具,也是获得权力的关键。每个社会层面都存在着一些特别的话语,它们与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控制和支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会受到这些权力话语的支配。福柯认为,文本应该从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角度进行理解和阐释。翻译已不是纯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从始至终都受权力话语支配的活动。翻译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概念能够支持或者减弱甚至摧毁目标语中的意识形态,所以翻译是一种控制行为。

二、从权力话语理论看翻译中的文化霸权

根据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文化也是无形的权力形式。文化和所有其他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权力网,使得整个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不能摆脱它的影响。知识,作为权力的象征,也不可避免地与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任何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都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

相比较而言,强势文化国家通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至于他们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而弱势文化则经常会陷入失语的状况。这种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知识话语的差异势必导致文化霸权的存在。而且文化霸权的存在肯定会影响重要的文化和知识传播工具翻译。翻译活动已不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行为。相反,翻译是政治性十分强烈的活动。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无不受到文化霸权的影响。

一般说来,强势文化国家多数会不屑选择弱势文化国家的文本来进行翻译,因此,导致翻译书籍在强势文化国家市场只占很小的比例。比如,在1990年,英国出版了63?980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1?625种(24%);美国出版了46?743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1?380种(296%)[5]。与其相反,翻译的书籍在弱势文化国家中却占很大比例。由此可见,强势文化国家利用其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了文化霸权主义,长期以来,翻译实行的是强势文化译成弱势文化民族语言的单向运作。在翻译选材方面,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常常以英美本土习见的美学标准来审视第三世界的作品,作出有意识的选择。那些反映第三世界原始神秘、落后的文本往往成为强势文化国家的首选,并且将之当成第三世界的文化经典一译再译,而那些不符合他们预设的文本则被剔除。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明显受到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文化权力差异的影响。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前者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译往往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进而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目标语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而后者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种翻译保留源语中特有而目标语中没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一般说来,在翻译外语文本时,由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比较自信,轻视其他文化,往往对他们认为落后的文化不屑一顾,在翻译东方弱势文化文本时,一般不会接受东方弱势文化中有别于自己文化价值的成分,多半会采取归化策略。在具体的翻译中,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不惜修改、删除原文中与译语文化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英美等国对那些选中的文本还要加入许多适合接受者接受的大量解释性的材料,使译语在内容上归化于目的语(英语)的嗜好和偏见。

自从17世纪以来英美翻译外语文本时就采用这种“流畅翻译”或“透明翻译”,其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种翻译潮流体现了英美文化霸权主义,其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侵略。这种归化翻译有意抹杀存在于外语文本里的语言、文化差异,尽可能将外语文本归化,用英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予以取代,使译文变得明白易懂,让读者陶醉在转化成为自己文化的异地文化之中。庞德在《神州集》里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所采用的显然就是归化策略。其归化程度之高以至于大多数评论家一致将之视为“一组基于中国素材的英语诗歌”,而不是翻译作品[5]。更为典型的例子是英国译者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ld)对波斯诗人欧谟·伽亚谟(Omar Khayyam)《鲁拜集》的翻译。在英美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菲茨杰拉德对原作进行了随意改动,他在1851年写道:“这些个波斯人,我拿他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实在是开心得很。他们虽说也是诗人,但还没到让人不敢恣意妄为的地步,而且他们也确实缺乏一点艺术来塑造自身”。结果译作被英国人视做不仅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而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强势文化和东方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翻译活动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存在着文化霸权主义。归化的翻译策略与文化霸权紧密相连,归化翻译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塑造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即一切弱势文化都得听命于英美强势文化的摆弄,归化的翻译成了他们进行文化殖民的共谋。也就是说,归化翻译帮助强势文化撒播话语权力,实施文化侵吞。

三、权力话语理论的借鉴意义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深刻地冲击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给翻译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福柯的一大贡献在于他使话语不再局限为话语本身,而是把话语变成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对象。换言之,权力话语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转变了文本中心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根据权力话语理论,我们得知,在英美文化霸权的影响下,语言之间透明的互译是不可能的,文化以语言为媒介来进行透明的交流也是不可能的。翻译已不再是纯粹的文本之间的信息转换,而是一种在两种不同的权力话语(源语话语与译语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西方强势文化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优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文化霸权的存在。因而,第三世界应以翻译为武器,对文化霸权主义给予反击。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

为了打破西方强权话语下的翻译不平衡局面,抵制西方的文化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应大量翻译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反映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换句话说,如果弱势文化不想被强势文化同化,磨灭自身的特性,那它就必须把自己的文学、史学和哲学作品翻译成外语,以使得各国人民对其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策略上,弱势文化要勇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向西方推介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在向外翻译本民族的文学作品时应充分体现本土文化之异,或者改变传统以西方人的价值为准则归化弱势文化的翻译策略,从而让西方意识到文化无优劣之分,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许多翻译家和文化研究者已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提倡在翻译中应尽量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来保留异国文化形象,尽量不使译文失去文化特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韦努蒂。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源于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启迪。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就不同的翻译方法发表演讲时指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6]。韦努蒂因此认为:“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译法,前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异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后者则离经背道,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7]除此之外,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策略在有利于民族文化重构的同时,也会破坏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概念,挑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

在翻译过程中,韦努蒂提倡采用异化的处理方法而不是英美传统上的归化方法,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带进占统治地位的目标语文化价值中,进而发展一种不同于今天广泛流行的千篇一律的翻译模式的方法。因此可以看出异化翻译重在彰显原文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翻译的“语言之异”和“文化之异”,而且这种差异只有通过打破目的语中现行的文化准则才能得以保存。异化翻译通常会偏离本土的文学规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异样的阅读体验。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会使翻译失去其建立理解和沟通的作用。其实不然,因为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相互了解和尊重,当然这里也包括了解和尊重各方的差异,从而做到互通有无。从这个角度上看,异化翻译更是一种有益于各国、各民族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方式,它是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让源语文化得到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汉译英中的异化翻译

身处第三世界的我国在把自己优秀文化译成英语时,更应该对异化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通过异化翻译原汁原味地介绍我国文化的特性,我国文化的精髓才能不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归化,进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红楼梦》的两个不同译本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说明了异化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两个译本分别来自杨宪益夫妇和戴维·霍克斯。由于他们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法,所以得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例如,《红楼梦》第十一回中王熙凤说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者将其译为:“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而后者将其译为:“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8]。显而易见,杨宪益采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其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和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及修辞风格。这种翻译有利于在西方读者中营造一种生疏感,以使他们面对文化差异的事实,进而质疑当今世界标准语言(如英语)的优越性和文化霸权。而霍克斯则采用了归化译法,其抛弃了汉语谚语的形象,对源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归化,表面看起来似乎霍克斯的译文把两种文化的距离拉近了,因为它读起来通俗易懂。但事实上正好相反,英语读者借助变通了的方式理解了原文的部分内容,而对原文的真实文化内涵却全然不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剥夺了英语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权利,从而也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因此不难看出异化翻译更有利于将我国的特色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保持自身固有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属性,从而保存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被色彩缤纷的西方强势文化所吞噬。也许有些人会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译文能否被外国读者所接受提出疑问。但事实上大可不必,因为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与过去那种抵御陌生和寻求认同的心理相比,人们已经对异质文化采取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他们正逐渐缩小彼此间的差异。所以说那种采用“入乡随俗”的原则将无助于满足人们渴望寻求新的文化因子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的心理。

四、结语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让我们认识到翻译远非语言转换那样简单,它与政治、经济、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翻译和翻译实践的复杂性,这有利于我们对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提高警惕。我们要想使本民族的文化不被世界遗忘,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输出,以此来改变原来翻译逆差的现象。当然在面临西方强势文化时,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勇于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西方,进而让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而不是“文化霸权”这套观念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在对待西方强势文化时,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吸取强势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我们不能因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权行为而感情用事,闭关锁国,对西方文明一概排斥,这既不利于平等的文化交流的建立,也不利于本民族文学的发展。我们所要倡导的是在对各种文化的差异给予尊重、理解、包容和欣赏的前提下平等互利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吕俊 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3):108

[2]赵金凤 “文化势差”对翻译的负面影响[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19

[3]秦文华 翻译 一种双重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再创造活动[J] 外语学刊, 2001(3):74

[4]辛斌 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 现代外语, 1996(1):21

[5]李红满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1):106-107

[6]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49

[7]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0

[8]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 1998(2):14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 Discourse Theory

JIN Jinghong, ZHANG Yanxi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Abstract:Foucault's power discourse theory elabor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wer, knowledge and discourse, ie, knowledge is the symbol of power and discourse is the representative form of power, but the culture controlling the discourse of knowledge power can realize its predominance over all the three factors Powerful cultures gain the discourse right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weak cultures by virtue of its advanced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integral part of the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ranslation will b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this kind of cultural hegemony This is manifested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themes to be translated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ation is therefore no longer merely the instrument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but a dialogue or communication means restricted by different power discourses Recommending their own superior cultures through picking 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proper foreignization, the weak cultures will gain the advantage to resist more efficiently the hegemony of powerful culture

Key words:power discourse;powerful culture;weak culture;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责任编辑:刘晓萍)

第五篇: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2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4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6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 7 论英汉成语翻译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身体政治解读 9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 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4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6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18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21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 22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 23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5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26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28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29 宗教对英汉语言的影响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 32 中美文化环境对旅游价值观的影响

态度系统的评价价值--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例 34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 36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38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39 字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渊源 41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 浅析网络字幕组运作下的美剧翻译特点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

黛西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作用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

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网络热词来源及翻译策略研究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汉英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 《荒原》隐喻探析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On Morality in Shakespeare’s Macbeth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88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90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和阅读理解 91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93 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研究 94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95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婚姻的选择 97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 98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99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100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 101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103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104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英谚语差异 106 歧义视角下的英语言语幽默研究 107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文体特征及翻译 10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109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110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中文颜色词的英译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112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113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14 浅谈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16 Angel and Devi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Hero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7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118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119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121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1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3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24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125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127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32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34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35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廊桥遗梦》中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爱情审美取向研究 137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138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 140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141 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4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 145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与翻译技巧 146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8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论爱伦•坡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中悬疑的设置 151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152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15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4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 155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156 《白雪公主》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

157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158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59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160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61 中英酒俗对比

162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3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164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16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6 分析《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 167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 168 浅析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169 萨拉的性格魅力

170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171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172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173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174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75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176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77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178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17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180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81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182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183 希腊神话对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 184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185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 186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 187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188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 189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 190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191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92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93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94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195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6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197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98 浅析旅游景点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99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

200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

下载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社会背景看严复的翻译

    从社会背景看严复的翻译 Analyzing Yan Fu’s Translation with Social Background09级师范三班姓名:曾婷婷学号:200914030333摘要: 严复生活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

    从《简爱》第十三章看翻译技巧

    从《简·爱》第十三章译文探翻译技巧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定稿]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秋秋:一七五 五六七 一二四八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3456789101112***81920212......

    从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看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

    从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看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2010-12-07 20:47:00)转载标签: 从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看中西两种文化冲突文化 分类: 宗教比较从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看中西两种文化......

    从董事会与股东会权力冲突看《公司法》的缺陷

    关键词:股东会,董事会,缺陷,完善一个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股东的最大权益。就当前而言,我国公司法应首先解决方便公司股东行使股东权......

    从董事会与股东会权力冲突看《公司法》的缺陷

    关键词:股东会,董事会,缺陷,完善一个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股东的最大权益。就当前而言,我国公司法应首先解决方便公司股东行使股东权......

    从董事会与股东会权力冲突看《公司法》的缺陷范文大全

    从董事会与股东会权力冲突看《公司法》的缺陷 “>从董事会与股东会权力冲突看《公司法》的缺陷2007-12-15 22:56:5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从董事会与股东会权力冲突看《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