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答:1一般性规范。2国家强制力。3权利与义务为其主要内容。4程序性。5 法具有切实的可诉性。
2、简述法的作用。答:1 法在政治,一是具有体现阶级统治的作用,二是具有调整本阶级内部关系的作用。2 法在经济方面的作用,必须为巩固和加强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积极服务,保护和发展现存的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 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执行一些具有全社会意义的公共职能。3表现形式。答:1 宪法。2 法律。3 行政法规。4 地方性法规。5 行政规章。6 国际条约。
4、论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答: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一定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2 法律关系以相应的现行法律规定为前提。3 法律关系一经形成就带有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5、简述法律关系的要素答:从构成上讲,法律关系具有三个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 简述法律效力的概念。
答: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和以法律为根据而产生的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法律效力的实质是法律的生效范围问题。法律的效力分为三个方面:法律的时间效力、法律的空间效力和法律对人的效力
6、简述法律解释的概念。答:法律解释,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立法意图,由一定的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法律的意旨、内容、意义所作的阐述和说明。
7、简述法律适用的特征。答:1特定的主体2专业性 3强制性 4程序性 5权威性的法律文书
8、简述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答:根据我国法律适用工作的实践经验,要求适用劳动保障法律活动做到合法、准确、及时。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9、简述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答:1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 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3 前法服从后法。4 不溯及既往原则。5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适用变通规定。6 法律法规不一致时的适用。第二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
1、简述立法的定义及其特征。答: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规范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一种专门性活动。立法的特征: 立法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是国家履行职能的主要方式之一。2 立法是一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而进行的活动,违反法定程序所制定的法律无效。3 立法既包括创造性的制定法律,也包括对已有的法律进行补充、解释、修改甚至废止的活动。
2、简述立法的基本原则。答:1 遵循宪法的原则。2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3 立法民主的原则。4平等原则。5 立法符合国情的原则。6 法定权限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7 惩罚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3、论述什么是立法权限?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答:立法权限,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有: 1 国家主权的事项2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 犯罪和刑罚。5 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6 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7 民事基本制度。8 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9 诉讼和仲裁制度。10 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4、论述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答:我国实行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一方面是指最重要的立法权—国家立法权即立宪权和立法权属于中央,并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国家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和其他人和方面都没有这个权利。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另一方面是指国家的整个立法权,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的主体行使。这种分层次的立法体制,通过多级并存和多类结合两个特点进一步表现出来。所谓多极并存,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各地区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所谓多类结合,即上述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所差别。
5、简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答:1提出 2案审议 3表决4 公布
6、简述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答:1立项。2 起草 3 审议4 通过行5公布和备案 6解释。
简述劳动保障规章的立法程序。答:1 规章的立项 2 规章起草3 规章草案的审议与公布 4 规章的解释与备案 第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简述法律体系和部门法的含义。
答: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部门法是指由同一类法律规范构成的整体。
1、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答:1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2 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3 劳动关系是具有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属性的社会。4 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具有平等性,但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又具有从属性。
2、简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答:1 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2 劳动条件的基准化。3 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4 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3、简述劳动法律体系的表现形式。答:1 宪法的规定 2 劳动法律 3 劳动行政法规 4 地方性劳动法规 5 劳动规章 6 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7 其他规范性文件
4、简述劳动法的作用。1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 调整劳动关系 3 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 4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简述社会保险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答:1 社会保险管理机关与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2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3 社会保险监督机构与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关和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
6、简述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答:1 保险人 2 投保人 3 被保险人 4 受益人 5 管理人 6 监督人
7、简述社会保险法的基本特性。答:1 广泛的社会性2社会的互济性 3 严格的强制性4 待遇的差别性 5 部分的救济性 6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8、简述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答:1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2 社会保险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3 实行一体化和社会化原则。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4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11、简述我国社会保险体制建立的成效。答:1 在全国城镇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2 确立了由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国家、社会多方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机制。3 加强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规范建立与规范运作。4 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保险事务的社会化进程。
第四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行为 简述行政行为的含义。答: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治权、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对相对人实施行政管理,产生直接或间接法律后果的行为。
1、简述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共同要件。答:1 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合法。2权限必须合法。3内容。4程序必须
2、简述行政执法的含义。答: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它是国家机关执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行政执法主体及其内容。答: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实施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和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1 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执法主体应满足:依法确定、依法活动、亲自实施、责权统一。2 法律和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行政执法主体应满足:依法授权、符合条件、依法活动、亲自实施。3 依法受委托的组织有以下明确规定:条件合法、依法委托、实施监督、不得扩权。
3、简述如何理解行政许可。答:1 行政许可行为的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2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对许可申请人是否具备法定条件,经过依法审查确认后,才准许其从事特定活动。3 行政许可行为是国家为实现对特定领域的社会事务、经济事务进行有效调控而作出的行为。
5、论述劳动保障行政许可事项。答:1 属于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2 属于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3 属于提供共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4 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属于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的行政许可项目。6 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的行政许可项目。
4、简述行政许可的基本特征。1 行政许可属于管理性的具体行。2外部行政。3依申请作出的行政行为。4授益性5颁发许可证照和批准文件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
6、简述行政检查的含义。答:行政检查,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调查了解行为。劳动保障行政机关行政检查的特征。答:1 劳动保障行政检查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即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和相关的行政机关。2 劳动保障行政检查的对象主要是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和其他从事劳动保障业务的组织。3 劳动保障行政检查主要是检查行政相对人是否正确行使或履行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义务,或履行了行政处理决定所决定的权利义务,并不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
7、如何理解在劳动保障领域中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答:1 劳动保障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必须是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和相关的其他行政机关或组织。2 劳动保障行政处罚是针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规范和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实施的制裁。3 行政处罚是一种制裁性行为,带有惩戒性。
8、简述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种类。答:1 警告 2 通报批评 3 罚款 4 责令停产停业 5 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6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7 行政拘留
9、简述行政处罚的原则。
答:1 处罚法定2 公正公开3 权利保护 4 一事不再罚与重罚吸收轻罚 5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6 行政处罚不得和解原则7设定权与执行权相分离 第五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
1、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答:劳动保障监察,是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的行政执法活动。
3、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作用。答:1 劳动保障监察是贯彻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2 劳动保障监察是推动各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3 劳动保障监察是规范和治理劳动力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劳动保障监察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2、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特征。答:1法定性。2行政性。3专门性。4 劳强制性。5 劳动保障监察的全面性。
4、论述劳动保障监察的原则。答:1 合2 公正。3 公开。4 高效便民的。5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6 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如陈述权,申辩权,提起行政复议权等。7 接受全社会监督原则。
5、简述劳动保障监察职责。答:1 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2 监察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3 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4 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6、简述劳动保障监察对象答:1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3 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4 无营业执照或者已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且有劳动用工行为的组织和个人。5 违反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个人。
7、论述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答:
1、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3、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4、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5、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6、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7、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8、职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8、简述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履行检察职责时依法享有的权利。答:1 调查和检查权 2 询问权 3 书面调查权 4 查阅复制资料权5 当场处理权 6 委托审计权7 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采取的其他调查、检查措施。
9、简述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在履行监察公务时应履行的义务。答:1 监察员实施监察时,必须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进行检查或调查,并向被检查或调查者出示证件。2 要求监察员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3 勤政廉洁。4 保守秘密。5 依法回避。
10、劳动保障监察实施中的基本制度。答:1 回避制度2 告知制度。3 听证制度。4 罚缴分离制度
12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行为的查处的程序1立案 2调查取证3案件处理4撤销立案 5案件移送6文书的送达。11依法开展书面审查的一般程序。答:1
8、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作用
7、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民事责任。组织用人单位开展自查。2 提交书面资料。答:1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劳动保障行答:
1、违反劳动合同的民事责任。
2、3 开展书面材料审查。4 提出审查意见和政管理领域的正确实施。2行使职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依法处理。纠正和防止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
8、行政责任的特点答:1 承担行政责第六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法制监督
1、行政法制监督的法律关系的主体:1 国家权利机关。2 国家司法机关。3 专门实施行政监督机关。4 政府行政机关。5 公民个人和各类组织。
2、论述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的区别。答:1 从监督的主体上看,对行政主体实施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专门实施行政监督的机关及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监督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 从监督的对象来看,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其被监督的对象是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其他行政执法组织和执法人员;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其被监督的对象是法人、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3 从监督的内容来看,对行政主体的监督,主要是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和公务人员遵纪守法行为的监督;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主要是对法人、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遵守行政法律法规和履行法定义务的监督。
3、简述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形式。答:
1、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
2、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3、实施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
4、政府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5、法人、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
4、论述行政法制监督的作用和意义答:行政法制监督的作用1有利于确保立法的高度统一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的和谐2有利于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3有利于保证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行政法制监督的意义:1有力地捍卫着宪法的最高权威。2有效地维护着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切实地保护着广大公民和各类组织的合法权益。
5、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特征。答:1是在劳动保障行政机关系统内部开展的一种行政监督。2存在于具有领导或指导关系的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和法制机构与业务机构之间。3的范围是行政机关及其法定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或行为。
6、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答:1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制度。2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3执行情况的检查制度。4 重大具体劳动保障行政行为的审核制度。5 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制度。
7、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具体方式。答:1 自查与抽查 2 独立检查和联合检查 3 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4 听取汇报和材料审查
为,督促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3推动劳动保障行政法制建设的发展。
9、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工作任务。答:1 协调本行政机关各内设机构和下一级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的执法活动2 纠正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3 研究解决和完善规范性法律文件本身存在的问题4 督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5 对违反行政执法规定的相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 第七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责任
1、简述法律责任的含义。答:法律责任,一般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因其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某种具有强制性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2、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答:法律责任的构成包括: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3、简述劳动保障法律责任的特征。答:1违法行为存在为前提。2律制裁为必然后果。3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4由国家特别授权的机关来执行。5由不同性质的法律加以规定。4承担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责任的主体 答:1 用人单位和有关管理相对人。2 劳动者。3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5、简述劳动保障法律责任的作用。答:1 惩罚违法者,使其不再犯。2 通过制裁违法者,教育和警戒其他可能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和有关当事人,督促其自觉遵纪守法 3 通过惩戒违法行为,可以对广大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提高其劳动保障法制观念。4 通过制裁违法者,保护和恢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受害者的利益,使劳动者的权利切实得到依法保障。
6、简述什么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特征有哪些?答: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侵犯了当事人对方的民事权利、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规范、违反合同约定或者由于民法所规定的一种法律责任。民事责任的特征:1救济责任。2财产责任。3违法行为人对受害人所承担的责任。4 民事责任的范围与民事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相适应。
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2 导致承担行政责任的原因主要有:⑴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⑵行政机关的行政侵权行为。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⑷普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一般经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⑸行政机关的行政不当行为。⑹法律规定的有关行政责任的情况。3 根据行政法律规定,为严格落实责任而实行过错推定的责任。
9、劳动保障行政处理的概念和特征。答:概念:劳动保障行政处理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法定的有关行政部门通过劳动保障等行政执法活动,对劳动保障行政相对人违反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拒不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书,责令其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特征:1 劳动保障行政处理的前提,是劳动保障行政相对人违反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拒不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2 行政处理的目的在于保障行政相对人履行劳动保障法定义务3 劳动保障行政处理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10、简述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特征。答:1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法定的其他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2罚针对的是行政相对人违反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的行为。3以惩戒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为目的。4具有强制执行性。
11、简述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答:1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2 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3 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4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5 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得理由的。6 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12、简述承担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答:1 行为主体必须达到法定年龄。2 行为主体必须是具有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人。3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故意和过失。4 行为危害的客体,是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在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产生了危害后果,而且该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13、简述行政救济的分类。答:行政救济按照当事人的请求权,可以分为不服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和侵权的申诉控告救济、申请行政复议救济、提起行政诉讼救济、请求国家赔偿救济。
第八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
1、简述什么是行政复议。答: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由受理该申诉的行政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2、简述行政复议的作用。答:1 行政复议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行政立法中存在的只注意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进一步确立政府机关的行为也要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的观念。2 行政复议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推进行政机关全面依法行政。3 通过行政复议,找出下级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简述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答:1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和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 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除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 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 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发放的。11 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4、简述行政复议的条件。
答:1 行政复议申请人应当是具备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 有具体行政行为和明确的被申请人。3 侵害其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属于法律规定的可申请复议的范围。4 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5 在法定期限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6 尚未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5、论述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答:1 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许可证、资格证等行政许可手续,劳动保障部门拒绝办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办理的。3 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有关许可证、资格证等变更、中止、取消的决定不服的。4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审核、登记有关事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5 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侵犯合法的用人自主权、工资分配权等经营自主权的。6 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保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等法定职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依法履行的。7 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违法收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 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9 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6、不能申请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事项 答:1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2 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3 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决定或者裁决不服的4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案件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
7、简述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受理。P3 答:1 受理。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并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行政复议申请,应作出受理决定。2 不予受理。劳动保障复议机关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行政复议,应当作出不予受理决定。3 告知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请。劳动保障复议机关收到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但不属于本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范围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向有权受理的行政机关提出。
8、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概念和特点。答:社会保险行政争议,是指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行政机关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经办社会保险事物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因实现社会保险权利和义务产生分歧而发生的争议。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主要特点: 1 涉及的当事人多样性。2 存在于多种社会关系中。争议的焦点与社会保险权益相关。4 争议处理不得收取费用
9、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受案范围。答:1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和注销手续的。2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审核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3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纪录社会保险缴费情况或者拒绝其查询缴费记录的。4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违法收取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5 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有异议的。6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支付其社会保险待遇或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停止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异议的。7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8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或者接续手续的。9 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九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诉讼
1、简述什么是行政诉讼。
答: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照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诉讼活动。
2、简述行政诉讼的主要特征。答:1一种司法活动。2原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被告必须是行政机关。4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5 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起。
3、简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答:1 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3 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 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5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的原则。6 司法不变更原则。7 解决行政争议的选择原则。
4、简述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答:1 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行政案件2 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行政案件。3 认为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行政案件4 认为依法申办许可证明,而遭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予答复的行政案件5 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行政案件。6 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抚恤金的行政案件。7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政案件。8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案件。
5、不可诉行政行为有哪些?答:1 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起的诉讼。2 对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3 对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4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6、简述什么是证据?证据的种类有哪些? 答: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是当事人用来证明其诉讼请求和待证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也是人民法院用来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并作出判断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共分为7种:1书证,2物证,3视听材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7、简述什么是举证责任。
答:举证责任,是指法律上规定的诉讼当事人,对应当确认的案件事实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原告、被告双方都有举证责任。
8、简述行政诉讼程序。答:1 起诉 2 起诉的审查和受理 3 审理和判决 第十章 国家赔偿
1、简述国家赔偿及其特点。答: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一项法律制度。国家赔偿的特点:1 国家赔偿中的侵权行为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但赔偿的责任主体是国家。2 国家赔偿是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引起的。3 国家赔偿的请求人是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4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国家赔偿费用由国库支出。
2、简述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的区别。答:1 两者发生的基础不同。国家赔偿以违法为前提,国家补偿不以违法为前提。2 两者的性质不同。国家赔偿目的是恢复到合法行为所应有的状态,国家补偿目的是体现公平负担的精神。3 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国家赔偿发生在损害产生之后,国家补偿则可发生在损害产生之前。4 两者补救的范围不同。国家补偿只赔偿直接损失,国家补偿一般以直接规定的损失为限。
3、简述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答:1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是行使职权的行为。3必须是违法行为。4 损害结果与违法行使职权有因果关系。5 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来承担赔偿责任
4、论述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概念及范围。答:国家行政赔偿制度是指代表国家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国家赔偿的范围包括:1 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行政赔偿;2 侵犯公民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5、简述什么是行政赔偿请求人? 答:行政赔偿请求人,是依法有权向国家请求行政赔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就是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行为的侵犯,因此遭受损害而向有关国家机关请求赔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6、简述行政赔偿程序答:1请求的提出。2行政程序。3诉讼程序。
7、简述赔偿方式有哪些? 金钱赔偿 2 返还财产 3 恢复原状
8、论述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答:1 侵犯人身自由的赔偿计算标准,每日赔偿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计算标准:⑴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支付医疗费用和误工费,误工费最高不超过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5倍。⑵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应付医疗费和不超过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10倍的残疾赔偿金⑶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付医疗费和不超过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20倍的残疾赔偿金3 侵犯财产权造成的计算标准:⑴返还财产 ⑵恢复原状 ⑶对财产造成其他损失的,按直接损失给予补偿 第十一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文书概述
1、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文书的概念。答:劳动保障行政文书是指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和使用的格式规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2、简述劳动保障行政文书的分类。答:1 按照行政文书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一般行政文书、行政执法文书和行政司法文书。按照行政文书的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外发文书和收来文书。按行文关系划分,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按照文书时限,可以分为特急文书、紧急文书和常规文书。按照文书的保密要求,可以分为保密文书和非保密文书。
3、简述一般行政文书的适用。
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使用的行政文书包括:部令、决定、通知、通报、公告和通告、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
4、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文书的制作要求。
答:1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2 用语必须准确严谨、恰当得体、文字通顺精炼3 书写、记录要做到字迹清楚工整,使用规范汉字,不得随意涂改。
第十二章 国际劳工公约概述
1、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和组织原则。答: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扩大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工人的生活与健康”。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原则,即三方原则,每个国家的代表团成员除政府代表外,还必须有雇主代表和工人代表参加,三方代表自由参加讨论,独立进行表决。
2、简述基本权利公约的主要内容。
答:1 关于结社自由的公约和建议书。2 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和建议书。3 关于禁止就业歧视的公约和建议书。
3、简述社会保障公约的主要内容。答:社会保障公约涉及9个部分,即医疗护理、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年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废津贴和遗嘱津贴。
4、简述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的义务。答:1 向主管机关提交公约和建议书的义务。2 遵守某些基本原则的义务。3 就未批准的公约和建议书提交报告的义务。
第二篇: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摘 要 劳动社会保障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法律,是人权思想的立法体现。其制度建设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和法律理念密切相关。这一规律在我国的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有全面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劳动社会保障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论述各个阶段我国劳动社会保障法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劳动社会保障法 政治体制 经济状况 法律理念 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D922.18 文献标识码:A
封建时期,在落后腐旧封闭的文化大环境中,根本没有所谓的人权思想,社会保障法根本无从谈起,劳动制度也不过是地主阶级压迫劳动阶级的工具。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废除了旧中国的劳动制度,劳动社会保障法才有了土壤可以生根发芽,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脚步,不断发展完善,在中国的法制体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体来说,自建国以来,可以把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49―1977)
1950年6月中央政府颁布了《工会法》,明确了劳动者建立工会的合法性; 1950年5月发布的《工厂卫生暂行条例(草案)》和1951年2月发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促进了工人们劳动条件的改善。而1950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为劳动争议的解决在法律上提供了途径和程序。
1954年的《宪法》也是劳动社会保障法的一部重要立法,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休息的权利,以及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后,国务院于1956年颁布了《 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 》 和 《 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为劳动者能按时按量拿到工资提供了保障。在劳动保护方面,国务院于 1956 年 5 月颁布了 《 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等“ 三大规程 ”,旨在保护劳动者工作时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1958 年,国务院关于劳动者待遇的四项重要规定。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阻断了劳动社会保障法的繁荣,全国的立法都陷入了停滞状态。
这一时期的立法,从数量上来说十分丰富,但是从内容上来说,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如政治导向比较严重,基本法律框架尚未形成,法律理念较为落后等等。
2确立阶段(1978―1993)
1978年,中国正式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劳动法作为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部分被提到日程上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合同制改革势在必行。1986 年 9 月 9 日,国务院颁布了《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等四项规定,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包办就业、职工终身制的“铁饭碗”格局,劳动合同制得以确立。
随着劳动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劳动法律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其中,标志性的包括 1992 年 4 月 3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88 年 6月 28 日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 1991年 4 月 15日颁布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1986 年,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专设了 “ 社会保障事业 ” 一章,指明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20世纪 90年代初期,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越来越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相继制定了 《 残疾人保障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和 《 妇女权益保障法 》 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强化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
在这一阶段,劳动社会保障法的框架得以确立,立法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其研究也更加广泛深入。
3发展阶段(1994―2006)
1994年是中国劳动立法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第一步劳动法典在这一年诞生,形成了一个有逻辑、有结构的制度体系。而后,又先后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失业保险条例》、《住房公积金条例》、《工商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等。
这一阶段,民生议题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随着改革的深化,城乡差别、贫富分化、就业问题、劳资冲突、医疗保障、生产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凸显。迫切的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重视极大地推进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的发展。所以,关于劳动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和讨论不断涌现。
4繁荣阶段(2007―现今)
2007 年,三部重要的社会立法 ―― 《 劳动合同法 》、《 就业促进法 》 和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相继出台,这标志着我国社会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007年也因此被学界称为 “ 社会立法年 ”。同年,《残疾人就业条例》、《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颁布施行。而《社会保险法》的审议,《社会救助法》草案也开始公开征求意。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批准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就业政策公约》、《授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
这一阶段的立法极大地完善了整个劳动社会保障法制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和人权思想,标志着我国的劳动社会保障法进入了定型、稳定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的四个历史进程,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国相关制度和立法理念的变化与发展。虽然,劳动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经历过落后、遭遇过停滞,但是不得不说,其整体的发展仍是非常迅速的。相信,在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国的劳动社会保障法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第三篇:2014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试题
课程代码:0331
3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指的是
A.法律规范
C.法律条文B.组织规范D.行为规则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表现形式中,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的是
A.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B.法律D.行政规章
3.为了符合立法原意,对法律条文所进行的窄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称为
A.字面解释
C.限制解释B.扩大解释D.学理解释
4.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时,组成人员人数须达到
A.10人以上
C.30人以上B.20人以上D.4O人以上
5.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制定
A.国家法律
C.部门规章B.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
═══════════════════════════════════════════════════════════════════════════════
6.我国《劳动法》的首要作用是
A.调整劳动关系
C.促进社会进步B.促进经济发展D.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7.社会保险法在社会保险的责任和义务方面,采取的原则是
A.用人单位、国家共担风险
B.劳动者自担风险
C.用人单位、劳动者、国家三方共担风险
D.国家承担全部风险
8.对社会保险标的享有直接保险利益的主体称为
A.投保人
C.被保险人
9.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A.只能由法规设定
C.只能由部颁规章设定B.只能由法律设定 D.只能由地方政府规章设定 B.保险人D.管理人
10.相对人不及时履行他人不能代为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为促使其履行而采取的课以新的金钱给付等义务的强制执行方法称为
A.代履行
B.执行罚
1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
A.1O个工作日内完成C.4O个工作日内完成B.3O个工作日内完成 D.6O个工作日内完成12.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时,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
A.1年以上时间备查
C.3年以上时间备查
13.我国劳动保障监察采取的最主要方式是
A.日常巡视检查
C.投诉与举报B.审查书面材料D.专项检查 B.2年以上时间备查 D.4年以上时间备查
14.对于情节显著轻微案件的撤销立案,一个必备的条件是
A.用人单位已经改正了其违法行为
C.用人单位已经公开道歉B.用人单位已经缴纳了罚款 D.用人单位已经书面保证
15.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法制监督的典型表现形式是
A.公民的投诉与建议
C.行政复议制度的实施B.行政民主集中制 D.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16.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中,不宜经常开展的监督方式是
A.抽查
C.自查
17.法律责任构成的核心要素是
A.违法行为
C.违法观念
18.社会保险行政复议的申请方式分为
A.书面申请和口头申请
C.电子邮箱申请和书面申请
19.行政诉讼的原告是
A.检察院
C.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B.法院 D.行政机关 B.口头申请和讨论申请 D.邮递申请和口头申请 B.责任客体D.必然关系 B.专项检查D.全面检查
2O.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时,负举证责任的是
A.原告
C.公众B.被告D.大众
21.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其管辖权属于
A.基层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B.中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22.同原告、被告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申请或者人民法院通知而参加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称为
A.原告
C.第三人B.被告D.共同诉讼人
23.适用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文书是
A.部令
C.通知
24.制作劳动争议仲裁文书的基础是
A.组织严密、寻找证词
C.调查案情、核实证据
25.行政文书的核心部分是
A.版头
C.署名B.正文 D.印章 B.认定事实,确立案由 D.了解案情,查清真相 B.决定D.通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是
A.法律关系包含了所有其他的社会关系
B.法律关系的形成可以不依赖于一定的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
D.法律关系以相应的现行法律规定为前提
E.法律关系一经形成就带有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27.我国《立法法》规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包括
A.国家主权的事项
C.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E.犯罪和刑罚
28.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
A.用人单位的权益最高化
C.劳动条件的基准化
E.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29.行政许可的基本特征是
A.行政许可属于管理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B.行政许可属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外部行政行为
C.行政许可属于依申请作出的行政行为
D.行政许可属于对管理相对人的授益性行政行为
E.行政许可是一种颁发许可证照和批准文件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
3O.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其被监督的对象是
A.国家权力机关
C.法人
E.政府行政机关
31.行政复议的原则是
A.合法原则
C.公开原则
E.便民原则
32.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的义务包括
A.向主管机关提交公约和建议书的义务
B.遵守某些基本原则的义务
B.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D.特别行政区制度B.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D.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B.司法机关D.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B.公正原则D.及时原则
C.并入本国法律体系的义务
D.不得退出公约的义务
E.就未批准的公约和建议书提交报告的义务
33.劳动保障行政机关行政检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行政检查可以推动广大公众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劳动保障事务中
B.行政检查是保证劳动保障行政机关推行政务,管理劳动保障事务的一种有效手段
C.行政检查是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环节
D.行政检查是正确作出劳动保障其他行政执法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E.行政检查是检验劳动保障立法的可行性并为完善劳动保障立法提供充分资料和依据的一种重要形式
34.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程序包括
A.对相对人是否履行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进行调查
B.对拟作出强制执行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强制执行的决定
C.通知或告诫相对人,促使其主动尽快履行义务
D.执行
E.撰写研究报告
35.日常巡视检查具体可分为
A.常规巡视监察
C.重点巡视监察
E.根据要求进行的巡视监察
B.紧急巡视监察D.根据举报进行的巡视监察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律效力
37.民事责任
38.行政不作为
39.行政复议参加人
40.证据保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共同要件。
42.简述劳动保障监察的对象。
43.简述用人单位可以直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44.简述不能申请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事项。
45.简述行政诉讼的提起应具备的条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法的作用。
47.试述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的区别。
第四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相关章节选择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法特别是法律(即成文法)作为一种规范人们外部行为的规则,可以被 任何人在法定的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的 可能性,指的是()
A.法具有规定性B.法具有明显的国家强制性
C.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D.法具有切实的可诉性
2。以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法律关系的主体、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为标准,可以把法律分为()
A.国内法和国际法B.实体法和程序法
C公法和私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法律适用的形式可以分为()
A.执法、仲裁、司法B.立法、司法、行政
C.立法、仲裁、执法D.立法、执法、司法
4.人们实施法律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式,指的是(A.法具有规定性B.法具有明显的国家强制性
Q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D.法具有切实的可诉性
5.下列哪项是构成法的整体的基本要素()
儿法律规范B.法律原则C.法律概念D.法律条文
6.—卜列哪项是不属于按照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A.禁止性规范B强制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
7,规定公民或国家机关有权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即规定允许作出的 行为是()
A.禁止性规范B.强制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 D.授权性规范
8.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表现形式或渊源的是()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D.地方性法规
9.以法律的制定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可以把法律分为()
A周内法和国际法B.实体法和程序法
C公法和私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10.根据我国法律适用工作的实践经验,要求适用劳动保障法律活动做到
()
A.公正、合法、准确
C.公正、合法、及时
B. 合法、准确、及时
D.便民、准确、及时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理论上,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A.法律的时间效力B.法律对物的效力C.法律对权力的效力
D.法律的空间效力E.法律对人的效力
2.下面关于法的基本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A.法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一般性规范B.法具有明显的国家强制性
C.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为其主要内容D.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E.法具有切实的可诉性
3.按照我国传统的法理学观点,构成法律规范必备的三要素是()
A。决定B.处置C.假定D,处理 E.制裁
4.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分为()
A.确定性规范B.委托性规范C.准用性规范D.强制性规范
E.任意性规范
5.法律适用的特征有()
A。具有特殊的主体B.具有专业性C.具有国家强制性
D.具有程序性E.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文书
三、名词解释题
1,法律规范
2.法律事实
3.法律关系
4,法律效力
5.法律解释
6.法律适用
四、简答题
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2.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3.简述法律适用的概念及特征。
4.简述执法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棍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部门规章()
各,由国家立法机:关组织起草B,由国家权力机关组织起草
C。由国务院部门组织起草D.由国家司法机关组织起草
2。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规章的解释()
A.同规章具有同等效力B.不具有效力
C.效力大于规章的效力D.效力小于规章的效力
3。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A,国务院B.全国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行政法规在发布后的()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A.15B.20C.30D.60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遵循宪法的原则B.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C.立法民主的原则
D.平等原则E.立法符合国情的原则
2.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制定法律的立法程序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
组成()
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案的审议C.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
D.法律的公布E.法律案的解释
三、名词解释题
1.立法
2.立法体制
3.立法程序
四.简答题
1.简述立法的含义及特征。
2,简述立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属于()
A.社会法 B.民法 C.特别行政法D.一般行政法
2.《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属于:()
A劳动法律 B.劳动行政法规 C.劳动规章 D.地方性劳动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属于()
A.社会法 D.民法 C.特别行政法D.一般行政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
A.1994年7川5日B.1995年1月1日 C.1995年7月5日D.1994午1月1日
5.下列哪项不是劳动法具有的自身的特征的是()
久“公法”与“私法”兼容的法律 B.属于实体法 c.劳动者保护
与劳动关系调整统一的法律D实体法法和程序法兼有的法律
6.《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属于》()
A.劳动法律 B.劳动行政法规 C.地方性劳动法规 D.劳动规章
—.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埴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米选均无分。
1民法主要包括()
A.民事主体制度B.物权法律制度c.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D.债权法律制度E信托法律制度
2.商法主要包插()
A.公司法律制度B.票据法律制度c.保险法律制度
D.证券法律制度E.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3.劳动关系具有的特征是()
A..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B.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C.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具有平等性,在具体劳动过程中也具有平等性
D.劳动动关系是具有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属性的社会关系
E.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在法律地位
上具有乎等性,但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又具有从属性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A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B劳动条件的基准化c.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D.劳动执法的范化E.劳动关系固定化
5.劳动法的作用有()
A.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B.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c.调整劳动关系
D.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
E.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社会保险法的基本特性有(A.广泛的社会性B.社会的互济性c严格的强制性
D,待遇的差别性和部分的救济性E.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7.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有(A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B社会保险
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c实行一体化和社会化原则
D.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E.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则
三、名词解释题
1.法律体系
2.社会保险
四、简答题
1.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2.筒述劳动法的主要特征及基本原则.
3.简述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
第五篇:劳动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非师范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我系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与地方社会保障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专业理念的构建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该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拥有一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硕士与博士为学生授课和进行理论指导。目前,该专业学生以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为广大用人单位所青睐,并有一大批学生考上各级各类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保障、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人事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及授予学位: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绩效管理、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学、会计学等。
就业去向:各级政府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社会各种管理咨询服务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