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1、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水平。
10、“福利国家”:在“混合经济”的条件下,由政府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强调社会利益,实行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门类齐全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项目,以保障公民在其生存期间能享受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国家。
1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指保证投资本金及时、足额地收回,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来说,安全原则是根本原则。
12、优待:优待是指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良好的待遇,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内容。本书中介绍的是广义的优待。广义的优待是指国家、社会、群众三方面对优抚对象广泛的关怀照顾及物质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物质(资金)优待②优先照顾③帮工代工④包户服务⑤扶持生产⑥走访慰问。
13、职工探亲制度是指国家和单位为解决职工与其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团聚和减轻其经济上的负担,按照职工工作年限或工龄长短,给予一定的有薪探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费补贴等福利待遇制度。
14、社会救助: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种社会群体运用掌握的资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一定机构和专业人员,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活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向一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使被救助者能继续生存下去。
15、“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或称“个人帐户”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在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从参与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中,按法律的要求拿出一部分,为自己将来的退休养老、医疗保障和失业等积累后备金。
16、致残:职工在工作环境中遭遇意外伤害,虽经治疗、保养仍不能完全恢复,致使身体或智力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表现为永久性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17、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18、累进费率制: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费率也随之按级递增。
19、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完全根据个人自愿,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或向国家保险公司投保,保险水平由投保人根据本人经济情况而自定,投保者退休时,保险机构可将储蓄的养老金本息一次性或分期支付给投保人,使其退休后可生活得更好一些。
20、最低生活水平:从绝对意义上讲是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饮食、衣着和居住条件,这就是常说的绝对贫穷;从相对意义上讲,是享有和当地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最低消费资料和服务。
21、疗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对被保险人非因工疾病或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并失去收入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
22、失业者:有劳动能力与劳动意愿,而一时无法找到与其技能相称或条件以当时当地情形认为不可以接受工作的劳动者。
23、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出现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24、养老保险中的部分积累制:指对已退休人员,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对新参加投保的劳动者,实行完全积累模式。
25、恩格尔系数:家庭总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若该比例很大,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低,收入只能供维持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最低生活;反之则相反。
26、公费医疗:又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在保险实施范围上,劳保医疗的实施范围是企业、公费医疗的实施范围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在保险对象上,劳保医疗的保险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公费医疗的保险对象,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还包括国家正式批准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复原回乡的二等以上残废军人。在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上,劳保医疗,经费按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连同职工福利费一并提取,公费医疗由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公费医疗办公室进行管理,其经费全部依靠财政拨款。
27、自费医疗:是完全由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医疗制度。自费医疗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没有正式工作的城镇居民。
28、社会优抚中的抚恤:国家对因工伤残人员、因工牺牲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29、结构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30、社会优抚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部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包括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和为国损躯军人的家属等。
31、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所构成的体系的总和。
32、社会保险基金: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社会力量,为保障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专项基金。
33、社会福利:国家及各社会团体为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举办的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和集体福利事业。
34、流动性:为了基金保值增值而作的投资,在任何时期和合理的价格条件下,能够获得现金以保证给付社会保险待遇所需的支付能力。
35、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产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而引起的失业。
36、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37、工伤保险:国家和社会用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
38、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雇主和雇员定期交纳社会保险费,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补贴,使投保者享受社会保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模式。
39、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社会现象。
40、伤残抚恤:按规定确定为革命伤残人员的,给予一定的物质照顾,对其中无工作的人员,发给伤残抚恤金,对其中有工作人员,国家发给伤残保健金。
41、死亡抚恤:指对革命烈士、牺牲病故军人、死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发放一次性抚恤金或定期抚恤金。
42、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结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用行为。社会保险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取收益,反过来,这些收益又被充实到基金中去,从而使社会保险基金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43、职业性疾病:指职工在生产或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候条件、生物因素以及一般卫生条件的恶劣等职业性原因而引起的疾病。
44、医疗保险给付: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患病或伤残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得报酬期间由政府和社会给予现金补助和提供医疗服务,以填补保险人的收入损失,维持其本人及家庭的正常生活的行为。
45、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失业带来收入减少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46、技术性失业
答: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47、社会优抚和安置
答:社会优抚和安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保卫祖国安全、保卫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钢铁长城。
48、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
论述题
1、试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过渡阶段应遵循的原则。
答: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顺利地完成过渡阶段,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过渡期不宜盲目缩短,也不宜拉得太长,应当根据从业人口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第二,不宜过分加重缴费者的负担。如果缴费负担过重,就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引发社会对立情绪。同时,也不能一点不提高投保负担,否则,不利于尽快建立新型的养老保险机制。第三,不能以影响已退休人员生活为代价。老年人劳动年龄期间为社会尽了力量,在他们丧失劳动能力的晚年,生活仍应得到关心和照顾。因此,即使在过渡阶段,困难多的时候,退休待遇的正常增长机制也应得到保证。第四,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两种筹集模式可同时采用,并同时操作。初始阶段,现收现付制带有强大的惯性,基金积累制只能在有条件的部分单位和地区实施,进入后期阶段,基金积累制将逐渐上升为主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两种办法都要抓好。第五,积极寻找突破口,把部分积累制的框架搭起来。
2、试述生育保险的特点。
答:(1)生育活动造成的劳动能力暂时丧失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引发的,一般不用特殊治疗,而重在休养与营养补充。而失业、工伤等风险带来的收入损失,一般与生理活动无关,大多是社会因素造成的。生育引起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又与年老带来的劳动能力丧失同,不是劳动收入的长期断绝,而是收入的短暂性中断。
(2)生育保险费用的性质,不仅是为了维护妇女劳动者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且对于实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数量的合理性和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3)生育保险对象仅包括已婚女性劳动者。也就是说,只有已婚女性劳动者才有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当然,这不排除她们的子女、配偶也分享一定的待遇。这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妇女和婴幼儿的保护对家庭的关照。生育保险以参加社会劳动的妇女劳动者原来的收入水平为标准,对妇女劳动者因生育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予以帮助。
(4)生育保险在我国只适用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劳动者,并且还必须符合和服从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定。对于不符合法定年龄的已婚妇女劳动者的生育、非婚妇女劳动者生育和不符合或不服从国家计划生能规定的生育,不能享受生育妇女社会保险待遇。这就是说,生育保险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分配制度,它要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约束。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非法生育一律不能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5)生育保险实行“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的原则。由于孕妇在临产他娩前的一段时间,已经行动不便,不宜工作,分娩以后,也要一段时间恢复身体健康和照顾婴儿,所以女儿职工的产假包括产前和产后两个阶段,孕妇可自愿决定产假是产前产后混合使用还是全部用于产后。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产妇和婴儿健康,达到生育保险的目的。
(6)其待遇水平一般均高于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生育保险不仅仅为了弥补妇女劳动者的收入损失,也是保障国家所需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所绝对需要的。生育活动到社会保障,意味着不仅保障了妇女劳动者本人健康的恢复和增强,还保障了劳动力后备的增强。可以说,生育保险所保障的,是名副其实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超过失业、疾病社会保险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保障意义。这是生育保险待遇要高于其他险种的原因。
3、试述社会福利与工资的主要区别。
答:第一,社会福利的刚性不象工资那样强,有可能降低标准甚至被削减,工资一般不会被降低标准,更不会被取消。第二,有些社会福利项目,作为劳动者的收入,往往附加一些条件,如房贴、奖学金等等。第三,社会福利费不是掌握在劳动者手里,而是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后者把福利开支作为对劳动者的一种控制手段。第四,工资随物价上涨而定期调整,社会福利的支了就不能这样。对企业主、对西方国家的政权机构来说,宁愿更多地社会福利来改善劳动者生活,原因就在于社会福利的弹性大,有些福利项目涉及面不大,便于控制。因此,在西方国家劳动者收入中,来自工资的部分上升慢,来自福利的部分上升迅速。
4、试述社会福利与工资和社会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答:社会福利与工资、社会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是,三者都是满足职工生活需要的,三者均属于必要劳动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畴。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险是对按劳分配的工资的替代,社会福利是对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补充。其区别是,工资是按劳分配的基本报酬形式,工资依据个人的劳动贡献并因人而异,工资收入完全由职工个人支配使用。社会保险则是在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劳动岗位的条件下,按照物质帮助原则所给予的生活保障,而社会福利则普遍实施,往往与个人劳动贡献没有直接的联系,公民享受社会福利措施和服务,是免费或低费优惠的,相当于一项额外收益。
5、试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答: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是通过建立基金的方式应付风险,以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但二者在性质、对象、实施方式、建立依据、保障水平、保费来源、经营主体和经营目的等方面均不同。(1)保险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属于商业性质,是等价交换的买卖行为。(2)保险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令规定的社会劳动者;商业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国民。(3)保险关系的建立依据不同。社会保险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关系以法律为依据;商业保险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依据保险合同。(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和保障水平是满足人们对保障水平特定需要。(5)实施对象不同。社会保险主要采取强制方式实施,属于强制保险;商业保险一般采用自愿原则。(6)保费的承担者不同,社会保险的保费由劳动者、企业和国家三方共同分担;商业保险的保费由投保人负担。(7)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8)经营目的不同。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确保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商业保险以赢利为目的。
6、试述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
答: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法律强制性。社会保障是遵循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实施的,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国家立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社会保障的实施又是法律强制实行的,凡符合参加社会保障条件的,无论是否愿意,都得依法参加,并交纳保费;凡属于社会保障的对象都享有得到保障金的权利。(2)对象社会性。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的对象在总体上具有普遍性。尽管每项保障内容有一定的特定性,如社会救助范围有限、社会优抚有特定阶层、社会保险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社会福利涵盖全体公民,但都是面对全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保障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对象是社会化的,其发放对象也是社会化的。(3)福利性。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不仅无偿地对被保障人给予资金给付,而且提供社会服务。而保障的个人一般不直接支付全部保障费用,由实施的社会保障部门自行筹集经费,实施社会保障时不能营利。(4)经济保障性。即社
会保障的各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使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基本生活或全体公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通过保障公民的经济稳定达到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5)机会公平性。公平分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一方面,社会保障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收入高的多缴费,收入低者少缴费,同时收入高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低,收入低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高,从而促进公平分配。(6)收支互济性。社会保障具有统筹共储、互助互济的特点,即通过制度的形式向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障费,以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7)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障强调享受待遇机会均等,但不同公民因收入水平不同、受保障项目不同,因而享受社会保障的标准也不同,这正是为了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7、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改变目前失业保险不合理的使用结构,充实保险基金;确定合理的保险给付标准;合理规定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期限;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人员再就业。
8、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1)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2)加快建立健全地方社会保障管理体系。(3)理顺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管理关系。(4)加快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建设。(5)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建设,依法实施管理。(6)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答题要点)
9、试述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
答:(1)保障对象不同。社会保险以特定范围内的人为保障对象;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2)保障标准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是为被保险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的保障标准是为了提高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发展和享受需要。(3)资金来源不同。社会福利的资金由社会筹集、单位筹集和财政拨款,不要求受益人尽交费义务;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面。
(4)分配原则不同。社会保险基金的分配原则强调权利义务基本对等原则,被保险人享受的保险待遇与所交的保费相关;社会福利的待遇则一般采用平均分配原则,不考虑受益人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目标。(5)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一般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或社会团体单位。(6)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尽相同。社会保障提供的主要是货币;社会福利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及服务设施。
10、试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其改革的基本目标为: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平等竞争、劳动力合理流动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覆盖全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具体为:(1)扩大失业保险范围;(2)改变目前失业保险基金不合理的使用结构;(3)充实失业保险基金;(4)确定合理的失业保险结构标准;(5)合理规定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期限;(6)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建立负责全国失业管理的专门机构。(答题要点)
11、试论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答:(1)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2)切实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答题要点)
12、试论改革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政事分离;(3)权、责、利相结合;(4)统筹兼职,突出重点,加强和完善基金管理;(5)应以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为先导。(答案要点,详见教材303页)
13、试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答:与商业保险相比社会保险:(1)保费与给付不成比例。(2)成本估计不易确定。(3)风险分类较粗略。(4)保险费负担较轻。(5)被保险人不需负担全部保险费。
第二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问答题
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1、劳动的特征:1目的性;2创造性;3能动性;4社会性;5多样性
2、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3、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复杂系数法。
4、脑力劳动的类型: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2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3应用知识的脑力劳动;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
5、劳动力的特性:1能动性;2差异性;3易逝性;4可变性;5时效性;6社会性
6、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7、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用劳动力资源率表示: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范围总人口数量
8、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
劳动参考率=劳动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9、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机制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10、劳动力市场调控是指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管理与调节、强调一种外在的培育。
11、劳动力市场运行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2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的行为不规范;3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滞后;4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滞后;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滞后;6常设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7常设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12、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原因。
1对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信用认识不够,政府投入相对不足;2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1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指挥系统——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14、调控的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控劳动力总供给;2调控劳动力总需求;3制定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章 劳动就业
1、扩大就业的途径:
1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基本途径;2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3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和政府采取促进就业的政策和举措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就业政策。
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
1职业介绍;2就业指导,就业训练;3职业指导4、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
5、1995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劳动部关于在全国实行再就业工程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再就业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启动。
6、我国目前就业问题严重的是就业形势复杂。具体表现为:1城镇登记失业中持续上升,再就业率逐年下降;2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下降;3结构性失业突出,造成就业资源浪费;4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力竞争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5加入WTO时就业的影响将逐渐凸显。
7、所谓“二元经济”是指沿海和大城市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与广大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格局。
8、就业策略包括:
1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2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4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5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降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6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8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对特殊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9创造就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
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0、非正规就业主要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固定收入和无社会保障的就业形式。
11、我国在21世纪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1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3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政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就业机制;4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推进,扩大就业容量;5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6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对困难群体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第三章 劳动组织
1、合理进行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是劳动组织的基础。
2、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基本条件是可分割性和独立性。
3、劳动分工的类型:
1职能分工。是企业劳动组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工。2专业分工。是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所进行的分工。3技术分工。是在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分工。
4、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效能原则;4自动调节原则;5管理跨度原则
5、劳动定额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的标准。基本类型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6、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1技术依据;2经济依据;3心理和生理依据
7、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应消耗劳动量的高低。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
8、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1技术测定法;2比较类推法;3经验估工法;4统计分析法
9、定员是企业实现分工协作、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
10、定员标准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类型岗位人员制定的统一用人数量标准。
11、例题:某企业有机器设备100台,需要连续运转。每台机器分四班看管,每位工人看管机器的定额为3台,员工的出勤率为95%。要求计算该企业的定员人数。
解:根据公式:定员人数=(100×4)÷(3×95%)=400÷2.85≈140(人)
12、工时改革趋势:
1弹性工作时间制度;2分职制;3非全时制;4一周两天工制;5有效的工作时间制度
第四章劳动工资
1、薪水是指给白领阶层按周、月或年的劳动报酬;工资是付给蓝领以实际工作量来计算的劳动报酬。
2、工资制度是指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准则和办法。
3、工资制度根据特征不同可分为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升级制度、工资定级制度。
按其地位不同可分为基本工资制度,辅助工资制度。
按其对象不同可分为机关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企业单位工资制度。
按其特点不同可分为绩效工资制度、能力工资制度、资历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度。
4、我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等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能力工资制度。
5、工资理论又称薪资理论或薪资学说,是指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于工资方面的见解或主张。
6、工资构成项目又称为工资体系,由基本工资、津贴和奖金等项目构成。
职务工资是根据工作责任大小,因难程度、危险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工资。
津贴是因实际需要,在基本工资以外所进行的补助。
7、工资水平是指员工工资的高低,又称为工资基金,通常由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来反映。
8、设计员工福利的原则:
1需要原则;2生活原则;3经济实效原则和量力而行原则。
9、2004年3月5日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10、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
11、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12、工资总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以年为单位来统计。
第五章劳动关系
1、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2、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进行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3、劳动合同的种类
以合同期限为标准进行分类:
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逾法定5年);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以合同目的为标准分类:
1录用合同;2聘用合同;3借调合同
4、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
5、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合同即停止履行。
6、经济补偿金,是指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解决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以货币形式给予劳动者的补偿。
7、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劳动标准性条款;2目标性条款;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
8、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
9、劳动争议的范围: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而发生争议;2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解除、变更和终止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3因签订或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4因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规定而发生的争议;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10、劳动关系法关于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是“一调,一裁、两审”。
11、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及时处理原则;4调解原则;5三方机制原则
12、“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
13、劳动合同书由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组成。
14、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职工范围应当是确实掌握了单位商业机密的相当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15、劳动合同的解除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合意解除;
二、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即时解除(无补偿金);2预告性辞退(有补偿金);3经济性裁员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提前通知解除;2即时解除
16、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由于不可抗力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3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动岗位;4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
第六章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发展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在公民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使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补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即化解经济风险。
3、民主社会主义相反,新自由主义是明确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
4、按照社会保障基金的收付和管理不同进行分类:
1现收现付制;2完全积累制;3部分积累制5、1935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7、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由养老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社会保险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8、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制度,也称为优抚安置制度。
第七章社会保障管理
1、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机关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机关。
2、社会保障管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监督管理。
3、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管理和使用方面的规定被称为社会的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4、大多数国家规定养老、伤残和遗属保险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5、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缴纳的比例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用人单位缴纳比例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
6、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是社会保险基金和理的首要环节。
7、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标准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2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3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4建立社会保险金支付标准随生产发展和物价变动的调整机制。
8、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闲置部分,可以购买国债或者存入国有商业银行。
9、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
1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管理服务责任,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改善服务态度;2尽快实
现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社会化,减轻企业的管理负担;3将社会保障对象的日常管理服务由社区来承担。
10、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
1强化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2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3建立基金预警制度。
11、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办法:
“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
第八章社会保险知识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
2、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以用人单位和被保险个人缴费为基础,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或死亡之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以化解被保险人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第一层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4、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保险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
5、1997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6、在该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且缴费年限累计为15年的,可按月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7、个人账户基金由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从企业缴纳费中按比例计入的保险费;二者的利息三部分组成,企业单独缴费为20%。
8、个人账户计入的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1%,其中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3%。
9、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原则:①自愿原则;②普遍原则;③补充养老保险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原则;④补充养老保险水平适中原则。
10、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水平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①企业的经济实力,资金来源的多寡是决定是决定补充待遇水平的首要因素;②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③现实的养老保险水平。
11、医疗保险是指在社会劳动者疾病、非因工伤或者生育需要治疗时,由社会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保险制度。
12、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13、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符合现代保险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保证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二、建立医、患、保、药的制约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三、按照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对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管理,社会化服务。
14、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划入个人账户的应为缴费的30%。
15、国际上对失业原因分类
①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为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②季节性失业;③技术性失业;④构性失业;⑤周期性失业。
16、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17、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
①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②自愿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③失业救济制度
18、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或者其他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和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因国家或社会为负伤,致残者及死亡者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工伤保险原则:
①无过失责任原则;②损害补偿原则;③严格区分工伤和非工伤原则;④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20、我国工伤评残标准最重为一级,最轻为十级。
21、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22、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23、生育保险费最高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产假为90天。
24、个体户、工商户如果要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为………20%。
第九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1、社会救助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承担了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条件的责任。
2、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先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和非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三部分人员:
一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失去劳动能力者;
二是虽有劳动能力但因客观因素以致失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减少,而且无法获得社会保险给付者;
三是因受到天灾、人祸等因素而导致不接受紧急救助就无法维持生活者。
4、恩格尔系数在60%可以作为贫困线,也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5、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
6、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拔款。
7、1993年6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着手探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主要是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而社会福利则是为人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社会救助是低层次,社会福利是高层次。
9、集体福利主要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农村乡镇集体组织为满足本组织成员的需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本组织范围内实施的福利。
10、农村集体福利主要是指对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和无法定或义务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生活无人照顾的年老复员退伍军人等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保障内容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五个方面,即“五保”制度。
11、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
12、社区服务是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
13、社区服务的特征:
①自助与互助性;②广泛性;③持续发展性
第十章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改革
1、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2、简述国家在农村实行有别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办法:
①探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实行农村社会救助
3、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窄;②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③管理制度漏洞较多。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①公平优先,兼顾效率;②分步改革,稳妥推进;③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原则;④就业与社会保障并重。
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路探讨:
①统筹城乡为指导;②社会救助为基础;③社会保障为主体;④社会福利为补充;⑤社会保障多层次;⑥个人保障为“单元”;⑦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
第三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学)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1目的性;○2创造性;○3能动
1、劳动的特征:○
4社会性;○5多样性 性;○
2、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3、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复杂系数法。
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
24、脑力劳动的类型:○○
3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应用知识的脑力
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劳动;○
1能动性;○2差异性;○3易
5、劳动力的特性:○
456逝性;○可变性;○时效性;○社会性
6、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7、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用劳动力资源率表示: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范围总人口数量
8、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
劳动参考率=劳动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9、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机制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10、劳动力市场调控是指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管理与调节、强调一种外在的培育。
11、劳动力市场运行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1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2劳动力○○
3劳动力市场的管市场主体双方的行为不规范;○
4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理和宏观调控滞后;○
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滞后;○6常成滞后;○
7常设劳动力市设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
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12、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原因。1对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信用认识不够,○政府投
2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入相对不足;○
1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指挥系统——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14、调控的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控劳动力总供给;2调控劳动力总需求;3○○○制定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章 劳动就业
1、扩大就业的途径:
1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基本途径;2健全劳动○○
3劳动者转力市场机制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变就业观念和政府采取促进就业的政策和举措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就业政策。
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 1职业介绍;○2就业指导,就业训练;○3职业指○导4、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三条保障线”制度。5、1995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劳动部关于在全国实行再就业工程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再就业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启动。
6、我国目前就业问题严重的是就业形势复杂。
1城镇登记失业中持续上升,具体表现为:○再就2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业率逐年下降;○
3结构性失业突出,造小,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4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成就业资源浪费;○
5加入WTO时力竞争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的影响将逐渐凸显。
7、所谓“二元经济”是指沿海和大城市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与广大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格局。
8、就业策略包括: 1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
2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战略;○
3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4保持适性调整;○○
5大力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教育培训事业,降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
6完善劳动力市场,者素质;○加强就业服务体系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劳动者的8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后顾之忧;○对特殊群体实
9创造就业环境,行就业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
业
9、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0、非正规就业主要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固定收入和无社会保障的就业形式。
11、我国在21世纪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1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发展,统筹城乡就业;○
主就业为主导,以政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就
4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推业机制;○
5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进,扩大就业容量;○
培训,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
6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求相适应;○对困难
7提高对外群体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
开放水平,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第三章 劳动组织
1、合理进行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是劳动组织的基础。
2、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基本条件是可分割性和独立性。
3、劳动分工的类型: 1职能分工。○是企业劳动组织中最基本、最主要
2专业分工。的分工。○是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工
3技术分工。作性质特点所进行的分工。○是在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分工。
4、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效能原则;○4自动○
5调节原则;○管理跨度原则
5、劳动定额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的标准。基本类型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6、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1技术依据;○2经济依据;○3心理和生理依据 ○
7、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应消耗劳动量的高低。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
8、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1技术测定法;○2比较类推法;○3经验估工法;○
4统计分析法 ○
9、定员是企业实现分工协作、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
10、定员标准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类型岗位人员制定的统一用人数量标准。
11、例题:某企业有机器设备100台,需要连续运转。每台机器分四班看管,每位工人看管机器的定额为3台,员工的出勤率为95%。要求计算该企业的定员人数。
解:根据公式:定员人数=(100×4)÷(3×95%)=400÷2.85≈140(人)
12、工时改革趋势: 1弹性工作时间制度;○2分职制;○3非全时制;○
4一周两天工制;○5有效的工作时间制度 ○
第四章劳动工资
1、薪水是指给白领阶层按周、月或年的劳动报酬;工资是付给蓝领以实际工作量来计算的劳动报酬。
2、工资制度是指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准则和办法。
3、工资制度根据特征不同可分为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升级制度、工资定级制度。按其地位不同可分为基本工资制度,辅助工资制度。
按其对象不同可分为机关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企业单位工资制度。按其特点不同可分为绩效工资制度、能力工资制度、资历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度。
4、我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等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能力工资制度。
5、工资理论又称薪资理论或薪资学说,是指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于工资方面的见解或主张。
6、工资构成项目又称为工资体系,由基本工资、津贴和奖金等项目构成。
职务工资是根据工作责任大小,因难程度、危险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工资。津贴是因实际需要,在基本工资以外所进行的补助。
7、工资水平是指员工工资的高低,又称为工资基金,通常由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来反映。
8、设计员工福利的原则: 1需要原则;2生活原则;3经济实效原则和量○○○力而行原则。
9、2004年3月5日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10、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总额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
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
11、协商双方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12、工资总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一般以年为单位来统计。
第五章劳动关系
1、劳动保护法的内容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2、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进行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3、劳动合同的种类
以合同期限为标准进行分类: 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合同(逾法定5年);○的劳动合同。
以合同目的为标准分类: 1录用合同;○2聘用合同;○3借调合同 ○
4、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
5、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合同即停止履行。
6、经济补偿金,是指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解决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以货币形式给予劳动者的补偿。
7、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劳动标准性条款;2目标性条款;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
8、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
9、劳动争议的范围: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2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自动离职而发生争议;○解
3因签订除、变更和终止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4因执行国家有或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关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
5法律、和福利规定而发生的争议;○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10、劳动关系法关于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是“一
调,一裁、两审”。
11、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及时处理原则;○4○
5三方机制原则 调解原则;○
12、“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
13、劳动合同书由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组成。
14、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职工范围应当是确实掌握了单位商业机密的相当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15、劳动合同的解除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合意解除;
二、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即时解除(无补偿金)2预告性辞退(有补○;○
3偿金);○经济性裁员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提前通知解除;○2即时解除 ○
16、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 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由于不可抗力使劳动合○○
3同无法履行;○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劳4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动岗位;○
第六章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发展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在公民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使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补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即化解经济风险。
3、民主社会主义相反,新自由主义是明确反对福利国家政策的。
4、按照社会保障基金的收付和管理不同进行分类:
1现收现付制;○2完全积累制;○3部分积累制 ○5、1935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7、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由养老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社会保险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8、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制度,也称为优抚安置制度。第七章社会保障管理
1、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机关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机关。
2、社会保障管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监督管理。
3、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管理和使用方面的规定被称为社会的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4、大多数国家规定养老、伤残和遗属保险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5、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缴纳的比例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用人单位缴纳比例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
6、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是社会保险基金和理的首要环节。
7、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标准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企业、职工○
2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的承受能力;○实行
3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
4建立社会保险金支付标准随生产发展和原则;○
物价变动的调整机制。
8、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闲置部分,可以购买国债或者存入国有商业银行。
9、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 1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从企业中分离出○
来的一部分管理服务责任,提高管理服务效率,2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改善服务态度;○
3将社会保障对社会化,减轻企业的管理负担;○
象的日常管理服务由社区来承担。
10、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 1强化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2拓宽社会保障○○
3基金来源渠道;○建立基金预警制度。
11、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办法: “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 第八章社会保险知识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
2和被保险个人缴费为基础,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或死亡之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以化解被保险人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第一层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4、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保险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5、1997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6、在该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并且缴费年限累计为15年的,可按月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7、个人账户基金由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从企业缴纳费中按比例计入的保险费;二者的利息三部分组成,企业单独缴费为20%。
8、个人账户计入的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1%,其中个人缴费部分8%,企业缴费3%。
9、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原则:①自愿原则;②普遍原则;③补充养老保险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原则;④补充养老保险水平适中原则。
10、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水平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①企业的经济实力,资金来源的多寡是决定是决定补充待遇水平的首要因素;②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③现实的养老保险水平。
11、医疗保险是指在社会劳动者疾病、非因工伤
或者生育需要治疗时,由社会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保险制度。
12、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13、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符合现代保险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保证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二、建立医、患、保、药的制约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三、按照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对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管理,社会化服务。
14、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划入个人账户的应为缴费的30%。
15、国际上对失业原因分类
①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为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②季节性失业;③技术性失业;④构性失业;⑤周期性失业。
16、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17、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 ①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②自愿性的失业保险制度;③失业救济制度
18、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或者其他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和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因国家或社会为负伤,致残者及死亡者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工伤保险原则: ①无过失责任原则;②损害补偿原则;③严格区分工伤和非工伤原则;④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20、我国工伤评残标准最重为一级,最轻为十级。
21、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22、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23、生育保险费最高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产假为90天。
24、个体户、工商户如果要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为„„„20%。
第九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1、社会救助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承担了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条件的责任。
2、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先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和非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三部分人员:
一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失去劳动能力者; 二是虽有劳动能力但因客观因素以致失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减少,而且无法获得社会保险给付者;
三是因受到天灾、人祸等因素而导致不接受紧急救助就无法维持生活者。
4、恩格尔系数在60%可以作为贫困线,也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5、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
6、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拔款。
7、1993年6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着手探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主要是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而社会福利则是为人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社会救助是低层次,社会福利是高层次。
9、集体福利主要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农村乡镇集体组织为满足本组织成员的需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本组织范围内实施的福利。
10、农村集体福利主要是指对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和无法定或义务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生活无人照顾的年老复员退伍军人等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保障内容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五个方面,即“五保”制度。
11、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
12、社区服务是通过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
13、社区服务的特征:
①自助与互助性;②广泛性;③持续发展性; 第十章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改革
1、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2、简述国家在农村实行有别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办法:
①探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实行农村社会救助
3、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窄;②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③管理制度漏洞较多。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①公平优先,兼顾效率;②分步改革,稳妥推进;③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原则;④就业与社会保障并重。
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路探讨: ①统筹城乡为指导;②社会救助为基础;③社会保障为主体;④社会福利为补充;⑤社会保障多层次;⑥个人保障为“单元”;⑦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
第四篇:自考资料 3312《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社会保障的核心部份是——社会保险2、1978年,我国建立了 ——民政部
3、负责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的部门是——民政部门4、1982年,我国建立 ——劳动人事部
5、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下设作为其常设办事机构是 ——秘书处
6、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称为——社会救济
7、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起始于——社会救济8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9、现代社会保障萌芽的标志是——1834年《济贫法》
10、1999年国务院发布 ——失业保险条例》
11、“无责任补偿”原则的保险制度,首创于——德国
1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为本人工资的——1%
13失业保险的被保险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标准是以本市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1%
生育保险费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
14、职工因发生事故或职业病死亡的,所在单位均应发给因公死亡待遇。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根据供养人口按月发给。供养1人的发给死者生前标准工资的——25%
15、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1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纳基数
17、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
18、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
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20、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始时间是——1951年
21、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为 ——18个月
22、我国政府规定,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的工种要提前退休,必须累计满 ——9年
23、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给予的假期不超过——2年
24、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偿金,八级伤残的标准为本人工资的——10个月
25、失业人员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为 ——24个月
26、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而兴办的从事第三产业的独立核算企业,自开业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时间为——两年
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按周年计算后剩余的月数,超过6个月的,按——1年计算
27、职工失业期间达到退休年龄,可以按规定办理退休,必须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
28、职工因工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29、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30、199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31、按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的年龄,即依法判定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称为——养老保险
32、在我国,企业年金来源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33、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的“一个统一”是指对社会保险实行——统一管理
34、建立健全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5、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必须建在——企业
36、职工患有国家认定的特殊病种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需医疗费用的支付应该由——社会统筹基金
37、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自 ——劳动者个人
38、职工由企业、事业单位进入机关工作,原单位及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要——不转移
39、我国率先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是——上海市
40、从1991年开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步建立的工作网络有——六级
41、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纳基数
42、农民工患职业病的,其医疗和生活待遇,与城镇合同制工——相同
43、社会保险基金的财政补贴收入是指——同级财政给予
44、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是——劳动年限
45、凡经企业管理机关、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调动工作者,其调动前后的本企业工龄,均应——连续计算
4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时间,一律计算为——工作年限
4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为主的是——个人缴费
48、传统公费医疗是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管理,经费拨款是——国家财政
49、工伤社会保险是实现赔偿的一种方式,负责缴费投保义务的是——用人单位50、我国工伤保险费缴纳的对象为——用
人单位
51、职工因工负伤医疗,住院期间按规定标准开支的伙食费,由本人负担——1/352、生育社会保险实行的原则是——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
53、申请办理社保基金托管业务应实收资本不少于——80亿元
54、工人、职员以工资收入为其生活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称为——工龄
55、确定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的惟一条件是——工龄
56、对民政部六举办的福利工厂和街道办的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所得税可以——免征
57、整个优抚工作发挥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思想教育
二、多选题
1、由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救济 ;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区服务
2、基本养老保险应做到政策的统一是——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资金
3、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有——统筹分摊方式;预提分摊方式;混合式
4、为了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贯彻优抚工作方针,目前我国实行的“三结合”优抚制度包括的内容是——国家;社会;群众
5、民政部内设的社会保障机构及职能配置有——优抚安置局;救灾救济司 ;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6、我国今后几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工作任务中“两个确保”是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
7、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拒绝治疗的8、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9、社会养老保险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10、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专项基金;建立专门机构;健全对失业职工和管理和服务;建立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实体、失业保险的功能——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促进失业职工的再就业;促进和保证社会稳定
12、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拒绝治疗的13、我国社会保险监督体系的组成部份有——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
14、人事部内设的社会保障机构及职能配置有——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司;军官转业安置司
3、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专
项基金;建立专门机构;健全对失业职工和管理和服务;建立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实体
15、企业通过拓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等措施内部消化和安置主要表现在——兴办第三产业;开办就业服务企业;实行待岗和转业培训
16、个人帐户用于支付的医疗费用有——门诊、急诊的医疗费用;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按照比例应当由个人担负的医疗费用
17、企业职工的工龄可分为—— 一般工龄;本企业工龄
三、填空题
1、社会保障发展阶段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颁布为标志。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主要由国务院下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和人事部组成。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农村社会救济)。
4、中国SOS儿童村,是1984年11月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与(民政部)签订的合作协议建立起来的。
5、根据1998年全国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我国的社会保障事务。
6、我国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3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
7、根据联合国新的划分标准,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八条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
8、世界上通用的衡量人口老化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为老年型。
9、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810、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人数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费用确定,最高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
11、根据联合国新的划分标准,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12、职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当地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作为缴费工资基数,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13、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处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14、职工因工死亡,其丧葬补助金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的标准。
15、中国SOS儿童村招收孤儿的年龄是(8周岁)以下。16、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
17、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照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
18、(2003)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
19、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制定实施的有关社会保障法令为起始标志。
20、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从1951年2月26日公布实施(劳动保障条例)开始的。
21、国务院于1999年9月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全面规定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
22、1994年1月,国务院发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农村五保供养进行了规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五保工作的法规。
23、《军人抚恤条例》规定: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实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优待制度。
24、优抚安置对优抚对象不但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还提供(服务保障)。
25、不具备退休条件的职工按规定提前退出工作岗位称为(退职)。
26、1994年1月,国务院发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农村五保供养进行了规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五保工作的法规。
27、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照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
28、失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29、1994年,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原则筹集资金。30、我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四残”人员包括盲、聋、哑和(肢体残疾)。
四、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中断劳动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
3、社会互助:是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区的社会组织之间、公民之间,以及同一社会组织内部的公民之间,在某一部份社会组织或某一部份公民遭遇某种风险而发生经济或生活困难时,由其它社会组织或公民给予物质或服务援助的行为。
4、社会救济: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5、优抚安置;由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的优抚对象,对其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的特殊保障制度。
6、农村社会救济:指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7、养老保险:指按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的年龄,即依法判定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
8、失业保险:指在职职工由于法定非本人自愿原因失去职业,在规定的失业期间内,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9、死亡抚恤:是非曲直家对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及因公牺牲、病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家属、人民警察家属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分为一次性抚恤和定期抚恤两种。
10、老年依赖性人口:指一个国家中所有符合规定年龄的老年人(在我国规定为60岁以上)。他们在达到一定的年龄以后,都被视为因丧失劳动能力,需要依赖社会给予物质生活保障者(这种社会物质保障主要来自现役劳动人口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11、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失去正常工资收入来源时,由社会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12、一次性抚恤:是死亡抚恤形式之一,是国家按规定一次性发给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因公牺牲和病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人民警察家属的抚恤金。
五、问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作用:
答:第一,在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因素。第二,在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是减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第三,在经济关系方面,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第四,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调节器”第五,在人口的数量规模方面,社会保险有利于保证我国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2、简述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1)由近及远,逐步完善;(2)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连续性,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3)国家统一决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4)社会保障的标准要同国情国力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5)明确划分社会保障事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简述失业保险原则:
第一,失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只限于原来已经工作的失业人员;第二,根据失业的主客观原因,严格规定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第三,规定失业保险的标准和期限要适当;第四,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筹。
4、简述失业保险的功能
第一,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第二,促进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第三,促进和保证社会稳定。
5、简述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要求。
要做到“六个到位”搞好“三个衔接”。六个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三个衔接:一是搞好与区县劳动保障工作的衔接。二是搞好与街道和社区其它便民利民业务的衔接。三是做好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的衔接。
6、当代福利国家有哪几种类型?
第一类,称为积极的国家或建设性的国家;第二类,称为社会保障国家;第三类,称为社会福利国家。
7、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有何作用?
第一,是实现社会保险互助共济职能的物质基础。第二,是发挥保险储备积累职能的保证。第三,是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进行,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措施。第四,是增强社会保险经济实力的需要。第五,是对宏观经济间接控制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
8、工伤保险有何作用?
第一,能够保证工伤劳动者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第二,能够促进安全生产,减少职业危害和经济损失;第三,能够保证及时妥善地处理事故;第四,能够分散企业风险,减轻企业负担。
9、工伤保险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第一,实施范围不广;第二,待遇标准偏低;第三,伤残鉴定不健全;第四,“企业保险”难以处理工伤问题。
10、简述确定养老保险的原则。
第一,享受老年社会保险待遇,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第二,与劳动贡献大小挂钩的原则,即效率原则;第三,切实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第四,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1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以县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第二,资金筹集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第三,建立个人帐户;第四,基金预筹、储备积累;第五,农村各类人员参加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2、简述21世纪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趋势
第一,增收节支,提高效率;第二,促进
就业,支持培训;第三,增强社会保障制实现,进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度的激励作用;第四,社会保障体系私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化,充分调动民间力量
13、简述老年依赖性人口的增加对社会经另:养老金的的计算、月平均工的计算、济生活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险金的计算要注意。第一,使退休人数和退休费用迅速增加; 第二,对老年社会保险的社会服务工作的 要求不断增加;第三,导致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第四,增加了老年社会保险的困难。
14、养老保险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保障水平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第二,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第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第四,政事分开,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分开;第五,政策统一;第六,管理服务社会化;第七,管理法制化;第八,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
15、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福利社会化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特别是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残疾人和孤儿的养护、康复条件也亟待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存在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引起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广泛关。为此,必须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这对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6、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第一,社会化大生产打破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者由家庭走向社会,造成宗法社会的解体,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后的生活问题,就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使劳动者退出生产岗位的时间提前,结构性失业增加,这些更加重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第三,劳动力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要求社会必须对劳动者的生活,特别是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承担责任。
17、社会保障的作用
答:第一,在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因素;第二,在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是减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第三,在经济关系方面,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第四,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调节器”;第五,在人口的数量规模方面,社会保险有利于保证我国人口控制目标的
第五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复习资料
1.所谓劳动法的“行为人”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具体的说就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2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一定方式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劳动过程,获得劳动报酬或经常收入的活动
3“非全日制用工”定义: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4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5劳动合同的期限(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所订立的劳动合同规定了具体明确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也称不定期的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动力的劳动合同没有规定明确的时间界限(3)以完成约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指当事人双方把完成某一项工作或工程确定为合同起始和终止的界限
6劳动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必须是书面的,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或例外形式,允许双方当事人订立口头协议
7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8最低工资:是指在劳动者与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9以货币形式支付工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10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劳动问题引起的的纠纷
11仲裁也称公断,是由一个公正的第三者对当事人之间争议作出评断
12.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的安慰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在查明事实,明确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
13.劳动争议的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
14.劳动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1,年龄条件。公民最低就业年龄是16周岁,劳动法规定就业年龄不应低于18周岁。2,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