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作业论文新课改论文: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语文作业论文新课改论文: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
计
【摘 要】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教师应该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形成一套适合新课改的作业设计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新课改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解词造句写作文,反复写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篇章或段落,甚至连课后一些供理解课文内容之用的思考题也让学生抄抄解答。这种陈旧的作业设计和练习,虽然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第一,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可大量的作业充斥了他们课外活动和自由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的甚至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第二,学习的兴趣被埋没。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包袱使学生个性得不
到发展,特长得不到培养,智能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势必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和创造智慧造成极大影响。第三,作过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结果是书写越来越潦草,形成作业习惯、书写态度与作业质量的恶性循环。多年来,语文课外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针对以上情况,改革作业结构、方式、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势在必行。现阶段,我们提倡的“减负增效”的内涵不应只是减少作业量,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长远考虑,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基于语文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因此,作业的效果不仅是体现在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进而为他们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好的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工夫,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体验乐趣,感受成功。
3、注重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几个类型
经过教学实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多元化作业类型。
(一)阅读与写作
1、模仿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2、联想写作。要求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样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滥竽充数》
结尾写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像这种滥竽充数的人逃跑后又会怎样呢?这就给小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让小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二)课外阅读
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
(三)体验探究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
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经常设计做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结果,更看重的是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
(四)再现情境
对于那些意境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再现情境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五)进行表演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演类型作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语文教学只有超越课本、超越课堂,引导小学生走向现
实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作业设计要充分调动小学生兴趣,展现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的能力素养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高。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从小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第二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内容摘要】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
【关键词】
作业设计
自主性 多样性 实践性 开放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总是走不出“耗时多,效果差”的怪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沿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观念,把语文教学的关注、聚焦,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学会学习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学习语文和做其他事一样,都得遵循规律。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在积累、迁移、训练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如何积累感悟?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去读、去背外,还应该把这种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的积累意识延伸到课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作业的布置存在着两种倾向。第一,认为作业无所谓,采取不布置作业或随意布置一些作业的方式。第二,把大量的机械抄写的作业布置给学生,限制了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去完成老师的作业,收到什么效果、收到多大的效果不可而知。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认为,对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我们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这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孩子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的过渡,“自主性”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因此,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还可以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办一张环保小报,一起分角色朗读一篇课文;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等。甚至放手请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自己选择作业,自主定量,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多样性原则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作业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力避单调重复,形式上以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考察,与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1、读写结合。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阅读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做些笔记或写一点儿读书体会。如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三国故事大有兴趣,一位学生在课外读了《三国演义》,用笔记下了诸葛亮三十多处神机妙算的事例。或者凭借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这样的作业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
2、看一看,积累素材。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观察可以分为有意观察和随意观察。有意观察即布置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某一事物,如课前布置观察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植物的样子、特点、生长过程,天气变化等等。随意观察即鼓励学生平时多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写一写观察日记。它将让学生着眼观察、动笔记录、用心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画一画,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变枯燥的读书、讲解为绘画、帮助理解与学习。这里可以画想象图,学生可依据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绘画,如学习《秋天的雨》时可以让学生画自己眼中的秋季景色。
4、演一演,情景再现。喜爱表现是孩子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分角色的表演教材内容,或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可以分角色表演和朗读。
5、做一做,实践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可以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也可让他们参加养鸟、种花、制作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会主动积极的了解许多问题。
6、查查找找,搜集交流。搜集资料,交流汇报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花钟》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世界上哪些城市制作的花钟,然后再召开一次“花钟”的交流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培养能力,发展能力。
三、实践性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处处皆语文”,开放性的语文,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寻找、挖掘、创造可供学生实践的环境。引导学生与生活为伴、与自然为友、与社会对话,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悟生活、积累语言,培养能力,融入社会。
1.拓展性阅读,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拓展阅读是以课文为本,带读、学习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资料,即“课内作为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广阔的空间。
2.亲自动手,用生活丰富作业内容。
新教材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了识字方法多样化及趣味性,选择了很多富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学以致用的新课文,并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探索交流的空间。作为新教材讲授者,就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亲自实践、探究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四、开放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上扫描多生活领域,尽量涉及学生关心的话题,接近他们的生活内容,吸引学生参与,说出心里话,克服作业对学生心理的压力,尽量避免学生粗制滥造甚至抄袭,提高作业效率。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才能切实锻炼思维、增长智能。
1、课后延伸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这样的作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的提出,解决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学生在探究,在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要的。
2、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可以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抄一些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以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比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句储存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四季、离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还可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名句接龙、说成语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
3、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或推荐给各种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没有乐趣,是谈不上收获的。学了《小摄影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通过这种反映学生生活的小练笔,学生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4、综合探究类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探究性作业与现有各门学科教学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的探究性作业。语文可与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以最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而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丰富的知识体系。在作业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的、花样的复合体,它应该体现自主性、多样性、实践性、开放性,让学生乐于去做,并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第三篇: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创新作业设计论文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是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去实施,去创新,并且自己去评估。”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
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确立,其发挥的空间必须涉及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测试评估、课外活动等等。其中,“课堂自主”更成了人们研究实践的焦点和热点。教师花大量精力设计一堂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课型,然而对相关的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仍采取传统的方式。殊不知,充分体现自主性的创新作业不仅是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更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智力和创造能力的积累和发展。好多中学生感受最深的也往往是作业形式,可见在作业设计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创造的快乐,已成了语文教学中急待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作为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近年来,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配合教学的改革,在自主创新作业设计这一方面作了初浅的尝试,取得一定成绩。
一、改变传统作业立足“消化知识”“巩固知识“这一目的,变“练习性”为“预习性“,加重预习作业的份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主动求知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学了课文后,能在一定时间内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内容及数量的作业,以巩固知识,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即“消化”,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喂”“灌”的,也是学生们很难一齐“消化”的。这种练习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整天忙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毫无自主发挥的空间,天长日久,厌倦感必会越来越严重。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重视课前预习。
(1)取消传统的课堂内字词教学,让学生根据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
这一作业要求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死板模式,更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还可以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字词掌握情况有个反思,认识到彼此间的差距,养成良好的自主调控的习惯。教师可适当在课堂内抽查,以观效果。
(2)取消传统的“字词抄写”作业,改为“自默”形式,归入到预习作业中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挑选课文中的一些文学常识、生字词语作为掌握和自测的对象。出题,默写,批改及订正.自我评估。写上本次自默的自我评价,可包括出题质量评估、自默情况评估及批改评估等。这一作业形式的好处在于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和实际行动的权利,避免了传统抄写作业死板机械的缺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在基础字词掌握上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这一作业也可以通过合作小组形式完成。当然,在初期,教师可在各环节上予以一定的指导。学生自默后,教师可针对完成的质量差异在鼓励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完善。
如我布置《蜡烛》的预习作业如下:
1.结合词语手册,给课文正音正字,并朗读课文。
2.搜集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生活的诗词名句两句。
以上几种预习作业的形式均有切实可行的价值,如能真正落实,将变“要学生接受、消化知识”为“学生主动钻研,获得知识”,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当然,与传统做法注重复习效果不同的是,学生预习质量的评估也应成为教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变传统的“语段阅读训练”,变为“自主阅读实录“式的批注,使学生自主获得真实的思想情感体验。
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地当作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成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乐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学生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及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这样的阅读形式展开后,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同学平时积累的读书笔记已达好几本。
三、改变传统“单元作文加周记”形式,为“个性化随笔创作”,使作文创作更具开放性。
应该说,作文本是语文作业中最具个性化及创造性的一种形式,但传统的作文布置往往习惯于“一言堂”的求同思维方式,死板硬性的要求使得作文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有话可说时,却无写作机会;而当学生无话可说时,却硬要其下笔。“个性化随笔创作”就可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乐于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受束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准备一本个性化的随笔本,让学生写上各具特色的随笔前言,以“感受生活,展示个性"为原则,自选素材,自拟题目,自定写作时间及地点,教师只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上交文章。如一周一篇,学生可在这一周内的任何时间自由创作。有了自主权,学生就会选择最具灵感的时机,真实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相信这样的文章会更具个性和生命力,这样的作文创作也更有意义。
以上几种自主性作业设计主要是从读写角度出发,除此以外,听说类作业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上《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作品时,可让学生课前准备有关介绍,课内畅所欲言,这比单一的教师介绍要有意义得多。又如“5分钟课前说话准备”,内容形式均可由学生自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既可揭开自然现象的奥秘,又可发表品评人事的独立见解,形式不拘一格,力求百花齐放。
自主性作业作为创新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关注和重视。试想,如果学生长期被动接受毫无弹性、美感和个性化的作业,没有在作业环节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主能力,就不可能主动获取知识,不可能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那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总之,在自主中巩固知识,在自主中提高能力,在自主中发散思维,在自主中获得乐趣,从而在自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把过去的作业苦差事变成乐事,美事,相信叶圣陶先生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定能成为现实。
第四篇:语文实践作业设计论文
浅谈小学六年级语文实践作业的设计
南江县南江镇第二小学
龙聪明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作业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学生整天埋在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渐消钝了语文学习的热情,限制了思维的发展,遏制了创造力的产生。
因此,如何设计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谈几点体会。
1、以“动眼”为主的实践性作业,提高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
①观察类作业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在学到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后,可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中家人的个性、生活情趣等。观察校园生活中的课间活动、集体活动;观察社会生活街头巷尾的凡人小事;约定俗成的风土人情;国家地方的重大事件等。采用写观察日记、琐事述评等方式巩固观察成果,强化观察兴趣。如学习了六上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这组课文后,可布置学生观察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山水花木等自然景物,以童话或散文的形式记录。学习了六上第七单元“人与动物”这组课文后,可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栏目,进一步了解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②调查类作业
可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调查活动,并做好调查记录。这对更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课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六(上)第三单元“珍爱家园”这组课文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家乡明江河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考察一下“明江河”的变迁历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与 1 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以“保护环境”为内容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③阅读性作业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开阔视野。如学了课文《怀念母亲》,可以推荐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学了《穷人》,可以推荐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复活》等;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引导看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学了《少年闰土》,推荐《故乡》;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看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丑小鸭》„„读后可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好词佳句名段,并摘录到“阅读积累本”上或仿写。对有思想内涵的课内外作品,可指导写读书心得笔记,使之理解得更深入全面。
2、以“动手”为主的实践性作业,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探索意识
①设计创意类的作业
创意设计类的语文作业是一种创造、设计、构想与语言的阐述、诠释、激荡相结合的载体。他需要学生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语文知识,增长语文才干。如学了六下第五单元“科学精神” 这组课文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操作一个科学小实验;学了《詹天佑》后,让学生为家乡南江设计一条连山铁路线,使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车也能通向光雾山;学习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学生设计“神舟十号”飞船;为古诗《天净沙秋》的意境做一幅画等。
②搜集整理类的作业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扩大知识面,可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有机整理组合,以此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如学了《老人与海鸥》后,可根据资料为海鸥老人 2 设计一份“名人小档案”;学了《藏戏》,课外了解地方戏曲,建一个戏曲博览馆,要求列出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北京京剧、四川川剧等地方剧种的特点、代表剧目等,并配好相关图片。学习了“走近鲁迅”这组课文,搜集整理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自己熟悉的作品写出推荐理由,编写“鲁迅作品一览表”; 在六(上)“轻叩诗歌的大门” 综合性学习中,可把搜集到的诗歌归类整理,编成《诗集》,收集到的诗歌知识办成小报或黑板报;在六下“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奖状、照片、习作等做成图文并茂的班级纪念册。
③亲身体验类作业
这一类型的作业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观赏资料及线索、背景介绍进行鉴赏活动,一方面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如学了《伯牙绝弦》之后,让学生亲耳聆听一下悠扬幽怨的《高山流水》,并结合对课文理解,为这首曲子编写歌词;学习了《月光曲》,模仿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对月光曲的描绘,在网上或者录音机中听一听其节奏变化;把深情自己最喜欢的乐曲展开丰富的联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了《养花》,大家动手养花,养小动物,从中体验乐趣。
3、以“动口”为主的实践性作业,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①创编型作业
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改、说、唱、写、演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如学习了《两小儿辩日》一课,我设计一项这样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以原文为蓝本,创编《新两小儿辩日》剧本,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并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可创设情 3 境:鲁滨孙克服了重重困难,凭着乐观、独立、顽强、机智的精神终于熬过了逆境,回到英国。广大媒体,决定召开记者招待会,作为小记者的你趁着记者招待会的好时机,赶紧作个采访吧!让学生设计问题,并模拟采访。学习了《索溪峪的野》,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其特点。
②辩论性作业
争议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认为是反映了语文的整体素质。如上完六上第三单元“心灵之歌”这组课文后,提出“善意的谎言对与不对”,要求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辩论。并提出了辩论要求:先说观点,再陈述理由,做到语言文明、简练。别人在陈述时,要认真倾听,想出反驳对策。这一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表达。
③讲述型作业
这种作业设计往往将口语交际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 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言谈举止等得到充分的检验。上完《学会生存》,把自己拿手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教给别人;学习了演讲稿《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人民服务》,要求学生积极准备,进行演讲„„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了训练。
总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必须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中国小学教育网 点击数: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6397 更新时间:2007-9-23
如果说,在诸多教学活动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如果说,有一种课型能使各种教学观点相互碰撞,能引发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深入思考,广泛讨论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公开课的现场观摩不仅仅是活动的展示,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各校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做课的过程,是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当前形成了这样一来一种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因此,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有人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关于如何评价现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如下评课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 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 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 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综观现时的课堂教学,正在向我们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在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观赏课。这些课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
1.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更可喜的是,前一段语文学科的迷失与错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课文本身的情况,正音(多音字、儿化音──《去年的树》归在一起练读)、析形(《盘古开天地》根据形声字多的特点,归类识记带“月、之、氵 ”的字)、解义。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有三位老师让学生在课上翻查字词典(读准“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肃然起敬”);还有联系上下文,利用注释,借助简笔画(理解“井沿”),利用词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既正确理解词语,又渗透了解词的方法。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如,拟人、比喻、排比,总分的写法……)
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课堂上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说写训练引起重视。随文练笔已不少见,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如,《山中访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吗?(于是,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又如,《相片》,最后请学生代文中青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
2.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的课多了,目标迷失、内容失当的课少了。
以往有的课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文本教学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老师也难以完成;要么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课,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3.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的多了,繁琐复杂、叠床架屋的少了。
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此次不少的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旅行家树》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孔雀树的可爱,朗读,积累;第二板块,感悟旅行家树的可敬──一是给旅人以帮助,二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朗读,积累。《鼎湖山听泉》一课抓住白天听泉和入夜听泉两部分,注重聆听、辨识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的?”“《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4、教法灵活、简便,善用媒体的多了,不加选择过多地引进图文资料,甚至“课件满堂飞”的情况少了。比如,《相片》一课,展示的抗日战争及老百姓苦难生活(良民证)的照片,为学生理解年轻妇女为什么给在前线的丈夫寄那样的照片,提供了背景资料;《花钟》将各种花的照片与文字结合呈现,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
由于这几多几少,教学目标更清楚了,教学内容更集中了,教学过程、环节更简化了,教学方法更简便实用了,带来的明显效果是,教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下来了,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起来了。这就是加与减的辩证法。学生于是有了比较充裕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一老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老师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巴迪长大后,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怎样的认识?从交流的情况看,讨论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仅认识到巴迪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来自母亲的“鼓励”的力量和来自父亲“警告”的力量都是需要的,而且窥见到这两种力量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对儿子的爱,不少学生学得主动、从容,自读自悟惭成风气,画批注不再形同虚设;个性化解读在有的课上也有所体现。如,谈《去年的树》给自己的启示,有学生谈到对朋友要真诚,做人要讲诚信;有的学生讲要学习树的奉献精神;有的则说友谊是最美好的……老师开始有暇关注学生的质疑与生成。课堂更加真实,更加原生态,也更加丰满了。因此,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正在告别课改初期的困惑,正在走出“泛语文”“非语文”的尴尬,向它的本来面目回归。这是全国小语界,特别是各级教研部门和全体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文教学改革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台湾小语会赵镜中理事长充分肯定了大陆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语文能力,肯定一些课近于完美。同时提出一些问题:
1.学生有如此强的能力,教师教学怎样才能跟上学生的进步?
──言外之意,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讲得更直白一些,他认为我们的教学有做无用功的地方。
2.教学是“知识导向”还是“学会学习”导向?
──意思是说,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还是教师的舞台?
──这方面我们和港台地区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在改,但是做得还很不够。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要多一些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在生生互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只要教师放手,给机会,给时间,学生一定会让老师一次次惊喜。好课应当把“彩”出在学生身上。
4.课上看到比较多的是理解层面的阅读,缺少批判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
──告诉我们,要重视发表个人见解。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5.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
──这是大陆阅读教学的软肋。讲了多年,有改变,但从总体上说,改变不大。
再看课堂,还暴露了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出现了学语言抓局部多(字、词、句),抓整体(段篇)少,人文内涵泛化(写景统统归结到“美”,写人统统归结到“爱”)的苗头。语言到底在这一课训练什么,有些随意性,要根据课标、文本作更科学的考虑;过程与结构还应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不能让学生只讲老师要听的话,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教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在媒体运用上,课文搬家多,教科书用得不够,板书也有待向真实、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方向加以改进。
在多年实践、研究和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怎样深化改革?
不由得想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听了五年二班陈胜昔老师上的《新型玻璃》一课。温总理深入语文课堂,说明国家领导人对母语教学的重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切,令广大语文教师欢欣鼓舞。
温总理在课后座谈时,说:“陈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她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又说:“这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和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宽一些,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指课文中讲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温总理还应一个女孩的要求,写了这样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并对她说:这就是学问、思辨、行动的意思。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温总理很懂教育,很懂语文教学。他不仅谈到了启发式、教学相长以及怎样学习的问题,而且谈到了一节语文课怎么上,谈到要重视揣摩词句的表达作用与效果,重视语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说与写的训练。这与当前我们研究、改进阅读教学的思路多么吻合!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