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

时间:2019-05-14 21:2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

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通常简称为“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将自己已有的品德心理,与这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建立联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名教师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约着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话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精神支柱,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学习内化,用它时刻的鞭策我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第二篇: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

学习完国陪《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后,感慨颇深,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国守法,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理论素质、身心素质、风度仪表等,同时更要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通常简称为“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过程。也就是

说,教师要能够将自己已有的品德心理,与这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建立联系,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同化,才能对这些外在的准则从盲目地依从到自觉地认同。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名教师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约着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话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精神支柱,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学习内化,用它时刻的鞭策我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第三篇: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主要内容 : 08 年重新修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规范共有 6 条,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三、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通过第一讲的学习,让教师理解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教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确立为社会主义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通过第二讲的学习,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质工作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

通过第三讲的学习,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到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学生安全,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规范角度,都是教师不应回避的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检验教师的一个职业道德标准。

通过第四讲的学习,让教师 深刻认识到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

通过第五讲的学习,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到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通过第六讲的学习,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到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认识到教师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要学会学习。也就是学会“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学习要求、了解《 08 规范》修订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 08 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 :坚持 “ 以人为本 ”、坚持继续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 规定 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深刻理解《 08 规范》的内涵,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要认识到当代教师为什么要加强师德修养 ? 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有良好的师德修养,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要认识到当代教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 ? 通过学习斯霞、霍懋征、杨瑞清等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深刻理解师德高尚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总是呕心沥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作,岁月消逝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不企望成为显赫的名人,但当他们看到学生一批批成才时,却感到无限的喜悦。因为他们从成才的学生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看到了事业的兴旺发达,看到了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教师简介

黄晓光简介:

黄晓光,女,1957 年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现为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8 年,发表论文 20 多篇,主编、参编的教材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新规范内涵解读与实践导行》(东北师大出版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东北师大出版社)、《中学班主任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等。2008 年荣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彭小虎简介:

彭小虎,男,博士后,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 “ 青蓝工程 ” 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 “333” 工程培养对象,致力于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研究工作。

阎玉珍简介: 阎玉珍,南京晓庄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小学校长法制教育专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困扰中小学校的疑难问题——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未成年学生的外在保护与自我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形成了一本专著《依法治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及 三本编著《未成年学生意外伤害谈》、《未成年学生自护训练谈》、《未成年学生预防犯罪谈》、《教师的法律视野》,主编了《中小学教育法学》、《校长的法律视野》。先后撰写论文 50 多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法学类核心期刊近20 篇。承担了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有效保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曾是江苏省学校管理研究会理事。

杨瑞清简介:

杨瑞清,1963年出生,1981年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先后被评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陶研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被聘为教育部班主任培训专家小组成员。曾参加教育部“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赴全国巡回演讲,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讲学,反响热烈。专著《走在行知路上》被收录于“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

徐志辉简介:

徐志辉,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哲学、教育哲学。

社会学术机构兼职: 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中国环境哲学学会理事

代表性成果:

摧毁是不是为了重建:后现代思潮论略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分析方法独占思维方式的王位:整体观念的缺失及危害 整体性:人类思维方式的共同发端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下滑的忧思 陶行知:“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 关于环境伦理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天人感应论与中国古代宇宙观 环境问题寻根

乡村教育的凋敝,中国的未来之痛 本世纪前五年陶行知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教育地位作用的重新审视 吴树琴与陶行知(主编)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复兴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主编)生活教育: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哲学

乡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

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 主编《陶行知教育文丛》

案例评析

案例: “ 国宝 ” 教师的霍懋征

1943 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作为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但她选择了到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 60 年。1956 年,她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 “ 国宝 ”。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共和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在小学的校园里和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 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 “ 国宝 ”。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 “ 借调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

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 “ 高升 ” 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 “ 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霍懋征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好的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思想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

1993 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 50 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做一名老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 年 6 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 1966 年 6 月,她被打成 “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 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 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 “ 牛棚 ” 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

“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 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 60 年感到无悔。

案例评析:

霍懋征 老师为什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无怨无悔地奉献 60 年?

首先,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价值的深刻认识。她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 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其次,来自于她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霍懋征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不是一种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再次,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女儿病逝;儿子被人轧死,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的事业在课堂上,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信念的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忠诚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道德义务。

霍懋征 老师 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动自发的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包含着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努力践行的作风和奉献精神。是 霍懋征老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1835 年,17 岁的马克思就曾经谴责过那种只为个人私利选择职业的做法,并提出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人类福利而奋斗的一生。

教师职业也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因而是崇高的职业。人民教师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选择教师职业是非常光荣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升华和完善。时代对教育寄以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要求我们像她 霍懋征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乐于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思考与活动

第一讲:、陶行知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放着优裕的生活不过,终年穿一身蓝布料做成的衣服,有时连吃饭也发生困难,过着不如老妈子生活。陶行知真的是“傻”吗?、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集中讨论,互相提醒,共同反思自己言行。

第二讲:、优秀教师霍懋征、杨瑞请他们为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他们最终获得的是什么?你认为他们值不值得?、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集中讨论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者幸福地做一个教师? 第三讲: 1、每学期开展一次“一对一的师生互写悄悄话”活动,让学生把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出来,老师把最想对学生说的话写出来,作为秘密相互交换。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又能增进师生感情。、进行一次自查,主要检查自己在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方面存在的疏漏和问题,写出整改规划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灵。

第四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谈谈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的结合起来的?、素质教育与当前的选拔式考试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组织一次研讨,谈谈在当前 形势下,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第五讲:、您如何看待有偿家教的问题?谈谈如何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组织一次研讨,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如何加强自我修养,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第六讲:

对于 教育部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中确立的“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谈谈您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有什么设想和规划?

参考资料

本课程精选的参考资料:、电视片:大师陶行知(上)(下)、17 集电视连续剧《殷雪梅》、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 07月。5、2007 年 8 月 31 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6、《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教师修养文萃》郭志明、沈志冲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做幸福的教师》王三阳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版。10、《幸福教育论》刘次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学会生存 —— 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教育 —— 财富蕴藏与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 1996 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杜殿坤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出版。、《人的教育》【德】福禄培尔 孙祖复翻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年 2 月。、《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 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 美国 ] 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3 月。、《终身教育引论》 [ 法 ] 保罗 · 郎格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1985 年版。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学习体会

崔玉兰2011.11.27

教师的职业是富于责任感的事业,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早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是范”。为此,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教师善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乃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教师的为人师表直接关系学生人格的塑造,影响学生一生的做人品质,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简单消失。这种影响已经凝结成为学生内在品质中比较稳定的一部分,从而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再从整个教育事业、整个社会方面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同样是长远的。教育是一项代表未来的事业,它是为以后十几年、几十年培养人才的,是百年大计。而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教育劳动的成败,关系教育事业的兴衰,关系未来社会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千秋万代”。以上就是学习的一点体会。

第五篇:教师职业道德内涵解读与实践导行

教师职业道德内涵解读与实践导行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新修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6条,第一条就是爱国守法,在这一条当中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第一讲 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我们知道,热爱祖国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一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要求。我们认为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我们都知道,就思想和行动的关系而言思想支配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思想中包含着认识,但并非仅仅局限于认识。人的思想还包括欲求、情感、动机、目的、意志等因素。推动和支配人们行动的。

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思想呢?这主要从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来看。

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就意味着,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确定的责任。

教师的职业是富于责任感的事业,教师的责任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重任。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按年龄上最容易受影响的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完全托付给他们。这是把伟大的责任加在教师身上的一种重托。每一位教师看到这段话都要有所触动,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自己的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而是像陶行知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一大事来‛,为一大 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自觉担负起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

2、教师要树立为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不仅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持有深沉的爱,还要把为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一切都将成为没有结局的开始,成为权宜之计,成为得过且过,苟且偷生。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到话,那他的喜怒哀乐就完全跟物质的东西相关。假如他所追求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其它东西就会放在次要,那么他的韧性就很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都会朝前走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社会责任感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越坚定。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理性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热的道德情感的有机统一,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一贯性的特点。

一位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案例:陶行知的教育追求

1917年,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同年秋,陶行知怀着‚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理想,回到了阔别三年的祖国。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的,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建立民主共和国。以教育救国、教育建国、教育治国为途径,实现民主共和国。

他的理想是和祖国的未来结合起来的,所以他为着崇高理想锲而不舍、呕心沥血、矢志不渝,无怨无悔。他自愿放弃优越的生活,率领青年在老山一片蔓草遍野、荆棘丛生的荒凉之地艰苦创业,开辟新教育基地,创建晓庄师范,一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当时的处境不仅异常艰苦而且还充满危险。抗战胜利后,他到上海,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时有遭暗杀的危险,却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希望,对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无线电大学、海上大学、空中大学,让整个上海,都变成学校,让上海500万市民,都能得到受教育和再受教育的机会‛,真是矢志不渝。陶行知为了人民教育事业,他总是舍己为人,毫不考虑自己。他如果追求个人升官发财是很有条件的,但他视之为粪土,而以为劳动人民多做好事为乐。他不仅臵自己的名誉、地位于不顾,甚至臵身家性命于不惜。他常说:‚唐僧西天取经,遭遇八十难,不知者以为他是自寻苦吃,其实他是抱着一个宏愿要完成,看破生死就能乐而忘苦。‛他从事教育事业都是为了劳苦群众。他无私奉献,为了创办晓庄师范倾其所有,拿出仅有的一千元,又把母亲死后的人寿保险金拿出来办山海工学团。创办育才学校,他除了卖字、卖文外,还把当参政员每月360元的车马费也全部献出。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终年穿一身蓝布料做成的衣服,有时连吃饭也发生困难,正像他自己说的:‚生活不如老妈子。‛为了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强盛,他无怨无悔。

陶行知自觉选择教育专业,放弃政治专业,与其共和国实现之途径——教育救国、教育建国、教育治国的社会观念不无关系。他不想跻身政界,选择教育为自己的立命之所,安身之处。陶行知的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国,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

(选编自《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二、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相互冲突的,一种利益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自己祖国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然而,人们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会矢志不移,排除万难奋斗不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回答是什么力量使她坚定不移地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事业时,她说:热爱是前提。她还说,她最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从饭碗考虑的。真正认识到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深深地爱上自己的工作,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祖国光明美好的前景给了她极大的鼓舞,看到孩子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迅速成长,她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从而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生为了孩子的成长,一生为了祖国的未来‛的信念。她说:有了这个信念,才千方百计如饥似渴地去补充自己的知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有了这个信念,个人的安逸,家庭的幸福,如有必要,我都能牺牲;有了这个信念,什么样 的个人屈辱我都能忍受,什么样的磨难我都不怕;有了这个信念,所有那些瞧不起 ‚孩子王‛,瞧不起小学工作的世俗观念,都不能使我动摇。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动力源泉。一个教师只有对祖国的爱,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祖国,没有社会主义,教师的个人价值就无法实现,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祖国的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成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把教育事业看成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甘愿为此奋斗一生。

三、教师热爱祖国要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爱国主义从内涵上来看,有三个层次: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这种情感随着理性的认识要升华为爱国思想,最终要转化为爱国行为。也就是说热爱祖国不仅表现在热爱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国度,而且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不仅表现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表现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更要体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行动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祖国的忠诚要靠忠诚地为祖国服务来培养。

人民教师强烈的爱国之情,则表现为深深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爱孩子就是爱祖国,我要把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之情,倾注到我的学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教育事业中。北京景山学校著名特级教师马淑珍老师是这样说的:‚我虽然天天战斗在三尺讲台前,每节课教儿童识几个汉字,担这几个汉字却连接着祖国‛。是的,一个教师对祖国的爱,既要像霍懋征老师这样体现在大的人生志向的确立,也要像马淑珍老师这样也体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

总之,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看他能否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他是否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他所爱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四、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

1、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履行的义务。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无论对于维护社会和集体应有的正常秩序,还是就个人在这个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位臵和作用来说,遵纪守法都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其中道德在社会秩序维持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一种手段。我们知道,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道德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与个人信念等因素进行,而法律是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执行。如果说道德是人格步入高尚的阶梯,那么,法律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教师的法纪观念如何,不仅反映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直接影响着培养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风貌的良性发展,这对于培养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民教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法纪风貌,做到遵纪守法,而且应当把它作为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一项基本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贯彻始终。

08师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现实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羞辱学生,体罚甚至变相体罚,不尊重家长,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和心灵虐待。给整个教师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例如:

2000年10月20日,云南玉溪市北城镇夏井小学四年级一班数学教师潘光礼,因不满学生何卫被打后骂其为‚潘狗‛,遂提出4个惩罚条件让其选择,第一是让每个学生依次打1000棍子;第二是老师亲自动手打100棍;第三吃下1000只活苍蝇;第四吃树上的绿虫。何卫选了第一项。何卫怕老师又下重手,表示愿让同学打,一女生迫于无奈,边打边哭,一共打了何卫200余棍。何卫当即被打得皮开肉绽,由于受不了如此体罚,他又只得哀求选择吃苍蝇。潘光礼听后,当即就叫几个男生到外面捉来了10只苍蝇,强迫何卫生吞下去。慑于潘的‚威严‛,何卫一边哭泣一边抓起7只苍蝇放进嘴里,吞下了3只后,由于恶心引起了呕吐,剩下的4只也被吐了出来。潘光礼认为分量不足,又让何卫吃下吐出来的4只苍蝇,后在何卫的苦苦哀求下才作罢。

近年见之于报端的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屡见不鲜,人们惊讶于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会如此粗暴,残忍,变成摧残孩子们心灵和身体的恶魔。当然有些老师也感到委屈,‚是为了学生好,是恨铁不成钢‛。除了师德修养不够,重要原因还在于一些教师法律意 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不能依法执教。

实际上,国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 第十七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违法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学生自身的,也是关涉教师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一些正直善良的教师发出呼吁:‚为了不让我们的教育蒙羞,是到了正视教育体罚的时候了。‛

3、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教育教学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不少,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等。从某种意识上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执法‛。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知法、守法和不违法。

第一,知法。教师首先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一切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行为的专门法律。在宪法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为骨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教育法根据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体现如下的法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法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法理;教学民主的法理;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法理;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法理等等。由此产生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继承吸收优秀文化传统的原则;重视德育的原则;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原则;教育改革与协调发展原则;鼓励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原则等待。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法律,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向教师的执教提出了要求,促使教师必须依法执教。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它的实施,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育工作和教师 队伍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重大意义。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坚决贯彻教育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执教。

第二,守法。依法执教要把法定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法律为尺度,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教师职业行为选择。从某种意识上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执法‛。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教师从教育的方法到手段都符合法律的规定。要知道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的行为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违法了。例如,截留学生的信件、偷看学生的日记;为保持课堂纪律而限制学生的言论自由;为应付上级检查或评奖评优而弄虚作假;公开学生成绩并张贴红榜白榜;大量代订复习资料并收取回扣等等

第三,不违法。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行为选择如果不符合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讲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

08师德规范第二条,爱岗敬业中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一、敬业是教师的一种境界和使命

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质工作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爱岗敬业是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师职业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如何才能敬业?它的前提是爱岗,热爱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岗位。

1、教师首先要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 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境界和使命。作为教师,是否认同与追求职业的社会价值,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是衡量或评价师德的重要指标或砝码。

如何培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呢?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同祖国美好未来的意义联系起来,就能感到教师为此而付出的劳动是值得的,就会感到当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而有了这种热爱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做内在基础,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就能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斯霞老师就说过:我的教学生涯说:我从事教育工作55年了!当看到我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我的内心是多么高兴啊!我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感到,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我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

2、勤恳敬业培养责任意识

‚敬业者,专心致至事其业也‛。20世纪30年代,梁启超先生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师生所作的《敬业与乐业》的演讲,全面地阐释了敬业的内涵,他认为敬业就是:

1、有业之必要:人人都要有职业,因为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2、敬的含义:凡做一件事,必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3敬业的原因: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只有敬业才能把工作做到圆满。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会把事情做糟,结果自己害自己。4敬业的表现:讲求素质。工作的过程要专注,尊重这份工作;工作的结果就是要完成那件事。5敬业的方法:专心工作是敬业的态度和最基本的方法,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应聚精会神地完成工作。

梁启超先生关于敬业的诠释给我们的启示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动自发的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包含着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努力践行的作风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大家都熟知的‚三个砌砖工人‛ 的故事,作为一个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说的是某建筑工地上,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说: ‚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这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砌砖‛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是机械单调,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作为。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动的位臵上,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 有发展。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即使是最简单、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砌砖工人也能成为建筑设计大师。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样,教育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类型: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如果一位教师把学校当做谋求生存的场所,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内心的自然与和谐,那么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为了一台机器,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他的生命内涵日益贫乏,生存品质日益下降,不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点。

是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终身与奉献和牺牲为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教师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教育工作是一种极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只有情志专

一、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终生不渝地献身于这一事业。‚安贫守志‛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行知精神的传承者,杨瑞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案例

杨瑞清,1963年生,江苏南京浦口区人,现任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1978年,杨瑞清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后的第一次中考。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杨 瑞清报考了中专。全乡共考中了3个,杨瑞清是其中一个。填报志愿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帮他填上了“晓庄师范”。在这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于1927年的著名师范学校里,三年的刻苦学习,让杨瑞清这个农村来的懵懂少年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并且慢慢萌生出一个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走行知之路!‛

一转眼就要毕业了,他们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师范生,分配形势非常好,留城,到好学校去,成为很多同学争取的目标。1980年底,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突然有个同学提议:咱们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办一所”行知小学“吧!这个提议,一下子在杨瑞清心中掀起了波澜。整个春节,杨瑞清都是在激动中度过的,他的心完全被想象中的”行知小学“占据了。”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杨瑞清和同学李亮一起公布了他们的《关于试办行知小学的志愿书》。顿时,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他们一时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南京市教育局的领导专程来学校找他们谈话,在赞扬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之后,又劝他们服从分配、锻炼成长。于是他们请求,将他们一同分配到一所最偏远、最破烂的乡村小学,领导终于同意了。

1981年夏天,他们被分配到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大队小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这所学校地处偏僻,下了公共汽车还要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排简陋的破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只有100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杨瑞清他们就住在用芦席隔开的半间小屋里,两张木床,一口水缸,一个难伺候的小煤炉,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可两个年轻人觉得,这比当年陶行知先生住牛棚办学的境界差多了,心里甚至还有点失落。农村学校缺老师,尽管他们毫无经验,但是,还是很受校长的器重,并被委以重任,挑起了重担。杨瑞清的任务是教一年级,是包班(即一个人教5门课,当班主任还兼任大队辅导员)。

理想要落实,激情要表达,杨瑞清把自己的班级命名为”行知实验班“,开始了他的”教学改革“。他回忆说:”那时我用的办法虽然蠢一点,花的力气虽然大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流失严重,杨瑞清就一个个盯住不放,反复做家长工作;班里70%的学生都是留级生,学习基础不好,他就及时鼓励孩子,手把手地辅导;学生眼界狭窄,他就在班上搞了一个图书箱,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课外阅读管理办法,迅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学校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这些都成了杨瑞清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使原先苍白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春天游南京,夏天到长江里游泳,秋天去登山,”六一“开营火晚会,国庆节开诗会歌会……以前让学生们厌烦的学校,现在成了最喜欢的地方!这些都被五里大队的农民看在眼里,相传学校里来了两个好老师。1982年夏天,农民们拿出改革开放后挣的第一笔巨款7万块钱,在小河边为学校盖了21间新校舍。年底,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学校。农民的支持让杨瑞清感动万分,他从心底里盼望:就让我们这样干他十年二十年吧,就让我们这样干他一辈子吧!

1983年春天,由于杨瑞清表现突出,受到当地县委的重视,调任他到江浦县团委当副书记。走的那天,孩子们哭成了小泪人。大队支书说:‚我们不舍得你走,但我们不能耽误你的前途‛。到新的岗位工作以后,杨瑞清却发现自己离开了学校和学生们,感到特别空虚和心神不宁,这种感觉让他度日如年,难以忍受。只干了几个月,杨瑞清再也熬不住了,他决定还是回去当他的乡村教师!有人说他傻,可直到今天杨瑞清也不后悔:”当年陶行知先生下乡办学,有人说他是傻瓜,他却说:'惟有傻瓜,救得中华'。我一个中师毕业生而已,为什么害怕人家说一声'傻瓜'?“ 杨瑞清回来了。看到希望的农民们再一次集资10万元,给学校建起了图书室、体育室、音乐室……接着教育局又为学校调来了一批新老师,五里小学成了全江苏办学条件最好的小学之一!

1985年1月10日,五里小学被命名为”行知小学“,22岁的杨瑞清被任命为校长。1986年夏天,”行知实验班“的学生以良好的成绩毕业,杨瑞清开始在全校开展”不留级实验“。那一年,他还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本科函授班……那段日子,就像校园和村庄里到处盛开的鸢尾花,真是美好啊。

在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当20多年校长的人并不多。杨瑞清的独特就在这里,他认同了这里,认同了自己的价值,摆正了自己的位臵。这样,所有对他的猜测都不攻自破,他死心塌地要做一辈子校长。他有自己的哲学——‚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奇。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大事。‛让教育回到教育本身,这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境界。

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坚守乡村20年,把奉献出自己的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有所创造,把一个把这所破旧的农村小学办成了拥有24个班、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的”省级模范学校“。先后他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受到全国教育界瞩目。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

二、教师在事业的奉献中成长和发展

1、爱岗敬业就意味着奉献 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其中在教师道德中世人最为推崇的传统美德是在教育事业中甘为人梯、终身不渝的献身精神。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学返国,放弃教育部长高官不做,视三青团书记要职为粪土,终身安于‚粉笔生涯‛,投身教育30年,赢得桃李满天下,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同志,从18岁起就从事教师职业,在他从教的70年中,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等时期,饱尝忧患,矢志不渝,从一个为生计所迫的教书匠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从一名民主主义战士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他始终坚持‚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人民师表‛。

国家和人民不仅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投身教育事业,而且更需要无数像陶行知、徐特立一样的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立足教师岗位,去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去培养和造就未来的建设者。

教育劳动是有高度责任性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一开始就必须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教育劳动又是很繁重和复杂的,繁重的任务不断耗费着教师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教育劳动还是一种长期的连续性劳动,只要学生存在,教师就不可能脱离工作,也不可能放松和间断工作,否则班级质量将明显下降。任何一位教师都难免利用休息时间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家访,也难免夜以继日地备课和批改作业。教师的工作很难在八小时以内完成,教师在业余时间所提供的劳动几乎都是无偿的。

一位教师对其职业具有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要有‚守摊‛精神。他说:‚守‛是课前认真备课,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案;‚守‛是出满勤,干满点,给学生做好表率;‚守‛是认真地批改作业,绝不放过学生的一点差错;‚守‛还要放弃自己的好恶,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守‛要收敛自己的脾性,耐心和笑脸才是教师的通行证。总之,为了这一‚摊‛,教师要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守住学生。

2、教师在奉献中不仅仅是付出,从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杭州市优秀教师朱莱龄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为下一代而枯萎。相反,我觉得在孩子们中间我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是的,教师并非只是奉献,只是付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育学生,自己也得到发展、升 华,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共进。有人说过: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先生的完善和发展。实质上,教师职业生活过程既是一个育人过程,也是一个育己过程;既是一个成人过程;也是一个成己过程是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生命力量不断提升与充盈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主要是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生命力量不断提升与充盈的过程。教师的成长包括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教育智慧的养成为核心,以教师整体德行的提升为目标。教师在奉献当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丰富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了奉献精神与自我发展精神的统一,这又是教师教育和教师生命价值长远意义的体现。试想,如果在工作中只感到在奉献,在不断地付出,感受不到身心的快乐和幸福,由此对职业自然会产生一种厌倦感和冷淡感,对工作也就失去了热情。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体验到的是愤怒、疏离、寂寞和孤独的感觉,矛盾重重,冲突不断,那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们培养出健康、幸福、和谐的学生呢?

一位教师说过:教师要做‚蜡烛‛、‚人梯‛、‚春蚕‛,但不能仅仅是奉献,还要从中获得一种生命成长的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感。也就是说,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在照亮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职业的崇高之处,也是其他任何职业无法比拟之处,就在于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已经不能用人的自然生命来衡量其生命的价值。教师的生命在千万名学生的生命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民族的生命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甘于奉献固然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总而言之,都是以教师的奉献为前提

案例:杨瑞清是这样看待教师的奉献与成长的关系:

我终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报了关心我的人,我相信对于这种回报他们会满意的。抓住这份感觉,我很开心很幸福。用成长来感激,要拼命地成长。

我喜欢用三个词描绘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样子:第一个词是‚坚持‛,第二个词是‚感激‛,第三个词是‚成长‛。

人们对我有不少夸奖,也有不少非议,有人说‚高尚‛,有人说‚勤奋‛,有人说‚聪明‛,有人说‚能吃苦‛,也有人说‚虚荣,爱出风头‛,也有人说‚走运‛。其实,对我的这些描述都不够准确,谈不上‚高尚‛也谈不上‚虚荣‛。我给自己找了一个感觉最能描述我的状态的词,就是‚坚持‛。我在乡村小学20多年没挪过步子,一直坚持走行知之路,所以就使得我所做的事情似乎有了一个好的局面。我坚信任何一个人只要肯把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都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一心坚持,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 了人生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实际是生命的根基,你把这个根基扎在事业上面,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源不断的滋养,从而生长出自信心来。

诚心感激,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找到了这种平衡点之后,就不会再自负了,再自以为是了。人既不自卑又不自负,就真的很轻松,很快乐了。因为感激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感激,不是为感激而感激,不是好像欠人家的才感激,所以这种感激是真诚的,是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全心成长,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是一定跟别人相比,主要是对自己的生命而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拓展生命的空间,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制高点。而且,这个制高点是没有限高的,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坚持、感激、成长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才能够坚持;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才能够感激;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才能够成长。坚持、感激、成长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不可以割裂开来去对待。我是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过来的,我还将弘扬行知精神,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向未来。

三、在敬业中感悟教师的幸福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显然,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也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教师所追求的职业目标应该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者幸福地做一个教师。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者幸福地做一个教师呢?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叶澜教授是这样说的: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奉献,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

第一,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奉献。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过:教育是没有物质实惠的神圣事业,有物质欲望的人压根儿就不能成为教育者。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既无显赫的地位,也没有丰厚的物质待遇。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也没有举世皆知的辉煌业绩。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课上课下,白天夜晚,总是默默地向学生倾洒着心血和汗水。可以说,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

当然,教育事业是一项永恒性的事业。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都应具有‚超越‛时代的不变的价值,即永恒的价值,甘于奉献的无私忘我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位教 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养者。一个人为他人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光源。是的,教师在物质上也许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老师拥有教不完的学生,当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感情投入教育事业中并为之奋斗,从中体味学生成长的快乐,享有‚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一干就是60年。霍懋征老师为什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无怨无悔地奉献60年?

首先,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价值的深刻认识:‚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其次,来自于她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霍懋征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不是一种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再次,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年6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1966年6月,她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岁的儿子被人轧死,15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的事业在课堂上,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信念的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忠诚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道德义务。

这是霍懋征的座右铭:‚当教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工作60年感到无悔。1993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 ‚做一名教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也是霍懋征优秀的个体道德品质最充分的体现。

(选自《特级教师家园》)第二,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

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创造的过程,教师每一天创造者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育场景,面对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孩子,他巧妙地施展因材施教的艺术,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性格阳光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光明起来。而教师从中体会到满足与快乐。教师还每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课程,把‚干瘪‛的教材丰盈起来,把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鲜活起来,当他们在课堂上词采飞扬,诗情洋溢时,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效果的突破,都能给教师带来成就感,令教师幸福不已。当教师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传递爱与自信,以自己的真情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时,作为教师伴随着热情和激动,感受着幸福,体会着幸福。相反,一个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人,每天都是机械的重复,没有刑期的劳役,那么,他只有痛苦和绝望。所以,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

第三,教师的幸福来源与学生的成长。

学生活泼、健康、全面地成长、发展是教师劳动的根本指向,也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全国特级教师张学钊老师说;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超过自己。对教师而言,学生的成长进步,就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也是他们全部付出的价值所在,更是他们的最大的快乐与幸福。学生是教师幸福的源泉。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正是教师生命增值的过程,是教师灵魂的延续,是教师价值的实现,是对教师生命的肯定,法国作家雨果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教师由于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爱的回报,这就是教师拥有的最大的幸福。

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曾经深有体会的说:‚33 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教育工作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的幸福来自于学生。有一年年年底,我感冒发烧,但医生误诊通知我立即住院,我的学生听说后都急哭了。傍晚,全班 50 个孩子谁也不愿回家。没有人讲话,没有人做作业,大家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焦急地等待消息。六点多钟,我回到了学校。当班长冲进教室,向大家报告 ‚黄老师一切平安‛ 的好消息时,同学们都欢呼起来。第二天,孩子们自发组织的 ‚师生情‛ 主题班会召开了。在 ‚祝你平安‛ 的歌声中,孩子们把一束象征着纯洁、健康、幸福的百合花和一张有全班同学签名的贺卡送到了我的手中,我激动得哭了,我又 一次感受到一个教师的 ‚富有‛ 和幸福。

教师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与智慧的桥梁,教师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为了学生早日成才,优秀的教师总是呕心沥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作,岁月消逝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不企望成为显赫的名人,但当他们看到学生一批批成才时,却感到无限的喜悦。因为他们从成才的学生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看到了事业的兴旺发达,看到了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总之,时代对教育寄以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乐于为之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第三讲 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08师德规范中第三条,关爱学生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一、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

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能从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并非来源于血缘关系,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

2、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教师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案例:

‚老师是船,扬起理想与信念的帆,乘风破浪,送同学们抵达成功的彼岸;老师是火把,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激情,为他们照亮人生前进的航向;老师是一把金钥匙,开启童心,唤醒童趣,帮孩子们找回童年的快乐;老师是妈妈,用母亲特有的细腻与慈爱,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注定了老师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奉献。‛这是河南省许昌市古槐街小学老师刘夏笔记本扉页上的一段话。

从教18年来,刘夏正如这段话所描述的那样,在三尺讲台上乐此不疲、默默耕耘。刘夏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踏上教坛的,如果没有下面这件事的发生,也许什么都不会改变。那是她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她接了一个二年级的新班,班里有一个全校出名的调皮大王——刘大宝。他不仅天天迟到,不写作业,还经常打架惹事,为他没少跟着背黑锅的刘夏更是气得堂堂训、天天留。每每这时,他就一言不发,瞪着乌亮的眼瞅着刘老师,充满了怨恨与不服。有一次甚至当着刘老师的面在教室大小便,执教才两年的她一下子就蒙了。凭着那股不认输的硬劲儿,她咬咬牙,硬着头皮去家访。没想到迎接她的竟是破烂不堪的瓦房和他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孩子竟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又怎能苛求他幼小的心中充满爱呢?刹那间,刘老师的眼眶湿润了,胸中充斥着懊悔、同情与爱怜。她发自内心地想帮帮这个和弟弟一样大的孩子,帮他摆脱生活的阴影、学习的困境。从那以后,她暗自观察,发现大宝的爱好与长项,利用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在班里公开表扬了他,大宝的眼里第一次有了闪亮的惊喜。她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帮他补课,送给他儿童杂志、学习用品。渐渐地,大宝变干净了,也按时交作业了,见了刘老师那黑亮的眼睛总是含着笑。就在刘老师为他的进步高兴之时,不幸却再次降临到这个苦命的孩子身上。临近期末,刘大宝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当刘老师闻讯来到医院时,孩子已病危,他那苍白的小脸,可爱的笑容,懂事的话语至今在她脑海中萦绕:‚刘老师,现在我可想上学,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可是老天再没给他机会,这个可怜的孩子过早地夭折了。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刘老师泪雨滂沱……。

她从一个孩子身上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也强烈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同时,她也把深深的遗憾埋在了心底。那一刻刘夏发誓:我要用心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永不在一个孩子身上留下遗憾。正是这件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观,让这个年轻的女老师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要竭尽所能,干好教育事业,不辜负任何一个孩子。

刘老师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师德理念:让每一颗幼苗都得到爱的滋润,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为了这一信念,付出多少她都不在乎。为了拉回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的 小卓,她曾深夜游走于大街小巷,挨门串巷地寻找、打听,直至凌晨找回迷失的‚羔羊‛,百般劝说,终于唤醒其昏睡的心灵;爱的奉献,铸就了刘老师事业的辉煌,也成就了她所深爱的孩子们。由她的事迹材料拍摄的专题片《让每一朵鲜花都享有阳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谈起对教师工作的感受,她微微一笑,说:‚教育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抓住了‘爱’这个教育之魂,就抓住了教育的全部。‛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不计回报、无私的、神圣的爱。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要做到:

第一,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有人做过一项调查:中小学生的心里话最愿意和谁说:第一是朋友,第二是同学;第三是父母;最后也是最不愿意的是老师。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的重视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斯霞老师认为:只要我们撒下了爱的种子,学生们也都把她看成知心的母亲一样,爱 戴她,尊敬她,有话愿意向她说,有事愿意找她讲。毕业离校了,学生们还保持着和她的联系。但是,有的教师上课过于严肃,搞的学生精神紧张。事实上,在严肃紧张的环境里学习,效果远不如在活泼愉快的环境里好。变师生关系为‚猫鼠关系‛,应当看作教育的最大失败。

第三,爱护每一名学生。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教师关心热爱学生,会由此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道德情感;赞可夫说:儿童对于教师给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

第四、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和21世纪对一代新人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能接受,并能自觉切实执行的。

一是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 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所谓 ‚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慈母对孩子之所以无私,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它强烈地感化着青少年一代,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

二、在尊重中走入学生的心灵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肯定不及教师。但作为一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论学生感受如何,也不论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狠狠地训斥学生,而且讽刺、打击甚至体罚,结果使许多学生畏惧教师,对教师敬而远之,有心事,有苦恼,有秘密都讲给同学和伙伴,而从不敢向教师倾诉。这种现象很普遍,它使师生关系出现障碍,为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削弱了教育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案例: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自杀身亡,是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实际上,三毛的自杀与她少年时期在学校的一次遭遇有关。

三毛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她的数学老师平时对她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

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上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老师的侮辱。

回家后并没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直到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七年之久。

(选自《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相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成长的力量。三毛的数学老师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教师对学生只有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平等地对等和尊重学生,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 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第二,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名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好多不愉快的事情。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顽皮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恒长的伤害。

第三,宽容和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案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这四块糖被称做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糖果‛,成为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精神力量。(选自《中国青年报》 2001年8月15日)

三、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检验教师的一个职业道德标准。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不能把‚爱生‛当成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寻找合理的依据和形式。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和一切活动中。

1、保护学生安全

保护学生安全,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规范角度,都是教师不应回避的责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改,通过规范的形式来激发我们的道德愿望,激发社会的普遍美德,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教师在规范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教育和关爱也必将更具人性魅力。

师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适度而理性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不是侵犯生命权的道德管制。职业道德是一种与职业责任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普遍性的社会道德相比,更加具体和明晰——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的职业道德,往往明确了从业者要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表现出更高的道德素质。譬如军人,再譬如教师、警察以及医护人员,特殊的责任,需要他们冲在前面,不仅是道德自律,不仅是以身作则,还有牺牲‚小我‛,保护‚大我‛的公共使命。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常常难以拥有成人那样的判断与处臵能力,教师当然要成为他们校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引领者、组织者。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

案例:‚范跑跑‛和‚杨不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地震时,四川光亚学校的范美忠老师不顾学 生,本能地猛冲下楼,第一个到达操场。事后,范美忠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的帖文,说:‚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2008年6月12日,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2)班上午的最后一堂课是地理。课上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坐在第三排的陈某和杨某不知为什么突然发生了争执,随后两个人在课堂上当着正在上课的教师的面打了起来,而且越打越凶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经贵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的称呼,他的行为选择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共同的责任。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无论当时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也无论背后有什么样的复杂内幕,作为一位教师,面对两名学生越打越凶的情况,选择无动于衷、任其发展,于德于法都是不相符合的。

然而,有许多优秀教师,在危险来临之际,为了孩子的生命,勇敢的教师,用柔弱的血肉之躯,用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抵挡了死亡,用爱和无私撑起了希望的天空,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许多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他们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师德和保护学生安全的含义。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难,美好的世界在瞬间坍塌。为了孩子的生命,勇敢的教师,用柔弱的血肉之躯,用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抵挡了死亡,用爱和无私撑起了希望的天空,把生的光明留给孩子,把死的黑暗留给自己。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殷雪梅老师生前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一位普通教师。2005年3月31日12时10分,她在护送学生沿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向学生队伍冲来,危急关头,殷雪梅老师奋不顾身张开双臂冲上前去,将正在马路中间行走的6名学生奋力推向路边,学生脱险了,而她却不幸被汽车撞飞出20多米,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于4月5日凌晨1时永远离开人间。殷老师的瞬间英勇壮举,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5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殷雪梅为‚全国模范教师‛。

2、关心学生健康

关心学生健康,首次被写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近视率持续走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担忧。教师要负起责任来,引导督促学生加强锻炼,不得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

在心理健康方面,2010年03月19日楚天都市报 报道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容易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一项对中国五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5.2%的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77.9%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人认为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行为叫‚心罚‛(又称‚冷暴力‛)在悄然蔓延,它不直接指向学生的身体,而是指向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心灵的惩罚。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歧视、人格的侮辱及权利的剥夺。体罚可能导致学生一时的皮肉之苦,而心罚往往会使学生一生都留下阴影,其造成的心灵创痛可能终身难愈。它所造成的危害比体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案例:阜宁县明达中学高三(7)班学生郭大龙跳楼身亡的消息迅速传遍小小的阜宁县。自杀的原因也很快被师生们口耳相传,‚导火线‛小得令人震惊,居然是‚上课讲话‛。2010年1月18日的上午语文课上,高三(7)班一位刘姓学生边和同学讲话,边伸手拍了一下坐在前面的郭大龙的肩膀,就在郭大龙回头的一刹那,被正在上课的刘雯雯老师揪个正着。三人随即被叫到教室后面罚站。郭大龙向刘雯雯坚持自己并没有讲话,所以不该罚站。那位刘姓学生也和刘雯雯顶嘴,并且可能还讲了脏话。

有学生回忆,刘雯雯当时很生气,并且放话说‚我不怕事情大,大不了老师不干了‛。刘同学随后被德育处来人带走,大龙和另一位同学则被要求自己去找班主任接受处理。

学生们现在都不清楚,1月19、20日两天,刘雯雯和大龙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一件本来十分平常的‚上课讲话‛事件拖延了数天还未了结。可以肯定的是,刘雯雯老师对这次事件的认真程度超过了学生们的想象。

1月21日,学生们到校刚准备上早读课,刘雯雯来了,她一坐下就把大龙叫上了讲台。一位学生回忆说:‚我看到刘老师疾言厉色和他说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就站在前面了。‛另一位学生说,‚刘老师叫他写检查,在班级里读,还叫他带家长来……‛ 紧接着的第一节课从7:40开始,正是刘雯雯教的语文课。课上到8:00左右,已经被罚站了近一小时的郭大龙突然出声。他说:‚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就那天事情我作个检查。‛一位学生说,他发现这时大龙嘴唇瘪着,似乎在忍着哭,显然十分委屈。但刘雯雯老师并没有停止讲课,开始叫学生上讲台去做题目。大龙接着说:‚那天我不应该和某某某说话‛,但刘雯雯却好像没有听到大龙的话。‚语文老师让我们拿出试卷,并找人上黑板订正(大家都看得出来,那是不给他机会)。然后他就出去了,事情就发生了……‛一位学生事后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回忆记录里写道。

高三(7)班位于明智楼的一楼。没有人知道,他是以怎样的心情走向明智楼六楼的。从出教室到跳楼,仅仅只有三分钟,他就与同学亲人阴阳两隔。很多人喟叹这个青年的心理脆弱,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一个18岁的男孩,强忍委屈开口道歉,却被视若无物,这种挫折似乎并不常见,何况还是面对着66位朝夕相处的同学?

从事件的经过来看刘雯雯既没有讽刺挖苦郭大龙,也没有体罚郭大龙。但是正是刘雯雯老师的冷漠,无声的羞辱,致使郭大龙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使他走上了绝路。

3、维护学生的权益。

学生的权益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学生的权利是与其身份和法律地位紧密相连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未成年人,正在接受教育。这决定了他们享有权利的特殊性:作为公民,他们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作为学生,他们还享有其他公民不具有的权利。因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大多未满18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他们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尚不充分,还不能完全准确地辨别是非和保护自己,因此法律对其权利必须给予特别的保护。我国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隐私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通过,2006年12月29日修订)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这是新增的条款,明确和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一大亮点。

生存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发展权是指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受保护权是指不受歧视、虐待和忽视的权利; 参与权是指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并就影响他们生活的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

学校既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也是保护学生权利的主要部门。尤其是教师,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各项权利,做学生权利的维护者。另外,要求教师既充分尊重学生,又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的心灵。

第四讲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08师德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1、教书育人涵义,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

3、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甚至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首先,它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

其次,它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非只重视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一般学生。

再次,它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四,它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为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教师李庚南,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反对加重学生负担,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她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学生学力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学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超越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李庚南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成功不仅来源于教学的成功与喜悦,更来自于塑造灵魂的成功。她从教50年,当班主任50年,有人说她是新中国历史上‚班主任龄‛最长的一位中学教师。为了做好一位名副其实的‚人师‛,她以一位母亲或奶奶的心态,从‚假如我是学生‛想起,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 进行情感教育,以人格魅力育人。她说:‚我用执著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我无数的学生成才了,成家立业了,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选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2日)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育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一位教师说过: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

案例:

湖南株洲二中语文教师尹建庭,在给学生上入学教育课时对学生说:‚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尹建庭还把这些观点写进他的教学研究论文。尹建庭还写过一本书,名为‚人世老枪‛,其中也是宣扬以上观点的。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中国古代哲人讲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既然‘无我’,那人活着与死去有何差别?所以我说,最高境界应该是‘有我’。世界一切都必须为我服务,不然,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天下最大的谎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什么捡钱包啦,见义勇为抓小偷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啦…不用问,80%是假话谎话。‛(选编自《扬子晚报》2001年8月1日)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在谈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时说:教育不仅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尹建庭作为一位教师,他所宣扬的言论和观点不仅严重违背了师德的要求,而且可能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未来发展,因为教师的手上握着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世界的明天。正如卢梭曾经告诫教师的那样:‚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2、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创新教育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创新能力。前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在北京大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的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叶澜教授说过:‚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讲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要求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生不只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独创性的方法,这一切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有可能完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的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我国台湾学者毛连韫教授指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的10个方面:提供民主的教学气氛;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暂缓批判;提出一些开放性、没有答案的问题;允许从事独立学习工作;不排斥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改进作业及评价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家长密切配合,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知识基础,活用原则,推陈出新;注重创造的伦理,辅导正向的发展等。

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因此,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原有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原有教育经验的积累,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自身知识传授能力的同时,着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不仅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

其次,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实施学科教学,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让具有不同基础和潜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自由探讨、标新立异的氛围和环境,既要提倡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又要公平竞争,激励进取和拔尖。教育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有定规而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拘泥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机智灵活组织教育劳动,才能培养出既符合统一的教育目标,又有丰富个性的新人。因此,开拓创新是教师的重要品格。它要求教师不因循守旧,善于打破陈规旧习大胆改革;不主观教条,善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盲目崇拜,善于学习先进为我所用;不故步自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攀登新的目标。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承担起创造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历史重任。

案例:

甘肃省静宁一中化学教师王好学,1986年以来,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提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察感知——探索释疑——归纳小结——练习巩固‛四环节教学法,就是结合化学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来启发学生学习。而后,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摸索、验证,提出了‚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讨论探究设计方案——试验观察验证假说——师生辨析整理归纳‛的启发探究教学模式,力求做到三个转变: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变;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转变。在王好学老师眼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他认为,作为化学教师,要注意以化学试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王好学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必须学会‚少讲一点,多说一句‛。讲课和旅行带行李一样,要少而精,要善于少讲一点。当然,舍弃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舍弃就要理出头绪,抓住重点,少而精,精而细。而‚多说一句‛,就是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那些值得发挥的可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东西。这些内容,常常就是知识的来源,规律的发现,知识的活用,创造的顿悟,它的作用是深远的,学生可能会记忆一辈子,可能会举一反三,可能会领悟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选自《教育文摘周报 》2008年第27期)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精神成人

1、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当作目的。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

2、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精神成人,即引导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看作‚不是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准备苟同一切和盲从一切的人,而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的人。‛

其次,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从一位道德品质优秀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是负责、热爱、尊重、同情、诚实、守信、友好、平等;而从一位道德品质低劣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是冷漠、卑视、势力、散漫、虚伪、自私等。这些直接的道德经验,常常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确立。

3、教师的爱促使学生精神成人。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潜移默化之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上海市尚文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她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她在北京开会,得知班上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是黄老师还是急得寝食不安,因为这说明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回到上海,一下飞机,她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匆匆赶去超市买了三支新型、精致的笔,分别送到了三个小男孩的家中。孩子们见了黄老师开始都很不安,低着头准备挨批评。她知道,如果此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们,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宽容和信任,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黄老师把笔递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并告诉他们,以后需要什么,可以对爸爸、妈妈讲,也可以对老师讲,可千万千万不能再干这种糊涂事了。没有斥责,没有严厉的批评,三个孩子拿着老师给的笔,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老师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

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他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已搬迁至浦东的失主 ——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家激动不已,特地来到学校,一定要给他们每人 50 元酬金,以示感谢。可孩子们婉言谢绝了,他们说: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我目送两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走出校门时,心中感慨万千,有谁会想到,这两个孩子前不久还犯了错误呢。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师这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精神,能诱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激情,并影响学生的理想、志趣、爱好和毅力,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在感情和心理之间架起一座

互相信赖的桥梁。对教师敬业精神和行为的崇敬,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举止、言谈,以及内在的气质、信念、生活态度都进行自然的模仿。教师的教导会像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感到温暖、欢乐和幸福,从而激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内部动力。

第五讲 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教师职业道德第五条为人师表中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是范‛。为此,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一、以身示范,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 1.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

教师的职业是富于责任感的事业,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早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从事教育劳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自己的人格,教育功效的高低也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健全程度。这都决定了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期望,一种召唤,一道无声的命令,更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强调:‚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教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反自己的教训,除非存心使儿童变坏。‛

2.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具有深远性,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教师善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乃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

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案例: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有一位他非常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他对鲁迅的影响十分巨大而又深远。鲁迅回国在北大任教时,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住所的墙上,书架的对面。鲁迅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境界、理想信念都会对学生起着直接的、重要的示范作用。

3.教师的为人师表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

社会上的各种职业,都会与人们发生一定的联系,各种职业道德也就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职业的劳动特点不同,其职业道德对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会有所不同。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的影响显得更广泛,更深远。

教师的为人师表直接关系学生人格的塑造,影响学生一生的做人品质,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简单消失。这种影响已经凝结成为学生内在品质中比较稳定的一部分,从而将伴随学生的一生。

再从整个教育事业、整个社会方面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同样是长远的。教育是一项代表未来的事业,它是为以后十几年、几十年培养人才的,是百年大计。而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教育劳动的成败,关系教育事业的兴衰,关系未来社会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千秋万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教师是学生最关注的人物,也是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从道德品质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它能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师积极的道德情感形象,富于生动性和感染性,可以引起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教师坚毅的道德意志,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它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力量,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它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无数教育实践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严于律己,做出表率

在卢梭看来,可敬的教师应该是‚德行高洁而不虚伪,心地仁慈而不优柔,说话坦率,言行一致‛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位优秀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雅,亲切自然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加强语言修养,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第一,语言要规范。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普通话的要求,教师专业授课必须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第二,语言要精练。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做到言简意赅,提起兴趣,激起灵感,启迪智慧。

第三,语言要准确。教师使用语言时要确切清楚,不含混。教师要准确地表达概念、规则、原理等内容,清晰地传达思想感情、愿望等教育要求,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互相矛盾。

第四,语言要生动。教师的语言除了做到规范、精练、准确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做到优美生动。要使语言有美感,做到音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鼓动性,音色甜润优美,话语流畅自然,速度快慢适中,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疲劳感,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还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其比较鲜明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的语言不能呆板单调,枯燥乏味,使人听来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

第五,语言要纯洁。教师的育人职责要求教师的语言文明纯洁,切忌一切低级、庸俗、下流的污言秽语,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说话都要讲究文明礼貌,都要自爱自重,尊重别人,保持自己良好的风范形象。

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用刻薄蛮横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奚落。如果一位教师教育学生时粗话连篇,满嘴脏话,那么,他实际上是在强化学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是在把学生推向不幸的深渊。如果教师帮助少数调皮学生,维持课堂纪律或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时缺乏自制力,不加分辨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歇斯

底里的破口谩骂,那么,他这是存心使学生变坏。总之,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使用文明健康的语言,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就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还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污痕和创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仪表端庄,格调高雅

教师的仪表最直接地反映了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良好的仪表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敬重,糟糕的仪表能引起学生反感,破坏师生间应有的亲和力,从而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教师的仪容要整洁。仪容在社会交往中表现了一个人的文化档次和意识修养,它是在社交礼仪中最基本的起点。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尤其应注重视觉形象塑造,比如不能蓬头垢面,不能浓妆艳抹,发式奇异,不能精神萎靡,愁眉苦脸;而要情绪饱满,朝气蓬勃,光彩焕发,成熟向上。如果一位教师不注意口腔卫生,带着满口的烟味、葱味、蒜味等异味走进课堂辅导学生,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交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无论是对学生,或是对教育机关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

蔡元培先生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表,他每次去学校给师生讲话和上课,必定要换上浆洗得十分清爽的衣服,把每一颗纽扣扣上以后,还要对着镜子整理一番。进入演讲厅或教室前,也习惯整一整衣冠。这种讲究整洁的好习惯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第二,教师的服饰要朴素美观。服饰包括着装和饰物。对教师来说,着装、首饰必须符合教师的道德要求。首先,做到衣着整齐清洁,饰物典雅大方。教师的整个穿着打扮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道德要求和审美标准,不要与教学、教育气氛相冲突。

其次,教师的衣着要朴素美观,不要奇特古怪,艳丽花哨。教师的衣着仪表要符合民族特点、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不能搞什么标新立异,穿着奇装异服,有辱斯文,有失体统。

服装款式要美观大方,不要过于陈旧,显得落伍,也不宜太赶时髦,追求新奇;衣服颜色和装饰应尽量素静雅致,不要艳丽夺目,花哨惹人。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如果教师的衣着打扮奇特古怪,华丽花哨,就会使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到教师的服饰上,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因此,教师的衣着打扮一定要考虑自身的职业特点及环境要求,要和教师的职业身份相适应,考虑它们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第三,教师的举止适度端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教师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

以,一位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 教师讲课时要举止适度,动作文雅,表现出文明的气质,不要拍黑板,擂讲台,捶胸顿足,显得缺乏修养;和学生交往谈话,要热情而有分寸,亲切而讲究礼节,表现出庄重而随和的品质。一位教师只有举止适度,行为端庄,才有利于确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欢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身教形象,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感染。

3、风度从容,彰显个性

风度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所提供给他人的一种综合形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风姿、风采、风格、风韵,都是风度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的风度与这个人的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相关。一句话,风度离不开一定的外在表现,也离不开特定的精神内涵。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高超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教师要体现以下的风度:

第一,教师要稳重。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遇事必须冷静沉着,泰然处之。教师应该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其是一个可以信赖、值得尊敬的师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情况,都表现出博大高深的知识涵养,沉着冷静的性格气质,成熟稳定的思想情绪,进取自强的人生态度,勇谋兼备的才干本领;不能因为自己的心境不佳,身体不好就发脾气,耍态度,也不能因为自己心情愉快就手舞足蹈,举止轻浮。这既有失教师的风度,也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第二,教师要可亲。因为没有可亲,教师的稳重很可能变成学生心中的凝重或沉重。就不可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教育学生时要表现出师长的爱抚和关切,目光要充满热情和希望,面容要慈祥,态度要诚恳,表情要温和,情绪要稳定,使学生产生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教师是做育人工作的,他要面对面地通过言传身教去教育、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位教师待人接物时谦恭有礼,坦然自若,面对成功和荣誉不骄傲自大,面对失败和挫折不悲观气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就会消除学生对其的畏惧和对其水平的怀疑之感,学生就会主动地接近教师,钦佩教师,学习教师。

第三,教师要有识。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他是职业的知识传播者。要向别人传播知识,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有三个特征:一是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二是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三是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教师只有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才可能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机会,才可能及时发现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才可能把所教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只有掌握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才可能使学生在重要的学科领域中达到较高的水平,掌握今后从事工作的真才实学。

教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才能正确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案例:近日一段‚珠海北大附中师生课堂抡凳互殴‛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显示,一女生频频打断老师讲课,老师恼怒之下踹了学生的课桌,随后女生拿板凳砸向老师,最后两人互殴起来。

课堂上发生师生矛盾,是正常的事情。但是造成师生互殴事件这就很不正常。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有责任和义务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但是,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虽然学生的多次打断老师的讲课,教师应该先停下来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弄清楚学生为什么会打断自己的讲话,学生的话有道理吗?在心中三思,学生打断自己的讲话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若是善意的,就加以表扬鼓励,若是恶意的,就用说理教育法,耐心说服学生,即使面对学生的恶意,不能发怒,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你发怒之前,想一想你发怒的原因,找出原因之后你的怒气可能早已消失了。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情况,都要表现出博大高深的知识涵养,沉着冷静的性格气质,成熟稳定的思想情绪,进取自强的人生态度,勇谋兼备的才干本领。这位老师,面对学生的无理取闹,竟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殴,这种现象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容许的。也反映这位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

4、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教师是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文明人。在社会交往中,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为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做出道德表率。这不仅对在全社会树立教师威信,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教师光荣‛的风气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是社会风尚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志,也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石。因此,教师遵守社会公德,不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十分重视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的缺失现象也比较普遍:随地吐痰,乱抛废物,乘车争先恐后;汽车上,商店里,一点小小的摩擦、40 碰撞,就往往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遇到人与人发生冲突时,看热闹起哄者众,化解者往往被误解,遭指责;公共设施屡遭劫难,其被毁坏的速度十倍甚至百倍于个人财产;公有财产或被盗或被损坏。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社会公德是低层次的道德规范,是否遵守是‚小节‛问题,那么,他们在公共场所就可以不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从而损害了教师形象。

教师在社会交往中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尊重每一个人,这是教师知识水平高,修养深的一种具体表现。在社会公共场所,如遇有不良现象,教师要首先走上前去制止,而且方法要讲究,说话要以理服人,行为要有示范作用,让所有人都能从其身上看到真善美,看到社会的文明和人类的进步,从其一言一行中体味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教师的高尚情操就是一面旗臶,会引导全社会的人从善除恶,使更多的人进一步约束自己,调整自己,把社会公德和各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去自觉地做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公民。

5、廉洁从教,洁身自好

08师德规范特别要求教师要做到: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正是在市场经济的这种负面影响下染上了弄虚作假、追求个人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教育领域虽不是重灾区,但一些教师中也出现了按酬付劳,‚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单纯雇佣思想。有的老师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个人利益,有了一些资本就摆资格,讲价钱,亵渎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例如,有的教师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削弱;有的教师热衷于炒股票,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增加‚灰色收入‛;少数班主任对教室内的座位实行有价安排,学生家长‚感情投资‛了,学生就被安排在好位臵上,否则就是‚后‛、‚边‛、‚角‛了。有的教师公然当起商品的代言人,学习工具、教学用书、生活用品一律由其统一采购,变课堂为商场,变学校为市场。有个别教师甚至明目张胆向家长索贿,真是利欲熏心,有辱斯文,丧失了基本的社会公德,在社会及学生家长中产生了恶劣影响,污染了社会风气。

一段时期以来,有偿家教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无论是对教师个体师德形象,还是对教师群体形象,或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其影响都是不利的。这些现象

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纯洁心灵带来了不利影响。有偿家教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偿家教‛违背了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这一师德的基本要求。二是‚有偿家教‛偏离了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一师德的核心。三是‚有偿家教‛异化了师生关系,扭曲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一师德的人格力量。四是‚有偿家教‛陷入了‚恶补‛的怪圈,给学校声誉造成危害。五是‚有偿家教‛贻误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损害了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六是‚有偿家教‛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间的团结,导致团队精神、团队意识下降。

教师要做到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要动员、变相动员学生参加校外办学机构的补习,或为其提供生源;不要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及其它商品;不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的礼金及其它财物等,否则,你就无法做到‚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

爱因斯坦说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教师的伟大和崇高就在于他能在甘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还在于他能够守住一份清贫而拥有一个富足的精神世界。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在追求个人利益成为时尚的今天,为人民多作贡献,仍然是民族和国家的需要,仍然是一位教师奋发向上、为人师表的强大动力。

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为人师表蕴含着真善美,中国现代漫画大师、教育家丰子恺曾经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

为人师表蕴含着真

教师的‚真‛就是表现为诚实守信、公平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直诚实表现了一个人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处理个人与社会、事业的关系。正直诚实不只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更应看到,教师为人师表,能够以道德楷模臵身于学生,影响学生。教师自己正直诚实的品质还关系新一代能否成为正直有为的接班人。因此,教师为人处事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伸张正义,忠实坦诚,正人正己。教师正直诚实还表现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装腔作势,不弄虚作假,以自己正直诚实的品格来影响学生。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为人师表蕴含着善

教师的‚善‛就是把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当作自我职业人生的目的,并为之无私无悔

的奉献,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善的内涵。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住寂寞,不随物欲而横流,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廉洁从教,洁身自好,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感召学生。

3、为人师表蕴含着美

教师在职业劳动中除了要具有美的仪容服饰外,还要有美的举止。教师在教书育人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谦虚礼貌,不卑不亢,不能粗野无礼,蛮横放任,这是教师道德对教师行为的起码要求。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自己的举止不仅要礼貌,而且要端庄,正派,适度,得体,优美,让自己的举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让美德表现在外部行为上。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举止中那具有丰富内涵的美。

一个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应当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不为私立所诱惑;应该情感平和浑厚,仁慈善良,深刻而敏感,不为私情所惑;应该精神正大深沉,灵活而富有创造性,不为外物所困。通向这条完美德性的道路没有既定的终点,只要生命尚在,这条道路就不会终止。同时,对这条道路的探寻也是一个魅力无穷、享受生命的过程。

第六讲 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08规范第六条终身学习中,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认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教师从事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学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教师崇尚科学精神,就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办事。

教师崇尚科学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是1965年时任联合国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的,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

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自此,终身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运动。

终身学习的涵义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20世纪最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思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指出,为适应21世纪的要求,教育体制不同于目前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1996年,德洛尔主持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贯穿人们一生的学习,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臵上‛。

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位教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造就创新人才。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来越受人类重视。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和信息发展加上政治变迁,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个人潜能的变化是终身教育思潮形成和传播

的主要历史背景。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教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垄断者,抱着学历证书、躺在功劳簿上而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人必将被淘汰,‚逆水行舟,慢进则退,不进则亡。

第三,针对一些老师,很少读书,只求文凭、不求水平;只求学历、不求学力;只求职称、不求称职的现象。

资料:教师教育标准正酝酿出台 多数老师或不合格

今年六月,据法制晚报报道: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

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告诉法晚记者,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进行大改革,改革后的师范课程将着重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钟启泉教授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所以新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学生),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钟启泉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分析其原因,他认为,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尽管有过一些改革,但是目前仍然是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是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钟启泉教授特别强调:‚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2010年06月28日09:00 来源:新华网)

3、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

求。

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面对东西方不同文化思维的碰撞,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压力,他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疑惑,具有‚一桶水‛的教师再也难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必须具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方可担当人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增长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教师的学习就像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样,一天也不能缺少,否则,教师的职业生命将会逐渐枯萎,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育是需要以品德化育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的崇高事业,教师要终身加强道德修养,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创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是对教师学识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08师德规范要求教师,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就明确说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的创造者,在创造中快乐地、充实地生活着。新时代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创新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现代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创造型的教师。

有学者认为:所谓创造型的教师是指教师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又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报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日本学者恩田彰对创造型教师提出9点要求:(1)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并及时给予评价;(2)要善于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并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3)要善于创造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4)要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5)要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6)要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7)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8)要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9)要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学者认为,创造型教师要具备如下特点:(1)具有现代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2)具有现代教育的目的观、人才观、德育观,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3)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选自《现代教师人格塑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创造型的教师是指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否则,就不是一位好教师。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发展的过程。过去那种往往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受纳器‛而单向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是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

创造型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教师自身教育习惯的一种超越,包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风格、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都可以看作是教育创新。同时,教师正是在这种创造中使自己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多么令人厌恶。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使学生亲和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所以,当代教师绝不能作为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更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智能力得到开启,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获得一种生成性的学习工具。这样,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翅膀。特别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素质后,这种素质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另外,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为什么要终身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教育报告(1998):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指出:‚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尖锐的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 他还说:‚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太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

教师应当学什么知识?

人类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谁在学?即学习的参与看。②学什么?即学习的内容。③在哪儿学?即学习的地点。④什么时间学?即学习的时间。⑤怎么学?即学习的途径和方法。⑤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在这六个因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为什么学习‛。无论学习的其它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目的来运转。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

过去,教师常常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科书是物化的知识体系,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确定化的知识传播、传授给学生。但现在,我们知道知识是不定型物,就是说,知识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化了的、明晰化了的、‚真理‛化了的东西,而内蕴着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知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了,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与生命的丰富关系,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

当前美国流行教师资格测验——‚国家教师测验‛(NTN),从掌握知识的角度对教师资格进行考察,把教师的知识分为:①教师的一般知识基础,即教师的一般文化背景,如语文、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②教学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教学的原则和实践知识等;③学科知识,即教师对于所教学科具有的知识。

我国学者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主要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条件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决疑难问题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要学会学习,在以上知识观的前提下,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途径可以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还需要教师学习方式必须发生转变。第一,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由依赖教才、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第三,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第四,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

总之,学习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应当怎么学?

1、勤于读书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曾建议青年教师们要每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无非是让教师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人一生当中最应该养成的一种重要习惯。一个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有了读书的习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才会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走的更远!

案例:教师读书持续走低令人堪忧。2007年6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公布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的一项教师阅读状况调查。‚目前,有半数以上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到七本。‛

此次调查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80所不同类型学校、每校选12-14位教师共1011人(其中男教师167人,占16.5%,女教师为844人,占总人数的83.5%),她认为:调查

结果不容乐观。统计表明,教师阅读时间明显不足。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师每周能利用业余时间1进行小时阅读的占15.4%,每周阅读时间为2-3小时的教师占33%,每周阅读时间在4-5小时的教师占19.2%,每周阅读时间超过5小时的教师占27.3%,另有5.1%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对于教师职业而言,这样的阅读时间是难以满足知识更新需要的。这种现状绝不仅仅是海淀区的特例,可以肯定的说在全国范围内是具有代表性的。

只有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教学上才会有创新,才会有灵感,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吴非教授说,教师读书是关系到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思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在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一个设立我过‚读书节‛,受到两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他倡导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他说: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的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看成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辽宁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魏书生。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酷爱书,早年读过大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中文专业方面的书籍,什么《哲学讲义》《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论共产主义》《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世界通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史》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书籍像一艘船把他载向智慧的彼岸。

他刚步人教育领域,就如饥似渴地读了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到现代的凯洛夫、赞可夫、马卡连柯、巴班斯基、布鲁纳。从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理论,他都读过,还读了十几种国内外心理学著作。他酷爱读书,甚至人家给他介绍对象时,问他有什么条件,他说只要求‚能让我看书就行‛。

正因为魏书生酷爱读书,做到厚积薄发,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无论讲课、演讲,都没有

下载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研修日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学习心得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学习心得 通过网上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使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实际行动又有了新的了解。黄晓光老师的这门功课一共分为六个部......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学习心得(最终版)

    学习心得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它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和法律依据,教师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我们在从教过程中只看到了规则或者法律,那么我们的职业对我们来说,就变......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体会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体会 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王茀旺 我们都知道,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热爱祖国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一人对祖国的依存......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学习有感

    请老师从试题1和试题2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就可以了! ⑴试题1:就本学科《课程学习》视频,任选一个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学习体会。 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②高中......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学习体会(五篇)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学习体会 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的几个视频后,我收获很多,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爱岗敬业,更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要多......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有感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有感 从教以来,我心中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从师德和业务方面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以后,我......

    观《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后感

    观《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后感 英才小学蔡道兴 经过几天的研读,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因......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学习感悟(精选5篇)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学习感悟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学习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尤其在《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这一部分学习以后,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