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修日志--也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研修日志
也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行为和行为尊则。所谓师德,主要是面对特殊的对象学生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即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的核心是责任感。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知道: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塑造,情操只能由情操来塑造,性格只能由性格去培养。
那么,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知道,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所代表的是为人师表的形象。近段时间来,各种负面的报道和新闻已经把教师的颜面打击的荡然无存。现在,再走在社会上,一提到老师,人们已经开始出现了鄙视的目光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需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怎么不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怎么不明白教书育人的道理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社会、人民对教育抱着多么大的信心和热情,可我们作为教师,又岂能辜负呢,又岂能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呢?
强国必先强教,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强音。我们坚信,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之日,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
第二篇:教师研修日志
今天中午是杨小微(华东师大基教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所做的题为《课堂与教学的文化反思》的报告。听着杨教授的报告,我在认真消化着,思索着:一所学校应该怎样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一、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要有文化
英国的泰勒这样解释文化:“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我感觉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便犹如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绵延的生命力。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二、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硬要素”文化
学校的硬要素指的是拥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组织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公平的、合理的、民主的、科学的。这套制度的建立者应该是全校师生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随便制定的。
三、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软要素”文化
学校的“软要素”文化指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有着独特的文化、素质、信仰等。例如元甲学校的武术文化,普洱中学的茶文化以及由茶文化,上海七色花小学的美丽课堂与艺术教育,还有我们济源市王庄小学的读书文化、习作文化,坡头二小的军营文化等。这些软文化可以让在这所学校生活的师生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影响终身,形成个性。
四、学校文化需要既“濡化”又“涵化”
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濡化”是指在同一文化群体中,通过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年轻一代在老一辈指示、引导或强制下接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例如学校的已经形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我们就要“濡化”。
“涵化”是指不同文化的人群,因为持久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在已有独特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
这里要注意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一味地“濡化”拒绝“涵化”,这是封闭,僵化,很容易走向单质化,甚至消亡。清朝由“帝国”沦为人人欺负的殖民地,就是太拒绝“涵化”。
二是抛弃“濡化”一味地“涵化”,这样消亡更快。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要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就需要在濡化和涵化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倚重,形成积极的新文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校文化的构建既要积极传承优质文化,又要不断创新,引进先进文化。我想,这样我们的学校就能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经久不衰,永远有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日志(精选)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日志
终身学习的涵义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学习不仅仅是自身的要求,也是新世纪教师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教师终身学习是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一个教师如果不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味以过时的知识和观念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其结果如何是不难想象的。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学识水平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面对东西方不同文化思维的碰撞,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压力,他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疑惑,具有“一桶水”的教师再也难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必须具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方可担当人师。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MIT、斯坦福等顶尖学校,都要求教授每年对课程进行更新创新,即便是香港科技大学这样本身已经具备很强科研实力的学校,也要求教授要在创新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不断改革。由此看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垄断者,抱着学历证书、躺在功劳簿上而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人必将被淘汰,“逆水行舟,慢进则退,不进则亡”。
二、教师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责任
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党的十七大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谋划未来,推动发展,中国如何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如何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已经不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所以,终身学习其实就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定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富有教育教学的能力,才能培养好下一代接班人,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第四篇:也谈教师研究
也谈教学研究
——听“教学研究的四字密码”有感
要谈谈教学研究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教学研究。如果把自然科学研究的分类方法搬用过来,教学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抑或称之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拉弗斯曾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基础研究的宗旨在于增加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有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一些普遍的、一般的道理,进而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增加学科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基础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而应用研究回答的是“做什么”或者更高级别的“怎么做”。
而对于我们小学教师而言,我们更应关注教学的实践,也就是应用。但是这和自然科学的应用应做区别。学者刘旭东指出:“教师研究的目的、对象与自然学科的研究目的、对象不同,不能简单地依从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因此,有必要对“教师研究”的应然形态和特征等进行明确的分析和界定。尽管对教师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应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中已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逐个实施,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也有学者认为,在研究目的上,教育研究应注重理论研究,坚持其学术性,由此探寻教育规律,提出新见解,为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不仅如此,教师研究还可以促进专家学者的知识发展工作。教师研究对教育学术共同体也有相当的价值。毫无疑问,正如教师会阅读和使用大学里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一样,大学里许多从事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学者们将会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知识源泉。我们至少可以设想大学里的专家学者共同体向教师研究学习的四种重要方式。第一,教师的杂志和论文等可以提供丰富的课堂生活方面的资料,学者们可以用这些资料来建构和重建教育理论。教师主要作为资料的收集者,但他们的资料不同于用研究者的语言选择、过滤和撰写的课堂描述。第二,为专家学者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教师研究来自教师自己的问题和框架,所以它反映了教师认为是学习方面和教学文化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三,正如舒尔曼(L.Shulman)所说的那样,为建构教学的知识基础,既需要“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丰富地描述和批判地分析的案例”。教师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这类课堂案例。因为案例常常比以规律和结论的形式出现的传统研究成果,对决策产生更有力且更易于记忆的影响,所以教师培训者可以用教师的案例来研究实践者是如何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最后,通过研究,教师描述充满分歧的典型案例,提供迈向多种理论的资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1小教三周鑫元11103114142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师研修日志
初中语文教师研修日志
中学语文研修日志对我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自从踏上网络研修这块土地,我每天从繁忙的教学活动中挤出大量时间学习,虽然疲劳,但通过学习取得了明显效果,便感觉到充实快乐。不仅全面提升了我的基本素养和教学综合能力,而且为我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因为研修为我们教师尤其是像我一样的山区里的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才使我有机会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成功的经验,才使我开阔了思路。通过学习,我主要取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解决教学中许多疑难问题。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带着问题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通过学习,有效地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诸如学生创造性不能有效调动起来等疑难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师德修养,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同时丰富了教学经验, 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在这次网络研修的学习过程中,我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县教体局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我校组织的学习讨论,自觉按规定上交作业。不仅认真完成必修作业和选修作业,而且积极评判同事的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更熟练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是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认识。我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细心琢磨每一节的课程资源,对语文几大版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对于争当一名优秀乡村教师更有深刻的感悟。为此,这次学习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旅程,也是生命与智慧迅即聚核与绽放的过程。我通过课程作业对未来教学充满信心;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
四是激发了学习动力。研修的动力将驱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惰性和教学盲目性,要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为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不懈努力。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反思、总结、完善,争取有更多的、更新的教研成果。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我学会怎样面对困难,懂得了只要肯下苦工夫,勤于砖研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