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

时间:2019-05-14 21: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

第一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

专题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

21世纪之初设计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变革。从2001年公布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公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10年的探索和实验,使得人们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数学教育与数学课程问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数学教育问题,推进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专题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施成效与问题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验成效

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几年的实施,数学教育研究者和第一线中小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从几次调研的结果看,教师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评价等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经过10年来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对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多数教师认为“《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较新,较实用化。”“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点突出;课后作业适中,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数学新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非常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兴趣得到改善。”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有较高的认同感

课程标准实验组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别对数学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有关数学课程改革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有较高的认同感。其中2003年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与设计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合起来超过95%,其中,小学教师认同率为98%,初中教师认同率为94%。不认同不超过5%,2005年调查发现,72.40%/的教师对《标准实验稿》表示认同,不认同的仅占2.7%。其中小学教师的认同程度仍然高于中学教师。总的看,中小学教师虽然从整体上认同度比较高,但与2003年相比,还是有所下降。

2.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较大变化

《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过程,也是中小学数学教师接受教育理念和改变教育行为的过程。课程改革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重视,并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就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能从整体上考虑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体现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数学中也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3.师生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发生较大变化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通过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探索过程的组织,为学生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注重师生互动与合作交流,以及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的一个片段就是很好的例证。

一、实验探究

让学生拿出统一规格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小剪刀、刻度尺等学具。

师:你能用准备的工具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实验报告单

实验项目: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面积公式。

实验工具:平行四边形纸片,小剪刀,有刻度直尺。

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馈交流,提出质疑

师:没有利用剪刀就求出面积的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用直尺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乘得来的。

生:我是用直尺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旁边的一条边的长度,相乘得来的。

师:为什么形状大小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

生:我们是用剪刀从角的顶点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量出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

生: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得到两个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为什么一定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呢?有没有不是变成长方形的呢?

生:不变成长方形,求不出面积。

生:我是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又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不知道怎么求面积。

师:下面我们就检验大家的结论是不是正确的。

三、检验结果,探求规律

检验1:教师电脑演示图形变换。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你能得到什么?

生: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形状变了,面积也变了,越往下拉,面积越小。

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不能用底与邻边相乘。

检验2:教师继续电脑演示图形变换。

师:从刚才的演示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生: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生: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

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

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上面的教学片段反映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需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情境。学生利用有关的材料,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再由小组的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探索的过程和对问题的理解。体现了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数学探究的能力。

4.评价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以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许多中小学教师尝试运用口头测试、课堂观察、成长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同时,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进行改造,测验题目的选择注重现实性和问题情境,也增加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使得评价更加灵活多样,与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如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三年级试卷中的部分试题。

(1)下面是永乐电影院下午上演电影的时间表,第四场电影开始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场次:第一场 下午2点; 第二场 下午3点半; 第三场 下午5点; 第四场()?

开演时间

A.17: 30 B.18: 00 C.18: 30 D.20: 00

(2)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小明今年11岁,属龙,小明的哥哥14岁,他应该属()。

A.羊

B.牛

C.虎

D.马

(3)小红读一本300页的童话书,每天花两个小时的时间读书,前3天每天读的页数如下:第一天读了60页,第二天读了800页,第三天读了120页,解答下列各问。

①如果想在四天内读完这本书,小红在第四天要读()页,她平均每天读()页。

②这四天中,小红第()天的读书速度最快,第()天的速度最慢。请用“<”号连接小红这四天的读书速度。(如第一天<第二天……)

(4)文具店运来象棋120盒,运来的跳棋比象棋多75盒,运来的动物棋是跳棋的3倍,文具店运来动物棋多少盒?

5.教材与课程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共识。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分析课程目标,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和需要,分析教材的特征和现有的条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呈现进行校本化处理,使具体内容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二、基于一些问题的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一次较全面的改革,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学校和教师是重要的挑战。虽然这十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实验开始就存在着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与学校教师适应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几次大规模的调研结果和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分析了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同时基于对一些问题的反思,也提出了一些很好地改进建议。

1.对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某些核心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一些数学思想或理念,如数感、符号感、合情推理等,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数学教学过程更加体现数学的本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了解为什么提出这些概念,教师对这些问题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缺少实用的案例。在调研中,一些老师反映,什么是数感、符号感,应当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并给出具体的案例,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可操作的实例。

2.对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设计的新内容的教学遇到的问题

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把数学内容分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内容的选择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简单的概率内容,图形的位臵与变化,实践活动与课题学习等。这些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全新的,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准备和教学经验。加之缺少这方面具体实用的培训和交流,因此,在设计和实施中出现对这个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的问题。同时,一些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级出现,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如何把握难度和要求也是需要研究实验的。如对可能性的认识,在哪一个年级开始更好,怎样区别不同的要求。这些需要在修订中加以考虑。又如调查中有39.50%的教师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实施有一定的困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些实践部分缺乏操作性,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具体实施时有一定困难。”

3.对于过程性目标的理解与落实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过程性目标,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如何实现和评价过程性目标成为实施中的一个难点。如《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臵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这些过程性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呈现和表达,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是一个有困惑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4.对提倡的教学方式在运用与把握上欠缺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存在如何把握方法的适用条件,如何适当地把不同方法更好地结合的问题。有教师反映在运用探索式教学方法或合作式教学方法时,似乎学生活动的越多越好,课堂上学生说得越多越好。而在如何处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教师适时指导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把不同方法很好地结合,更好地实现多元目标,还需要给出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定的形式化的问题;探究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有过于重视形式,忽视内容本质的倾向;教学情境的设计过分追求生活化,导致出现一些人为、牵强的内容等。

另外,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5.在评价改革上遇到的困难

在评价改革上也存在如何把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如何把握情感态度评价等问题。在征求教师对课程改革意见时,反映最多的还是评价问题。原有的评价体系与方法与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对新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实施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在调研中教师认为,“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过程在考试的卷面中很难体现。”“过程性评价不好操作。”“评价方式多样化与实际不相符,评价方式只有终结性评价,其他形式只流于形式。”“提倡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与考试的单一性的矛盾。”等。

此外,对一些数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论。如关于数学课程价值与目标的讨论;关于数学课程内容的讨论;关于数学教学方式的讨论等。有些问题在不同层次、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讨论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观点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对于深入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特别是涉及数学课程改革方向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也促进了数学课程的改革。

专题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订说明

2003年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课程标准组整理和分析了相关的修改建议,以及数学课程实施以来各方面反映的意见,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笫一次修改。并将修改稿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2005年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对标准进行修订工作。于2010年完成修订稿,2012年初正式公布。本专题重点介绍2005年以后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过程与遵循的原则。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组织与过程

2005年5月,教育部组织成立《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修订组成员由不同的背景人员组成。修订工作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在总结10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修定。修订期间公布的《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对修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修订组采取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可行的修订原则。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科学、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通过充分认真的研究与讨论,完成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由14人组成,成员来自大学、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教学研究室以及中小学。其中有6位数学方面的学者、5位数学教育学专家、1位教研人员、2位中小学教师。由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任组长。修订组中吸收了部分原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修订组成员的不同背景体现了多元的构成,保证了在研讨和修订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是一个集体审议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意见碰撞、交流、吸收与融合的过程。

按照修订工作的机制与程序,修订组从基础的调研开始,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现实问题分析,进行专题研讨,核心概念确定,具体内容审议等方式,对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修订。

l.组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2005年6月,修订工作启动之初,标准修订组对全国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到6个省的12个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在中小学听课,组织座谈会等,与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和修改建议。

问卷调查显示,多数老师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表示认同,认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正确,赞同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同时,认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部分内容难度较大,特别是新增加的“方位与路线”“可能性”“中数,中位数”等对于第一、第二学段的学生有一定难度。

调研中教师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关于基本理念,有的老师认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表述不够清晰,教师难以做到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评价的理念中“更要”不准确,改为“也要”更好;信息技术中“重视”改为“适当”。

《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和要求应更明确一些。出现的新词教师不好把握,如情感与态度,数感、符号感等,应当有明确的说明;一些目标要求过于笼统,存在着一定脱节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条目标要表达清楚,如“解决简单问题”是指几步完成的问题。

关于课程内容主要的意见有,《课程标准实验稿》按学段安排,初衷是好的,但老师不好把握教学目标,对某一内容教到什么程度没有把握。内容呈现螺旋式上升绝对化,4个领域的内容每年都要螺旋式上升,造成内容割裂;忽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其他学科之间衔接不够。几何证明的格式应尽早渗透。几何推理既有具体的直观,又要有逻辑推理,可以删去一些难题,但新课程大大削弱平面几何教学的处理是不可取的。有关统计与概率内容,从1年级就开始学习,重复。这部分内容3年级以前不要讲。初中可以在一册教材里讲。有关实践和综合应用,目标要求还不够具体化,案例太少,教师操作起来有困难。“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不当做一个单独的领域,而是把它融合在代数和几何中。

关于课程实施建议,希望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具体一些,建议比较空,不易操作。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教学中往往形式化,出现到处小组讨论,说话多、讨论少;动口多、动脑少;表层多、深层少;提倡创设情境,教材编写者创设的情境不是真实的,老师创设的并不贴近学生;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活动,教师少说话。形式化后,有的领导评课拿秒表计算教师说话的时间,有的课教师到最后才说话;教育技术的运用也有形式化的倾向。所有知识都要生活背景,都要探索,所有结论都要由学生说出。使得课堂上无效时间多了,有效时间少了。教师绝对性使用鼓励语言,一方面占了时间;另一方面,当学生出现了特别优秀的想法时,教师已不能再使用更合适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的错误也不能使用恰当的语言纠正。

许多建议是针对教材与标准一致性的。针对教材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教师往往接触教材多,许多具体建议都是教材内容有些过难,特别对中下等学生而言;在内容编排上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的概念,学生很难掌握;“解决问题策略”过难;一年级加减法内容混在一起,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有困难。总之,这些修改建议对课程标准的修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开展全面认真的修订研讨

标准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共召开15次修订研讨会,其中10次全体成员讨论会,5次部分成员讨论会。每次会议都有重点地研究和讨论标准修订的有关重要问题。下面是部分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介绍。

2005年7月的修订组全体会议,对前期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讨论了修订的基本思路,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修订组的工作方案与具体分析。明确在修订过程要处理好标准中的几个关系。即,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修订组人员的分工,按照确定的基本原则分头修改有关的内容。

2005年11月,修订组全体会议讨论了按分工各自完成的修改内容;明确《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若干重要问题。梳理了标准修改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体目标及分段目标等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和充分的讨论。形成了《标准》的初稿。与会人员对大部分问题达成共识,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2006年3月,召开修订组部分成员研讨会,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初稿文字进行整理,对需要重点修改和砑究的问题进行了分工,特别是关于“四基”的提法,若干个目标表述行为动词术语的解释,以及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核心词的阐述进行了讨论。

2006年4月的修订组全体成员讨论会重点讨论“前言”的写法,确定了“基本理念”中关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提法,以及四个方面课程内容的名称和具体内容取舍等问题。本次会议后形成《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会后编制了征求意见问卷,向专家和一线教师、教研员征求意见。

2007年4月召开修订组全体成员讨论会,重点讨论了“实施建议”的修改,并对全文进行了文字加工。本次会议后,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最后的修改整合,完成了修订的全部任务,形成《数学课程标准》,交教育部基础司征求意见。

2007年11月,修订组又召开全体成员讨论会,对各省、实验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改;对全文进行文字加工和校对,最终完成《数学课程标准》,提交教育部审查。

教育部于2010年下半年对修订稿做了大范围的征求意见。针对有关修改意见,修订组又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于2011年2月形成正式的《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

3.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

在修订的过程中,除开始进行较大规模集中调研外,修订组还组织了多次集中或分散的征求意见活动,主要包括:

2006年6月,《数学课程标准》初稿完成后,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寄发初稿和征求意见表。共收到28份反馈意见,其中大学教授12份、教研人员6份、中小学教师8份、出版社2份。反馈意见对初稿总体上是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修订组针对这些意见又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类。

2006年9月8日,史宁中教授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数学课程标准》初稿的意见。参加座谈的有姜伯驹、李大潜、伍卓群、侯自新、白志东等院士和数学家,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史宁中教授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院士和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如姜伯驹院士提出,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要根据自己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最低标准,是全体学生都应该学习的,并不是全体学生都一定能够学会的;要强调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赞成双基的提法等。李大潜院士提出,《数学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不能讲得太难,要由浅人深;赞成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念等。伍卓群、白志东、侯自新等也提出很好的修改建议。陈小娅副部长高度肯定了这次座谈会,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作出明确的指示。

2007年7月,史宁中教授等同《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座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然后,由教育基础教育司将《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发放给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多位专家,广泛征求意见。下面摘录本次征求意见中所反映的部分修改建议。

“基本理念”的修改建议:“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很好的理念。但是,究竟怎样的数学教育才可以算作良好的数学教育?似乎需要进一步作出说明。基本理念第4点“学习评价”第3行,……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白我,建立信心。建议:此处的“也”字还是用《标准实验稿》中的“更”字恰当。

“设计思路”的修改建议:《课程标准》用“经历、体验、探索”这三个术语来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这四个术语来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程度。建议:对这些术语加以解释,包括在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这样便于教师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精神。

“课程目标”的修改建议:“四基”的提出很好,便于教师口口相传,但在排列顺序上建议改为:基础知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尤其对于小学,把基本活动经验前移,可以鼓励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在活动中埋下创造的种子的价值更大。建议增加: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加强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品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等内容。

数与代数的修改建议:“数的认识”(4)“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对部分学生来说要求偏难。建议改为“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大致估计”。“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要求偏高,建议适当降低难度,或放第二学段中。建议在第二学段中适当增加关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及体现“数学模型思想”的内容。如,增加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时间×速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建议增加会分解质因数,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因为本知识对通分、约分、分数加减法等知识都很有必要。

建议在第三学段,增加有理数的倒数和非负数的概念,并增加案例;建议在实数中增加“会对形如以a的2次方进行开方运算(a表示有理数)。”

“图形与几何”的修改建议:第一、第二学段建议保留“会看简单的线路图”,为第二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一学段“能在方格纸上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建议放在第二学段的前期。“测量”第5条可否改为“会利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第二学段“图形的运动”中,“能利用方格纸等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目标稍高。第三学段“基本事实”比“公理”更适合本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其实质。《标准》对尺规作图的要求更明确:“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统计与概率”的修改建议:“随机性”这个词,最好不出现。最好不提“随机”这个概念,以前把“随机现象”称为不确定现象,现在很多反馈意见都认为“随机现象”提法不妥。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修改建议:建议第一、第二学段,每学期至少两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标准与要求太简单、太抽象,目的不明确。没有体现学科中各知识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并且实践活动太少,定义范围太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的“实例”多半都是以城市生活为例,建议增加几个以农村生活为中心的活动实例,以便给农村教师提供一些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启示。“综合与实践活动”对于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提出的具体要求非常必要。建议增加“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次数,选择与课堂联系紧密的,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实施建议”的修改建议:“教学建议”部分建议“数学教学还应关注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都应重视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评价建议”部分建议“数学评价应关注对学生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评价”,对于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评价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在平时教学(课前预习,课中自学)中进行。贯穿于学生通过课内外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上。

课程标准修订组研究了历次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在修订中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处理,并吸收了其中许多意见,使《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建立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之上,保证了《课程标准》在不同层面上都获得认同。

二、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思路

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修订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框架,不同价值取向的取舍,不同表述方式的选择,对不同意见的处理等。确定了课程标准修定的基本原则和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1.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与原则

《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依据是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课程标准》更加完善:使《课程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课程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的实施。

课程标准修订组从开始就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完善《课程标准》;坚持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总结多年来课程改革的经验;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对有分歧的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在分析《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修改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表意见和认真分析相关问题,提出在修改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2.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修改过程中采用以下工作思路。

⑴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完善《课程标准》。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界内外引起充分的重视。课程改革提出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以及面向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大方向,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大的方向应当坚持,使其更加完善,并具有可行性。

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课程专家、学科专家、行政管理者等方面的意见。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对课程标准的修改提出建议。修订组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来自各方面的建议,在认真讨论和分析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对标准作出修改。

⑶坚持充分讨论,求同存异。课程标准修订组每一位成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力争取得共识。修订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来自不同的部门,对问题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有助于充分讨论和交流。同时,对于重要问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求同存异,顾全大局。

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对于具体问题,先由具体负责修改的同志提出方案,再由全体成员讨论确定。以保证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⑸及时向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汇报工作的进展。在课程标准修订期间,课程标准修订组多次向教育部有关领导汇报和沟通,并通过教育部有关部门向下征求对课程标准修改稿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

3.课程标准修订组的工作机制

课程标准修订组采取全体会议、分组研究,分工协作,广泛调研等方式,使修订工作有序进行。课程标准修订组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标准修改的整体思路和重要问题。几年来课程标准修订组共召开10次全体会议,充分讨论《课程标准》修改的重要问题。同时还召开若干次由部分成员参加的讨论,具体讨论有关细节和某些具体问题。

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在重要问题进行全体讨论的基础上,又有相对分工,几个小组分头考虑有关内容的修改问题,起草相关部分内容。按照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三个学段的4个领域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内容的修改工作。再由课程标准修订组全体审阅和讨论确定。

在《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个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包括2005年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的数学课程实施状况的调研;2006年院士专家座谈征求意见;2007年对初稿征求意见;2010年修订稿大规模征求意见。对征求意见的结果进行具体研究,逐一讨论,确定是否采纳,并给予解释。最后由课程标准修订组集体讨论,逐字逐段确认修订稿,保证了课程标准修订的质量。

第二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心得体会

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

学习心得

2013年3月16日至2013年4月12日,我参加了我市举办的“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此次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个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涂上了一层浓浓的教师"个性"的色彩。有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有的稳重幽默,含而不露;有的貌似平淡,淡中显功,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浑成一体。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本人就数学课程实施中浅谈几点感受:

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设计出生动的智力活动,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在课堂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35%。在教学方法上,以合作探究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认真学习、研究新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有效、合理、创造性的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2)教师角色的转变。(3)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从整体考虑:

1、体现数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体现知识的生活内涵,在让数学贴近生活的基础上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让知识与生活联系得更真实、更紧密、真正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实际化。

2、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课堂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把历史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洞察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创造力;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

3、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知识的体系。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4、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如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对知识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思维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充分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这时他们对学习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

总之,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理念新颖、个性鲜明。为此,教师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推进我师教育改革发展。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第三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研修日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研修日志

平定冠山联校 赵璟萍

通过网上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深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此次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个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涂上了一层浓浓的教师"个性"的色彩。有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有的稳重幽默,含而不露;有的貌似平淡,淡中显功,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浑成一体。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本人就数学课程实施中浅谈几点感受:

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设计出生动的智力活动,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在课堂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40%。在教学方法上,以合作探究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

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认真学习、研究新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有效、合理、创造性的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2)教师角色的转变。(3)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从整体考虑:

1、体现数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体现知识的生活内涵,在让数学贴近生活的基础上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让知识与生活联系得更真实、更紧密、真正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实际化。

2、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课堂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把历史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洞察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创造力;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

3、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知识的体系。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4、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如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对知识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思维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由教师讲授转向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充分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这时他们对学习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

总之,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理念新颖、个性鲜明。为此,教师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推进我师教育改革发展。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第四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教师:刘成兰

新学期,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 我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2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草长莺飞的三月,我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会,秦院长带领我们全面完整地学习了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谈到: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室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

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五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师培训,再一次为我们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在培训学习期间,我积极参与学习,认真听取专家讲座,学习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等知识理论,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积极参与研讨。这次的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困惑。通过学习,我深有体会,现将我本此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学需要反思

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3.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特别是吴老师的专题讲座,真是心生感慨,让我受益非浅,让我懂得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幸福。我们面临着来自自身、学校、家庭、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如此重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的成败。作为教师,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同时还要学会与学校、教师沟通,用阳光般的心态积极面对,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另外要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

下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实施与修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乌丹实验小学 高玉红 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 我更充分熟悉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 和20xx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12分)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 本学期,在认真做好教学的各项工作之余,我又认真学习了(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我又有了很大的收获。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

    学习2014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xx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学习《义务数学课程标准(xxxx年版)》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xx年版)》 心得体会 本学期的开学初,学校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范文大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新兴县六祖小学陈小东 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个课程以后,我觉得新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更完美些、数学......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龙华山黄林小学:丁 邦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