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措施

时间:2019-05-14 21: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措施》。

第一篇:浅谈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措施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是广大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也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读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大家都了解的。教师们对如何提高读书效率的讨论也很多。多读、精读、带着问题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读等等,都是想用外在的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时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充实和扩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拓视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教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那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了,而教会学生能课外阅读,有课外阅读的能力,才算是真正做到了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我校的校长和主任不但在思想上早早地有了这样的认识,而且在工作中,也是这样要求与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我很佩服我们的校长,我感觉我们的校长就是一本百课全书。从六年级到一年级,从语文到数学等科目,每一科的教学方法,每一科的知识结构,没有他不精通的,而且教学理念很先进,并于2007年9月就阅读方面开展课题研究,现在已到了结题阶段。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就是他提出并亲自领导和参与组织开展的,校长把开展读书活动列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校每天早上都安排一节早读课,每天早上,校长总是早早地到校,从一楼到四楼,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检查学生会不会主动读书,读书的方法是否正确,如发现哪一班的学生不会主动读书或方法不当,他就会及时地把看到的情况告诉那个班的老师,然后再教给老师指导学生学会主动读书,读好书的方法。)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真实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与书为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保鲜我校读书特色。

下面我就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活动的措施两方面来谈一谈。

一、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这一点在我校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我校的学生道德品质很低,不懂得感恩,行为习惯差,路上见到老师也不会打个招呼,在学校里横冲直撞,下楼梯差不多要把老师撞倒也不会说声对不起,脏话满天飞。面对这样的情形,校长就买来一些感恩的书画与人物传记故事画张贴在教学楼前面,让学生在上下楼梯时,不经意地进行阅读。学生通过观看与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受画中人物的感染,道德品质慢慢地提高了。现在,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校园里听到的是一声声礼貌语言,上下楼梯自觉有序,家长会上,家长们都说:孩子变了,变得孝顺了,会体贴父母了。学生的这些变化,功劳是在校长领导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取得的。)

(二)、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到底,读书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大纲)

(三)、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通过大力推动读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我校从校长到教师都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校长的指导下,每个班都建起了班级图书角。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下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到图书角借书看,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角借自己喜欢的书看,放假回家了也要到图书角借一本书带着回去看,现在我校的学生违反纪律的人少了,爱学习的人多了。)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语文教师亦应以此为已任之一。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到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几点措施

(一)、调查研究

要开展读书活动,必须得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合适的方法来源于能适合学生的需求、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校长领导教研组成员对我校及外校的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查找到了影响学生阅读品质形成的因素。其中家长方面的因素是: 他们大部分家庭缺少基本的读书氛围,对孩子的阅读方法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多学生的父母没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等等。教师方面的因素是:

1、由于受现实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唯一的追求是分数,功利性很强。

2、教师不注意自己的阅读教学的方法和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多数教师不会主动阅读并收集关于课内外阅读方面的信息。

4、阅读课课堂教学中策略不当

5、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程度不够。多数教师上课就是上课,对学生的课外生活毫不关注,更不会为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课外书籍。在班上开展的课外阅读不正常:一是没有书来读,因为学校条件关系,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二是没有时间来读,大量的课内习题,重复的课外练习,应试教学的内容充塞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学生方面的因素是:

1、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条件差。

3、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采取的具体措施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校决定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来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而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我校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自读课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我校的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校是这样创设阅读氛围的:

(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我们都知道,广泛的图书资源是保证学生的阅读量的基础。我学想尽办法创建了图书室,书籍种类繁多,科目齐全。利用这一资源,分年级分班组织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另外我校还规定在各班设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初,各班发动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班里,登记编号,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借阅、归还,达到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学生,鼓励其设立家庭书柜,要求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并能购买一些所需的图书,按时阅读。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

我校每班每星期至少给学生安排一节阅读课,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班级图书角或学生互助交流,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和报纸,还适当安排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写下的读书笔记,提供交流的机会。每天放学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阅读作业,如查找资料、填写课外阅读卡等,以确保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应意识到:激发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那么,课外阅读活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教师应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的产生“需要”,激发阅读兴趣。我校只这样做的:

(1)、用“故事迁移”诱导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除了老师讲,还可让学生自己讲。这样让学生拥有充分的主权,只要爱读书的孩子,总会讲出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激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用“交流展示”稳定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我校的中高年级的班级每天推行“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见识”“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闻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的进行一两次书面交流活动,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些做法能大大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读书渐渐成为了学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后,读书兴趣自然而生。学生在“需要”的基础上读书,并不感到是一种负担,相反会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在乐中读,在读中乐。在读(写)中学,在讲中练,不知不觉中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积累,还锻炼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我校教师还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档案。孩子读完一本书便给他记录在案,当孩子看到自己所读过的书名一个叠一个,成为长长的一串的时候,他们心中就会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3)、用“综合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我校的校长带领教师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例如,我校的很多班级,常每隔几周进行一次课外语文知识竞赛,如“名著周”、“成语周”、“古诗周”、“绿色环保知识周”等,还经常组织专题交流会。先给学生提出一个交流会的话题,同时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书目,让学生有一段时间的阅读准备,然后,再进行展示、交流,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强化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并增长见识,提高思考力。

开展故事会或读书读物的演讲会、有计划地进行读书征文活动是以年级为单位最适宜开展的活动形式。因为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为中低年级学生提供了扩大课外阅读量的舞台,而声情并茂的读书、读物演讲会以及征文活动,则让乐于读书的中高年级同学得到了一展风采的机会。

我校中高年级举办的手抄报也是学生们喜爱的读书活动之一,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设计、编排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读书小报,互相评比,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比如我校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来临时,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关于环保知识的材料,举办“环保知识报”比赛;“可爱的校园”“世界真奇妙”“成长的故事”等作为手抄报的主题内容。定期组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编排手抄报,开展竞赛活动,相信内容丰富、五花八门的手抄报一定会精彩纷呈。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大阅读量,以活动为中心进行阅读辐射,将收到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

(4)、利用“评比激励”,刺激阅读兴趣

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既有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得以强化,又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如:我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激励,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奖励;另一个层面是在学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表彰了先进,树立了典型,又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3、、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1)、选好有益读物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我校教师先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选择喜欢的读物,如《快乐作文》、《小学生语文报》、《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青少年文汇》、《少年博览》等各种有益刊物。在众多有益的报刊中,教师也应有倾向性的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作文方面的刊物,可以把它作为对本班学生提供写作指导的重要辅助刊物。

(2)、传授阅读方法

我校的校长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质量的保证。他常告诫我们教师要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授之以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①、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将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大致泛泛地读,它能保证我们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进行圈画,反复阅读,做到读熟、读透,甚至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将精彩部分精读或背诵下来,积累了素材,训练了语感,日积月累,作文水平就逐步提高。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校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例如学了《草船借箭》后让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学了《迷人的张家界》后,播放张家界的旅游介绍录像,组织学生观看;在学生中征集学校花圃的宣传标语,征集校园文化长廊的名言佳句;引导学生注意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看完后指导学生写收视手记,、模拟记者采访,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这样把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读书与写作文结合,真正做到扩大学生视野,扩大阅读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

③、指导积累词汇

学生如果能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语汇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增加学生语汇量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为此,我校教师指导每位学生准备佳词妙句本或制作阅读卡,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语段及时摘录下来,如描写花草树木特征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刻画人物喜怒哀乐感情的,以便学以致用。假如遇到不能辨别哪些是该积累的好词佳句,教师就选读某篇课文进行指导,告诉学生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从而善于积累,丰富自己的语汇。

④、指导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分为多种,根据年级的不同,对读书笔记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我校低年级的教师对学生不做具体要求,设立本子,爱写什么都可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三、四年级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好词佳句,还可以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或想法;

五、六年级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继续摘抄,并要求写上自己的感想和评价。我校专门设计了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课外阅读卡”,内容逐渐由浅入深,供学生们直接填写,一是可以节约时间,二是便于进行指导,三是为读书笔记的展示交流提供了方便。

总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将有益于他终生的发展,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摇篮,是人类永远的朋友。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风气,一种氛围。让好书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

读书活动的意义

6月我们开展了一次读书活动,从中我们获益匪浅。我读的便是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实,读书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一生不可能缺少书籍,教科书、小说、散文甚至是杂志,我们都能从中获取到重要的知识,用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阅历。

在读书中,我们可以与书中的人物交流,也可以与作者交流。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更是经验、是学习的过程。就像这一次的读书活动,我们交流互相的读书经验,这样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像这样开展的活动不仅仅让我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身处浮躁的城市静下心来好好的沉浸在阅读的快乐当中。在一字一字的阅读时,我们面前展现的是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画面,是作者惟妙惟肖的思想的流露。

阅读是人类世界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从文字的出现、纸张的发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到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介质并用的出版业高速发展,都可以看到阅读使人类文明精神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阅读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目的在于,在全社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进一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培养全体公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二是把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建设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国家的重要途径。三是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体现。阅读能真正造就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市民群体。因为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和谐,而阅读可以获得内心宁静,除掉浮躁,可以扭转全民阅读率下滑的现象,对建设高品位城市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读书活动是市民最经常的文化行为,读书可以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进入每一个家庭。开展这一活动也是保障市民文化权益的积极体现。

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更是需要从我们自身推进。在这样的活动之中我们自身的学习带给我们格外的收获与惊喜,我们真正认识到书籍对我们的重要性,对我们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

— —庄敏 2012.6.24

第三篇: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义及措施

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义及措施

中国质量新闻网2010-08-10 14:56:39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更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一个核心问题。今年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在题为《奋发进取 开拓创新 努力推动质检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质检工作要以围绕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全面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努力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增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性。“质量提升”活动是对“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继续和深化,更是质检系统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作为地方检验检疫机构,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刻领会“质量提升年”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一、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重要性

1.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突出要求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虽有大幅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只有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从本质上改变和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

2.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是发展品牌经济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立足以质取胜,培育名牌产品,必将是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将进一步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引导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培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3.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必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完善检、地、企“三位一体”质量监管体系,推进质量振兴步伐;必将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和降低企业成本,加快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必将进一步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4.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是提升科学监管的水平和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需要。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能够进一步创新监管手段,把握监管重点和提高监管成效,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进出口产品质量长效机制,有效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避免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中国制造”的良好信誉;能够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够进一步落实“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的要求,建立健全大质量工作机制,实现高效监管和优质服务。

5.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是提升基础保障和基层建设水平的要求。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能够进一步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政策导向和技术保障作用;能够进一步加快完善检测技术保障体系,推进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检测结果互认,更好地增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和

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加强口岸检验检疫体系建设,提高进出口把关能力,有效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和疫病疫情的传入传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有效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主要措施

苏州检验检疫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江苏检验检疫局的要求,对扎实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制定出了“六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即 “质量提升”活动与推进苏州“6+4”产业振兴计划、四大产业跨越发展规划和开发区二次创业规划实施相结合;与落实我局《2010年重点工作目标》、“五个零”和“六抓六强”工作要求相结合;与落实《苏州检验检疫局国检引航促转型亲商服务稳增长实施意见》推出的十大服务举措相结合;与我局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和实现由业务大局向科技强局发展目标相结合;与深化完善检验检疫业务模式创新相结合;与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建设大质检文化相结合。2010年,苏州检验检疫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1.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提升监管服务水平。一是调结构、促转型,推进出口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建设,通过抓典型、树标杆,进一步发挥出口商品检验监管示范企业的示范效应;帮助企业完善管理体系,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出口免验;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优势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扩大出口,全面提升地方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能力。二是完善服务措施,对地标型企业、示范企业、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优先实施绿色通道、诚信监管、无纸化报检、虚拟口岸直通放行等对外贸易便利化措施;加大优惠原产地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出口企业用好普惠制及区域优惠贸易政策;优化检验检疫业务流程,健全与各口岸局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广无纸化报检,提高通关效率和降低成本;主动帮助企业提高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三是用足、用好政策,全面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完善检验检疫政策创新和监管改革的新思路、新措施,全面提升检验检疫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建立质量提升工作机制,提升科学监管水平。一是建立健全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对重点产品、突出性质量问题和一些预见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形势,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每季度向省局和地方政府提供进出口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每提供进出口质量白皮书,帮助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掌握产品质量动态。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质量提升服务进千家企业”活动,全力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产品质量提升。三是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继续加强对玩具、家具、童装、内衣等日用消费品和进出口化学品、危险品及包装的检验监管工作。

3.夯实基础建设,提升基础保障水平。一是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实现检验向监管转移,微观监管向宏观监管转移。从宏观上把握质量动态和总体质量保障水平,从微观上重点控制质量安全敏感商品,建立适应需求发展的检验监管体系,形成“分得准、管得住、放得快”的分类管理工作机制。二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开发进口3C产品监督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对进口3C产品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三是增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围绕实验室“做强、做大、做精、做亮”的总体要求,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配套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并加快检测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实验室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模式,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兴检”杯活动;整合现有科研、检测、人才、标准、科技信息等资源,深化检、学、研、企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素质与科研开发能力;加快对突破性、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重点科研项目、重要检测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提高检验检疫监管能力提供技术保障。五是加强内部监管督查工作。采用部门自查、驻点督查、体系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业务工作质量督查,消除工作质量隐患,持续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

第四篇:意义和措施

浅谈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及措施

摘要:职业指导教育是指学校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或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和职业方向,辅导学生准备职业和获得职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技工学校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职业指导工作提出措施。

关键词:技工学校,职业指导,措施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人才紧缺,不能真正录用适合某一工作岗位的合适学历的毕业生,而是一味追求高学历,使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又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或抱住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放,而面临就业困难。因此在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技工学校现状

职业指导是帮助劳动者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技工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要使“产品”适销对路,沟通学校与社会,搭起职业准备与未来就业的桥梁,就必须开展职业指导。

1、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对职业指导工作及课程重视不够,没有认真的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某个部门如教务科或招生就业科的事,不知道职业指导工作应渗透到技工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及全体教职工中,没有很好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2、学生方面存在的职业问题

学生就业后由于对自己的目标要求过高,不能正确地为自己作好定位,工作不稳定、敬业心不强、责任心不高,频繁地跳槽,而单位则抱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具体表现在: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期望和社会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是想自己能得到多少,不问自己能做多少,应该付出多少;不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很多毕业的学生一开始放不下架子,不愿到待遇较低的企业工作,而得不到工作经验的积累;心理承受力较弱,对工作遇到困难缺乏相应的自理准备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正确地为自己定位,很容易受外部的影响,如以所学专业与同学或同事的对比来为自己定位,忽略了对自己内在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提高。

二、加强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加强技校生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用人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机制已经成为历史,市场机制逐步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机制。面对这种变化,要求技工学校既不能试图恢复“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要求。

特别是在当前,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重建、员工下岗,面对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渴求,面对“普高热”的重新升温,面对技工学校招生困难,技工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职业指导恰好是加快学校改革的动力,一方面加强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需要,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及早地为学生就业或升学提供帮助,使技校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时代变化,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和创业中掌握主动权;另一方面,加强职业指导可以促使职业学校主动了解社会发展情况、了解职业及其新变化,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增强教育效益,构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的桥梁,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最佳结合。

加强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技工教育方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技校生职业指导工作包括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学会选择,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而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技校生职业指导不仅能提高技校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能,而且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对技校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因此,必须加强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把它作为技工学校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由校领导亲自来抓,明确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大家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在全校营造出人人关心和积极参与技校生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把技校生职业指导工作做好。

三、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途径和方法实施:

1、注重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校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把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与教学工作、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加强社会实践。要通过组织对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的考察、参观,对以往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典型模范人物的调查、访问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

3、提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技工学校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充分发挥该课在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好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5、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6、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走联合协作办学和校企双制的路,稳定学生就业出路。

7、开展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前要进行写求职信、求职面谈辅导、强化礼仪礼节礼貌等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和能力。

8、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利用学校优势,为学生创业提供市场信息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支持和跟踪服务。

9、建立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建立人才供求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发布毕业生信息和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职业指导宜引导学生灵活调整就业方向,忌盲目“对号入座”。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为我们开展职业指导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由于学生的就业意愿具有多样化,其个性也具有多重性。因此,在职业指导中注意不能搞“一刀切”,避免因个性差异造成盲目“对号入座”而扼杀了学生的一切隐性长处和求职意愿,影响了学生就业后一些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工作情绪的稳定性。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充分展

示自己显性和潜在的特长,以自己积极的个性参与就业竞争。

2、职业指导宜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忌在指导中“照本宣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已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学生作为我们工作的主体,更加要体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目的就是要每个毕业生觅得一份合适的职业,努力争取人人就业。但由于学生就业思想较为复杂,加之各人个性差异,在推荐就业中会增加我们工作的难度。因此,我们不能只按书本的条条框框“照本宣科”,真正做到教育指导优势学生,关心帮助困难学生。

3、职业指导宜提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结合,忌推荐中“人走了之”。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准备就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的学科。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就业形势,确立客观的、正确的就业目标,实现就业理想。

职业是学生未来播种劳动果实的土壤,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是创造人生价值的舞台。要通过职业指导工作,使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努力做到一专多能。相信学生在正确的职业指导下,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为日后就业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五篇:开展学雷锋活动意义

篇一:学雷锋活动内在意义之我见

学雷锋活动内在意义之我见

摘 要:半个世纪以来,党中央先后三次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本文从深化学雷锋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了蕴藏在学雷锋活动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以此阐述了坚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学雷锋;意义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部署学雷锋活动的总体要求中强调了“三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三是着眼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把深化学雷锋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总体要求用“三个着眼于”来表述、来概括,是对学雷锋活动目的性要求的科学表述,是对学雷锋活动目标性追求的高度概括,其意义十分明显又极其深远。

一、深化学雷锋活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只有努力构造具有

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而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学雷锋,正是增强这种广泛感召力的一种群众性活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使活动常态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意见》中明确指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形势下开展学雷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雷锋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的“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资源。

雷锋精神从本质上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传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因为它赋予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内核因子和很多鲜活的精神元素,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彰显,因为它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所蕴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雷锋精神的灵魂所在,是雷锋信仰和信念的所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雷锋精神的方向所指,是雷锋理想和追求的所

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雷锋精神的活力所在,是雷锋忠党、爱国、敬业奉献的所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雷锋精神的根基所系,是雷锋有品质、有道德、有美德的所现。今天,我们学雷锋,必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来谋划,才有认真学雷锋的积极性,使学雷锋精神时代化;才有不懈学雷锋的持久性,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二、深化学雷锋活动对于推进“四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简称“四德”)建设列入其中,说明“四德”建设之重要。从要义上讲,“四德”建设是道德建设在社会、职业、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将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社会到个人,从职业到家庭的详分细说;从道德建设的目标上讲,这四个方面是各有内涵的;从逻辑上讲,个人品德是社会、职业和家庭“三德”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地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也就成了无“地基”的空中楼阁了。这也正是当前党中央开展学习雷锋的现实意义所在。

从理论意义讲,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基础,在“四德”建设中起着“奠基”之作用。因为人类社会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人组成的,职业是每一个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承担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这个细胞核就是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职业和家庭这些舞台或平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当着不同的责任。而这种扮演、这种担当都是来自同一个人,只是空间的位移,时间的转移。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有公德,在职业上有道德,在家庭里有美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自这个人的品性好,都是源于个人品德好。雷锋之所以是道德楷模,郭明义之所以是当代活雷锋,究其根源是他们的个人品德之高尚。

从实践层面看,凡是有益于社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是个人品德高尚的人;凡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的好的人,都是个人品德非常好的人。雷锋的平凡之中的伟大无一不来自个人品德的高尚,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纯洁,来自于对人民的挚爱。与此相反,那些置社会公德于不顾、那些与民族美德相违背的现象和行为,无一不来自道德低下、品德不端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学雷锋、讲“四德”的根源之所在。

个人品德的培养,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自主以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和养成。当前,全国上下开展学雷锋活动,而且还从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学习要求上保持活动的常态化,从根本上说来,就是一个全方位、经常性、立体化的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有雷锋做榜样,有许多雷锋式人物当标杆,配以很多好的形式,好的方法,效果一定是好的。

三、深化学习雷锋活动对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

度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坚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两个提升”:一是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在这“两个提升”中,公民思想道德的提升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面和提升度。一是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坚定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的理想有四个层次:社会理想、职业理想、学业理想、生活理想。这其中,社会理想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其他的都是个人理想。人都是社会的人,所以,社会理想是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并坚定的。在当代中国,社会理想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只有坚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属于个人理想范畴的职业,学业和生活等,才有实现的方向和目标,才有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才有实现的希望和可能。

其次,要铸就人们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民精神不强。精神来自实践。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着力于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要大力倡导各民族、各阶级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理念。要发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 篇二: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一是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二是有助于凝聚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遵循,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因为雷锋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要从学雷锋活动和雷锋精神中寻找我们的思想源泉,从而我们才能忠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是有助于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和意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人民日报:重温《讲话》的现实意义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讲话》、重温《讲话》,因为它代表了党在文化领域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讲话》不仅在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中长期发挥着指导作用,也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

“一切人”与“一切材料”

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

《讲话》的最大意义是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它通篇贯穿的思想是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个以人民为根本的文艺观,相比历史上的各种文艺价值观,最有社会影响力,最具文化创造活力,最能体现艺术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方向。这一点是我们今天的文艺事业仍然必须坚持的最根本的原则。

围绕文艺为人民群众这个根本问题,《讲话》在文艺的来源、创作、传播、功能、标准、批判继承、世界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讲话》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里提出的文艺的唯一源泉,革命的文艺家、有出息的文艺家必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五个一切”,不仅强调了人民生活对于文艺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深入生活需要广泛性;既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也指出了社会生活中人民和阶层的广泛性。文艺家要了解一切人,不是深入一部分人,要研究一切文艺的原始材料,不是研究一部分材料。这使群众的概念、生活的概念、革命文艺与生活、与人民,有了最广泛的含义,不是狭隘的、片面的、机械的意义。

这既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文艺的规律决定了只有最广泛地占有对人和生活的了解,才能带来艺术创造的巨大空间与丰富可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先进文艺一定是从最广大的群众中来,到最广大的群众中去。今天的文艺要建设先进性、重视群众性,需要更加全面地贯彻“一切人”、“一切材料”的群众观点。全面认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范畴的新变化,让文艺全面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和进步社会理想,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民主团结。全面贯彻“一切人”、“一切材料”的思想,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在开放环境中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财富,有利于文艺的创造活力,防止文化观上的片面与偏激。认清发展阶段求真务实的精神

在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上,《讲话》突出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如在阐述普及与提高、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时指出,普及与提高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群众需要而实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毛泽东同志说,普及与提高,一方面是文艺家帮助群众、指导群众,一方面又是文艺家向群众学习,吸收群众中的养料,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性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些思想告诉我们,文艺面向人民群众,不仅使人民受惠,也使文艺受益。优秀作品和艺术成就,只有在与人民的密切关系中才能产生。文艺家不仅应该在艺术上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关系,而且应该在社会生活、在精神上代言人民。今天看来,我们的文艺在这方面还有很大距离。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

《讲话》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讲话》是在延安整风中产生的,是在党内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作风,确立实事求是精神的思想教育中,毛泽东同志带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

《讲话》指出,文艺和其它工作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中写哲学讲义。马克思

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这些话科学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不能代替文艺的特殊规律。加强文艺队伍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文艺家要掌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既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方向上坚定不移,又在坚持文艺自身规律上保持清醒头脑。文艺繁荣同样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做实事,讲实效。

文艺坚持实事求是,面临的一个创作问题是,怎样有艺术感染力地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创造来自生活、来自现实、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写真实,不仅是勇气的问题,也是艺术良知的问题;不仅是能否正确对待金钱、名利、荣辱进退的问题,也是科学的艺术观念问题。现在有些创作生产存在脱离实际生活、价值观错位、回避矛盾、讲空话套话、为名利牺牲精神、低俗化的倾向;有的在观念上表现出形而上学,把艺术的歌颂与批判、继承与创新、精神与形象、崇高与滑稽对立起来,造成违背规律的片面性,失去艺术的真实的魅力和信誉,都需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提高。

《讲话》本身朴素、求实的文风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来的感染力,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榜样。在起草《讲话》前,毛泽东同志广泛征求过文艺家的意见,与许多文艺家通信、交谈,反复联系,在给两位文艺家的信中,还特别要求听取人们对文艺方针的反面意见。正是通过对当时文艺实际的全面把握和科学总结,《讲话》后来才能对解放区文艺的大面积繁荣发挥重要的作用。

《讲话》也体现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它一开始就把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全局的组成部分,是继《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后,再次从中国革命全局出发阐述党的文艺主张,体现了创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源泉。今天更全面地认识文艺的地位作用,不仅要从思想文化的立场,而且应该从社会法制的观点看待文艺,创造更完善的制度环境,这样才能尊重文艺、善待文艺,又不夸大文艺、误导文艺。文艺工作者只有明确了文艺的根本方向,才能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德艺双馨,精益求精,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篇三:学习雷锋活动历史与现实意义

学习雷锋活动历史与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和呼声。这是我们党总结学雷锋活动历史经验,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方针,对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雷锋活动有着重大意义。

一、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历史根据

全国性的学雷锋活动是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为开端的。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揭开了中国学雷锋活动的序幕,开启了一场影响新中国历史走向,塑造全新国民性格的伟大实践。

第二,定位雷锋精神实践价值,强调了学雷锋活动的目的。

邓小平题词“谁愿意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指明学雷锋是一个自觉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自我提升过程,是向共产主义者高标准前进的自觉的实践过程。进而强调了学雷锋根本就是要解决“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问题。周恩来题词,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原则、赋予明确内涵,指明学雷锋的目标取向。

第三,揭示雷锋典型人物特征,启示了学雷锋活动可能性、层次性、超越性。“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刘少奇)深刻揭示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典型特征,强调平凡与伟大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一方面从认识角度引导人们在学雷锋中着眼平凡,追求崇高,从雷锋的凡人小事中,探寻和强调不寻常的共产党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启示了学雷锋活动的可能性、层次性、超越性,引导人们把学习精神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

第四,奠定雷锋精神基本范畴,明确、精简、易懂、易记使得学雷锋活动有抓手。题词以及遵循题词在随后宣传中提炼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诸如“平凡而伟大”、“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傻子精神”“钉子精神”等。在道德价值观上形成“甘做人民勤务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新规范。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不仅使雷锋精神抽象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而且易于入心入脑,加速人们内化雷锋精神过程。

第五,构建起上层周密安排,底层激情创新的组织体系,使学雷锋活动充满活力与成效。我们党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学雷锋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组织积极倡导和精心指导下进行的。学雷锋活动兴起之初很快就形成了党政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党、政、军以及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群众团体互相配合、同心协力、共同推进的组织体系。上有精心安排,中有合力驱动,下有激情创新。与此同时,多种媒体载体共同宣传,报纸、图片展、画册、雕塑、诗歌、电影、教科书等媒体全部上阵,迅速推进雷锋精神的大众化。学雷锋必然酿成理性与激情合流的群体性盛大活动。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有益的积极影响。它的社会意义就在于:雷锋精神鼓舞着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在雷锋的旗帜下,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学雷锋活动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题提供了绝好的典型材料。由它以及它所代表、所激励而产生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指示了价值目标和构成模式,并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方法。“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而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大众所易于接受的行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它也就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及其指导下的学雷锋实践揭示了学雷锋活动的科学规律,其真理性在延续近半个世纪实践过程中,得到并将继续得到证实。它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供了历史依据,规定学雷锋常态化的走向。

二、科学界定学雷锋活动内涵地位

学雷锋活动的含义是什么?从学雷锋活动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以及群众性的学雷锋实践厘清了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的两个层面等几个概念。

所谓雷锋事迹,是指在雷锋自身的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具有先进典型意义的言论和行动。雷锋精神是指在雷锋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的先进意识形态即共产主义精神。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的区别在于二者表现形态不同,雷锋精神不是雷锋事迹的机械相加或简单的排列组合,它是从雷锋事迹中抽象、提炼出来的一种理性认识,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雷锋事迹作为雷锋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属于实践活动的范围,是精神的物化形态。其次是发生启迪教育作用的重点和深度不同。雷锋事迹以生动、具体的事实打动人心,以光辉的形象鼓舞和感染人们。雷锋精神是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把握了雷锋的形象,从而把学习雷锋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再次是历史归属不同。雷锋事迹作为客观记录,是随着一个具体的人的成长进步而产生,随其自然生命的结束而结束。雷锋事迹只能是雷锋个体所为,而雷锋精神不属于雷锋个人所有,在根本上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它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汇集熔铸了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先进思想品德的,由集体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弄清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关系的意义在于解决学雷锋到底学什么问题。避免学雷锋流于对雷锋事迹的机械模仿,而要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真正把握和弘扬雷锋精神上。学习雷锋事迹,重在引导领会雷锋精神。

学雷锋活动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种是在战略层面,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学雷锋活动。一种是在具体实践层面,带有具体方式、具体方法性质的学雷锋活动。

这两种意义上的学雷锋活动,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作为从方向性、战略性角度提出来的学雷锋活动,具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主导性和覆盖全社会的普适性,以及纳入常规工作的稳定性特征。

作为具体方式、具体方法性质的学雷锋活动具有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从属性和相互区别的特殊性以及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特征。

学雷锋活动的双重含义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作为带方向性的学雷锋活动,反映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其目的、功能是恒久不变的。作为具体形式的学雷锋活动,可以而且应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在形式及载体上是与时俱进的,以保证和促进作为方向性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不能把学雷锋的具体形式变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模式,也不可因为具体学雷锋活动中出现了某种偏差,就从总体上否定学雷锋活动方向,动摇学雷锋活动信心。

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以及群众性的学雷锋实践厘清的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的两个层面等几个概念,对当前理解贯彻六中全会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指示,有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如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指引下的学雷锋活动一开始就定位在培养革命与建设接班人的战略层面上一样,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放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来破题。

三、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把学雷锋活动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契合的,学雷锋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一体同进的。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契合的。

首先,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周恩来总理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即“爱憎分明的阶段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两相对照,不难看出雷锋精神源于学习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源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句话,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其次,雷锋精神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在不断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继承以往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当中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继续前进的基础和平台。雷锋精神所包含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宝贵的价值元素。

再次,发挥雷锋典范引领作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典范人物,典范人物之于时代存在的意义就在于

一方面社会通过树立典范人物来确定主流意识形态,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典范人物把抽象概念变为感性认知,易于人们接受,加速社会价值观的内化。学雷锋活动持续近半个世纪,雷锋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发展为一种大众行为,形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学雷锋活动为建设、传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从学雷锋活动的历史经验来看,学雷锋活动从来是与各个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建立相结合并共同推进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占居主导地位,但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学雷锋活动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发起的一场全国范围的学习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反过来,学雷锋活动也对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确立起到巨大的的促进作用。以学雷锋活动兴起为例,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出现了违背经济规律倾向,加之三年自然灾害使国家面临巨大的困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爱党、爱社会主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成为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重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重要美德。于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本位的,融中国传统美德为一体的价值观就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这种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主导下,大公无私的雷锋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坐标,雷锋作为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被全社会广泛学习。这个时期学雷锋活动不仅仅起到凝聚民众,团结一心共度时艰的聚合作用,而且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巩固。通过学雷锋活动历程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学雷锋活动的确通过具体形式加强了同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以,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问题应该根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要求及时代特点,科学组织、统筹安排。

在具体操作层面,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化组织动员。运用组织动员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我们的传统。在以往学雷锋活动推进过程中显示了巨大优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助人为乐、忘我奉献的良好风气,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这种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要坚持,不能因为在执行中曾经出现某些偏差而否定合理的内核。

二是强化制度安排。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首先要有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体同进的定位,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同时也离不开系统的制度安排。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者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制度则约束人们必须去做。制度安排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保证。要走制度化的路子,就必须形成完善的机制。诸如社会奖惩激励机制、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宣传机制,还要建立法律强制机制,保护追求崇高的人的合法权益,惩治不道德行为,间接地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不能否认雷锋精神的历史意义,也不能否认雷锋精神的现实价值。为什么?不是雷锋精神没有意义,而是现实中的不少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与实际运用的歪曲,使得雷锋精神违背了其本质也是最初的意义。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个国家太缺少了雷锋精神,太缺少了雷锋这样的人物,因此政府才不会把这样的人当成标兵,当成榜样来宣传。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没有才提倡。雷锋恐怕就是这样的产物。即便如此,雷锋照样有其真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其实雷锋的存在只是证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暂时在这个方面有所欠缺,雷锋用他的行动填补了这个空缺而已,或者说雷锋提醒我们不能忘了真善美的价值,不能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应该

互相帮助,不能忘了作为一个人你得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我们追溯雷锋精神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雷锋精神是有很强的时代色彩:60年代雷锋=真善美;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我们不能轻易否认雷锋在每个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每个时代给予雷锋精神的特殊内涵而不去探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现实的意义。

我们学习雷锋并不一定要把他放在一个高度来学习,而要从他作为一个人活的深度来探讨。他生命的时间很短,但就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却有着闪亮而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人,他是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他是一个有生命力量的人;尽管他被媒体宣传成一个标兵,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懂得关心人、帮助人、谦虚好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假如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从雷锋身上获得最起码的做人的道理,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生命力?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有生命的张力?我想会,一定会。我们学习雷锋,只要学那些值得我们学习,也应该学习的东西,才有现实意义。篇四:开展学雷锋活动总结

开展学雷锋活动总结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三月五日是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学习的日子,是老一辈革命家集体号召向雷锋学习的日子。为弘扬伟大的雷锋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热潮,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大力号召全体师生学习雷锋精神。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到位,认识到位

我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深入开展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把组织开展宣传、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宣传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社会各界雷锋式人物,营造良好的学雷锋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努力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

二、活动丰富,效果明显

(1)广泛开展活动宣传

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学习雷锋歌曲,在国旗下讲话宣读学雷锋倡议书、主题班会上讲述雷锋纪念日的由来、雷锋事迹、当代雷锋式人物先进事迹,号召全体同学向雷锋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雷锋氛围。(2)开展美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环境活动

①立足校园做好事,组织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周边进行彻底清扫,净化、美化校园,要求学生做到不乱扔杂物,见到地上有杂物主动拾起。②清扫东井村老人会。真真正正的做一回活雷锋。

(3)开展我以雷锋为榜样主题班会

各班组织开展我以雷锋为榜样主题班会,集体对雷锋精神进行深入讨论和学习。各位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学习雷锋的故事,对雷锋人物进行了具体化、细化,让雷锋精神深入每位同学心中。

三、学习雷锋,意义深远

通过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逐渐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培养。把学雷锋活动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我校学生的培养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我校将找准方向,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篇五:学雷锋的意义

学习雷锋的意义

进入三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这是一件好事。它说明雷锋精神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雷锋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毫不利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年轻人中已经是弱智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物质上一点点丰富的同时,信仰的缺失和道德败坏,理想的泯灭大行其道。讥笑高尚,怀疑理想,使社会溃败。

雷锋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范。雷锋出现之后,在我们的英雄画廊里,就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的人物”;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就出现了雷锋精神。四十多年来,雷锋那种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一代一代的领袖,一代一代的领导干部,一代一代的军人,一代一代的青少年,都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的意义在于,在平凡与伟大,个人与国家、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向雷锋学习,第一要学习他埋下头来实实在在做好事的精神。第二要学习他认认真真、高质高量干好本职工作的精神。第三要学习他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雷锋精神表现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雷锋自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始终坚持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积极团结身边同志、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雷锋精神表现为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的进取态度。雷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秋风扫落叶”的态度对待缺点和错误。他认为,“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们,属于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他把科学理论当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认真钻研毛泽东思想,阅读报纸和政治书籍,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活动,努力充实精神生活,改造主观世界。

雷锋精神表现为言行一致、尽职尽责的实干作风。雷锋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

雷锋精神表现为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雷锋坚持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出色地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他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

今天,在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今天重读《雷锋日记》,重温他那一个心眼向着党、向着人民、向着国家的“傻子”精神,仍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和教益。

“傻子”精神,实质上就是多做贡献、少取报酬的精神。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具体到每个人,其所得所失计算起来可能会千差万别。但鲁迅先生也说:“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只要有雷锋那种甘当“傻子”的觉悟,并切实付诸实贱,我们就能看到人类的希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就要把学习雷锋同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用雷锋精神去激励人们,要像雷锋那样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洪流中去。

学雷锋,关键在于“岗位学雷锋”,真正使雷锋精神扎根在各行各业。我们的事业是由无数个千差万别的岗位组成的有机整体,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雷锋那样,立足岗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人文关怀和希望。

学雷锋,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雷锋精神提高自身素质。让雷锋精神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精神面貌,让学习雷锋的活动越来越发展成为自愿的精种文明创建活动。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期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下载浅谈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及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意义

    学习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我的体会很深。陶老师用深入浅出地道理告诉我们:读书对于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是多么重要。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屋子再小,也......

    充分认识开展送温暖工程活动意义

    充分认识开展送温暖工程的重要意义 送温暖工程,是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但是,不少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

    开展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篇一:公司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科、部、室并实体: 为引导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不......

    开展读书活动方案

    开展读书活动方案 开展读书活动方案1 一、活动对象我院全体全日制在校学生二、活动目的促进我院学生广泛吸收人类文化,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

    开展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民工商[2007]63号民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上报《民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读书活动 工作总结》的报告 市工商局: 现将《民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读书活动工作总结》报上,如......

    开展读书活动计划

    学校读书活动计划 1、教师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师读书计划”。 2、学校加大投资,配备阅读图书,每年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3、教师要选择阅读文章、刊物或教育专著进行认......

    关于开展读书活动通知[精选合集]

    关于开展《走向海洋》《建设幸福中国》 读书教育活动的方案 辽源市教育局团委 关工委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决策,落实“要增强海洋意识”、“为......

    读书活动开展建议

    读书活动开展引发的一些思考 开学至今,多次留心观察了各班级读书活动开展情况。观察中,引发了我们一些思考: 1.读书活动变成了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失去了读书活动的意义。 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