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师大高研班研修感悟之五
华师大高研班研修感悟之五
刘宝海 2012年11月17日
课堂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听王洁教授《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
2012年11月17日上午听了王洁教授的讲座——《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
王教授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途径的比较开始,她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不外乎三个:在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听和读);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
王教授告诫名师一定要在实践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理想的做法首先明确目的、理清思路,注意收集数据、积累材料,时候深入思考、系统总结。只有“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才是最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最可行性的做法就是以研究项目为载体,进行课例研究。
王教授还谈到,面对高中教师时,专家的报告也多是基于小学的教学研究中形成的原理与理论发表言论,很少用高中的案例来讲,以青春期的高中生为对象的高中教学的固有特征被忽略了,为什么专家报告往往以小学的例子来讲原理和规则?一是因为高中的教学往往同特定学科密切结合,但教育学研究者一般对于各门学科的内容却是生疏的,对涉及高度专业的知识与复杂思维的高中教学表现出踌躇的倾向;二是因为高中教师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内容主义”意识——以为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却没有认识到教学论思考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如何对高中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尚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调查研究和结果。王教授针对高中教师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除了教给学生构成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当教给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知晓科学学习与探究学习。
王教授用一个实例:从教到学——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研究作为案例讲解课了例研究的流程。从详实的课例研究引导教师进行了深入反思:课堂教学中情境引入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认识;催生学生高层次思维,不是依靠“大容量”的知识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节奏快、内容充实不能替代给学生一个创生思维的平台。
王教授讲到,学生学业成就有三个因素,学习动机和高期望值;学习时间和机会;针对性学习。
学生的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的,而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就需要精确知道每个学生的基础和针对性,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指导,如何合理使用策略和资源,通过教学方法的结构和教师的可操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学生内化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学的。针对性教学培养学生判断和决策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机械记忆。王教授谈到道德目标实现的3P模型,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实现教学的道德目标。一是个人化教学,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要开展教学;二是教学的精细化,教学要精确到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教师的三层水平是入职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方式方法是可以复制的,重要的是自己要“知道”,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建立一个系统的框架;三是专业学习,教师校长的专业学习是嵌入到学校每天日常文化里去的。
王教授对课例研究在理论上和时间上给出了深入的指导,其研究目的是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研究的方法是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研究方式是以课为载体的、正式与非正式研究的结合;研究的关键是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研究的结果是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和不断的行为的改进。
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于是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流程可以分三步,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的原行为阶段;关注理念、先进经验的课例设计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行为调整的新行为阶段。在第一个关注到第二个关注之间是寻找自身与他人差距的更新理念的反思,在第二个关注到第三个关注之间是寻找设计与现实差距的改善行为的反思。王教授倡导的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其实质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王教授鼓励名师扩大阅读量和提高敏锐的关注生活的能力,要用力的想,有逻辑的想。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最后王教授给出了三点建议:
1、以“做”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教学做融为一体。
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研究有主题,依靠骨干领导的“领跑”——课改积极响应者的领做 ; 现在是小组合作的时代,“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 捆绑式”);任务分解、责任分担;做透、看透、想透。
2.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
进一步提高备课、观课、评课的成效,提高家常课的质量;教学研究要从家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让研究成为常态。
3.三个关注点
关注学科内容及其本体性实质;关注小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关注主体悟
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注重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王教授还鼓励教师要有生涯规划。每一个阶段的结果要呈现出来,写出来、说出来,供公众批判,利于自己进步。
我们占有大量的课堂资料,但是我么对课堂中的资料没有很好地研究,至少没有深入的研究,以前的评课没有进行跟踪研究,只有评的阶段,没有改进的环节,没有进行二次设计,没有对新课堂行为进行二次评价,因此课堂研究是浅层的,没有多大的效果。
而课例研究对于我们在基础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讲是一个有效的、方便的促进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以学科教师为主建立课例研究团队开展课例研究,不但可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一定能够激发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第二篇:高研班研修体会
平潭综合实验区高研班研修总结
城东小学
翁香平
时间飞逝,转眼研修班的学习培训已经结束了,一年来紧张而充实的培训历程还历历在目,回想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展示,我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洗礼、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学员们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也深深感动着我。本次培训让我感悟到:
一、教育的真谛在于爱心与细心。在吴正宪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吴老师沉静博大的情怀。学生思考时,吴老师耐心等待,不急不躁,学生不用担心出错,不用害怕老师责怪,心理放松,快乐学习,吴老师为学生营造了温馨宜人的学习氛围。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教育的细节上,在我们教育教学行为的品质上。尊重、理解、呵护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对话的殿堂。刘德武老师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位长者,亲切富有智慧,虽然年长,但却精神焕发。刘老师幽默的教风,诙谐的语言,睿智的教育理念,鲜活的教育案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感动着我。刘老师对课堂资源的精心发掘,用心设计每一个练习环节,细心捕捉、放大、提升学生的回答,对生成的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育的智慧来源于反思与实践。在专家和教学名师的讲座和交流中,他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地激起我内心的波澜,激起了我的反思。由于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对《课标》
理念的领悟颇为肤浅,来到这里一下子听了那么多专家同行的讲座,记了厚厚的笔记,回到家细细品味、慢慢消化。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让我感到比原来站得更高,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宽、地更广、水更深”的感觉。如林碧珍老师《教学研究——骨干教师成长的翅膀》,让我们感受到了“思考”对一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反思不仅能让我们认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还能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好一名优秀的教师。又如:张茹华老师《智慧预设学案》让我领会在教学前要对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教学中要对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分析思考;教学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思考。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才有进步与提高。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也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这些特级教师身上独特的魅力与光环后的艰辛,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精神。再如王岚老师的《谈数学课如何提高新课改实效性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及王勇春老师的《教材解读》,他们生动的讲解、细致的阐述、典型的案例,带领着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从宏观上重新审视和解读了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在梳理和反思中基本功得到提升。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们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自己离优秀教师还有一大截的差距,我将以这次教师培训为契机,在今后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发扬优点,开拓进取,取得更新的成绩。
第三篇:高研班培训感悟
高研班培训感悟
----享受高研
人民小学 张晓娜
初听到高研班这三字时,我刚踏上讲台。只觉得这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梦而已,而今我已在梦中。2012年9月18日下午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让我确信这个梦是真实存在的。
从那日起,我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有这个一个机会让我充实和完善自己,我深感自豪和荣幸。但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这几日的学习,我时常被各位专家及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细节决定成败。从本次活动中每一个细节,我都能看到老师的精心策划,看到他们的用心良苦。
看过这样一句话: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发展。如何形成好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课 件 ]高研班为我们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这些来自牡丹江各地区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学习,相互交流。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许多的朋友,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相信今后的日子我能成长的更快,会对课堂的价值,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的征程、新的开始,在这样一个特别的课堂中我会不断前行,用满腔赤诚将灿烂如花的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第四篇:华师大研修心得体会
让学习反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华师大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泗水县中册小学
田 丁
201
2年8月
八月一日至十三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华东师大举办的“泗水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回顾这两周的培训学习,专家、教授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素养深深地感染了我,震撼了我。让我真的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深刻体会到让学习反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次研修学习,不如说这是一次引领我们思想、行为转变的教育的朝圣之旅,寻梦之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学质量,决胜课堂
专家们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观点新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催人奋进,闪光着思想的火花和哲理的光芒,对我而言,这是一顿极其丰盛的教育大餐。从吴亚萍教授的《 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与案例分析》到徐阿根校长的《教学特色形成途径与规律》,他们精辟的论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都在教育引导着我,促使我反思而奋力前行。吴教授详细讲解了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思考、课堂教学问题的存在、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教学开发基于教学要素关系的把握、概念形成的还原过程与一般原则等内容,讲座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赵才欣教授详细分析了“五问教育”以及外国专家怎样看待中国特级教师的课等等,指出了中外教育的差异和差距,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指明了方向。王洁博士在《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讲座中他主张和学生多交流,认为交流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让学生“说话”,尽可能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中学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徐阿根的《教学特色形成途径与规律》以及赵才欣教授的《有效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讲座生动有趣,他向我们阐述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理念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几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如何设计,如何评价给予精彩的指导,全体学员深感受益匪浅。
二、教师专业成长,刻不容缓
王建军教授的《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讲座深入浅出,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从理论层面解读了社会与教育的变革,讲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和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专业发展途径,使专业发展更有实效。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的课堂该怎么上?他没有用高深的理论解读和论证,而是放映了一段电影《倚天屠龙记》中的片段,用张无忌的实例形象地告诉我们:忘掉所有招式,练好“九阳神功”,才能应对课程改革。二是他展示了不同学习方式会有不同学习效果的金字塔式的研究表,其中“教别人或马上用”记忆效率高达90%。他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背景、基本思路、途径和方法论述了教师展业成长重要性,方法与思路,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成长指明了方向。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高纪良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途径。并给与我们很好地建议。他们用新的理念告诉我们,有效教学的内涵,新课改的方向,以及诙谐幽默的“高氏评课法”,听他的课,于轻松之间,感悟颇多。具体到我校的实际,就是建立完善的科学工作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实现工作目标的保障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教学工作考核量化实施细则》,《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名师”评选方案》等,从教师的教学目标、责任、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到教学质量的评估及教学能手的评选与奖励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学校依据规定,定期进行检查评估,考核量化,兑现奖惩,并将考核量化与教师的评优、晋级等结合起来。这样的评价增强了教师的竟争意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发展和完善。政治上多关心,生活上多照顾,教学上多信任,教改上多支持。鼓励他们“冒尖”,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拓展其发展空间。
三、学校教科研,注重实效
十几天的研修学习,聆听教授专家的谆谆教诲,感受大上海教育的先进与超前,亲身领悟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个金色童年”、“放飞金色理想,达到生命绿洲”的指导思想以及“和谐教育”的学校办学特色。胡东芳博士以案例的形式详细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使用策略”,并阐述了教师反思是什么,以及反思的实施环节和基本步骤等内容,讲座精彩、生动,观点明确,使我们深受启发。我深深地被胡东芳教授那种治学有方、理念超前以及不凡的教学风格所折服。单中惠教授《20世纪西方教育思想》阐述了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以及西方十大教育流派,使我们对西方的教育有所涉猎,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反过来对我们的教育有所启发。他们还特别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倡和谐、鼓励、协调、启发;所有的教师都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他们那团结合作、资源共享、服从安排、乐于奉献、与时俱进、不甘落后的精神与信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四、师生沟通,讲究方法
王斌华教授《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阐述了中国学生评价历程以及现状、重心、方法、管理,结合图片和实例,严谨风趣,娓娓道来,互动讨论,使我们对学生评价有了全新的认识。席居哲博士详细讲解了“师生沟通的艺术”。师生如何沟通,如何有效沟通,教会了我们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框架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暗示效应等。特别是他讲的“倒垃圾的故事”说明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汶川地震后心里援助的故事”中“默默地陪伴,紧紧地拥抱,静静的倾听,暗暗地支持”的方法不也正合适用于我们的后进生吗?他主张用语言法、榜样法、情景法、环境法、体验法和奖赏、惩罚法等手段教育学生,并采用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等来激励学生,让我们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五、终身学习,努力方向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我们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当成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努力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乐中求学、学中取乐”,真正达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目的;再次,在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渋取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并通过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学习使人进步,反思让我成长。总之,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样一个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思想、催我反思、促我上进的机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让学习反思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泗水县学科带头人,我会以此作为新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培训所学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积极研读新课改方面的教材,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及时记录课堂感悟,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彻底转变观念与角色,尽心、尽情、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发挥一位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这是一段难忘的学习,让我的教育生涯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阅历,同时也给了我无限的激情与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2012年8月
第五篇:华师大学习感悟
华师大,一次蜕变之旅
------华师大研修感悟
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实施更多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改变!为了孩子、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这个职业所赋予我们的使命感,颠覆陈旧意识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行动上的蜕变!这,或许就是我这次进修之后的最大的真实感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在一线工作这么多年,丝毫没能觉察到自己已经到了教书机械化的状态:上课、改作业、作业讲评、抽查背书….老师和学生身上都背负着一座无形的大山,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每天的生活重复着一个节奏:忙绿!忙绿到晚上做梦都还在继续着白天的工作!学生更苦:睡眠不足、上课分心、脸上鲜能看出求知的欲望更多的则是呆滞和疲倦!我也不止一次的在内心呐喊:再也不能这样活!要改革、要减负、要放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地快乐起来!….我尝试过减作业,不占课,可换来的是更多的焦虑和担心,生怕自己这一科学生不重视或练习不足而导致成绩下滑;我也尝试让学生讲课,背书比赛,讨论,甚至小组合作出题和错题讲解,学生开心,乐于参与,我满意于这样的效果可苦恼于落下的教学进度。看到每日同我一样疲倦忙绿的同事们,我不禁感慨:原来改革这么难,难的不是改革实施,难的是敢于承担结果的那份勇气!谁来给我们勇气,老师也需要鼓励…
终于到了梦醒时分:在华师大,吴刚平教授对于教育的内涵做了细致深刻的剖析,并对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进行了比对和数据分析。浏览一幅幅美国孩子课堂快乐投入的学习照片,让我们感受到中西学校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内心不禁产生一种莫名的危机感,也激发了我要改变的勇气。。。
吴教授告诉我们: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性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也难怪我们的小学生在奔波于各种各样课外辅导班时,美国的孩子已把自己浸泡在图书资料里有模有样的搞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啦!中国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差距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反思!根源应该在我们的教育,是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所以正是我们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才使得我们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教授的分析评论让在座的许多人如梦方醒:看似严肃丰实的课堂恰恰是学生不爱思考、惰于思考的根源所在,老师信誓旦旦的“负责认真”却成了应试教育制度下导致学生模式化的催化剂。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或许直至今日我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未来的他们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单纯地培养一个好学生还是努力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21世纪的今天,教育无疑成为了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引用某领导说过的话: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亦是最廉价的国防体系。可见教育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今天的教师,我们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什么是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马克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比起他们,我们汗颜!教育理念再不更新,岂不是离他们更加遥远!
这里不禁想起一个哲理小故事: 一位哲学家坐船出行。当船划动以后,一路的风景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闲来无事他便与船夫聊了起来。
哲学家问船夫:“你董历史吗?” 船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就说:“那你就失去了半条生命。”
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
船夫又回答:“没有。”
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正当哲学家和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在里。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达到:“不会。”
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这位哲学家想必是满腹经纶吧!可是在生命临危时刻,那些引以为荣的渊博知识却无施展之地!知识固然重要,把理论转化成技能才更有价值,否则纸上谈兵有何意义,正如渔夫所言,“你会失去整个生命。”故事虽小寓意却是多么深刻!我们现行的教育不正在努力培养成绩优异却未必适应社会发展的“哲学家”吗?这则故事无疑不是对此现象最有力的讽刺!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这就是我们每日忙碌、辛勤耕耘的结果吗?既然我们不期望这样的结果,那么我们为何不彻底改变!改变观念、改变方法、不要毫无价值的付出,要学习要研究,努力营造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课堂,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改变孩子未来的命运,让我们的孩子走出国门也依然自信!
让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听讲不够认真,成绩下滑,可是我们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忽略了激活学生思维和兴趣应有的策略和教学艺术!我们总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殊不知在我们乐此不疲涛涛不绝时,孩子的心也已悄然溜出课堂。我们不厌其烦的把错题归纳、一讲再讲,可是类似的错误总是花样百出,老师不得不拿出杀手锏:罚抄!而且还信誓旦旦“对其负责、一个都不放弃”;老师手里都有两本书:课标和课本,可老师们宁可将课本翻烂也不曾想过要细细研读课标。我们总是没有耐心细化课标、分析教材,一直认为没有这些也同样可以上好课。等到听完教授们的课,才知道甩掉课标的教学无异于盲人指路,我们要把学生领到哪里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我们不停地加快课堂的节奏,生怕讲不完讲不够,中国学生在上中学第一天就是吃苦教育的开始,课上记不完的笔记课下做不完的习题,不知何时孩子厌学了老师厌教了。。我们总说公开课是作秀,不具有推广价值,可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那才是集体教研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契机;我们或许会夸赞某位教师讲课精彩,殊不知最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从头听到尾、而是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生成的方法性知识,在华
师大我们明白了:作为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需要侧重于以课堂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可我们很茫然,怎么教,更有效?怎么组织学生才使其乐于参与?怎么把课本变薄,引导学生轻松且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怎么做才不会违背孩子认知规律。。。我们显得很无助!因为我们每日忙碌到没有时间思考,时间久了,才发现已经不爱思考了也不善于思考了!因无力解决我们为此感到苦恼。。。
盲目加麻木,还不全是以上种种现象导致的根源,经过短短7天培训,才觉得自己是多么渴望求知,坐在这里可以听到这样精彩的讲座自己又是多么幸运!我折服于教授们的睿智和幽默,专业和敬业,更钦佩与他们学术的高度和思考的深度!一堂堂精彩纷呈的专业讲解和案例分析像是一块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我深陷于它的魅力爱上了华师大!许多教学中的困惑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也因此感悟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在华师大胡慧闵教授风趣形象的授课风格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是胡教授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具备全面且丰富的教学理论对解决工作中遭遇的各种问题是多么重要和必要。就拿错题订正来说吧,学生平时在试卷和作业批改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通常都会要求学生认真订正,负责任的老师甚至要求学生准备订错本并逐题写出分析。现在几乎所有老师都一致认为„订正错误”才是解决作业和试卷疑惑的关键。可令人不解的是,错题订完了,每道题的解题思路也写清楚了,然而同样的错误总会时不时的在随后的检测练习中再次显现,是学生不认真还是老师没讲透?!这一点令身为老师的我也为之困惑,思考过但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听完胡教授的课才使我茅塞顿开,原来问题的根源并不是订正这一行为本身,而是学生缺乏订正的思维,错题评讲后要求学生订正的其实还是我们老师自己的解题思路。传统的试卷和作业讲评多半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不能也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感知经验获得和提炼知识,学生记住的是老师的讲解,这些实时性知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模糊甚至被遗忘!如何使学生在错题订正后错误不再重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方法和思路:一要强化错题正确的做法,即正强法,然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弄清楚错在哪,再和别人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和做分析,找到与别人存在的思维差异,经过以上的细致的问题研究分析,学生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获得了牢固的方法性知识,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错误订正!
孔企平教授的课同样使老师们大受裨益,就课堂“如何有效”为我们做了必要的深入浅出的理论指导,为今后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孔教授鼓励大家由一名有经验教师逐步向专家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过度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地进行观察研究,学习和分析,让理论服务于实践,让实践促进成长!是啊,每天不思考不学习,岂不是一辈子只能做教书匠?!一年365天,日日都在机械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谈何充实快乐,又谈何职业幸福?。。
说到研究,不得不提到课堂观察,原先老师们对课堂观察一不了解,二无兴趣。不清楚听课评课为何变得如此繁琐;无论听着、讲者内心不免都牢骚满腹、紧张不已,结果也只是凭借肉眼观察和内心感受对课堂品头论足!课评的不少,但收效甚微!来华师大的确不虚此行,因为以上的困惑我们也在此找到了答案!引用崔允漷教授的话: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学生的素养或者成绩是“学会”的证据,而不是教了、学了的必然结果。因此,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去关注“学会了没”“学会了多少”,而不是仅仅关注“教了没”或“学了没”。换句话说,“教过了”“学过了”只是手段、过程,而“学会了”才是目的、结果。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证明学生“是否学会”“学会了多少”,需要进行课堂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以此作为不断地获取目标达成信息的证据,以免教师在教学中迷失方向,从而走向无效或低效。教师就是不断地运用评价这种GPS定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确保教学信息实现顺利转换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习如何上课,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观察、如何评价。我们终于认识到:课堂观察就像是一面镜子,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崔教授和叶教授的指导下老师们学会了制定课堂观察量表;今后老师们应该不会因此绞尽脑汁,更不会盲从,我们已经会独立行走!尽管步履不稳但我们拥有了自信!
。。。
心生
感谢授课的所有教授们,每一堂课都非常精彩,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文字,都出自于您们智慧的言语,看似普通但对我们极其受用,句句都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短短7天的培训或许不足以告知我所有疑惑的答案,但最大程度上帮助我找到了正确的思路和行走的方向。或许教学中依然困惑重重,问题层出不穷,或许惯性的忙碌一时误导我们的方向,但是我会记住再忙也要思考:今天的课孩子们是否满意,孩子们从中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怎么做可以让孩子们收获更多。。只有这样不断地反思才会有实质的改变,不为别的,为了孩子们。正如一位教授所言:要热情的参与,冷静的思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喧熙不止的改革浪潮中迷失自我!
再次感谢你—华师大,期盼着下一次还有机会与你相遇,在这里学习了理论、收获了理念也改变了思路,希望老师们把所学所悟用于今后的教学中,让理论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一次在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真正蜕变!让我们因这次学习而改变,让孩子因我们的改变而发展!
白海雁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