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的电影

时间:2019-05-14 21:2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历史的电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历史的电影》。

第一篇:有关历史的电影

《恰同学少年》,《湘江北去》,《开天辟地》,《大决战》,《大转折》,《林则徐》,《甲午风云》,《北洋水师》,《长征》,《井冈山》,《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飞夺泸定桥》,《万水千山》,《开国大典》,《巍巍昆仑》,《黄桥决战》,《末代皇帝》......《长征》、《井岗山》、《毛泽东在延安》、《南昌起义》、《解放》《洪湖赤卫队》 《马关条约》

想知道历史就不要看电视剧,电视剧绝大多数都是虚构出来的剧情。要想真正了解就看看《百家讲坛》或者《文化中国》吧,那些才会给你真正的帮助

有关中国历史的几部历史题材电影纪录片《大明宫》,《圆明园》,《复活的军团》,极具震撼力,喜欢历史的话,不看就太可惜了

关于毛泽东的电影

一、《大渡河》。这是年轻时代的毛主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部电影,毛主席是由王霙饰演的,他无论从容貌还是气质上,都非常接近这位青年领袖。片中陈宝国是男主角,脾气暴躁但行事却有纹有路,最后不幸牺牲

二、《四渡赤水》。古月出演的第一部特型人物电影,也就是当时的革命“大片”。古月的外貌、身材都与毛主席惊人地相似,动作与神韵更是与他老人家如出一辙。在此之前,一些著名的如《风雨下钟山》之类的电影中,虽然也有伟人出现,但是毛主席、周总理的形象一直是神似形不似,颇为遗憾。古月的出演弥补了这个不足,从此,一个银幕上的伟人时代才真正拉开了帷幕。顺便说一句,唐国强在这部电影中扮演政委,感觉是最能体现他演技的一部,牺牲时的片段极其煽情,每看都潸然泪下

三、《西安事变》。本片是古月饰演毛主席和孙飞虎饰演蒋介石的首次合作,十分珍贵。两人配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从眼神到思想,都把握得相当准确。说句题外话,就是蒋介石的饰演者,我一直喜欢孙版,赵恒多出演得比较早和多,从外形上他也更接近,但是孙飞虎对“神”拿捏得恰到好处,加之外形也甚相似,所以更胜一筹。哦对了,还应当向少帅张学良校长致敬

四、《重庆谈判》。之所以把这部电影拿到前面来说,是因为电影的内容实在吸引,不但真实地再现了一段史实,又巧妙地加入了虚构成分,胡慧中的一段记者戏,亦是分外出彩。这又是古月与孙飞虎的合作,两人相辅相成,不可多得。还有,这部中的周总理是黄凯饰演的,我个人觉得他慈善亲切,非常适合总理一角;可惜他因车祸不幸罹难,悼念。本部电影的导演是李前宽、萧桂云夫妇,是我最敬佩的导演夫妇,他们的电影,几乎部部令人叫绝,错过可惜

五、《决战之后》。李前宽、萧桂云夫妻档导的又一部佳片。片中古月的戏份不多,但是少不掩精,而且周总理又是由黄凯饰演,二人搭档也很默契。本片的故事特别值得回味,每次看都有不同体会。喜剧大腕葛优在影片中客串了一名国民党将军,并在京剧演出时反票了苏三一角,喜剧头角已露峥嵘

六、《毛泽东的故事》。想了解毛主席,本片是必备教材之一。仍然由古月出演,诠释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家主席形象。片中毛岸英的戏份值得一看;还有一些主席的日常琐事,令人在崇敬之余倍感亲切

七、《开国大典》。李、萧导演的史记大片。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绝对不是盖的。古月版的毛主席,不必多说;各大特首均颇精彩,黄凯的周总理,刘怀正的朱德老总,郭法曾的刘少奇。。恍惚记得是白杨版的宋庆龄,可能是。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庆重现,与油画几乎无异

八、《毛泽东与斯诺》。古月与王霙的世纪合作。难得他们两人聚齐,年轻的毛泽东,我个人还是最喜欢王霙版的。主席的照片,也是斯诺的八角帽那张比较独具特色——那种睥睨天下的傲然,仿佛是在说“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九、《走出西柏坡》。古月版。本部中毛主席并非主要人物,但都是围绕他身边的人来展开故事。亮点是孙海英饰演的军代表,那时他还并未出名,不过演技已经非常“激情燃烧”了

十、《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我个人当然最喜欢第一部,谁让我仙乡沈阳呢,呵呵!不过第一部确实在上映当时受到的关注最多,主要是因为马绍信饰演的林彪,那种阴鸷沉郁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果彼时与林彪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充斥荧屏,多得马先生之力。三部电影中的毛主席均由古月饰演,指挥若定,诙谐沉着都有体现

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 则是反映 青年毛泽东的 也不错

第二篇:与历史有关的电影

一、古代部分:希腊、罗马、希伯来:

1、根据荷马史诗拍摄的《奥德赛》,场景宏大,并包括了《伊利亚特》的一部分。自然老的《木马屠城记》是《伊利亚特》的完全本。最新版本要数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片《特洛伊》,《指环王》中的精灵弓箭手饰演其中“天下第一美男子”帕里斯,应该很好看。

2、希腊悲剧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批量搬上银幕,《美狄亚》是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主演的,还有风格怪异的《俄底浦斯王》。

3、关于罗马的电影不少。老片《宾虚传》,表现罗马赛车场面,至今仍然是经典之作。而反映罗马后期文化历史的《角斗士》也一定要看,里面的反面人物 是根据历史人物康茂德塑造的,电脑特技复原了罗马城原貌,可以参照较早的大片《罗马帝国沦亡史》。另外一部风格独具的电影是《提图斯:圣诗复仇》,霍普金 斯主演。至于根据安东尼奥尼小说改编的《斯巴达克思》也还不错。

4、希腊托勒密王朝及罗马的复杂纠葛:《埃及艳后》,有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影子。

5、终于有人为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拍部电影了:《亚历山大》。

6、勿忘东方,匈奴英雄、西方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7、圣经中的旧约部分有一些可以看到音像制品:大洪水的故事搬上银幕,名字自然是《诺亚方舟》;《出埃及记》有两个版本:史诗巨片《十诫》和卡通片《埃及王子》。以宏大场面震撼人的《所罗门》(上、下),其实(上)是所罗门的故事,(下)是耶利米的故事。

8、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心之作:《十诫》,对《旧约》十诫的现代阐释,非常好。

9、圣经中的新约部分焦点集中在耶稣身上。根据希腊存在主义作家卡赞扎基斯同名作品改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对救世主进行了全新阐释,80年代引 起轩然大波,至今仍在天主教国家遭禁,一定要看。而根据福音书改编的耶稣生平《神之子:耶稣传》,是《新约》的入门。不过现在有了两部更值得一看的耶稣传 记,一是梅里尔·吉布森导演的大片《受难》,一是2003最新版本的《约翰福音》,都很壮观。

二、中世纪部分:

10、中世纪最著名的自然是亚瑟王传奇,有电视连续剧,也有电影《阿法隆传奇》。而亚瑟王故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第一骑士兰斯洛德与王后圭尼维尔的故事,电影《风流剑侠》很好看。

11、同样的骑士风俗和文化,可以看比较后现代的《圣战骑士》。还有一部史诗性的《十字军骑士》。

12、不过,最能体现中世纪梦幻与野蛮特色的,当属神话传说大联合的《指环王》。

13、看看但丁想象中的天堂与地狱:《美梦成真》,电脑处理非常细腻而唯美。

14、中世纪最著名的英雄故事:《圣女贞德》,让·吕克·贝松的名作,看之前最好多读点中世纪历史和神学。

15、班德拉斯主演的《十三勇士》:北方蛮族的世界,北欧独特的传说系统,神王奥丁、地下的龙和妖怪,等等,故事未必能自圆其说,但值得一看。

16、中世纪最著名的浪漫爱情:哲学家阿贝拉尔与他的学生爱洛伊丝——《天堂窃情》。

17、英国的民间谣曲,家喻户晓的《侠盗王子罗宾汉》,科斯特纳主演,主题曲《一切为你而做》比电影更有名。还有个老版本是肖恩·康纳利和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宾汉与玛丽安》。

18、意大利后现代作家艾柯,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名作《玫瑰之名》,80年代末期被拍成电影《蔷薇的记号》。

三、文艺复兴部分:

19、《十日谈》是西方的经典禁书,拍成电影后也一直是被禁的电影,颇多“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与《十日谈》齐名的,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有些少儿不宜。

21、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宗教历史事件是圣巴托罗缪惨案,以此为背景的《玛戈王后》颇为精彩,大仲马写过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

22、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运《狂野之爱》;英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简《九日皇后》;自然还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还可以和写她父亲——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电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情人》一起参照研究。

23、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24、文艺复兴的巅峰人物——莎士比亚,关于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剧院的环境和演出的模式。

有许多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迪卡普里奥出演的“后现代激情版”颇得原作的青春叛逆神髓。

名角荟萃的《仲夏夜之梦》,剧本严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换到了近代,一样好看。描写命运和性格双重悲剧的《麦克白》(《马克白》)有好几个版本。《 哈姆莱特》也有多个版本,比如马克·达蒙主演的后现代版本,但以奥利弗爵士主演的老电影《王子复仇记》最为经典。

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电影版本,比如根据《李尔王》改编的《一千英亩》,根据《奥塞罗》改编的《O》,中央电视台还播放过《第十二夜》等。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无事生非》等等蔚为大观。

25、文艺复兴中的地理大发现非常激动人心,可以看史诗性电影:《哥伦布》。

26、维加的名剧《羊泉村》,电影叫《羊泉镇》,索菲亚·罗兰主演的老片。

27、《米开朗基罗》虽然是好莱坞老片,但有罗曼·罗兰的同名传记为基础,充满激情。

四、十七世纪部分:

28、译名《路易十四的情妇》,真实名字应该是《玛绮丝》,里面有莫里哀、拉辛;有路易十四的宫廷和民间场景,还有苏菲·玛索的精彩表演,绝对值得一看。

29、要了解路易十四时代,还可以看《王者之舞》,有关路易十四与芭蕾舞。想领略当时贵族的盛宴情形,可以看《维特》。五、十八世纪部分:

30、有一部不容易找的片子:《痛苦的抉择》,写法国大革命的,把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些雨果《九三年》的韵味,也是苏菲·玛索主演的,非常非常好。

31、《费加罗的婚礼》脍炙人口,其作家的一生精彩绝伦,同名传记:《博马舍》。

32、菲尔丁的同名作品:《汤姆·琼斯》。

33、007扮演鲁宾逊,《鲁滨逊漂流记》!央视还放映过根据笛福小说改编的《摩尔·弗兰德斯》。

34、《格列佛游记》搬上银幕叫《小人国历险记》,被改得失去思想。

35、18世纪最另类的作家是萨德侯爵,描写他的传记电影叫《鹅毛笔》。至于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花花公子卡萨诺瓦,也有了欧洲电影捧场:《情圣:卡萨诺瓦》。还有著名阉人歌手的故事:《绝代妖姬》。

六、十九世纪部分:

36、简·奥斯丁在上个世纪90年代非常时髦,所以能看到多部改编自她的小说的电影,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和《曼斯菲尔德庄园》,最后这部被翻译成《心锁》。除了传统的古装,也有后现代版,比如《一个单身女人(布里奇特)的日记》。

37、灰姑娘的故事,经格林兄弟之手化腐朽为神奇,多次搬上银幕,很经典的是《水晶鞋与玫瑰花》。

38、《红与黑》有多个电影版本,新版很精致,但要说忠实于原作,还要看钱拉·菲利普主演的老版本。

39、搬上银幕的《包法利夫人》,简直是对原作的糟蹋,不是因为拍得差,而是原作太好了。

40、同时能看到四个《悲惨世界》版本,有老的电视剧版,长、但忠于原作。有将背景搬到二战时期的版本。有美国拍摄的、由《辛德勒的名单》男主演出演的新版本。还有由法国拍摄的、由德帕迪约主演的版本。

41、《巴黎圣母院》对于80年代的中国观众具有轰动的效应。但现在时髦的是看音乐剧版《钟楼怪人》,非常震撼,强力推荐。

42、《双城记》的电视剧版最好。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有新旧两个版本,老版译名是《孤星血泪》,新拍的后现代版本叫《玫瑰有刺》,德尼罗和帕尔特 洛等主演。相比之下,还是老版好看。狄更斯的许多作品都为英国人所喜爱,现在还能看到《新大卫·科波菲尔》、《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又译为《少爷还 乡》)和《圣诞钟声》。

43、《阿黛尔》表现雨果女儿阿黛尔著名的单恋。同样由阿佳尼主演的《罗丹的情人》也好看。

44、《简·爱》,当然要看,不过好版本不容易找。可能还是司各特爵士主演的最好。

45、《呼啸山庄》有多个版本,还是推荐由奥利弗爵士主演的老版。叫《魂归离恨天》的版本不怎么样,倒是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新咆哮山庄》还行。

46、大导演波兰斯基的《苔丝》,是非常成功的“名著电影”,要看。而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也在90年拍成了电影,女主角是温斯莱特。

47、《战争与和平》版本众多,有好莱坞的老电影版,数前苏联拍的最下功夫,现在有全套6盘面世。

48、由苏菲·玛索主演的《爱比恋更冷》十分好看,它其实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49、大仲马最近又火了,新拍的《达达尼昂》动作感强烈,班德拉斯主演的《基度山伯爵》也还可以,《王后的项链》也被改编成了《项链事件》,其译名是《复兴与革命》。

50、老《茶花女》美得不可方物,而《红磨坊》中也有原作的部分影子。

51、以改编大胆而出名的,是黛咪·摩尔主演的《红色禁恋》,即《红字》。

52、刘易斯主演了库柏的名作:《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最后的摩根战士》)。

53、王尔德的名剧《理想丈夫》。如果想看他的传记片,新拍有电影《奥斯卡·王尔德的审判》。

54、19世纪末同性恋很时髦,表现兰波与魏尔伦的同志之爱的电影《月之全蚀》,因为迪卡普里奥的出色表演而值得一看。

55、两个激情的作家富于激情的爱情,《恋恋红尘》,乔治·桑与缪塞的故事。

56、《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是成功的传记片,又是德帕迪约主演,应该看。

57、天才的科幻小说家威尔斯,开创了数个著名母题:隐身人、火星人入侵地球,最新改编的是他的名作《时间机器》。史蒂文森的科幻作品也很有名,可以看看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致命化身》(即《化身博士》)。

58、《古墓丽影》其实是用来诠释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四句诗。

59、丽芙·泰勒主演的《迟来的情书》,原名是《叶甫盖尼·奥涅金》。

七、二十世纪部分:

60、亨利·詹姆斯是那种特别细腻的作家,最受保守人士的青睐,是贵族品位的典范,他的名作基本都有电影版,如:《驿动的心》(即《鸽翼》)、《金碗》、《贵妇肖像》、《欧洲人》、《华盛顿广场》(译名是《华府艳闻》)、《黛丝·密勒》。

61、以19与20世纪之交为背景,很有一批精致的作品,电影如《心外幽情》(《纯真年代》)、《走出非洲》、《屋顶上的轻骑兵》、《告别有情天》等。

62、福斯特的作品一向受人青睐,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

63、改编自《飘》的《乱世佳人》,不可不看。

64、电影《齐瓦格医生》(即《日瓦格医生》)如诗如画,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在里面也并不媚俗,但就是无法和原著相比,帕斯捷尔纳克在表现个人与时代、知识分子与革命方面非常有深度。

65、君特·格拉斯获奖是近几年的事,但他的《铁皮鼓》早已改成电影了。

66、前苏联以二战为背景的“卫国战争文学”有许多史诗性巨作,但更受中国喜爱的却是意识流式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想要了解战争的惨烈,不妨看看《大敌当前》(也叫《兵临城下》)。感人的可以看前苏联拍的《一个人的遭遇》。

67、反战主题和人道主义是西方20世纪文学的主流之一,《西线无战事》是此方面的经典,有空还可以看看《兄弟连》或者《雷霆救兵》(《拯救大兵瑞恩》)。

68、昆德拉在中国盛名不衰,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电影版是《布拉格之恋》。

69、大诗人艾略特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的故事,《汤姆与薇芙》。

70、根据女作家伍尔夫和她的作品改编的《时时刻刻》曾经名噪一时。

71、20世纪最具轰动效应的美国作家是海明威,褒曼主演的《战地春梦》改编自《丧钟为谁而鸣》,还算不错,其他的作品搬上银幕都不成功,比如两个 版本的《老人与海》。但前几年拍的、反映他在一战中的经历的《海明威青年时代的爱情》还挺好,加入了一些《永别了,武器》的成分。

72、美国戏剧家田纳西的名剧《欲望号街车》非常出色,费雯丽的表演出类拔萃,中文名字叫《欲海奇女子》。

73、另一位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霍夫曼主演,很好。

74、反映越战的《现代启示录》受到康拉德《黑暗的心灵》的影响。

75、《卡夫卡》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既有作家生平,又融会了其主要作品。

76、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拍成电影的少,《巧克力情人》不错。

77、著名的《第22条军规》有同名电影。

78、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写了一部戏拟式的作品:《洛丽塔》,拍成电影叫《一树梨花压海棠》。

79、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同名电影《苍蝇王》。

80、法国女作家杜拉的《情人》,是电影改编的成功之作,应该看。

81、有越南情结的电影还有《天与地》和《印度支那》。

82、《阿甘正传》的电影是励志型的,感动了很多人,但远不如原著好看,那本是黑色幽默小说,笑破肚皮。

83、英国作家福尔斯的两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收藏家》。

84、根据杰出的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生平改编的电影《希尔维亚》,刚刚新鲜出炉。

85、好莱坞2004年史诗巨片之《特洛伊》,看布拉德·彼特演绎希腊英雄阿喀琉斯。

86、好莱坞2004年史诗巨片之《亚历山大大帝》,掀开野心勃勃的马其顿君王脆弱的内心,还有广袤的阿拉伯沙漠和危险的印度丛林。

87、好莱坞2004年史诗巨片之《亚瑟王》,凯拉·奈特莉的表演是一大看点。

88、好莱坞2004年史诗巨片之《天国王朝》,再现十字军东征盛况。

第三篇:电影《鸿门宴》历史错误总结

两年前的《见龙卸甲》,让我发誓不再看李仁港。

两年后的今天,我手贱了。看了这部奇幻黑色穿越历史贺岁大片《鸿门宴》。

不对剧情进行评价了。导演,你对历史的不尊重,对票房的热衷,已经让我吐槽无力。我只想劝告你:历史的宏大是用来尊敬的,而非给后辈来折腾与胡搞。至于豆瓣上面夸这部片子好的并打了3星以上的同志,我希望你往下看。这些错误不能容忍:

1、项羽和刘邦都没干过刺秦王的事,历史上只有荆轲和张良干过。影片如果想借此表现人物性格也可以,但假如只是单纯地把主要人物集结起来,便太愚蠢和低级了。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一人战关中、项羽领天下诸侯战钜鹿,谁先进咸阳跟虞姬没有任何关系吧。

3、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原是汉王家臣,后随刘邦,未在街上卖过艺吧。

4、下围棋?十九道的围棋是唐末宋初才出现的,秦汉之际哪有那么大的棋盘?

还有,古代棋谱乃座子制,座子制是先在棋盘上放四个座子,就是两黑两白放在对角星的位置上,最大限度限制先行的优势。

5、中国人经常吃面条的事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末的时候面条可是稀罕物,是祭祀时候和重大节日才吃的。

6、旗上应该写小篆字,导演您写的那是啥啊,半楷书,半隶书啊。

7、此外,导演严重哈日,整得像日本战国片。

中国军队什么时候每个人背个旗子?还有军配和马扎,你是想说项羽很像武田信玄吗……汉朝的剑是刺杀的吧?清一色的太刀啊

此外音乐也全日本化,围棋的棋子也是全圆形,我们中国的棋子是半圆半平的。

8、虞姬的服饰应该是穿中衣,露着胸脯的是唐朝。

9、秦朝时候的骑兵应该是作为冲击对方阵型用的,马上厮杀的时代还有300多年才能到来。

10、秦朝时候的骑兵没有马镫,马镫的出现是在元朝啊。

11、秦末的主要兵器还是以青铜为主。那时候的铁和钢因为受冶炼条件的限制还不如青铜锋利和耐用。不锈钢更要再等大约两千年才能出现。

12、秦兵的制式武器是戟,而非长矛,长矛作为军队作战兵器大约是在宋朝初年。

13、秦兵的弩不是站着发射的,而是半跪着发射的。

14、琵琶是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传来的,秦末怎么可能有?

15、秦国的五刑是指笞、杖、徒、流、死,不是刻字、切手指、割耳朵、砍头、剁成肉泥。

16、把中间的头发剃掉四周的耷拉下来那是突厥人的造型,秦末留这种发型的人,大概不是脱发,就是受刑的囚徒,要不就是神经病。那个龙且也太霸气侧漏了吧。

17、反间计是陈平出的,不是张良。

18、鸿门宴是在大帐中的吧,而不是在宫殿里啊。而且入账的只有四个人。大家都知道的。

19、乌江,你管满地黄沙叫乌江?项羽最后的骑兵突击呢?

20、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丝毫感觉不到啊,冯绍峰的失误还是剧本的败笔?

21、韩信啥时候出现的?啊?“萧何月下追韩信吗”高祖大人都入蜀了。

22、刘邦武艺真高!跟项羽过招,连樊哙夏侯婴都被秒杀,高祖居然过了10多招?

23、韩信不是武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在建国封楚王后说的:

《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24、樊哙为吕后妹夫,俩人是连襟……樊哙自杀无理由啊……

25、龙且在齐国率二十万大军打韩信,即背水一战,龙且被杀,楚军实力锐减。绝不是在战场上群殴被韩信砍死的,而且当时项羽在荥阳与刘邦决战,与龙且根本不在一个战场。

26、萧何怎么被乱棍打死了?历史上萧何任丞相一直到老死,并且搞死了韩信,所以才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7、范增不是瞎子,这咱就不深究了,但你能告诉咱家亚父手里拿的是啥……

28、刘邦是小人,市井地痞,不能演得这么刘备吧。不仅是刘备了,等于刘备的为人+潘安的美貌+武松的武功+……

第四篇:历史题材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篇

历史题材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篇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中泉英雄等主演。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南京南京观后感(一)

有人说《南京南京》缺少主题和主线,充满了写意的段落,我承认导演是用着一些符号化的人物和断裂的叙事手段拼凑着整部影片,但不能说没有主题,因为历史是唯一的主题,哪怕他把所有发生过事情都在影片里走过一遍,也同样是展示了曾经的那一段历史,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能苛求影片能把所有的情节完美的还原,使每个段落都那么的有层次感,更不要以欣赏着艺术片的视角去对待它,就如同我们看着历史书上的记录是那么的浮浅,但那丝毫代表不了历史的厚重感。

也许是出于内心的作祟,终归逃不出思想的束缚,我也终是不能把日本士兵角川看得那么人性,虽然他贯穿影片始终,可对他的印象丝毫没有多余的改观,在我眼中他仍旧是杀我同胞的日本鬼子,再怎么良心发现更让我从侧面体会着那段不忍的历史,尽管不会再有那么的仇恨,但是依然存有隔阂,他的形象依然是模糊的;至于陆剑雄上文也已经说过了,也许换个普通演员,让导演放开了刻画一下,应该效果更好一些;饰演拉贝的秘书范伟我倒是觉得是比较成功的人物,唐先生似乎是一个善于求得生存的人,紧贴拉贝这个靠山,利用懂点日语的伎俩迎合日本人,而为了保护家人又教他们日语,让女人们剪发穿男人衣服,后来为了苟全性命竟然又做了汉奸的行径,他原以为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换取日军的信任让家人幸免于难,可最终也不免女儿被摔死,小妹被日军抓去强奸后疯掉了而被日本兵枪毙,再后来又翻然悔悟,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值得一提的是唐先生拿命去换的人真实身份是个中国军官,这信息是在拉贝离开前的那段字幕里揭示出来的,难怪有人说对唐先生的自我牺牲有些莫名其妙,可能是没注意到那些字幕内容,所以可以说唐先生是影片当中最具曲折性和深度刻画了的角色;高圆圆饰演的江淑云是被看好的一个人物,似乎也获得了些许好评,可我认为只是江淑云这个角色成就了高圆圆而不是高圆圆演活江淑云,她的出演始终不愠不火的,尤其是翻译拉贝宣布要拿100名妇女去当慰安妇来换取其他人的生存时,总觉得她说话的那股劲太没震撼力,假假的,太欠火候了,整部影片中一点深刻的印象都没给我留下;相比较之下秦岚饰演的唐太太倒是把上海的那种小女人劲阐释得还可以,悲难之际竟然还能在混乱的环境中打麻将,真可谓“商女不知亡国恨”,当然了演技是到位了,但是不是符合影片的主题又是另一码事了,在这不堪回首的历史大背景下怎能出现这么多不知愁的气氛,如果是一篇作文的话的陆川同学有点跑题,似不该描绘的这般具体现实,尽管可能是有这么回事,但是放在这大背景下太不搭调了;还有一个人物就是妓女小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让她剪发时的那句台词“你去人家还不要你呢!”总觉得放在整部影片里有点不伦不类的,这应该是商业片里的台词,但是在最后她又是第一举手站出来自愿去当慰安妇的,说心里话,有点佩服陆川了,不知道是出自于讽刺还是对一种爱国情感的另一类表达,反正让人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复杂且又深刻的情绪在酝酿;最后还有那希望的象征的小豆子,同时他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有人说整部影片里只有一个日本兵贯穿了始终,其实这个小豆子也才是真正贯穿了始终的,但就是被忽视了,因为小豆子经历开始的抵抗、投降后被俘、屠戮中幸存、难民所保命、目睹日军强奸的暴行等等。

除了这些符号化的人物,就是那些被称之为断裂的故事情节了,在这些批评的声音当中我不敢苟同,相反我看的一些细节的刻画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当日军进城搜捕中国士兵的过程中,几个士兵在一所教堂里发现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正当他们战战兢兢的目视这些军民的时候,突然一个老者首先木讷地举起了双手,紧接着是一批一批的人举起了双手,镜头还特意的给了一个流泪的士兵和他举起的枪,还有一个不知所然的小女孩环顾四周,学着大人们举起了手,可这时日本兵们还是不敢相信,一军官轻声的让角川速去叫人手过来,这边是害怕的中国百姓的诺诺微微,那边也有日本兵的惊慌喊叫支援,同样有恐慌有害怕,面对如此多的中国军民日本兵也许在想:他们为什么如此怯懦,即使一人一口唾沫都会淹死自己啊!但是害怕之余,他们开始镇定,看到这里我开始悲愤,为什么总会有这样的镜头出现?为什么总会有这样的表示方式?为什么非要把国人当时的那种委曲求全展示出来?为什么就是不能大义凛然地和日本人来上一仗?为什么就是这样呆呆地坐以待毙?又想起历史书上说道日军侵华时几个日本浪人打着日本国旗就可以占取一座县城,怎么会有如此的事情发生呢?屈辱、气愤、无奈、悲痛,瞬间糅合在了一起,使我在思考电影本身时又不能不思考电影之外!

其二,当被俘的中国士兵大义凛然踏赴刑场的时候,看见刑场上不堪入目的惨状,陆剑雄用手挡住了小豆子的双眼,当要被集体枪杀之前突然有人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进而集体呐喊,只有在这一刻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让人看到民族的血性和希望,还有那雄浑的配乐,这是极少能让人热泪盈眶的场景之一。

其三,日军要求要难民营送出100名女士充当慰安妇才能换取其他人的安全和生存,当宣布完这一通知后,妓女小江于无声之时现惊雷,自愿第一个举手并走到了前面,然后有第二个举手,走到近前两个人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然后看到一个个举起的手出现在荧屏上,眼眶又开始湿润,这些人不知名不知姓,就这么默默的牺牲了自己,展示的是自愿,可在当时的境况下,这能够是自愿的嘛?尤其是小江临走时回头望了江淑云的那一舜,无法不让人感动!

其四,在唐先生放弃自己离开的机会,手轻轻抚摸老婆的肚子和她告别,寓意尤深,在到他上刑场对日军强调了两次:我老婆又怀孕了!可谓是整部影片里最深刻的地方了,这种细节的刻画绝不是不经意间的,总会让人意犹未尽,似乎又是一种希望,经历了苦难后中国的希望,因为有了延续,这种民族的延续军国主义无法虐杀!

不管别人再怎么批评陆川,去指责与史不符,责骂汉奸电影,但我认为这些情节的刻画还是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感动、感慨直至力挺影片。

南京南京观后感(二)

记忆中看《可可西里》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情节记得不多了,画面记得不多了,台词更是记得不多了。只记住了一个人,叫陆川。知道这是一个真正拿电影当艺术去拍的导演,这样的人总是被争议所围绕,但归根结蒂我认为他是个好导演,起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或许其受众范围有所局限,但电影这玩意儿,宣传永远战胜不了口碑。

抱着对陆川个人的喜爱,下午去看了《南京!南京!》,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结束后,后排不出意料地响起了阵阵掌声,而我却似乎被什么东西死死地固定在了原位,一动不动。恍惚许久之后我才悄然发觉,陆川这厮又得逞了。

镜头:黑色的血液更让人触目惊心

现在搞艺术的人或者装模作样搞艺术的人谈电影时都爱谈谈这一点。其实同样一个镜头不同的人看了想法肯定不小差异。故而所谓的艺术其实没什么标准,怎么说都有理。《南京南京》的镜头在我看来有些顾长卫,联想到后者掌镜的另一部和鬼子有关的电影《鬼子来了》,相似的特写镜头和黑白画面,只不过一个重写实,一个重叙事。我觉得用黑白色调来拍类似题材确实是种“新颖”的手法。单一色调的画面在增加时代厚重感的同时让观众的眼睛死死盯向剧情,不会半点分心,而更可怕的是黑色的血液似乎比红色更让人触目惊心。

震撼:思维都不敢运转

这或许是大多人看完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气息。其实从一开始它就无处不在。刘烨与众人死守城门时坚定的眼神、成千上万老百姓被机枪扫射时瞬间倒下的大广角、小鬼子在庆祝南京攻陷时跳的群舞,还有那一个个恐惧到极限后变得漠然的特写面孔,都让人从心底深深被震撼。有人说这是一种折磨,我有些同意。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在摧残你的同时也使你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看电影的同时身边有两位女性观众一直在擦眼泪,我虽然哭不出来,但也已经目光呆滞,甚至连思维都不敢运转,怕一思考,会联想到其他种种更揪心的东西。

强奸:无耻的慰安妇“使用规定”

没料到全片近三分之二都在演这个东西。据说之前高圆圆还以为一段强奸戏险些崩溃。而我个人觉得陆川最“毒”的地方在于他恰恰要把角川与妓女百合子的畸形恋爱作为这个主题的铺垫,一种无比强烈的反差对比狠狠地将观众刻骨铭心了一把。其间有这样一个细节,带头的鬼子宣读慰安所“使用规定”,说是日本女人五元一次,中国女人两元一次。这短短一句话令我深深触动,原来日货到了这种地步依然比中国货值钱。而在这之后,角川拿着新年礼物去探望百合子,后者在惊喜笑纳之后的一系列举动,让我下意识感觉日本侵略者太不是东西了。我说了我是下意识,所以这应该不属于盲目爱国主义式的偏激。而能让我一瞬间有此感受,陆川这厮依然功不可没。

都说电影这东西终究是一门艺术,所以如果你一味拿它传达情感就变了味,就演变成了主旋律。陆川没有让自己的电影走形说明他坚持了自己,一部真正好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且又都会说话。不管是意会还是言传,它都能把你的情感紧握其中。我料想陆川做到了这一点,电影结束后高亢的掌声已予以证实。电影临近结束屏幕上出现了一条白花花的字幕:活着比死还艰难。一句残酷到血淋淋的话,让人貌似有所感悟其实已然彻底崩溃。

一个数次被翻拍的题材,一段亿万国人不应遗忘的历史,《南京!南京!》的出现让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从艺术层面上被烙上新的印记。沉默是我看完之后持续很久的状态,不是因为被麻木,而是由于太震撼。

#p#分页标题#e# 南京南京观后感(三)

最近心情比较乱,选择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来抚慰下自己的心灵,因为人总是不知道满足的动物,永远都有永无休止的欲望!

选择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记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内我永远记得那个被惨遭杀害的中国人民的头颅骨,那天冷冷清清,我一个人衣服单薄,面对城市的喧嚣,我选择去铭记历史,一个人穿梭在展览馆的陈列窗前,当我拿着笔一一记下历史的印记,我太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惨痛经历才使一个民族站了起来,我想找到答案,望着那一件件陈列的物品我不禁肃然起敬,其实我更想看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因为在小的时候731部队的电影给了我幼小的心里以震撼,可是来到那个展区的时候我不禁有些失望,一个中华民族最不应该遗忘的历史教训,一次屠杀30万人的事实,却区区一个小小的展位,我还记得我望着那代表三十万死者的唯一的头颅骨,出神的凝望,鼻子酸酸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视线模糊……高大空旷的博物馆人很少,加上室内阴凉,我瑟瑟的发抖,不知道是心灵上还是身体上的颤抖。

刚刚看完这部片子,被开头晃来晃去的镜头弄的头晕,视线找不到一个落脚点,黑白的片子叫人的心感觉苍白无力,终于看到刘烨那棱角分明,帅气俊朗的侧脸,与敌人周旋,但是最后还是成为俘虏,即使他高大伟岸的身躯站在那里是那么的威武,但是我知道无论怎样,凭他一个人也是无法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当我看到眼泪滑过他的脸颊的时候,我真的想为他擦拭那滴泪,那滴为祖国,为人民的惋惜之泪,流进了每个人的心中,酸遍了我的全身。

刘烨的死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铺垫,这个故事开始拉开帷幕,接着是那群女人,被拉去做慰安妇,她们在那样的世界里,变得没有地位,甚至活得不如死去的人幸福,当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我有感于那位美丽的江小姐,是她第一个举手,也就是她反对剪掉头发,是的她要做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她不要被剥夺美的权利,当我看到一个女人为捍卫自己容颜而如此的坚决的时候,我不禁为她折服。她是最美的!这里还有一位女人,姜淑云,她为了多救一些人,而被抓,那我听到那句坚决的“杀了我”我知道她是一位早就蔑视死亡的英雄。

这部影片同时塑造了,德国人和他的秘书唐先生一家,他们都上演了悲剧,不管这部影片把这些外国人的地位塑造的很低,我感觉有些不可理解,但是当我看到那个德国老头回国的一幕时,还是差点掉下了眼泪,那个胡子花白的老先生,在离开了这片不属于他的土地时,很多人感觉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又在一次的在那死气沉沉麻木不仁的脸上显示出了久违的波澜情绪,他们似乎经历了太久的悲伤,但是这一次触动了他们,他们撕心裂肺的阻止老人的离去,这位老人再即将上车的时候,竟然双膝下跪……此时我再想,真正对不起这群老百姓的,真正应该下跪的应该是谁呢?当唐先生与太太的手紧紧抓在一起,又被唐先生毅然松开的一瞬间,我顿时明白,其实他是放弃了生的机会,或许他残存着一点对于生命的唾弃,或者他想试图挽救一个生命,代价是惨重的生死离别,或许是对亲人小妹的一丝牵挂?在他那样的文人死的时候却似乎又显示出了大义凛然的风范,是的,由于亲眼目睹女儿的死,他惊醒了,不再对日本人在有一丝的侥幸,他只说了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是的,即使他死了,他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还活着!

结尾处以一个日本人角川的自杀终结,其实全影片都是他贯穿始终的,那忧郁的眼神或许很少让人联想到他是一名屠杀者,但是与这眼神不对称的是他自己的言行,没有捍卫他自己眼神影射出来的灵魂,除了最后亲手杀了姜淑云之外,在死前放走两个中国人,他没有做过什么对得起中国人的事,但是导演还是塑造了这样一个在战争中挣扎在崩溃边缘的日本人,或许是为了突出那句主题“活着比死更加艰难吧”,他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我除了对他那双忧郁的眼睛产生同情之外,没有太多感受,或许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没有丧尽天良吧,或许他还是个重感情的男人吧。从他的哭泣和那声枪响中,还是换回了好多人的同情。

在对于死难者的悲惨的经历同情和对于遭遇的气氛产生的同时,影片最后设计了一点阳光的味道,那个可爱的小豆子,那个两个小虎牙的小男孩活了下来,和他一个的憨厚男人,受了角川的帮助,那个看着死人不会眨一下眼睛的不足一米高的孩子,看到了整个屠杀的经过,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是的,他还活着。这样繁重的精神压力下他重获生命,他的生命显得那么珍贵,那么来之不易。南京,南京,反复的句式,起了强调的作用!导演到底在强调什么那?慢慢感悟……

[历史题材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篇]

第五篇: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历史演变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上面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英殖民地统治下的香港成为了中国“通向往东南亚、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是“突破以美国为 首 的西方阵营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的前沿阵地” 正因为如此,香港成为了中西抢占、左右角力的意识形态重要场域。当时面对美国抛出大把美元推行反华政 策,以及右派势力积极散播反共主张,中国政府提出了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香港方针,在各领域巧妙推动意识形态的宣传渗透攻势。落实到电影上,则是紧扣住“背靠祖国,面向海外”的政策理念,全面启动左派进步电影的创作和推广。

香港左派进步电影的发展,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起伏和波折。最早的实践者是20世纪 50 年代陆续成立的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简称“长城”)、凤凰影业公司(简称“凤凰”)和新联影业公司(简称“新联”)。文革期间遭受致命打击的左派电影机 构,在1983 年合并成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简称“银都 ”),在香港电影新形势下努力开拓新局面。

“长城”、“凤凰”和“新联”

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前的香港影坛,“长城”、“凤凰”、“新联”三家左派公司的电影生产,不仅成功树立了进步电影的银幕旗帜,而且创作地位 比较高。当时香港电影界 分别涌现出国语片“四大公司”和粤语片“四大公司”,“长城”、“凤凰”占国语片四大公司的两席(其他是邵氏和电懋),“新联” 和“中联”、“光艺”、“ 华侨”并列为粤语片四大公司。可见当时左派进步电影横跨香港国语、粤语影坛的强大声势。

“长城”、“凤凰”、“新联”的发展成立,直接源于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扶持和众多进步电影人的积极推动和亲身实践。但从社会背景看,也是间接奠定于之前进步电影探索的基础上的,包括了上世纪 30 年代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南下香港引领的进步电影热潮和40 年代后半期夏衍、蔡楚生等再次南 下香港所掀起的进步电影新高潮。此外,鉴于粤语影坛的粗制滥造和意识不良,1949 年吴楚帆、卢敦等160 多位粤语电影工作者倡导的“电影清洁运动 ”, 以及“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后改为“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等进步影人互助合作组织或公司的成立,都为“长城”、“凤凰”、“新联”的成立提 供了良 好的社会条件、强大的核心力量和扎实的运作经验。从艺术创作看,1949 年被评论界誉为“现实主义粤语片的一个正确的、坚实的、全新的起点 ” 的影片《珠江泪》,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进步意识形态的表达,为此后进步电影的生产提供了重要启示。

1.长城:社会写实国语片的创作主力

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即香港电影史上所指的新“长城”,成立于1950 年,是从之前1949 年张善琨组建的旧“长城”(长城影业公司)改组而来 的。主要掌舵人是袁仰安,创作队伍不仅有李萍倩、岳枫、陶秦、刘琼、程步高等编导精英,又有严俊、李丽华、韩非、陈娟娟、陶金等许多知名演员。

改组以后的“长城”,在50年代被誉为香港国语片生产的“中流砥柱”。由李萍倩、陶秦、刘琼等组成的编导委员会,强有力地把关“长城”的创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方向,不仅内容“最低限度要求是健康的……为社会大众所需要的”,而且形式也“要求有浓厚的戏剧性,有高度的表现手法”。

“长城”从改组后第一部作品《说谎世界》开始,就以强烈的社会表现力掀开了“香港国语影片史上划时代的新页”作为改组后重拳出击的创业作, 《说谎世界》集合了导演李萍倩、编剧陶秦以及李丽华、严俊等重要演员。影片针对当时香港物价飞涨、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演 绎了一个大老板图谋小职员积蓄、小人物诈骗大富翁不义钱财等连环式人骗人的故事,既凸现出深刻的社会写实意味,又具有辛辣嘲讽的都市喜剧特色。

此后,社会写实的创作方向,一直贯穿于“长城”的发展历程。这种社会写实,既继承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地进步电影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的优秀传 统, 而且也因应香港城市化背景和观众现实状况,摸索出了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独特品格。“长城”出品了《禁婚记》(1951,导演:李萍倩)、《方 帽 子》(1952,导演:李萍倩、刘琼)、《儿女经》(1953,导演:陶秦)、《寸草心》(1953,导演:李萍倩)、《花花世界》(1954,导 演:黄 域)、《大儿女经》(1955,导演:胡小峰)等众多高水准的社会写实影片,其中《禁婚记》、《寸草心》和《儿女经》等最具代表性。《禁婚记》针 对当时香港失业状况严重的社会现实,以喜剧方式构思了一个丈夫失业、妻子就业的故事,并巧妙加入了男女爱情观念差异的新思维,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 并创造了公映天收13.3 万港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国语片。影片《儿女经》是“长城”将社会写实与伦理主题成功结合的王牌之作,影片在一对夫妇含辛茹苦养育七个孩子的家庭故事中,设计了众多充满生活趣味的精彩细节,以情动人、真实朴素, 并细腻传达出社会生存和家庭教 育的主题。影片和另一部《蜜月》在1953 年圣诞和春节档期连续上映时大获成功,“同期上映的所有西片和国片的售座纪录都被这两部片子断然压倒……港九的首轮影院和海外各地的片商更因此而纷纷向长 城要求获得其他新片的映权,展开了1953 年长城出品的映权争夺战” 此外,《寸草心》也是这一创 作路线的重要作品,编导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供儿女上学辛苦工作、女儿心疼父亲偷偷做工帮助家里赚钱的感人故事,在香港、新加坡 和马来西亚等地饮誉一时。

在坚持社会写实为创作主导的前提下,为了提升市场空间和社会影响力,“长城”也注重百花齐放、多向发展。1953 年历史故事片《绝代佳人》的问世,标志 着“长城”开启了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影片由李萍倩导演、林欢(即金庸)编剧和夏梦、平凡、张铮、乐蒂等主演,在取材 自《史记》真实史料时尝试加强了艺术 主题的提炼,制作中创造了当时香港影坛非常罕见的“场面之伟大”、“布景之豪华”,成功入选1957 年中国文化部评选的优秀影片之列。此后“长城 ”的创作是全方位的,既有《欢喜冤家》(1954)、《三恋》(1956)等故事片,也有《中国民间艺 术》(1956)等纪录片,还有《王老虎抢 亲》(1961)等戏曲片;在类型上,也全新发展了《云海玉弓缘》(1966,导演:张鑫炎、傅奇)等武侠片, 开启了此后香港新派武侠片的潮流;文学名 著改编也成为新方向,产生了改编自巴金名著《家》的《鸣凤》(1957)和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的《阿Q 正传》(1958)等优秀影片。

总体来说,“长城”在文革之前的创作是非常旺盛的,从1950 年改组到1951 年就创造了年产12 部的高纪录,截止到1959 年10 月,“长 城”出品已达75 部。“长城”不仅创作数量相当可观,而且市场业绩也非常突出,仅1952 年在香港首轮 上映的国语片票房排行中前十名中,就以《新红 楼梦》等影片占6 席,而且还以《新红楼梦》21.4 万港元、《一家春》12.1 万港元、《蜜月》10.4万港元的票房佳绩包揽了前三甲此 外,“长城”影片的艺术水准也非常突出,不仅有1954 年影片《孽海花》入选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还有1958 年影片《阿Q 正传》(袁仰安导演, 关山主演,“长城”和新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等重要荣誉。

在“长城”所有导演中, 李萍倩是最核心的创作力量。一则他执导的影片数量有26 部之多,除了和刘琼联合导演的《方帽子》之外,其余25部均为独立执 导;二则其导演的影片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既有《说谎世界》、《蜜月》等喜剧,也有 《寸草心》、《我是一个女人》(1955)等正剧,更有《望夫山下》 等悲剧,还有《绝代佳人》等历史片;三则其导演的影片质量最高,很多树立“长城”品牌 的名作都出自他手,比如《说谎世界》、《禁婚记》、《绝代佳人》、《三笑》(1960)等。

2.凤凰:国语片“喜剧之家”

凤凰影业公司,成立于1953 年,并在1954 年改组,是一家由进步电影人合资组建、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电影公司。“凤凰”主要是在此前 1950 年费穆创办、吴性栽投资的龙马公司被迫结业的基础上筹组而成的,基本成员还有一部分来自离开1947 年李祖永创办的永华公司,主持大局的是朱 石麟。“凤凰”成立初期,在艺术委员会主任朱石麟的精心策划下,一大批年轻的电影人担当主力,包括了任意之、陈静波、鲍方、罗君雄、朱枫等编导人才和朱 虹、高远、江汉、石磊等青年演员。

创作理念上,“凤凰”基本延续龙马公司的主张,主要着手小市民小 人物,描摹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善于营造真实的社会情境,并且在精彩的故事中巧 妙探讨家庭、爱情等社会问题。这样的电影思想贯穿始终,使得“凤凰” 出品的电影不仅广受业界和观众认可,而且在与外国电影同台竞争的香港电影市场上也有不俗表现。

上世纪50 年代,“凤凰”公司被誉为是香港国语片的“喜剧之家”,从1953 年创业作《中秋月》问世之初,就奠定了主要生产写实风格喜剧电影的创作 方向。影片《中秋月》由朱石麟导演、沈寂编剧,韩非、江桦等主演,主要讲述了一个公 司小职员在中秋节送礼时所遭遇的人情冷暖和世事沧桑。影片被评论界赞 誉为“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处境,把一个小市民为生活而疲劳奔命的小故事拍得非常平易近人,这是朱石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温和敦厚中渗透着对势利社会的批 判讽刺,真正做到悲中有喜,笑中带泪,堪称悲喜剧中的杰作”此后一大批优秀电影陆续产生,如《水红菱》(1953)、《一年之计》(1955)等 影片。50 年代中期,不仅朱石麟亲自编导了《抢新郎》(1958)、《夫妻经》(1958)等,而且在朱石麟作为总导演的框架下,年轻电影人也陆续创作 出《男大当 婚》(1957)、《情窦初开》(1958)、《野玫瑰》(1959)等一大批富有城市生活气息的喜剧片。

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是“凤凰”创作的全盛时期,一方面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在坚持喜剧电影主导的同时,多元化创作策略促使一系列叫 好又叫座的影片问世。1963 年,朱石麟首拍古装奇情片《董小宛》获得成功,其后李晨风编导的民间传奇片《刘海遇仙记》(1963)、沈鉴治编导的侠义 传奇片《椰林双 姝》(1965)、陈静波导演的古装片《审妻》(1966)等陆续问世。1964 年陈静波导演的侠义奇情片《金鹰》值得特别关注,影片 不仅到内蒙古实景拍摄,影像唯美,而且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超过100 万港元的电影。1966 年鲍方编导的古装鬼片《画皮》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 香港公映后特别卖座,也广受内地观众欢迎,并被陈毅同志评价为“拍得很好,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也有 教育性”此外这一时期,“凤凰”还多次和内 地电影制片厂、电影人合作,拍摄了岑范导演的越剧《红楼梦》(1962)、马尔路和苏菲导演的曲剧《杨乃武和小白菜》 等戏曲艺术片,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反响热烈。

著名导演朱石麟,不仅是“凤凰”的主持人、创作上的领军人物和总导演,而且也是香港国语片重 要代表。50 年代到60 年代中期,他先后导演了《误佳 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乔迁之喜》(1954)、《夫妻经》、《新寡》(1959)、《同名鸳鸯》(1960)等 优秀影片,善于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细节营造中巧妙渗透朴素的思想主题,引领了以“笑中有泪、泪中有笑”为独特品格的现实主 义喜剧电影美学,“协助了 中国电影中喜剧学派的形成”

3.新联:家庭伦理粤语片的中坚力量春秋中文社区

新联影业公司在1952 年成立,是粤语片“四大公司”中最早成立的,“被视为粤语影坛上的一股清泉”公司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是廖一原,投资者 一说是爱国华侨,另外也有“是国家直接投资的”、“最初全是官方资本,负责领导的是周总理,后来交到陈毅手上, 再交给廖承志管理”的说法。“新联 ”成立的主要动机在于,希望“团结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渴望提高粤语电影水准的朋友一起努力改变粤语电影的面貌”主要成员是一大批在香港粤语电影界 颇具影响力的人才,不仅包括了吴回、李晨风、秦剑、卢敦、左几、李铁等重要导演,而且囊括了吴楚帆、白燕、张瑛、张活游、黄曼梨、李清、容小意、红线女等 众多明星。

“新联”是粤语片生产的中坚力量,从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倡导“新联出品,必属佳片”,提出了“拍片的口号是„白开水‟,即提倡健康, 导 人向善,不搞色情电影”并且从创业作《败家仔》开始就坚持这样的创作理念。影片《败家仔》由吴回导演、李亨编剧,张瑛、白燕、黄曼梨等主演。浪子 回头的家庭伦理故事虽然情节比 较常规,但“它在道德观念上的宣泄,令广泛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公映后“驰誉省、港、澳和东南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此后,“新联”坚持以家庭伦理作为主要方向,并且强调朴素写实的创作风格,拍摄了一些水准相当高的影片,包括秦剑导演的《家家户 户》(1954)、左 几导演的《父慈子孝》(1954)、卢敦导演的《丈夫变了心》(1958)等影片。其中《家家户户》很具有代表性,影片讲述了一个婆 媳之间关于争夺儿子 / 丈夫、当家权力和抚养孙子的故事,既展现了真实描摹的社会写实力度,也充满了朴素细腻的生活情趣,不仅艺术表现力颇受影界认可和推崇,而且在香港、新 加 坡、马来西亚等地上映时票房也非常不错。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在家庭伦理片为主导的前提下,“新联”还拍摄了《包公合珠记》、《包公血掌印》等 喜剧或歌唱片,制作了《湖畔香魂》(1960)等恐怖片,并创 作了《东 江之水越山来》、《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多部纪录片。

“新联”的创作力在50 年代中期以后急剧攀升,每年8部以上的生产量比较强劲,甚至在1956 年还出现过“在72 小时内连开三部新片的纪录(秦剑的《新婚夫妇》、吴回的《选女婿》、李铁的《碧血恩仇万古情》)”电影经营上,“新联”是最早有意识利用国内名胜风景来增加电影观赏性的公 司,1961 年李晨风导演的《苏小小》和《湖山盟》就是远赴杭州、苏州实景拍摄的。此外“新联”对于独立制片的推动力度比较大,与“飞龙”、“现代”等 独立公司合作拍 摄了《意乱情真》、《半生牛马》等影片,1964 年还与内地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轰动一时的影片《七十二家房客》(导演:王为 一)。

在“新联”导演群中,作为最初创办者之一的卢敦是重要导演, 他能编能导能演,创作的影片数量多,而且质量普遍比较高。最值得称道的是《十号风球》(1959)。影片根据廖一原的小说改 编, 讲述了在天台木屋中生活的底层贫民的苦难生活,不仅“写出民间疾苦,写出贫穷人家心声”,而且指引出“生活在困境中的朋友们,所需要的是互相谅解,互 相 同情,有同舟共济,互相扶持的友爱互助精神”另外1961年讲述华侨海外艰难生活的影片《少小离家老大回》,也是卢敦和“新联”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之一,被评论界誉为“一部不简单的电影”,不仅影片“题材不简单, 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前后有40 年左右”,而且整体制作规模蔚为壮观,创造了许多当时 港片中难得一见的宏观大场面。

4.文革时期的创作困境

文革前,“长城”、“凤凰”、“新联”三家公司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尽管面临着“电影内容只要稍涉民族意识,港英就会要求删减”等严苛的电影审 查和进步人士被驱逐出境等政治迫害,以及以“港九电影从业人员自由总会”为代表的右派电影围追堵截等严峻形势,却往往能突出重围而大放异彩。它们出品的影片多导人向善、寓教于乐,多源于香港现实生活又进行巧妙艺术加工,观众面 非常广泛,在东南亚特别有市场。尤其是上世纪50 年代初中期,在 东南亚拥有庞大影院网络的邵氏、电懋等都还没有正式开发自己的制片业务时,左派公司出品的制作严谨、明星号召力强的众多电影更是院线竞相购买的对象。

文革期间,左派电影界受到了国内极左思潮的严重冲击,不仅1966 年前“长城”、“凤凰”、“新联”生产的262 部电影(“长城”115 部、“凤 凰”69 部、“新联”78 部)都被认为是“执行文艺黑线的产物,在港澳及海外大量放毒”,而且所有编导演人员都要分批到国内学习,进行“灵魂深处闹革命”特别是1970 年广州“五二三”会议以后,香港电影界不仅创作上要求以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为主要任务,而且强令左派“双南院线” 的南华、银都、普庆、南洋等影院必须放映《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电影。这直接禁锢了香港电影人的创作自由和激情,导致政治上提心吊胆, 创作上束手束脚,人才大量流失。即便是歌颂工人阶级的影片《屋》(1970,导演:胡小峰),因为描写了工人喝酒抽烟,仍逃不了被批判的政治命运。甚至还出现了屡经政治审查、几经坎坷拍摄完成 的影片《屈原》(1974,导演:鲍方),在公映前一天被禁止放映的事件。

如此,原本创作占优的左派电影,越来越与香港观众的现实生活脱节。市场优势随之也丧失殆尽,拱手相让于邵氏、嘉禾等电影公司,直接导致了左派电影生产的萎缩,并使得香港左派电影机构文革前“累积的近1000 万元盈余”骤变为严重亏损、甚至无以为继的状态。

“银都”

文革结束后,“长城”、“凤凰”和“新联”努力设法东山再起,但在70年代以后香港商业电影发展迅速、邵氏和嘉禾雄踞港台和东南亚市场的情形下,结果并不理想。虽然生产了《一磅肉》(1976,长城)、《泥孩子》(1976,凤凰)、《欢天喜地一家亲》(1978,新联)等少量影片,但观众根本不买账, 票房每年都排在当年香港电影的倒数几位。

在各自发展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长城”、“凤凰”和“新联”尝试以联合来寻求突破。1981 年,“长城”和“新联”联合成立“中原电影制片公司 ”(简称“中原”),翌年随即推出张鑫炎导演、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少林寺》。真实的少林功夫、秀美的山河风光,给予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因此影片公映后反响热烈,不仅香港票房高达1600多万港元 ,创下了香港功夫片票房的最高纪录,观众人次突破100万, 而且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海外版权总收入超过2000万港元《少林寺》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让众多进步电影人扬眉吐气、信心百倍,也让公司管理者看到了集思广益、团结协作的重大优势。

于是1983 年11 月,“长城”、“凤凰”、“新联”和“中原”正式合并,形成了一个涵盖制片发行、广告宣传等多项业务的综合性企业——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由廖一原担任董事长,傅奇担任总经理。“银都”的成立,有效整合了左派电影界的资源,开拓了新的发展思维。

创作方面,“银都”继承了“长城”、“凤凰”、“新联”成立以来所坚持的导人向上、深刻写实的电影传统,而且面对上世纪80 年代以后香港社会的转型 和港人心态的转换,发扬了更具有现代都市品格、人文视野和社会内蕴的写实创作手法,并成功推出一系列优秀影片,高扬起独树一帜的艺 术品牌。1983 年 “银都”推出方育平电影《半边人》(仍以“凤凰”名义出品),将一个卖鱼档的女孩半工半读学演技的故事搬上银幕,以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真实地展现,获得第三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为刚成立的“银都”创造了艺术信誉;1986年方育平再导影片《美国心》,冷静影像所展示出的一对年轻夫妇若即若离的情感和游移不定的移民情怀,被影评人评价为“把拍片与真实结合为一种方式,在港片 是空前地自由大胆的尝试”1992 年张之亮聚焦生活在笼子里的香港底层小人物的电影《笼民》,代表了“银都”香港本土化写实创作的重要成就。影片在真实记录和细腻描摹中融入了深刻的批判意 味, 被舆论界赞誉为“这类深入民间的艰辛创作”,“逆流而上,难能可贵”,在香港金像、亚太影展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此外,张艺谋的 《秋菊打官司》更是“银都”写实电影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怀抱金狮扬威威尼斯,而且囊括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等重要奖项,创造 了 香港进步电影的巅峰成就。还有刘国昌描写香港不良青少年生活的《童党》和讲述庙街鸨母等小人物故事的《庙街皇后》等,都在新时期赋予了“银都”写实电 影 多样化表达和鲜活生命力。

面对香港电影浓烈的商业化氛围,“银都”对自身作为香港电影制作机构的角色和电影生产的直接市场、目标受众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确立了“为这里(香 港)的观众喜爱、接受、意识健康、艺术构思新颖”和有商业性、娱乐性的电影发展方向。于是多元化类型电影的持续性拓展,也是“银都”电影创作的重要 特点。功夫片是最主要的类型。在1981年《少林寺》创造的轰动海内外的市场高起点上,1984 年“银都”迅速推出张鑫炎导演、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小子》,再创香港票房2228 万港元、位列当年香港票房排行亚军的纪录。之后除了继续拍摄李连杰主演的《南北少林》和《中华英雄》外,“银都”还陆续出品 了《书剑恩仇录》(许鞍华)、《黄飞鸿之男儿当报国》(刘国伟)、《怪侠一支梅》(刘观伟)、《青蜂侠》(林正英)等一系列影片。其次,多样化风格的喜 剧尝试是新的亮点,包括邱伟雄的 《福星临门》、徐克的《满汉全席》等影片。此外,还有《婚姻勿语》等爱情片、《重案背后》(林岭东)等警匪片、《黑太阳 731》(牟敦芾)等历史片,整体上完善了“银都”电影的商业架构。除了故事片,利用可以实拍内地风景名胜的特色资源拍摄人文纪录片,也是“银都”特别 醒目的品牌创作。延续上世纪80年代 初长城出品《云南奇趣录》、《苏杭姻缘一线牵》等纪录片的成功经验,“银都”在80年代中期以后也推出了《大西北 奇观》(1984)、《神秘的西藏》(1985)、《神州大地女儿国》(1986)、《中国三军揭密》(1989)等影片, 极大地契合了当时广大港人和 海外侨胞希望了解中国的心理渴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市场票房和社会反响。

但客观地说,从合并之日起,“银都” 就面临着基本生存和未来发展的众多问题,包括创作队伍薄弱、生产力低、市场缺失等。可喜的是,“银都”的管理者对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产 业运作实践中有步骤地实施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合并初期,“因利乘便”成为了“银都”发展最重要的策略,紧紧 把握影片《少林寺》带来的市场有利局面,依 靠现有的电影人才将功夫片的创作优势发挥到极致,集中推出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影片,在确保生存的 前提下,力图提升利润空间。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银都”开始努力“扬长避短”向外拓展, 不仅有效发挥作为中资机构的独特优势推动合拍片潮流,推 出了《黄河大侠》、《西太后》、《最后的贵族》、《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出色的影片;而且针对生产力严重疲软的状况,大力发展与方育平、杜琪峰、刘国昌、张之亮、关锦鹏、李志毅、邱礼涛等在创作理念上基本一致的年轻导演的合作,推出了《美国心》(1986)、《西楚霸王》(1994)、《童党》(1988)、《笼民》(1992)、《人在纽约》(1990)、《婚姻勿语》(1991)、《靓妹正传》(1987)等一系列才情之作。“银都” 双管齐下的策略推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既保证了每年电影产量的稳定增长,也发展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发挥 出新时期进步电影广泛的影响力。

另外就市场开拓而言,基于两岸政策逐渐开放的社会背景和香港电影本土市场狭小、对台湾市场依赖性较强的生存现状,“银都”大胆采取了迂回突围的弹性策略。因为长期以来由于右派“自由总会”的排斥,不仅左派电影完全不可能进入台湾公映,而且只要参与过进步电影制作的电影人都会被台湾所排斥,从而导致长期以来很多愿意合作的编导演人才因顾忌台湾市场而放弃,也形成了左派进步电影进一步拓展的重要瓶颈。“银都 ”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和有效保护电影人,也“为突 破台湾市场,不坚持用„银都‟公司的名义”而允许用香港独立公司的名义。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银都” 作为幕后主导的影片,比如映之道制作公司的《庙街皇后》,影幻制作公司的《玩命双雄》和《笼民》,华映制作公司的《马路天使》(1993)等。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在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开放经济 文化交流等意识形态松动的背景下,“银都”推行了更灵活的明暗出击的突围策略:一方面有效利用独立公司名义与一些“自由总会”的会员公司合作,以此来争 取打入台湾市场的准入证,待台湾上映结束后,再恢复“银都”品牌进入香港和内地的电影市场,例如梦工厂制作公司 的《飞越黄昏》、台湾学甫影业公司的《人 在纽约》等影片。另一方面也逐渐尝试直接与台湾龙祥、巨龙等公司合作,推出了《西楚霸王》等影片。由此,“银都” 不仅大大提升了与电影人广泛合作的机会和影片的生产量,而且成功拓展了台湾市场。

香港回归以后,特别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协商和2004 年正式实施以后,“银都”一直以来与内地 关系紧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丧失,同时其立足香港、面向海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被空前削弱,产业发展再次遭遇到现实困境。对此,管理者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将进一步推进商业电影的多元化创作作为主要方向,并以普遍撒网作为重要策略。2003 年以来,“银都”普遍加强与海内外各大电影机构的合作,尤 其跟“寰亚”、“星皓”、“寰宇”、“一百年”等香港中坚制片机构多次合作,密集参与多种商业类 型片的投资,电影生产量稳步增长,市场业绩逐渐好转。2004 年,“银都”一共投资了《魔幻厨房》、《旺角黑夜》、《龙凤斗》等7 部影片;2005 年,产量虽降为5 部,但市场成绩却连创佳绩,不仅香港市场《早熟》(1038 万)、《童梦奇缘》(2016 万)、《头文字D》(3786 万)等票房大卖,而且内地票房成绩也不俗,影片《无极》席卷内地票房1.7亿人民币,《头文字D》也斩获6400 万人民币的高票房;2006 年,出品影片包括《春田花花同学会》、《妄想》等6 部,其中《伤城》 以香港票房1444 万港元、内地票房8000 万人民币33 的成绩比较突出。

尽管创作数量较多、势头良好,但目前“银都”的发展形态主要是少额资金的投资参与,市场主导性较弱,而且创作主动性不强,缺乏独树品牌的扛鼎性作品。这些都是“银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另外,在华语电影整合的趋势下,如何更好地打响自己的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并且更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之 间更紧密的电影文化交流,这也是“银都”必须深入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注释: 周恩来总理在1951 年的指示,转引自张家伟著《香港六七暴动内情》,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0 年版,第117 页。张家伟.香港六七暴动内情.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0.117.顾耳关于《珠江泪》的评论文章,辑于第2 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刊《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转引自余慕云著《香港电影史话(卷四):五十年代(上)》,香港:次文化堂2000 年版,第12 页。袁仰安.谈电影的制作.长城画报,1950,(1):2-3.望苏.1959 年的香港国语电影状况.长城画报,1959,(100).旧影话沈鉴治.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2: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260.《蜜月》和《儿女经》在港公映的盛况.长城画报,1953,(24).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绝代佳人.长城画报,1953,(27).数据来源于文章《1952 年的香港国片影坛》,《长城画报》第27 期,1953 年4 月出版。香港著名影评人罗卡的评论,转引自余慕云著《香港电影史话(卷四):五十年代(上)》,香港:次文化堂2000 年版,第128 页。朱虹.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2: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229.鲍方.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2: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1.100.林年同《朱石麟(二稿)》,第7 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战后国、粤语片比较研究——朱石麟、秦剑等作品回顾》,香港:市政局1983 年出版,第20 页。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薛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58.卢敦:我那时代的影戏.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130.廖一原, 冯凌霄, 周落霞, 吴邦.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编.香港电影回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5.卢敦:我那时代的影戏.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1: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131.薛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59.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卷五):五十年代(下).香港:次文化堂,2001.153.20 廖一原的话,张家伟著《香港六七暴动内情》,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0 年版,第214 页。1952 年1 月10 日,港英当局拘捕并驱逐了司马文森、刘琼、舒适、齐闻绍、杨华、马国亮、沈寂、狄梵等八名电影工作者出境;5 天后,白沉、蒋伟也相继被递解出境。

“港九电影从业人员自由总会”,简称“自由总会”,1956 年成立,是右派电影人的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排斥左派进步电影人。1957 年 改称为“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1997 年更名为“香港电影戏剧总会”。凡是要进入台湾市场公映的香港电影,都必须到自由总会登记,并核发证明 书。廖一原, 冯凌霄, 周落霞, 吴邦.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编.香港电影回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7.1978 年复出主持香港工作的廖承志的话,张家伟著《香港六七暴动内情》,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0 年版,第220 页。

1970 年5 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第二军管小组(是当时处理港澳工作的领导机构),在广州召开专门为香港左派电影界举办的“纪念毛主席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28 周年的学习会。由于这篇讲话是1942 年5 月23 日发表的,所以学习会定名为“五二三”会议。

影片《屈原》上映前一天,《明报》副刊黄霑的专栏文章提到,看《屈原》的广告宣传片认为“香港左派胆子可大啊,这不是借屈原讽刺毛泽东和江青 吗?”新华社 官员看到这篇文章后,马上做出禁止上映的决定。直到“四人帮”倒台后,1978 年《屈原》才得以在香港公映。廖一原的话,张家伟著《香港六七暴动内情》,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0 年版,第222 页。数据来源于廖一原文章,原载于香港《大公报》1982 年3 月8 日,转引自《中国电影年鉴1982》,中国电影家协会1983年版,第663 页。数据来源于子婴文章《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浅谈〈少林寺〉的得与失》,《中外影画》第25 期,1982 年3 月出版。石琪著.石琪影话集:新浪潮逼人来.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9.237.31 原“长城”总经理、后任“银都”总经理傅奇的话,见石铭文章《电影—企业—多元化——访傅奇谈长城》,《中外影画》第12 期,1981 年2 月出版,第50 页。

前银都副总经理马逢国的话,出自香港电台《百年梦工厂》系列节目之《香港电影无国界》。

以上电影票房数据来源于香港《电影双周刊》(2003-2007)和《中国电影报》(2003-2007)。

下载有关历史的电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历史的电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恩来回延安历史电影党员干部观后感[精选多篇]

    近日,《周恩来回延安》影片正在热播,让我们受益匪浅。该片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的真实故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

    高二历史必修3 电影与电视[全文5篇]

    高二历史必修3 电影与电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电影电视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知道卢米埃尔兄弟、格里菲斯、卓别林、贝尔德等人在不同领域对电影、电视的发展作出的重......

    观看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汇编)

    观看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五篇【篇一】在全国上下开展xx主题教育之际,富县住建局党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走进伟人......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回看历史,振我中华(精选)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回看历史,振我中华 作者:高一(3)班?奉路瑶上周星期三晚自习一、二,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以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徐锡麟被杀、秋瑾被俘、彭楚藩等被抓......

    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电影运用的建议

    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电影运用的建议作者:佚名历史来源:本站转载点击数:145更新时间:2010/4/8★★★ 【字体:小 大】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电影运用的建议 摘要:历史电......

    电影《武训传》只是一部历史故事,有那么可怕吗?

    电影《武训传》只是一部历史故事,有那么可怕吗? 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 赞......

    电影(范文大全)

    不知道哪个NB人士总结的,以后看电影就按这个名单了,省时省力又有所得。 【一、让这些电影治愈你】: 1、缺乏学习动力:《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 2、对爱失望:《偷天情缘》......

    推荐电影

    电影 1. 西雅图不眠夜(又名“缘分的天空”) (1993) 英文名:Sleepless in Seattle 主演:汤姆·汉克斯和美琪·莱恩 经典台词:英语浪漫电影《西雅图不眠夜》经典台词 一句话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