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文化与茶艺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
院系: 旅游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课程: 茶艺 编者: 马小玲
目 录
实验一 茶艺礼仪„„„„„„„„„„„„„„„„„„„„3 实验二 绿茶茶艺„„„„„„„„„„„„„„„„„„„„5 实验三 红茶茶艺„„„„„„„„„„„„„„„„„„„„6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乌龙茶茶艺„„„„„„„„„„„„„„„„„„„7 花茶茶艺„„„„„„„„„„„„„„„„„„„„9 茶艺表演„„„„„„„„„„„„„„„„„„„10
实验一 茶艺礼仪
一、实验目的:
通过教师示范演示了解并掌握礼仪、礼节、礼貌的概念及茶艺师礼仪规范、茶馆服务礼仪的操作规范和要点。
二、实验内容:
1、微笑礼
2、迎宾礼
3、奉茶礼
4、站姿礼仪
5、坐姿礼仪
6、行姿礼仪
7、鞠躬礼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茶艺礼仪不主张繁文缛节,但是和谐和礼仪动作应始终贯穿其中。一般不用动作幅度很大的礼仪动作,而采用含蓄、温文尔雅、谦逊、诚挚的礼仪动作。习茶礼仪要静,尽量用微笑、眼神、手势、姿势等示意,不主张用太多语言客套。要求稳重,因此调息静气是关键。一个小小的伸掌礼,动作轻柔而又表达清晰,观者并不觉有用力感。行礼者必须掌握好用力分寸,气韵凝于手掌心,含而不露。
茶艺礼仪目的在于自省修身,多采用含蓄、温文、谦逊、诚挚的礼仪动作,不主张太夸张的动作及言语客套,尽量用微笑、眼神、手势、姿势等示意。以动作连贯,态度恭谦为准,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模拟训练。
四、实验条件:
茶艺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茶桌、茶杯、茶壶、椅子、烧水壶。
五、实验步骤:
站姿礼仪步骤:
双脚呈V字或“丁”字站立,身体挺直。行姿步骤:
以站姿为基础,切忌上身扭动摇摆,尽量循一条直线行走。 女士双手同“站姿”交握胸前。
男士双臂下垂于身体两侧,随走动步伐自然摆动。坐姿步骤:
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正肩平,下颌微敛;眼可平视或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
右手在上双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面前桌沿。
如果作为来宾被让于沙发就座,则可正坐,或双腿并拢偏向一侧斜坐,脚踝可以交叉(时间久可以换一侧),双手交握轻搭腿面
鞠躬礼步骤:
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根据行礼的对象分为“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与“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立式鞠躬与坐式鞠躬比较常用,其动作要领是:两手平贴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弯腰,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气循环,弯腰到位后略作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
行礼的速度宜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现不协调感。 “真礼”要求上半身与地面呈90度角。
“行礼”与“草礼”弯腰程度较低,约30~15度。迎宾礼步骤:
将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边,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略向内凹,手心中要有含着一个小气团的感觉。行伸掌礼同时应欠身点头微笑,讲究一气呵成
手腕要含蓄用力,不至于动作轻浮。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分组训练。2.演示与模拟结合。
七、实验报告要求:
无
实验二 绿茶茶艺
一、实验目的:
通过玻璃杯冲泡绿茶流程的演示及茶艺表演,要求学生掌握绿茶品质特点、冲泡要求和操作要领。
1、绿茶鉴赏
2、茶水比
3、冲泡流程和方法
4、茶艺解说词
二、实验内容:
茶艺实验室、玻璃杯冲泡绿茶的流程,以三杯为例,按照茶水比1:50配备茶叶和水量。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冲泡名优绿茶要求选用完好无色无花纹透明中型玻璃杯,冲泡大宗绿茶可选用盖碗,水温控制在80度,按1:50茶水比配备茶叶和用水量。
四、实验条件:
玻璃杯3个、玻璃提梁壶或随手泡(煮水器)、玻璃水盂、绿茶10克、茶叶罐、茶荷、茶匙、茶巾、竹木茶盘。
五、实验步骤:
1.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杯可以欣赏绿茶芽叶及冲泡全过程。
2.冲泡前先检查茶具数量质量,并用开水烫洗茶杯,起到温杯洁具的作用。3.用80~85℃水温冲泡名优绿茶香气纯正,滋味鲜爽。
4.每杯投茶量3g,冲泡时间应在3分钟,5分钟内饮用为好,时间过长过短都不利于茶香散发、茶汤滋味辨别。
5.玻璃杯冲泡绿茶适用“上投法”、“中投法”的置茶方法,盖碗冲泡可选用“中投法”、“下投法”的置茶方法。上投法即先向玻璃杯中注入热水七分满,再投入所需茶叶,适合于紧实、易于下沉的茶叶置茶法(如碧螺春);中投法指先向茶杯中注入少量热水后再投放茶叶,使茶叶充分吸收热量后舒展开来,再注 5
入热水七分满即可,适合于条形纤细不易于下沉的茶叶(如黄山毛峰);下投法即现将茶叶投入玻璃杯,再注入热水至七分满,适合于扁平光直,不易下沉的茶叶。(如西湖龙井)
6.冲泡绿茶注水量一般到七分满为宜。7.奉茶 8.赏茶舞 9.闻香、品饮。
六、实验注意事项:
冲泡时注意煮水器壶口不应朝向宾客,提壶手势一般采用内旋法。一般绿茶可续水2~3次,冲泡次数越多茶叶营养物质浸出越少。注意奉茶礼仪。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三 红茶茶艺
一、实验目的:
通过瓷壶冲泡红茶流程的演示及茶艺表演,要求学生掌握红茶品质特点、冲泡要求和操作要领。
1、红茶鉴赏
2、茶水比
3、冲泡流程和方法
4、茶艺解说词
二、实验内容:
瓷壶冲泡红茶的流程,以正山小种工夫茶泡法为例,按照茶水比1:50配备茶叶和水量。
四、实验原理与方法:
冲泡红茶要求选用白瓷壶(或玻璃壶)、白瓷品茗杯,冲泡红茶也可选用白瓷盖碗,水温控制在90度,按1:50茶水比配备茶叶和用水量。
四、实验条件:
茶艺实验室、白瓷壶1个、白瓷品茗杯5-6个,玻璃公道杯,随手泡(煮水器)、水盂、红茶5克、茶叶罐、茶荷、茶匙、茶巾、竹木茶盘。
五、实验步骤:
1.备器:准备好冲泡红茶使用的主泡器具和辅助用具。2.赏茶:用茶匙将茶叶罐中红茶轻轻拨入茶荷供宾客观赏。
3.温壶:品茗杯依次排列并向瓷壶内注入1/2容量的开水,轻轻摇晃瓷壶充分预热后将热水倒入水盂。
4.置茶:用茶匙将茶荷中红茶轻轻拨入白瓷茶壶中,投茶量为 5g茶叶。5.温润泡:用内旋法将开水壶中开水沿壶内壁缓缓注入茶壶至壶口,再迅速将茶汤倒入玻璃公道杯中用于洗杯。
6.冲泡:用凤凰三点头方法提壶高冲水,使茶叶上下翻滚,开水应注满茶壶至壶口,用春风拂面的手法轻轻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使茶汤清澈洁净。
7.分茶:瓷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倒入有滤网的玻璃公道杯中,再将公道杯中的茶汤依次巡回斟入品茗杯至七分满,双手端起品茗杯放入杯托。
8.奉茶:双手端起杯托,将泡好的红茶奉送到宾客面前,做出“请”的手势,邀请来宾品饮。
9.闻香、品饮。
六、实验注意事项:
冲泡时注意煮水器壶口不应朝向宾客,提壶手势一般采用内旋法。一般红茶可续水5~6次,冲泡次数越多茶叶营养物质浸出越少。注意奉茶礼仪。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四 乌龙茶茶艺
一、实验目的:
通过紫砂壶冲泡乌龙茶茶流程的演示及茶艺表演,要求学生掌握乌龙茶(大红袍)品质特点、冲泡要求和操作要领。
1、大红袍茶叶品种鉴赏
2、茶水比
3、冲泡流程和方法
4、茶艺解说词
二、实验内容:
玻璃杯冲泡乌龙茶的流程,以武夷岩茶为例,按照茶水比1:22配备茶叶和水量。
五、实验原理与方法:
冲泡乌龙茶要求选用紫砂壶,白瓷品茗杯,冲泡铁观音可选用盖碗,水温控制在100度,按1:22茶水比配备茶叶和用水量。
四、实验条件:
茶艺室、紫砂壶、品茗杯5-6个,白瓷公道杯、随手泡(煮水器)、水盂、武夷岩茶8克、茶叶罐、茶荷、茶匙、茶巾、竹木茶盘。
五、实验步骤:
1.备器:准备好冲泡乌龙茶使用的茶具和辅助用具。赏茶:用茶匙将茶叶罐中乌龙茶轻轻拨入茶荷以供宾客观赏。
2.温壶:品茗杯依次排列并向紫砂壶内注入1/2容量的开水,轻轻摇晃紫砂充分预热后将热水倒入水盂。
3.置茶:用茶匙将茶荷中乌龙茶轻轻拨入紫砂壶中,投茶量为 6~8g茶叶约占茶壶容积的1/3。
4.润茶:在15s内用内旋法将开水壶中开水沿茶壶内壁慢慢注入茶壶至壶口,迅速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用于洗杯)。
5.冲泡:用凤凰三点头方法提壶高冲水,使茶叶上下翻滚,开水应注满茶 8
壶至壶口,用春风拂面的手法轻轻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使茶汤清澈洁净。
6.淋壶:加盖后再用开水浇淋茶壶的外表,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7.分茶、点茶:紫砂中的茶汤泡好后倒入有滤网的玻璃公道杯中,再将公道杯中的茶汤依次巡回斟入品茗杯,然后点斟。
8.奉茶。9.闻香、品饮。
六、实验注意事项:
冲泡时注意煮水器壶口不应朝向宾客,提壶手势一般采用内旋法。紫砂壶冲泡乌龙茶时投茶量一般为6~8g,即投茶量约为茶壶的1/3,头道茶汤迅速倒掉,再用悬壶高冲的方法冲水入壶,并用开水浇淋壶身。
注意奉茶礼仪。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五 花茶茶艺
一、实验目的:
通过盖碗冲泡花茶流程演示及茶艺表演,要求学生掌握花茶品质特点、冲泡要求和操作要领。
1、茉莉花茶鉴赏
2、茶水比
3、冲泡流程和方法
4、茶艺解说词
二、实验内容:
盖碗冲泡茉莉花茶的流程,以三杯为例,按照茶水比1:50配备茶叶和水量。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茶水比例:水量一般每杯投茶3g,冲入沸水150ml,茶水比为1:50。
四、实验条件:
茶艺实验室、青花盖碗3个、玻璃提梁壶或随手泡(煮水器)、青花瓷水盂、茉莉花茶10克、茶叶罐、茶荷、茶匙、茶巾、竹木茶盘。
五、实验步骤:
1.选用青花瓷盖碗有助于花茶蕴香和持杯鉴赏。
2.冲泡前先检查茶具数量质量,并用开水烫洗盖碗,起到温杯洁具的作用。3.用85℃水温冲泡名优花茶利于茶汤香气纯正,滋味鲜爽。
4.每杯投茶量3g,冲泡时间应在3~5分钟内饮用为好,时间过长过短都不利于茶香散发、茶汤滋味辨别。盖碗冲泡花茶适用“下投法”置茶方法(如茉莉银针)
5.冲泡花茶注水量一般到七分满为宜。
6.一般花茶可续水3~4次,冲泡次数越多茶叶营养物质浸出越少,每泡茶闷茶时间应比前一次延长15秒。
7.奉茶
8.观色、闻香、品饮。
六、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泡茶水温、茶具器皿准备和茶水比例的控制。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后填写花茶茶艺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实验六 乌龙茶茶艺表演
一、实验目的:
通过紫砂壶冲泡乌龙茶茶流程的演示及茶艺表演,要求学生掌握乌龙茶(大红袍)茶叶冲泡要求和茶艺表演操作要领。
1、干茶鉴赏
2、茶水比
3、茶席设计
4、茶艺解说词
二、实验内容:
玻璃杯冲泡红茶的流程,以武夷岩茶为例,按照茶水比1:22配备茶叶和水量。根据茶席设计原则和方法设计乌龙茶茶席及表演内容。
六、实验原理与方法:
冲泡乌龙茶要求选用紫砂壶,紫砂品茗杯(冲泡铁观音可选用盖碗),水温控制在100度,按1:22茶水比配备茶叶和用水量。
四、实验条件:
茶艺室、紫砂壶、品茗杯5-6个,白瓷公道杯、随手泡(煮水器)、水盂、武夷岩茶8克、茶叶罐、茶荷、茶匙、茶巾、竹木茶盘、香炉、檀香、花器、花材等。
五、实验步骤:
1.孔雀开屏:准备好冲泡乌龙茶使用的茶具和辅助用具。
2.叶嘉酬宾:用茶匙将茶叶罐中乌龙茶轻轻拨入茶荷以供宾客观赏。2.孟臣沐淋:品茗杯依次排列并向紫砂壶内注入1/2容量的开水,轻轻摇晃紫砂充分预热后将热水倒入水盂。
3.乌龙入宫:用茶匙将茶荷中乌龙茶轻轻拨入紫砂壶中,投茶量为 6~8g茶叶约占茶壶容积的1/3。
4.乌龙入海:在15s内用内旋法将开水壶中开水沿茶壶内壁慢慢注入茶壶至壶口,迅速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用于洗杯)。
5.高山流水:用凤凰三点头方法提壶高冲水,使茶叶上下翻滚,开水应注满茶壶至壶口,用春风拂面的手法轻轻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使茶汤清澈洁净。
6.重洗仙颜:加盖后再用开水浇淋茶壶的外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7.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紫砂中的茶汤泡好后倒入有滤网的玻璃公道杯中,再将公道杯中的茶汤依次巡回斟入品茗杯,然后点斟。
8.捧杯奉茶:奉茶礼 9.喜闻幽香:闻香方法。10.初品奇茗:品茶方法。
11.尽杯谢茶:谢客礼
六、实验注意事项:
冲泡时注意煮水器壶口不应朝向宾客,提壶手势一般采用内旋法。紫砂壶冲泡乌龙茶时投茶量一般为6~8g,即投茶量约为茶壶的1/3,头道茶汤迅速倒掉,再用悬壶高冲的方法冲水入壶,并用开水浇淋壶身。
注意奉茶礼仪。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篇: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名称:茶艺与茶文化 3.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4.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性质、简要内容)
《茶艺与茶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荼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农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荼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技能。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庄子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旅游文化》后,第三学年开设 3.学时、学分:总学时32,平均每周学时2节 4.开课学期:第三学年上学期 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训 6.考核方式:考试
7.教材:《茶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作者杨学富、张晓明)
8.教学参考资料:《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茶韵禅风》(农村读物出版社)。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茶文化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茶的起源与历史,熟悉茶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饮茶的方法。
教学重点:茶饮的历史 教学难点:茶饮的历史 授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
一、茶的历史
二、中国茶文化简介
三、科学饮茶与健康
第二章 茶叶的选择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茶叶的基本类型,学会对茶叶的品质进行鉴别,并了解茶叶的保存方法。
教学重点:茶叶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茶叶的品质鉴别 授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
一、茶叶的基本类型
二、茶叶的品质鉴别
三、茶叶的保存
第三章 泡茶入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泡茶的五大要素,基本掌握六大茶类的不同泡茶方法。
教学重点:六大茶类的不同泡茶方法 教学难点:六大茶类的不同泡茶方法 授课时数:8节 教学内容:
一、泡茶的五大要素 二、六大茶类的泡茶方法
三、泡茶时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茶具文化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茶具的类别,学会用不同的茶具搭配不同的茶类。
教学重点:茶具的类别。教学难点:茶具的类别 授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
一、茶具的类别
二、瓷质茶具
三、陶制茶具
四、玻璃茶具
五、竹木茶具
六、其他茶具
七、茶具选配
八、香具
第五章 品茗用水的选择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茗与水的关系,品茗用水的选择与处理。教学重点:品茗用水的选择与处理 教学难点:品茗用水的选择与处理 授课时数:2节 教学内容:
一、茗与水
二、品茗用水的分类
三、品茗用水的选择与处理
第六章 茶艺实践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悉掌握六大茶类的行茶方法。教学重点:六大茶类的行茶方法 教学难点:六大茶类的行茶方法 授课时数:10节 教学内容:
一、茶艺技法
二、绿茶茶艺
三、黄茶茶艺
四、白茶茶艺
五、红茶茶艺
六、乌龙茶茶艺
七、黑茶茶艺
执笔人:
2015/10/07 审核人: 教研室主任: 分管副主任:
第三篇:浅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摘要:主要介绍了茶的加工、泡法、茶具及功能,并着重就中国的茶艺与茶文化展开讨论。
关键词:茶叶、中国茶艺、中国茶文化、分类、原产地、功能
一、绪论
“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十德》唐·刘贞亮)
春花秋月无情,沧海桑田巨变.世间上许多国度,都发生过文明的“颠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文化的“断裂”.然而,若从神农时代算,中国茶文化已经历悠悠四,五千载的岁月.到底中国茶文化有怎样的不老“基因”,长生“密码”,使其在漫长岁月中,历旧弘亲友,生生不已然而这些似乎并非世人所关注的,人们只注意茶的喝,却没留意到在每一杯茶的背后都富含着茶的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奇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二、茶叶基本知识
1.茶史漫谈
1.1茶的起源
茶树的学名全称为 Camellia Sinecsis(L.)O.Kuntze,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t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最早人工栽培茶树和加工茶叶的国家,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用的茶叶、引种的茶树、饮茶方法、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技术、茶事礼俗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陆羽《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茶的发现者,同时他也是传说中的发明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人。神农氏为了辨别草物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处考察休息时,用釜锅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锅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其中的汤水,却惊奇的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得出了这种植物能够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中的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的透明的肚子,但凡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这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转化为“茶”的发音。
1.2茶的传播
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调查,多数学者已经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种植、利用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识、文化也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风靡全球,茶叶从一种民间饮品变成一种产业、一种商品、一种文化。而茶叶贸易不仅吸引了世界的商人,更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铺路石。
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同时,也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的生产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1.3目前我国茶区的分布范围
中国茶区分布在北纬18度到37度,东经94度到112度的广阔范围内。我国有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台湾等20个省市区产茶,从海拔几十米的平原到海拔2600米的高山,有上千个县市产茶。而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生产影响极大。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茶叶品质。
目前我国茶区大致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
2.茶树特征
2.1茶叶鲜叶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
2.2茶树的生长环境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既受环境制约,又影响周围环境。因此,合理地选择自然环境和适当的人工调整,是保证茶树质量和保持周围环境的关键。3.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3.1茶叶的采摘
由于我国制茶种类很多,制法各异,对青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采摘标准和采摘方法,总的来说,合理采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标准采、适时采、分批多次采、留叶采。
鲜叶自茶树上采下后,内部即开始发生生理化变化。为了使鲜叶保持新鲜,不致引起劣变,必须合理而及时地将鲜叶按级分别盛装,运送到加工茶厂。在装运时,鲜叶不能装压过紧,以免叶温升高劣变,因此不能用不通风的布袋或塑料袋盛装,要用有小孔通气的竹箩盛装,将鲜叶松散装入箩内,不能压紧,同时装运工具要保持清洁,不能有异味,并应尽量缩短运送时间,做到采下鲜叶随装随运。
鲜叶运到加工茶厂后,收叶要及时验收,根据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等4个因素,评定等级,过磅称重,分级摊放。摊放鲜叶的场所应阴凉、清洁、空气流通。鲜叶摊放的厚度,春茶以15-20厘米,夏秋茶以10-15厘米为宜,并随时检查叶温,适当进行翻拌。翻拌时要轻,以免鲜叶受伤变红。
3.2茶叶加工
茶叶之所以会分成那么多种类,并不是因为茶树树种的关系,不是说这棵茶树叫乌龙茶树,制造出来的茶就是乌龙茶,这一棵茶树叫红茶树,制造出来的就是红茶。茶叶的不同是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同,你喜欢把它制成红茶,就采用红茶制造工艺;喜欢制成绿茶,就采用绿茶制造工艺。在茶叶制造方法上,影响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工艺是萎凋、杀青、发酵、揉捻以及焙火。
3.3茶叶分类
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种类丰富多彩,居世界之冠。我国的茶叶不仅种类很多,名称也很复杂,故茶叶行家们也有句俗话“茶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在这里,我们根据茶叶制造方法,结合茶叶品质的特点来分类,将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茶类。以上述六大基本茶类为原料,进行再加工的产品,统称为再加工茶类,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罐装茶、药用保健茶和造型工艺茶等。我国传统十大名茶就是这浩如烟海的花色品种中的茶叶珍品。它们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祁门红茶
三、茶文化
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简单说来就是“由技至艺、由艺而道”。通俗地说,便是首先把制茶、煮茶的技术艺术化,然后再从艺术的品饮享受中使精神升华,体味天地人生的大道。茶在被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这些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结合;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又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内容。
中国的茶文化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儒家:中庸茶心、积极的入世精神,公正、平和、谦恭,以理服人、以礼待人,留有余地。并在茶事活动中世俗化;道家:则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佛家:将禅茶一味,体现了井然、朴素、养性、修身、敛性的气氛,也糅合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感情。因而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1、茶与文人
茶,凭其独有的清新韵味,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为它留下不朽诗篇。因而古今茶文可谓是琳琅满目,最早的涉茶文是西汉王褒的记事散文《僮约》,其中就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等语。而就体裁而言,有赋,如杜育《荈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等;有记,如欧阳修《大明水记》和《浮槎山水记》、唐庚《斗茶记》等;有序,皮日休《茶经》序,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等;有跋,如沈周《跋<茶录>》等;有传,如陆羽《陆文学自传》,苏轼《叶嘉传》等;有表,如柳宗元《代武中丞谢新茶表》、丁渭《进新茶表》等;有启,如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等;有颂,如周履靖《茶德颂》等;有铭,如李贽《茶夹铭》、张岱《瓷壶铭》等;有檄,如张岱《斗茶檄》等。此外尚有大量的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叙事和抒情茶文。
2、茶之药用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3、茶艺天地
3.1茶艺概述 3.1.1茶艺简介
茶艺,简单地说就是泡茶程序和技艺手法,也可理解为“运用沏茶技艺从事沏泡茶的活动”,包括了沏泡茶的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特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恰当地选择与配置饮茶环境、茶、茶具、水,充分发挥茶的品质(色、香、味、形更佳)特征,用适宜的技艺弥补茶的某些不足。侧重于泡茶人对特定茶品本质的理解与相应沏茶、品茶技艺的掌握。要点在于沏泡技法的娴熟掌握.茶艺与品茶的主要区别在于茶艺主要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喝好茶”。品茶侧重于对好茶茶、好水、美器、雅境的欣赏和品味,即“有好茶喝”。最好的茶艺既要求动作优美,又要朴素自然,既要求符合茶性,能够将茶美妙的滋味最恰当地冲泡出来,又能显示出泡茶者平和的心态。所以虽然泡茶是生活常事,但要真正泡好一杯茶则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时涉及茶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许多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茶的基本技艺。3.1.2茶艺范围
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属于茶艺的范围。例如: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用一杯茶;茶与壶的关系、茶文化史、茶叶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
3.1.3茶艺具体内容
茶艺的具体内容包含了技艺、礼法和道三个部分: 1.技艺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 2.礼法是指礼仪和规范;3.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学。
3.1.4茶艺分类
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茶艺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3.2泡茶要素
3.2.1茶水比例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3.2.2泡茶水温
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
3.2.3泡茶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冲泡时间的长短,还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
3.2.4泡茶次数
茶叶冲泡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3.3茶的冲泡技巧
3.3.1泡茶一般程序 a.温具
用热水冲淋茶壶,包括壶嘴、壶盖,同时烫淋茶杯。随即将茶壶、茶杯沥干。其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不使温度过快下降,这对较粗老茶叶的冲泡,尤为重要。b.置茶
按茶壶或茶杯的大小,用茶则置一定数量的茶叶入壶(杯)。如果用盖碗泡茶,那么,泡好后可直接饮用,也可将茶汤倒入杯中饮用。c.冲泡
置茶入壶(杯)后,按照茶与水的比例,将开水冲入壶中。冲水时,除乌龙茶冲水须溢出壶口、壶嘴外,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冲泡注重欣赏的细嫩名茶,冲水也以七八分满为度。冲水时,在民间常用“凤凰三点头”之法,即将水壶下倾上提三次,其意一是表示主人向宾客点头,欢迎致意;二是可使茶叶和茶水上下翻动,使茶汤浓度一致。d.奉茶
奉茶时,主人要面带笑容,最好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如果直接用茶杯奉茶,放置客人处,手指并拢伸出,以示敬意。从客人侧面奉茶,若左侧奉茶,则用左手端杯,右手做请茶用茶姿势;若右侧奉茶,则用右手端杯,左手作请茶姿势。这时,客人可右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轻轻敲打桌面,或微微点头,以表谢意。e.赏茶
如果饮的是高级名茶,那么,茶叶一经冲泡后,不可急于饮茶,应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赏味时,应让茶汤从舌尖沿舌两侧流到舌根,再回到舌头,如此反复二三次,以留下茶汤清香甘甜的回味。f.续水
一般当已饮去 2/3(杯)的茶汤时,就应续水入壶(杯)。一到茶水全部饮尽时再续水,那么,续水后的茶汤就会淡而无味。续水通常二三次就足够了。如果还想继续饮茶,那么,应该重新冲泡。
4、茶道世界 谈到茶艺,就不得不说到茶道,很多人都认为茶艺和茶道是同一概念,但实质不然,茶艺和茶道都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注重于喝茶的技巧,艺术享受,而茶道更注重于喝茶过程中对一种哲理性的领悟。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可以表达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注重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及对事物细微玄妙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反映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而是通过茶道活动,特别注重于获得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
5、清雅茶具
5.1主茶具乃泡茶、饮茶主要的用具,主要有茶壶、茶船、茶盅、茶杯、杯托、盖碗、冲泡器等。
5.2泡茶、饮茶时所需的各种辅助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铺垫、茶盘、茶巾、茶巾盘、奉茶盘、茶荷、茶则、茶匙、茶夹、茶针、茶箸、渣匙、茶漏、箸匙筒、茶拂、盖置、壶垫、滤斗(滤网)、滤斗架、计时器、茶食盘、茶叉、餐巾纸、消毒柜 5.3备水器
煮水器、暖水瓶、水方、水注、水盂 5.4备茶器
茶样罐、贮茶罐(瓶)、茶瓮(箱)5.5盛运器
提柜、都篮、提袋、包壶巾、杯套 4.6泡茶席
茶车、茶桌、茶(椅)凳、坐垫 5.7茶室用品
屏风、茶挂、花器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
第四篇:茶艺与茶文化试题二
茶艺与茶文化试题二
一、填空
1、茶叶品质的色、香、味、形主要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2、成品茶品质的变化与水分含量、贮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水分最高不宜超过()。不同茶类,要有鲜叶嫩度(采摘标准)不同,一般高级龙井茶要求采()。
3、我区小有名气的优质绿茶平南团罗茶外形是()。
4、台湾茶艺是属于中华茶文化的一个流派,它的基本精神是().5、()有许多保健功效,尤以它的减肥降脂、暖胃护胃功效最为明显。
二、单项选择
1、“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A.《茶经》
B.《神农本草》 C.《黄帝内经
|D.《茶疏》
2、春困、夏暑、秋燥、冬寒,由于不同类别茶叶的性能有所不同,故不同季节可选用不同品种的茶叶来饮用,会更有利于健康,春季适选用的是()。A.花茶、绿茶
B.黑茶
C.青茶
D.红茶
3、我国首部茶叶专著是()。
A.《茶疏》
B.《茶经》
C.《茶谱》
D.《茶记》
4、黑茶的制造工艺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其中()是黑茶制造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A.杀青
B.揉捻
C.渥堆
D.干燥
5、茶入诗画是茶文化的一种反映,有名的《七碗茶歌》的作者为()。A.唐代陆羽
B.唐代卢仝
C.唐代元稹
D.宋代苏轼
6、工夫茶指()。
A.一种泡茶的技法
B.工夫红茶
C.条红茶
D.制作费工的茶叶
7、茶叶质变的内在因素是()。
A.含水量
B.光线
C.温度
D.湿度
E.氧气
F.异味
8、使用200毫升用量的审评杯称量的绿茶样是()。A.3克
B.4克
C.5克
D.6克
9、成品茶品质的变化与水分含量、贮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水分最高不宜超过()。A.3%--5% B.6% C.7% D.9%
10、审评茶叶时最易感觉甜味的是舌头的()部位。A.舌尖
B.舌背
C.舌根
D.舌面
三、多项选择
1、茶叶香气的评定一般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步骤,通过仔细辨别能确定香气的纯异、高低及持久程度。在热嗅步骤最容易辨别出茶叶的()。A.香气持久性
B.陈味
C.香气浓度
D.霉味
E.其它异杂气
F.香气高低
2、红茶的初制工艺包括()。
A.杀青 B.萎凋 C.揉捻 D.发酵 E.渥堆 F.闷黄 G.做青 H.干燥
3、将第一次的茶水倒掉谓之洗茶,这种习惯源自于明朝,具有一定的清洁茶叶的作用,此外还能使茶香更易渗出。下列茶叶中,有洗茶必要的茶叶是()。A.花茶 B.红茶 C.普洱茶 D.青茶 E.绿茶 F.白菊茶
4、能生产优质茶的基本条件是()。
A.良好的茶树品种B.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C.合理的采摘标准D.名山大川E.精湛的加工技术
四、判断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树的国家。()
2、茶树是单性花,所以茶树是异化授粉的植物。()
3、茶馆是以娱乐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
4、白茶属于再加工茶类。()
五、简答
1、茶叶在存放中变质的原因?
2、春茶、夏茶与秋茶的鉴别方法方法?
第五篇:茶艺·茶道·茶文化
茶艺·茶道·茶文化
陈文华
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加以探讨,以求得共识。
在讨论茶文化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1.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所以作为新兴的学科,茶文化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
如此看来,我们要研究的狭义茶文化是属于平常所谓的“精神文明”范畴,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结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艺也好,茶礼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叶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茶艺、茶道和茶德问题。
茶艺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当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开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宣读的《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为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的,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季野:《茶艺信箱》98页,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
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280页,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蔡荣章:《现代茶艺》202页,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页)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王玲:《中国茶文化》87页,中国书店出版)陕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丁文:《中国茶道》46页、49页,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艺初论》,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4期)
我们赞成按狭义的定义来理解,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童启庆:《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那么,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区别呢?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第二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蔡荣章:《现代茶思想集》
410、408页,台湾玉川出版社出版)我们认为,王玲教授和蔡荣章先生的这些话已经将茶道、茶艺的区别和关系讲得很清楚。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因此,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中国茶文化》5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不过,以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茶人毕竟过于严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艺大量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亦称为茶德。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由此可见,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当然,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这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各宽松、自由的氛围。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 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国茶德——廉、美、和、敬 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茶文化论》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 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大家可以细心领会,把握其主要精神,在自己的茶艺表演和茶事活动中贯彻这些精神。
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1993年出版)。
我们认为,陈香白教授的这番话,不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茶道精神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理解。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3.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当我们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种文化上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经营茶艺馆都,当然讲究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非常重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经常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对在茶艺馆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员,在文化素质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厅服务员更高一些,她们除了服务顾客之外,还肩负着普及茶艺知识、推广茶文化的高尚任务,应该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那么,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会功能呢?前述的众多有关茶道、茶德的论述,已包括这方面内容,也就是说,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茶文化对社会的贡献。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文化是各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艺文化再出发》一文中曾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具体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探讨茶艺知识,以善化人心。
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
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生活。
发扬茶艺精神,以文化世界。(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51页,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视角,从四个层面来论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他这里所说的“茶艺文化”,实际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我们上面所述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我们每一个从事茶文化事业的茶人,都应该自觉地以此作为我们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最高追求,为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