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作者:卫兴华 发布时间:2009-07-10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和主要媒体不断强调,我们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这其实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否定改革开放思潮的。如今,甚至还有人肯定“文化大革命”,肯定阶级斗争为纲,把这些年来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全部归结为搞市场经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认为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化,甚至提出土地也应该私有化。所以,《人民日报》和中央其它报刊一再宣传我们要坚持什么,我们不照搬西方的什么,都是有针对性的。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们搞改革,既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又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那就是中央文件里写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概念理解不清楚,往往有人把它们看成是一回事。其实,无论在宪法上,还是在中央文件里,上述概念都是有区分的。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982年以来,我国宪法修改了多次,但有一点没有修改,宪法上这样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以公有制为基础,不是以私有制作为基础,也不
是以公有制再加上私有制为基础。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除了基础以外,上面还有什么?有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还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还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以公有制为基础,这是宪法规定的。
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包括非公有制经济,这带有初级阶段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就是以公有制经济作为主体,同时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所说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非公有制经济也要让它发展。当然,我们在实际中,公有制还是不是事实上的主体,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公有制为主体流于空谈。因为,目前有统计材料证明,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减少,私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扩大。据统计,2006年,私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全国GDP的63%。中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强调绝不搞私有化。这实际上是对那些继续主张搞私有化、取消公有制、不要国有企业之类论调的一种否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出的历史过程
过去,我们生产力落后,广大人民生活贫困。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摆脱贫穷?怎样才能使我们摆脱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搞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改革开放使我们扭转了人民普遍贫穷的局面。但是,怎么去搞改革开放?在所有制问题上怎么发展?这个思想也是逐步解放的,一开始是允许个体经济发展,把个体经济的发展叫做拾遗补缺;后来个体经济发展了,它的经济规模扩大了,一个人,或者靠他家里的劳动力不够,就要雇人。这又产生个问题:雇人不就是搞资本主义吗?你允许个体经济发展,那么你允许不允许雇人?
我们先前允许发展个体经济的时候有个界定,请雇工7人以下(含七人)的才叫个体经济。实际上个体经济的概念本来应该是,个体经济本人或他的家庭来经营的经济叫个体经济。为什么界定为7个?当时有一个学者给中央提了个意见,说马克思《资本论》里讲过,雇7个人以下是个体经济,雇7个人以上8个人以上就是资本主义了,就有剥削了。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据此制定政策,个体经济可以有几个帮工,有几个学徒,加起来不要超过7个人。后来,雇工超过7个人了,开始检查,超过了不行。其实,也没法检查,他把人辞退了怎么办?超过8个人怎么办?那时还没有“私营企业”概念,称谓五花八门,如“雇工大户”等。中央的政策是“三不”原则:“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一不宣传,二不制止,看看再说。实际上,只要你不制止它就发展起来了。一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除了个体经济以外,私营企业也允许发展。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这样,私营企业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开始只是说可以让个体经济起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后来讲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或者叫做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中央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又进一步提高了非国有经济的地位,把它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表明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一种暂时的策略,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要坚持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根据什么理论、根据什么事实提出来的?中央文件里已经回答了,是根据我们的国情提出来的。我们的国情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否定了公有制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私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比如外资企业,外国资本家来中国大陆办企业就是搞社会主义了?不是的。但是我们要引进外资,要发展外资企业,利用它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对私营企业,过去认识得很清楚,现在似乎越来越不敢讲了,我觉得我们理论界应该明确。我们私营企业已经有550多万家了,有的资本达到几百亿。我们有些学者硬说私营经济、个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实际上,中央文件、小平同志都没有这样讲过。你看小平同志也好,中央文件也好,最初是说,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有经济的补充,或者讲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那就表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本身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如果私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的,那就用不着提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了。甚至有些学者讲,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如果那样的话,就更用不着讲公有制为主体了。恰恰宪法与中央文件都强调,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你搞社会主义不能离开公有制这个基础的,正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一方面,这是我们国情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因为按照过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里面就讲,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我们过去急于消灭私有制,就是按照马恩著作去做的。可是,马克思、恩格斯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那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的,我们照搬时就没有考
虑到它的前提,我们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彻底消灭私有制那种做法脱离了我们的国情。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我们生产力还很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各个方面都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处于初级阶段,就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事实证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成果是有目共睹、世界公认的。我们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70亿元,30年来年均增长9.8%,经济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倍,农民的人均收入实际增长6.3倍。我们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亿5千万减少至去年的1400万。城乡居民储蓄,1978年是211亿元,去年已达到21788亿;外汇储备78年才1.7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19460亿美元,将近2万亿美元。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现在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当然,如果按人口平均数的话,我们人均GDP还很低,但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三了,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就是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成果。
四、提高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那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我们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坚持和完善我们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主体和主导是两个概念,主体是指要在量上占优势,量不占优势叫什么主体?对量这个概念怎么理解?过去是讲产值,公有制的产值要占优势,要占比例大;后来中央文件提优势,公有制的资产要占优势,我觉得不仅公有制的资产要占优势,公有制的新增加值也应该占优势。仅仅资产占优势不说明问题,我们有些国有企业占的资产很多,但是放在那儿闲置不用,引进外资,新
进的技术设备不会利用,放在那儿风吹雨打,资产有,但没有用上,或者没有开工,或者开工不足,浪费太大,那样的资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看新增加值,在全国各个企业,全部经济的新增加值方面,我们的公有制经济也是应该占优势的。
我们的国有企业数量在不断地减少,有个统计数字我看了一下,由几十万减到几万了。人们似乎普遍地有个观念,好像国有企业不行,国有企业效率低,亏损严重,国有企业不如私营企业。但是,我们设问一下,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占很大比重,尽管那个时候有“左”的路线、“左”的理论的错误干扰,但开放以前我们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靠什么?主要靠国有企业。从统计数字来看,那个时候国有企业的利润率是很高的。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公有制。沙皇俄国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很浓厚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跟美国的差距很大,但苏联建立以后很快地缩小跟美国的差距,后来战胜法西斯德国,能够跟美国抗衡,靠的是什么?在经济方面就是靠公有制,很大程度靠国有企业。
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国有企业出现了亏损,而且亏损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后来发生的?亏损、问题多,不是证明国有企业本身不行。国有企业过去挖得很苦,利润全部上交,没有让它留下发展的潜力,改革开放后你让它自负盈亏,特别是老企业,老的国有企业给国家的贡献大,背的包袱也比较重。过去我们医疗、住房、孩子上学全部由国有企业内部来解决,背着沉重的包袱,老企业退休职工也越来越多。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轻装上阵,没有包袱,当然显示出它的竞争力了。你到市场的海洋里游泳,国有企业背着包袱,你不支持它;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轻装上阵,轻装游泳当然游得快,你轻率地断言国有企业不如私营企业,就不客观了。私营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而国有企业要担负国家的重大任务,它的目标不是仅仅追求利润。我们承认,国有企业过去在旧的体
制下确实缺乏活力,所以我们要进行国企改革。但是我们改革是要把国有企业改造成富有活力、生机盎然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把国有企业当包袱甩掉。当然,我们是有进有退的。
在我们理论界,有学者提出个口号,把改革国有企业叫做“国退民进”,这个口号响了很多年。现在把私营企业叫做民营企业,国退民进,国有企业退出来,民营企业进去。有人误认为这是中央的口号,有些地方官员误认为这是中央的精神,大量地出卖国有企业,我们国有企业在大量地减少,有不少就是一卖了之。什么国退民进,就是要让国有企业从经济里全部退出来,中央并不赞成那个口号。在某些地方,有些人以改革国有企业之名化公为私,大量侵吞国有资产;有的国有企业的厂长跟上面的官员勾结起来,自买自卖,通过各种的渠道侵吞国有资产,或者跟外商勾结起来,廉价卖给外商自己捞好处,这种例子很多的。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卖国有企业要经过议会批准的,而我们有些企业可以随便地和上级部门勾结起来就卖掉,几亿的一个企业可以一千万、两千万把它卖掉。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央的政策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要进,有的要退,该进的进,该退的退,不是全部退出来。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为什么不允许国有企业去竞争呢?好像一切赚钱的行业国有企业就应该全退出来。按照一些理论家的说法,那是竞争性的领域,不要搞国有企业。既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什么不允许国有企业竞争呢?为什么国有企业要全退出来?国有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不是都不为,也不是不要国有企业存在。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国有企业为主导。什么是主导呢?主导意思是不一定占很高的比重,过去国有企业占70%、80%,那么现在哪怕降到40%、30%也可以,但是它起一个领导、引导的作用。可是不能降得太多,现在国有企业据统计降到20%几了,甚至比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占的比例都要小了,这有点不合适。
有些理论家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跟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对比,有种理论上的认识我认为是错误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它的国有企业可以非国有化,可以卖掉。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有企业占的比例很高,比如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搞非国有化,卖了很多。把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当做我们的参照物,它可以不要,可以卖,我们也可以卖,这个误区我们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国有企业,资本主义制度照样存在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步,16世纪算起,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国有企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没有国有企业,资本主义完全可以照样存在,照样发展,国有企业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仅仅是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的需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规模扩大了,经济发展非常复杂了,它需要国有企业来控制它的经济运行过程。今天私有化,明天国有化、非国有化,变来变去都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来安排的。
而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一样了,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既是我们经济运行的需要,它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必要的。我们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怪论,有一个经济学家写了本书,叫《人间正道私有化》,在香港出版的,就是主张私有化。他把国有企业叫做国家社会主义,他把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叫做人民社会主义,他不主张国家社会主义,主张人民社会主义,居然说搞国有企业源于希特勒,因为希特勒打的招牌就是“国家社会主义”。这完全是颠倒是非。不仅马克思、恩格斯讲过,列宁也讲过社会主义要搞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马克思讲过,为什么要搞国有经济?只有国有经济才能够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现在有的理论家,甚至是有影响的理论家,恁说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甚至曲解恩格斯的话,比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过俾斯麦的国有化,大家知道俾斯麦,当时的铁血宰相,他也搞国有化,恩格斯说,“自从俾斯麦致力于国
有化以来,出现了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它有时甚至会堕落为某些奴才气,无条件地把任何一种国有化,甚至俾斯麦的国有化,都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显然,如果烟草国营是社会主义的,那么拿破仑和梅特涅也应该算入社会主义创始人之列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7-318页注解)可见,恩格斯是反对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叫做社会主义的。但是我们的理论家引证恩格斯这个话,说恩格斯讲得很清楚,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要社会主义。他们否定国家社会主义,把国有企业叫做国家社会主义,他们要什么呢?要人民社会主义,就是私有制,把私有制叫做人民社会主义。我说你主张私有制讲你的理由就行了,你是主张搞资本主义讲你的理论就行了,你不要曲解恩格斯。有人甚至曲解小平同志的话,为了搞私有化,给私有化提供理论根据,曲解邓小平理论。所以,我们理论界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怎样正确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怎样正确地把握和认识邓小平理论,怎样正确地把握和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怎样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就是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真正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如果公有制经济确实表现不了优越性,如果国有企业本身内在的就不如私有制经济更有效率,那你要国有企业干什么?如果真是公有制经济不如私有制经济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那你搞公有制经济干什么?恰恰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基于如下两个标准。
马克思主义不是说私有制就绝对地坏,公有制绝对地好,没有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判断私有制、公有制不仅仅是从道德的原则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公有制、私有制哪个优越,哪个不优越,有两个标准。第一位的是
生产力标准,第二位的才是价值标准。首先是生产力标准。比如说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公有制,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发展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私有制,而且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最野蛮的剥削制度,那么,奴隶制度取代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剥削制度取代了没有剥削的制度,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如果仅仅从道义不道义、正义不正义、公平不公平从这个价值原则出发的话,那么剥削制度取代了没有剥削、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好像是倒退。恰恰相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奴隶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是个历史的进步,这正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作出的判断。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恰恰出现奴隶制的私有制,比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说原来原始社会有部落战争,抓来的俘虏杀掉,那时候生产力很落后,俘虏你还得养活他,他的劳动成果很低,所以要杀掉;而生产力发展以后,把他当成奴隶,保护了生产力,因为他留下来可以当劳动力,除养活他本人外还可以有剩余劳动力,可以剥削了。所以说,奴隶社会私有制发展起来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就可以进一步发展。
但是,任何私有制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产生剥削制度,产生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不断地导致经济危机。人们过去还迷信资本主义,现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起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又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过去,我们有些理论家把西方尤其是美国那一套当做我们改革开放的标准,坚持要向那里走,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否定计划。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值得我们一读。作者强调计划,提出日本、法国也搞经济计划,搞的还很好,他们既搞市场化,又搞计划化。我们原来强调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现在倒过来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化,不敢讲计划化,连计划都不敢讲了,老是走极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我
们国家的金融系统不会像资本主义那样受到那么大的危害的,为什么呢?恰恰在于我们的银行国有,我们没有完全自由化,没有完全按资本主义那样搞。
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强调搞好国有企业。你搞不好的话,怎样为主体?空谈不行,国有企业不是搞不好的,可以搞好。从历史上来看,从外国来看,不是公有制经济搞不好,马克思主义强调搞公有制经济,恰恰认为它可以消除私有制的弊端,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比私有制应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他才提出用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数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破坏极大,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另外,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被社会主义取代,从价值判断上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比资本主义优越,比私有制优越,私有制达不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用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标准看,就是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看,公有制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我们现在有些地方把发展私有制经济当做政绩去宣传,放开、放手、放心搞,而不宣传怎样搞好国有企业,也不下工夫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没有搞好,不等于说国有企业搞不好。光宣传国有企业不好,它怎么能搞好?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搞好国有企业,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你才能站住脚,理论上你才能够说服人。
另外,我们也要完善非公有制度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大力发展,也要不断完善。我觉得私有制经济有两面性,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不要忽略它的消极面。私有制经济如果唯利是图,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中央强调,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其中也涉及到医疗卫生改革,新医改引发大家思考,怎样搞好国有医疗卫生事业?卫生医疗制度应该怎么改革,才能让穷人看得起病?刘国光同志的文章也讲到这个医疗问题,他说如果把医药制度完全市场化、医疗制度私有化,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公有制比重过低,那么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实施难度就增大了。为了实现病有所医这个目标,国家从财政上就需要有所补贴,因为医疗、医院它本来是公共产品,是福利,可是原来的国有医疗体系已经改变了,许多医疗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医疗机构已经私有化了,私人医疗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赢利。过去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我们走了一些弯路,致使广大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难,但这都是改革中碰到的问题,都可以在改革中加以解决。实践证明,完全市场化、完全私有化是行不通的。
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也要毫不动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对它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一面要监督它,对它的积极面要积极地支持发展,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简单否定。
(报告人系人民大学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第二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心得体会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新的概括,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实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经济制度是经济关系在制度上的反应,经济关系是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二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既定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具体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生产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起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了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不仅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也对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是所有制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实现,反映了生产方式、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所有制关系为前提和基础,体现所有制关系、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并受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影响,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也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一,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评价经济制度必须结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纵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实践可见,只要经济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相反,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经济建设中,也曾脱离我国的国情,不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盲目搞一大二公三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坚持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追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只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劳动者相对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形成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就会有不同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也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既体现市场经济的特征,也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体现了党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
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总之,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从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某些具体制度也要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要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三篇: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5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新观点、新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必须始终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它界定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边界,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激励、约束、协调和资源配置等功能。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也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两个“不可侵犯”,深化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体制安排、政策细化和措施落实,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消除所有制差别导致的市场歧视和经济特权,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这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流动、重组与融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五大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任务,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从原来允许不同所有制资本“参股”到强调它们之间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同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充分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优势,不但有利于国有资本的功能放大、保值增值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而且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其他所有制经济通过参股形式融入国有经济,将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和倒逼机制,推动国有经济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二是在国有经济处于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情况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不会导致控制力的减弱,而且能够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
在国内A股市场共控制上市公司953家,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38.5%,总市值超过50%,是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一个集中体现。三是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扩大国有经济在体制改革、技术变革、新产业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非国有经济的示范作用,同时促使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树立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形象,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供应、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离不开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产权关系逐步理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十六大提出的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形式,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体制,明确授权主体和被授权公司的责、权、利,最终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因此需要更多地投向自然资源、航空航天等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分析和把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大力投资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重点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有资本还可通过财政、基金等途径在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包括: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达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当前,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强管理、促改革。一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研究和探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二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行分类改革。对具有较大公益性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应加大投入,在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对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本要继续控股经营,但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三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激励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切实履行企业家职能;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继续推进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要求国有企业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党和国家在态度上鼓励、政策上支持、方向上引导,极大地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减免税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进,使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竞相迸发,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已超过60%,对基础设施投入占比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就业贡献超过80%。
十七大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两个平等”,即“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三个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是顺应时代要求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特点提出的新政策,要求我们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既可以由公有资本控股,也可以由非公有资本控股。国有企业改革,既要调动国有企业内部要素的积极性,也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迅速发展,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骨干企业。但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大量非公有制经济还保留着传统的家族企业形态,有的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弊端。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明晰产权、明确权责,实行科学管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篇: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尊敬的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第一,公有制为主体,核心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即国有经济自身的活力和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而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优势;第二,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地位,它们不仅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上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第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一提法的最大突破是,从政策和法律角度更加清晰地界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对经营给予合理的保护和承认,必将大大增强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发展信心与创业动力;第四,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调整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决定》指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企业发展战略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有利于提高国家核心经济实力和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
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二者的发展都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加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创造条件,走出一条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要努力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但还有不少尚未实现经营机制的根本转换;非公有制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有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但生产经营比较灵活。要通过加强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要大力推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今后将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性行业和领域。这不仅为非公有制经济开辟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也将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增强这些行业和领域的经济实力与有效供给能力,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领域更加广泛。
三是要积极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实现形式上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越来越成为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要顺应企业组织制度变革的大趋势,进一步推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相互参股融合。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心得体会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新的概括,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实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经济制度是经济关系在制度上的反应,经济关系是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二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既定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具体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生产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起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了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不仅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也对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是所有制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实现,反映了生产方式、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所有制关系为前提和基础,体现所有制关系、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并受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影响,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也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一,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评价经济制度必须结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纵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实践可见,只要经济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相反,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经济建设中,也曾脱离我国的国情,不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盲目搞“一大二公三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坚持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追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只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劳动者相对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形成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就会有不同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也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既体现市场经济的特征,也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体现了党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
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总之,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从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某些具体制度也要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要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