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3: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篇: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

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明确我省高等学校所属专业学院(系)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运行机制,保证学校中心工作的完成,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等学校的院(系)党组织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学校和院(系)中心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和促进党的建设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三条 高等学校院(系)工作由院(系)党组织和行政共同负责。

第四条 院(系)党组织工作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校党委、行政的决策,懂业务,善管理,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教职工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形成一个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保证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

二、党组织的设置

第五条 党员人数超过100人的院(系),应当成立党的委员会。党员人数接近100人的,根据工作需要,经校党委批准,也可以成立党的委员会。院(系)党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党的委员会由5-7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1-2人,以及组织、宣传、纪检等委员。设党的委员会的院(系),不再下设党的总支部委员会。

第六条 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院(系),应当成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3-5人组成,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承担一定规模学生培养任务、党员人数不足 5 0人的院(系),根据工作需要,经校党委批准,也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委员会设书记1人,必要时也可设副书记1人。

三、党组织的职责

第七条 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第八条 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第九条 加强院(系)党政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对院(系)行政领导班子的配备和领导干部的选拔,可以向校党委提出建议,并协助校党委组织部门进行考察。与行政负责人一起,做好本单位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监督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管理工作。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师生员工在出国、晋升、毕业等方面的事宜。

第十条 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领导所属党支部的工作。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履行新党员审批手续。加强党风、党纪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第十一条 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党员和师生员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加强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关心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政治和业务上的进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十二条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做好统战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

第十三条 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围绕学校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四、院(系)重大事项的决策

第十四条 院(系)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应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包括: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年度总结,重要改革措施,重要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人事调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奖惩、招生、毕业等;年度经费预算、大宗资金使用、收入分配等。

第十五条 参加党政联席会议的成员为院(系)党政负责人,同时可根据议题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研究确定其他参加人员。党政联席会的议题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商定,区别不同事项由党组织负责人或行政负责人主持。

第十六条 党政联席会到会者超过应到会人数的2/3,会议有效;会议讨论作出的决定,须经应到会半数以上成员通过方为有效。如对某些问题存在分歧,则不宜匆忙作出决定,待进一步调研、论证、充分协商后讨论决定,必要时可请示校党委或校行政

第十七条 在对院(系)重大事项决策前,党组织应与行政共同对议题调查研究。同时,党组织应召开全体委员会议进行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后,党组织要发动党员,团结教职工,保证决策的实施和落实。

第十八条 党政联席会议应当制度化,规范化。通常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遇有重要情况随时召开。

五、党组织负责人的选任

第十九条 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具备下列基本任职条件: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熟悉教学、科研和党务工作,具有三年以上党龄,具备干部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勤奋敬业,勇于奉献,开拓进取,清正廉洁。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密切联系群众,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善于同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合作共事。

第二十条 院(系)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应由院(系)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确因工作需要,也可以由校党委任命。选任书记、副书记要充分听取党内外意见,并严格按照同级干部的选拔任用程序履行有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 院(系)党组织的书记和院长(系主任)原则上应当分开配备,其他党员副院长(副主任)按有关规定进入党的委员会。书记和院长(系主任)职务“一肩挑”的,应同时具备党政任职条件,并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以主要精力抓党务工作和学生工作。

第二十二条 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实行定期换岗、轮岗制度。注意从教学科研骨于中培养和选拔党组织的负责人,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院(系)党务干部队伍。

六、加强对院(系)工作的领导

第二十三条 学校党委和行政要加强对院(系)党政工作的领导,完善各项制度,努力形成院(系)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

第二十四条 学校党委要建立和完善对院(系)党组织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并将考核评估的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晋升挂钩。

第二十五条 学校党委和行政要关心院(系)党务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在岗位上应享受与同级行政负责人相同的待遇。院(系)党委(总支)应配备必要的专兼职党务秘书。

第二十六条 学校党委和行政要为院(系)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院(系)行政也应积极给予支持,并列入年度经费预算。

七、其他

第二十七条 学校内部的机关、后勤、企业、民办二级学院等单位,可参照本规定设置党组织。党组织结合实际履行相应职能。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并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院系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

教学系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

鉴于学校教学系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权限基本已下放,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明确发展党员工作各环节的责任,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院(系)党委(总支)对本单位的发展党员工作负全面责任

(一)党委(总支)书记的责任

1、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党员工作方针,严格按照《党章》、《细则》的规定,领导本单位的发展党员工作,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提出本单位发展党员工作的总体要求,定期主持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检查、研究发展党员工作。

3、负责本单位教职工、研究生的党员发展工作。

4、主持召开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讨论审批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根据规定负责在有关材料上签署意见并签名、盖章。

5、经常督查、解决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6、认真处理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群众来信来访,组织查处违反发展党员工作的人和事。

(二)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的责任

1、协助书记具体负责本专科学生的发展党员工作。

2、严格贯彻执行《党章》、《细则》及中组部、省、市组织部门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对本单位本专科学生发展党员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3、牵头研究制定本单位本专科学生发展党员的工作制度、规划和计划。

4、对所属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5、协助召集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研究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事宜。

6、对发展对象的入党材料审阅并协助做好有关考察工作。

(三)党委(总支)组织委员的责任

1、根据上级的要求,协助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具体负责制定本单位全年发展党员计划。

2、督促、检查各党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3、组织好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参加党校举办的培训班。

4、协助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等有关材料进行预审(未下放权限的党总支将有关材料报组织部预审)。对发展对象考察谈话并提请党委(总支)及时讨论。协助党支部做好公示的有关工作。

5、督促支部按期讨论预备党员转正并及时报党委(总支)审批。事后将有关材料存入个人档案(未下放权限的党总支将有关材料报组织部办理有关手续)。

6、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的人民来信登记、来访接待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督促落实。

(四)党委(总支)其他委员的责任

按照党委(总支)的分工和安排,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中的相关工作。纪检委员负责查处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违纪问题。宣传委员积极协同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和预备党员的教育。所有党委(总支)成员都要关心、支持本单位的党员发展工作,在讨论党员发展的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上认真负责地发表意见。

二、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负直接责任

(一)支部书记的责任

1、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培养、扩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

2、及时召集支委会,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明确培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的具体要求。

3、对入党积极分子本人的历史和政治表现进行了解,对确定的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对预备党员进行考察。

4、明确培养人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根据党委(总支)公示通知要求,做好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转正前的公示工作。

5、组织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讨论通过预备党员的决议,签名、盖章,并报党委(总支)审批。

6、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及时组织支部大会讨论转正事宜,并把讨论结果报党委(总支)批准。

(二)支部组织委员的责任

1、在支部研究确定发展计划后,及时填写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并将有关材料报党委(总支)。

2、指导培养联系人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

3、负责对发展对象进行考察、政审,召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按要求分别形成文字材料,把结果如实向支部汇报。

4、负责做好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有关准备工作,做好会议记录,并及时将支部大会表决结果和支部大会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连同其他材料报党委(总支)审查、审批。

(三)培养联系人的责任

1、经常找入党积极分子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和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积极进取,端正入党动机。

2、经常向党小组、党支部汇报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情况,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并及时向支部提出加强培养教育的措施和意见。

3、在入党积极分子具备入党条件时,及时向党小组、党支部提出将其列为发展对象的建议。

(四)入党介绍人的责任

1、认真了解被介绍人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了解其政治觉悟、思想品质、本职工作表现、经历、家庭成员和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

2、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

3、实事求是地提出被介绍人的缺点和不足,帮助被介绍人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4、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在志愿书中认真填写介绍人意见。在讨论接收新党员的支部大会上,如实向支部大会介绍被介绍人的情况。

5、被介绍人被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后,介绍人继续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其克服缺点,不断提高觉悟。

三、责任追究

(一)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有关责任人有违反下列情形之一的,将根据不同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有关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分别予以责成检查、通报批评,或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

1、违反党章规定,降低党员标准,把明显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的。

2、对应考察的发展对象不考察或考察不细,以及向考察人员提供假情况,把不符合入党条件的人发展入党,造成严重影响的。

3、授意、指使下属人员弄虚作假发展党员的。

4、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不履行规定程序发展党员的。

5、对本单位下级党组织在党员发展中发生严重违纪行为不制止、不查处造成恶劣影响的。

6、对人民来信来访不认真查处,或者将人民来信材料转给、泄露给被反映人,造成严重后果的。

7、侮辱、诽谤他人,破坏他人名誉,使符合入党条件的人不能入党的。

8、党组织的领导成员集体作出错误决定发展党员的。

9、对发展对象不公示、不按期审批党员、丢失发展党员有关材料的。

(二)对有关责任人责任追究采取下列程序:

1、属于基层党委(总支)、支部一般成员责任的,由党委(总支)纪检委员提出处理意见,党委(总支)研究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有违纪行为的,上报校纪委,由纪委负责追究责任。

2、属于基层党委(总支)主要领导责任的,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有违纪行为的,由纪委负责追究责任。

尚未下放发展党员权限的党总支,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有关责任追究和采取程序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实施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工作考核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提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实施意见》及其基本标准。

一、考核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以考核促进建设,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着眼于提高党的工作整体水平,着眼于全面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通过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考核程序和办法

1、高校自我考核。各高校根据考核基本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认真进行自我考核,形成自我考核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近两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基本状况、主要成绩和经验体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自我考核等级和得分等。

2、专家组考核。由省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根据基本标准及 1

工作程序,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考核。考核采取听汇报、查阅文档、现场察看、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综合评议等方法,时间为每校2~3天。

3、省委教育工委审定。省委教育工委根据专家组的考核结果,对所考核高校进行综合评议,审定考核等级、得分及反馈意见,并下发反馈意见。

4、高校整改。高校根据反馈意见的要求,提出整改措施并书面上报省委教育工委。

三、计分方法和等级标准

1、《基本标准》一级指标为5项,二级指标为23项,总计1000分。

5项一级指标的分值(Mi=M1~5)为:

M1=300分、M2=260分、M3=160分、M4=200分、M5=80分。

23项二级指标的分值(即:N1(1-6)、N2(1-5)、N3(1-3)、N4(1-5)、N5(1-4)),在《基本标准》中分别列出。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将按评分标准把握确定。

2、为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新思路,另设特色工作附加分,满分为100分。高校根据本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突出成绩或经验提出申请,由考核组集体讨论审定,特色分不计入总分,但作为以后评选先进高校党委的重要参考。

3、考核结果的等级标准:

⑴优秀: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9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60分。

⑵良好: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8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40分。

⑶合格:V总≥700分。

⑷不合格:V总<700分。

四、组织领导

省委教育工委负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考核工作将整体要求,分步实施,2003年下半年内开始考核工作试点;争取在两年内完成省、部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

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考核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回顾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对照《基本标准》,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切实整改;要认真配合考核专家组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学校情况;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作为一个契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开创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本《实施意见》适用于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另行制定。

第四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

第五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含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凡取得毕业资格的,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就业。

第三条 毕业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专门人才,各级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必要时,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安置毕业生就业。

第四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第五条 国家教委归吕管理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其他部委(以下简称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地方)负责本部门、本地方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国家教委的主要职责:

1.制定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法规和政策,部署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

2.组织研究并指导实施全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3.收集和发布全国毕业生供需信息,组织指导和管理毕业生就业供需见

面、双向选择活动;

4.编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制订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毕业

生就业计划和部季、地方所属高校抽调计划;

5.负责全国毕业生就业计划协调工作,管理全国毕业生调配工作;

6.指导、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配部门派

遣本地区高校毕业生;

7.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

8.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

9.检查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0.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

11.12.及时向国家教委报送所属院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本部委需求信息;组织协调所属院校的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活动;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季的统一部署,提出本部门毕业

13.14.15.16.制订并组织实施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计划;组织开展所属院校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负责本部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开展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7.18.19.20.21.22.23.24.25.26.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负责本地区毕业生的资源统计工作,并按时报送国家教委;收集本地区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及时报送国家教委;制订本地区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并及时报送国家教委;组织管理本地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实施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并负责毕业生的调配派遣和接收工作;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检查、监督本地区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完成国家教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

27.定本学校的工作细则;

28.送毕业生资源情况;

29.生的推荐工作;

30.31.32.33.34.第十条 用人单位的主要职责

35.36.生;

37.38.39.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接收、安排毕业生;负责毕业生见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向有关部门和学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计划,向有关高等学校提供需求信息;参加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如实介绍本单位情况,积极招聘毕业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提出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负责办理毕业生的离校手续;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收集需求信息,开展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负责毕业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地 方调配部门报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制

第十一条 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由国家教委统一部署,各部委和地方应按照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十二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分为就业指导、收集发布信息、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制订就业计划、进行毕业生资格审查、派遣、调整、接收等阶段。

第十三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内的最后一学年开始。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一般应每年11月-12月向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提出下一毕业生需求计划,11月-5月与毕业生签订录用协议。

第十五条 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间应安排在1月-5月,春季毕业研究生可适当提前。

第四章 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毕业生鉴定

第十六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

第十七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重点进入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

第十八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可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第十九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要与毕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毕业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自觉服从国家需要,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和《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对毕业生作出组织鉴定。

第二十一条 毕业鉴定主要包括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基本情况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无误后归档。档案材料应在毕业生派遣两周内寄送毕业生报到单位。

第五章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

第二十二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各部委、各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管理举办本部门、本地区的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其它部门不得举办以毕业生就业为主的洽谈会或招聘会。举办省级上述活动要报国家教务案,跨省区、跨部门的有关活动须报国家教委审批。

第二十四条 经共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定的协议无效。

第二十五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时间应安排在节假日。

第二十六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向学生收费,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生。

第六章 就业计划的制订

第二十七条 国家教委直属学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其他部季所属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本系统、本行业就业,地方所属学校主要面向本地区就业。根据招生“并轨”改革的进程,有关部季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所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第二十八条 制订就业计划的原则:

40.41.42.43.回来源省区就业;

44.45.46.围内自主择业;

47.48.毕业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就业;其他类型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定向生、委培生按合同就业;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学校的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遵循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先保证国防、军工、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科研和教学单位的需要;来源于边远省区的本、专科毕业生,只要是边远省区急需的,原则上

第二十九条 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计划每年编制一次,毕业研究生就业计划分为春季和暑期两次编制。就业计划按部委、地方和高校各自的职责分工经上下结合,充分协商形成;有关部委和地方审核、汇总所属学校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并按时报送国家教;国家教委审核、编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第三十条 毕业生就业计划经国家教委审核下达后,各部委、地方、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第七章 调配、派遣工作

第三十一条 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报到证》由国家教委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特殊情况可由国家教委直接签发。

第三十二条 国家招生计划内招收的自费生(含电大、函授等普通专科班)毕业后自主择业,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单位的由地方主管调配部门开具《报到证》。

第三十三条 对于华侨和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毕业生愿意留大陆工作的,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十四条 免试推荐和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学校就业计划上报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家庭所在地就业。

第三十五条 符合国家规定申请自费留学的毕业生,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并按规定偿还教育培养费,经批准后,学校不再负责其就业。派遣时未获准出境的,学校可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

第三十六条 对残疾毕业生学校应帮助其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安置。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在派遣前认真负责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粮关系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

第三十八条 结业生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或自荐,找到工作单位的,可以派遣,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无接收单位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口),自谋职业。

第三十九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要在七月一日后派遣毕业生(春季毕业研究生例外)。

第四十条 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

49.50.改派手续;

51.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一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

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章 接收工作及毕业生待遇

第四十一条 毕业生持《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接收手续和户粮关系。凡纳入国家就业计划的毕业生,地方政府不得征收其城市增容费。

第四十二条 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岗位。第四十三条 按国家计划派遣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接收或退回学校。

第四十四条 毕业生报到后,发生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不得把上岗后发生疾病的毕业生退回学校。

第四十五条 毕业生就业后,其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龄从报到之日计算。第四十六条 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其档案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工资待遇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但工资标准原则上应不低于国家规定。

第九章 违反规定的处理 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委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

第四十七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部委、地方和学校就业部门,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52.53.54.不按要求和时间报送生源、需求计划的;不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派遣毕业生的;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定的。

第四十八条 对违反就业协议或不履行定向、委托培养合同的用人单位、毕业生、高等学校按协议书或合同书的有关条款办理,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 对擅自拒收、截留按国家计划派遣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由其义不容辞部门责令改正,并对有关负责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校缴纳全部培养费和奖(助)学金后,由学校将其户粮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55.56.57.58.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要求,经多方教育仍拒不改正的;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报到后,拒不服从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 对利用职权干涉毕业生就业或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徇私舞弊的工作人员,由主管部门或同级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系批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研究生计划招收的具有学籍、取得毕业资格的本、专科生(含招生并轨招收的学生和招生并轨前招收的国家任务生、定向生、委培生、自费生及电大、函授普通专科班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含统分生、定向生、委培生、自筹经费生)。

第五十三条 各有关部委和地方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家教委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下载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议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建议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作者:金道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9期 1997年3月,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汇总

    院系推荐意见模板:(对于班干部) ***同学在校期间,思想进步,努力进取;学习上认真刻苦,成绩优异,生活中团结同学,热心助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作为班干部,积极为同学服务,在老......

    关于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暂行规定

    南阳师范学院关于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暂行规定为了加强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和完善院(系)重要问题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院(系)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国......

    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 教育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工作管理办法

    附件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采购质量,推进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建设工作,根......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 发布2010年07月10信息驻校选培办 时间:日来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国防生的招生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和《国务院、......

    教育部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暂行规定

    教育部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设优化,精干,高效的高等学校职员队伍,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2005年7月19日苏高法审委[2005]10号第一条为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功能,方便群众诉讼,切实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