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主要大题

时间:2019-05-14 03: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主要大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主要大题》。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主要大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大题复习总结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

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②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 英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4.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答: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义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 的理论基础。中国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

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主义中国的 特 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6.用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变革。

答: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 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解读那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因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但同时,我们要准备好走曲折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区别: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人的认识堪称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并且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集成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下,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且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查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查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时间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使它成为检验整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9.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决定这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政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0.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规律: 生产力 与 生产关系 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亦称 生产 力与生产 关系的 矛盾运动规律。一方面,生产力的 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 生产力的 状况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注意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1.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 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意义: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就必须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1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答: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有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特有的发展形势及规律。3.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 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 具有能动性 的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作用、形成、实质?

答:形式: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已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

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体质,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哥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

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极其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证券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本阶级总理已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①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既是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极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积极与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物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

15.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砖和和发展过程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上课资料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 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题汇总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3-6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2-15大学生应怎样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6-193、哲学基本问题及理论意义是什么?P24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重要意义是什么?P25-26物质和运动关系怎样?P275、简述实践特点和基本形式,P30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16、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P337、简述联系的客观普遍性。P3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35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及关系是什么?P37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P37-38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P38-39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P3611、量变质变辩证关系怎样?P39辩证否定观内容是什么?P4012、意识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P48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491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5-5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何联系和区别?P57-58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何区别联系?P58-59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原因是什么?P6115、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创新的重要意义?63-65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6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怎样?P72-7317、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83-84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P8318、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84-651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重要意义是什么?P89-902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怎样?P92-9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821、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党的17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原理,阐述其重要意义。112-11422、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是什么?125-126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322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P13724、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什么?P138-13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意义是什么?P14625、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46-1472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内容有哪些?P149-151应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51-15227、垄断及其产生原因是什么?P15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产生原因是什么?P172-17628、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79-18229、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革命?

30、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有何联系区别?党的17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你认为我国应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31、怎样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结合我国实际)

3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尤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来说,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对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有具大作用,并提升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程度。

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而且完善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我开始学会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出并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眼光变得全面,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丰富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与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能够指导现实学习、生活,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马克思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不然,马克思主义就成了将死的教条,变成了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在中国共产党党员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离开我们

已经取得成功的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去另外寻求和依傍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同样也是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资料中字体不同的部分是老师未涉及的,只是在整理过程中觉得比较重要留了下来!分享一下吧,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是:(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第二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试论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3.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质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4.什么是实践?为什么?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客观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因为: 第一,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第二,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第四,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5.什么是联系与发展?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产生的灭亡。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如何理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发中一方的发展是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发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五,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的辨证关系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P44)

10、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共有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一)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是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1.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其中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与真象一样都是客观的,现象不是反映而是表现本质。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2.辩证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列宁:“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3.方法论意义: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1.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使事物的发展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2.辩证关系:两者相连联接而存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恩格斯:“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克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三)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3.因果联系是客观普遍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杂因果)。4.方法论意义:

(1)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和调控性。

(四)可能和现实——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1.定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2.把握“可能”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1)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看有无现实根据);

(2)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看现实根据是否充分,条件是否齐备);

(3)区分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4)区分大的可能和小的可能(看或然率的大小)。

3.辩证关系:可能离不开现实,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现实离不开可能,没有可能就不会有新的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意义:

(1)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现实,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展望未来。

(2)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五)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定义: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的方式。2.辩证关系:

(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1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如何发挥其能动作用 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发挥意识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P58)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2、简述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3、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老师未涉及)。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意义:(1)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5、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意义: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6、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与价值评论的含义(p79)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7、如何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其表现在: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原理?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点、心里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2.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2.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简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袄的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斗争甚至革命,进而促进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4、简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答: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5、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P123)(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6、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是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的社会制度和旧的社会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斗争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及使用价值?(P14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价值规律的双重作用是什么?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1. 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 简述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P147)价值形式发展共经历一下四个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货币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固定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如何理解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及货币转化为资本?(P153)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及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什么是剩余价值?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及方法(P157)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超过劳动力家合资的那部分价值。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丁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6.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P158)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 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7.什么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什么是资本积累?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P162)

资本积累即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 : V表示。

9.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P177)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现、哲学世界观相宗教世界观等各种理论和观念。它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斗争中形成,有过积极作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是垄断?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垄断的含义: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P18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P184)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P185)

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实质(主要形式)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3.垄断资本主义如何向世界范围扩展及其经济后果是什么?(P191)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后果: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4、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表现、动因及后果。(P194)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起化过程。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1 积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1)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方面: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在继续发展。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是什么?(P15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二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其一,职工参与决策。其二,终身雇佣。其三,职工持股。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国家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6.简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国有化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尤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来说,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对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有具大作用,并提升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程度。

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而且完善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我开始学会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出并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眼光变得全面,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丰富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与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能够指导现实学习、生活,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马克思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不然,马克思主义就成了将死的教条,变成了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在中国共产党党员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离开我们已经取得成功的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去另外寻求和依傍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同样也是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主要大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主要大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梳理与心得 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班级:土木C105 小组成员: 陈益心 (107053) 丁轩(107054) 郭泉熙 (107058) 胡睿(107060) 苗向超 (107066) 宋连峰 (1070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主要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掌握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深度也有所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玉侠、张鑫鑫、孙曦婷、刘雨薇、刘雪、王楠案例分析(2009级) 题目:我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09级3班 姓名:张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外社会实践报告课题名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及发展的背景 实践形式:实地参观,参阅相关书籍,观看主题影片 参与小组:12土木6班 组长孙辉 组员邵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参考选题 一、政治、思想观念类 1、××地区村级组织选举状况的调查 2、××地区村民、居民自治状况调研 3、××村党支部在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