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教材”专题

时间:2019-05-14 03:1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新教材”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新教材”专题》。

第一篇:“走进新教材”专题

“走近新教材”专题

在实施新教材中构建新的“教材观”

市教研室 黄琼

随着“新教材”(即《教师参考用书》下同)的问世,上海的二期课改,进入整体实验阶段。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幼儿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当“新教材”呈现在我们面前,并率先在全是28所课改基地园试验时,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重新认识“教材”的独特功能?应构建起怎样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具有学术性、知识性和权威性。教学,就是把这些由专家编织的、反映人类最精华东西的只是传授给孩子。所以。教学要以教材为本,教室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而幼儿则要学号教材中的主要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材观”收到了挑战。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幼儿学习的工具,它祈祷的是媒介作用。那么,教室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是不可质疑的。在教材、教师、幼儿三者中,幼儿是中心,是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室要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教材,而不是跟在教材后面跑。

上海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有了重大的突破,给教室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强调教师要在新的“教材观”引领下,充分发挥主题的能动性,在实施新教材中,学会选择,学会应用,学会创造。使新教材的使用过程,真正成为教室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

“走近新教材”专题之一:选择与创造 在选择与创造中赋予教材新的活力

市“新教材试验中心组” 王爱明

“二期课改”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体现了要充分给予教师选择教材的余地,创造活动的空间。通过选择与创造,使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既坚持“课程指南”先进理念的基本精神,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样式,使我们的教室在选择与创造的过程中,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一、读懂教材

我们认为,读懂教材是选择与创造的前提,我们提倡:

1、通读教材

我们拿到教材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忙于选择,而应该先看。看:即通读,要完整的浏览,认真地阅读,尤其要通读每本参考书的一、二级的主题,三级的内容与要求。全面地了解新教材的基本框架。

比如:运动的第一个主题是体育器械的运用,其中有固定型器械和移动性器械,移动型器械的内容与要求有三条:(1)有兴趣地运用各种器械进行活动。(2)探索器械的多种玩法,有一定的创造性。(3)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活动经验。

每一个章节都是如此,通篇阅读后,你就能体会教材内容与要求基本上涵盖了课程指南中运动的基本经验,下面的每一个小的活动都蕴含着特定的功能与作用。每一本教材都是如此。通过教材的实施,保证儿童各方面整体的、和谐的、全面的有序的发展。

2、理解教材

通读就是为了理解,要理解教材的思想内涵,我们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将教材的内容置于主题的背景中加以综合的理解。如:主题“多彩的民间活动”中有“剪窗花”的活动,我们在理解这个活动时,不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美术活动,而因将其置于“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及习俗,感受参加民间活动的快乐”这样的背景中来理解运用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就会充分考虑营造怎样的一种民俗氛围,创设怎样的情景,引导儿童感受民间艺术的美,来激起儿童剪窗花的兴趣。只有这样的理解,才会避免就事论是选活动内同,或凭个人兴趣选活动而背离教材的整体设计思想精神。

二、选择教材

1、必选的

选择教材是有条件的。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有些内容是必选的。(1)必须获得的最基本的成长经验

有关儿童成长中必须活的的最基本经验:包括必须从小养成的、终生受用的行为、品德或能力,如:有关文明的生活行为:早晚刷牙、基本礼仪„„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不损害公物、保护水资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防火防烫,面对危险怎么办等是必选的。(2)必要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作为民族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渗透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让民族情结扎根于儿童的心田。所以,教材中知道自己是中国人,“首都北京天安门”、“国庆节”、“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过年了”、“多彩的民间艺术”等活动内容是必选的。

还有,关爱我们的城市,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体验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这些作为现代人的最基本的情感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中的活动如:“美丽的街心花园”,城市中的“老房子新建筑”,“我和动物是朋友”都指向作为现代人必须要培养的人文精神,也是必选的。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但不是兴趣为宜。并不是说儿童即时感兴趣的就选,不感兴趣的就不选。选择教材要保证儿童获得经验的全面性,对他们成长的必要性,同时还要兼顾教育的社会价值。有些内容我们要考虑儿童潜在的兴趣兴和通过教育激发兴趣。如:有些老师认为:孩子们与齐白石、李四光等离的太远,不感兴趣就不选了,而有以为教师在孩子快要上学时,有一时地在区角里投放了很多科学家、为人的故事书,引导孩子看一看,读一读,慢慢地孩子们从陌生到有了意识,有了兴趣,有了感情,他们还会自己去买书。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适时适宜地提供内容。

2、可替换的

所谓替换,就是用教材以外的内容与教材内容互换,为保证教材实施的价值不变,因此替换也是有条件的。(1)受客观条件限制的

是指在现在条件下不能搬到或办起来不经济、不合算。

如主题活动“路边新事”主要讲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新事物:“东方书报亭”、“自动售货机”和“广告”等让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那么在乡镇、农村,自动售货、投币购物等新事物仍然罕见,而手机却相对比较普及。有位老师就组织了活动“手机世界”,参观手机店——搜集手机资料——创设“手机世界”的环境——为自己喜欢的手机作广告„„用手机这一新鲜事替换了教材内容,同样达到了目的。即力所能及又方便、高效。(2)等值的经验内容

选择的内容与要被替换的内容所蕴涵的经验交织是同等的伙食相似的。这样能够保证教材内容实施过程中基本精神不变,总量不变。所以,在熟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如果有更合适的,更符合本班实际水平的也完全可以替换的。如生活教材中共同制定规则的内容中有“为消磁袄图书馆制定规则”,如果有的教室觉得吧唧的自然角管理要有一个规则更好,那完全是可以替换的。“到老师家做客”替换成“看望生病的小朋友”同时渗透做客时的利益,也未尝不可。小木偶的舞蹈——跳舞的机器人,旅行去——我的老家在哪里;„„只要内容的经验价值能被保留,完全可以替换。(3)当前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 主要是指孩子在建构新经验时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或情感的积累。如,”网上购物”这一新鲜事物对有些电脑普及率低,家长、教室、使用的机会都比较少的地区。孩子们还缺乏对使用电脑的情感的基础时要来讲“网上购物”可能为时过早,那么可以先使用电话订购来取代。“网上购物”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进行。

3、可补充的

某一主题的进行过程中,主题的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可以随时吸纳相关的内容来丰富、充实主题内容。(1)热点问题

所谓的热点问题一般是孩子们共同关心、共同一轮的话题或嗯哪挂钩引起儿童热烈争论的问题。如孩子们参观了百货大楼后,对各种各样的鞋子生成了热点话题。老师就顺着孩子的思路,增加了城市里的商店“鞋城”,孩子们围绕着“鞋城”设计出许多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鞋子,使“我们的城市”的主题活动更丰富,更具有儿童的参与性。(2)周边资源

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一般是体现都是花特征的共性的、典型的内容。而地区性的、个性化的内容涉及比较少。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尤其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和人文的优势资源。如:南汇的果园、崇明的森林公园、金山农民画、淮海路的延中绿地、新天地、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站、农村的水、土、母、竹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如:有个幼儿园就是用竹竿设计了很多活动:爬竹竿、走竹梯、骑竹马、过竹桥、比一比哪一根竹子最长、最粗、最细、卒子的小时候是什么、谁最爱吃竹子„„这些资源信手拈来,这样的教学我们得心应手,既符合幼儿生活的经验,还赋予教学浓郁的地方色彩。

4、可不选的(1)重叠的内容

教材编写过程中已经考虑到要给大家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所以,每个小主题下面有很多点的内容。我们无需按部就班,照单全收,而要进行重新选择、组合。如:“我和动物是朋友”主题下有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四个内容的点:(见大班《学习》“教材”)(略)

各园可以根据本地区的资源,选择其中1、2个点的内容或者整合4个点的内容。

(2)不符合本班幼儿一般发展水平的

如果有内容超过或低于本班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如有的歌曲音域太广,或者内容太浅,都可以不选用。

三、创编教材

教师精心地选择,重新地组合,实质上已经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当然仅仅停留在此还是不够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不仅仅是再现教材,而应该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

1、把教材内容变为教学过程(1)把内容的点转化为过程的线

教材提供的只是为完成某一目标的一条最直接、最简介的主干线,教材内容就像是“大站点,其中还有一个个“小站点”需要我们教师来架设,这样才能连成教学的线,即有效的教学过程。

如:“蔬菜哪些部位可以吃?”这一内容的点只是给予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参考,还需要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化解。如果只把一个点就作全部的教学过程,那就可能会失败。有教师照着“点”上课,结果孩子们只是围绕着模糊的认识发生了争持,有的说“韭菜是大蒜的种子。”还有的说:“葱是打算的小时候。”„„全然不理会什么部位可以吃。之多说:“叶子可以吃。”另一位教室在实施过程中补了一些小点。如:带领孩子到菜场买菜;自然角里种植葱、大蒜,玩音乐游戏:“菜场里”,观察比较芹菜和华彩,然后再扩展、提升“什么部位可以吃”这一类经验就要顺利多了。通过补充了“小站点”,使得教材内容转化成有效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又如:运动教材中的转风车、放风筝,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点。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整合学习教材中的认识风,创编很多内容的点,形成系列活动过程。如:观看放飞风筝的录像;欣赏各种风筝的团;制作风筝(包括手机制作风筝的材料、放飞风筝、讨论放飞风筝与风的关系等)

我们认为,如果这样来谁急活动,那我们必然会将教材运用得游刃有余。(2)融入教师本人的优势资源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包括要充分发挥富有教室个人的优势资源。使教学内容变为富有教师个性化色彩的教学。

如:要使儿童体会上海的房子越造越好。在实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的教室融入了自己美术的特长,引导孩子用多种绘画的方法来表现奇特的房子,有的教师则更多地引导孩子用建构方式来想象未来城市更新颖的建筑的特征。有的教师和孩子一起创造性地用人体造型来表现城市环境的建筑之美。当然也有用语言赞美表达的。所以实施新课程,决不提倡全上海的小朋友在同一个时间画一模一样的房子,而是追求通过教学,把教师自身的资源融入其中,变为孩子们共享的教学资源,也使我们教室的个性特色得以充分的张扬。这是二期课改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2、把周边资源和热点问题变为学习过程

周边的环境热点问题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但不是现成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精心筛选、精心创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室要把握两点:(1)在基本经验和教材内容的统整下利用资源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是我们考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点,是我们教学的纲领。所以对基本经验我们必须烂熟于胸,随时指引我们的教育教学。

有一位幼儿去了自然博物馆,回来后非常兴奋地和小朋友们说:“我看见了恐龙,很大很大,比我们的操场还要大”这一番话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提出也要去看看恐龙到底有多大。老师利用这一资源和话题,精心设计了很多教学活动情景:

A:让幼儿向园长提出参观博物馆的请求,并陈述理由。

B:收集交通信息(怎样的交通线路快,怎样的交通工具花费的时间少。)C:用什么方法估测恐龙究竟有多大。D:自拟到博物馆后请教一些什么问题。

这些活动的设计都是以“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经验”为一句的。并统整于教材“动物千奇百怪”的主题之中,使整个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意味和伸展的空间。

(2)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拓展资源

教师要善于把各种资源变为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如:金山有一所幼儿园的一个班级把“家园通讯”变为“家园直通车”。其中有一块栏目叫作“求助热线”:“为什么鱼有鱼鳞”、“为什么老奶奶掉牙我也掉牙”„„哪一位家长回答了问题,孩子们还要谢谢某某家长。把家长资源变为儿童学习的有效途径。又如:有时候孩子们的反映稍纵即逝,我们有的教室就运用多媒体再现孩子的活动过程,重新利用,变为教学中的有效手段。使得我们的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得儿童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思考题:

1、日常教学中,使用新教材有哪些困惑?

2、你是如何选择新教材内容的?

3、学习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2011、9、26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苏科版数学实验教材培训讲座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向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用好新教材,有必要认真思考有关课程改革和教材使用的若干问题。

一、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那么就难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投身改革的自觉性。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就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实际上就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在“传承文明”。走进21世纪以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文明”,更需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增强民族创造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的教育功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基础教育课程应当进行改革。

当今,“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理念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对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有一种“职业敏感”——这些理念预示着基础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过去,人们习惯于把人生分为“读书”和“工作”两个截然割裂的阶段,而“终身学习”的理念则要求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学习”。这样,基础教育就面临着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时候,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仅要管“当前”,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因而,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教学活动也应相应地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新课程应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反映了正确的或错误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先导和保证。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的过程中,确立以下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

1、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应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这里,我们有必要思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教育可以使人得到什么样的发展?(2)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什么?(3)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2、教学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获得发展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思考:为什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怎样才能成为主体?)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思考:如何实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4、学科(数学)教学不是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是学科活动的教学。

任何新的教育理念的真正确立,不是仅仅“懂”了、能说了;而是要“会”用这 些理念指导实践、改革教学;并在不断的“悟”的过程中,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 思想。

三、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简介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苏科版数学教材根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于2003年10月通过教育部审查。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详见科技出版社的教材介绍,下同)

2、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教材的主要特点简介(1)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2)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3)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

(4)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5)注重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标准》的理念

四、新课程、新教材呼唤课堂教学改革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只有在学校里、在课堂里、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地进行着,必须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认真探索,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1、认真理解、深入钻研教材,有创造地用好教材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理解和钻研教材,特别要注重弄请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比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情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以达成目标?只有以此为“基点”,才能拟定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选择更好的、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如果课本中使用了城市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景,农村的学生不熟悉,那么教师应当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相应的材料);二是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转

化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指出: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应是惟一的,更不能是僵死的。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又必然引导到学科的本质,处理好“生活化”与“学科化(数学化)”的关系;

(2)课堂教学的目标真正多元化,特别是能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之中;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4)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5)课堂教学应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惟一目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五、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实施新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新课程的实验阶段,师生对“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必然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而 发生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是难免的。

(2)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应当多大?

学生探索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必须给学生的探索活动以足够的“自由度”。如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时自己暗暗地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并要学生达到它,那么这样的“探索”活动就会妨碍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甚至在实际上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注人”。

(3)“传统教育”的优势如何继承?

(4)“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会不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 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但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考虑到大班教学的现状,以及一部分学生由于在知识技能、能力和人格方面实际存在着缺失,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有可能更加困难。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比如,当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又如,课外作业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再如,测验、考试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重考”(复反馈)等等。

(5)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评价的改革如何协调? 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差异的发展,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评价的目标是否真正多元化,特别在非知识技能领域里的评价(如成长记录袋等); 评价的方式是否真正多样化(比如,推迟评价的方法等);

考试(特别是终结性评价的考试)如何切实地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命题。

(6)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用“学科的眼光”看世界,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相关素材,积极开展学科的“课题学习”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开发校本课程; „„

第三篇: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

走进新课程 用好新教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一、语文教学更趋生活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追求知识的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更趋生活化,就是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首先,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如:在学习《自选商场》一文时,把课堂布置为商场式,小朋友扮成顾客和售货员,要学的生字和词语就是商品,在这样的环境里,小朋友们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而此时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的伙伴,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其次,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小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

1、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

2、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3、你以后会怎么做?

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去调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都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不再乱扔垃圾。小朋友在学习中参与了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如学习“春天”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小朋友走进春天,我就让小朋友在课余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并让小朋友用日记写下来,还在每周四的班会课上举行“日记展示会”。这样一来,既引导小朋友关注了生活,融入了春天,还培养了小朋友的语文能力。

再次,方法上有所创新。语文课的活动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看、做、唱等方式,让小朋友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统统拿来。例如,在春天里,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出教室,去观赏校园里的迎春花、桃树,亲自观察它们分别是怎样开花的,色彩如何,形状怎样,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唱一唱春天的歌曲《嘀哩、嘀哩》、《小鸟、小鸟》等。又如,在学习《夏夜多美》一文,让小朋友入情入景演一演,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了原来助人为乐是最美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自己去吧》一文后,让小朋友去生活中做一做自己很想做但又没有信心做好的事,体会到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二、在角色转变中放飞学生的个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教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新课标提出要让低年级的小朋友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你就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是那么另人惊讶,是那么另人兴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时,我说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孩子们立刻举手如林,说“闷”“伸”“阵”都是前鼻音:“伸”和“阵”还是翘舌音,翘舌音的还有“潮”“湿”“虫”;又说“伸”“消”“搬”“哗”都是形声字;在识记字形时,有小朋友说搬东西要用手,所以“搬”有一提手旁;还有小朋友给“闷”编了个字谜——门把心给关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并有了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的愿望,还能纠正商店、路牌上的错别字,这不就又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让他们会读课文。在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了,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吗?那就快快读课文吧!”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你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在交流中,我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所以春雨是彩色的。”„„学生的灵性得到了升华。

在充分的阅读中,小朋友全心地投入到了优美的语境中,全心地去阅读,引领学生《看电视》,体会到家庭的温情和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走进《两只鸟蛋》,体验到“我”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会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

当然,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同,那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曾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赞许。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有个性地去阅读。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时,小白兔看到燕子飞得很低时,心里怎么样?你会怎样读这句话?一位小朋友满脸疑惑地读了起来。我就说,哦,你看到燕子飞得这么低,觉得很奇怪;又有一位小朋友高兴地读了起来,我又说,今天小燕子来给你作伴,你很开心„„这里,我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地按照我的意愿去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将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了起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着“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在《荷叶圆圆》一文学习后,我让小朋友说说,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呢?学生灵感的火花被点燃了,荷叶也更美了:“荷叶是我的帽子,我在荷叶下,觉得整个夏天不热了。”“荷叶是我的故事书,我在荷叶上读到了许多夏天的故事。”„„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是多么富有灵气呀!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独特的体验中得到了放飞。

第四篇: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

摘要: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出版。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展开试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我南海区生物科使用新教材,转眼间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面对生物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用新教法,以促使学生开展新学法。同时还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关键词:走进

新课程

用好

新教材

一、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例如,旧教材中的腔肠动物、扁行动物等,在新教材中就没有再出现,教师就不能在课堂再讲。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插到底。

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 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例如,观察蚂蚁的通讯这个探究活动,就要求学生亲自去设计实验,解决遇到的困难,从而最终完成探究活动。

当然,尽管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三、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应该如何练习,最后用5分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例如,我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用显微镜,其余同学找错处的。有可能在一个班这个环节一会儿就完 2 成了,而另一个班却怎么都完成不了,这时我会灵活变动,请一位愿意而且有自信的同学上台帮助该同学,并且让那两个同学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表扬,让课堂继续走向圆满。

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分析深人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探讨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过程中,“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对话“现场”.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第一,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必讲。

另外,也不是教科书上所有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本,并非都是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也常常出现几处甚至多处读不懂的地方,因此才对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教材中有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6页在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中出现了“绿色农业”“工厂化农业”,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找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其他成人询问)来弄懂它。

第二,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 3 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一线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状况,因此,一线教师最有权力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在这一最低标准之外,本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实际上,新教材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时,也已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如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此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对于像这样的标准中不做要求的知识,上述教材不给出科学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及程序的正确。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是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的,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并不是这次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五、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另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的确,我们正处于一个川流不息、变化不止、日新月异的社会。企望一劳永逸,一次到位,或者固守城池,惧怕变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教师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做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企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个人论文的学术研究者不符合实际。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参考资料:

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search? 5

第五篇:新生家长学校的发言稿:走进数学新教材[定稿]

新生家长学校的发言稿:走进数学新教材

各位家长:

晚上好,感谢各位家长能放弃休息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我们首先祝贺您的孩子开始了一段

新的人生旅程。我们深深知道,那每一张灿烂可爱的笑脸都承载着各位家长的殷切希望和美好憧

憬。作 为数学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尽自己所能,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

平平淡淡的“白开水”变成香甜可口的“咖啡和果珍”,让孩子乐意学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多彩,激起探索的欲望,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家长也能领略新教材的风采。了解

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加油站。我们愿意借今天的家长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孩子的数学学习问题。架设起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的桥梁。下面,我便从数学教材和数学家庭教

育 两方面来具体谈一谈,希望各位家长能和我们一同关注新教材,实践新教材。那么新教材到

底新在何处呢?特别值得我们家长关注的又是些什么呢?

一. 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

与传统教材相比,数学新教材的面孔变得“亲切可爱”,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将枯

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相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那些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进行有效思维。因此,教材在取材时,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

和心理特点出发,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

1、关注有趣的童话世界。如书中

第6—7页“比一比”中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在为教学知识提供

背景,引出“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后,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道德教育。

2、呈现丰富的生活场景。如书第92页在“认识钟表”一课中,出示了“小明的一天”这一画面。这

样的生活情景的出现,是孩子生活中每天都要经历的,既可亲又可近,学生学起来可以较多的借助

生活经验,这样既能发展数感,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14 ——15页的野生动物园,第96—— 97页的学校运动会等,这

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景,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许多

多的数学知识。

二.新教材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严重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下的课堂要

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

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举个案例:在刚刚学习分类这一内容时,传统教学肯定是老师出示很多的实物,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分类,答案符合老师的要求的,就表扬他真聪明。所谓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学生被老师牵

着鼻子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下,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上课一开始,我就表扬了上课铃响及

时做端正的小朋友,然后说,我要请表现最棒的10个小朋友到讲台前来做做小模特。全班一下子安

静了。然后我就请了10个学生到讲台前来。接着我就提了一个问题,看看哪个小朋友观察得最仔

细,最爱动脑筋,你能给上面10个小朋友分一分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其实刚开始我的本意是一方面教育学生铃响就应该静下来做端正,以这些学生为榜样,另一面从学

生最熟悉的分男生和女生渗透今天要学的分类这个知识。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发

言很积极,想的办法很多。现在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家长,你们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思考

两分钟

男女分,有没有辫子分,高矮分,有没有挂红领巾分,穿衣服的颜色分 ,穿的衣服有没有拉链分

衣服有没有帽子分,有没有穿牛仔裤分,有没有挂校训通牌子分,头上有没有戴发夹分,还有

一个学生说还有,7岁8岁的 年龄分,学生喜欢吃蔬菜和喜欢吃荤菜分。

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要比大人强。有这样一个调查:北师大一位教授问参加会议的师生:树上有

五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结果被调查的师生中,99%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因为都吓跑

了,但有一名小学生作了精彩的回答,还有三只,因为五只鸟是一家人,打死了爸爸,吓跑了妈

妈,还剩下三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新课改明确规定:教师要善于蹲下身子欣赏学生,倾听学生,向学生学习,要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想,我们的家长,也要善于蹲下身子欣赏孩子,倾听孩子,向孩子学习,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方法单

一、答案唯一”的陈规对孩子思维发展的禁锢。

所以,在开放的课堂上,老师尽量让孩子们来做主人,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很多时候让我对

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刮目相看,为他们的学习潜能所惊讶。

三.安排时间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更要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途。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对生活中数学的提炼和总

结,要真正学习和理解数学必须要回归到本源——生活。在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米的时候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多数学生用了自己最常用的尺子,有的学生

用了稍长一点的尺子,而米尺却没有人用,通过测量过程学生发现拿短的尺子不但测起来费劲,而且量的不准,这时老师拿出米尺,量了四次就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才悟出“量较长的物体要

用较长的尺子”。很自然的就认识了米尺,认识了米这个长度单位。当学习了米这个单位后,让

孩子估估家里一些东西的长短,床有多长,冰箱有多高等。

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超市了解了解物品的价格,可以简单的让学生购购物,算算价钱等,上次我们的何老师在教学人民币的时候,就让孩子带10元去超市体验购物,让孩子

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家长

也要重视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学了就让孩子在生活中去实践。

新课程还有许多的优势,由于时间关系不在一一例举。

二.数学家庭教育

在坐的家长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其实比我们老师更有经验。下面我只

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年级没什么书面作业,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说一说,算一算的口头作业还是有的,要注意提醒孩子认真完成,特别在开学初的两个月,我们家长最好每天抽些时间听孩子说一

说,介绍今天上课的学习收获,对一年级的小朋友而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看孩子做做实

践操作,以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

2)逐步要求孩子自己对作业进行复查。培养自觉订正错题的习惯。给孩子建立错题本,让孩子记住

自己因粗心所犯的错误,隔一定时间,帮助孩子总结一下,查查粗心的原因,看看发展和变化,使

孩子引以为戒,认真对待。

3)数学和语文一样也要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现在的数学练习形式活泼多样,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增加了

阅读的难度,有些题目孩子不懂,家长要耐心地解释题目的意思,鼓励孩子不懂就问。但是家长最好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他,我想只要你把题目解释清楚,孩子是能够自己解答的。家长要注意正确引导,每做一题需要孩子看清、看懂题意,然后说好准备怎

样做,再动手做。

有好习惯比有好成绩更重要。好成绩是暂时的,而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尤其是一年级,正是培养孩子好

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现在多花点精力放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以后不管孩子上几年级,需要我们操心的地方会越来越少。也就

是说,我们现在操心正是为了今后不操心。

2重视孩子的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末

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10道一步计算式题(指直接填得数),正确率达95%以上。由于孩子的基础不

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

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制作卡片,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

口令。如果时间许可,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比如猜数游戏,一人心里想好一个数,另一人猜,并根据提示不断调整答案,直到猜对为止。这个

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推理能力。家长可以分阶段玩,目前可以猜20以内的数,下学期猜100以内的数。扑克牌计算……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

燥的题海练习,每天几十道,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其中几加几得十几

和相应的减法,要多让孩子借助小棒等学具摆一摆、说一说计算思路。

3,注重实践,依据生活理解数学。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景。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

识。如左右的认识和分辨是本册的一个难点,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

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生活中,出门有意

识提醒孩子什么方向有什么,知道大的参照物。

第二,认识钟面,在生活中多让孩子看着钟面说说时间,可以从整时、半时开始,让他们看到钟面

能自然而然意识到几点或几点半;

第三,认识物体和图形,平时生活中的盒子,柱子这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图形让孩

子认一认。又比如用小正方体拼一拼,搭一搭,观察小正方体的分布,数一数一共有几块,对培养

孩子的空间观念很有好处。

第四,元、角、分,这些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家长可以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无意的给孩

子提一提,帮助家长买东西,算账,付钱,找零钱。

第五,长度感知,生活中,两个路灯的距离大概是几米,从家到商店有多远等等。以上所提到的知识,都是我们日常应用而学生又比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所以希望家长时刻做一位有心的父母兼

导师。

4.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有些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认得一些字,会做一些简单的运算,这样在上学后,老师讲这部分内容

时,孩子看上去毫不费力地就懂了,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孩子可能并非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方

法,并非真正适应小学生活,当他们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是,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

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计算很熟练,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可真正考查和实际解决问题时,孩子会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多关

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作为家长,我们要能将孩子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

比较。所谓的纵向比较,就是能将孩子的现在同过去不同时期的所取得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

步,还是原地不动。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加以鼓励,让其发

扬光大。开始时表扬频率要高,慢慢减少,至形成习惯。踏步着,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

法不妥,还是内容偏难。现在的新教材,课本的内容教的比较浅显,但实际考试和作业的内容有所

加深,知识要会比较灵活运用与生活,比如二年级刚学了米的长度,考试中就考2层楼房有多高,小

轿车有多长等,而这些生活知识学生往往比较欠缺。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分析

后再对症下药进行辅导。

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做比较,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一般成绩都比较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在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定有收

[1][2]下一页

下载“走进新教材”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新教材”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化学新课程 用好化学新教材(五篇范例)

    走进化学新课程 用好化学新教材 一、激发新思维,创快乐课堂 使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进行课程改革,才短短的8个月,就已经显露出它的优势:家长感受到孩子对化学......

    “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纪要

    “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纪要接通知,2004年11月26日至28日到杭州参加“走进新课程”全国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研讨观摩会议,会议在浙江师大举行。这次......

    新教材培训材料

    《新课标培训工作会》学习心得 2007年3月16日上午,我校初二物理教师到子弟中学进行了半天的新课标培训,主持会议的是教研室吴建平主任,培训的内容围绕新课标的改革与中考的新动......

    新教材教案

    [新教材教案]跨越百年的美丽Post By:2003-7-23 13:29:00 (一)导入新课1、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在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文章......

    新教材学习体会

    2016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学习体会 吴店中学 丁飞鹤 2016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在金寨思源学校召开的教科版《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介绍中学《......

    浅谈物理新教材

    论物理新教材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改革,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

    小学学校家校合作校方发言稿走进数学新教材(精简版)(本站推荐)

    小学学校家校合作校方发言稿:走进数学新教材 小学学校家校合作校方发言稿:走进数学新教材 小学学校家校合作校方发言稿:走进数学新教材各位家长: 晚上好,感谢各位家长能放弃休......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物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大井二中 王茂明 8月15日,我参加了曲靖市2013年人教版物理学科新教材培训会,地点是曲靖市民族中学报告厅,主讲是湖北宜昌的王卫老师。 一,培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