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广告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多选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人们常常根据商品本身的特点进行知觉分类,对此,经营者可以采用“区别”策略,把自己的产品与著名商标的产品区分开来,在以下各品牌的广告语中,是运用“区别”策略对产品进行分类的有(BC)
A.M&M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B.七喜“非可乐类饮料”
C.艾维斯汽车租赁公司:“我们是第二,所以我们更努力” D.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满分:2 分
2.一项调查显示,男人阅读汽车广告比阅读妇女服装广告高出4倍,大约是阅读化妆品广告、保险广告、建筑材料广告的2倍;妇女阅读的广告类别最多的是电影和女性服装,比阅读旅游广告和男性服装广告多出1倍,比阅读蒸馏酒的广告、机械广告多3倍。这表明了信息的(D)性对人们的注意力产生了作用。
A.有用 B.支持 C.刺激 D.趣味
满分:2 分
3.根据联想率理论,我们可以推断“火光”与“温暖”属于(A)A.因果率 B.接近率 C.对比率 D.类似率
满分:2 分
4.厂商们设法通过广告宣传或其他促销手段,把自己的产品从同类产品中区分开来,同时防
止同类产品与自己的优质品、名牌货鱼目混珠,这是(D)对现实营销活动的影响。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的泛化
D.条件反射的分化
满分:2 分
5.发展商标忠诚性的市场策略有(ABD)A.商标定位 B.商标扩展 C.商标迁移
D.奖励对商标的忠诚
满分:2 分
6.对于吸烟者,印在香烟包装盒上的禁烟忠告往往被“过滤”掉,而戒烟者却一般容易
注意到这一忠告,从注意信息的一般动机理论来看,这是因为(B)在起作用。
A.信息的有用性 B.信息的支持性 C.信息的刺激性 D.信息的趣味性
满分:2 分
7.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将态度改变归纳为哪几个基本的路径(C)A.直接说服路径 B.中枢说服路径 C.边缘说服路径 D.间接说服路径
满分:2 分
8.互动媒体的出现,很多企业在网络上投放广告的同时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游戏环节,只要点击首页上的广告就可以进入游戏中,同时企业把产品信息和品牌名称融入到游戏的整个过程中,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这是利用注意信息的一般动机理论中的(CD)
A.信息的有用性 B.信息的支持性 C.信息的刺激性 D.信息的趣味性
满分:2 分
9.决定知觉选择性的机制有(ABD)A.知觉的超负荷 B.选择的感受性 C.境联效应 D.知觉防御
满分:2 分
10.认牌心理的全过程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BCD)A.商标回忆 B.知名度的获得 C.美誉度的获得 D.认牌购买
满分:2 分
11.以下四种理论,属于学习理论的有(ABCD)A.认知学习理论 B.行为理论 C.联想学习理论 D.条件联系学说
满分:2 分
12.在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中,与“传递者”相关联,可能影响到说服效果的因素有
(BD)
A.差距 B.可信 C.警告 D.意图
满分:2 分
13.在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中的视觉策略的有(BCD)A.类比策略
B.对比策略 C.镶嵌策略 D.转换策略
满分:2 分
14.在商标扩展中,用于扩展的商标称为(C)A.原始商标 B.扩展商标 C.核心商标 D.基本商标
满分:2 分
15.某些品牌借助电视广告,反复呈现或大声喊出特定的商标名称,使得消费者对该商
标留下牢固的记忆,如何理解这种策略?(AD)
A.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 B.有利于提高品牌美誉度 C.属于商标再认策略 D.属于商标回忆策略
第二篇: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5分)
1.自我实现需要
答: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3.权力动机
答: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4.亲和动机
答: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一种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
答: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6.情境智力
答: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7.智商
答: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8.人格
答: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
答: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0.气质与性格
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什么是动机?动机和需要、诱因是怎样的关系?
答: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
3.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
答: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利于任务表现。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
4.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独立因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3)智力多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使用智力测验时,应该意识到智力测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避免对测验结果的滥用。(1)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给一个儿童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半将跟随他终身,而实际上人的智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使用那种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的测量可能不太恰当,因为人的智力有多种成分,单一的智商值不能分别表明一个人许多方面的能力。(3)有些智力测验有很大的文化偏见,如一些题目可能更有利于城市的孩子而不利于农村的孩子。(3)许多因素会影响智力测验的结果,如健康状况、环境氛围、心理状态等。
6.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答: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三种模式,一是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三是大器晚成。(3)能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4)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自身努力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7.简述人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万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9.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1)人格特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物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这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2)人格类型说。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他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3)人格维度说。人格维度是将人格特征差异放在一个连续变量上进行描述的方法。艾森克是人格维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构成四各人格类型:偏于内倾又情绪稳定的黏液质;偏于外倾又情绪不稳定的胆汁质;偏于内倾而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偏于外倾而情绪稳定的多血质。
10.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
答:(1)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其优点是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施测简单,记分方便。缺点是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因时空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答案;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2)投射法。是以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投射法主要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其缺点有;一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结果难以进行解释。二是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三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3)情境测验。是将被试放在类似或模拟“真实”的标准情境中,通过观察被试的实际表现以推测其能力、品行或人格的方法。情境测验多用于测查人的实际能力,以及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人格特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信性。
三、论述题(共25分)
1.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工作动机理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9分)
答:工作动机理论主要有X理论、Y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X理论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及安全的需要,同时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Y理论认为,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动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据动机理论,员工的工作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不能单靠物质手段,应当物质与精神手段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既要改善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人事关系等保健因素,又要改善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乐趣、工作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激励因素。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8分)
答:(1)遗传因素。能力尤其是智力,具有遗传性,父母智力水平高,其孩子很可能智力会相对较高。(2)环境与教育的因素。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包括产前环境、儿童早期环境能能力都有很大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3)自身努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解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许多名人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非常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在个体努力过程中,诸如动机、勤奋、谦虚和坚强的毅力等都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8分)
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生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童年经历、学校教育、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都对人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言之,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的研究说明遗传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却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在个体发展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环境因素。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比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人格品质。
(3)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也因人而异。
(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也具有巨大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5)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第三篇:电大企业文化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企业文化形考作业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企业文化的特点(ABCD)A时代性B 民族性 C 系统性 D 以人为本 2.企业文化的作用(ABCD)(把C选项改成如下)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辐射作用 D 约束作用 3.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D)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4.本书认为企业文化构成要素有几个(D)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企业物质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有(ABC)A 物质性 B 基础性 C 时代性 D 超前性 6.企业制度文化构成主要包括(ABC)A 企业领导体制 B 企业的组织机构 C企业管理制度 D 企业法律文化 7.企业的行为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ABCD)A 企业行为 B企业家行为 C企业精英人物行为 D 企业员工行为 8.企业文化构成要素是(ABCD)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行为文化
二、简答题
1.简述企业文化的内涵?
答: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他们是一个企业具有独特性的关键特征,企业文化的内涵大致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企业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和鼓励员工创新和冒险。
2、团队导向: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团队而不是以个人来组织企业活动的。
3、集体学习能力: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注重整体学习的提升,而不是特别看重个人能力。
4、进取心: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和竞争性如何。
5、注意细节: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期望员工做事缜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且注意小节。
6、结果定向:企业管理者在多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于结果而不是强调实现这些结果的手段与过程。2.企业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要素构成。
(一)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二)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
(三)制度文化是联结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的纽带,约束和规范着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四)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文化,又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约。人的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企业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都是受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的。
3.企业神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发展战略的导向、调节、控制和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
第一,企业的精神文化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第二,精神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
第三,精神文化可以对企业及其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第四,精神文化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激励企业员工释放潜能。4.企业文化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一)企业文化理论是管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1.企业文化理论结束了传统“理性管理模式”的一统天下的局面。2.企业文化的产生预示着一个文化竞争时代的来临。(二)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走向市场、竞争取胜:
1、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3、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4、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企业环境。
(三)建设企业文化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5.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二)、激励作用
(三)、辐射作用
(四)、约束作用
三、论述题
1.论述企业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发展战略的导向、调节、控制和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
第一,企业的精神文化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第二,精神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特性。
第三,精神文化可以对企业及其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第四,精神文化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激励企业员工释放潜能。2.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要素构成。
(一)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二)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
(三)制度文化是联结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的纽带,约束和规范着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四)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文化,又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约。人的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企业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都是受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的。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以下属于企业形象的特征有(BCD)A 主观性 B系统性 C动态性 D相对稳定性
2.CI分为(ABC)部分 A MI B BI C VI D OI 3.BI的设计原则有(ABCD)
A 一致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合理性原则 D 可操作性原则 4.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有(ABD)
A 道德情操情质 B知识素质 C强硬素质 D竞争素质 5.促时经营业绩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ABCD)
A 目标明确原则 B 取得共识原则 C 追求卓越原则 D 和谐原则 E 创新原则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企业形象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企业形象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
2、系统性
3、动态性
4、相对稳定性
2.CIS子系统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CIS子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企业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系统(VI)
3.企业家的素质要求是什么?
答:企业家应具备以下若干方面的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2)道德情操素质。(3)个性、气质修养。(4)知识素质。(5)竞争素质。(6)能力素质。(7)心理素质。(8)身体素质。(9)社会活动素质。
(10)善于利用“外脑”、重用专家的素质。
4.企业家的特征有哪些? 答:1.经济家的头脑 2.战略家的眼光 3.哲学家的思维 4.探索家的精神 5.艺术家的领导艺术 6.善于组织 7.善于用人 8.善于经营 9.善于创新 10.善于协调
5.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冒险精神
2、投机精神
3、创新精神
4、实干精神
三、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如何理解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答:企业家是企业先进文化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企业精神的人格化代表
1、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2、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精心培育者
3、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设计者
4、企业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
5、企业家是企业文化转换和更新的推动者
2.如何理解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关系? 答: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1)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
(2)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成功的深层原因
(3)能否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今后能否成为世界500强的关键
(二)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通过对内部员工的激励约束促进经营业绩的提升。
四、案例分析:(共12分)
【案例】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银行,历经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金融集团。花旗之所以取得长盛不衰的奇迹,除了它始终奉行开拓创新的发展战略外,还和它卓越的企业文化所产生的“文化生产力”分不开。花旗的经验很值得我国金融业学习和借鉴。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花旗银行现任CEO森地威尔的年薪高达1.52亿美元,遥居美国CEO的前列;再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为例,各职能部门均设有若干副经理职位,一般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工作3年即可提升为副经理,硕士研究生1年就可提升为副经理,收入则是我国同等“职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不过花旗银行的“副经理”与我国银行的“副经理”概念不大一样,准确地说不是一个行政职务,更像技术职称,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人的成就感,对人才及时进行激励。
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最为关键和最为迫切的就是要更新人力资源理念,打破一切束缚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条条框框,从根本上改革人力机制。目前,一方面要营造优厚的政策环境吸纳优秀人才,特别是要吸纳业务经营、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电子网络、国际金融、数理分析、经济研究、文理复合、机构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包括引进国际“外援”人才;一方面要努力提炼金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为企业献身的精神成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积极推行“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薪酬市场化制度与持股制度以及积极的期权制度,依靠制度激励人才;同时,要在培训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存量”人才的质和量。
客户至上:企业文化的灵魂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为了实施品牌战略,花旗把闻名全球的菲利浦公司作为银行学习的典型,目标是把花旗银行的业务创立成像Marlboro(万宝路)那样为公众广泛认同的品牌。经过潜心探索,花旗获得了成功。目前花旗银行的业务市场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服务品牌享誉世界,在众多客户眼里,“花旗”两字代表了一种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标准。
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缺乏的就是知名的服务品牌,金融服务过于同质化,知识产权一片贫乏。加入WTO后,金融业将进入一个品牌竞争时代,谁拥有优质的品牌谁就将在竞争中制胜获利。因此,实施全新的以品牌为载体的客户导向战略非常迫切。客户导向战略就是以市场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以品牌为手段,全力服务客户的经营方针,打造中国金融企业“从外到内”与“由内而外”的全新形象。
寻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
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并且如果你能预见未来,你就拥有未来。它还认识到“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常规的方式,常规弥漫在我们整个银行业,常规智慧几乎总是错的……”。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创新,是中国金融业唯一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首先,对外要加快业务领域的创新。以海外市场为侧重的业务领域创新是花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花旗银行海外机构的资产与员工分别占到该行的56.1%和45.6%,海外机构所产生的利润达50%以上。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业务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国际市场涉足甚少。在金融不断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金融业创新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主动进入世界经济圈,全力发展海外市场,拓展以离岸金融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业务,与国内金融实行一体化联动运作,增加海外市场的利益并扩张中国金融的品牌。
其次,对内要加快金融体系创新。一方面,要全方位创新金融制度,主要应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运作及金融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加速发展以投资为重点的混业经营业务,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微观
方面要构建金融超市,在宏观方面要组建金融集团,形成中国的“金融超级市
场”与“金融航空母舰”,参与世界金融竞争,抗衡国际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深度创新金融科技,加大对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建设,构筑高新科技平台。技术进步将是我国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出路,需要进行高起点的投入和超前性的开发。
当然,实施金融创新的同时,决不能偏废管理,特别是要强化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同时,还应当像花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一样,主动挑战风险,从风险中挖掘市场,盈得利润和发展空间。
请分析下面问题:
(1)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2)花旗银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3)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对其经营业绩起了什么作用?
(1)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客户至上:企业文化的灵魂
寻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
(2)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
(3)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比如,1、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2、把客户至上,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
3、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升华,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并且如果你能预见未来,你就拥有未来。它还认识到“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常规的方式,常规弥漫在我们整个银行业,常规智慧几乎总是错的……”。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正是花旗银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了其经营业绩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有限责任公司、(D)。A.外资独资公司 B.私人独资公司
C.无限责任公司
D.国有独资公司 2.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项原则是(A)
A.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 C.目标原则 D.创新原则
3.(B)是美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赋予了美国民族文化倡导个人的生命和幸福是终极价值的内涵。
A.清教主义 B.个人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4.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C)的人。A.企业所有权 B.企业经营权 C.企业家精神 D.冒险精神
5、(B)是美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赋予了美国民族文化倡导个人的生命和幸福是终极价值的内涵。
A.清教主义 B.个人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6.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A)万元。A.3 B.5 C.7 D.10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ABCD)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 D 管理科学 E净收益最大化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教材主持的基本原则有(ABCE)A 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C 目标原则 D卓越原则 E创新原则
3.企业核心竞争包括以下几方面(ABC)
A 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 B 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 C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D 管理系统竞争 E 价值观系统竞争
4.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AB)A 有限责任公司 B 股份有限公司 C 两合公司 D无限责任公司 5.企业制度持续演进需要(ABC)三大条件 A 产权原则 B 法治原则 C 合约原则 D 民主原则 6.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程序有(ABCDE)
A调研阶段 B提案阶段 C实施阶段 D巩固阶段 E 完善阶段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是什么?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组建、管理、运营和规范的制度形式,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就在于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所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企业制度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和作用在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实现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和永续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一)人本原则
(二)共识原则
(三)目标原则
(四)创新原则
4.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答: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程序包括调研阶段、提案阶段、实施阶段、巩固阶段、完善阶段等几个问题。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中国跨文化管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在华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1、民族主义敏感性的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凝聚力。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称为“民族主义敏感性”。西方人所指的“民族主义敏感性”暗示中国人狭隘的沙文主义与本民族中心主义
2、大家庭制式的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涉及一个人对别人应负的责任以及一个人对别人的幸福应不应该承担义务。
大家庭制的基本管理理念是以整个组织为一个大家庭,大家都为同一理想与目标而奋斗、献身。这个大家庭自然也要照顾和保护其每一个成员。这一理念便衍生出人人听命、依附和归属于自己的组织(大家庭),而组织则对每一成员一生的工作与生活的各方面负责的体制。
3、关系导向型的行为方式问题
中国人十分看重非正式渠道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其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本。外商在中国的商务活动的成功有赖于与中国客户、伙伴乃至政府的关系程度,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特别值得关注。
务虚先于务实的思维问题
4、交际方面的问题
5、时间观念问题
2.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答:1.人才选拔本土化 2.确立共同价值观 3.进行跨文化管理培训 4.进行有效的沟通
5.建立企业远景目标,创建企业共赢文化
五、案例分析(共12分)
【案例】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0月。合资中方以陕西省医药工业公司为代表,外方为美国强生公司的成员比利时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投资1.9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比例为外方占52%,中方占18%,合资期限50年。
一、严格管理,注重激励
合资企业的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是由几家中方合资单位提供的。起初,他们在管理意识上比较涣散,不适应严格的生产要求。有鉴于此,合资企业在管理上严格遵循杨森公司的标准,制定了严格的劳动纪律,使员工逐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员工尤其是较高层次的员工中,价值取向表现为对高报酬和工作成功的双重追求。优厚的待遇是西安杨森吸引和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不断丰富的工作意义,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功的机会则是公司善于使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创建初期,公司主要依靠销售代表的个人能力,四处撒网孤军奋战,对员工采用的是个人激励。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原则出发,选用那些具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争强好胜又认同企业哲学对企业负责的人作为企业的销售代表,主要是医药大学应后毕业生和已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医药代表。此时,西安杨森大力宣传以“鹰”为代表形象的企业文化,“鹰是强壮的,鹰是果敢的,鹰是敢于向山颠和天空挑战的,他们总是敢于伸出自己的颈项独立作战。在我们的队伍中,鼓励出头鸟,并且不仅要做出头鸟,还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作为企业,我们要成为全世界优秀公司中的雄鹰。”
二、注重团队建设
在1996年底的销售会议中,集中学习并讨论了“雁的启示”:“……当每只雁展翅高飞时,也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由于组成V字队形,可以增加雁群71%的飞行范围”。“当某只雁离队时它立即感到孤独飞行的困难和阻力,它会立即飞回队伍,善用前面同伴提供的„向上之风‟继续前进”。
三、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每当逢年过节,总裁即使在外出差、休假,也不会忘记邮寄贺卡,捎给员工一份祝福。在员工过生日的时候,总会得到公司领导的问候。员工生病休息,部门负责人甚至总裁都会亲自前去看望,或写信问候。员工结婚或生小孩,公司都会把这视为自己家庭的喜事而给予热烈祝贺,公司还曾举办过集体婚礼。公司的有些活动,还邀请员工家属参加,一起分享大家庭的快乐。主办的内部刊物名字就叫《我们的家》,以此作为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相互关怀的桥梁。
经过公司的中外方高层领导之间几年的磨合,终于形成共识:职工个人待业、就业、退休保险、人身保险由公司承担,由部门专门负责;员工的医疗费用可以全部报销。在住房上,他们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并结合中国房改政策,员工每月按工资支出25%,公司相应支出35%,建立职工购房基金。
四、加强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
1996年11月22日,西安杨森的9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和销售骨干,与来自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及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代表一起由江西省宁岗县茅坪镇向井冈山市所在地的茨坪镇挺进,“进行30.8公里的„96西安杨森领导健康新长征‟”活动。他们每走3.08公里,就拿出308元人民币捐献给井冈山地区的人民,除此以外个人也进行了捐赠。公司还向井冈山地区的人民医院赠送了价值l0万元的药品。1996年冬天的早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一支身穿“我爱中国”红蓝色大衣的30多人的队伍,中国人、外国人都有,连续许多天进行长跑,然后观看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高唱国歌。这是西安杨森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部分。
前任美籍总裁罗健瑞说:“我们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使员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们企业更有凝聚力。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祖国的人怎能热爱公司?而且我也爱中国!”
请分析下面问题:
(1)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理论,西安杨森是怎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哪几点值得学习?(2)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如何才能搞好企业文化的管理,谈一谈你的看法?
(1)西安杨森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方面,主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本原则,共识原则,目标原则,创新原则。西安杨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体现的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正确的认识人,充分重视人,把企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2、有效地激励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把员工培养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西安杨森的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一、严格管理,注重激励
二、注重团队建设
三、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四、加强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
(2)谈自己的看法。
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B)是企业进行战略变革和制度创新时必须加以尊重的重要遗产。A.核心价值 B.企业战略 C.核心技术 D.规章制度
2.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有限责任公司、(D)。A.外资独资公司
B.私人独资公司
C.无限责任公司
D.国有独资公司
3.(B)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行为文化 D.制度文化 4.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C)的人。A.企业所有权 B.企业经营权 C.企业家精神 D.冒险精神 5.名牌的一半是质量,另一半是(B)。A.广告
B.诚信
C.包装
D.价格
6.企业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和(A)三个方面。A.生活环境 B.学习环境 C.技术环境 D.营销环境
7.“企业文化”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的时间是二十世纪(D)年代。A.七十 B.六十 C.九十 D.八十 8.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项原则是(A)
A.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 C.目标原则 D.创新原则
9.任何一个企业文化都是以(C)为基础,离开了它,企业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A.物质文化 B.行为文化 C.民族文化 D.现代文化 10.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C)的人。A.企业所有权 B.企业经营权 C.企业家精神 D.冒险精神 11.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构成一种(A)关系。A.正相关 B.互相促进 C.反相关 D.互相影响
12.GE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指出:“ 任何一家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都必须认真对待(A)二字”。
A.诚信 B.品牌 C.质量 D.服务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有(ABCD)
A导向作用B激励作用 C辐射作用 D 约束作用 E 法律制度作用 2.以下属于企业物质文化体现的有(ABDE)
A产品设计 B 产品包装 C 企业精神D员工服饰 E企业标志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ABCD)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C 政企分开 D 管理科学 E净收益最大化 4.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教材主持的基本原则有(ABCE)A 人本原则 B共识原则C 目标原则 D卓越原则 E创新原则
5.企业核心竞争包括以下几方面(ABC)
A 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 B 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 C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D 管理系统竞争 E 价值观系统竞争
6.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ABDE)
A企业物质文化 B企业精神文化C 企业核心文化 D企业行为文化 E企业制度文化
7.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历史,管理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ABC)
A 经验管理阶段 B科学管理阶段 C文化管理阶段 D 信息管理阶段 E 价值管理阶段 8.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有(ABD)
A 道德情操情质 B知识素质 C强硬素质 D竞争素质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只要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齐心协力,企业文化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建立。(×)
2.有人说“守旧是等死”,而“创新是找死”,所以企业经营的最好办法就是模仿和跟在别的企业后面走。(×)
3.BI设计必须与企业理念保持一致,成为企业理念的载体,而不应该与企业理念相悖。(√)4.一个企业的“老板”如果不懂或不重视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深层地影响公司员工的价值观和具体行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文化。(√)
5.没有文化支持和支撑的经济,是没有明天的经济。(√)6.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7.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8.理念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等。(√)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
(一)塑造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二)塑造企业形象有利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
(三)塑造企业形象有利于多角化、集团化经营
(四)塑造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
2.促进经营业绩的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一)始终把顾客利益放在首位
(二)以人为本,尊重员工
(三)鼓励创新,追求卓越
(四)注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富有鲜明的个性
3.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要素构成。
(一)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二)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
(三)制度文化是联结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的纽带,约束和规范着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四)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文化,又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约。人的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企业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都是受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的。
4.企业家的特征有哪些? 答:1.经济家的头脑 2.战略家的眼光 3.哲学家的思维 4.探索家的精神 5.艺术家的领导艺术 6.善于组织 7.善于用人 8.善于经营 9.善于创新 10.善于协调
五、论述题(共12分)
1.企业文化构成各要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要素构成。
(一)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二)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提供思想基础。
(三)制度文化是联结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的纽带,约束和规范着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四)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文化,又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约。人的行为是受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企业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都是受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的。
六、案例分析:(共12分)
【案情】A集团公司作为东北地区著名的民营企业,在短短几年积聚起以亿计数的雄厚资产。具有政府工作背景与经过实业熏陶的老板此时目标已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家区域性知名公司,而是希望通过实业投资,向全国甚至是海外发展。
总裁将总部从长春迁至大连。总部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由招聘而来。然而由于缺乏人力资源资深专业人才与专业技能,未能根据集团战略发展需要进行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导致其人力资源构成表现为“一老一少”配置失衡的鲜明特点。
所谓“一老”,四五十岁之间的管理层,基本来自于当地原国企管理人员与政府工作人员,其决策大多倚赖经验与感觉,工作开展主要仰仗其宽泛的人脉与社会关系;所谓“一少”,是指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思维活跃,渴望干出一番事业,虽然经验欠缺却乐于尝试。很显然,“少者”接受“老者”直接管理,公司缺乏的是一个能够承上启下的阶层。
总裁从一家美国投资公司挖来一名刚过而立之年的职业经理人出任常务副总兼业务总监。这样,就至少存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以老者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海派文化以及青年人所崇尚的求新精神。
就集团的阶段性发展战略而言,大家很容易达成一致:对外,培育良好的公司生存与发展环境,海派经理将其总结为政府网络、媒体网络、专家网络、客户网络以及金融网络的建设;对内,一方面尽快从功能技术上完善业务分支以拓展公司的咨询与购并业务,一方面从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入手以保障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及管理效率。
可是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海派经理更注重的是在操作层面,强调的绝不是集团某个个人与网络中的某一个人或者部门搞好关系,而是公司一种理性有序的长期经营行为;而老者们更为习惯的是个人之间的感情投资与交流,通过个人关系来达到工作上的便利与疏通——尽管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是卓有成效的,但这很容易导致本属公司的资源控制在企业内部某些权势人物的手中,而他们一旦离去,这些资源也往往一并流失。
由于工作方式方法不同所导致的海派经理与老者们的芥蒂遍布于工作的方方面面。海派经理急于要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而对于老者而言,他们更为习惯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规则而非量化的成文标准。
海派经理正在组织集团相关部门与资源雄心勃勃做着一系列大型项目的前期调研与准备工作。正是出于对公司缺乏能够承上启下阶层的忧虑,海派经理希望尽快提升集团里年轻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能够在部门中独挡一面,从而通过公司自身彻底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为避免越权,对于这些年轻人,在管理上海派经理从不直接过问,在业务上却毫无保留的全力倾情指导,或许正是这一系列做法让某些老者感到了自身地位的危机。
实际上海派经理也意识到了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然而由于一直扑在业务上而无暇多顾。总裁回来,在总部全体员工会议上,却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都异常吃惊的决定:暂时停止一切进行中的业务,集团的主要精力先放到制度建设以及自身完善上来。
明确管理层次、清晰授权范围、通畅沟通渠道,这是职业经理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然而这一切必须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有这样一句话: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的设立必须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国许多企业而言,其劳心费力建立起来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
这最终表现为文化上的尖锐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此消彼长就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正常运行,从而使企业员工无所适从。企业一旦丧失了大家所共认确立的规范与标准,就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公司管理与经营行为的混乱。
海派经理的管理方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做法显得如此幼稚——合理却并不合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所谓调整,海派经理的业务策略和所拥有的客户与公司现行经过修正的、老者们所坚持的业务思路已经迥然相异,尽管名义上他还是作为常务副总,实际上却已经难以对公司各部门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
市场的生存原则是绩效,而集团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每一个员工与自己的政治血缘的高度亲和化,如何变为“真正的”自己人——在这里,能力已成为退而求其次的东西。
而当皮鞋擦的好坏成为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后,苟营者便易于取巧,企业内部权谋的作用会被无限扩大、变异、神化,在私欲与利益的诱惑下个人应有的职业操守与行为便会严重扭曲。
很自然的,海派经理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位子上是否还有继续坐下去的必要。一个月后,他提出了辞呈。
请分析下面问题:
(1)上述案例中,一共涉及到几种文化氛围?其各自特点是什么?
(2)海派经理最终辞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果你是该公司的总裁,你将如何调和这种企业文化?
(1)存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以老者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海派文化以及青年人所崇尚的求新精神。特点:海派经理更注重的是在操作层面,强调的绝不是集团某个个人与网络中的某一个人或者部门搞好关系,而是公司一种理性有序的长期经营行为;而老者们更为习惯的是个人之间的感情投资与交流,通过个人关系来达到工作上的便利与疏通——尽管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是卓有成效的,但这很容易导致本属公司的资源控制在企业内部某些权势人物的手中,而他们一旦离去,这些资源也往往一并流失。
(2)海派经理的辞职,说明了他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与文该公司大的文化氛围存在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此消彼长就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正常运行,从而使企业员工无所适从。企业一旦丧失了大家所共认确立的规范与标准,就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公司管理与经营行为的混乱。海派经理的管理方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做法显得如此幼稚——合理却并不合情。
所以,海派经理的辞职是文化冲突的结果。(3)请大家自己畅所欲言。
因为: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是企业家文化的体现,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就如同在“和面
第四篇:电大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最新)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形考作业一:
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个性心理
4、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5、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
7、痕迹
8、心理发展
9、指向和集中
10、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 呼吸运动的变化
11、目的性意志性
二、单选题
1、A
2、D
3、A
4、C5、B
三、简答题(只提供要点)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描述和阐明人的心理现象;
(2)侧量和预测人的心理现象;
(3)理解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2、大脑的反射活动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1)开始环节;
(2)中间环节;
(3)终末环节。
3、为什么说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要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制约作用;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4、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1)有意识性;
(2)意识的能动性;
(3)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5、什么是注意?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关系:注意是一种大家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过程。它总是和心理过程联系着。
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答:(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四、论述题
1、你是如何理解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参见P302、请联系实际分析一下自己的注意特征。参见P44
【心理学】形考作业二:
填空题
感觉器官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整体反应
预定目的主动的系统的人脑
输入编码存贮提取
编码贮存
暂时性永久性
客观事物
10、概括性间接性
11、一般的本质的1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3、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14、渲染性
15、高级情感
二、多项选择题
1、D2、ABCDE3、ABC4、ABC5、ABCD6、B7、CD8、A9、ABC10、ABCDE11、BCD
三、问答题(只提供要点)
1、答:共同点——二者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相异处(区别)——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同时,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从二者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2、答:(1)有浓厚的观察兴趣;
(2)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
(3)要积极思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4)要学会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能。
3、答:保持:是信息在头脑的编码和贮存。
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
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4、答:思维的两个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它的特征表现为从大量个别的现象中概括一般的东西;从众多本质的、非本质的特性中概括出本质的特征;从许多外部联系中概括出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间接性: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区别:情绪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在种系发生中,情绪发生早,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晚,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历史性;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二者密切联系,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6、答: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形式:(1)直觉的情感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四、论述题
1、答题要点:
四个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解决因素:(1)理解问题解决的因素;
(2)定势的作用;
(3)功能固着的作用;
(4)迁移的作用。
2、答题要点:什么是美感;美感的特征;美感的评价标准。
【心理学】形考作业三:
填空题
1、简单的不随意随意
2、明确的目的性
3、果断性
4、生理和社会
5、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6、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7、勒温行为的动力
8、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需要诱因
10、成就动机
11、个性心理特征
12、抽象智力具体智力社会智力
13、模仿
14、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5、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6、个体心理活动
17、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多选题
1、ABC
2、ABCD3、B4、ABC5、D6、A7、C8、A9、ABD
三、简答题(只提供要点)
1、答、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
(2)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答:(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3、答: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联系着。
成就动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
4、答:区别:(1)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联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5、(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4)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5)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6)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6、要点 :(1)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3)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四、论述题
1、答题要点:
(1)什么是意志;
(2)意志的四个品质;
(3)联系自己的实际。
2、答题要点:
(1)介绍马斯洛本人;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3)联系实际评述
【心理学】形考作业四:
填空题
一个人的性格
合金
性格的各个不同方面
同样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
歌德
心理过程行为表现
他人的认知人际关系人的行为的原因自我的认知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
信息性人际交往需要满足性交往
10、交谈规则语义差别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人际距离
11、教育者被教育者
12、心理素质心理发展心理反应
二、多选题
1、C
2、ABC3、A4、ABCD5、C6、A7、B8、ABCDE9、ABCD
10、ABCD
三、简述题
1、要点;(1)亲子关系的教育;
(2)家庭结构的教育;
(3)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4)出生顺序;
(5)独生子女。
2、要点:(1)社会心理学的内在性和外显形;
(2)社会心理的互动性和冲击性;
(3)社会心理的实用性和迎合型。
3、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知觉或认知,亦称人际知觉或对人知觉。
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表情的认知、性格的认知、人际关系的认知。
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自己的认知。
4、答:(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断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2)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是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两类符号进行的。
(3)人际交往是一种动态系统,交往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4)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的双方不但应具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也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5、答:(1)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2)个体心理活动的强度;
(3)个体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4)个体心理活动的自控力;
(5)个体心理活动内部的协调性;
(6)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
(7)个体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8)个体社会交往能力;
(9)个体对暗示的接受能力;
(10)个体心理健康能力水平。
四、论述题(答题要点)
1、答:(1)家庭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职业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5)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答:人际关系的含义。
影响的因素(1)个人的一般品质(含十个方面);
(2)相似性因素;
(3)需要的互补。
联系实际。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概念学习: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较高级类型之一。概念是指用名称和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有意义学习形式,具体有包含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种形式。
2.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习俗水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二阶段。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具体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
三、简答题(从下面4个题中,任选3个题完成,每题8分,共24分)
1.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答: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4)使学生学会自己我强化。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历来是人们争议的问题,出现过:
(1)“二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
(2)“三因素说”:把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之中;
(3)“四因素说”: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4)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四因素说”,四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
4.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12分)
(本案例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策略的教学两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1)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应该坚持过程性原则、训练性原则、分解性原则、一体性原则和迁移性原则以及效能感原则。李老师在学生没有任何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就直接讲解学习策略,更没有在具体的训练中分解学习策略,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堆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当然不明显。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需要提供例证,而且应该有练习和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掌握,而不是一“教”了之的。
(3)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正确的做法是,在划分重点、复习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而加深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学会对学习策略在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迁移。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讨论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
2.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学生回答时可以语文、英语或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例,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1)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完成一种心理技能。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强化性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自动化程度。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电大教育本科《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1)量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2)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有了两个标记:符号性和逻辑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抽象性。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1)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2)创造型学生相对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2)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3)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4)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5)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班杜拉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加涅根据信息加要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人知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阶段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8.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答: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3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1)生物因素。通常这个因素是指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起主要作用,因为他们直接联系遗传系统,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具体作用反映在神经系统的成达过程中。
(2)人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这个因素紧密联系着儿童的一般社会生活及他的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获得交往的机会。由于环境与教育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贯穿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是所有儿童共享的财富。(3)教育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的长河中,教育是一把生命之创。而儿童展示它的威力。“一刃寒光”是学校之外其他社会生活的不正规教育。“另一刃寒光”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和有系统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以最大限度挖掘和培养儿童的智力潜能为目的的。因此常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答: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1)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2)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3)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3.述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学习的三条主律是:①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②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生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③效果律。是指别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学习的五条副律是:①多重反应原则。②倾向和态度原则。③选择性原则。④同化或类化的原则。⑤联想交替原则。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种。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的3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人主要通过这3种表征将知识融入认知结构中,这3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化、存储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窜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同时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的不同之处。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作业答案2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1)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为“技能”;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2)二者的区别在于:
①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 ②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③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什么是原理?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原理,也称规则,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有:
(1)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2)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3.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
答:(1)提供概念范例;(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答:(1)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
(2)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5.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
答: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①自我评价与监控。②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③策略执行与监控。④策略结果的监控。
6.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7.何培养动作技能?
答:(1)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2)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3)示范与讲解;(4)练习与反馈。
8.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从他控到自控;第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第四从局部到整体。
二、案例分析(10分)
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
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
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 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
王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答: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 第二要使用表象,具体的容易形成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
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类推,这样的效果更好一些。
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该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
第五,组成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也被称为图式,通常指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2.什么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试分析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答:(1)动作技能,又成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完成的;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2)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在于: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3)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
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 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3.论述言语指导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答:(1)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原理后所达到的行为表现的指述。(2)言语指导能唤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本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回忆。因为概念是协调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所以在直接的言语指导中说出相关词,能起到激发概念回忆的作用。
(3)言语指导可以提供不需要对整个原理作出准确词语表达的言语线索。(4)言语指导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的演示或证明原理,比如教师对学生说:“给我证明”,只要求学生能充分证明这一原理,其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不是最重要的。
4.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形成中的作用。
答: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应发挥如下三方面作用:(1)首先,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2)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3)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答:学习策略教学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1)教师要真正弄懂策略。①教师应该明白各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策略知识概念化。②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③教师要把各种相关的策略结合在一起用,使之综合化。④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组织教学时,要讲清楚什么条件下运用某种策略,使之条件化。
(2)将策略落实到每节课中。①策略教学的实施程序。掌握策略,必须操练。②掌握思维训练点,指导落实策略的内容。③落实指导的途径。第一、是教师开宗明义,直接告诉学生所学知识应该采用什么策略,然后运用这个策略一步一步地学;第二是教师的转化,由教师的大声思维示范转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点拔引导。④每节课的具体落实。第一,了解学生原在的认知状况。第二,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抓高位信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第四、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⑤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实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随着教学要素的变化,策略教学也要不断调整、充实更新。
作业答案3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基本观点: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3.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1)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对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2)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3)专家的短时记忆在长时记忆比新手大;(4)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5)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比新手要用多的时间来表征问题;(6)专家比新手在更深层上表征问题;(7)专家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4.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5.简述强化训练的形式。
答:(1)奖赏训练班:(2)取消训练班:(3)惩罚训练:(4)回避训练。6.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的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3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式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是成功的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进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用z来表示。7.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答:(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8.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 答:(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李小辉不爱学习是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数学不及格,使得他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这是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他曾经相争第一,但又认为自己无法争到第一,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的内在动机,由于在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成绩不甚理想,造成了他自信心丧失,上课不听,作业马虎。根据归因理论,我们认为李小辉将他第一次摸底考试的失败归结为能力和难度这些稳定性因素,认为是自己能力差造成的失败,由此使得他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由此恶性循环下去。我们要消除他的习得性无力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师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对他学习上的结果,如作业测试等及时评价和反馈,让他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给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2)可以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进行积极的归因;
(3)培养他的意志,增强免疫力,要让他树立一个明确并且适当的目标,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学习迁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行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时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②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③认知结构。④认知技能与策略。
⑤心理定势。⑥学习态度与方法。⑦智力与年龄。⑧教师的指导方法。2.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克服消极的学习迁移。
答:(学生回答时可以英语、语文或其他学科教学为例,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首先,要帮助学生在其知识结构中,建立起处于高层次、凌驾于具体知识之上的,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知识框架,这对于新的学习能起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新课的内容更一般、更概括,也与要学习的材料相关联,以便去联系、解译和统帅新课的内容;
其次,提高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知识系统的分化程度,即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知识积累。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总结共性,识别差异,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和运用要学的材料;
最后,要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清晰的知识结构。如果这种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知识框架不稳定或模糊不清,不仅不能为新材料的学习起举一反
三、高屋建瓴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可辨别程度。因此,只有当原有知识被掌握以后,新知识才能呈现,这样才能增强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它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纠正错误的意义、错误的理解和模糊的概念,防止产生错误定势,因而还能大大提高原有知识的清晰度及其与新知识的分化程度。
3.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训练和提高。一般来说,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将会大大地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表征问题,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等,都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4.论述培养创造性的基本原则。
答: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是指教师根据思维及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兴趣,形成与提交他们良好的创造性素质,引导他们掌握实现创造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创造性力和思维水平,经要好地从事创造活动和更不效地解决问题,获和良好的创造成果。因此,遵循有关基本原则,不仅可以保证对学生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科学性,而且也特有助于达到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目的。第一、协同性原则。第二、主体性原则。第三、活动性原则。第四、整体性原则。第五、兴趣性原则。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答:外来动机的激发: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适当开展竞赛,选用有效的强化物,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内在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实施发现学习,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满足与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学生回答时可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作业答案4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1.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虽然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理论学派所强调的侧面也不一样,但从一般看法是把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看成是道德品质的两大构成部分,因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这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过程。
2.皮亚杰和科(柯)乐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答: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联系;(2)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3)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答: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不断发展,道德判断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去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牚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4.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答: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5.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答: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它给教育的启示有:
(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
(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3)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6.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答:(1)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2)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
(3)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4)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5)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7.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答:(1)合作及民主的态;(2)仁慈、体谅;(3)有忍耐心;(4)兴趣广泛;(5)和蔼可亲;(6)公正无私;(7)有幽默感;(8)言行稳定一致;(9)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10)处事有伸缩性;(11)了解学生、给予鼓励;(12)精通教学技术
这些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2)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3)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对张明的教育因从情感入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论述题(前5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5分,共55分)1.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答:受皮亚杰观点影响,科尔伯格于50年代未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①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科尔伯格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答: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发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①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②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③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④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⑤促进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能力的发展。3.布卢姆和加涅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教师有何启示恴义?
答: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结果。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正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对我们所教内容的简单回忆远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态度和情感发展,使学生能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参与各种学习。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认为具有处方性。他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4.联系实际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教学能力?
答:(1)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①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②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③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④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2)教学监控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4)言语表达能力(5)教学反思能力。(学生回答时可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5.论述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答: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但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回答时可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6.请您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本题为开放型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四方面体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要求提出的建议实际,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作业答案5
一、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18分)1.C;2.C;3.A、C;4.C;5.A;6.A、C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概念学习: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较高级类型之一。概念是指用名称和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有意义学习形式,具体有包含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种形式。2.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习俗水平: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二阶段。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具体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
三、简答题(从下面4个题中,任选3个题完成,每题8分,共24分)1.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答: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这时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表现为纯熟的技能,不需要提取有关操作步骤的知识。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4)使学生学会自己我强化。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历来是人们争议的问题,出现过:(1)“二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
(2)“三因素说”:把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之中;(3)“四因素说”: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4)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四因素说”,四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4.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12分)
(本案例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策略的教学两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1)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应该坚持过程性原则、训练性原则、分解性原则、一体性原则和迁移性原则以及效能感原则。李老师在学生没有任何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就直接讲解学习策略,更没有在具体的训练中分解学习策略,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堆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当然不明显。(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需要提供例证,而且应该有练习和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掌握,而不是一“教”了之的。
(3)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正确的做法是,在划分重点、复习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而加深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学会对学习策略在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迁移。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讨论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
2.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学生回答时可以语文、英语或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例,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适当扩展)
(1)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完成一种心理技能。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强化性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自动化程度。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