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

时间:2019-05-14 03:2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

第一篇: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

公司

文件名称 颁发部门 颁发日期 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文件编码 SMP-00-000-00

页数 日期 日期 日期

1/2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

制定人 审核人 批准人

药物警戒部、物控部、质量部、生产部、销售部等

一、目的:规范公司药物警戒部 PV 专员职责。

二、责任:药物警戒部部长、PV 专员。

三、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物警戒部 PV 专员职责的确认。

四、内容:

1)承担本公司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能够主动收集本公司的所 有药品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分析和处理,填写 《药品不良反应/ 事件报告表》,按规定上报,对于死亡病例应当进行调查,详细了 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诊治情况等,完成调查报 告,报告所在地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2)获知或者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报告给部门领导并通过电话或 者传真等方式报所在地的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机构,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填写《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对每一 病例还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 络系统报告。同时应当立即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开展调查,详细了解药品群体不良 事件的发生、药品使用、患者诊治以及药品生产、储存、流通、既往类似不良事件 等情况,完成调查报告。

3)按要求收集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自发 报告系统收集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发现的、文献报道的),按要求填报《境外发生的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因药品不良反应被暂停销 售、使用或者撤市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并按照要求提供原始报表及相关信息。

4)对本企业生产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定期汇总分析,汇总国内 外安全性信息。

5)按照相关要求撰写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并进行报告

6)考察本公司所生产药品的安全性,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和首次进口 5 年内

文件名称 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 文件编码 SMP-00-000-00

页数

2/2 的药品,应当开展重点监测,并按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报告。

7)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8)配合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做好有 关品种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工作以及相关部门的检查工作。

9)定期进行自检,接受公司安排的药物警戒操作规程、管理规程和风险管理等 培训及考核。

10)保证药物警戒系统的数据完整性,文件记录归档管理,使数据完整性始终 处于受控状态(包括数据收集、整理,不良反应记录,档案等)。

11)处理医学咨询和药品不良反应投诉等问题。12)修改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说明书变更。13)14)15)

五、文件修订历史 版本号 修订日期

修订原因

主要修订内容

第二篇:警戒员职责

警戒员职责

一、警戒员应在爆破员、安全员的指挥下,做好本职工作。

二、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设备、车辆的清理,并达到安全启爆条件。

三、根据施工现场进行警戒位臵设臵,警戒区应设在个别飞石的最小安全距离外。

四、要听从爆破员的启爆信号,解除警戒信号未发出,警戒不准撤离。

施工员(队长)职责

施工员要觉悟高、思想进步、大公无私、精通业务、技术全面,能吃苦耐劳,团结同志,有管理水平,能独立思考问题,能给领导分难解忧,并敢于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立场坚定,旗臶鲜明,严格遵守执行本队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

一、负责本工地的全面工作,安排工地人员,保证不浪费劳动力,人人有活干,干活有效益。

二、负责职工考勤考核,工表不能涂改,记工要清楚,实事求是,要对职工负责,要对领导负责,月底结工表核实清楚,职工签字后报队领导。

三、编制施工方案,制定施工计划,参加甲方有关会议。

四、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有问题要向队领导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五、负责工地的维修保养工作,解决工地老大难问题。

六、负责工地爆破工作,保证工地爆破安全无事故。

七、负责工地安全教育工作,组织职工每周进行一次安全会议,每天开好班前会议,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总结会议,保证安全施工。

八、负责工地职工生活,搞好职工后勤工作,保证职工吃好、吃饱。

九、每月往来借款、资金使用情况要向队领导结清。

十、在队领导下搞好本职工作。

排险工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施工现场的排险、边坡处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二、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发现隐患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提出处理隐患的实施方案。

三、在边坡排险处理中至少要有两人以上进行,绝不能单独操作。

四、在施工现场排险中违章操作造成事故负主要责任。

五、在队领导的指挥下处理好生产中的其它事情。

职业危害预防制度

一、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爆破区粉尘及噪音污染。

二、所有员工上岗作业,必须穿戴齐全的劳动保护用品,接触粉尘较多的岗位必须佩带防尘口罩和安装除尘装备。

三、新工人进场必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每个新员工的身体条件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录用。

四、对接触粉尘较多的职工,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对医疗鉴定不适合粉尘工作的应调换岗位。

五、在职工调换工种或从事特殊工种时,也要进行健康检查。

六、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包括:职业史和疾病史;职业性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和接触水平;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个人健康基础资料等。

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一、机械设备必须设臵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操作,专人看管,实行挂牌制度并有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设备四周必须设臵可靠安全防护装臵。

二、各种机械设备定期进行检测、维修、保养。设备使用一个班次后要及时切断电源,进行设备的卫生清理,保持设备的整洁。

三、新进设备要进行验收检测,要按设备说明书要求掌握操作要领,设备验收时要有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书和产品合格证书,通过验收,要保证设备完好无损、资料齐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人使用。

四、按规定不超龄使用设备,设备到期后立即报废。

五、不向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和生产厂家购买各种机械设备。

六、设备的拆卸和安装必须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拆卸和安装,并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奖励与惩罚制度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个人,由公司审核研究给予奖励 1.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并报告险情隐患,避免事故发生的。

2.在事故发生后能妥善处理或积极抢救,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

3.敢于抵制、举报、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个人,作出处罚:

1、因玩忽职守造成事故的;

2、因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的;

3、因违章作业和违反安全生产规定发生工伤事故的。

设备维修职责

一、负责施工现场的设备、机电的安装、拆卸、检修任务。

二、检修要服务于生产,要随坏随修,保证生产正常。

三、负责填写检修设备卡,内容要详细,时间要准确。

四、设备配件要交旧领新,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五、在设备检修中,因检修过失造成设备事故本人负主要

六、维修设备中产生的废物严禁随意抛洒。

七、做到维修现场整洁,摆放有序。

八、在队领导指挥,处理生产中的其它事宜。

责任。事故管理制度

一、事故报告。

生产现场发生人身伤害事故,首先进行人员抢救并拨打就近救护电话,有关人员立即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迅速报告项目负责人,重大事故立即起动事故应急预案。

二、事故的调查处理。

1、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一是勘察事故现场。查清受伤人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作业程序、作业时的动作或位臵、致伤物体,并拍摄事故现场。

2、查清受伤人的有关情况、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接受教育情况和发生事故原因,对证人的口述材料要认真考证其真实 程度,并责成写出书面材料。

3、写出事故调查报告。找出原因,分清责任,吸取教训,采取预防措施,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 处理。

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一、重大危险源为爆破作业,重大隐患为爆破后岩壁的裂缝和悬石可能造成的危害。

二、防范的重点是爆破作业的警戒管理及爆破后的排险作业,警戒的重点要求放炮时警戒人员必须准确到达警戒位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讲机通知爆破员拉响警报开始爆破作业:爆破后要求安全员、爆破员及时进行排险,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让生产工人进入生产现场。

三、边坡排险必须有两人以上进行,严禁单独操作。

四、悬崖排险,必须配备好安全绳、安全带、设臵安全警戒,现场领导亲自指挥。条件不具备,严禁冒险作业。

五、对安全检查发现的重大隐患要及时处理,不能确定安全把握的,要及时汇报爆破队领导,爆破队领导要会同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测,制定排险方案,排除险情后方可进行生产。爆破器材使用管理制度

一、民爆公司将火工品送到爆破现场后,由安全员,爆破员将雷管装入箱内,随之将雷管、炸药搬运至安全稳定的位臵,不得随意摆放。

二、装配引爆药包时,必须在检查炮眼完好的情况下,避开电器设备和导体的工作地点进行,严禁坐在导电物体上。

三、装药时,无关人员退出现场,由专业爆破员、安全员操作,必须严守操作规程,放炮时要把剩余火工品放臵在警戒线以外的安全地点,由专人看管。

四、卷线放炮,放炮器钥匙由爆破员随身携带。

五、爆破结束后,由爆破员、安全员、值班长负责清点,雷管、炸药剩余数量,并立即登记入账,办理退库手续。

六、现场领导每旬检查一次爆破器材使用情况,确保爆破器材的安全合格以及火工品出入库、账目登记情况等。

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一、新工人入场安全教育制度

1、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法令。

2、按照岗位分工,认真学习本公司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安全职责及预防措施、尘毒危害防护措施等。通过集中学习,现场教育、岗位培训,经安全职能考试合格后方能录用。接受教育者人人均需签名报到,不得遗漏。如有遗漏要进行补课。未接受教育及考试不及格者,不得安排上岗。

3、特殊工种员工必须参加市、县主管安全部门的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作业。

4、重要岗位不得随意换人,如需换人,须经爆破队领导同意。

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1、坚持班前会教育制度,分配当天工作任务时,必须交待安全注意事项。

2、实行带班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跟班作业,有针对性的再次提醒岗位职工安全生产及防范措施。工长在交待安全生产的时候,应签到点名,必须人人参加。

3、安全员实行分区专职安全管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把不安全隐患消失在事故发生之前。

4、班组长每天对本组组员交待任务的同时,着重交待当天任务范围内所涉及的安全工作注意事项。

安全员职责

一、在队领导下,协助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并接受上级安全部门的业务指导。

二、负责本单位爆破器材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三、督促爆破员及其他作业人员按照本规程和安全操作细则的要求进行作业,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

四、经常检查爆破工作面,发现隐患应及时上报或处理,工作面有害气体超限时有权制止爆破作业。

五、经常检查本单位爆破器材台账记录情况及爆破器材安全使用、搬运制度的实施情况。

六、有权制止无爆破员安全作业证的人员进行爆破工作。

爆破员职责

一、认真学习和执行《民爆物品管理条例》,做遵纪守法合格的爆破员。

二、严格执行安全爆破作业规程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确保爆破作业安全无事故。

三、保管所领取的爆破器材,不应遗失或转交他人,不应擅自销毁和挪作它用。

四、按照爆破指令单和爆破设计规定进行爆破作业;

五、严格遵守本规程和安全操作细则。

六、爆破后检查工作面,发现盲炮和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及时上报或处理。

七、爆破结束后,将剩余爆破器材如数及时交回爆破器材库。

施工企业安全职责

一、管理本企业的爆破作业人员,发现不合适继续从事爆破作业者和因工作调动不再从事爆破作业者,均应收回其安全作业证,交回原发证部门。异地施工应办理有关证件的登记及签证手续。

二、根据甲方生产能制定施工计划,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甲方日生产量的需求。

三、负责爆破器材的使用安全管理并承担安全责任。

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预防事故的安全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处理本企业爆破事故。

爆破工程技术人员职责

一、负责爆破工程的设计和总结,指导施工,检查质量。

二、制定爆破安全技术措施,检查实施情况。

三、负责制定盲炮处理的技术措施,并指导实施。

四、参加爆破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五、领导爆破员进行爆破工作。

六、监督爆破员切实遵守爆破安全规程和爆破器材的保管、使用、搬运制度。

七、制止无安全作业证的人员进行爆破作业。

八、检查爆破器材的现场使用情况和剩余爆破器材的及时退库情况。

第三篇: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草案)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定依据)为规范药物警戒工作开展,确保药品风险效益平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责任主体和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是药物警戒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严格遵守和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三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健全的药物警戒体系,开展有效的药品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合理的安全性信息沟通,以实现以下药物警戒的总体目标:

(一)遵守国家有关药物警戒的法律法规要求;

(二)预防任何可能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三)促进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患者、医护人员及公众传递与药品有关的安全性信息。

(四)保护患者健康和公众健康。

第二章

药物警戒体系

第四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健全的药物警戒体系,设立体系目标和要求,通过开展质量计划、质量依从、质量控制和保证、质量改进等药物警戒体系管理活动,将体系目标和要求系统地贯穿到药物警戒的全部工作中。

第五条

(人员职责)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药物警戒体系目标,相关岗位的人员应当共同参与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承担各自的职责。

第六条

(体系构成)药物警戒体系应当与机构规模、工作内容、所持药品安全性情况相适应,应当包括合理的组织机构、人员、文件、设施设备、计算机系统等。第七条

(一致性要求)药物警戒工作开展应当与药物警戒体系目标和要求、相关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保持一致。

第八条

(内审开展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定期及在药物警戒体系或药品安全性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开展内审,评估药物警戒体系和药物警戒相关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是否适应药物警戒工作的开展和药品风险的控制。

第九条

(内审评估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内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依据结论制定并完成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药物警戒管理水平,保证药物警戒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第三章

机构与人员

第一节

原则

第十条

(机构总体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与药物警戒工作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权限及内部关系,并有清晰的组织机构图。

第十一条

(人员总体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指定符合要求的药物警戒总负责人和药物警戒部门负责人管理药物警戒工作,应当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和兼职人员开展药物警戒工作,并持续进行培训,确保各岗位人员保持相应的工作能力。

第二节

药物警戒管理委员会

第十二条

(委员会组成)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药物警戒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负责,多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

第十三条

(委员会职责)药物警戒管理委员会负责商议和决策重大药品安全性事件及其他药物警戒重大事项,应当建立相关事项的处理机制并依照执行,应当建立委员会档案并记录相关事项的处理过程。

第三节

药物警戒部门

第十四条

(总体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设立独立的药物警戒部门,并合理设计部门架构及职责分工。

第十五条

(职责要求)药物警戒部门应当承担药物警戒工作的主要责任,履行以下主要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建立和维护药物警戒体系;

(二)负责制定药物警戒相关文件,并按文件要求执行相关活动;

(三)负责建立和管理计算机系统;

(四)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并制定、更新、提交、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计划;

(五)负责监测药品安全性,并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上报、评价和调查;

(六)负责识别、确认和评估风险信号;

(七)负责选择、执行和评估风险最小化措施;

(八)负责撰写和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九)负责与监管部门、患者、医护人员及公众进行安全性信息沟通;

(十)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开展药物警戒工作;

(十一)负责组织药物警戒体系内审;

(十二)负责对受委托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受托方进行管理;

(十三)协助开展药物警戒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十四)其他应当由药物警戒部门履行的职责。

第四节

受托方管理

第十六条

(基本要求)存在委托开展全部或部分药物警戒工作的情况时,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与受托方签订书面合同及相关协议,明确规定双方责任、工作内容及相关事项,并按相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约定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第十七条

(委托方职责)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承担以下的主要职责:

(一)应当对受托方进行资质审核,对其工作条件、技术水平、药物警戒管理情况进行书面评估或现场考察,确保其具备完成受托工作的能力,并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

(二)应当对受托方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价或审计,确保其持续具备相应能力和符合相关要求。

第十八条

(受托方职责)受托方应当承担以下的主要职责:

(一)应当履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规定的与受托工作有关的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应当履行与委托方依法约定的相关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三)应当接受委托方的资质审核、监督、评价或审计等活动,并持续提升药物警戒工作能力。

第五节

人员与职责

第十九条

(关键人员类型)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指定药物警戒关键人员,关键人员为全职人员,至少应当包括药物警戒总负责人和药物警戒部门负责人。

第二十条

(药物警戒总负责人的要求、资质和职责)药物警戒总负责人是药物警戒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应当被授予足够的权限,确保其可以独立执行药物警戒工作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不受其他人员干扰。药物警戒总负责人不得由质量授权人、质量管理负责人或生产管理负责人兼任。

药物警戒总负责人应当满足以下的资质要求并履行以下的主要职责:

(一)资质要求:

药物警戒总负责人应当至少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至少三年从事药物警戒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熟悉药品及药物警戒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管理药物警戒体系、药品风险管理活动、药品安全性信息沟通等所需的充分的知识和技能。

(二)主要职责:

1.负责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和维护,确保药物警戒体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

2.负责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活动被有效执行,以维持药品风险效益平衡;

3.审核药物警戒总文件、风险管理计划、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等关键的药物警戒文件,并确保上述文件的提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

4.负责安全性信息沟通的管理,确保药品安全性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作为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与监管部门的联系人,落实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5.负责其他药物警戒相关工作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药物警戒部门负责人的资质和职责)药物警戒部门负责人是药物警戒部门具体工作及事务的管理人员,应当满足以下的资质要求并履行以下的主要职责:

(一)资质要求

药物警戒部门负责人应当至少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至少三年从事药物警戒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熟悉药品及药物警戒相关的法律法规,接受过与药物警戒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二)主要职责

1.负责组织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和维护,组织开展药物警戒体系内审; 2.负责组织和落实风险管理活动,监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药品安全性监测、风险信号管理、风险最小化措施、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等活动的开展,并组织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3.审核药物警戒总文件、风险管理计划、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等关键的药物警戒文件,审核药物警戒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4.负责药物警戒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 5.负责药物警戒部门人员的培训和考核。6.负责药物警戒部门其他相关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专职人员的要求、资质和职责)药物警戒部门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质、经过培训且能胜任的专职人员从事药物警戒工作。专职人员应当满足以下的资质要求和履行以下的主要职责:

(一)资质要求

药物警戒部门专职人员应当至少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或相关专业大专学历,接受过与药物警戒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具备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所需技能。

(二)主要职责 负责与药物警戒相关的具体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兼职人员要求)药物警戒相关部门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经过培训的兼职人员参与药物警戒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职责分工要求)应当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岗位职责不得遗漏,交叉的职责应当有明确规定;每个人所承担的职责不应当过多。

第六节

培训管理

第二十五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和维护药物警戒培训体系,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并依照执行。

第二十六条

(人员培训要求)药物警戒工作相关的各岗位人员应当接受与其职责和工作相关的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确保其持续具有开展药物警戒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七条

(培训内容要求)培训内容应当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药物警戒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关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部门及岗位职责等。

第二十八条

(培训过程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开展培训,培训工作应当做好记录并建立档案,培训结果应当以评价或考核的形式进行评估。

第四章

药物警戒体系文件

第一节

原则

第二十九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规范的文件管理制度,合理制定与药物警戒工作相适应的各类文件,并记录药物警戒相关的每项活动。

第二节

文件管理

第三十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药物警戒体系文件管理的工作制度,确保文件管理的合规性。

第三十一条

(文件构成)药物警戒体系文件应当包括药物警戒主文件、风险管理计划、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部门及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操作规程、档案、其他计划和报告等。第三十二条

(文件内容要求)药物警戒体系文件的内容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并与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

第三十三条

(文件管理流程要求)药物警戒体系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等应当按照文件管理制度进行,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三十四条

(文件规范性要求)药物警戒体系文件应当标明题目、种类、目的以及文件编号、版本号和变更历史;文件描述应当准确、清晰、易懂,不得模棱两可。

第三十五条

(文件更新要求)药物警戒体系文件应当定期审核和修订,以持续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文件应当使用现行有效的版本,废止或失效文件除留档备查外,不得在工作现场出现。

第三节

记录管理

第三十六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记录管理的工作制度,规范记录的建立、填写、修改、保存、销毁等过程。

第三十七条

(规范性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规范记录药物警戒相关的每项活动,确保记录及时、真实、完整、准确、有效和可追溯。

第三十八条

(保存年限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类型记录的保存年限,至少应当保证药品退市前其相关记录的完整性;若为电子记录则应永久保存。

第三十九条

(电子记录要求)如使用计算机系统、影像技术或其他可靠方式记录电子数据的,应当确保电子记录符合上述基本要求,并在必要时采取访问控制、权限分配、授权更改等控制手段保证电子记录的安全性。

第四节

药物警戒主文件

第四十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制定药物警戒主文件,用以描述药物警戒体系和药物警戒工作概况,并记录其符合要求的情况。

第四十一条

(提交条件)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以下情况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药物警戒主文件:

(一)上市许可申请人进行药品上市许可申请时,应当提交药物警戒主文件作为新药申请材料的一部分;

(二)上市许可持有人进行药品再注册时,应当提交药物警戒主文件作为再注册申请材料的一部分;

(三)受监管部门要求时,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提交药物警戒主文件。第四十二条

(主文件内容)药物警戒主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药物警戒总负责人的基本信息:应当包括详细联系方式、关键简历信息、主要职责权限等;

(二)上市许可申请人或上市许可持有人的组织架构:应当描述与药物警戒工作开展有关的组织架构及关系;

(三)药品安全性数据来源:应当描述药品安全性信息收集的主要单位、方式和流程;

(四)计算机系统及数据库:应当描述用于监测药品安全性信息、开展信号管理活动及其他风险管理活动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的地点、功能及运营责任;

(五)药物警戒体系:应当提供药物警戒体系的描述及体系质量控制的情况;

(六)药物警戒流程:应当提供药物警戒工作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目录,并描述相关记录的保存方式;

(七)药品安全性监测方法;应当描述药品安全性监测的方法和流程;

(八)附录:应当提供的支持性材料。

第四十三条

(主文件更新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必要时对药物警戒主文件进行更新,确保其内容与现行药物警戒体系及当前药物警戒相关活动开展情况保持一致。

第五节

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

第四十四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制定药物警戒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并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

第四十五条

(工作制度列举)药物警戒相关的工作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

(二)药物警戒体系管理;

(三)药物警戒委托工作管理;

(四)培训管理;

(五)文件管理;

(六)记录管理;

(七)计算机系统管理;

(八)信号管理;

(九)风险管理;

(十)安全性信息沟通;

(十一)其他工作制度。

第四十六条

(操作规程列举)药物警戒相关的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药物警戒体系内审;

(二)计算机系统验证与测试;

(三)数据库管理;

(四)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

(五)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

(六)境外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

(七)药品安全性监测;

(七)文献检索;

(八)数据处理;

(九)风险信号管理;

(十)风险管理计划;

(十一)上市后安全性研究;

(十二)说明书修订;

(十三)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十四)处理医学咨询和投诉;

(十五)其他操作规程。

第五章

设施设备

第四十七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配备开展药物警戒工作所需的办公区域和办公设施,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符合要求的办公设备,及适当的计算机系统和电子存储空间,以满足药物警戒工作开展的需要。

第四十八条

(设施设备管理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关键的设施设备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持续满足使用要求。

第六章

计算机系统

第一节 原则

第四十九条(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满足药物警戒工作需要的计算机系统,用于药物警戒相关数据的管理和支持药物警戒活动的开展,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

第二节

计算机系统总体要求

第五十条(基本要求)上市许可持申请人或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符合以下基本要求的计算机系统:

(一)有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的服务器和相关的终端,并确保其安全性;

(二)有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有固定接入互联网的方式;

(三)有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配套的第三方系统软件;

(四)有能够满足本规范中要求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应用软件;

(五)有满足药物警戒工作开展所需的标准数据库;

(六)有其他与药物警戒工作开展相适应的的软件或功能。

第五十一条

(安全性要求)计算机系统应当具备完善的数据安全及保密功能,确保相关数据不损坏、不丢失、不泄露。

第五十二条

(功能拓展要求)计算机系统应当具备一定的升级和扩展能力,以满足药物警戒工作的发展需要,并支持相关监管部门的新要求。

第三节

计算机系统管理要求

第五十三条

(系统管理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以规范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过程,应当至少包括以下管理要求:

(一)应当根据计算机系统类型、用途、风险性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并明确计算机系统的分级标准;

(二)应当明确不同计算机系统在设计、安装、配置、验证、测试、培训、使用、维护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并规范记录上述过程;

(三)应当明确不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要求,根据不同的级别选取访问控制、权限分配、审计追踪、授权更改、电子签名等控制手段,确保计算机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性;

(四)若由供应商提供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相关服务,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其职责与义务,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十四条

(数据管理要求)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数据除符合本规范第五章第三节记录管理中的相关要求外,应当符合以下管理要求:

(一)计算机系统相关数据应当永久保存;

(二)应当通过定期备份、存档等方式确保计算机系统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计算机系统相关数据的录入、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转存等操作应当符合权限范围、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安全和可追溯。

第七章

药品风险管理

第一节

原则

第五十五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药物警戒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规范的要求在药品全生命周期内进行药品风险管理,并以风险管理计划的形式描述所持药品的风险管理情况。

第二节

风险管理总体要求

第五十六条

(责任主体)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是药品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但可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协作。

第五十七条

(基本原则)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工作制度,遵循风险监测、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预防与控制、风险效益评估的风险管理周期,开展循环往复的风险管理活动,以确保药品风险效益平衡。

第五十八条

(风险管理活动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所持药品安全性情况,按照风险管理周期的基本要求,开展如下的主要风险管理活动:

(一)药品安全性监测:连续监测药品安全性情况,为风险信号的识别与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二)风险信号管理:以药品安全性信息为基础,识别、确认和评估风险信号,发现药品安全及其他方面的新风险或已知风险的新变化;

(三)风险最小化措施:根据风险信号的管理情况或其他必要情况,选择和执行风险最小化措施,预防和控制药品风险;

(四)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综合上述活动的开展或计划开展情况,结合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定期评估药品的风险效益;

(五)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当上述风险管理活动不足以管理药品风险时,可采取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等其他风险管理活动有针对性地监测、识别、分析、控制药品安全风险。

第三节

风险管理计划

第五十九条

(基本要求)风险管理计划是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描述药品当前安全性情况及其将如何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书面文件,应当在规定情况下提交,并在药品生命周期内进行必要的更新。

第六十条

(提交条件)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以下情况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风险管理计划或其更新版本:

(一)上市许可申请人进行药品上市许可申请时,应当提交风险管理计划作为新药申请材料的一部分;

(二)上市许可持有人进行药品再注册时,应当提交风险管理计划作为再注册申请材料的一部分;

(三)上市许可持有人对已上市药品进行重大改变的新申请时,包括新剂型、新给药途径、重大工艺变更、儿童适应症重大改变、其他与适应症有关的重大改变等,应当提交风险管理计划作为申请材料的一部分;

(四)当已上市药品出现影响药品风险效益平衡的情况,由监管部门要求时,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提交风险管理计划;

(五)药品上市后,上市许可持有人认为出现影响药品风险效益平衡的情况时,应当提交风险管理计划。

(六)当风险最小化措施的评估结论、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评估结论表明有必要修改风险管理计划时,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提交风险管理计划。

第六十一条

(风险管理计划内容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以下的结构和内容要求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一)药品概述:应当描述药品基本信息和风险管理计划基本信息;

(二)药品安全性描述:应当描述药品安全性情况,包括已确定风险、潜在风险及缺失信息;

(三)药物警戒计划:应当基于药品安全性描述,详细描述如何进一步描述和监测风险的药物警戒行动的计划。药物警戒行动分为常规药物警戒行动和额外药物警戒行动。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所有药品进行常规药物警戒行动,包括药品安全性监测、风险信号管理、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等活动;当常规药物警戒行动不足以满足药品安全性监测时,应当采取额外药物警戒行动,针对特定药品的特定风险制定针对性行动,例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

(四)上市后有效性研究:应当描述已上市药品有效性研究的相关计划,用于分析评估药品的风险效益情况;

(五)风险最小化措施:应当基于药品安全性描述和药物警戒计划,详细描述预防或控制风险的最佳措施及其选择依据,并在必要时描述风险最小化措施的评估情况;

(六)风险管理计划概述:应当精准概述风险管理计划的所有要素,作为向公众公开的部分。

(七)附录:应当包括风险管理计划的支持性材料,以及拟开展的药物警戒计划、风险最小化措施计划、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方案等。

第六十二条

(针对性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不同的药品类型(例如创新药或仿制药)、不同的提交目的(例如首次提交或更新)、不同的药品风险(例如总体风险或特定风险)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区分层次和重点。

第六十三条

(流程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制定操作规程规范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更新、提交等过程,并记录上述过程的所有信息。

第八章

报告和监测管理

第一节

原则

第六十四条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目标)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对已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收集、上报和评价,对相关病例进行随访和记录,对获知的死亡病例、药品群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

第六十五条

(安全性监测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药品全生命周期内多途径收集药品安全性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为风险信号的管理提供数据来源。

第二节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第六十六条

(报告的收集)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多途径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并建立操作规程以规范其收集频率和具体要求。收集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医疗机构渠道;

(二)经营企业渠道;

(三)销售渠道

(四)咨询或投诉电话;

(五)科学文献;

(六)网站或其他信息化平台;

(七)其他途径。

第六十七条

(报告的记录及传递)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记录和传递流程,明确记录内容、记录要求、传递过程、时限要求等内容,确保记录及传递过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六十八条

(报告的确认)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核实,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确认。

第六十九条

(报告的上报及评价)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已确认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上报和评价,符合相关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限性要求。第七十条

(病例随访)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缺失关键性信息的病例进行随访,及时补充相关信息;应当对有重要意义的病例进行随访,例如新的或严重的病例。

第七十一条

(死亡病例、群体事件调查)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获知的死亡病例、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全面分析评估,并按要求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

第三节

药品安全性监测

第七十二条

(监测渠道)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所持药品的安全性进行常规监测,并建立操作规程规范监测频率和具体要求。监测渠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国家反馈数据库;

(二)科学文献;

(三)临床试验;

(四)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等额外药物警戒行动;

(五)国内外监管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及通报;

(六)媒体及社交网络的相关信息;

(七)其他渠道。

第七十三条

(安全性信息管理)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数据库或采取其他可靠方式储存和管理药品安全性信息,并对其进行规整和分析。

第九章

风险信号管理

第一节

原则

第七十四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药品安全性监测的基础上,识别、确认和评估风险信号,及早发现药品安全及其他方面的新风险或已知风险的新变化。

第七十五条

(总体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风险信号管理的操作规程,明确风险信号识别、确认和评估的流程及标准,并跟踪记录风险信号管理的全过程,不遗漏风险信号及相关信息。

第二节

风险信号识别

第七十六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以来自所有适当来源的安全性信息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方法识别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风险信号。

第七十七条

(信号识别依据)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风险信号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新不良反应,特别是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二)药品说明书中已提及的不良反应,但频次、严重程度等明显增加;

(三)新的药品-药品、药品-器械、药品-食物或药品-营养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新的特殊人群用药或已知特殊人群用药的新变化;

(五)药品使用方面的新风险,或已知风险的新变化;

(六)药品其他方面的新问题。

第三节

风险信号确认

第七十八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已识别风险信号的支持性信息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新的因果关系,或已知因果关系的新变化,从而确认风险信号是否已发展为新的药品风险。

第七十九条

(信号确认依据)风险信号的确认过程应当至少考虑以下因素:

(一)风险信号的临床相关性;

(二)风险信号的知情程度;

(三)支持性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四)其他相关因素。

第四节

风险信号评估

第八十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已确认的风险信号进一步评估,考虑其优先度和重要性,形成建议后续处置措施和时间安排的评估结论。

第八十一条

(信号评估依据)风险信号的评估过程应当至少考虑以下因素:

(一)药品风险对患者的影响,包括严重性、可逆性、可预防性以及临床相关性;

(二)中断药品使用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可获得性;

(三)支持性信息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例如,生物可信度、报告比例的均衡性、是否存在集中报告现象等;

(四)临床背景,例如关联性是否表明可能包括其他反应在内的临床综合症;

(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包括药品在普通群体和特殊群体中的利用范围,药品的利用模式等;

(六)已知不良反应频率或严重性增加的程度;

(七)疑似不良反应的新颖性,例如药品上市后不久即出现未知的疑似不良反应;

(八)替代性药品的研发或上市进度;

(九)社会关注度和影响范围。

第八十二条

(信号评估结果)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信号评估结论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更新药物警戒行动、执行风险最小化措施等,并在必要时更新风险管理计划。

第十章

风险最小化措施

第一节

原则

第八十三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风险信号的管理情况及其他必要情况,选择和采取最佳的风险最小化措施预防或控制药品安全风险,并在必要时对风险最小化措施进行评估。

第二节

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选择

第八十四条

(选择依据)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药品风险的类型、严重性、发生频率、对患者健康的影响程度、可预防性等因素合理选择风险最小化措施;风险最小化措施分为常规风险最小化措施和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

第八十五条

(常规风险最小化措施)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优先考虑常规风险最小化措施;常规风险最小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学设计药品说明书、标签及包装,及时更新已知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等安全性信息;

(二)制定并发放专门针对患者的教育材料,向其传达用药过程中需了解和注意的信息;

(三)制定并发放针对医护人员的教育材料,指导其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

(四)通过设计药品包装规格限制患者每疗程用药,避免滥用;

(五)设立药品流通和使用中的条件和限制,例如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界定。第八十五条

(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当常规风险最小化措施不足以应对时,上市许可申请人或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选取适当的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例如设立教育项目、进一步控制药品流通、限制药品获取、预防妊娠等。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选取应当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

(一)应当权衡实施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新增风险和患者获益;

(二)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应当针对最重要的可预防风险;

(三)当单一措施不足以控制药品风险时,应当采取一系列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组合,并合理设计实施路线。

第三节

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第八十六条

(基本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特别是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

第八十七条

(评估标准)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评估指标和判断标准,对风险最小化措施的实施过程、目标实现等方面进行有效性评估。

第八十八条

(有效性评估结果)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针对风险最小化措施有效性评估的结论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改进风险最小化措施或其实施路线、更新风险管理计划、启动信号再评估等,确保药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十一章

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第一节

原则

第八十九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要求撰写和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以定期评估药品风险效益。第二节

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总体要求

第九十条

(基本要求)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是上市许可持有人对药品进行上市后评估的主要工具,应当在综合考虑当前药品安全性情况、新的风险和获益情况、风险管理情况等方面的基础上,对药品的风险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九十一条

(撰写和提交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和《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撰写规范》的要求撰写和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第九十二条

(分析范围)为达到评估风险效益的目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分析和评估的范围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一)应当描述药品安全性监测所获信息,分析药品安全性情况;

(二)应当对风险信号的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产生新的信号,是否存在潜在的新风险或已知风险的新变化;

(三)应当辩证地总结可能对药品风险效益平衡产生影响的,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等相关的新信息;

(四)应当概述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或执行情况,包括计划时间表和药物警戒计划的情况;

(五)应当总结在报告期内已制定或已执行的风险最小化措施,以及计划执行的风险最小化措施;

(六)应当基于以往的累积信息及报告期内获得的新信息,对药品的风险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第十二章

安全性信息沟通

第九十三条

(总体目标)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在药品全生命周期中向监管部门、患者、医护人员及公众传递药品安全性信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第九十四条

(沟通目的)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进行安全性信息沟通的目的应当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及时提供新的药品安全性信息或已知信息的新变化;

(二)改变用药态度、决定或行为;

(三)督促和促进合理用药;

(四)促进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开展;

(五)促进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执行;

(六)其他需要进行安全性信息沟通的情况。

第九十五条

(沟通原则)上市许可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根据不同的沟通目的和沟通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沟通内容,确保安全性信息的有效沟通。

第十三章

相关概念及定义

第九十六条(术语)本规范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定义如下:

(一)药物警戒:发现、评价、认识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

(二)药品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产生的有害和非预期的反应,包括药品在上市许可范围内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药品在上市许可范围外使用引起的药物过量、超说明书用药、误用、滥用、用药错误,以及职业暴露引起的反应。

(三)药品不良事件: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不一定与药品有因果关系。

(四)质量计划: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要求及实际情况预先设立体系结构并计划互相协调一致的流程。

(五)质量依从:按照已建立的体系和流程要求履行职责和执行任务,确保实际行动与要求保持一致。

(六)质量控制和保证:监测和评估体系结构和流程在设立时的合理性,以及流程在执行时的有效性。

(七)质量改进:在必要时纠正和改进体系结构和流程。

(八)药品风险:用药后出现的任何关乎患者健康或者公众健康的问题,涵盖药品质量、安全性或者有效性的任何风险。

(九)药品风险管理:在药品全生命周期采取一系列管理药品风险的措施,是风险监测、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预防与控制、风险沟通以及风险措施评价的循环过程。

(十)风险管理计划:对风险管理情况的详细描述,是风险管理情况的书面形式。

(十一)风险最小化措施:预防或降低因药品暴露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不良反应严重性的干预措施。

(十二)已确定风险:存在充分证据表明与目标药品存在关联的不良事件。

(十三)潜在风险:即与目标药品存在可疑关联,但未经证实的不良事件。

(十四)缺失信息:与特殊人群安全性和药品使用有关的,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药品知识缺陷。

(十五)风险信号:一个或多个来源产生的信息,该信息表明药品与事件之间存在新的潜在因果关系或已知因果关系的新方面。

第四篇:《中国药物警戒》简介

《中国药物警戒》杂志简介

《中国药物警戒》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办的旨在积极宣传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性监督管理、安全性研究、不良反应监测的最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经验交流及药品和医疗器械在研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监测成果的宣传,提高临床合理使用、安全使用药品/医疗器械的水平,为药品/医疗器械的管理、科研、生产经营单位、医药工作者及公众提供信息,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及公众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服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宣传合理用药,预防药品/器械不良反应,关注健康,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科学评价,给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该杂志创刊于2004年,其前身是原卫生部主办的内刊《药品不良反应通讯》,现为双月刊,明年将改为月刊,面向全国和海内外发行。

《中国药物警戒》主要栏目设置:论坛、述评、专题、论著、综述、合理用药、案例报道与分析、药械监管、交流与培训、国外研究、国内外动态、资讯等。

《中国药物警戒》读者对象: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性监管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药工作人员、药品/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企业及公众。

第五篇:2017.9药物警戒和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药物警戒

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药物警戒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

背景

1974年,法国人首先创造了“药物警戒”(PV)的概念。尽管法国开展药物安全监测比最早建立药物监测体系的欧美国家晚了10余年,但法国人却通过这个概念赋予药物安全以新的内涵。药物警戒可以理解为监视、守卫,时刻准备应付可能来自药物的危害。

中国作为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的成员国正致力于引进这一先进理念和方式,加强国际交流。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9 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提高广大医药工作者对药物警戒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开展药物警戒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从而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具有积极意义。

定义

药物警戒贯穿于药物发展的始终,即从药物的研究设计就开始着手。在药物上市前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试验的方式,也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毒理等方式发现药物的安全问题。然而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人们在药品上市前的认识和研究总是不完全的,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足以预测人类应用的安全性。临床研究中,受试者均经过遴选,且数量有限。药品应用的条件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研究时间也是有限的。对于罕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期毒性、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或孕妇)的影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上市前研究常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无法获得的。因此,药物上市后监测(PMS)工作的开展尤显重要。此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性的,在临床治疗条件下而不是在严格的试验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难以控制混杂因素,因此观察性数据往往比试验性数据质量差。在PMS阶段,药物警戒一个重要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收集、分析上市后的药物的观察性数据,并得出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主要内容。

根据WHO的指南性文件,药物警戒涉及的范围已经扩展到草药、传统药物和辅助用药、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以及疫苗等。药物警戒内容

药物警戒从用药者安全出发,发现、评估、预防药品不良反应。要求有疑点就上报,不论药品的质量、用法、用量正常与否,更多的重视以综合分析方法探讨因果关系,容易被广大报告者接受。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早期发现未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其相互作用;②发现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增长趋势;③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④对风险/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发布相关信息,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指导临床用药。

药物警戒目的

药物警戒的目的包括:①评估药物的效益、危害、有效及风险,以促进其安全、合理及有效地应用;②防范与用药相关的安全问题,提高患者在用药、治疗及辅助医疗方面的安全性;③教育、告知病人药物相关的安全问题,增进涉及用药的公众健康与安全。

药物警戒的最终目标为合理、安全地使用药品;对已上市药品进行风险/效益评价和交流;对患者进行培训、教育,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药物警戒意义

在加快新药上市审批的同时,必须加快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控。从宏观上来说,药物警戒对我国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仅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所不能达到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安全、经济、有效的使用药品是必需的,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更加深入和更有成效离不开药物警戒的引导。药物警戒工作既可以节约资源,又能挽救生命,这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最主要的在于,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改善公众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但事实上,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药物警戒涵括了药物从研发直到上市使用的整个过程,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仅仅是指药品上市前提下的监测。药物警戒扩展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内涵。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区别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区别主要在于: 药物警戒药物警戒不等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由药物警戒的定义可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只是药物警戒中的一项主要的工作内容。药物警戒工作不仅涉及不良反应监测,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

(1)监测对象不尽相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对象是质量合格的药品,而药物警戒涉及除质量合格药品之外的其他药品,如低于法定标准的药品,药物与化合物、药物及食物的相互作用等等。

(2)工作内容不尽相同:药物警戒工作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例如用药失误;缺乏疗效的报告;药品用于无充分科学依据并未经核准的适应证;急性与慢性中毒病例报告;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价;药物滥用与误用。

药物警戒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本质不同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集中在药物不良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监测等方面,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手段。而药物警戒则是积极主动的开展药物安全性相关的各项评价工作。药物警戒是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进一步完善,也是药学监测更前沿的工作。警戒就是要使医务工作者对严重不良反应更敏感,从而更迅速地采取有力的措施。药物警戒提出之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着药物警戒作用。药物警戒是人们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之后,对药物安全性日益认识和重视,进而提出的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定义。

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是一门关于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药品长期和短期副作用的药理学科。通常解释,药物警戒是有关收集,监测, 研究, 和评价来自医疗保健供应者和患者关于药品,生物产品,草药,传统医药不良反应方面信息的一门学科。这些信息旨在鉴别与药品相关的新情报或者是预防药品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关于“Pharmacovigilance”一词的词源学:该词该词由构词成分pharmaco-和名词vigilance组合构成。pharmakon(希腊:意为“药、药学”), vigilare(拉丁语:意为“警戒、警惕”)。

1974年,药物警戒的提法在法国问世,30多年来其概念及含意在演变和发展,当今,药物警戒已不完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但药物警戒特别关注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或 ADRs),药物不良反应公认的的解释是:在正常使用剂量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产生的有害的和非企望的药物反应。

随着大众传媒上有关药品撤回报道量的增加,医生和专家们越来越感到药物警戒的重要性。因为药物临床试验最多涉及数千名受试患者,在药物上市前,往往对一些不常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不清楚的。甚至一些很严重的不良反应诸如肝损害,由于当时受试者毕竟较少,所以往往不能被发现。

药物警戒利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和病例调查报告等手段来辨别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

药物的风险性

药物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每天药物都在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然而药物不是没有风险的,药物过去曾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将来还会发生对许多人的伤害。也有很多人还未明显地体验到他们所服用药物造成的损害。

医疗风险

药物在治疗和控制疾病上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对人体也会不时地产生不利的影响。

虽然许多药物对疾病的病因和作用机制有明确的靶向,但它们也可能对机体的其它部分产生一些次要的或令人痛苦的作用,或与个别系统或与患者所吃的其它药物或东西产生负面的影响。绝对安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任何进入人体的药物都是有风险的。

发现药物风险

在所有国家,都按法要求制药公司在新药上市之前,执行以人测试的临床试验。药厂或他们的代理商要为新设计的药物遴选一批受试者—最多几千人—在这些人中设对照组。对照组可给予安慰剂和/或用于该病的已上市的其它药物。

临床试验的目的在于发现:

这个药物是否有作用,作用效果如何?

它有否损害作用以及它的获益-损害-风险情况是否益大于害,大多少?它有否潜在性的伤害,可能性多大,严重性如何?

临床试验的结果通常会告诉我们,这个药作用效果如何和可能引起的损害。临床试验提供的信息对于和试验组特性相同(年令,性别,健康状况,种族等)的更大的人群来说应该有可信性。临床试验的变量是特定的且可控的,试验结果仅与试验组内的典型病例有关。临床试验绝不可能告诉你在所有情况下这个药物作用的全部记载。事实上,临床试验不可能告诉你所有的问题,但必须要有“充分”的说明,何谓“充分”是由法规和该时期审评对该药可接受的受益与损害的平衡所决定。

自发呈报(Spontaneous reporting)

自发呈报是一种国际药物警戒核心数据生成系统,依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某些场合的消费者)向他们国家药物警戒中心或药物生产者识别和报告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

该系统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报告不全,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关于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上的数据差异也很大。

另一个问题是医药人员的工作过忙,他们往往不会优先考虑呈阅报告。如果症状不严重,他们也可能不会完全注意。即使症状是严重的话,也可能不认为是某个药物所引起的。

即使如此,自发呈报仍然是世界药物警戒事业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的核心。已有自发呈报约370万份(截止2006年9月),年增长约25万份。

其它报告方法

有些国家从法律上强制医生自呈报告。在多数国家,要求药物生产者向国家有关当局提供他们从医疗保健供应商那儿得到的报告。另外也有把焦点集中在关注新药,或有争议药物上,或有处方权医生(或包括药师)的报告。

国际合作

药物警戒领域中,国际合作的主要基础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计划(WHO International Drug Monitoring Programme),对此有80多个成员国通过并形成系统,鼓励医疗保健人员记录和报告发生在他们患者中的药物不良反应。这些报告在当地被评价并可能引起国内关注。通过WHO计划会员资格,一个国家就可以了解是否别处也有类似的报告。(欧盟有其自己的计划)

成员国将他们的报告发送给WHO乌普萨拉监测中心(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经该中心处理,评估后输入WHO国际数据库。当某药有若干个不良反应报告时就可能引发一个信号—把可能存在危险的警告通报给成员国。这只能在经过详细的评价和专家的复核后才能这样做。

欧洲药物警戒 欧洲要求各销售许可权的持有者(药物公司)必须将所有收到的不良反应的信息以电子文件形式(特殊情况除外)提交。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报告义务由共同体有关法律确定。报告可采用专门为此目的开发的商业软件来做,或通过“EudraVigilance”主页进入称之为“EVWEB”的网络实用程序(web utility),使用EVWEB必须注册。

美国药物警戒

在美国的药物警戒有3个基本的分支,包括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制药厂商和学术性/非赢利组织(如RADAR和Public Citizen)。

风险管理

2002年药品局的领导协议成立特设工作组制定一个欧洲风险管理对策。特设该工作组考虑高水平地对观察欧洲药物警戒资源的指导,以促进更好地利用专家的意见和进一步激励合作者的工作。

中国药物警戒

1999年11月中国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2002年底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法规文件正式颁布,同年7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办的《中国药物警戒》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vigilance)创刊。11月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大会主题为“加强药物警戒,促进合理用药”。

2007年11月29日举行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我国将在现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药物警戒制度。

美国警告辛伐他汀的严重肌损害风险 2010年3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通告称,与使用低剂量的辛伐他汀及其他“他汀类”药品相比,使用最高批准剂量80mg的辛伐他汀发生肌肉损害的风险升高。

辛伐他汀是降胆固醇药,以单独成份的通用名及商品名Zocor销售,也有与依折麦布的复方制剂Torin以及与烟酸的复方制剂Simcor销售。

肌肉损害(也称肌病)是所有他汀类药品的已知不良反应,患者常有肌肉疼痛、压痛、虚弱和血肌酸激酶升高的症状。他汀的剂量越高,发生肌病的风险越大。当辛伐他汀(尤其是高剂量)与某些药物合并使用时肌病风险也可能升高。最严重的肌病称为横纹肌溶解症,此疾病患者除肌肉损害外,还可能出现严重肾损害,甚至发展成为肾衰竭并导致死亡。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已知风险因素包括高龄(>65岁)、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肾功能不全。肌病及横纹肌溶解症已列入了辛伐他汀和其他“他汀类”药品的说明书中。

此通告的发布是基于FDA正在评估的临床数据----“降低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有效性研究”(SEARCH)。FDA也正在对来自其他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不良事件报告和处方药使用的数据进行审查,以便更好地了解高剂量辛伐他汀与肌肉损害之间的关联性。SEARCH试验评估了6031名服用80mg辛伐他汀患者与6033名服用20mg辛伐他汀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初步结果显示,与20mg辛伐他汀组相比,80mg辛伐他汀组出现肌病的患者更多(52例[0.9%] vs.1例[0.02%])。FDA对原始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显示,80mg辛伐他汀组患者中有11例(0.02%)发生了横纹肌溶解症,而20mg组未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病例。FDA将在完成评估后更新此风险信息。

FDA曾就辛伐他汀与其他药品相互作用增加肌病发生风险的安全性问题发出过多次警告。2008年,FDA警告当辛伐他汀剂量超过20mg时,与胺碘酮联用发生横纹肌溶解的风险升高。2010年3月,FDA批准对辛伐他汀的说明书进行修订,警告华裔患者不要联合使用80mg的辛伐他汀与胆固醇修饰剂量的烟酸产品,并对联合使用40mg或更低剂量的辛伐他汀与烟酸产品也应慎重。因为正在进行的“心脏保护研究2”(HPS2)的中期结果显示,华裔患者联合使用40mg辛伐他汀与胆固醇修饰剂量的烟酸产品(≥1g/天),肌病的发生率(0.43%)比非华裔患者肌病的发生率(0.03%)高。此外,由于升高的肌病风险,FDA还要求生产企业修改辛伐他汀说明书,强调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地尔硫卓,医生应避免为患者处方日剂量超过40mg的辛伐他汀。

辛伐他汀的剂量限制包括:辛伐他汀不能与伊曲康唑、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泰利霉素、HIV蛋白酶抑制剂、奈法唑酮联合使用;与吉非贝齐、环孢素、达那唑联合用药,辛伐他的剂量不应超过10mg;与胺碘酮、维拉帕米联合用药,辛伐他汀的剂量不应超过20mg;与地尔硫卓联合使用,辛伐他汀的剂量不应超过40mg。

尽管辛伐他汀的说明书中包含了剂量限制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警告,2010年FDA的一项对处方药品使用数据的回顾分析发现,那些正使用可增加横纹肌溶解风险药品的患者仍会被处方高剂量的辛伐他汀。

FDA建议医疗专业人员在给患者使用辛伐他汀之前,应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并与患者交流辛伐他汀的治疗效益和风险。建议患者不要自行停药,如果出现肌肉疼痛、压痛、虚弱、尿色异常以及无法解释的虚弱等症状,应咨询医疗专业人员。

下载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药物警戒部PV专员职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在京隆重开幕 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国药学会与《中国药物警戒》杂志联合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协办的“......

    营运部客户服务专员工作职责

    岗位:营运部客户服务专员 职责:一、定期向上级汇报各销售区域的销售业绩完成情况,营运部客户服务专员工作职责。二、督促成品仓做好仓库管理工作,确保库存量控制在公司设定的目......

    矿务局总医院药物警戒站2012年总结(共五篇)

    通化矿务局总医院药物警戒站2012年工作总结 在2012年里,通化矿务局总医院药物警戒站在院领导和科长的关心和支持下,主要完成了下列工作: 一、2012年1月1日-11月30日共上报药品......

    消防专员职责

    消防专员职责 一、遵守公司制度,服从保安领班工作安排,日常工作由保安主管监管落实,同时应积极主动协助保安主管开展各项工作。 二、在商场广泛开展防火宣传,普及消防常识,确保商......

    项目专员职责

    项目申报专员岗位职责 1、负责企业申报有资金支持的政府类项目、基金、计划、专项,能够掌握较多部委、科委信息,为公司争取有利资源; 2、负责对相关申报项目进行跟踪维护,以保证......

    消防专员职责

    消防专员职责 1、在保安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对商场的消防工作; 2、严格按照《消防法》有关规定:建立消防合格证制度及消防工作检查监督制度; 3、负责整个责任区的消防管理工作; 4、......

    人事行政专员职责

    1、 依据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2、协助完成公司组织架构及岗位的设计、评价及完善工作,组织各岗位工作分析和人员定岗定编 3、编写岗位说......

    电子商务专员职责

    电子商务专员岗位职责 电子商务专员在企业里主要负责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品订单管理及日常平台操作、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投诉和对平台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以及能够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