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公路绿化规划与设计
甘肃省公路绿化规划与设计
胡志宏 魏帮庆
甘肃华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高速公路绿化规划与设计的分析,通过对公路两侧、碎落台、路基边坡、中央分隔带以及立交区、服务区等立地类型的绿化区域进行不同的绿化布局,为西部干旱地区公路环保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持续可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公路环境保护 规划 设计
前 言
高速公路是国家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对开发沿线资源、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区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国防建设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截止2001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9453公里,比2000年增加了3139公里。2000年初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决策,公路建设也将向西部倾斜。
迎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甘肃省高速公路正在以蓬勃的姿势健康的发展,从1999年至今已建成兰海忠树段、尹中、白兰、柳忠、谗柳、天谗以及凤嵋等七条高速公路,总公里数近600公里,在建设的同时,公路环境的绿化美化同样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本文主要就甘肃省高速公路的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浅析西部地区公路环保规划与设计方面的问题及环境影响因素,提出西部干旱地区公路绿化规划与设计的方向,以此来促使公路环保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甘肃省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概况
(一)自然条件
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位山地丘陵,海拔平均在1300m,受经度纬度的影响,全省气候差异大,兰海忠树段、尹中、白兰、柳忠、谗柳、天谗以及凤嵋高速公路所在地区气候在陇东、陇中气候类型之间过渡,气候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谗柳、天谗以及凤嵋高速公路属陇东半干旱气候类型,降水量一般在300~500mm,土壤为黄粘土,有较强的可耕性,但土壤瘠薄;兰海忠树段、尹中、白兰高速公路土壤盐碱含量较高,而且瘠薄,降水量在200~300mm之间,属半荒漠干旱气候类型。
(二)工程概况
由于公路建设的开挖和填筑,使原有生态环境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植被死亡等,常规方法是用工程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靠自然恢复生态的。甘肃华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通过3年来在甘肃省不同气候类型区域的研究、试验表明:通过人工种植与工程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对路基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从而达到公路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二、规划与设计思路
(一)设计程序
公路绿化规划设计程序:首先对公路全线进行详细的调查(土壤情况、水质、自然分布及立地类型),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及对土壤、水质的化验分析,参考公路沿线自然植被的生长情况,制定所选用适宜于当地自然条件的树种;然后,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进行植物的配植,以及布局格式。
(二)规划与设计功能及设计要求:
从严格意义上讲,公路路界范围之内可以绿化的场地均属于绿化设计的范围,按其不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公路沿线附属设施(服务区、停车区、管理所、养护工区、收费站等)、互通式立交、公路边坡及路侧隔离栅以内区域(含边坡、护坡道、隔离栅内侧绿化带)、中央分隔带、特殊路段的绿化防护带(防噪音带、污染气体超标防护林等)以及取弃土场的绿化等。公路绿化设计的依据为:《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及施工技术规范》(JTJY74-9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交通部部颁《公路绿化规范》。
1.停车区、管理所、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等公路附属设施的绿化规划设计
(1)功能
以美化为主,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休憩、休闲环境。
(2)设计要求 服务区、收费站区的建筑构造物一般比较新颖别致,外观美丽设施先进,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视觉标志性较强,而且通常有较大的空间,绿化用地较充足。除周边大块绿地需要与周围环境背景相协调外,其建筑、花坛、广场、绿地主要采用庭院式园林绿化手法,设计选用了红花槐(Robinia viscose venten)、馒头柳(Salix matsudana Kiodz cv.Umberaculifera)、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花灌木造型以及部分景观(休闲厅、花廊等园林小品)。加强美化效果,使整体环境舒适宜人、轻松活波,起到良好的休闲目的,同时服务区可根据所处的环境特征,通过绿化加以表达突出的地方氛围。
2.互通式立交绿化(1)功能
诱导视线,减少水土流失,绿化美化环境,丰富道路景观。(2)设计要求
以不影响视线,又对视线有诱导作用为原则。甘肃省东部地区已地被植草为主,适量配植花灌木、乔木,同时用色调明快的大色块提高绿化效果;甘肃省西部、北部地区受气候条件恶劣、水源紧缺、自然降水较少等因素制约,以栽植灌木为主,适量配植落叶或常绿乔木。
3.边坡、护坡道、隔离栅内侧绿化带绿化
边坡、护坡道、隔离栅内侧绿化带绿化也指通常所说的两侧绿化带,主要采用乔、灌木相结合的形式,在树种选择上应遵循落叶与常绿间植,或落叶乔木连续栽植,达到层次分明,丰富景观的作用。
(1)功能
保护路基边坡,稳定路基,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隔离外界干扰。(2)设计要求
a.土质边坡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与当地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相结合来固坡。甘肃西部、北部多以柽柳(Tamarix chinensis Bge)、柠条(Caraganamicrophylla(Pall)Lam)、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等结合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folia Scop)、冰草(Agropyron cristaum(L)Gaertr)来固土护坡。b.挖方路堑段的石质边坡用垂直绿化材料加以覆盖,增加美观,可选用阳性、抗性强的攀援植物,如爬山虎(Parthocissus tricuspidata Planch)等。
c.护坡道绿化应以防护、美化环境为目的,栽植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如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L)、碧桃(Prunus persica Var.Duplex)等。
d.边沟外侧绿地以绿化生态保护为目的,兼顾美化环境,可栽植浅根性的灌木或乔木,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旱柳(Salix matsudana Kiodz)、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Lauche)等,株距适当增大。
e.隔离栅绿化以隔离保护、丰富路域景观为主,选择适应性强的藤本进行垂直绿化。
4.中央分隔带绿化(1)功能
防眩为主,丰富路域景观。(2)设计要求
中央分隔带防眩遮光角控制在8-15度之间,常见栽植形式有三种:常绿乔木为主,如侧柏(Biota orientalis Endl)、圆柏(Janiperus formosana)等,主要为生长缓慢、耐修剪的树种;常绿树种与花灌木相结合的形式,一般以花灌木作为百米桩示树,起到引导视线,丰富路域。通常选用的树种多为浅根性、侧根较发达的树种,同时花灌木易为耐修剪、易造型、花期较长的树种,如黄刺玫(Rosa xanthina Lindl)、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等。
中央分隔带防眩高度一般在150cm~170cm之间,因此,苗木的初值高度应大于120cm。
5.取弃土场绿化(1)功能
减少水土流失,恢复自然景观。(2)设计要求
取弃土场的绿化应以防护为主,因此,选择栽植方式以自然式、乔灌木混交林为主栽植。树种的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当地易成活的落叶乔木、灌木进行逐行栽植。
三、小结
(一)甘肃省植物资源贫乏,可供绿化,尤其是公路绿化的植物选择的余地很小。
(二)中央分隔带为防止落叶和枝条延伸影响行车安全,选择以常绿植物为主。甘肃省作为中央分隔带栽植,兼顾落叶和防眩作用,可选择的树种只有2~3种。
(三)路基边坡以落叶灌木为主进行栽植,同时可结合播种耐生的草类。
(四)两侧绿化带以落叶乔木为主栽品种。
(五)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设施以园林标准设计。
(六)立交区以乔灌木为主,适当配以花灌木造型进行设计。
(七)取弃土场以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设计。
致谢:
感谢甘肃华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工郭永胜高级工程师对本文的指导及修改!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绿化设计规范》.交通部出版社.[2]陈波.包志毅.《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园林.[3]陈兵.王永海.《铜黄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第二篇: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
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
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 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 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车辆加速时,噪音增长约为2 ~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小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 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地破坏,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目前,在我国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例如在平原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便于设置横向通道而将高速公路设置成高路堤,这就对道路两侧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破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和政府陆续制定了减少公路对环境破坏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90年代初制定的欧洲一号标准。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制定了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全国将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降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外,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在噪音敏感点和噪音污 染超标的地段修建隔音墙,将公路修建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地区。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扰民问题,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等。而在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措施当中,主要措施之一是进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公路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设计中含有公路绿化的内容,但一般不尽完善,还常常出现绿化设计与线路设计不配套的问题,往往当道路竣工通车时,线形流畅,路面整洁,标志、标线齐全,惟独绿化工程跟不上。这主要是人们目前对公路绿化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绿化工程关系不大,早些晚些完成没什么。另外是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完
成功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植物,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公路两旁的树木对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等有 害物质有强烈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因此科学的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进行公路绿化,对降低车辆的排放污染,净化空气是很有意义的。树木能够降低噪音,是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快车道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米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5dB,穿过40米宽的防护林带时,噪声会降低10~15dB
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地危害,在高填方路段,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而且湿度较大,且变化缓慢,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1、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了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防眩作用。白天,树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司机产生的眩光,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篱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对向来车所产生的眩光,防止由于眩目 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适应明暗地变化,往往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因此,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利用树荫来调 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对行车安全十分有利。
4、可以对车辆及驾驶员产生保护。车辆与路外物体发生碰撞时,道路两侧的树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及驾驶员受损害地程度,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险要地段,行道树更成为保护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公路进行绿化,也是美化路容、舒适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时,可以产生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 地享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公路绿化不仅要认真总结借鉴经验,而且更要注重创新观念、机制和方法。
一、公路绿化必须创新观念
1、认识要到位
公路绿化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和全社会得益的好事,是事关当前、涉及长远促进经济发展的大事。公路绿化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改善视觉质量,保障行车安全。
2、设计要科学
在公路绿化中,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设定合理的建设标准,既追求绿化效果,又注意节省开支,不断提高公路绿化建设的质量。在模式设计上坚持乔、灌、花、草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互补,用材树种与观赏树种并重,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共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上乔、中灌、下花草”为主框架的绿化模式,重点突出美化效果,实现了四季长青,两季有花的目标。
3、环境要协调
公路绿化其实就是尊重自然、正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利用乡土植物,开花的树、秋叶树和草花等来创造与周围环境相融的景观空间,使公路更具有亲切感和情趣。在公路绿化中,要注重环境的协调,完善绿化体系、合理选用植物品种、优化植物组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地适树(草),注重加强对边坡生态养护与水土流失控制,注意把握好工程建设的科学、合理、经济、环保,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植被的破坏。
二、公路绿化必须创新机制
1、投资要多元,拓展绿化投资渠道。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开财路,多方筹资,则是保障公路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先决条件。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落实属地管理的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公路绿化;二是主动出击,寻求和厂企联营,与一些有财力、有实力的企业、公司联合,引进资金,大规模推进公路行道树林绿化,在提升公路绿化水平的基础上,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三是尝试利用行业优势,鼓励单位、集体、个人采取合作制、股份制、承包、租赁等方式投入绿化造林,加快公路绿化步伐;四是利用绿化苗圃、绿化日常管护及出售林权收入滚动发展,促进公路绿化;五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拓宽思路,对一些专项资金科学安排,合理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管理要创新,提高绿化综合效率。
拓展管理思路,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创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强对绿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又好又快地推进公路绿化的全面开展。创新机制,破解公路绿化难题,努力改变公路绿化由公路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主要公路干线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实现地方政府统一组织、落实属地管理负责的模式,强力打造生态景观路,建设绿色生态公路。
3、政策要激励,建立公路绿化平台。
公路绿化线长面广,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不同,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沿线风俗习惯的不同,公路绿化也会呈现不同效果。要形成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整体绿化水平,保持科学持续发展,政府需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落实绿化用地,关注各种利益诉求,追求责、权、利的统一,在不影响整体绿化效果的前提下,允许经营者自主选择处置权,完善科技服务,加强科学技术研究,选用优良林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造林模式,广泛开展绿色荣誉系列评选活动,树典型、立标兵、奖优罚劣,建立绿化激励机制
三、公路绿化必须创新方法
1、注重规划、生态防护,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公路生态建设要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需从源头抓起。在公路选线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工程可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避免建设仅顾工程自身使用功能的片面倾向,综合权衡各种利弊,多作比选对照,注重生态建设。对每条公路的绿化,我们都做好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尽可能采用绿化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防护方案,在保障路基安全、边坡稳固的前提下,利用植物的固土涵水特性,结合工程措施的巧妙安排,使之相辅相成,形成恢复生态的全面保障。使公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青”的绿化效果。
2、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塑造生态绿色长廊。
公路绿化,应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贴近自然的原则,适地适时,选择合理的方案和形式。本地物种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选择、淘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适应性强,管护费用低,选择面广,要尽可能地采用。植物组合,必须选择适地、适时、抗寒性、耐热性,抗病虫害、抗污染能力强、易成活、易管护植物绿化,使之具备天然植被的稳定性、低成本运行管护的可能性,按照自然生态建设,容易恢复天然植被,最终使公路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同时,绿化还要注意和道路、边坡等公路防护工程设施以及沿线城镇、乡村的人文绿化工作结合,达到绿化、美化、环保的高效。
3、明确主体、落实责任,确保公路绿化取得实效。
公路部门作为公路绿化的主管部门,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公路绿化的主体任务,要建立市局负总责,分局是主体,道班抓实施,责任到个人的责任体系;建立公路为主、社会参与、市县联动、单位职工互动的体制机制;实行收益与投资责任挂钩,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多投多得;实行管理与绿化成效挂钩,做到“谁管理,谁受益”,多劳多得,把公路绿化视为公路职工的“责任田”,享有绿化的回报,极大地调动投资人、受益人的积极性,确保公路绿化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搞好公路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创新公路绿化,提升绿化水平,观念创新是前提,机制创新是保障,方法创新是手段。公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因此我们应当倍加努力,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1、黄小骆、黄良然、温少玲《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中、德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报告集,1994年8234护研讨会 论文报告集,1994年8月。
1989年8
1983年2
第三篇: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论述了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营对环境地影响和破坏,阐述了公路绿化对公路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公路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
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 其是对饮用水源地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 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 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车辆加速时,噪音增长约为2 ~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小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 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地破坏,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目前,在我国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例如在平原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便于设置横向通道而将高速公路设置成高路堤,这就对道路两侧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破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和政府陆续制定了减少公路对环境破坏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90年代初制定的欧洲一号标准。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制定了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全国将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降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外,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在噪音敏感点和噪音污 染超标的地段修建隔音墙,将公路修建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地区。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扰民问题,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等。而在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措施当中,主要措施之一是进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公路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设计中含有公路绿化的内容,但一般不尽完善,还常常出现绿化设计与线路设计不配套的问题,往往当道路竣工通车时,线形流畅,路面整洁,标志、标线齐全,惟独绿化工程跟不上。这主要是人们目前对公路绿化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绿化工程关系不大,早些晚些完成没什么。另外是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完善,也给公路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成功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植物,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公路两旁的树木对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等有 害物质有强烈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因此科学的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进行公路绿化,对降低车辆的排放污染,净化空气是很有意义的。树木能够降低噪音,是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快车道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米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5dB,穿过40米宽的防护林带时,噪声会降低10~15dB。
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地危害,在高填方路段,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而且湿度较大,且变化缓慢,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公路绿化还可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
1、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了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防眩作用。白天,树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司机产生的眩光,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篱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对向来车所产生的眩光,防止由于眩目 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适应明暗地变化,往往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因此,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利用树荫来调 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对行车安全十分有利。
4、可以对车辆及驾驶员产生保护。车辆与路外物体发生碰撞时,道路两侧的树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及驾驶员受损害地程度,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险要地段,行道树更成为保护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公路进行绿化,也是美化路容、舒适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时,可以产生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 地享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公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因此我们应当倍加努力,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小骆、黄良然、温少玲《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中、德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报告集,1994年8月。
2赵宏生:《怎样绿化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8月。
3孙丙湘:《道路绿化和美化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年2月。
4李凤腾、易定安:《高等级公路绿化设计及体会》,中、德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 论文报告集,1994年8月。
第四篇: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中国交通 :1999-10-31 《北京公路》1999年第5期翟志涛(北京市公路局公路设计研究院)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
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 其是对饮用水源地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 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 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车辆加速时,噪音增长约为2 ~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小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 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地破坏,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目前,在我国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例如在平原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便
于设置横向通道而将高速公路设置成高路堤,这就对道路两侧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破坏。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和政府陆续制定了减少公路对环境破坏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90年代初制定的欧洲一号标准。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制定了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全国将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降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外,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在噪音敏感点和噪音污 染超标的地段修建隔音墙,将公路修建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地区。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扰民问题,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等。而在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措施当中,主要措施之一是进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公路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设计中含有公路绿化的内容,但一般不尽完善,还常常出现绿化设计与线路设计不配套的问题,往往当道路竣工通车时,线形流畅,路面整洁,标志、标线齐全,惟独绿化工程跟不上。这主要是人们目前对公路绿化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绿化工程关系不大,早些晚些完成没什么。另外是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完善,也给公路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成功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植物,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公路两旁的树木对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等有 害物质有强烈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因此科学的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进行公路绿化,对降低车辆的排放污染,净化空气是很有意义的。树木能够降低噪音,是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快车道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米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5dB,穿过40米宽的防护林带时,噪声会降低10~15dB。
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地危害,在高填方路段,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而且湿度较大,且变化缓慢,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公路绿化还可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
1、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了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防眩作用。白天,树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司机产生的眩光,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篱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对向来车所产生的眩光,防止由于眩目 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适应明暗地变化,往往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因此,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利用树荫来调 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对行车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
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
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 其是对饮用水源地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 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 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车辆加速时,噪音增长约为2 ~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小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 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地破坏,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目前,在我国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例如在平原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便于设置横向通道而将高速公路设置成高路堤,这就对道路两侧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破坏。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和政府陆续制定了减少公路对环境破坏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90年代初制定的欧洲一号标准。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制定了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全国将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降低
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外,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在噪音敏感点和噪音污 染超标的地段修建隔音墙,将公路修建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地区。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扰民问题,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等。而在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措施当中,主要措施之一是进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公路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设计中含有公路绿化的内容,但一般不尽完善,还常常出现绿化设计与线路设计不配套的问题,往往当道路竣工通车时,线形流畅,路面整洁,标志、标线齐全,惟独绿化工程跟不上。这主要是人们目前对公路绿化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绿化工程关系不大,早些晚些完成没什么。另外是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完善,也给公路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成功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植物,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公路两旁的树木对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等有 害物质有强烈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因此科学的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进行公路绿化,对降低车辆的排放污染,净化空气是很有意义的。树木能够降低噪音,是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快车道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米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5dB,穿过40米宽的防护林带时,噪声会降低10~15dB。
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地危害,在高填方路段,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而且湿度较大,且变化缓慢,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公路绿化还可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
1、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了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防眩作用。白天,树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司机产生的眩光,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篱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对向来车所产生的眩光,防止由于眩目 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适应明暗地变化,往往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因此,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利用树荫来调 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对行车安全十分有利。
4、可以对车辆及驾驶员产生保护。车辆与路外物体发生碰撞时,道路两侧的树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及驾驶员受损害地程度,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险要地段,行道树更成为保护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公路进行绿化,也是美化路容、舒适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时,可以产生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 地享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公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因此我们应当倍加努力,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小骆、黄良然、温少玲《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中、德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报告集,1994年8月。
2赵宏生:《怎样绿化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8月。
第五篇: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公路绿化工程
12.1.1公路两则边坡、分隔带、弃土堆及用地界以内空地,必须根据道路等级与景观要求,因地制宜种植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绿篱。
12.1.2公路绿化平面布置应按照设计规定办理。公路行道树只能在边坡以外种植,路肩上不得植树,护坡道上只宜栽种灌木。种植的树种,宜按路段变化。
12.1.3弯道内侧在设计视距影响范围之内,不得种植影响视线的树木。
12.1.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旁不宜开采砂石材料。必须开采时,应配合景观要求制定开采规划,并征得施工监理部门的同意。
12.1.5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服务设施等处所,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绿化。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结合当地地形,景观及建筑美学等,进行规划,予以绿化。
12.1.6种植的各种植物,应适合公路绿化的原则要求。必须慎重地选择种植土、肥料,认真种植,适度地浇水施肥,确保成活。
12.1.7公路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2.1.7.1具有稳定公路边坡的能力;
12.1.7.2容易繁殖、移植和管理,能抗御病虫害;
12.1.7.3适于当地栽种;
12.1.7.4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景观效果。
12.2空气污染的防治
12.2.1施工和各种临时设施和场地,如堆料场、材料加工厂、混凝土厂等,均宜远离居民区,(其距离不宜小于1000m)而且应设于居民区主要风向的下处。当无法满足时,应采取适当的防尘及消声等环保措施。
12.2.2粉状材料应采用袋装或其他密封方法运输,不得散装卸。施工运输道路,宜采取防止尘土飞场的措施。
12.2.3消解块状生石灰时,应按12.2.1条的原则,选定消解加工的场地。施工人员应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12.2.4工程施工用的粉末材料,宜存入在室内。当受条件限制在露天堆存时,应采取防止尘埃飞扬和因水流失的措施。
12.2.5在推行机械化施工的进种中,要尽量减小噪声、废气、废水及尘埃等的污染,以保障人民的健康。
12.2.6在城镇居民地区施工时,同机械设备和工艺操作所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否则应采取消声措施。
12.3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2.3.1公路施工所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质,如清理场地的表层腐殖土、砍伐的荆棘丛林、工程剩余的废料,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不得任意裸露弃置。
12.3.2清洗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具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质以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放于河流、湖泊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倾泻于饮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上,以防污染水质和土壤。12.3.3使用工业废渣填筑公路路基,如废渣中含有可溶性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质、水质污染时,应采取措施,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