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课外活动
调研报告
目 录
一、调研背景
二、调研小组
三、调研对象
四、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五、调研正文
六、结论与对策
一、调研背景
为深入贯彻团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全县“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总体部署,在全县共青团组织开展“三进三访三促”活动方案的指引下,我工作组对新街镇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
中小学校课外活动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课外技能,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我国中小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课外活动包括了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等,内容十分宽泛。要实现中小学的课外活动目标,在高质量地进行学课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课余训练、课外活动等活动教育,这是贯彻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抓好学校课余活动,有利于适应学校交往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开拓与锻炼,丰富学习生活,还能培养大批活动骨干,推动学生性课外活动的蓬勃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国家教委就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行素质教育,而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很好的体现。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是农村的文化体育设施相对落后,思想相对陈旧,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单一性严重地制约了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因此,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调研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新街镇中小学教学质量中上,对课外训练的重要性却很早就有正确的认识,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课外活动放在突出的地位,认真贯彻执行两个《条例》,十分重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组建多层次的学生课余活动小组,精心组织业余训练。并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幸福一辈子的口号。实践证明,抓好学校课余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学校生活的重要举措。我们对新街镇中小学校的课外活动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试图探索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为农村中小学课外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研小组
组长:新街镇团委书记付雯 随县教育局团委书记程鹏 成员:潘真 汪婧
三、调研对象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新街镇的在校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等三个方面。认识发展方面,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感知是表面的、不够精确的。中学学生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够强,意志控制力较差,带有冲动性和草率性。个性发展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正在形成,独立性差,一般会无条件地信任和服从教师,他们对各项课外活动都会感兴趣。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知晓自己的喜欢,但是仍然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要正确处理课外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主要调研中小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相关情况以及课外活动开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四、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活动。课外活动在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街镇中小学校虽然开展了一定的课外活动,但是由于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出于安全考虑,缩减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校外活动更是避之惟恐不及。农村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面临着所未有的困境,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五、调研正文
新街镇中小学校的调研活动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每天的课间操、学习兴趣班、学习原地等,一是基于基础设施不齐全;二是没有完善的课外活动创新计划;三是基于安全考虑,不敢开展课外活动。
(一)基础设施不齐全。
我们调查了新街镇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小学的课外活动基本上只是老师带领同学做做游戏,大部分是在校园内跑步;中学的课外活动相对要丰富一些,也仅仅限于地理学习原地,课间操,篮球场等。篮球、羽毛球、音乐器材比较缺乏。
(二)没有完善的课外活动创新计划
学校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课外活动,但是没有形成一套创新的体制,没有想过要怎么去深入开展课外活动。
(三)基于安全考虑,不敢开展课外活动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由于课外活动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与过去相比并没有明显上升,与以往相比,也大体持平。但是,目前中小学课外活动面临的安全困扰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因素。
1、家长的“独苗”心态
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结构上看,独生子女是构成现代家庭基本三角中不可缺少的一边,也是其家庭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与过去多子女的家庭相比,今天的家长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大得多。资料显示,近40%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发生意外伤害或生病。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 “独苗”心态,使得家长对课外活动本身不“感冒”。如果孩子课外活动中出现了意外伤害事故,家长往往情绪失控,痛不欲生,很难做通工作。反观国外,由于家长没有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心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对课外活动很支持,对课外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意外伤害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社会舆论的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缺乏西方社会的冒险精神,因此社会舆论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和支持不够。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社会舆论在同情弱者的心态下,很难站在学校这边。譬如,有的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组织学生春游前让家长签定类似“生死状”的责任书,招致了媒体的一致抨击。学校的做法固然欠妥,然而很少有媒体去关注此类事件中学校的苦衷,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3、教育主管部门的自保心态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肩负着指导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从学生身心发展和关心下一代的角度出发,应当主动组织一些活动并为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保驾护航”。但是,出于自保的心态,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待课外活动,往往采取不鼓励甚至限制的态度。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因噎废食,牺牲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年一度的清明祭扫,是教育主管部门最紧张的时候,他们往往三令五申严禁任何学校、教师组织除扫墓以外的活动,其自保心态可见一斑。组织课外活动一旦出事,对学校和教师的处罚尤重,在这种“高压”之下,学校和教师在奉命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时无不高度紧张。
4、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过去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善后工作很容易,很少有家 长找学校的麻烦或者去法院打官司。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一些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监护权就自然移交给了校方,学生一旦出事,便唯学校是问。由于我国法律长期以来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否为监护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往往“十个官司九个赔”。有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多年后,家长与学校仍然纠缠不清,学校不仅为此支付了大笔赔偿费用,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声誉也受到了影响。面对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之后的巨额赔偿,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当然是能省则省了。
六、结论与对策
(一)实施课外活动课程化
根据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精神,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让学生在适量的课外活动中,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其目的是使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使活动类课程在时间上、辅导力量上、运动设施和器材上得到切实的保障。
1.体育锻炼 1、2、5年级每周2节,3、4年级每周3节,列入课程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每节都有确定的活动主题,结合体育课教学,安排性质相近的游戏、跳绳、爬、跃、韵律操、球类、棋类、田径和体育达标锻炼等活动内容。
2.两操活动
每天安排一次晨间早操和一次课间体操,上、下午各一次眼保健操。我校地处浙东沿海,受海洋气候影响,春秋两季,雨水充沛,为解决雨天体育锻炼问题,学校自创一套室内体操以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运动量。可在规范的基础上,各班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学生跟老师一起创编自己喜爱的室内操。
3.课外活动
利用晨间活动或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跑步、武术、跳绳、游戏、健力操素质练习、英语角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积极发掘推广学生中间流传的兼有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功能的自创性游戏,丰富学生的课间和课外活动。
4.收集或创编乡土特色游戏 为了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收集乡土特色游戏。游戏来源主要有三个:①教师借鉴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和教学比赛项目创编。②移植各种新闻媒体上的娱乐健身项目。③学生中自发流行的各类游戏活动加以改造完善。例如:⑴20米×10迎面接力跑;⑵划龙船;⑶长板靴;⑷拍球接力;⑸障碍运球接力;⑹障碍接力跑;⑺滚“雪球”;⑻多人跳绳;⑼集体投篮;⑽竹竿舞;⑾搭桥过河。个人项目有:⑴单人跳绳;⑵1分钟拍球比多;⑶双人跳绳;⑷传接球;⑸实心球打靶;⑹套环;⑺十米象行走;⑻看谁投得远;⑼九米往返跑;⑽“保龄球”;⑾推“轮船”跑等等。
(二)建立课外活动保障机制 1.重视课外活动,合理规划实施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校教育和课余训练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活动计划等等,引导课外活动管理,保证课外活动健康实施。
2.加强队伍建设,引导活动开展
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影响、组织者和管理者,课外活动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教师除了专职的教学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课外活动打好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合理的课外活动。在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还要重视班级里的活跃分子,他们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3.重视硬件配备,确保训练条件
课外活动的硬件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体育场所、设施等。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还投入必要的投资,建造必要的体育设施,添臵教学设备。
(三)加强安全教育
1、设立专项保险和基金,减轻学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中小学校是非营利机构,一旦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高额的赔偿费用学校难以承受。国家应当鼓励国内外的保险机构经营“学校责任险”业务,把学校的赔偿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还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学校自筹资金设立各级赔偿基金,鼓励社会团体设立赔偿基金,弥补意外伤害事故赔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加强保险意识,为子女投保个人意外伤害险。
2、制定相关法规,为课外活动“松绑”
国外学生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很少出现家长找学校麻烦甚至状告学校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相应的法规非常完善。反观我国,由于法律存在盲区,一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学校就处于不利的位臵。近年来,教育部、各省都相继出台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的有关条例或处理办法,其中规定,课外活动中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符合条例或办法规定情形,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可以不承担责任。条例的出台为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和有力的保障机制。但是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还不够细化和明确,而且在目前学校与学生是否为监护关系司法界还有争议的情况下,这些条例的法律位阶比较低,要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法律位阶。
3、加强舆论宣传,促进家长和社会心态的转变
条例的实施与校方责任险的推行,为课外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如果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心态不发生转变,中小学课外活动就无法长期稳定的开展下去。譬如,上述条例在社会上公布 伊始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社会各界对条例的看法不尽相同,不少人认为,这是为学校推卸责任。由此可见,即使有了相关法规的出台,仍不能保证社会舆论都站在学校一边。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媒体应当以上述条例的公布实施为契机,从中立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报道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观念。社会各界也应从关心下一代的大局出发,为中小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主动分担学校组织课外活动的风险。
4、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因此,学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到第一位,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麻痹。针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护能力差的状况,学校应当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组织课外活动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醒,防患于未然。作为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主动配合学校承担起孩子安全教育的责任。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家庭教育的配合、社会教育的规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相辅相成,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近些天来,我在**乡中小进行了一次抽样家庭教育的社会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让人值得思考。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乡学校的中学和中心小学在九十年代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另有7所村小。我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询问了一些情况,并对中学各年级学生作了份问卷调查。我的问卷共发出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调查了该校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对家长、学校教育的看法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现状。
二、调查情况
1.学生情况。我对每一份问卷都认真地看了一遍,6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5%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且我还发现,在学习目的一题中,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选择读高中或中专,有选择就业和没有考虑的。而对务农的打算极少。在学习态度一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回答认真完成作业,课堂认真听讲,但有少数的学习认为有些老师课上得不好或听不懂老师的课。对老师的看法60%的学生认为老教师的讲课方法古板,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年轻老师工作欠认真负责,和学生交流得少等等。40%的学生觉得家庭教育很不得当,望子成龙的封建观念依然存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2.家长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占63.5%,小学以下占36.7%。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外出务工、农民或从事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63.27%。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诸如孩子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有些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较低,认为高中和大学高额学费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习电工、修车、焊工等专业技能。
三、调查分析
1.受传统观念影响,教育方法不当。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既不懂孩子心理,又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更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有的则根据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教育手段粗暴,使孩子感到压抑,无所适从,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85%的学生挨过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训斥,15%的经常被父母打骂。
2.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教育的家长少。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相当关心,但与老师的联系极少。在调查中60%以上的学家从未主动打电话给班主任或学校联系,25%的家长从未专程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家长与学校缺乏很好的理解与沟通,同时也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3.身教重于言教的家庭教育观念得不到落实,部分家长行为缺陷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如家长吸烟、讲粗话、赌博、不讲卫生、不爱看书读报、看黄色录像等等,他们只图自己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毫不避讳地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关于模仿的孩子仿效,其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四、调查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家长)来看:
(一)许多家长都能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希望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做出了不少努力。由于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二)一些家庭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带来新的问题。不少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较高,重分数,重功利,忽视对子女道德、人格、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引导。
(三)存在问题学生,这大都与问题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缺陷直接相关:离异、单亲、暴力、重男轻女、贫困、父母文化素质低;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方法不当;外出务工家庭放松
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给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都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不良背景。
(四)家长重视与子女的沟通,但沟通时间较少,缺乏沟通的技巧。家长与学校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从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引导来看:
(一)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不少,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学校都能发挥应有作用,但也有少数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担负起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
(二)缺少专项经费,使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和网络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制约。
(三)目前**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专刊、专栏不多,缺少一些可供孩子参与实践的栏目。
(四)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去之处太少。
(五)留守流动儿童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监护人要切实发挥作用。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投资同时,还是加强精神方面教育,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学习。作为农村孩子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而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四)建立农村家教组织网络。在县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有了一定基础,但在农村家长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因此,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推动创建各类家庭教育组织,如:农村留守流动人口家长学校、暑期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咨询站等。要积极培养农村家庭教育骨干,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家教工作队伍。要依托阵地,积极推广成功家长特别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典型和经验,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的主题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农村向家长传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传授如何营造温馨和睦、民主宽松、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的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
(五)扩大宣传,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推进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开办家教园地、父母之友、家长课堂等家庭教育专题、专栏节目,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以及“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理念,使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家教方法走进千家万户。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家庭教育的配合、社会教育的规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相辅相成,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近些天来,我在**乡中小进行了一次抽样家庭教育的社会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让人值得思考。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乡学校的中学和中心小学在九十年代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另有7所村小。我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询问了一些情况,并对中学各年级学生作了份问卷调查。我的问卷共发出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调查了该校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对家长、学校教育的看法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现状。
二、调查情况
1.学生情况。我对每一份问卷都认真地看了一遍,6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5%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且我还发现,在学习目的一 题中,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选择读高中或中专,有选择就业和没有考虑的。而对务农的打算极少。在学习态度一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回答认真完成作业,课堂认真听讲,但有少数的学习认为有些老师课上得不好或听不懂老师的课。对老师的看法60%的学生认为老教师的讲课方法古板,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年轻老师工作欠认真负责,和学生交流得少等等。40%的学生觉得家庭教育很不得当,望子成龙的封建观念依然存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2.家长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占63.5%,小学以下占36.7%。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外出务工、农民或从事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63.27%。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诸如孩子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有些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农活家务一大堆,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较低,认为高中和大学高额学费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习电工、修车、焊工等专业技能。
三、调查分析
1.受传统观念影响,教育方法不当。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既不懂孩子心理,又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更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有的则根据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教育手段粗暴,使孩子感到压抑,无所适从,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85%的学生挨过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训斥,15%的经常被父母打骂。
2.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教育的家长少。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相当关心,但与老师的联系极少。在调查中60%以上的学家从未主动打电话给班主任或学校联系,25%的家长从未专程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家长与学校缺乏很好的理解与沟通,同时也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3.身教重于言教的家庭教育观念得不到落实,部分家长行为缺陷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如家长吸烟、讲粗话、赌博、不讲卫生、不爱看书读报、看黄色录像等等,他们只图自己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毫不避讳地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关于模仿的孩子仿效,其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四、调查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
许多家长都能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希望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做出了不少努力。由于缺乏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家庭教育苍白无力。
一些家庭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带来新的问题。不少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较高,重分数,重功利,忽视对子女道德、人格、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引导。
存在问题学生,这大都与问题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缺陷直接相关:离异、单亲、暴力、重男轻女、贫困、父母文化素质低;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方法不当;外出务工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给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都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不良背景。
家长重视与子女的沟通,但沟通时间较少,缺乏沟通的技巧。家长与学校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从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引导来看:
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不少,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学校都能发挥应有作用,但也有少数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担负起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 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
缺少专项经费,使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和网络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制约。
目前**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专刊、专栏不多,缺少一些可供孩子参与实践的栏目。
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去之处太少。
留守流动儿童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监护人要切实发挥作用。
五、对策与建议
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投资同时,还是加强精神方面教育,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学习。作为农村孩子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而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3、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中的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等。
4、家长应是儿童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建立农村家教组织网络。在县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 构、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有了一定基础,但在农村家长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因此,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推动创建各类家庭教育组织,如:农村留守流动人口家长学校、暑期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咨询站等。要积极培养农村家庭教育骨干,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家教工作队伍。要依托阵地,积极推广成功家长特别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典型和经验,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的主题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农村向家长传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传授如何营造温馨和睦、民主宽松、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的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
扩大宣传,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推进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开办家教园地、父母之友、家长课堂等家庭教育专题、专栏节目,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以及“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理念,使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家教方法走进千家万户。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生道德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生发育普遍提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因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性与生理发育的超前性的矛盾,引发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诸多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意识差、厌学情绪及“早恋”等,必须认真解决。
其一,社会公德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市场经济正处在与计划经济的接轨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一切向钱看”的思潮严重侵蚀着中小学生的心灵,这是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有的家长热衷于抓经济而忽视子女教育。有的认为“树大自直”,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从而助长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另外,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健全,也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因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有的中小学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行动上却大搞“升学教育”,以至学校德育工作或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不能得以解决。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学校应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重视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家长必须言传身带,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熏陶,使青少年从师长的身上找到做人的规范。
其二,尊师意识差。“尊敬师长”,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但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出现了师生关系淡漠乃至情绪对立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改善师生关系、增强中小学生的尊师意识是系统工程。国家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法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发放,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各行各业要树立“尊师重教”风尚,真正使教师职业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和业务进修,提高自素质,为人师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以密切师生关系。
其三,学生节俭意识差。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是当代农村中小学生的另一倾向。如有的“零嘴”不断,有的甚至汽水喷同学,遭踏父母的血汗钱。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补偿心理”。觉得前几年条件差,自己的童年很寒酸,不能让孩子再过那种穷日子。二是“攀比心理”。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在同龄人面前低人一等,于是“打肿了脸充胖子”。三是学校教育不力。教师们认为那是学生的私事,该由家长管。
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认识。要通过家长学校等到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从而使家长对孩子“爱而不溺”,从小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学校社会应大力弘扬“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四,厌学情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功近利”,急于赚钱。在利益的诱惑下,有的家长鼓励孩子辍学赚钱。一是“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教师往往把目标定在培养“尖子生”上。结果,许多学生因学习“不跟班”而丧失学习信心。一是因学籍管理的弊端,一些辍学生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学历证书等。但笔者认为,上述原因仍是表象。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有的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某些素质低下的人却能通过非正常渠道找到一份好工作。对此,家长、学生只能无奈地慨叹。试想“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谁还肯发愤读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出路仍寄希望于改革。只有革除“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的弊端,任人为贤、量材使用,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激发农村中小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其五,“早恋”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性”意识觉醒提前。中小学生“性”行为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早恋”现象是社会产物。首先不健康影视、书刊、网吧等,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是“性教育”的不力:社会缺少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性教育”措施;父母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学校“性教育”的形式主义等,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农村中小学的“早恋”现象,必须持积极的疏导方针。一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早恋”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性观念教育,进行积极向上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于学习,从而健康地成长。
其六、“网恋”现象。随着农村电脑的增多、网络的普及,一些中小学生开始迷恋“网络”。有的因上网影响了健康,有的因上网而荒废了学业。对此,许多家长忧心忡忡,无可奈何。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认识世界开启了一扇窗口,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但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正处在逐渐形成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经不起强刺激和低级趣味的诱惑,有的在网络世界迷失了自我。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一方面,家长必须切实加强对家庭电脑的管理,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干预孩子无节制的上网。学校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文明上网”,拒绝色情诱惑,争当文明青少年。另一方面,软件开发商应多生产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软件,使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的监管,不断净化网络市场,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在学校的反映。我们深信,只要不断深化改革,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系列指示,一定能使农村中小学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从而使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状况调研
农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状况调研
摘要:在当今的中国,书本上的知识十分重要,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很难在社会上取得大的成就,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知识如此,社会实践也亦如此,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的暑假生活状况进行调研,找到有效安排学生假期生活的方法,使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的人才。
关键词:中小学生;暑假生活;调研;总结;建议
1.调查背景
1.1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农村小学生度过暑假的情况,来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针对性的安排小学生的假期生活。
1.2调查时间和对象
从2011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6日对重庆**龙市镇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的渡过情况进行调查。
1.3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和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
2.调研内容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的暑期生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电话访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暑期生活方式:
2.1暑期出游
旅游是让学生在整个暑期感到最兴奋、最激动的活动内容,这主要得益于现在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让孩子出去多长长见识,开阔眼界,已成为家长的一种共识,农村的学生主要是以科技馆,公园游玩和爬山等形式出游,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意识的不断改变,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实践有了更多的重视。
2.2参加培训班
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选择了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其中参加体育方面的培训班人数几乎为零,参加音乐方面的培训班人数还不到2%,其他都是参加有关所学课程如语数外的培训班。
那么对于语数外培训班,学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初三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出于自己马上要升学考试的需要,学校竞争十分激烈,这有利于考上一个自己满意的学校。其余学生,很多是因为家长的压力,同学们都在补习,备感压力很大,才不得已参加补习班。现在社会都在提倡为中小学生减负,但是我认为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假期中学校老师都布置了不少的作业,据调查表明68%的学生每天都要挤出1——2个小时来做老师规定的作业,12%的学生每天甚至要挤出4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做作业。
2.3上网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调查显示,暑期上过网的学生平均每次上网1——2.5小时的占51%,2.5——4小时的占21%,1小时以下的只占28%,而“最多一次上网时间”的调查显示:竟然有8%的同学在6小时以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学生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了解与掌握以前我们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增加知识量,同时若无法正确对待它,也将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对很多未成人的学生来说很难正确区分有用的信息,一些信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可能因此影响学习与生活,这些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警惕。
2.4看电视
我想每个家庭拥有电视机,早已不再是新鲜事,随着有线电视的扩容,现在电视频道更多了,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再加上暑期高温持续,家庭空调比例的上升,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留在家里。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每天都要看电视,而且63%的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也就是说:看电视是学生暑期生活最重要、最普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活动。
3.调研总结
调查显示,学生在长达两个月的暑期生活中,除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参加补习班、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或由家长带出去旅游外,其余时间基本处于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让人感到十分担忧。
3.1学习压力仍然过重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各个学校也已减轻了学生在假期的课业,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迫切,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最优秀的补习班、最优秀的辅导老师,科学与数学自然重要,语文和英语也不能落下,结果学生上午补理科,下午补文科,晚上还要练钢琴。而大部分学生对培训和补习是带有抵触情绪的,由于年龄小,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是害怕家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一般只要家长有这方面的要求,做出参加培训或请家教补习的安排,他们也就接受了。
3.2网吧,健康成长的隐患
网吧、游戏厅和野浴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据调查,我校有不少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池塘洗澡、野外钓鱼,既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但也是家长最为担心的事。
4.建议
4.1学校与家长共同努力
学校应致力于组织一些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夏令营活动。比如说学生的短途旅游,让学生自愿报名,允许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让家长融入其中,也解决了学校的安全顾虑;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确定一些主题,比如说环保、调研、慰问等内容,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调查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名人名事,挖掘故乡的文化内涵等活动;还可以建立学生暑期科普活动基地,开展暑期科普活动,中小学生暑假读书动手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览,参加小型的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加拥军优属活动,为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做好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强学生自学、自立、自强、自律的能力。
4.2家长重视
家长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学习是孩子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但不是孩子的全部,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学生怎样能真正的成长还是需要家长的重视。家长需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关心孩子的需要,努力为漫长而枯燥的暑期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4.3社会的重视
祖国的花朵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社会对祖国花朵的培养应该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暑期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少工委、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要多组织一些下乡活动,让农村中学的学生也能享受城镇的优越文化资源。同时要大力开展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视野为宗旨的音、体、美、劳、电脑、航模兴趣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各项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在暑期可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各种娱乐室,让学生度过一个健康,愉快,充实,安全又有意义的假期。
暑期社会实践无论是对中小学生还是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学生能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接触到一些学校里所接触不到的事情、学到无法通过课本来学习的社会知识。我们希望社会、家庭、学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自己能够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