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河东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关:政务网
时间:2008-9-10 17:33:00
(2006年1月7日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加快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全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认真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政策取向、主要举措等做了全面规划,是我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时期取得重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战胜了包括非典疫情在内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0.8亿元,比2000年的22.1亿元增加1.75倍,年均增长22.5%。结构调整步入优化提升新阶段。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3%,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品。区级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突破7.65亿元,比2000年的2.14亿元增加2.57倍。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骨干企业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公司和街道工商实业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5%。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区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清理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开展了清费治乱、改善投资环境等系列服务活动。科技、教育、卫生、住房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签订直接利用外资项目41个,直接利用外资额5487万美元,在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1个。对外贸易继续拓展,五年累计外贸出口额达5272万美元。加强了与全国60多个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协作,对内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内资大项目70余个,直接利用内资29亿元。
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累计拆除危陋房屋24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500万平方米,大型公建项目近百万平方米。配合全市新建、改造了12座桥梁和东南半环快速路、津滨轻轨、地铁二号线等重点工程。完成了月牙河、护仓河、北排污河改造工程和京山铁路沿线综合治理整顿。新建翻修排水管道22.3公里。新建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6%。积极推进蓝天、碧水、细胞、安静等环保工程,提前一年实现环境保护总量控制目标。加大了市容环境清整力度,城市面貌不断改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创办科技园区6个,发展民营科技企业750家,专利申报1150项。获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11项获市级以上奖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布局调整效果良好。“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示范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批社区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家庭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形成特色,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全国比赛奖牌153枚。建立了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覆盖率达95%,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初步建立了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社区建设得到发展,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和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荣誉。连续四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档案、国防教育、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建设稳步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和再就业体系进一步健全,“4050”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人。创建了爱心编织站,实现了灵活就业。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各种服务内容相配套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4元。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综合整修旧楼区327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1326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88%。加强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突出,9个单位和社区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集体。依法治区步伐加快,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河东区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等外部环境为我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天津也为河东区发展带来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深刻认识并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服务,顺势而为,乘势发展,对拓展我区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海河全长72公里,我区拥有其中心城区段32公里中的8.2公里综合开发区间。随着海河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效应的逐步显现,必将为我区发展服务业,建设文化旅游基地和完善城市景观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随着我市现代服务业“四大服务功能”和“六大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我区大力发展沿河、沿桥、沿路、沿站的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五是河东区积聚能量的释放。区委、区政府制定实施的“三个基地”建设规划,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急难问题,办成了许多长远起作用的大事,为“十一五”加快发展集聚了能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区也面临制约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资源、能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的供求紧张,必然影响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很难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活力不强,现代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公共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的难度加大。五是区域间竞争加剧。各地区都在竞相加快发展,我区如何在竞争中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实现新的跨越,也将面临新的考验。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团结奋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方针
总体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区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坚持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加速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和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全区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河东。
(二)遵循原则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必须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三)功能定位
河东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是距滨海新区最近的中心城区。根据中央和市委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以及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河东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是:立足河东,依托海河开发,融入滨海新区建设,面向天津及环渤海区域发展,努力建设成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直沽文化旅游基地、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和开放型、服务型、和谐型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战略目标
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友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以上;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20%以上。
2、社会进步主要预期目标
----社会事业支出占区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4%;
----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和完成率达到100%,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达到95%;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城区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
----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10%以上。
3、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环境空气二级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0%以上;
----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93%。
三、融入滨海新区 依托海河开发 借势发展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是我区加快发展里程中最明显的有利条件。抓住和用好这两个有利条件,必将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融入滨海新区的思路和重点任务
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市委“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丰硕成果,是天津发展面临的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区是距滨海新区最近的中心城区,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于新区发展,充分借助新区的交通航运、产业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人才聚集、旅游休闲等优势,带动河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按照“真诚服务、主动融入、学习借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借势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好融入滨海新区这篇大文章。一要,融入滨海新区高度开放的空间。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热潮,成为国际国内大公司、大集团投资的热点,成为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的创业热土,成为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之地。我们要借助这些优势,主动融入新区对外开放的空间,发挥我区资源优势,带动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二要,融入滨海新区政策趋动空间。进一步建设好滨海新区主要靠天津自己的力量,同时国家也会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借助政策趋动的优势,加强“三个基地”建设项目与新区项目合作,力争把新区的政策优势转化为我区加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三要,融入滨海新区体制创新空间。学习新区发展理念,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原则;学习新区建设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环境;学习新区改革创新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能够激发企业活力、有利于社会财富聚集及充分涌流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依托海河开发借势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任务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做出的“大力发展海河经济”的重大决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历史性的意义。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必将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巨大的商机,增加就业岗位;必将带动海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县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创造条件;必将带动城市环境建设,使津城更加壮观美 丽,展现大都市的形象;必将带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经过两年多的开发,海河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按照“依托海河开发、利用有效资源、打造特色节点、辐射‘三个基地’、促进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海河沿岸的土地、文化、景观、品牌等资源,围绕六个主体目标,四大功能区和十项基础工程等重点建设任务,发挥我区海河岸线长、跨河桥梁多、立体交通体系较完备的优势,着力建设好海河上游河东区段的三大节点,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五个聚集区”和“三条商务发展带”的形成。一要,借助海河沿岸中心商务区节点开发的优势,建设以南站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沿河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辐射带动十一经路、新开路、卫国道三条商务大道的形成。二要,借助海河沿岸文化旅游节点开发的优势,建设大直沽地区“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辐射带动沿河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的形成。三要,借助海河沿岸大型会展区节点开发优势,建设天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区,辐射带动会展娱乐经济带的形成。四要,借助海河沿岸工业东移的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园区。五要,借助海河沿岸景观建设节点的开发优势,建设展示现代都市风貌的沿河、沿桥、沿路景观带。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的要求,以楼宇经济为重点,依托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全面建设现代商务商贸物流基地,打造高档次的服务业品牌,刺激和引导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1、完善规划布局。加快实施发展现代服务业“五区三带”规划,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建设,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力强、特色明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五个聚集区”,即:天津中央商务区(CBD),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大直沽“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规划建设集洋务运动、直沽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观光区;天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区,规划建设立足天津,辐射京冀和环渤海地区的会展标志性聚集区;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知名品牌云集、特色突出的商业聚集区;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规划建设与滨海国际物流中心相连接,面向“三北”的物流聚集区。“三条商务楼宇发展带”,即:规划建设十一经路金融商务发展带、卫国道商务商贸发展带、新开路商务商贸发展带,逐步形成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轴心的向中心市区、滨海新区和交通枢纽地区辐射的三条商务大道。
2、重点发展行业。要体现特色,全面推进,重点发展三大类十个行业。“三大类”即: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业;与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服务业;与人民群众最终消费相关的消费型服务业。“十个行业”即:一是金融保险业。建设天津中央商务区(CBD)和十一经路金融街,做好沿线商务楼宇的开发调整置换,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企业落户河东,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功能。二是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建设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新建和改造9大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150亿元。三是楼宇经济。以发展总部经济、研发机构为重点,沿十一经路、卫国道和新开路建设一批高档楼宇,推动企业总部、物流货代、工程设计、中介咨询、营销中心等品牌楼宇建设,形成一批集公寓酒店、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增强聚集功能,提 高规模效益。四是文化旅游业。搞好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打造“洋务溯源”文化旅游观光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五是会展服务业。发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天津中央商务区(CBD)等载体作用,引进国际会展中介机构和专业公司,提升会展功能,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六是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河东”,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三大网络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融合。七是商贸流通业。规范大型超市,发展连锁店、专卖店、特许加盟店等新型业态;加快商业区和商业街的建设,重点建设嘉华商业聚集区、阳光星期八等特色商业街和金耀、帝旺等星级酒店;对天津站后广场和轻轨、地铁二号线等若干个站口做好预留规划,发展交通枢纽型商业。八是房地产业。完善房地产业发展体系,加大商务楼宇开发力度,积极发展健康、绿色、环保、节能省电型住宅。九是中介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中介服务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会计师、广告等中介服务业,促进中介服务业聚集发展。十是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休闲娱乐服务、体育健身和特殊生活服务等专业公司。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充分发挥老工业区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扩张规模和总量,加快推进都市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创造河东工业新优势。
1、加快工业载体建设。按照都市工业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完善工业发展布局。建设“两园和若干个工业小区”。“两园”即:金地物流工业园,位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工业园,位于本市静海县,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若干个工业小区”即:围绕加工制造业为滨海新区配套服务,重点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械制造、包装材料、纺织和食品加工等功能各异的二号桥、天钢、春华等工业小区、楼宇工业园。加快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营造工业经济的行业集聚规模。加强规范各类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服务工作网络,探索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新模式。
2、做优做强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针织、服装、设备制造、加工配套和装饰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开发新产品,提升工业经济档次。发展一批适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清洁型、节能型、低耗型产业和产品。继续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机械加工、医药、日用化工等市场前景好的产业。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大力推进再生水的利用和先进节水设备器具。大力推进各种原材料的消耗管理和再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的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组织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立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和机制。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驻区大企业的人才、技术、学科优势,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 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科工贸一体化转化,帮助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开发与投入,以具有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企业为龙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融通、项目引进、产品推介等手段,吸引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一批“专精特新”的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3、积极创办科技园区。重点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帅超、帅越、帅先、帅达科技园和医药生物技术、地热技术、环保新技术、风力发电节能技术、通风机械和电气传动技术等产业孵化器。加强园区管理,建立动态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引进重大项目,以园区的发展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五、科技教育与人才
加快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强化人才资源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水平教育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信息、中小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院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市场开拓竞争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增长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实现科学普及的社会化。
(二)发展高水平教育
加快教育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减负工作要求,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督导评价体系。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均衡化普及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学段教育,确保各项教育指标完成。大力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社区学院建设,构建完善的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资源网络,努力创建学习型新城区。职前教育培训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力争达到70%以上。积极创办天津和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在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一批规范化学校和幼儿园,建设2所历史名校,完成4至5所优质高中校建设,再建1至2所示范性幼儿园,推进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库和校园网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面向21世纪新型产业体系和管理与科技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200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占2%,大专以上学历占80%。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发挥柔性引才的积极作用,实现引才、引智与引资工作的衔接与沟通。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奖励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建立对高 级技工、各类专业化劳动者等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支持各种教育和培育机构,利用现有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为“三个基地”建设培育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体制改革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基本形成公正透明、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实现政府工作重心向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规划引导、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转移。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发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办理许可、效能监察、要素配置、社会服务等平台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实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服务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中介组织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对财政资金有效、全程监控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集体采购范围。逐年增加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满足公共需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落实《公务员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深化企业改革。全面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继续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有商业公司、区属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进国有骨干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机制,建立出资人制度,健全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文教体卫等公益事业及法律允许的一切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经济的改制与资本重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重点抓好私营企业十大行业排头兵。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鼓励企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6%,占全区比重的60%以上,实现税收占区级税收的60%以上。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规范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加快建设面向区域的产权、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探索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监管信息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同业自律系统、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1、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顺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的新趋势,加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投向 的引导,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大公司、大集团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和有关政策。提高出口型企业对外贸易质量。
2、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三大招商项目平台,即:园区项目平台,抓住工业战略东移和大中型企业重组、并购、嫁接改造的机遇,整合企业资源,创办和完善各类工业园或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制造加工业投资建厂;商务楼宇平台,抓住海河综合开发和城市拆迁改造机遇,整合开发沿河、沿桥、沿路、沿站各类商务楼宇,吸引更多国内外地区总部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投资性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市场载体招商平台,抓住我市市场调整机遇和五大功能区建设,整合开发各类市场资源,培育和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大市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
3、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市政府在国外搭建的商品生产销售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积极做好国外、境外驻津商会、协会等组织的项目对接和洽谈,组织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与外商、外企搞好合作。协调组织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境外开展投资洽谈活动。大力发展劳务出口合作业务。加强与各兄弟省市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七、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区现代化水平。
(一)交通
按照市大交通体系规划,完善区“七纵八横”道路网络,构建以天津站后广场为枢纽,中心区域为节点,公铁快轻并举,干支线相连,贯通全市,通达各地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配合全市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即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拓宽改造海河东路延线等12条道路、新建奉化桥等15座桥梁、津滨高速轻轨二期工程、地铁二号线工程和新建3个地下停车场工程。完成23条旧路的整修和拓宽改造任务。
(二)能源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提高供热、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处理能力。加快电网建设,配合全市搞好22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大型集中供热锅炉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施小锅炉并网改造,发展区域型或规模集中供热,每年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解决住宅小区电、气配套漏项问题。
(三)排水
重点建设低洼积水片的地下排水设施,提高防汛排水能力。建设污泥处理厂,结合路网改造,加快建设和改造雨水泵站,实现雨、污分流,消除雨污水排放空白区。
(四)住宅建设
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适度增加普通商品房和中高档商品房开发数量,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节能型住宅。开发建设商品房500万平方米。改造鲁山道小二楼、东宿舍、郑庄子等8大片100万平方米旧危房。
(五)城市管理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完善功能设施配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为目标,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市容环境整体质量。继续推进旧楼区改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违法搭建、设摊占路的整治力度。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城区垃圾全过程处理,建设10座垃圾中转站,改造公厕32座。
八、保护生态环境
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努力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城区。
(一)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细胞、安静等环保工程,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成果,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和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改善城区环境质量。推行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80%。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8%以上。完成区内1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燃和并网工作,对10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设施,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8%。综合治理城市声环境,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二)绿化景观
提高城区的绿化水平和品位,创建绿色家园式的园林城区。综合整修主干道绿化带,规划建设一批街景广场、绿地广场、小区绿地、庭院绿地。结合市城市道路拓展和路网加密工程,建设城区主干道和水系两侧绿化带,建成环水和环路绿化带。新建8个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主题公园。
(三)生态宜居
围绕创建环保型、生态型、智能型居住区,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居住区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重点建设太阳城等6个生态小区。对居住区的结构形态、开放空间等要素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完善绿地、休闲、娱乐、健身等公用设施,推广安全、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回用再生水、分类收集处理垃圾,构建舒适、健康、安全、优美的宜居环境。
(四)景观工程
继续实施景观道路整修工程。重点建设展示历史风貌和民俗特色的8个城市雕塑群。围绕“三环、两河、五线”,建设十一经路—新开路—东兴路—张贵庄路—卫国道—六纬路—成林道—津塘路环形商业景观路和月牙河、海河岸线景观带,13个交叉口及海河沿岸特色景观区建设。加强城市夜景照明、建筑物外立面管理,保持建筑物外观色彩协调、整洁美观,形成现代形象和历史文貌的景观走廊,打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容貌。
九、构建和谐城区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和谐新城区。
(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加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开发社区就业服务。继续做优、做强以吸纳下岗女工为特色的“爱心手工编织”项目。加快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统筹的就业制度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落实再就业各项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实施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援助,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实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到2010年,城区劳动法定年龄段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贫有所济。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实施社会福利与救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筑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保障,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建设社会福利机构,到2010年,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全面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推动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4、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按照“强区富民”的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城区居民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收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机制,企业职工收入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注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努力实现人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二)繁荣城区特色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充分发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洋务溯源在直沽”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挥社区文化网络功能,完善区、街及居委会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每个街道建成1个市级达标文化活动中心,每个社区建成1个图书室。积极开展富有河东特色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办好“河东家庭文化艺术节”和“社区文化艺术节”,推动群众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建设直沽文化艺术中心、河东文化大厦、新闻大厦、档案馆等设施。
(三)保障公民健康与安全
1、构建公共卫生安全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城区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安全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救治网络,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应急处置中心和区防病站,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建立卫生监督机构,加大对卫生全行业、食品卫生和医疗市场的监管。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改造建设区结核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等4所专科医院,新建丽苑医院,扩建中医医院,整合改建津东和赤峰医院。继续推进卫生体制改革。
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加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提高群众体育活动水平。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遇,积极推进竞技体育活动,以足球为重点,以田径为基础,抓住击剑、游泳等优势项目,提高篮球、排球的竞技水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多功能综合体育训练 中心和一批社区体育设施,确保每万人拥有健身场所6个,参加经常性体育活动人数占总人口的50%以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制定发展规划,组建足球俱乐部实体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
3、夯实和谐社区基础。坚持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公众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民服务的新格局;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卫生、文化、治安、环境等建设相结合,努力构建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的新载体;坚持硬件设施改善与有效管理使用相结合,努力构建促进社区和谐的新阵地;坚持妥善协调利益关系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相结合,努力构建不断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规避风险、促进和谐的新机制;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努力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构建区、街和社区居委会组成的集家政服务、托老幼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多样化服务,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级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建筑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85%以上的社区建成示范达标社区,各街道都要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中心、社区图书室、达标文化站和残疾人服务站,实现互联网管理。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严格按照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完成各项人口控制指标。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低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机制和管理体制,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管理。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5、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围绕创建“平安河东”,建立公共安全防控四大体系。着力建设警防、民防、技防紧密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城区防空、防灾一体化的人民防空体系;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应急救援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公共卫生、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及社会治安等方面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河东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区防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防汛储备库。完成对公安派出所的改、扩建任务。加强国防动员工作,积极探索中心城区国防动员工作的新途径,使人民武装、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工作有明显提高。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机制。健全仲裁机制,维护城区社会稳定。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实施依法治区,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进法律进社区和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加强以“五五”普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健全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全面提升社会法治化的管理水平,使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政府的法律责任意识,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法律责任,依法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建立科学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调研论证、专家咨询和公示、听证制度,对事关全局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依照程序广泛征求意见,提高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使行政决策更加科学规范。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落实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监督措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提高综合执法效能。落实行政复议和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企业、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完善民主评议和行政监察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惩罚力度。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教育,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全面推进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楼院的创建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十、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经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区政府负责全面组织、推动,并通过年度计划实施,各相关部门负责各项任务的落实,区规划和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做好协调、监督。实施中如确需对本规划《纲要》进行修订,须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宏伟的,任务是艰巨的。全区各方面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全面实现“三步走”和“三个基地”建设目标及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天津市商务委《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河东区发展计划委《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筛选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河东区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截至今年元月份统计共计2337户,营业面积430592.2平方米。其中,餐饮业692户,营业面积118954.6平方米;小百货、小食品、小便利店564户,营业面积47023平方米;大中型超市16户,营业面积119800平方米;物回点29户,面积4192平方米,物回车辆326辆;五金、土产、修配行业324户,营业面积19337.6平方米;美容美发、洗浴业621户,营业面积4839平方米。全区原有国营、集体商业公司9个,独立法人单位95个,自然网点524个,从业人员1959人。2004年全区零售额完成15.5亿元。
全区16个大中型超市万米以上的5个,经营面积6.3万平方米,中型的11个,经营面积56800平方米,从业人员3987人。全区农贸摊群市场37个,总面积142682平方米,其中改造提升为菜市场的4个,面积9555平方米。
近年来在“优二强三”战略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中,个体、民营、内外投资势头不断升温,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据经贸委系统统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47026.8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1058.46万元,增长51%。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000年的736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4549.04万元,增长109.8%。税金由2000年的2370.85万元增加到2004年2500万元,增长5.4%。
(二)存在问题
l、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全市第四,与国际港口大都市的地位不适应。
2、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较慢,实力较弱。我区的餐饮业、超市占的比重较高,而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3、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行业较多,而大型商场、高档专卖店非常少,商业中心未形成气候,造成我区高档消费外流,对区域外消费没有吸引力。
4、辐射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很少。商品辐射功能较弱。
5、开放程度不高,外资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很多服务领域没有完全放开,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领域也没有完全放开。
6、服务业设施分布不合理。偏远地区和大部分新建社区缺乏商业、服务业网点。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明确提供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四大功能、着力完善现代服务业六大体系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证措施。我区位于中心市区东部,傍站、沿河、近港,是市区与滨海相联接的前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有客、货两站,快速公路即将竣工,具有优越的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优势。工业战略东移,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在大力发展传统商业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集中优势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载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商业布局,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拓展新的经营业态,加快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营造现代化社区商业环境,努力使我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区尽快成为天津市经济
最重要、最富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化城区之一。
(二)发展机遇
当前河东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一是全市工业战略东移,腾出大量的仓储和工业用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国际产业的发展重点趋向服务业。我国
加入WTO进入过渡期,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陆续对外开放。河东区邻近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对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分有利。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区作为海河综合开发的重要节点,为打造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
带,为全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是制造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的要求。五是信息技术、高科技的迅猛发
展为提升现代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创造了条件。奥运经济也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面临挑战
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现代服务
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内许多地区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
服务业发展先机;我区的基础较低,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要快速
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全区上下齐心付出更加辛苦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我区
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
进,实现全区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
越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市定位,赋予滨海新区以振兴北方商
埠为目标,以海河综合开发为重心,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立足于满足群众服
务需求,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为主线,以发展高聚集、强辐射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外向
型格局,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沿河、沿路、滨海前沿的优势;着力构建以现代商贸、现代
物流、旅游、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服务功
能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强规划和政
策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总体目标和“三个基地”
建设的规划设想,尽快建成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五
个聚集区”、“三条发展带”。即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洋务溯源”旅游区、天津环球交易中
心智慧城、新开路商务商贸服务区、津滨大道集散物流区和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卫国道商
贸商务发展带、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扩大服务总量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
亿元以上,年增长24.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以上。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5.99
万人,累计达到11.2万人。
(三)重点任务
1、五个聚集区
①南站CBD中心商务区。位于六纬路、海河,十一经路、六经路之间区域,占地29.68
万平方米,是天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河东区现代服务业最具亮点的聚
集区。规划定位:在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投资100多亿元,建设1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
公设施、数码城、高级酒店、金融中心、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海河艺术中心、餐饮娱乐等
设施,使其成为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②“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位于中环线、十五经路、海河、京山线之间,占地3.11平方
公里。该地区是海河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天津市最早的聚落和商埠漕运之地。规划定位:
充分挖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洋务溯源在直沽”主题,投资67.4亿元,建设“一街两片”,即直沽文化旅游街、北园公园和柳墅行宫。在“一街两片”上重点开发建设17个项目。即:
洋务文化技术中心、天妃宫二期、海河图书大厦、津沽大戏楼、体育场馆、商务会所、东城
商务坐标、直沽文化商贸城、海峰商贸楼、酒文化大世界、现代娱乐城、武备学堂近代军事
展览馆、北洋水师学堂会馆、北洋机器局、洋务运动纪念小品、天妃码头、柳墅行宫花园酒
店。总建设面积47.8万平方米,总投资67.65亿元。采取文旅结合、商旅结合方式,构建
水景旅游线和以展示洋务运动等中国历史文化的多点景观。形成集洋务文化、休闲旅游、建
设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区,成为天津市“洋务溯源”旅游板块。
③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区。位于武当路、月牙河、河东区界、津塘路之间区域,总
占地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河东界内1.2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工业战略东移后,置换
出大量的发展空间,德国赫尔佐科国际公司拟在该地区投资12亿美金,开发建设“天津环球
交易中心智慧城”。在河东界内重点建设技术支持、物流中心、世贸中心、俱乐部中心。在中山门轻轨站,投资3.5亿元,建设5.7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1楼用于停车场;2—4楼为
综合性超市;5楼为餐饮和娱乐场所。
④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位于京山铁路复线、新开路、华昌大街、华龙道之间区域,占地2.1平方公里。是天津市铁路、汽车客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它连接中心市区和滨海
新区,辐射河北区和东丽区,已基本形成现代商业、商务中心的雏形。规划定位:按照建设
商业新区的目标,拟投资33亿元,建设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商务、商贸、星级酒店、高级公寓的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二期工程,与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一期融为一
体;投资3.28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若干个商务楼宇。通过新建、改造提升,使该地区大型商贸设施占地面积达34.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6.7万平方米。形成与
和平、河西老商业区“三足鼎立”的新的商业聚集区。
⑤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位于月牙河、东风立交桥、京山铁路线、程林庄路之间区域,占地2.85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我市较早的仓储物流区域。目前,该地区云集了劝华商贸广
场、家乐福超市、家世界购物中心等大型综合商贸设施和以家具家居、装饰灯饰、花鸟鱼虫、精品展卖为特色的登发、平河、天津家具街、南方灯饰城、花鸟鱼虫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面向全市,辐射三北的地区物流集散中心。规划设想:改造扩大现有5个专业批发市场,开发近40万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
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集购物、娱乐、文化、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
大型商贸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1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85万平方米的天津
首家涉外展卖中心“欧亚国际展卖中心”。通过改造提升,该地区将形成7个大型商品批发专
业市场和2个大型超市,总占地面积达73.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23.05万平方米,预计市场年总成交额可达15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年成交额超100亿元市场1个,超10亿
元市场3个,超3亿元市场1个,超1亿元市场2个,成为天津市商贸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物
流集散区。
2、三条发展带
①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南起光明桥,向北至津塘路,全长约1500米。规划设想:依托
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新建三联大厦、新亚大厦等商务楼,调整置换十一经路两侧非金融
属性的公建设施,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入驻,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度高,具有现代
服务功能的金融发展一条街。
②卫国道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顺驰桥,全长约6000米,是连接
滨海国际机场的重要迎宾线。规划设想:以迎宾线道路拓宽改造为契机,充分挖掘沿路土地
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商业设施。重点建设“顺驰·又一城”项目,该项目坐拥地铁
二号线、紧邻奥运迎宾大道卫国道。拟建规模达8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落。由国际美食街、酒吧文化街、风情地中海、健康娱乐城等别有风韵的商业设施组成,“又一城”以水为出发点,建设10000平方米的水面,形成水景相融的商业新形态。同时建设帝旺星级酒家和华津商贸
大厦等一批商务楼宇。形成以商务办公为主,汇集商业、宾馆、文化娱乐等配套功能完善的商贸商务的发展带。
③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沙柳路,全长约4600米。规划
设想:依托现有的商业设施,改造提升现有的商业网点,投资1.3亿元,进行名家装饰城三
期工程,扩建4.6万平方米。由世界五百强欧尚家族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0万
平方米的商业设施,主营百货、体育用品和建材装饰。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12.2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星期八商业街”,发展商场、旗舰店、星级酒店、专卖店等,融合发展商务楼宇、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形成以商业为主,商务服务为辅,满足居民生活
消费需要的商贸商务发展带。
3、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围绕建设“五区三带”,着力打造、培育一批为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楼宇。一是科
学规划。依托南站CBD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整合盘活一批现有楼宇;重点培育好新亚、三
联、冠福、城建、福建、裕阳、福望、津海、欧亚、嘉华10余幢标志商务楼,精心打造十
一经路、卫国道、新开路三条楼宇经济带,形成多种类型并存,点线面结合的楼宇经济集群。
二是打造五大品牌楼宇。重点打造航运货代品牌、现代设计港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品牌、总
部经济品牌、中介服务品牌五大特色楼宇。以天星河畔大厦、逸庭院为载体,借助天津港口
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动力,吸引航运、物流、货代等类企业的总部和高级物流人才入驻
“天星”、“逸庭院”,将其打造为航运物流类总部企业基地的特色楼宇;以新亚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外各类设计公司入驻,将其培育为集工程、广告、装潢、建筑、服饰等设计为一体的特色楼宇;以万隆大厦、巨福园商务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进驻该楼宇,将其打造为总经销、总代理的特色楼宇;以三联大厦、冠福大厦为载体,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将其培育为金融、保险、国际集贸集聚的总部经济特色楼宇;以兰海大厦、福信大厦为载体,吸引各类中介组织入驻,将其打造为现代中介服务业的特色楼宇。
4、“新天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河东区新开路东侧、华昌道北侧,总规划用地近20公顷,规划建设高档住
宅、生态园林、商务广场、五星级酒店和城市商业街等设施。“新天地”建筑将成为海河东岸
大型地标性建筑,建筑内涵立足于同时满足现代人群生活、文化与精神三方面需求,在更大
范围内提升天津建筑文化,繁荣海河东岸的区域经济发展。其中规划的商业街临近新开路,立足于满足个性化时尚消费,为本市又一条特色鲜名的商业步行街。
5、六纬路一条街
六纬路和十一经路十字街现有商贸企业56家,新建高档购物中心、专卖店6.9万平方
米,形成商业繁华区。依托东坡酒家、天府老妈、翠亨屯、湘君府在六纬路、八纬路、十一
经路至十四经路区域内,分别建设1.4万平方米和7900平方米两个餐饮组团,形成餐饮繁
华区。
6、九经路机电特色街
现有机电市场一个,机电商店20户,抓住大同桥和九经路拓宽的机遇,兴建商业网点,并向北长路延伸。
7、汽车专业市场
把东兴汽车交易城和旧机动车市场迁入新仓库,建设成集汽车博览、销售、装具、美容
为一体的大型汽车市场。使其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汽车专业市场。
8、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用两三年的时间建立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有区、街和社
区组成的集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功能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
构筑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现代新型社区服务平台。
①认真组织好“民心工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发展225个社区的放心
早点网点,使全区“放心早点”总数发展到300家。便民超市、便利店由目前的180家发展到
280家,为群众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商品。
②按行政区域人口计算,建设20个菜市场,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市场配备食品检
测仪器,保证食品合格。
③建设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行业齐全、经营配套的商业聚集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四个商业中心是六纬路、新开路、大直沽、中山门商业
中心;十个社区商业中心是红星路、丽苑、唐家口、万新村、大直沽、中山门、新仓库、真
理道、卫国道、世纪大道社区商业中心。
9、培育骨干企业,狠抓品牌效应
通过企业改革加速资本运作,通过吸纳社会法人,内外引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
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搞好老字号无形资产开发利用,通过科技载
体,恢复和扩大传统品牌优势。我区商业发展壮大大桥道食品店、锐新暖气片、威力克酒店
用品的基础上,挖掘老字号,如十香斋麻花、芝兰斋糕点、启源茶店、玉生香糕点等,扩大
规模,增加知名度。
10、发展中介服务业
在家政服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延伸服务,同社区商业服务相结合形成服务网络。还
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使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中介服务业发
展到280家以上。重点培育“五大特色”服务。即以航运、货代、物流、为特色的货代服务;
以各类工程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咨询服务;以总经销、总代理为特色的代理服务;以金融、保
险、典当、拍卖、国际贸易为特色的融资服务;以会计、咨询为特色的中介服务。抓住服务
业对外开放和CEPA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技术监测和认
证等中介机构来我区执业。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为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市、区八届六次会议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基
于现有的基础求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扎扎实实地
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其一要推进流通企业的改革调整,构筑现代化流通企业的规模优势。
其二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其三要加强载体设施建设的力度,兴建一批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设施。其四是政府转变其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其五是加强人
才智力开发,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培育、人才选
拔、人才储备的力度,完善用人措施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
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发展商贸流通业摆到重要位置,努力搞好服务,紧紧搞
好围绕“十一五”发展战略。在组织保证工作到位,目标落实责任明确,要加强指导,认真研
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涉及全局和整体的突出矛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适
应发展变化的情况。加强运行中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进度情况,把握运行质量,努力实现
战略目标。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
要统筹谋划,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门类,用规划引导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加强扶持。要加强和工商、财
税、土地规划、建设、房管、电力、交通、市容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研究优惠和扶持政
策,为发展我区的商贸流通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发
进一步开发招商资源,全面放开“五区三带”和楼宇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河东投资,争取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全面做好安商、助商和跟踪服务,建立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招
商服务平台,确保招强引优。
(四)强化管理
认真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在管理上要
创新,使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注重提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定
期培训,为管理者加压充电,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以新的思路推进企业的发展。
(五)整合资源
打破旧框框和传统界限,加快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地理资源、人事资
源,以资源聚资金,经过资本运行,实现资本整合,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壮大企业实力,奠
定物质基础。
(六)转变职能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河东区经济贸易委员会
第三篇: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天津市商务委《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和河东区发展计划委《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筛选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河东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河东区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截至今年元月份统计共计2337户,营业面积430592.2平方米。其中,餐饮业692户,营业面积118954.6平方米;小百货、小食品、小便利店564户,营业面积47023平方米;大中型超市16户,营业面积119800平方米;物回点29户,面积4192平方米,物回车辆326辆;五金、土产、修配行业324户,营业面积19337.6平方米;美容美发、洗浴业621户,营业面积4839平方米。全区原有国营、集体商业公司9个,独立法人单位95个,自然网点524个,从业人员1959人。2004年全区零售额完成15.5亿元。
全区16个大中型超市万米以上的5个,经营面积6.3万平方米,中型的11个,经营面积56800平方米,从业人员3987人。全区农贸摊群市场37个,总面积142682平方米,其中改造提升为菜市场的4个,面积9555平方米。
近年来在“优二强三”战略的引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中,个体、民营、内外投资势头不断升温,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据经贸委系统统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47026.8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1058.46万元,增长51%。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000年的736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4549.04万元,增长109.8%。税金由2000年的2370.85万元增加到2004年2500万元,增长5.4%。
(二)存在问题
l、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全市第四,与国际港口大都市的地位不适应。
2、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较慢,实力较弱。我区的餐饮业、超市占的比重较高,而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3、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行业较多,而大型商场、高档专卖店非常少,商业中心未形成气候,造成我区高档消费外流,对区域外消费没有吸引力。
4、辐射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很少。商品辐射功能较弱。
5、开放程度不高,外资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很多服务领域没有完全放开,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领域也没有完全放开。
6、服务业设施分布不合理。偏远地区和大部分新建社区缺乏商业、服务业网点。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环境、机遇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明确提供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四大功能、着力完善现代服务业六大体系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证措施。我区位于中心市区东部,傍站、沿河、近港,是市区与滨海相联接的前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有客、货两站,快速公路即将竣工,具有优越的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优势。工业战略东移,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在大力发展传统商业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集中优势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载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商业布局,加快连锁经营的发展,拓展新的经营业态,加快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营造现代化社区商业环境,努力使我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区尽快成为天津市经济最重要、最富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化城区之一。
(二)发展机遇
当前河东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一是全市工业战略东移,腾出大量的仓储和工业用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国际产业的发展重点趋向服务业。我国加入WTO进入过渡期,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陆续对外开放。河东区邻近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对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分有利。三是海河综合开发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区作为海河综合开发的重要节点,为打造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为全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四是制造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的要求。五是信息技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提升现代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创造了条件。奥运经济也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面临挑战
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现代服务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内许多地区都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服务业发展先机;我区的基础较低,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要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全区上下齐心付出更加辛苦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我区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实现全区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市定位,赋予滨海新区以振兴北方商埠为目标,以海河综合开发为重心,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立足于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为主线,以发展高聚集、强辐射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外向型格局,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沿河、沿路、滨海前沿的优势;着力构建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服务功能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总体目标和“三个基地”建设的规划设想,尽快建成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五个聚集区”、“三条发展带”。即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洋务溯源”旅游区、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新开路商务商贸服务区、津滨大道集散物流区和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卫国道商贸商务发展带、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扩大服务总量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增长24.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以上。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5.99万人,累计达到11.2万人。
(三)重点任务
1、五个聚集区
①南站CBD中心商务区。位于六纬路、海河,十一经路、六经路之间区域,占地29.68万平方米,是天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河东区现代服务业最具亮点的聚集区。规划定位:在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投资100多亿元,建设1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数码城、高级酒店、金融中心、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海河艺术中心、餐饮娱乐等设施,使其成为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②“洋务溯源”旅游观光区。位于中环线、十五经路、海河、京山线之间,占地3.11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海河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天津市最早的聚落和商埠漕运之地。规划定位:充分挖掘直沽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洋务溯源在直沽”主题,投资67.4亿元,建设“一街两片”,即直沽文化旅游街、北园公园和柳墅行宫。在“一街两片”上重点开发建设17个项目。即:洋务文化技术中心、天妃宫二期、海河图书大厦、津沽大戏楼、体育场馆、商务会所、东城商务坐标、直沽文化商贸城、海峰商贸楼、酒文化大世界、现代娱乐城、武备学堂近代军事展览馆、北洋水师学堂会馆、北洋机器局、洋务运动纪念小品、天妃码头、柳墅行宫花园酒店。总建设面积47.8万平方米,总投资67.65亿元。采取文旅结合、商旅结合方式,构建水景旅游线和以展示洋务运动等中国历史文化的多点景观。形成集洋务文化、休闲旅游、建设娱乐、商贸餐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区,成为天津市“洋务溯源”旅游板块。
③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区。位于武当路、月牙河、河东区界、津塘路之间区域,总占地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河东界内1.23平方公里。规划定位:工业战略东移后,置换出大量的发展空间,德国赫尔佐科国际公司拟在该地区投资12亿美金,开发建设“天津环球交易中心智慧城”。在河东界内重点建设技术支持、物流中心、世贸中心、俱乐部中心。在中山门轻轨站,投资3.5亿元,建设5.7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1楼用于停车场;2—4楼为综合性超市;5楼为餐饮和娱乐场所。
④新开路嘉华商业聚集区。位于京山铁路复线、新开路、华昌大街、华龙道之间区域,占地2.1平方公里。是天津市铁路、汽车客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它连接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辐射河北区和东丽区,已基本形成现代商业、商务中心的雏形。规划定位:按照建设商业新区的目标,拟投资33亿元,建设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商务、商贸、星级酒店、高级公寓的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二期工程,与嘉华国际商业中心一期融为一体;投资3.28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若干个商务楼宇。通过新建、改造提升,使该地区大型商贸设施占地面积达34.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6.7万平方米。形成与和平、河西老商业区“三足鼎立”的新的商业聚集区。
⑤津滨大道物流集散区。位于月牙河、东风立交桥、京山铁路线、程林庄路之间区域,占地2.85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我市较早的仓储物流区域。目前,该地区云集了劝华商贸广场、家乐福超市、家世界购物中心等大型综合商贸设施和以家具家居、装饰灯饰、花鸟鱼虫、精品展卖为特色的登发、平河、天津家具街、南方灯饰城、花鸟鱼虫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面向全市,辐射三北的地区物流集散中心。规划设想:改造扩大现有5个专业批发市场,开发近40万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集购物、娱乐、文化、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大型商贸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1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85万平方米的天津首家涉外展卖中心“欧亚国际展卖中心”。通过改造提升,该地区将形成7个大型商品批发专业市场和2个大型超市,总占地面积达73.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23.05万平方米,预计市场年总成交额可达15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年成交额超100亿元市场1个,超10亿元市场3个,超3亿元市场1个,超1亿元市场2个,成为天津市商贸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物流集散区。
2、三条发展带
①十一经路金融发展带。南起光明桥,向北至津塘路,全长约1500米。规划设想:依托南站CBD中心商务区,新建三联大厦、新亚大厦等商务楼,调整置换十一经路两侧非金融属性的公建设施,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入驻,形成功能完善、聚集度高,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金融发展一条街。
②卫国道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顺驰桥,全长约6000米,是连接滨海国际机场的重要迎宾线。规划设想:以迎宾线道路拓宽改造为契机,充分挖掘沿路土地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商业设施。重点建设“顺驰·又一城”项目,该项目坐拥地铁二号线、紧邻奥运迎宾大道卫国道。拟建规模达8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落。由国际美食街、酒吧文化街、风情地中海、健康娱乐城等别有风韵的商业设施组成,“又一城”以水为出发点,建设10000平方米的水面,形成水景相融的商业新形态。同时建设帝旺星级酒家和华津商贸大厦等一批商务楼宇。形成以商务办公为主,汇集商业、宾馆、文化娱乐等配套功能完善的商贸商务的发展带。
③程林庄路商贸商务发展带。以十一经路立交桥为起点至沙柳路,全长约4600米。规划设想:依托现有的商业设施,改造提升现有的商业网点,投资1.3亿元,进行名家装饰城三期工程,扩建4.6万平方米。由世界五百强欧尚家族企业投资10亿元,建设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主营百货、体育用品和建材装饰。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星期八商业街”,发展商场、旗舰店、星级酒店、专卖店等,融合发展商务楼宇、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形成以商业为主,商务服务为辅,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要的商贸商务发展带。
3、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围绕建设“五区三带”,着力打造、培育一批为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楼宇。一是科学规划。依托南站CBD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整合盘活一批现有楼宇;重点培育好新亚、三联、冠福、城建、福建、裕阳、福望、津海、欧亚、嘉华10余幢标志商务楼,精心打造十一经路、卫国道、新开路三条楼宇经济带,形成多种类型并存,点线面结合的楼宇经济集群。二是打造五大品牌楼宇。重点打造航运货代品牌、现代设计港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品牌、总部经济品牌、中介服务品牌五大特色楼宇。以天星河畔大厦、逸庭院为载体,借助天津港口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动力,吸引航运、物流、货代等类企业的总部和高级物流人才入驻“天星”、“逸庭院”,将其打造为航运物流类总部企业基地的特色楼宇;以新亚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外各类设计公司入驻,将其培育为集工程、广告、装潢、建筑、服饰等设计为一体的特色楼宇;以万隆大厦、巨福园商务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进驻该楼宇,将其打造为总经销、总代理的特色楼宇;以三联大厦、冠福大厦为载体,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将其培育为金融、保险、国际集贸集聚的总部经济特色楼宇;以兰海大厦、福信大厦为载体,吸引各类中介组织入驻,将其打造为现代中介服务业的特色楼宇。
4、“新天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河东区新开路东侧、华昌道北侧,总规划用地近20公顷,规划建设高档住宅、生态园林、商务广场、五星级酒店和城市商业街等设施。“新天地”建筑将成为海河东岸大型地标性建筑,建筑内涵立足于同时满足现代人群生活、文化与精神三方面需求,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天津建筑文化,繁荣海河东岸的区域经济发展。其中规划的商业街临近新开路,立足于满足个性化时尚消费,为本市又一条特色鲜名的商业步行街。
5、六纬路一条街
六纬路和十一经路十字街现有商贸企业56家,新建高档购物中心、专卖店6.9万平方米,形成商业繁华区。依托东坡酒家、天府老妈、翠亨屯、湘君府在六纬路、八纬路、十一经路至十四经路区域内,分别建设1.4万平方米和7900平方米两个餐饮组团,形成餐饮繁华区。
6、九经路机电特色街
现有机电市场一个,机电商店20户,抓住大同桥和九经路拓宽的机遇,兴建商业网点,并向北长路延伸。
7、汽车专业市场
把东兴汽车交易城和旧机动车市场迁入新仓库,建设成集汽车博览、销售、装具、美容为一体的大型汽车市场。使其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汽车专业市场。
8、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用两三年的时间建立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有区、街和社区组成的集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商品配送、物资回收等功能为一体的三级服务网络。构筑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现代新型社区服务平台。
①认真组织好“民心工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发展225个社区的放心早点网点,使全区“放心早点”总数发展到300家。便民超市、便利店由目前的180家发展到280家,为群众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商品。
②按行政区域人口计算,建设20个菜市场,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市场配备食品检测仪器,保证食品合格。
③建设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和十个社区商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行业齐全、经营配套的商业聚集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四个商业中心是六纬路、新开路、大直沽、中山门商业中心;十个社区商业中心是红星路、丽苑、唐家口、万新村、大直沽、中山门、新仓库、真理道、卫国道、世纪大道社区商业中心。
9、培育骨干企业,狠抓品牌效应
通过企业改革加速资本运作,通过吸纳社会法人,内外引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搞好老字号无形资产开发利用,通过科技载体,恢复和扩大传统品牌优势。我区商业发展壮大大桥道食品店、锐新暖气片、威力克酒店用品的基础上,挖掘老字号,如十香斋麻花、芝兰斋糕点、启源茶店、玉生香糕点等,扩大规模,增加知名度。
10、发展中介服务业
在家政服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延伸服务,同社区商业服务相结合形成服务网络。还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使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中介服务业发展到280家以上。重点培育“五大特色”服务。即以航运、货代、物流、为特色的货代服务;以各类工程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咨询服务;以总经销、总代理为特色的代理服务;以金融、保险、典当、拍卖、国际贸易为特色的融资服务;以会计、咨询为特色的中介服务。抓住服务业对外开放和CEPA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评估、技术监测和认证等中介机构来我区执业。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为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市、区八届六次会议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基于现有的基础求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其一要推进流通企业的改革调整,构筑现代化流通企业的规模优势。其二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其三要加强载体设施建设的力度,兴建一批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设施。其四是政府转变其职能,创造良好环境。其五是加强人才智力开发,转变用人观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培育、人才选拔、人才储备的力度,完善用人措施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
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发展商贸流通业摆到重要位置,努力搞好服务,紧紧搞好围绕“十一五”发展战略。在组织保证工作到位,目标落实责任明确,要加强指导,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涉及全局和整体的突出矛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适应发展变化的情况。加强运行中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进度情况,把握运行质量,努力实现战略目标。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
要统筹谋划,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门类,用规划引导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加强扶持。要加强和工商、财税、土地规划、建设、房管、电力、交通、市容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研究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发展我区的商贸流通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发
进一步开发招商资源,全面放开“五区三带”和楼宇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河东投资,争取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全面做好安商、助商和跟踪服务,建立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招商服务平台,确保招强引优。
(四)强化管理
认真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在管理上要创新,使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尤其注重提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定期培训,为管理者加压充电,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以新的思路推进企业的发展。
(五)整合资源
打破旧框框和传统界限,加快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地理资源、人事资源,以资源聚资金,经过资本运行,实现资本整合,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壮大企业实力,奠定物质基础。
(六)转变职能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河东区经济贸易委员会
第四篇: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导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金三角,再造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对**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省有关“十一五”规划精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南部,距市中心16公里,独立城区。地处**、伊春、佳木斯三市交汇处,大鹤立河、小鹤立河横贯城区。辖区有5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面积16.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具有煤炭、木材、水、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鹤伊、鹤大公路的贯穿,以及丰富的资源,形成了“金三角”区位优势。**、峻德两大国有煤矿,东山区红旗乡座落在**.
**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距城区9公里,有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3A旅游胜地——将军石山庄。近年,开通了旅游专列,新增设有1万平方米的人工浴场,2千多米的环湖路和湖堤。
二、良好基础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内谋开发创业,外向招商引资,全面实施“构建金三角,再造新**”总体发展战略,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31.8;财政收入达到1938.3万元,年均增长21.8。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我区形成了煤炭生产经销、粮食加工、食品酿造、木材加工、陶粒等建筑材料五大产业。区属煤矿从2000年的几户发展到现在25户,相继新上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中煤牡丹江**分公司选煤厂、均源型煤厂,双鹤冶金铸造厂,长起机械制造厂,北京现代建筑材料厂,鑫鑫高效环保节能油厂等诸多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对我区减少对煤炭生产行业的依赖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中煤牡丹江**分公司选煤厂,是我区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年洗煤60万吨,创产值3亿元,创税1000万元,是我区立区企业。它的建成将为**区经济迅速崛起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容区貌显著改善.住宅建设开工30万平方米;建设通乡公路8.3公里。扩建了兴东路等30条城市主次干道,完成了大树进城工程;修建了**广场,新建了休闲健身广场。城区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美化又有新进展。新建了峻德商贸市场和**商贸市场,4000平方米封闭式**商贸市场,采用了彩钢透明玻璃屋顶,为全省首家。新建维修公厕45座,标准化水洗公厕一座,居民入厕难问题得到缓解。新修了沿河护坡。建设了政府机关办公楼,机关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重点加强了卫生环境建设。积极推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26‰以内。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社区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煤矿安全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消防等各项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信访工作合力攻坚,形势稳定。民族、宗教、侨务、人防、双拥工作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在建设新城区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存在问题
经济总量小,立区企业少,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财政实力较弱,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煤矿安全压力大,各项社会事业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速、财政增长,人民增收;以人为本、以协调发展为本,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为保证,维护社会稳定;以城区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为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家园,实现“构建金三角、再造新**”的历史性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一)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
总值、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实现4.56亿元,年平均递增14.87;财政收入达到3877万元,年均递增14.87.
(二)城区建设发展目标:完成“一路两场两桥”建设,“一河三路”绿化;完成40万平方米建筑开发。
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经济总量达到9.12亿元,财政收入将达到7754万元。
在以上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引下,要把握一个统领,坚持四个原则。
把握一个统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地发展。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原则。加快发展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区人民的迫切愿望.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以及今后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坚持不懈、不遗余力的快发展、大发展。坚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员就业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工业兴区原则。工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立区产业和主体财源,占整体经济一半以上,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支撑和左右着经济全局,承载着**加快发展的希望,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兴区的主体战略,走资源开发、资源精深加工道路。
三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基于**板块经济的实际,必须立足区域联合,充分利用两大国有煤矿、地方工业企业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单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联动,构建资源共享、产业相依、产品相联共同繁荣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以民为本原则。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三部分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加快经济发展
(一)培植立区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集中精力培植一批规模、效益型企业。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基础条件,搞好配套服务,优化经营环境。通过招商引进、联合立项,扩大再生产等方式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要培植发展利税1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户,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户,100万元以上的企业5户。形成一批带动力、创税能力强的立区骨干工业企业。
(二)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要稳步发展基础产业,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确保全区煤炭产量稳定在100万吨。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矿山配件生产,加快机械加工、金属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扶持传统产业,提升木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酿造工业技术改造。要提升壮大支柱产业,抓好煤炭精深加工,以中煤集团等四大煤炭洗选项目为主体,加速发展煤炭精深加工业;以人和粮业、佰平米业为骨干,扩大米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使米业、煤炭精深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三)积极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充分利用地域交通物流便利、集市贸易畅通、位于旅游交界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进一步搞活商业经济。兴办餐饮娱乐业和两处集贸市场,并按区域经济分布特点,建立一处牧畜交易市场和两处集贸市场,特别是发挥新建的全封闭**商贸大棚和峻德商贸大棚带动作用,加快商业经济发展。要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根据结合城区主干道环境规划,着力发展不同类别的集餐饮、娱乐、购物等各具特色的商业一条街,繁荣地区市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利用将军石山庄三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争取上级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相关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仓买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上项目。要创新招商思维。全面推行产业招商,乡情招商、服务招商,资源招商和项目招商活动,形成招商有功、引资受奖的良好推进落实机制。要优化招商环境,推行全程式代理服务制,完善一站式办公服务措施,提高办公服务效率,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要完善招商载体。扩大工业园区,着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集中进行管理服务,做好三通一平,力求引进大项目、高效益项目。在集中辟建一定规模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还要谋划**区大工业园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建设机遇,依托优势,争取相关配套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群体效应。
二、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成“一路两场两桥”建设工程。即改扩建**路,改扩建**广场,新建一处大型休闲广场,新修建**北桥、**南桥。每年修建20座公厕,五年完成所有危厕的翻建、改造。完成与城区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城区供水排水工程。
(二)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完成“一河三路”绿化,即沿河,**路、兴长路、兴建路三条主干道的绿化亮化,使其成为**美丽的街景。广泛开展街巷开展绿化美化,达到街街花草簇拥,院院卫生整洁。
(三)完成40万平方米城区开发建设。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有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发展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名校工程,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规范文化市场,培养文化文艺队伍。坚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体育工作方针,增强体育健康意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大力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完善疫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机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抓好妇幼保健工作,巩固爱国卫生工作。加大医药卫生监督管理,确保医药、食品安全卫生。要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深化综合改革,加强综合治理,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符合政策出生率在94%以上。要完善城区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社会救济制度。健全社区组织,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调动全区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为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扩大基层民主,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反映社情民意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以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建设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教育,塑造**人文明热情,诚实守信,创新务实,拚搏进取的新形象。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完善道德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培养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公德,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搞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市妇女发展规划》和《**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五、构建和谐文明**
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教育和管理,努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宣传、教育、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网络。通过创建平安街道、社区,增强群众安全感。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采取上岗人员素质达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达标、企业管理者合格等强有力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消防法规,加大完善消防设施和设备力度,提高消防质量和能力。到2010年,全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就业机制,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技能培训,抓好下岗职工安置、就业服务和指导、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不断增进军民团结。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
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制订配套政策
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科学安排财政预算。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财政预算。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付能力。
二、建立实施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由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制订组织领导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工作目标,明确主管领导、责任人和工作进度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在组织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三、落实重点环节
落实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作为全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意图。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纲要,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好衔接协调。科学制定城市、道路等专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保持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
四、规划实施调整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需要进行必要调整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006年1月
第五篇: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解读
(一)编者按:《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朝阳区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朝阳区高度重视规划编制,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充分分析朝阳发展基础和环境,充分吸收前期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成果,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制定了《纲要》。2005年12月20日,朝阳区委九届六次全会讨论审议了《纲要》,2006年1月9日,经朝阳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使全区人民更好地了解《纲要》,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积极投身朝阳建设,我们对《纲要》进行了重点解读。
三大重点
“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服务奥运
围绕举办2008年奥运会,全面提高各项工作水平,举全区之力,改善区域环境,发展奥运经济,为举办奥运会提供优质服务,为奥运后朝阳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一条主线”--加快功能区建设
功能区带动是实现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奥运、CBD和电子城三大功能区,以三大功能区带动全区发展。
“解决一个关键”--加快农村城市化
坚持产业发展、培训就业、产权改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新村建设、环境建设、社会管理八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化综合实现水平,基本确立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建设管理体系。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新的功能定位,坚持教育为本、文化为魂、环境为源、稳定为根,服务奥运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为“新北京、新奥运”做出贡献,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继续推进“三化四区”建设,加快奥运、CBD、电子城三大功能区发展,全面提升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城市功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品质五个显著提高。
八项主要任务
转变增长方式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存量,整合资源,挖掘内涵,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质量效益,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自主创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点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全方位导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
坚持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紧紧围绕服务奥运和宜居、兴业,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优先发展教育
实行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建设优先,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繁荣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明,营造体现城市精神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魅力和竞争力。
发展卫生体育
以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加快建立公平、可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维护安全稳定
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加强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法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形成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
推进综合改革
把握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推进包括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在内的综合改革,推动政府管理体制转型,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社会领域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二)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秉承五年计划的优良传统,结合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立足朝阳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精心规划,勾画出“十一五”时期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其中内涵极其丰富、新意颇多,有的是老话题赋予新内涵,有的则是首次出现的新提法。综合起来,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可以总结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两大突破、三大创新和四大超越”的特点。
突破之一: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首位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优先而突出的位置上,具有历史性的突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朝阳区根据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中央全会精神指导“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教育为本、文化为魂、环境为源、稳定为根”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思想,把社会事业发展当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力量。这成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显著特色。在具体的战略中,朝阳区提出了奥运促进、文教引领、资源集约、协调发展、稳定保障等战略,全面体现了社会事业发展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突破之二: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点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存量,挖掘内涵,提高效益,构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投资驱动、消费主导、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成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又一大特色,是促进朝阳区再上新台阶的重大突破。这就意味着朝阳区将从过去的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朝阳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朝阳区经济全面转型的客观要求。围绕这一重点,朝阳区将通过未来5年的建设,逐渐从一个经济大区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强区,持续推进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创新之一:围绕奥运谋发展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奥运重大历史机遇,以奥运前、中、后阶段为脉络,以奥运经济和奥运体育文化为重点,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目标,以服务奥运和借机发展为内容,将2008北京奥运会作为朝阳区“十一五”时期的核心,全面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发展。这是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立足未来形势和机遇的重大创新,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具有统领全局作用的核心战略。围绕奥运谋发展,将体现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推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创新之二:围绕功能促改革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另一个重大创新,就是围绕北京总体规划对朝阳区的定位和要求,大力拓展城市功能,建设以CBD、奥运、电子城为中心的三大城市功能区,打造北京现代化发展新高地。功能区建设和朝阳区城市功能拓展是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围绕功能区建设和城市功能拓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规划,形成了最具特色区域发展新模式、新格局,并在建设过程中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改革,优化空间布局,优
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创新之三:围绕和谐保稳定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朝阳区社会稳定和区域安全,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围绕和谐保稳定,是朝阳区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稳定保障战略中,朝阳区将以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有力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原则,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保稳定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十一五”规划纲要深化“三化四区”战略,并将在四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超越之一:在区域承载力方面实现新跨越
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坚持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原则,加强科学规划,拓展投资渠道,健全管理体制,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和现代化水平,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重点。为此,朝阳区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基础设施承载力也将大大超越当前的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更大跨越。这将为朝阳区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储备和能力积累,为朝阳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超越之二:在农村城市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是缩短“二元”结构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加快农村城市化作为三大重点之一,做了全面部署。经过近些年的城乡建设,朝阳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之间经济互动、社会融通的局面已经形成,管理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农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农村城市化的新规划、新部署,就是要利用外部机遇和内在条件,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新跨越,彻底消除城乡之间的阻碍和差别,开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超越之三:在区域国际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北京新的总体规划对朝阳区国际化发展有了新的定位和更高要求,借助奥运机遇,朝阳区国际化将在现在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提升国际交往窗口地位和做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重要节点作为发展目标,加速区域国
际化发展。相应地,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按照国际化标准严格要求,大胆创新,提出了朝阳区与国际接轨和实现区域发展全面升级的具体措施。
超越之四: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理念,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直接面对传统而落后的体制、观念、方法和模式,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是拉动朝阳区经济腾飞的两大引擎,成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主力。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围绕奥运机遇,现代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朝阳区在“十一五”时期从城市面貌到社会文明,都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朝阳区在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的相互促进中,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将使区域实现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这是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总特征。
主要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0%
区级财政收入预期年均增长12%
专利申请总量达到6000件以上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路网密度达到3.75公里/平方公里
流动人口登记率达到90%
平安街道(地区)和平安社区(村)达到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