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4 09:0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第一篇: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经济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二月

一、“十五”工业回顾

“十五”期间,芜湖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由2000年的工业现价产值180亿元,发展到今天54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净增360亿元,超过以往45年的增长总和,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九大产业体系,其中部分产业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这五年是芜湖改革创新的五年,是芜湖一大批企业发展壮大的五年,又是芜湖工业结构大调整的五年。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扶持出口持续增长的宏观政策下,我们抓住了这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十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从芜湖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芜湖工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和芜湖重点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来看,芜湖工业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现阶段是芜湖实现工业化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芜湖工业增长方式转型时期,芜湖工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有:

1、工业经济增长处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时期。这一特征表现在:粗放式发展受到明显制约,落后产品、落后工业装备淘汰速度加快,产品升级周期缩短,高技术产业正在崛起。

2、核心企业正处在形成时期。核心企业形成所表现的 主要特征是企业装备更新速度加快,研发体系初步建成,体制结构科学,规模迅速壮大,品牌认同度大幅上升。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78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已达到1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家。拥有奇瑞、海螺、烟厂、鑫科、楚江集团等2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品牌建设、市场占有率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产业集群、特色创业基地已进入成长时期。依托核心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推动产业聚集,达到高度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工业化的基本特征。现阶段芜湖工业正是产业集群、特色创业基地建设和成长时期。汽车工业配套率已达到85%,家电工业配套率已达70%。汽车、电子电器、铜合金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正步入高速成长期;特色创业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4、芜湖工业已步入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未来芜湖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将来自于汽车工业。近几年芜湖工业的投资60%集中在汽车工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汽车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芜湖汽车工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芜湖已步入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全市60%以上的增量将来自于汽车工业。

“十五”期间,芜湖市工业经济在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推 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增长。工业结构加快了战略性调整步伐,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全市工业经济在质和量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芜湖工业在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仍将是芜湖国民经济的支撑;在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中,仍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振奋人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领,为我们编制好“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和安徽省实施“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的战略契机,牢牢抓住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切入点,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经济规模;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工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倡导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低耗、高效新型工业化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在区域、县域、特色和配套经济中独特作用,逐步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和六个优势产业、七个产业集群和二十个特色创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强化工业经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谋划建设好安徽长江经济带,形成相互支撑,3 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安徽在中部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面向国际,差异竞争原则。县区工业发展规划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和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分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差异竞争。

(二)坚持城乡一体,市、县(区)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当前芜湖工业正由北向南延伸,发展的重心也在逐步转移。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芜湖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核心。市域经济要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提升市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工业布局合理调整优化。市区和三县在“十一五”期间要将区域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工程,向工业园区集聚,壮大园区经济规模,推动招商引资。

(三)坚持产业相对集中、相关企业相对聚集的发展原则。加快块状经济体系的建设,推动产业相对聚集,实施大物流、大配套、大市场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产业集聚来体现和优化。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培育高度集约化的工业经济体系。建立淘汰落后、发展先进的产业结构调整激励机制,努力创造工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发展战略

(一)实施东向发展战略

在推进东向发展战略中,以思想接轨为先导,全方位学习长三角的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摒弃传统小农文化和小商文化的思维方式,确立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行为模式。

依托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积极推进本地区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之间开展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梯度分工的全方位协作,做大做强尖端先进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存量吸引增量,利用增量激活存量,做大总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形成比较优势,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为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

构建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激励机制,拓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绿色通道,努力营造适合于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环境和良好氛围,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高度聚集、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体系。

(三)品牌建设战略

着力打造芜湖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的建设提高芜湖工业在全国的地位。采取激励机制,营造企业品牌建设的氛围和成长空间。

(四)招商优化战略

以重点产业配套、重点产业整合为主线,并依托芜湖产业的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注重在三大支柱产业的配套、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优质品牌企业等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将招商引资与芜湖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连为一体。重点推进特色园区、特色创业基地的建设和招商,逐步形成具有芜湖产业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招商投资规模力争超过300亿元。

(五)研发体系建设战略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就业率高、土地占用少、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为主要特征的“三高四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由一般制造型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型。研发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增长方式向节约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十一五”期间,将扩大芜湖同国内外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依托现有产业,建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四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在芜湖建立工程研究分院,逐步完善芜湖市九大产业的研发机构。

五、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规模化经营的芜湖制造产品,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的企业集群。建立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块状经济体系,谋划建设好 沿江经济带。初步确立芜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发展战略是全力推进8255发展目标,即完成工业总投资8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完成50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打造5个百亿元企业,建立五大门类先进制造业基地。

㈠九大产业“十一五”销售收入实现目标是:

⑴汽车及零部件工业9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400亿元)。⑵材料工业5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0亿元)。⑶电子电器工业26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⑷船舶工业60亿元。⑸机械装备工业95亿元 ⑹纺织服装工业60亿元。⑺现代生物与医药工业30亿元。

⑻烟草及食品加工工业12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30亿元)。⑼其它工业:8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30亿元)。㈡建立四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⑴汽车工程研究中心

⑵铜合金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⑶光电子工程研究中心 ⑷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㈢建立五大全国著名品牌

“奇瑞”轿车品牌;“海螺”建材品牌;“鑫科”、“精诚”铜 合金材料品牌;“新兴”铸管业品牌;“迎客松”、“都宝”卷烟品牌。

㈣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十一五”期间,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0%以上。

㈤芜湖市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由2005年预测的600户到2010年超过1500户。

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首先在五个工业门类实现突破:

建立以奇瑞轿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以铜合金材料、化学建材、管材为主的材料制造业基地;以空调器及光电子为主的电子电器制造业基地,以电站锅炉、模具、数控机床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特种船舶为主的船舶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品牌建设和研究开发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㈧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1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5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30户。

㈨建立十大产品之都

建立轿车、化学建材、空调、分马力电机、铸管、铜合金带材、水泥、汽车仪表、外用药、镗铣数控机床十大产品之都。

六、“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及主要措施

㈠芜湖市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

1、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意义

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华东地区更是一枝独秀,始终走在前列,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成为新的国际制造业中心。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西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有快有慢,基本呈现了由东向西的梯度格局。芜湖市地处长江之滨,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紧密相连,在世界制造业向亚洲转移,中国制造业由东向西延伸的现状下,芜湖市凭借综合基础较为厚实的优势,在面临承载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时期,有可能在安徽率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十一五”期间是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也是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关键时刻,更是由多头经济向寡头经济转变的时期,也是工业经济发展决战期。通过这一次决战,芜湖的工业应当更具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工业综合竞争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机遇总是惠顾有准备的人。芜湖要在这次大决战中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必须在产业布局上进行合理调整,高度集约化地配置我们资源,让有限的资源承载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

芜湖市工业经济总体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建立六大块状 9 经济体系和沿江工业带,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和九大制造业中心,承载2000亿(其中中小企业1000亿元)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

芜湖市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鸠江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要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管材、新材料和铜合金材料的产业集群。

芜湖县:加大机械工业园和火龙岗两个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加工中心和铸造中心,培育好机床和铸造两个优势产业(企业),创造条件为迎接芜湖装备企业的转移和国内外装备企业的转移做好的准备。

南陵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向南陵工业园集中,着力打造服装、食品、非金属材料、汽车零配件四大产业,逐步建立镁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两个产品制造中心。

繁昌县:抓好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建成电能、水泥、食品、服装、船舶五大产品制造中心。

马塘高新区:积极做好光电、纺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五大主导产业的建设,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汽车改装、汽车零部件产品体系,“十一五”期间建设纺织、镁合金材料两大产品制造中心。㈡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1、继续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继续培育壮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增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 10 力,加大三大支柱产业的配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推动支柱产业的投资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51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700亿元。

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6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9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400亿元),其中奇瑞轿车整车、发动机、变速箱扩建和技术中心建设,总投资240亿元,形成120万辆整车,120万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生产能力,销售整车100万辆,销售收入650亿元;扩建瑞江、亚夏改装车,总投资1亿元,形成1万辆改装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加快零部件产业发展,着力抓好钢制轮圈、轮毂、轮胎、汽车玻璃、转向系统、照明系统、有色铸造、汽车电子等关键部件项目的建设,营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装备的零部件企业。到2010年项目累计总投资超60亿元,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达20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把芜湖建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出口基地。

⑵材料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8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0亿元)。

建筑材料。“十一五”期间,总投资9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海螺水泥熟料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形成2100万吨生产能力,全市形成高标号水泥熟料及水泥产能3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塑料型材扩建和玻璃钢新型建材 项目投资5亿元,形成36万吨塑料型材和10万吨玻璃钢型材生产能力,销售收入60亿元;杭萧钢结构扩建项目投资6亿元,形成21万吨钢结构材料生产能力,销售收入20亿元;信义浮法玻璃项目投资10亿元,形成1000万平方米浮法玻璃生产能力,销售收入20亿元。把芜湖建成全国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铜合金材料。“十一五”期间,投资4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鑫科材料铜加工扩建和电解锌建设项目投资25亿元,形成16.5万吨铜深加工和10万吨电解锌生产能力,销售收入100亿元;楚江集团铜加工扩建项目投资15亿元,形成15万吨铜深加工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把芜湖建成国内重要的铜合金材料基地。

管材。“十一五”期间,投资2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新兴铸管扩建和大口径无缝钢管建设项目投资15亿元,形成铸管50万吨,大口径无缝钢管20万吨和特种钢60万吨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精诚集团年产3万吨不锈钢管,投资2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华亚塑胶投资3亿元,建立年产10万吨PVC、PE、PPR管材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把芜湖建成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管材生产基地。

化学及非金属矿材料。“十一五”期间,投资33亿元,销售收入70亿元。融汇化工投资6亿元,建立5万吨氯化聚乙烯及5万吨离子膜烧碱,形成销售收入8亿元;ECC重质碳酸钙扩建投资3亿元,形成40万吨加工能力,销售收入10亿元;飞尚集团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形成5万吨活性白土深加工 能力,销售收入3亿元;天健玻璃建设年产10万吨硅质材料,投资5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积极发展特种玻璃、镁质耐火材料等。

⑶电子电器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4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美的集团投资5亿元,形成空调700万台、家用电机4000万台生产能力,销售收入100亿元;日立公司投资3亿元,形成12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销售收入30亿元;三丸电器扩建大屏幕彩电,投资2亿元,形成100万台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20亿元;鑫龙电器输变设备、制造系统综合改造,计划投资10亿元,构建供配设备的先进制造体系,实现30亿元的销售规模;长信导电膜玻璃扩大生产能力,投资2亿元,形成5000万片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华夏科技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资3亿元,形成60万只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其他电器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投资14亿元,销售收入65亿元。大力发展车载电器产品和光电子器件,把芜湖建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家电生产基地、特种显示器件研发和制造基地。

2、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29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300亿元。

⑴电能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00亿元,形成270万千瓦发电能力和200万KW的供电能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 130亿元(电能生产50亿元,电能经营80亿元)。重点实施华电芜湖电厂建设工程,总投资50亿元,建成2台60万千瓦机组;建设响水涧蓄能电站工程,总投资38亿元,建成4台25万千瓦机组,电能生产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施电力供应点建设和输电网络改造,总投资10亿元,形成200万KW供电能力,2010年电能营业收入超80亿元。

⑵船舶工业。“十一五”期间,建设芜湖船舶工业基地,总投资2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亿元),形成150万吨生产能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施芜湖造船厂、江东船厂搬迁改造工程投资11亿元,在芜湖船舶工业基地建设万吨级船台总装项目,分别形成30万载重吨和20万载重吨产能,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功能性船舶和专业运输船舶。发展船用柴油机、船用涂料、船用电器、船用专用管道和船用装饰保温材料等,逐步形成总装、分段制造、船用配套设备、船舶设计研究产业体系。

⑶机械装备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重点扩建大型火力发电设备,投资10亿元,形成年产电站锅炉2万吨蒸吨,销售收入超20亿元;扩建中高压输变电设备投资5亿元,形成10万台套生产能力,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积极发展数控机床、水泥成套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模具加工中心及铸造中心等装备工业,投资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⑷纺织服装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60 亿元)。重点建设升汇纺织工业园投资8亿元,形成40万锭精梭纺纱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建设杉杉针织服装基地投资8亿元,形成销售收入15亿元;同时加快中天印染、富春印染扩建项目和孙村纺织服装园建设,到2010年形成40万纱锭、6000万米纺织面料、12000万件服装的生产规模,把芜湖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

⑸现代生物与制药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9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重点实施大输液、外用药、胶囊、片剂、针剂扩建项目,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形成3亿瓶大输液、5亿只外用药、3亿片片剂产能,把芜湖建成国内特色鲜明、品种齐全的中成药生产基地。

⑹烟草及食品加工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2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重点实施烟厂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项目投资5亿元,形成80万箱卷烟产能,销售收入达50亿元。积极发展乳制品、果蔬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肉类深加工,投资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70亿元。

⑺其他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84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重点是特色工业园区创业基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新兴产业建设和其它工业项目的投资。

㈢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1、奇瑞公司120万辆轿车产能综合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奇瑞公司总投资240亿元,实施产能、装备、15 研发、品牌等综合改造工程,“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2、新兴铸管芜湖有限公司20万吨厚壁式无缝钢管和60万吨特种钢综合改造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新兴铸管公司自创的离心工艺方法制造无缝钢管,“十一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3、海螺新港水泥熟料基地建设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立1500万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基地。“十一五”期末芜湖将建成3000万吨优质水泥制造基地。

4、芜湖飞尚20万吨铜合金材料综合改造工程

芜湖飞尚“十一五”期间投资25亿元,建立10万吨电解锌、6万吨电解铜和16万吨铜金材料深加工改造工程,“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5、楚江集团综合改造工程

楚江集团“十一五”期间将投资16亿元,实施铜材深加工、冷轧精密铜带和镍钛合金等生产线综合改造工程。“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6、芜湖船舶基地建设工程

以芜湖造船厂、江东船厂搬迁改造为切入点,项目总投资 11亿元,在繁昌建设5万吨、3万吨、1万吨船台共计6座,形成50万吨船舶制造基地。投资3亿元,完成船舶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带动船舶基地的全面建设。

7、杭萧钢构轻型H钢建设工程

该项目是芜湖钢结构材料实施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7亿元,建立20万吨轻型H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8、升汇纺织搬迁改造工程

该项目是实现芜湖纺织工业升级的重点改造工程。总投资预计8亿元,建设成以先进装备、新型纺织品为主的纺织企业,生产能力达到40万锭,并在宽幅布、装饰布等方面成为全国最大的制造基地。

9、芜湖金鼎锅炉有限公司的综合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芜湖金鼎锅炉总投资10亿元,实施由一般工业锅炉制造向热电联产电站锅炉、余热发电锅炉、大型电站锅炉制造转型,逐步形成2万蒸吨锅炉和5万吨蛇纹管、5万吨膜式壁电站锅炉配件的综合制造能力,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10、海螺型材产品升级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海螺型材由PVC型材向玻纹复合型材方向发展,并积极开发拉伸模压钢塑共挤新工艺,努力保持建筑门窗 材料产能、性能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0亿元,形成10万吨新型门窗材料的生产能力,使门窗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㈤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

实行“积极支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全面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创业成本,鼓励中小企业向创业基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特色工业,建立20个特色创业基地。即:光电子创业基地、新材料创业基地、南陵工业区产业化创业基地、模具创业基地、建材装备创业基地、生物药业创业基地、繁昌孙村服装创业基地、马塘铝合金材料创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木器包装创业基地、非金属矿材料创业基地、旅游工艺品创业基地、高新技术创业基地、特种电缆创业基地、新型复合材料创业基地、人造板材创业基地、化学建材创业基地、电动工具创业基地、消防器材和设备创业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基地。围绕芜湖主导产业,建立七个产业集群,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材料工业产业集群、船舶工业产业集群、食品工业产业集群、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和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十一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1500户以上。㈥构建六大保障体系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一项时间跨度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 程,事关芜湖工业化、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完善组织、人才、投融资、基础设施、服务及政策等各种软、硬环境,形成合力扶工氛围,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解决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并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考核制度。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建立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有关的政策研究、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方面的专家咨询组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中介咨询,企业积极参与的组织体系。

2、人才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大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企业人才开发体系,切实抓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人才高地”。改善人才的创业环境,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加快企业经营者市场配置的改革步伐,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企业采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方式,引进高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着力建设一支专业技术高端人才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 伍。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培训中心、远程网络教育中心、社区培训中心等“四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岗位培训,努力造就一支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一线技工队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大力发展“订单教育”,建立学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开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3、投融资保障体系

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有关补贴规定,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设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制造业各项发展资金的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稳步发展,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机制,努力争取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投资机构等投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整合信贷资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创新融资方式、通过融资租赁、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多渠道解决制造业发展的投入问题;坚持“有偿使用、良性循环、公开透明、加强监督”的原则,发挥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以公司化运作为主,积极发展担保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金融部门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服务,政府牵头不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加快推进“信用芜湖”建设,搭建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4、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按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芜湖市“十一五”工业发展整体目标的要求,加快园区交通、电力、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

⑴进一步做好各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工业区(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业区的承载能力,尤其是要加快工业区的公共项目的建设,提高公共产品的配套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聚集。

⑵加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江高速芜湖段建设,形成沿江城市间快速通道;尽快开工建设芜太高速、芜黄高速公路,开辟通往长三角地区快速通道;加快城际轻轨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构筑快捷、顺畅的陆路交通网络体系。尽快开工建设芜太运河,打通连接长三角的内河运输网。同时切实抓好裕溪口配煤中心、西江汽车滚装码头、朱家桥现代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和上海港以及长三角其它港口合作,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运输的主枢纽,构筑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内河运输网络。形成芜湖大物流的格局和中部地区工业产品集散地。

⑶加快供电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220千伏变电所的建设项目,随着芜湖工业经济的发展,电能需求量将从现在60万KW增加到200万KW以上,加快推进华电芜湖电厂2台60万KW机组发电项目和繁昌响水涧100万KW蓄能电站项目的建设,确保供电的安全性。

⑷加快芜湖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在芜湖建设现代化物流信 息中心。

⑸加快芜湖市专业化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建筑材料、钢材、铜合金材料、船舶及零部件五大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5、服务保障体系

确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的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重组业务流程,推进依法行政,推广电子政务,建立完善以办事大厅为重点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和全方位服务,完善重大项目的快速反应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改进供地方式和土地有偿使用方法,完善对失土农民的保障措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标准、技术认证、培训、创业服务、资产评估、质量检测和认证、信用担保、法律保险服务等各类社会和行业中介组织,完善功能,强化自律,规范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6、政策保障体系

认真梳理现有政策,补充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形成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企业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发展 基金、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企业在培育名牌、科技投入、设备引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二是制定完善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有关政策,加强考核,明确奖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制定完善人才的引进、培育、激励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使用的良好机制;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银行考核、担保公司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政策,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使各项扶持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营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二篇: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摘要)

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制定本规划。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内涵是:以信息技术在国防科技工业的应用为主导,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制造、试验、管理及 其集成信息化为主线,以信息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法规、政策、安全、标准为保障,加快形成信息化科研生产能力和体系,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 新能力,满足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

本规划是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顶层规划,主要明确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体系、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信息化工作起到整体规划、宏观指导的作用。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各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多元筹资,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一、发展需求和现状

(一)发展需求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支撑和基础,要全面、优质、高效完成高新技术武 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推动我军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使之具备快速响应、柔性生产、精确制造、质量保障和信息 化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生产周期。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信息化是工业化的主导和方向,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信息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需要。国防科工委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担负着行业管理、行业规划、行业监督等职 责,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务公开,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实现国防科工委与地方国防科工委(办)、重点军工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应急事件处理和业 务协同管理。

推进信息化,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建设数字军工已成为世界国防工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发达国家国防工业已经历了单项信息技术应 用、信息系统集成两个阶段,正在向数字化工业体系方向迈进。而总

体上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目前还处在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信息化应用尚处于由单项技术应 用向系统集成的过渡时期。要通过信息化,促进管理模式、建设模式、生产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现状和问题

“十五”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研制保障条件建设、批生产技术改造、专门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军工单位特别是核心军工单位普遍配备了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应用覆盖到设计、制造、财务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单项技术为代表的应用已较为普及,并行工程和集成技术应用开始起步,提高了科研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新型制造模式已开始初步应用,在 提高科研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初现成效。多数军工集团公司建立了内部信息专网,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财务管理等部分功能,少数军工集团公司内部开 展了异地协同设计、制造工作模式的探索。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初步形成,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等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设形成了国防科技情报专网。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顶层规划和标准规范,以及主要跟随型号进行建设,信息系统分散建设、独立运行,“信息孤岛”问题突出,难以形成体系和发挥整体效益;数字化设计、制造、试验、工程管理主要还停留在单元技术应用上,缺乏一体化集成、协同与优化;电子政务工作还不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有待深化;信息化核心技术和支撑软件受制于国外;信息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基础数据库严重缺乏。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要以“四个坚持”为指针,贯彻转型升级战略的要求,按照“面向应用、注重体系、突出重点、自主创新、确保安全”的原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面向应用。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要面向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以产品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主线,切实提高科研生产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注重体系。要按照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三个层次构建统分有度、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信息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优化体系结构,提高信息化整体能力和水平。

——突出重点。要以核心军工单位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信息化为

重点,推进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精益化。

——自主创新。要在涉及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关键技术、核心软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确保安全。要把信息安全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体系,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十一五”目标

——体 系建设:建设完成国防科技工业政府主管部门与地方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完善各军工集团公司与所属重点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企 业专网系统,形成支撑面向政府管理部门、军工集团公司、军工企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基本体系,同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能力提升: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方案中的保留能力单位,设计能力方面,全面实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及应用,重点产品领域基本实现虚拟样机设计和多学科综合优化,80%以上的新研装备实现数字化设计定义和数字化预装配。制造能力方面,数字化生产线50%实现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并采用新的生产模式。试验能力方面,建立和完善试验数据库,重点试验环节可采用虚拟试验验证与评估技术。重点产品通过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实施,实现数字化集成与协同。多数单位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50%以上行业管理业务实现电子化协同管理,提高行业监管与公众服务水平。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大幅度缩短新研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周期,降低总成本;以信息化为主导的一体化设计、试验、制造和 管理取得明显进展;以信息化促进业务流程再造、能力布局优化、组织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三、发展重点

(一)科研生产信息化

针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建设设计、试验、制造、保障全生命周期以及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开发设计资源、试验数据、工艺数据等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

(二)管理信息化

——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完善重点军工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促进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生产过程、物流、销售及服务等管理的信息化。

——军工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化:根据各军工集团公司的具体管理需求,开发和建设相应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

——政府管理信息化:开发和建设国防科工委和地方国防科工委(办)两级政府的应用系统,包括公众服务、设备设施监管、计划、统计、核应急、动员等若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技术服务信息化:拓展和完善国防科技情报、计量、标准等技术基础及咨询服务应用服务系统,开发相关数据资源。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

(三)基础网络和安全

完善企事业单位园区网、各军工集团公司内部局域网及覆盖所属单位的广域网;建设和完善国防科工委与地方国防科工委(办)两级政府公众服务网、行业管理 网、机关内部局域网、电子政务专网和政府专用网等基础网络;完善国防科技情报专网,拓展形成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等技术基础网络以及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 网络体系。

围绕信息安全的技术控制、运行控制和管理控制,建设基础网络与应用系统的安全保护、安全监控、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估技术体系,形成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信息化支撑技术及软件

研究与开发武器装备虚拟样机综合优化设计及软件;数字化生产线制造执行技术及软件,工艺过程仿真与工艺数据库及知识库,支持快速响应研制生产的可重组技 术及系统;虚拟试验验证、仿真与评估技术,自动测试系统;多项目多指标的项目管理技术及软件,质量管理技术及软件,物流管理技术及软件;产品全生命周期集 成技术及平台,制造网格技术及平台;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及系统,工程应用软件,数据库平台软件等共性关键应用技术和软件,为科研、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提供技 术支撑和工具。

(五)标准规范

制订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通用基础标准、系统集成标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虚拟试验验证与测试标准、产品数据管理标准、协同工作环境标准、管理信息化标准、信息安全保密标准等,建立能适应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技术政策

——标准规范:根据国际与国家信息化标准规范,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实际需求,各行业之间或各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规范,由国防科工委组织制定和颁布。

——信息共享:国防科工委将视情(或请集团公司)适时发布和修订信息化产品目录(或产品选型指南,或产品技术标准指南)。对于通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施等,要积极推行集中采购,促进信息共享机制建立。

——研发:由政府投资安排全行业统一使用的项目,国防科工委统一组织研发和配置。

(二)投资政策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投资采取政府支持与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分渠道组织实施。政府投资重点支持电子政务、技术基础和涉及 多单位、多型号、共用性突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委统一组织的共性的、关键的、跨行业的科研项目和公益性开发项目,对于集团公司信息化、企业(院所)园区网和企业(院所)管理信息化以自筹为主。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运行保障

各有关单位,要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适应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切实落实运行费用,保障信息化体系的有效运转。

(四)加强组织领导

国防科工委、地方国防科工委(办)、军工集团公司、重点军工企事业单位等有关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专家组。对于科 研生产信息化,国防科工委负责宏观指导,各军工集团公司要着力组织推动,企事业单位是责任主体。有关方面要共同努力,加快建立信息化共享机制。

(五)积极推进,稳妥实施,务求实效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确保安全。要建立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确保信息化工作取得成效。

第三篇: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导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金三角,再造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对**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省有关“十一五”规划精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南部,距市中心16公里,独立城区。地处**、伊春、佳木斯三市交汇处,大鹤立河、小鹤立河横贯城区。辖区有5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面积16.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具有煤炭、木材、水、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鹤伊、鹤大公路的贯穿,以及丰富的资源,形成了“金三角”区位优势。**、峻德两大国有煤矿,东山区红旗乡座落在**.

**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距城区9公里,有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3A旅游胜地——将军石山庄。近年,开通了旅游专列,新增设有1万平方米的人工浴场,2千多米的环湖路和湖堤。

二、良好基础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内谋开发创业,外向招商引资,全面实施“构建金三角,再造新**”总体发展战略,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31.8;财政收入达到1938.3万元,年均增长21.8。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我区形成了煤炭生产经销、粮食加工、食品酿造、木材加工、陶粒等建筑材料五大产业。区属煤矿从2000年的几户发展到现在25户,相继新上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中煤牡丹江**分公司选煤厂、均源型煤厂,双鹤冶金铸造厂,长起机械制造厂,北京现代建筑材料厂,鑫鑫高效环保节能油厂等诸多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对我区减少对煤炭生产行业的依赖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中煤牡丹江**分公司选煤厂,是我区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年洗煤60万吨,创产值3亿元,创税1000万元,是我区立区企业。它的建成将为**区经济迅速崛起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容区貌显著改善.住宅建设开工30万平方米;建设通乡公路8.3公里。扩建了兴东路等30条城市主次干道,完成了大树进城工程;修建了**广场,新建了休闲健身广场。城区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美化又有新进展。新建了峻德商贸市场和**商贸市场,4000平方米封闭式**商贸市场,采用了彩钢透明玻璃屋顶,为全省首家。新建维修公厕45座,标准化水洗公厕一座,居民入厕难问题得到缓解。新修了沿河护坡。建设了政府机关办公楼,机关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重点加强了卫生环境建设。积极推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26‰以内。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社区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煤矿安全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消防等各项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信访工作合力攻坚,形势稳定。民族、宗教、侨务、人防、双拥工作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在建设新城区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存在问题

经济总量小,立区企业少,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财政实力较弱,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煤矿安全压力大,各项社会事业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速、财政增长,人民增收;以人为本、以协调发展为本,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为保证,维护社会稳定;以城区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为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家园,实现“构建金三角、再造新**”的历史性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一)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

总值、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实现4.56亿元,年平均递增14.87;财政收入达到3877万元,年均递增14.87.

(二)城区建设发展目标:完成“一路两场两桥”建设,“一河三路”绿化;完成40万平方米建筑开发。

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经济总量达到9.12亿元,财政收入将达到7754万元。

在以上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引下,要把握一个统领,坚持四个原则。

把握一个统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地发展。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原则。加快发展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区人民的迫切愿望.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以及今后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坚持不懈、不遗余力的快发展、大发展。坚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员就业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工业兴区原则。工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立区产业和主体财源,占整体经济一半以上,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支撑和左右着经济全局,承载着**加快发展的希望,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兴区的主体战略,走资源开发、资源精深加工道路。

三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基于**板块经济的实际,必须立足区域联合,充分利用两大国有煤矿、地方工业企业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单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联动,构建资源共享、产业相依、产品相联共同繁荣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以民为本原则。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三部分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加快经济发展

(一)培植立区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集中精力培植一批规模、效益型企业。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基础条件,搞好配套服务,优化经营环境。通过招商引进、联合立项,扩大再生产等方式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要培植发展利税1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户,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户,100万元以上的企业5户。形成一批带动力、创税能力强的立区骨干工业企业。

(二)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要稳步发展基础产业,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确保全区煤炭产量稳定在100万吨。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矿山配件生产,加快机械加工、金属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扶持传统产业,提升木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酿造工业技术改造。要提升壮大支柱产业,抓好煤炭精深加工,以中煤集团等四大煤炭洗选项目为主体,加速发展煤炭精深加工业;以人和粮业、佰平米业为骨干,扩大米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使米业、煤炭精深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三)积极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充分利用地域交通物流便利、集市贸易畅通、位于旅游交界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进一步搞活商业经济。兴办餐饮娱乐业和两处集贸市场,并按区域经济分布特点,建立一处牧畜交易市场和两处集贸市场,特别是发挥新建的全封闭**商贸大棚和峻德商贸大棚带动作用,加快商业经济发展。要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根据结合城区主干道环境规划,着力发展不同类别的集餐饮、娱乐、购物等各具特色的商业一条街,繁荣地区市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利用将军石山庄三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争取上级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相关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仓买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上项目。要创新招商思维。全面推行产业招商,乡情招商、服务招商,资源招商和项目招商活动,形成招商有功、引资受奖的良好推进落实机制。要优化招商环境,推行全程式代理服务制,完善一站式办公服务措施,提高办公服务效率,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要完善招商载体。扩大工业园区,着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集中进行管理服务,做好三通一平,力求引进大项目、高效益项目。在集中辟建一定规模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还要谋划**区大工业园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建设机遇,依托优势,争取相关配套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群体效应。

二、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成“一路两场两桥”建设工程。即改扩建**路,改扩建**广场,新建一处大型休闲广场,新修建**北桥、**南桥。每年修建20座公厕,五年完成所有危厕的翻建、改造。完成与城区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城区供水排水工程。

(二)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完成“一河三路”绿化,即沿河,**路、兴长路、兴建路三条主干道的绿化亮化,使其成为**美丽的街景。广泛开展街巷开展绿化美化,达到街街花草簇拥,院院卫生整洁。

(三)完成40万平方米城区开发建设。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有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发展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名校工程,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规范文化市场,培养文化文艺队伍。坚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体育工作方针,增强体育健康意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大力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完善疫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机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抓好妇幼保健工作,巩固爱国卫生工作。加大医药卫生监督管理,确保医药、食品安全卫生。要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深化综合改革,加强综合治理,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符合政策出生率在94%以上。要完善城区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社会救济制度。健全社区组织,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调动全区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为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扩大基层民主,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反映社情民意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以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建设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教育,塑造**人文明热情,诚实守信,创新务实,拚搏进取的新形象。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完善道德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培养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公德,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搞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市妇女发展规划》和《**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五、构建和谐文明**

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教育和管理,努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宣传、教育、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网络。通过创建平安街道、社区,增强群众安全感。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采取上岗人员素质达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达标、企业管理者合格等强有力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消防法规,加大完善消防设施和设备力度,提高消防质量和能力。到2010年,全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就业机制,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技能培训,抓好下岗职工安置、就业服务和指导、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不断增进军民团结。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

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制订配套政策

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科学安排财政预算。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财政预算。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付能力。

二、建立实施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由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制订组织领导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工作目标,明确主管领导、责任人和工作进度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在组织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三、落实重点环节

落实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作为全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意图。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纲要,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好衔接协调。科学制定城市、道路等专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保持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

四、规划实施调整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需要进行必要调整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006年1月

第四篇: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解读

(一)编者按:《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朝阳区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朝阳区高度重视规划编制,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充分分析朝阳发展基础和环境,充分吸收前期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成果,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制定了《纲要》。2005年12月20日,朝阳区委九届六次全会讨论审议了《纲要》,2006年1月9日,经朝阳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使全区人民更好地了解《纲要》,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积极投身朝阳建设,我们对《纲要》进行了重点解读。

三大重点

“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服务奥运

围绕举办2008年奥运会,全面提高各项工作水平,举全区之力,改善区域环境,发展奥运经济,为举办奥运会提供优质服务,为奥运后朝阳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一条主线”--加快功能区建设

功能区带动是实现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奥运、CBD和电子城三大功能区,以三大功能区带动全区发展。

“解决一个关键”--加快农村城市化

坚持产业发展、培训就业、产权改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新村建设、环境建设、社会管理八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化综合实现水平,基本确立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建设管理体系。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新的功能定位,坚持教育为本、文化为魂、环境为源、稳定为根,服务奥运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为“新北京、新奥运”做出贡献,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继续推进“三化四区”建设,加快奥运、CBD、电子城三大功能区发展,全面提升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城市功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品质五个显著提高。

八项主要任务

转变增长方式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存量,整合资源,挖掘内涵,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质量效益,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自主创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点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全方位导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

坚持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紧紧围绕服务奥运和宜居、兴业,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优先发展教育

实行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建设优先,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繁荣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明,营造体现城市精神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魅力和竞争力。

发展卫生体育

以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加快建立公平、可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维护安全稳定

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加强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法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形成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

推进综合改革

把握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推进包括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在内的综合改革,推动政府管理体制转型,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社会领域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二)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秉承五年计划的优良传统,结合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立足朝阳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精心规划,勾画出“十一五”时期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其中内涵极其丰富、新意颇多,有的是老话题赋予新内涵,有的则是首次出现的新提法。综合起来,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可以总结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两大突破、三大创新和四大超越”的特点。

 突破之一: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首位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优先而突出的位置上,具有历史性的突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朝阳区根据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中央全会精神指导“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教育为本、文化为魂、环境为源、稳定为根”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思想,把社会事业发展当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力量。这成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显著特色。在具体的战略中,朝阳区提出了奥运促进、文教引领、资源集约、协调发展、稳定保障等战略,全面体现了社会事业发展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 突破之二: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点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存量,挖掘内涵,提高效益,构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投资驱动、消费主导、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成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又一大特色,是促进朝阳区再上新台阶的重大突破。这就意味着朝阳区将从过去的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朝阳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朝阳区经济全面转型的客观要求。围绕这一重点,朝阳区将通过未来5年的建设,逐渐从一个经济大区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强区,持续推进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创新之一:围绕奥运谋发展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奥运重大历史机遇,以奥运前、中、后阶段为脉络,以奥运经济和奥运体育文化为重点,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目标,以服务奥运和借机发展为内容,将2008北京奥运会作为朝阳区“十一五”时期的核心,全面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发展。这是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立足未来形势和机遇的重大创新,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具有统领全局作用的核心战略。围绕奥运谋发展,将体现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推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创新之二:围绕功能促改革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另一个重大创新,就是围绕北京总体规划对朝阳区的定位和要求,大力拓展城市功能,建设以CBD、奥运、电子城为中心的三大城市功能区,打造北京现代化发展新高地。功能区建设和朝阳区城市功能拓展是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围绕功能区建设和城市功能拓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规划,形成了最具特色区域发展新模式、新格局,并在建设过程中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改革,优化空间布局,优

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创新之三:围绕和谐保稳定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朝阳区社会稳定和区域安全,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围绕和谐保稳定,是朝阳区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稳定保障战略中,朝阳区将以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有力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原则,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保稳定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十一五”规划纲要深化“三化四区”战略,并将在四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 超越之一:在区域承载力方面实现新跨越

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坚持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原则,加强科学规划,拓展投资渠道,健全管理体制,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和现代化水平,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重点。为此,朝阳区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基础设施承载力也将大大超越当前的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更大跨越。这将为朝阳区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储备和能力积累,为朝阳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 超越之二:在农村城市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是缩短“二元”结构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加快农村城市化作为三大重点之一,做了全面部署。经过近些年的城乡建设,朝阳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之间经济互动、社会融通的局面已经形成,管理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农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农村城市化的新规划、新部署,就是要利用外部机遇和内在条件,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新跨越,彻底消除城乡之间的阻碍和差别,开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 超越之三:在区域国际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北京新的总体规划对朝阳区国际化发展有了新的定位和更高要求,借助奥运机遇,朝阳区国际化将在现在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提升国际交往窗口地位和做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重要节点作为发展目标,加速区域国

际化发展。相应地,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按照国际化标准严格要求,大胆创新,提出了朝阳区与国际接轨和实现区域发展全面升级的具体措施。

 超越之四: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理念,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直接面对传统而落后的体制、观念、方法和模式,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是拉动朝阳区经济腾飞的两大引擎,成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主力。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围绕奥运机遇,现代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朝阳区在“十一五”时期从城市面貌到社会文明,都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朝阳区在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的相互促进中,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将使区域实现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这是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总特征。

主要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0%

区级财政收入预期年均增长12%

专利申请总量达到6000件以上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路网密度达到3.75公里/平方公里

流动人口登记率达到90%

平安街道(地区)和平安社区(村)达到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下

第五篇:复旦十一五规划纲要

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本网发布时间:2010-11-02 浏览次数:

一、“十五”成绩与当前形势

“十五”期间,全校师生员工紧紧抓住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学科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在总体上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为迈向下一步战略目标乃至更长远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学校继续得到“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支持,总的经费收入达77亿元,比“九五”增长约80%。学校现有各类学生53 560人,比2000年增长53.7%。“十五”期间,共为社会输送普通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7 019人,授予11 561人硕士或博士学位,比“九五”分别增长26.1%和91.2%。学校现有教职工5 923人,其中教师和科研人员2 385人;院士29人(含双聘院士),长江学者5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十五”期间,学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校园拓展机遇,在校园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校园占地面积达3 680多亩,增加近一倍,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校园布局。五年中新建建筑面积43万多平方米。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完整统一、信息畅通、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校园系统初具规模,校园网接入点近5万个。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450万册。

——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在2000年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后,形成了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基本格局。40个二级学科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点进入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五名。学校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任务,研究经费明显增长,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十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评奖中,获得5项一等奖,列全国高校之首。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在国家教学成果评奖中获4项一等奖。在迄今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4次夺魁,在已经举办了七届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有36篇论文入选。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声誉不断提升。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十五”期间,学校厉行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各方面工作。两校合并后,积极推进实质性融合,逐步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机构、统一管理”。打通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成立上海医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组建外文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微电子研究院、软件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一批教学科研机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通识教育,建立复旦学院,酝酿自主招生改革。以建设“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基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学校实施并深化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人事代理制,改革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在后勤社会化、住房货币化、学生生活园区建设以及校办产业转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进行校内两级管理改革试点,《复旦大学公用房管理条例》正在稳步推行。

——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2001年9月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坚持和完善。党委坚持议大事、定方向、抓全局,集中力量研究办学方向、规划、战略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五年中,党委先后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统战工作会议、学生工作会议、干部工作会议、德育工作会议等,加强和推动党的各方面重要工作。在教职工中,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开展“转变机关作风年”活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党委的领导下,民主办学得到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步入正轨。2005年10月起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学校党建和全局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百年校庆圆满成功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按照“庆典为体,学术为魂”的宗旨,精彩、圆满地组织了建校100周年庆祝活动。通过编纂校史、修建校史馆、恢复老校歌、讨论“复旦精神”等,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通过广大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汇聚人心,振奋精神。复旦的校庆,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声誉。

在“十五”实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入“三步走”战略完成第一步、迈出第二步的关键阶段,不仅要保持第一步的发展势头,更重要的是要为第三步的冲刺提供强劲的动力。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党和国家对复旦大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为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使命。复旦大学要遵循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百年校庆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努力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努力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头,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提供发展的机遇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科技与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全国科技大会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部署了一系列重点领域、重大专项以及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计划。复旦大学要抓住机遇,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占据应有的份额。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上海正以此为契机,加快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建设,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复旦大学要结合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地介入,在科教兴市战略中显示应有的力量。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竞争仍然相当激烈 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聚焦到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国内大学在争创一流的道路上更是你追我赶。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有着旺盛的需求和很高的期望。复旦大学必须加倍努力,抢抓机遇,求得更快的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全校师生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增强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弘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以创新精神和一流业绩,开创学校新的百年辉煌。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复旦大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发展之路,着眼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即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争取达到亚洲大学前列的水平,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进一步突出重点,凝炼方向,集中优势建设好“985工程”创新平台、基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争取有重大突破。

——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在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积极回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和地方发展做出更为积极、更为显著的贡献。

——保持办学核心层学生规模的基本稳定,重在优化结构,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师资补充、中青年骨干培养等方面工作,大力扩展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规模,形成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同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的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国际影响。

——根据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学术活动的规律,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高效管理和良性运转。

——基本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学术交流便利、富有复旦特色的现代大学校园。

实现上述目标的指导方针是:

——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坚定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内涵发展也是发展,是更深刻、更坚实、可持续的发展。要妥善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管理的关系,坚持改革,积极发展,加强管理,厉行节约,切实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以增强综合实力为发展主线 根据内涵发展的要求,着力于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师资力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水准、体制机制的活力以及优良传统和社会声誉等方面再上新的台阶。——以争取重大突破为主攻方向 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学科前沿,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在若干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上争取重大突破,形成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的强劲势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三、任务与举措

1.巩固优势,集成交叉,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目标,巩固优势,突出重点,加强交叉,适当拓展,促进若干学科高峰的崛起,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的核心、示范和引领作用。巩固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进一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支持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水平的学科,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继续保持国家重点学科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位置;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依托,通过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项目建设,加强优势学科,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学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若干学科达到亚洲大学前列。

——继承和发扬我校人文学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拓宽视野,促进交叉,形成学科新特色,保持在国内高校中的领先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

——巩固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已有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加强与高技术领域的结合,占领学科发展的制高点;根据已有基础和学科发展交叉融合的趋势,创造条件,适当拓展,完善基础学科结构,增强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加快推进生物医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加强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医学领域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深化融合,构建现代医学学科体系,巩固医学学科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为建设一流医学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按照高水平、综合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结合国家和上海市在新材料、信息、能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及学科的现有基础,积极发展高起点、有特色的工程技术学科;建设精干的艺术、教育学科,鼓励新兴优势学科的生长,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

2.集中力量,重点跨越,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

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地方重大战略和规划,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重点,建设学校科研创新体系,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争取获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

——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结合国家及地方的战略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和政策的变化,积极争取承担更多重大和重点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增长率超过“985工程”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到“十一五”末全校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符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组织结构。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集中相关的优势学科,整合多方面的优质资源,重点推进“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筹建国家实验室,组织大体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全力争取重大科研突破;继续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实现突破;继续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和自由探索式研究,保持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价体系,持续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3个主要基础学科能持续地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多数学科在各专业领域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的比例稳定增长;保持近年来在争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方面的良好势头,积极争取国家级一等奖;学校的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争取产生一批重大学术文化成果和决策咨询成果。

3.深化融合,提高水平,加快综合性大学医科发展 顺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的优势,深化实质性融合和学科交叉,支持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科的新路,加快促进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医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和融合,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促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护理学等的结合,促进医科与校内其他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结合。

——以生物医学、脑科学“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大力加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的学科建设以及与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加强与校外有关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徐汇生命科学园区的建设,使复旦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积极争取卫生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加强对附属医院的管理和指导,鼓励和支持附属医院进一步强化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结合,鼓励和支持附属医院在出色完成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基础上,巩固学科领先地位,引领医学发展,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构建亚洲一流的医学诊治中心。

4.夯实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控制学生规模,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推进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栋梁之才和领袖人物。

——以德育为核心,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感知学术前沿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的机会,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加强复旦学院建设,扎实推进通识教育,通过强化通识教育带动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夯实学生知识和素质基础,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本科生课程总量建设,使课程资源达到5 000门次/年、3 000门/年以上水平,提高小班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的开课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精品课程、优秀通识教育课程、双语课程和国际课程;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精品课程、交叉选修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深化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加大研究生自主招生改革的力度,调整和优化研究生结构,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制定和落实弹性学制培养标准,完善淘汰制,推动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大力推进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建立更多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继续办好博士生论坛;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数量保持全国高校前三位。

——保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含网络教育)在校生规模的基本稳定,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拓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培训。

——进一步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利用校园整体布局调整的契机,完成物理、化学、电子、生物、医学等基础实验教学场所的改建或搬迁,重视和加强教学楼、专业教学实验室、学生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建设。

5.充实梯队,增强实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补充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和管理、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加快扩充师资队伍,“十一五”末全校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达到3 200人左右,其中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保持实验技术和行政管理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充实实验技术骨干,优化管理队伍结构。

——以“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和院系发展需求,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以全时引进为主,适当控制分时引进,在五年内引进约300名校聘关键岗位以上的人才,其中海外引进约占70%。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推进院士计划,积极做好“长江学者”的推荐聘任工作,有效实施和完善“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方案”,大大扩展国际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规模,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知名学者。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事业发展和生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加大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国际化培养的力度。

——结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化、国际化的人才遴选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度,继续推进高级职务聘任改革,鼓励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注重分类管理。进一步做好博士后工作,到2010年在站博士后达800人左右。

6.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发展战略,进一步探索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更为直接的切入点和更为有效的体制机制,为服务上海、服务全国做出更为直接、有力的贡献,在服务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

——建立司职国内协作的专门机构和队伍,在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有效加强学校整体的组织运作。

——高度重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围绕国家和上海“十一五”重点发展领域,开展学科布局与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与重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平台、工程技术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加强国防军工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一支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开发队伍。

——实施专利与技术转移战略,组织好重要项目的技术成果的专利申请,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好技术转移中心,形成技术转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坚持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作和社会化操作机制,强化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复旦科技园区的全方位服务功能,以创新理念和思路不断提高学校高科技企业内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大优势,建设高水平的思想库和辐射先进文化的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道德指引和公共政策咨询;围绕金融、物流、文化、传媒、医疗卫生、国际交流等领域,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服务,为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做贡献。

——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区、校合作,增强相关城区知识创新活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创业等形式,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7.提高层次,扩大影响,继续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充分利用百年校庆后国际交流的有利时机,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规模,注重提高层次,着力于推进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和国际化办学,全面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继续增进与国外著名大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办好有影响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继续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与学术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国外基金的科研合作;举办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积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继续增加外语教学的语种数量,办好英文网页、宣传资料和学术刊物,提高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外交流,“十一五”末每年赴境外学习交流的在校学生达到1 500名左右。

——发展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稳步拓展留学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显著提高外国留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比例;筹建复旦国际学院,开设一批以英语授课的基础课程和高级研修课程,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推广中国文化,树立复旦的国际形象。8.合理规划,注重效益,建设信息化生态化校园

按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学术交流便利,富有复旦特色”的要求,科学组织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基本建成信息化、生态化的现代大学校园。

——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各校区规划,根据多校区不同功能定位进行配套建设,调整、安排好院、系、所(科研平台、基地)坐落。

——继续推进江湾新校区和张江校区的建设,根据需要适当安排老校区的改修建工作。在江湾新校区建设一批学生宿舍和青年教师公寓,做好二期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完成张江校区二期规划和建设。

——以改革的思路,多渠道、多模式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着力解决学生公寓、青年教师公寓以及引进人才的住房和生活配套问题。

——适应多校区办学和管理的需要,构建高水平的智能化城域网实施平台,继续推进网络基础、安全管理、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服务管理水平。

——突出学校的人文文化底蕴和氛围,充分结合校园自然景观,进一步做好绿化工作和人文景观建设,营建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

9.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结合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改善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激发办学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以高水平的管理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认真研究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校、院(系)两级管理,充分调动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增强院系的活力;着力解决多校区管理问题,形成科学、高效、便捷的管理制度。

——按照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要求,增强节约意识,建立相关机制,强化节约能源的管理规则,力争到“十一五”末学校单位建筑面积的资源消耗按可比价格比“十五”末降低20%。——深化学校土地、公用房、大型仪器等资源配置、管理的改革,推行资源配置与产出效益相挂钩的激励措施,规范管理,促进共享,厉行节约,提高效益。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部机关的工作,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推行科学管理。

——继续推进后勤改革,进一步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专业服务质量,提升后勤保障功能,构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10.立足长效,把握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党内生活制度,继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发挥党组织在院系和附属医院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校、院系两级党内、校内情况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教职员工党员的教育作用,加强党员学习培训,坚持党课制度,办好各级各类党校,推进“学生党员成长计划”。

——结合两级管理改革,配强、配好院系和医院的党政班子;加大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和选拔力度,充分利用党校平台,开展干部培训,改进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启动新一轮干部轮岗、挂职锻炼计划,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向社会输送干部;继续推进“人才工程预备队”工作,有计划地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和学生骨干的培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措施,坚持和完善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制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分类指导。

——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环节,以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中心,推进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青年教师必须担任辅导员或导师两年的规定;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德育工作首要负责人作用;继续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创业资助体系,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双助”计划,成立全校性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促进校园民主,建设和谐校园。严格依法治校,推进校、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和校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校务、学术、学位委员会等组织以及专家教授的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和妇委会等群众团体的各级组织建设,畅通学生参与民主办学的渠道;做好统战工作,加强党外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做好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巩固百年校庆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建设,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大力繁荣学生社团,活跃校园文化,维护学校良好形象;全方位关心青年教师,做好离退休工作,帮助有困难群众,落实稳定和安全工作责任制,增强应急情况处理能力,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1.团结务实,鼓励创新,营造建设一流大学的文化氛围 继承和弘扬百年复旦的精神传统,结合自主创新、争创一流的时代任务和要求,倡导团结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培育学校特有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格,铸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复旦之魂。

——利用校史资源和多种有效方式,继续对广大师生开展系统的爱国荣校教育,使“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复旦人的鲜明气质和坚定信念。

——继续推进人事管理、科研评价与奖励制度改革,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对科学精神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增加并进一步组织好各学科及跨学科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沙龙,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于寂寞的创新文化氛围。

——完善教学评估机制,鼓励教师改善教学方式,增加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环境;支持并引导学生继续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办好学术类学生社团,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氛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平台(基地)建设和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在成果评价和资源配置上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合作者(包括学生)的关系,努力建设各学科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力攻关的团队文化。

——树立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加大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惩戒力度,克服浮躁心态,集中精力,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推进每一项工作。

下载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子县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与县市区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县市区人民 政府>>长子县人民政府>>决策信息>>当前页 关键字检索 长子县工业经济“十一五 规划 长子县工......

    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五篇

    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9-04-22 “十一五”时期(2005年—2010年)是无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无锡转入工业化后期和跨入实现基本现......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

    十一五期间规划纲要总结

    十一五期间规划纲要总结 十一五期间,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科协和卫生部的领导下,贯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的精神,各项工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联系......

    市房地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市房地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全面加快我市房地产行业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局提出的争创“全国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和“国家级文明单位”发展目标的重要规划,对促进我市“三......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

    天津市河东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关:政务网时间:2008-9-10 17:33:00 (2006年1月7日天津市河东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一五”时......

    “十一五”工业规划与技术改造工作总结

    “十一五”工业规划与技术改造工作总结材料:xxxxxxxx公司“十一五”工业规划与技术改造总结材料“十一五”期间,xxxxx公司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