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五篇

时间:2019-05-14 09:0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9-04-22

“十一五”时期(2005年—2010年)是无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无锡转入工业化后期和跨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

《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阐明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无锡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工业领域经济活动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探索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以体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保持了领先地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主导作用有效发挥。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87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6970亿元,分别年递增20.3%和19.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6.6%,提升了4.2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53.1亿元,年递增26.9%;工业总产值5720.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657.4亿元,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保持第7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86.4%,实现了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7724美元(户籍人口),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8.2%,霍夫曼系数为0.386,显示着无锡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升级。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及汽车、新材料、高档纺织及服装、生物医药五大制造业基地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3.6%。形成了精密机械、成套设备、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高档家电、特钢及制品、精细化工、高档纺织及服装、生物工程、新医药等一批优势行业和产品。

技术进步不断加快。2005年,全市拥有企业“一站二中心”累计达到了65家,其中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2家、博士后创业中心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8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4%;“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工业投入2458.5亿元,为“九五”期间的3.5倍,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外资民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到位注册外资112.7亿美元,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达到155.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9%,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全市累计拥有国家批准境外投资项目115个,其中境外加工贸易项目26个,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3602.2亿元,年均递增42.96%,民营企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05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9家,其中达到30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分别达1家、11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品牌战略初显成效,拥有“小天鹅”、“红豆”、“阳光”、“双良”、“新世纪”5个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7个,国家免检产品32个,省名牌产品124个,省著名商标167件。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累计募集资金178亿元,企业融资能力增强。

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工业经济发展为全市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仍然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够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不够高,资源消耗水平偏高,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工业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环境。一是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和影响的加深,国际环境对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有利。二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国际性中心功能的增强,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无锡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无锡跨入了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相关领域配套能力的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一大批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将为工业发展提供不竭的活力和动力,为工业在国内、省内领先地位的巩固和提升,为工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无锡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一是世界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各国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工业领域呈现国际化分工和竞争的新格局;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困难,国内先进城市发挥各自优势、竞相发展,对无锡工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压力;三是我市土地、能源等资源相对匮乏,高层次人才不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消耗水平偏高,产业布局分散以及生产型服务业滞后等。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走无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应对挑战,适应新环境与条件,使全市工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市到2010年实现“两个确保”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城”的总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经济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工业经济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全市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作新贡献。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又快又好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引领工业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实现工业经济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实现工业技术水平的升级。

4.坚持深化改革和开放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5.坚持政策导向和规划控制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导向和控制,构建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促使全市各地区工业经济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若干行业和地区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巩固和提升无锡工业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

综合实力增强。工业经济保持高水平较快发展,保持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国内、省内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预测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35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1.5万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7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实施“5321”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三个先导产业,培育形成20个优势产业群和100个优势企业群及产品群,形成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功能性产业。

科技进步加快。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名优品牌产品。201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以上。

集约化水平提高。打造一批发展动力足、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航母”和“专、精、特”中小企业群体。2010年,全市形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8家,形成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0家。提高工业集约化水平,到201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投资强度达到250万元/亩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到2010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8%以上。完成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136”培养工程。

三、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优良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引领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着力调整工业布局,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经济活力动力,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使无锡工业实现由大变强。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集约化、特色化、高新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功能性产业和打造“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太湖药谷”为重点,实施“5321”产业发展工程,调整工业结构,提高优势产业比重,促使工业加速向高新技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升级。

1.鼓励发展五大支柱产业。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及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高档纺织及服装五大产业,增强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电子信息产业。以打造“太湖硅谷”和建设“太湖液晶谷”为重点,构建集芯片设计、加工制造、封装测试的微电子产业链,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为龙头,建成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成国内微电子重要基地;主攻液晶屏和液晶模块,大力发展移动液晶,将无锡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产业基地。

(2)新材料产业。以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特钢及制品、精细化学品、纳米材料、光通信材料、稀土材料及系列产品、新电子磁性材料等领域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高效、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新型材料,实现产品结构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方向调整,将无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专业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3)机械装备产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总成(成套)产品为重点,促进机械制造业向先进机械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机光电一体化方向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专业工程公司;培育形成一批高新产品群和著名品牌产品,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知名度高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4)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汽车制造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为重点,加快实施轿车生产规模化、客车生产系列化、专用车生产特色化、关键汽车零部件国际化“四化”战略,巩固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把无锡建设成为江苏汽车工业和全国客车及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和配套中心。

(5)高档纺织及服装产业。以高档纺织和品牌服装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档棉纺和精纺呢绒、绿色纺织品、化纤仿真面料、高档色织布和服装等制成品,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把无锡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保持无锡纺织业在国内领先水平,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提升。

2.培育壮大三大先导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以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重点,在科技水平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促使加速发展成为先导产业。

(1)环保产业。加大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扶持,重点建设宜兴环科新城等环保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和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鼓励应用先进环保技术,发展高端产品,促进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2)新能源产业。紧跟国际先进潮流,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光伏(太阳能等)、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3)生物医药产业。以打造“太湖药谷”为重点,加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中药业、化学制剂业、高端医学中间体、化学原料药业、现代生物业和医疗器械业等行业,提供产业聚集发展条件,促使生物工程、新特药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将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

3.培育形成20个产业集群。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形成产业关联和集聚效应。2010年,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超100亿元三层次的产业集群,促进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链。

(1)集成电路及设计产业集群。以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蠡园经济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

(2)液晶产业集群。以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

(3)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以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蠡园、锡山、江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

(4)新型家电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锡山东港工业园为重点。

(5)特色冶金材料产业集群。以江阴经济开发区、惠山玉祁和钱桥工业集中区为重点。

(6)新型包装材料产业集群。以江阴申达工业园、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锡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

(7)新型陶瓷制品产业集群。以宜兴丁蜀工业集中区、宜兴国家环保科技工业园为重点。

(8)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宜兴官林、周铁工业集中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澄南、月城工业园为重点。

(9)成套设备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滨湖经济开发区,惠山洛社、堰桥工业集中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美加工业园为重点。

(10)精密机械产业集群。以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南长扬名高新技术工业园、锡山鹅湖机光电工业园为重点。

(11)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以宜兴官林工业园、高塍工业集中区为重点。

(12)汽车产业集群。以惠山汽车工业园、锡山安镇新世纪工业园、马山科技工业园为重点。

(1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锡山、惠山、滨湖经济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周庄工业园为重点。

(14)高档棉纺产业集群。以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惠山前洲、宜兴宜城工业园为重点。

(15)精纺呢绒产业集群。以江阴新桥毛纺工业园、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为重点。

(16)服装产业集群。以锡山东港红豆、江阴新桥毛纺服装工业园为重点。

(17)特色化纤产业集群。以江阴经济开发区周庄、霞客工业园,锡山安镇工业集中区和宜兴新建工业园为重点。

(18)环保产业群。以宜兴国家环保科技工业园、鹅湖机光电工业园为重点。

(19)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兴诸桥工业园为重点。

(20)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山生命科技园、马山生物工业园为重点。

4.大力培育100个优势企业群及产品群。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科研投入、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无锡名优产品。

(1)大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提高企业组织程度,促使企业由单体生产经营向集团化、专业化、集群化的升级。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等优势企业与中小企业加强经济技术联系,在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等多方面加强合作,构建生产联合体、科技和营销联盟。2010年,全市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集团)达到12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1家,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10家,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大型企业(集团)18家,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集团)35家。

(2)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产品销售名列国内前三名的名优产品为基础,以品牌效应开拓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形成100个名优产品群,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无锡品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建立质量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品牌产品,通过自主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商标和品牌等途径赢得竞争优势。

5.着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产业发展导向,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使制造业在更高起点、更新领域快速发展。

(1)调整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导向,鼓励和支持资金和技术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促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产业;促使机械制造业向先进机械装备及机电一体化的提升,促使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升级;促使冶金和化工等产业转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节能环保和可再生新材料领域升级;促使纺织产业发展成为品质优、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集聚效应显著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紧跟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提供政策支持超前培育,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产品,促使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加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2)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对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与现代化城乡建设不相适应的行业实施投资准入地域限制,促使在专业化集中区生产,促使采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进行更新改造。加强对高物耗、高能耗、高危险行业的投资控制和运行监管,加强环境保护、质量监督、安全监察等行政执法力度,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促使小化工、小冶金、小电镀、小印染、小建材等行业加速淘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

(二)着力调整工业布局

立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一体两翼、七区一体”和“区域特色化”的要求,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功能布局,加强工业布局规划和投资控制,引导各地区产业合理布局,实施地区差别化发展战略,引导和推进集约化发展。

1.加强工业布局规划和控制。按照全市“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要求,根据各地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园区的产业集中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

(1)无锡市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设立企业(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功能机构,形成与城市化相适应的都市工业。

(2)无锡新区。按照“建设国际制造业高地”的定位,充分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加坡工业园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大型液晶、汽车零部件及总成和硬磁盘驱动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数码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位。

(3)锡山区。借助紧靠新区和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利用现有机械、纺织、电子工业较好的基础条件,结合市区工业布局调整,以锡山经济开发区和东港及红豆工业园、安镇新世纪工业园等工业集中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以高特纺织与服装、精密机械与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与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

(4)惠山区。借助交通条件优越、连接江阴的区位优势,利用冶金、机械、化工、纺织业和物流基础条件,抓住工业北移的机遇,以惠山经济开发区和钱桥、洛社、前洲、玉祁等工业集聚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以特色冶金及制品、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

(5)滨湖区。按照建设无锡新城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布局定位,以滨湖经济开发区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业;在蠡园经济开发区内重点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的电子信息及软件设计业;在马山地区重点发展循环型、无污染的生物医药等产业。

(6)江阴市。按照全国县域经济排头兵定位,充分利用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锡澄经济走廊等有利条件,抓住江苏沿江开发机遇,以江阴经济开发区和周庄、华西、新桥、申港、青阳等重点工业集中区为主要集聚地,做大做强新材料、特色冶金、高档纺织、机械制造和新能源、化工产业,加快提升区域合作和经济国际化水平。

(7)宜兴市。按照全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定位,充分利用区域面积大、工业发展潜力大的有利条件,以国家环保科技园、新建工业园和市工业集中区为主要集聚地,提升特色产业群的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环保设备、化纤纺织、服装服饰、陶瓷制品、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化肥等八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

2.引导和推进集约化发展。遵循“规划导向、企业为主、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工业布局,引导项目集约投入,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提高聚集效应,构建优势产业链,促使工业集约化、特色化发展。

(1)加快调整工业布局。加强规划导向和政策推动的力度,推进工业企业“退城(镇)入园”,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链龙头项目,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优势企业,使分散在城乡的工业企业向产业关联的工业园区集中,重工业、新材料产业向沿江集中,加工制造业向专业特色园区集中。2010年,市区“三类”重点工业企业完成“退城入园”工作,分阶段启动实施乡镇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工作,引导工业企业在国家、省级开发区和市工业集中区集约发展。

(2)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以省级以上开发区、市级重点开放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结合产业布局规划,建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工业园区。鼓励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所需的供能、环保、物流及通关等配套设施,形成协作配套、技术创新体系等功能,为产业集群发展和增加比较优势提供条件,促进提升专业化水平。

(3)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链。实施政策导向,引导和促进产业集中投入、企业集聚发展、生产相互联系。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生产链和价值链。积极培育产业特色强、配套能力强、集约水平高的开发区、工业园和工业集中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培育形成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数字家电、汽车关键零部件、高档纺织及服装、新能源等产业链。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

围绕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总目标,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内在动力,着力构建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全面升级。

1.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激励和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环境,建设创新载体,培育创新源,构建创新链,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跃升提供支撑。

(1)鼓励建设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鼓励各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区域(行业)研究开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国内外大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无锡建立研发机构。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2010年,全市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围绕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努力在IC、液晶、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若干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加快建设无锡国防科技创新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信息产业园等科技创新载体,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品中试基地。围绕促进研发成果转化目标,巩固提升汽车电喷系统产品、集成电路及ASIC芯片、新型家用电器产品、新材料及制品、先进医疗设备等15个中试基地;新建纳米材料与器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加工装备、生物、绿色燃料等一批中试基地。到2010年,全市形成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中试基地。

2.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走开放式工业技术进步之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鼓励和支持集成创新,着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投入,攻克掌握关键技术,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实现由加工制造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提升。

(1)全力攻克掌握关键技术。鼓励企业研发关键技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重大创新成果,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专利发明和自主研发品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争取在100纳米以下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技术、高密度新型封装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效太阳能电池开发技术,新传感器件及MEMS器件开发设计技术、现代物流装备关键技术、数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清洁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高效环保动力电池,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一代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合成类和生物类创新药物研制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2)引导和支持实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工艺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产业高新技术化步伐,淘汰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技术落后的产品和装备,推进工业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切实加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和节能降耗的导向和控制,发展集约型工业。“十一五”期间,工业投入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组织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再造业务流程、建设营销网络,提高生产效率和应变能力;加快行业(区域)公共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动提供平台。

(4)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政府对工业科技的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与财政收入相应增长的工业科技投入机制,提高政府科技经费支出中工业科技支出的比重,重点支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给予财政贴息、资助等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进口设备免税、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和地方财政贴息政策支持。

(四)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

坚持节约优先和环保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保障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资源利用管理。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差别化政策,强化行政执法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提高工业用地水平。加快推进工业布局调整,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工业园区和分行业工业用地投资强度的导向,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化水平。

(2)加强能源节约管理。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提高全民节约用能意识。积极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优化企业用能结构。严格实施高耗能企业和项目的准入制度,强制淘汰能耗高、物耗大、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强电力、煤炭、钢铁、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监督管理。

(3)加强用水节约管理。鼓励开发节水技术和产品,推广使用节水工艺和设备,至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5个百分点。

(4)加强原材料节约管理。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广节约材料的工艺技术。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园区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政策,建设绿色工业。

(1)引导和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推进产业园区资源利用的中循环。引导不同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的机制,提高废弃物利用水平。实施5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50项重点产品、项目,促进建成10个循环产业链;分类指导和推进建设8家循环型工业园区,30家循环型企业。促进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建成8家循环经济工业园。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的小循环,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对纳入强制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企业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增强产品的环境竞争力。至2010年,全市100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五)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快融入世界经济、接轨国际的步伐,增强区域经济互补互动,增加制造业的区域合作,形成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的新格局。

(1)高质量引进外资。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抓住国际制造业继续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借助上海的窗口和平台功能,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引进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的龙头项目,着力构筑工业外资高地,使无锡成为国际大公司的生产、出口基地,促进由生产基地向区域性研发、采购、营销基地的提升。

(2)高水平扩大出口。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支持和促进机电产品、电子信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引导出口企业调整市场结构,着力巩固美、日、欧市场,大力拓展东欧、中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积极开辟南美、非洲、印度等市场;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营销体系,把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使出口总额增长速度高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65%和45%。

(3)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国内市场竞争度强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带动成熟技术、产品和设备的输出;鼓励成熟行业转移型项目投向东南亚、非洲等国家,资源开发型项目投向澳洲和南美等国家,出口带动项目投向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鼓励同行企业相对集中建办境外工业园区,通过在国外建办研发中心、产品分拨中心、国际采购网络,提高企业融入国际的水平。

(六)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各地区产业专业特长和比较优势,鼓励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互动发展。

(1)鼓励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按照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特色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和推进各地区经济合作,提升全市的整体优势。鼓励在中心城区建设企业(集团)总部和研究开发、经营销售等功能机构,发挥总部经济的核心带动作用;支持江阴工业发展由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巩固全国百强县前列地位;支持宜兴工业实现质和量的并举发展,巩固提升在全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地位;加强推进锡山、惠山、滨湖、新区和崇安、南长、北塘等地区工业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提升全市工业综合实力。

(2)鼓励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着力为各类要素无障碍流通提供服务,通过产业链共延、资本共融、品牌共创、研发体系共享和开发区共建,积极参与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与上海经济接轨,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积极借助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功能以及进出口通关功能,大力发展出口产品,扩大海外用,增加对外贸易,提升工业国际化水平。以全省实施沿江开发为契机,参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加强与苏北等地区的区域合作,引导和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纺织、化工等行业,通过企业搬迁或组建跨地区集团、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向苏北等资源原产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有序转移,实现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七)着力增强经济活力动力

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民营工业最佳成长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培养企业人才队伍,积极培育行业中介组织,激发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

(1)建设民营工业最佳成长区。以创新制度,营造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增添活力动力。鼓励本地和吸引外地民间资本投资工业;鼓励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向吸纳高素质劳动力的工业领域投资;鼓励掌握知识、技术、专利的科技人员,与风险投资基金、各类社会资本结合,形成生产要素的融合机制,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民营经济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使无锡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

(2)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积极探索新型经济组织新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的多元化;建立产权合理流动机制,推动产业资本向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发展潜力大的领域集中,增强产业资本的投资效益;鼓励企业资本经营,积极为企业上市提供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构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完善经营机制和增强活动动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工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3)大力培养企业人才队伍。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素质,组织实施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136”培育工程,锻炼和造就100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和造就300名企业中高层后备人才;培育和造就600名职业经理人才,培养一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组织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大批管理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实施企业“三百工程”,建立和完善无锡市百名优秀企业家、百强企业、百佳企业表彰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建立优秀科技人员、优秀员工表彰奖励制度,激励和调动企业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生产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培育市场化运作、行为规范、符合WTO规则的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引导和规范,促进形成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服务和行业协调等功能,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鼓励发展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的中介组织,形成种类齐全、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四、经济调节和实施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增强经济调节功能,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积极发挥政府规划的调控指导作用,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一)切实增强经济调节功能

转变政府职能,使各级政府工业管理部门更好地发挥“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强化法制环境和政策导向,优化行政环境和社会环境。

(1)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场生产经营、安全运行的监管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产业预警体系建设,根据国家经济政策要求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提供政策指导,引导和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工业结构。积极为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市场变化提供产业保护和反倾销等方面提供服务,提高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

(2)着力加强导向和调控。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建立导向指标体系,开展各地和行业发展评价活动,引导各地区、各行业及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工业布局规划、结构调整规划和《无锡制造业发展导向目录》、《无锡工业用地指南》、《无锡工业能效指南》等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法规及规范的导向和控制,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依法经营的水平。

(3)提供要素供给协调服务。建立工业生产要素变动信息观察制度,及时为企业提供市场变化信息;搭建银企互动平台,构建“政企银”互动对接机制,为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提供协调服务;建立工业原料、产品物流协调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运输条件,构建并完善引导和服务工业发展的行政服务体系。

(4)建立完善先进制造业引导资金。通过政府在地方财政预算中设立专户、安排资金,引导和支持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布局调整,开展大型企业集团、名牌产品、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培育工作,实施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给予财政专项贴息或资助、银行资金协调等政策支持,对优秀成果、先进工作者给予奖励。

(二)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工业“十一五”规划,是全市工业领域经济活动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制定各项政策、安排年度计划的指南,必须创新实施机制。

(1)加强规划实施的领导。明确各项任务实施主体,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规划实施的检查督办制度,对规划期内重大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适时调整修订规划内容,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构建分类实施机制。本规划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政府工作重点是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本规划确定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推进技术进步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实现,政府的工作重点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本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任务,主要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并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予以实施。

(3)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按照着眼未来、实事求是和民主公开的原则,运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广泛征求编制主体、实施主体以及社会各界意见,对重点专项规划的目标实现程度、任务完成情况、政策效应等方面进行评价。

无锡市人民政府

第二篇:无锡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网络发送

锡办发[2006]45号

中共锡山区委办公室

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锡山区十一五科技发展

规划纲要的通知

开发区及东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镇党委、政府,区各部委办局,区各人民团体,区直各单位,驻区各条线单位:

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锡山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锡山区委办 公 室

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6年6月7日

出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地位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质态提升的先导性产业。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1年的14.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6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4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32亿元。全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要特色,光机电一体化、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产业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群。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2001年的13家增加到2005年的64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从4家增至13家。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从最初的8家增加到12家,基地成员企业从36家增加到50家。2005年,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按基地成员企业口径)实现销售额达125亿元,利税1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29%、31%,新材料产业已成为锡山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份额日益突出。

(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全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3%,超过了全市的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增长势头强劲。2001年至2005年的5年间,全区专利申请量分别为99件、224件、301件、468件和917件。全区专利产业化产品占全区专利申请量的75%左右。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了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至2005年底,全区共实施1项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10项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70项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46项)、省级以上星火

“十五”期间,我区人才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引才引智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才服务领域进一步延伸,人才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才基本充足,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层次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各类人才4.6万人,每万人中人才占有量达到1200人,占从业人员比重(人才密度)21.89%。

(四)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

“十五”期间,我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了无锡三江科技创业园、无锡清华同方科技创业园,建设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得到顺利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首家专家服务中心在我区诞生。

通过市场和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各类企业日益成为科技投入、转化与应用科技成果、吸纳与集聚科技人才的主体。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相继建成和完善了一批工程技术中心。至2005年底,我区建成了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科技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科技进步从工业向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十五”以来,我区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扶持优质水稻、奶牛、水产、花卉苗木、林果茶等新品种的引育工程,加强农业生态环保技术的攻关

件;授权专利272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新增销售收入36亿元,累计实现利税4.5亿元。

“十五”期间,我区科技事业发展虽然成效显著,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虽然全区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显得相对不足,特别是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平衡性较大。科技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2、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有待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还不快,纺织、车辆、轻工业等传统产业改造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支撑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应用和创新的力度。

3、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滞后。对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需要,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集成。

4、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较高水准的科技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人才需求。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

4、基本形成发展规模化、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5、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资源要素,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在实施科技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

6、深入实施“五十百千”工程。建设清华同方科技创业园、台商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和农业高科技创业园五大重点创新园区,同时加快50万平方米“三创”载体建设;至少与10家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并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新增10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至少1000家企业有科研成果转化。

四、“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区建设“两个率先”新锡山的要求,围绕新型工业化的标准,营造适宜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全面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增强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积极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以重点骨干高科

车载电子产品、全钢半钢子午线轮胎、铝合金汽车轮彀、液压与传动元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高档摩托车及其配件、沙滩车、锂电池电动车、高效热交换器、大型路桥工程用减震支座等。

此外在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依托无锡晶海氨基酸有限公司、无锡医用仪表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机车有限公司、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无锡瑞通电源有限公司、无锡金源环保有限公司、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以下产品:系列氨基酸原料药、工业酶制剂及功能性保健饮料、医疗器械及其相关产品、半导体照明、家用中央空调等节能技术和产品、锂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以及大型污水处理、火电脱硫装置、污泥固化等技术和产品。

要加强产业协作,培育拉长产业链,营造特色产业集聚高地。依托锡山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引科的良好势头,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发展高地。开放集成,借力发展,聚焦创新,二次创业,从招商引资、招商引科转向招研引智、创业、孵化,突出抓好电子信息科技园和台商科技工业园,实现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在发展层次上与国家高新区接轨。同时以重点突破、整体提高、引领产业发展为原则,加强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实施新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响基地品牌,使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企业创业的首选之地,并引领锡山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

1带头作用,集聚各镇产业优势,整合全区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三江科技创业园、江苏晶石科技研发中心、江苏大为科技智能交通研发中心、锡山经济开发区软件园等载体建设,尽快在锡山城区范围内形成一块相对集中的科技研发孵化区域。

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发挥锡山产业特色,在开发区东部规划2000~3000亩地,建设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创业孵化区,引入“863”成果和其他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加紧建设台商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科技园和农业高科技创业园等重点创新园区。引导和推动7个镇按照本镇主要产业特色,利用已建或在建的标准厂房,有选择地转向建设为本镇特色的科技创业园区,如新材料产业配套创业园、安镇现代机车科技创业园、鹅湖彩印包装创业园(城)等。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高效、开放、生态”农业的建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围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技术领域,突出抓好种养业品种选育、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等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

制定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综合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加强优势产业的整合、扶持和延伸发展,构建全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依

(四)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一是围绕人口问题,重点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公共卫生安全、人口与健康等方面加强研究,建设多层次、现代化的社会安全防控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二是针对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废弃物和污染物控制以及提高环境容量或承载能力的紧迫需要,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为目标,开展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有重点地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研究节能技术和能源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选择重点产业和典型园区或区域,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工业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三是围绕环境问题,重点在环境污染治理、经济运行环境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引进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限制高耗能项目的进入,重点支持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在工业中的比重。四是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加强城乡居民住宅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城镇和农村生

5推进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合理布局,分类推进,集成支持,在磁性材料、药用氨基酸、化工添加剂、高性能微机、人工环境等方面重点培育一批省、市、区三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锡山,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本土化,实现外资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做到技术转移。

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新材料电子信息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我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培训、咨询、文献检索、认证、维权代理、项目申报等现代中介服务。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鼓励发展科技评估、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成果推广等现代科技中介服务业。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招商引智、产学研合作等各种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加强专技人才的继续教育。特别是根据我区产业特点,重点培养各类专业适用人才,为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重点,从舆论导向、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面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

72、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的政策法规,深化落实我区《关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锡山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实施意台见》等科技创新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来锡山创新创业;建立与财政收入相应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政府科技经费投向,把投入重点转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

(二)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实施“借脑工程”,开辟“绿色通道”。

1、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放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牵引作用,以“一院七校”为重点,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拥有雄厚科技实力的科研院所、知名大学的合作,探索共建基地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新型产学研合作形式。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开展无锡锡山—上海科技“直通车”活动,开展与上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全面合作。开展主题招商引科活动,组织好科企合作洽谈会,搭建科企合作交流平台。鼓励校企双方合作办教育。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征集区内重点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难题,以我区专家服务中心专家为核心,定期组织专家“门诊”。加大对优秀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企

9和配套服务,努力为“三创”载体建设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条件和创业投资环境,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构建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快区镇两级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培育建设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镇、示范企业,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制造装备数字化等单元技术及适用的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信息化流程改造,加强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三是构建完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加快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容,帮助企业策划、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产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促进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发挥锡山专家服务中心、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服务平台的联系纽带作用,为企业的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打开常年绿色通道。四是构建完善人才开发平台。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深化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让人才特别是企业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鼓励现有重点企业加强对研发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并引导企业间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五是构建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知识产权“黎明行动”,帮助企业构筑保护创新成果的“防火墙”,营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群众中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群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12、建立科技创新决策顾问制度。组建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领导等组成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专家组,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的评估;发挥行业协会资源共享、维权自律和创新发展的作用,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改革计划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估制度,积极扶持中介科技评估机构,逐步建立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制度。

3、加强全民科学普及。完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技、教育、大众传媒之间的协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投入机制,加强科普场所建设与管理。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抓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形成“四尊四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主题词:科技工作

规划纲要

通知

中共锡山区委办公室

2006年6月8日印发

(共印210份)

第三篇:无锡市“十一五”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一五”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无锡市“十一五”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于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抓住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条件和机遇,大力实施“结构优化、技术升级、专业配套、产业集群”的整体战略。发展一批重点战略产品,推进专业化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在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开发一批核心和关键制造技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自主研发、国际品牌、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产业链为标志的产业发展框架,建立起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与研发基地。

二、发展目标

(一)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利税3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2万元以上。

(二)技术进步。到2010年,建立25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70%大中型企业采用CAD、CAM及CIMS技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新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5%;培育名列全国前三位的重点产品50个。

(三)集约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培育大型化企业集团。到2010年,基本建成10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5个优势产业群、24个优势产品群;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2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8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20家。

三、发展重点

实施“524”工程。在重点发展行业的选择上,在充分发挥我市机械装备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选择经济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的行业;选择符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行业;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延伸力强、能形成产业链、产业群的行业的三条原则,“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打造5个优势产业群:整车(汽车、摩托车)产业群、零部件(汽车、摩托车)产业群、精密机械产业群、电工仪表(含光纤)产业群、专用机械产业群,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群体;培育24个优势产品群。

(一)整车(汽车、摩托车)产业群。重点企业:南汽无锡汽车制造厂、神舟汽车厂、一汽(无锡)客车厂、安源客车厂、一汽锡柴汽车厂、交通汽车改装厂等。重点产品:家用经济型轿车系列;中高档旅游客车、新型城市公交车、轻型商务车等客车系列;自卸载重车、水泥运输泵车等工程车系列;公安指挥车、运钞车等特种车系列。“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形成9万辆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其中经济型轿车6万辆,客车1万辆,改装车2万辆),成为省汽车工业重要的制造地。

(二)零部件(汽车、摩托车)产业群。重点企业:威孚集团、博世(无锡)公司、联合电子、一汽锡柴、四达集团、霍尔塞特、江阴模塑、江阴协统、雀来宝、普利司通、华光轿车附件、吉兴汽车内饰件、江阴长仪、彩登电子等。重点产品:燃油喷射系统、电喷系统、重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增压机、发动机液压挺杆、等速万向节、气门推杆、汽车传动轴管、轮胎等动力系统产品群;保险杆、减震器、三元催化净化装置、后视镜等车身件系统产品群;汽车顶篷、座椅、后搁板等汽车内饰件产品群;仪表总成、传感器、汽车空调、音响等电子仪表产品群。“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形成50万台柴油内燃机、300万套燃油喷射系统、150万套汽车保险杆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精密机械产业群。重点企业:开源、钻探、新锡量、国盛、微研、曙光、南方机电、新时代电机、华达电机、铁姆肯、光洋、新苏、华通。重点产品:高精度数控磨床,钻探工具、高精度量刃具、精密模具、热处理及齿轮、发电机、滚针轴承、气动元器件等。“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形成机床工具、模具齿轮、电机轴承、液压气动四大产品集群。

(四)电工仪表产业群。重点企业:远东、法尔胜、无锡电缆、江南线缆、华能、华光、江苏太湖、无锡太湖、光洋电子、东力电气、透平叶片、锡园科技、新宏泰、明达、海鹰、湖光、工装、长仪、梅思安、耐特机电。重点产品:电力

线缆、通讯电缆、钢芯铝绞线、交联电缆、控制电缆、车船用电缆及特种电缆系列,光纤预制棒及光纤、锅炉及水处理、汽轮机大叶片、核电大叶片、燃机压气机大叶片、导向型调节阀、夜视仪等。“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形成线缆特纤、锅炉水处理、电气控制、特种部件、仪器仪表五大产品群。

(五)专用机械产业群。重点企业:双良、约克、压缩、华光、北海封头、四达、锡泵、洋马、布勒、格兰特、华源凯马、通用、鹏鹞、英格索兰、沪宁钢机、振华港机、宏源、江阴机械、江阴动力、纺专、双象、格兰、模塑、布勒。重点产品:中央空调机组、系列压路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天然气用压缩机、系列污水处理设施,起重装卸机械系列,输送机械系列,小型联合收割机系列,高速弹力丝机、棉纺粗纱机,全自动塑料注射成型机系列,系列制粉、大米、饲料加工机械,农机系列、橡胶塑料压延机械、容器焊接中心、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等。“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形成通用机械、农机食品机械、环保机械、重机工程机械、纺织机械、橡塑机械六大产品群。

四、主要措施

(一)建设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拉长产业配套链。一是培育建设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束缚,按产品的特性及工艺特点对相关的企业实行战略重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一五”末,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2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8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20家。二是鼓励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按照“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要求,努力降低零部件自制率,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要积极面向社会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作用,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三是组建发展一批具有较强专业化协作能力的小型企业。加大专业化协作推广工作的力度,建成一批“专、精、灵”的专业化小型企业,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产品逐级配套的格局。

2.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产业区。产业区的主要功能,如加速技术和市场信息交流、实现范围经济、深化分工程度、建立各种行业标准等,都有助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依靠现有的产业基础,在我市形成若干个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产业区,重点培育生产成套设备的新区工业园、江阴

美加工业园、洛社-堰桥工业集中区;生产精密机械的光机电工业园、蠡园开发区;生产电线电缆的官林-高塍工业集中区;生产整车的惠山开发区、锡山开发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新区工业园、惠山开发区、洛社集中区、滨湖开发区等。

3.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产品和知名品牌。知名品牌的多少是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最终体现。要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与供应基地,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在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建设20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4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专业工程公司。50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列全国前三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培育全国名牌或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30个。

(二)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无锡的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柴油机、中央空调、数控磨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扭曲叶片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价格方面,许多产品的定价只有国外同行业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只要有顺畅的营销渠道,无锡品牌的机械装备在国内外市场还是有竞争力的。无锡的装备生产企业要发挥好这一优势,以满足市场需求为重点,切实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要优先发展一批重点优势产品,具体包括市场和出口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产品,进出口逆差大的以产顶进产品,对行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等。另一方面要适当限制一批生产能力闲置严重、市场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过剩产品的生产,坚决淘汰一批技术工艺陈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

2.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要把加强大型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要完善和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在注重加强大型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型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体系的建设。技术来源和技术进步既是中小型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建立一批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同时加强

并提高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采取鼓励政策,支持中小型企业引进技术、购买专利以及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未来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使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高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因此,通过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机械装备制造业,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技术进步途径。

3.注重企业各类人才的培养。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水平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固然受到物质技术基础的影响,但是也与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密切相关。机械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产业,其中的许多技术知识,特别是那些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技术开发人员和熟练劳动者手中,很难通过技术转让等渠道获得。目前符合战略性结构调整、适应技术创新和WTO要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外经外贸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很多企业迫于市场压力缺乏长期打算,忽视了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更进一步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种状况与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重要地位,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要发挥正规教育、社会力量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作用,积极落实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与此同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也要树立继续教育的观念,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行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三)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做好各项服务

1.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规范企业的行为,加强如何有效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协调解决行业内的非正常竞争,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要引导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积极推进企业间的协作配套。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强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好服务工作,依托市内外的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形成对接机制,着力为企业落实重大项目的配套服务。

3.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穿针引线。一方面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积极引导企业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合作方式,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前来合作,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搭建社会化的科技服务平台,为广大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科技研发、技术成果交易、科技信息咨询的服务平台。

4.对机械装备制造业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一是尽快建立重大机械装备产品研制生产的风险基金。重大机械装备产品的研制生产具有很高的风险,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不断的完善,有可能出现失败和反复。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还难以要求我市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完全承担这种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担保机制,对我市确需掌握和发展的一些重大机械装备,在首套国产设备研制生产时由政府出资给予一定的风险担保,这样就有助于打消项目业主的顾虑,减少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二是继续实施贴息支持大型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不仅政府财政支出要按政府采购的办法,由各级政府投资的项目或享受政府优惠贷款的项目也要优先购买本地设备。

第四篇: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范文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

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

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

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

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㈣发展四大行业

——食品加工。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商圈及物流优势,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扶持一批名牌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集中和规范食品加工企业,引导、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包含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包装等众多环节的完整的食品加工链条,使我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依托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成本优势,在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科技现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之上,采取政府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业。

——包装印务。适应广告、印刷、包装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寸滩港现代物流中心、XX城商务中心、观音桥商贸中心建设,推动我区现有包装印务企业提档提速和新发展一批包装印务企业,做大做强包装印务产业,构建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构筑印务产业基地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积极丰富印务产业文化内涵,将发展包装印务企业与发展都市工业相结合,做大做强我区印务文化产业品牌。

——新建材、新材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的新需求,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不断把我区建材工业培育成为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工业废渣得以有效利用、能源消耗得以有效降低的新型产业。围绕我区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

㈤实施五大战略

——投资促进战略。开拓创新工业投资领域,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在对工业产业增加投入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保持支柱产业投资的领先位置,加大重点产业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汽车及汽摩零配件、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投入。通过有效的工业投入,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工业科技工作要以工业产业技术升级为主线,从全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需求入手,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凝练共性和重大科技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应用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区工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战略。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规划中,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发展专业化配套协作生产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树立产业集群理念,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安、海尔、中集等三大产业集群,依靠三大产业强势龙头带动全区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市

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鲜明、多业并举的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实施集群战略中逐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并以名牌企业为龙头,推动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加紧组织制定XX发展工业经济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完善对名牌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名牌,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强化名牌意识宣传,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激励区内更多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区高技术领域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步解决结构趋同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我区现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平。

㈥狠抓六大举措

——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领导、转变观念,理顺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工业管理部门从“企业主管部门”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转变,提高工业管理部门对工业经济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加大投资强度,夯实发展基础。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大工业经济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强度。引导重点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引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解决好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使企业的领导人实现从行政官员到企业家的转变,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经营者资源。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对真正有贡献的人给予高额的回报,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也可以采取年薪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摒弃那种“我管企业”的旧思想,确立“我为企业”的新思维。制定推出“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维权投拆制度”等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尽快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并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担保中心,对于重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要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确保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撑,转变增长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我区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实行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方针。尽快出台实施工业名牌带动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资源向名牌集中。通过强化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楼宇集中,在工业发展区域上形成合理布局,使园区间、楼宇间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工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制定工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区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依托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教育,建立工业教育基地,培养大量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建立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形成培养、输送、就业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同时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下载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锡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柔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怀柔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2006年4月5日 目 录序言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怀柔工业发展状况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 “十一五”规划 一......

    农发行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农发行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农发行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农发行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加快有效发展,构建和谐银行,支持......

    无锡市服务外包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无锡市服务外包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无锡市人民政府文件 锡政发〔2006〕501号 根据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关于积极抢抓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特别是商务外包的新机遇,推动外向......

    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经济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二月 一、 “十五”工业回顾 “十五”期间,芜湖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由2000年的工业现价产值180亿元,发展到......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

    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

    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五篇材料)

    一、“十五”我县工业发展回顾1、“十五”计划的总体情况“十五”期间,我县工业企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完善经济体制、改变企业身份、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