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4 06:0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

中国某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

为培育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充分分析集团公司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根据未来经营发展的总体构思和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某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这对于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迎接严峻的市场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九五”历史回顾

“九五”是机车车辆工业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拓经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九五”期间各项任务和战略目标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1、顺应改革、转换机制,改组、改制取得初步进展。“九五”期间,中车公司全系统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准则,贯彻铁道部《关于加快机车车辆工业

改革的意见》,深化改革,转机建制。1996年中车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对企业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及配套的工效挂钩办法,使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和目标进一步落实。转机建制,调整结构,推进了企业改造进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明显成绩,1998年对齐齐哈尔车辆厂进行了公司制改造; 2000年大同、沈阳、哈尔滨厂的债转股方案获得国家经贸委批准,各厂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1996年机车车辆产品销售开始招、议标试点,1997年路内机车车辆产品全面推广招、议标。路外机车车辆产品销售比例大幅度增加,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亏损企业主动开拓市场,增收节支,中车公司在有效益的经营项目上给予支持,扭亏解困工作取得成效。各厂所减员办法落到实处,减员增效效果明显。再就业工作稳步开展,特困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人均收入有所提高。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后勤力度加大,各厂所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厂办基础教育等社会职能正在逐步移交地方,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顺利。2000年9月,中车公司完成了与铁道部脱钩,重新组建南北集团公司的工作。

2、克服困难、全面发展,生产经营取得理想成就。“九五”期间,各厂所克服机、客、货车新造和修理任务不足的困难,资产经营成果比“八五”大幅度提高。销售收入、出口创汇、路外销售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新造内燃机车2009台,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53.7%;新造电力机

车515台,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43%;新造客车7153辆,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61.3%;新造货车71041辆,占中车公司同类产品总量的57%。中国北车集团所属企业修理内燃机车1503台,修理电力机车325台,修理客车6906辆,修理货车116638辆,造修机车车辆产品总量比“八五”有所下降。为弥补产量不足,各厂所加大路外市场营销力度,自销各种机车380台、货车12618辆、客车1523辆,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多元经营发展也呈总体上升趋势,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大幅度提高。1996~2000年,出口业务自营和与外贸公司合作并举,机车车辆产品出口到了亚、非、欧等3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成交额54783.8万美元,收汇额56566.4万美元,与“八五”相比,分别增加40%和117.3%,出口创汇再创佳绩。

3、适应市场、主动出击,产品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九五”市场需求变化复杂,各厂所主动出击,产品不断推新。面对国内外呈现出高质量、多元化、多层次、快变化的市场需求特点,中国北车集团所属各厂所全面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速主产品的升级换代,适时推出满足铁路运输提速重载、城际快速列车以及路内外、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东风4D型内燃机车,成为京广、京沪、沈沪三大干线客运提速的主型机车;多个品种的25型客车,成为客运提速的换代产品;P65型行包快运车、X1K型集装箱平车,成为快捷货运系统的第一批专用货车。一些

品种的机、客、货车、动车组和地铁列车实现了整车批量出口,为“十五”及今后中国机车车辆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合资合作生产,增加技术储备,市场应变能力增强。南口SKF铁路轴承、长客地铁项目、齐车(集团)公司货车提速转向架、交叉杆、大连厂电子喷射等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成果转化,为机车车辆主机产品高速、重载和大功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推进了机车车辆产品技术和档次的提高。

4、科学管理、完善体制,基础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被打破,以市场经营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强化管理、提质降耗、增收节支、提高效益,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健全工资总额宏观调控机制,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注重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人事干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学邯钢,转机制,抓管理,增效益”活动收到明显效果,群众性质量活动蓬勃开展。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现场管理旧貌换新颜,生产秩序、作业环境、厂容厂貌彻底改善,职工环保意识得到增强。普及三级安全教育,深化“三不伤害”教育,加强防范意识,开创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新局面。各厂所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迅速,配套现代化办公手段得到普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进载体,上质量,保安全,建厂达标”活动深入人心。以制造为主的主机厂,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永济电机厂、长春客车厂,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疏通渠道、增加投入,技术改造、合资合作取得显著成就。结合机车车辆工业“三改”方案,积极疏通资金渠道,增加技术改造投入,修定技改项目管理办法,集中资金加大对“三上”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投入。“九五”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4.24亿元,重点投入企业的关键制造工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机车车辆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机车破损率大幅度下降。城轨车辆和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成绩;大同铸钢轮、南口铁路轴承、长客地铁、唐山城轨车辆部件等合资合作项目已经启动,并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

6、明确方向,加强领导,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九五”期间,中国北车集团各级党组织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和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改革和发展方向,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紧紧围绕“三改一加强”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工作大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九五”各项方针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各厂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合“三改”促“三上”,适时把握职工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进行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调动了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的积极性。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取

得明显效果。职工队伍精神文明素质得到提升,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得到培育,抵御歪理邪教能力得到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 “十五” 中国北车集团发展战略与方针目标

1、指导方针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强中国北车集团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经营,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狠抓扶强帮困增盈扭亏,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中国北车集团建设成为以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制造为主的国内一流、国际同行业知名的集团公司。

2、发展目标

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十五”末期,年销售收入突破170亿元,其中多元经营收入占30%以上。利润成倍增长。

⑵、资产回报:净资产年回报率达到2%以上。⑶、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成倍增长。“十五”末期,达到15万元/人·年。

⑷、职工收入: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职工福利水平稳步提高,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明显改善。

⑸、产品技术水平:新造铁路货车、客车、内燃机车及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接近或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高起

点开发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产品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等质量指标明显提高。

⑹、国内市场份额:保持现有市场份额并稳步扩展,“十五”期间,新造货车达到并保持在55%左右;修理货车达到并保持在50%左右;新造内燃机车达到并保持在55%左右;修理内燃机车达到并保持在43%左右;新造客车达到并保持在65%左右;修理客车达到并保持在56%左右;新造电力机车达到并保持在50%左右。“十五”末期,城市轨道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⑺、出口成交额:“十五”期间实现增长35%,出口范围进一步扩大。

⑻、体系建立:1—3年内,完成制造企业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向2000年版本过渡。“十五”末期80%企业达到ISO14000环保标准。部分企业通过ISO18000安全卫生标准体系认证。

⑼、企业建制: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组建3—5个规范的股份制专业化公司,力争上市,拓展融资渠道。“十五”末期,所属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战略措施及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理顺关系,加速观念更新。

1、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发展的前提.只有真正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迅速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克服旧体制存在的弊端,营造新的机制,形成中国北车集团

比较优势。多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长期行业垄断地位形成的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仍将在一定成度上影响和制约集团公司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

2、理顺集团公司与子企业的关系,形成集团公司整体优势。脱钩重组为南北集团,在国内打破了传统的垄断格局,形成了竞争的态势。集团内部各厂所之间的无序竞争将成为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的阻力,不利于集团竞争优势的增强。因此,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集团公司,必须进一步发挥制定集团发展战略、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协调利益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和集团投融资、科技开发、产品销售、对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等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中心的积极作用,在集团内部,对以资本为纽带的子公司进行整合,组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具有较强的参与国内外竞争实力的专业化子公司,尽快形成集团公司整体优势,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集团公司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应遵守集团章程,落实集团公司有关发展战略、结构调整、专业分工等重大决

策,树立全局观念,共同促进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的形成和参与市场竞争核心力的提升。

(二)加快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十五”期间,要通过结构调整,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规模化经营。彻底改变单个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产品格局,形成主体精干、主业突出,修造分立,产品和产业结构适应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少部分产品无市场、企业管理薄弱、长期亏损并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研究实施“退出”、“破产”机制,制定相应补偿政策,鼓励国有资产有序退出。对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仅仅能满足所属企业自我配套的产品和项目,借助于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引导企业另辟蹊径,退出主导产品市场,集中资金、人力、物力重点向机车车辆前展后延产品和新型产品转移,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以优质资产为主体,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产品为纽带,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家融资政策,组建若干专业化公司,并按照国家有关企业重组、改制、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实现3~5个公司在国内及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运作。

1、组建机、客车的专业化公司。

以大连、长客、大同、唐山等主机优势企业为依托,通过重组改制建立股份制公司,力争在两年内上市成功,努力发展中国北车集团在机车和客车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股份制公司的实质性运作和资产重组等手段,形成中国北车集团在机车、客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产品制造的专业化公司。

2、组建货车制造专业化公司。

以齐车(集团)公司、济南厂、西安厂等货车制造企业的优质资产为依托,通过改制重组,组建中国北车集团研发制造铁路通用与特种货车的专业化股份制公司。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在国内资本市场实现融资运作,最终形成中国北车集团通用和特种货车制造的专业化公司。

3、组建机车车辆配件专业化公司。

以中国北车集团现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独立性较强的配件生产企业为主要对象,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通过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合理运作,首先实现中国北车集团电机电器和制动系统生产专业化的格局。在试点运作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根据各厂所产品结构过于复杂的特点,本着精干主业,发挥整体优势原则,进行重点配件的专业化生产股份制公司组建,彻底改变现有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⑴ 组建电机电器专业化公司。

对永济厂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力争在两年内上市。通过股份制企业的运作和资本市场的调节,改变各企业现有电

机电器及配件的重复投入和重复生产的格局,最终形成向国内外企业提供电机电器及配件的电机电器制造的专业化公司。

⑵ 组建制动机及配件专业化公司。

以沈阳制动机厂为核心企业,将中国北车集团各企业研发制造制动机的相关资产进行划拨重组,组建制动机配件生产的专业化股份制公司。

4、组建生产辅助支持系统专业化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成机、客、货专业化公司组建的基础上,探索经股份制改造后,对有关工厂存续部分中的生产辅助支持系统的资产重组,探索进行生产辅助支持系统专业化公司组建试点。

5、研究所企业化转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制改造。在完成中国北车集团控股的研究所企业化转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的改造,优化配置优良资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探索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良资产组建为股份制的高科技公司,力争在“十五”中期有一家高科技股份公司在国家准备开始的二板(创业板)市场(深圳)上市融资运作。

(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

产品档次和水平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是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十五”期间,通过组建研发中心,创新开发体制,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深入开展精

品工程活动,提高机车车辆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力争使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机车车辆主型产品的技术性能力争达到国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进水平。

1、创新技术开发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十五”初期,结合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组建2—3个以优势企业或新建的专业性公司为依托的机、客、货、城轨车辆和重要零部件的专业化技术研发中心。到“十五”末期,完成3—5个研发中心的组建。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发挥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优势,集中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共同开发,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优化开发中心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加大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开发力度,走厂、学、研相结合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之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利用中国北车集团整体技术优势,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抓好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提升中国北车集团的技术水平。

2、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制造水平。坚持高起点和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提高机车车辆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开发能力,搞好技术改造,促进机车车辆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建立投资风险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引导企业自有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增加技改资金投入,2001年,完成“九五”遗留重点投入技改项目的实施。组织货车修理十条工艺线改造等新技改项目的实施,并通过验收。“十五”期间,通过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专业化子公司的装备水平,改进制造工艺技术;提高集团公司整体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机械加工及表面工程等制造技术水平和理化计量水平;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和专业化制造水平,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提高。

3、适应市场需求,加快重点产品开发。瞄准市场,确定产品发展方向,把主业产品开发落到实处,加快开发步伐,抢占市场先机,提升主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⑴ 电力机车。开发研制160~200km/h,4800千瓦和300km/h,2×4800千瓦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开发研制120km/h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等准高速、高速客运电力机车及大功率货运电力机车。研制、开发、引进机车径向转向架、变流器水冷技术、控制系统、模拟制动机、硅油冷却主变压器、异步牵引电动机及高速受电弓等电力机车关键部件及关键技术。

⑵ 内燃机车。开发研制提速货运内燃机车。开发装车功率2940~4040千瓦(4000~5500马力)的在海拔2000米以下功率不修正、3000米以下修正的高风沙环境的高原内燃机车。研制开发160km/h,功率4040~5500千瓦(5500~7500马力)全悬挂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研制开发120km/h,2940~4040千瓦(4000~5500马力)径向转向

架交流传动货运机车。研制开发适用于海拔5000米的进藏机车,加快高原增压器和柴油机冷却系统等重点部件的攻关研发。继续实验研究12V280/320ZJ型柴油机,推广应用电子喷射技术,改进完善径向转向架技术、车载微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引进消化吸收内燃机车交流传动技术。

⑶ 客车。研制200km/h双层客车、摆式车体技术、300km/h高速车及相关技术,掌握高速客车核心技术;160~200km/h摆式列车开发试制;研制青藏铁路用客车;加快交直交动力分散式市郊客车的研制,提高产品档次。加强客车关键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开发。

⑷ 货车。大力开发达到或接近世界九十年代中期水平、最高时速120km/h和160km/h的铁路货车产品。研制开发各种专用车、特种车。适应货运提速,完善转8G转向架技术及开发摆动式货车转向架及140Km/h转向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品种25吨轴重各型货车、低重心水泥罐车及新型集装箱两用车等专用货车。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货车新技术。

⑸ 动车组。开发动力集中式装车功率2940~8085千瓦(4000~11000马力)最高时速80~180公里的内燃动车组系列。开发时速270公里的动力集中式高速列车。完善交直传动动力集中型电动旅客列车组,开发研制速度等级在200km/h以上交流传动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开发摆式电力、内燃动车组,形成不同速度、不同动力形式的动车组系列。

开发研制电动车组的交流传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高性能动车和拖车转向架。

⑹ 开发地铁及城市轻轨交通车辆。地铁和轻轨交通车辆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和降低环境污染。“十五”期间,我国将在部分城市发展地铁车辆和轻轨车辆,有条件的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结构调整,通过对VVVF变流装置及控制系统、车钩缓冲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将机车车辆工业的优势拓展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方面,适时开发出适应我国国情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发挥中国北车集团优势和整体功能,健全运营机制,统一市场开发,统一产品开发,统一利益分配,共同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中国北车集团新的产品支柱。

(四)加快改革进程、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加快体制改革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强化基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子公司及所属企业的改制,要按照“放开搞活”的原则通过法人持股、企业职工持股、社会资本参股等多种形式,搞好公司制改造;从整章建制和强化基础工作入手,制定减员增效制度和办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要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母子公司体制,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大力开展经营

管理者培训,加强职工素质培训;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用工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加强资金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做好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快企业管理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步伐。

强化战略管理,提高决策水平。明确中国北车集团在市场中的定位,突出主业的发展、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和人才战略,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实施动态管理。实行科学的基于事实的决策原则,做好重大决策的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决策责任制度,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实行重大项目集体决策,提高决策水平。

2、加快三项制度改革进程,促进减员增效。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制度、职工收入能增能减的分配制度,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鼓励和探索职工持股、技术入股等新型分配形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分离分立步伐、转移富余劳动力,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把职工总量压缩下来,把劳动生产率和职工收入提高上去。“十五”初期,生产辅助系统和生活后勤系统与企业主体的剥离分立全部到位。厂属医院、基础教育和其它社会服务机构,按规定可以移交地方管理的,尽早移交,暂时不能移交的要全部转为企业化和事业化经营。“十五”末期,主业职工从业人员要控制在10万人以内。“十五”期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递增在10%以上,职工人均工资年递增保持5%以上。

3、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收益。适时修改和调整资产经营责任制管理办法,试点、推广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从整章建制入手,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标准化管理、定额管理、审计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重点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要建立有效的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办法,对成本实行全程控制。加强财务管理,建立投资风险责任制,保证偿还债务和投资回报,按新的《会计法》规范财会管理,加强资金的监督控制。大力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管理费用。

4、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规范投资管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广开融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通过银行信贷、企业上市融资、股份制改造、发行企业债券、争取国家扶持项目资金、低息和贴息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筹集发展资金,重点用于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发展新兴产业和减员增效等各项改革措施,积蓄企业发展后劲和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善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监督实施和招投标等制度管理。建立对投资项目当事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投资风险责任制度,提高投资回报和收益。

5、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发

挥集团公司新造和修理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企业间的协作,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立足铁路市场,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树立集团品牌观念,加强品牌宣传,扩大中国北车集团知名度。以可靠的产品质量和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质量赢得市场信誉,保持和扩大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以发展城市轨道车辆为契机,积极参与城市轨道车辆与城际列车的建设、设计与制造、维修,形成为城市、城际轨道车辆提供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和配件供应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加强产品营销网络建设,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用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积极采用代储配件、代理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开拓销售渠道,提高物流效率。建立健全畅通的产品信息反馈系统,扩大路外市场的销售和国外市场的开发。到“十五”中期,形成集团公司规范的机车车辆及配件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及信息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6、贯彻国际质量标准,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落实从严抓质量的方针,贯彻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保体系标准。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监督制度,加大对惯性质量问题的攻关力度,不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2002年,中国北车集团要整体通过ISO9000标准的认证。继续加快在部分企业进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利用年时间,制造企业全部完成ISO14000的认证工作,使企业环保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教育再培训活动,坚决达到重点、关键、危险工作岗位从业人员100%持证上岗,到“十五”末,部分企业通过ISO18000安全卫生体系认证。“十五”期间,中国北车集团千人工伤死亡率、重伤率、轻伤率要分别控制在0.04、0.16和4以内,质量指标和工伤死亡率要纳入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的一票否决指标,进行考核。

7、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促进管理创新。实行静态管理,动态调整的资产经营责任制管理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资产收益。借鉴国外现代管理方法,推广国内集团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原有ZCMIS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中国北车集团互联网络平台,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研究ERP在中国北车集团的应用,促进企业物料、设备、人力、资金等制造资源的优化控制,提高中国北车集团的信息化水平。

(五)开发新型产业,发展多元经营

实现多种经营快速、规范、稳定发展,形成中国北车集团新的经济支柱,是实现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消化部分富余人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多经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亿元,到200年达到50亿元以上,占中国北车集团总收入的30%以上;要建立5个以上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多经企业;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多经企业不少于10个。

1、开发机车车辆前展后延产品。中国北车集团拥有机车车辆相关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这是中国北车集团多元经营的重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重点开发与机车车辆产品相关的前展后延产品,增加多元经营收入,降低机车车辆配套产品的采购成本,盘活闲置资产,是中国北车集团“十五”期间多元经营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开发房地产业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是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中国北车集团所属企业大多地处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经济环境和交通环境得天独厚。对地处大城市或城市中心地带的企业,在不影响中国北车集团生产布局和能力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优势,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和商业服务领域,或通过出租等方式盘活部分闲置资产,使其退出机车车辆市场,转入新的产业、开发新的产品。鼓励调剂余缺、盘活资产,以及对闲置资产的变现。

开发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开发是集团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要在集团公司现有旅客列车集便器项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锅炉节能控制设备等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节能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发挥集团公司各厂

所现有机械制造的富余能力和闲置能力,进入环保技术设备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1—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具有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配套的市场竞争优势,把集团公司的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形成集团公司新的产业支柱,带动集团公司新兴产业的发展,力争在环保产业上实现局部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开发建材和建筑产业。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配套产业,建材和建筑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利用中国北车集团建材生产和建筑工程系统的富余人员及闲散能力,内部优势互补,整体参与建材生产、建筑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形成整体综合能力。巩固和发展现有的UPVC管材和塑料门窗异型材产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联合组建塑料建材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的竞争实力,通过整体优势,发展和开拓建材和建筑市场。

开发微生物产业。以实用技术为主的生物工程和新兴的生物制品及医药医疗产品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北车集团要以赖氨酸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在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挥原材料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掌握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培养和引进微生物工程的专业人才,总结非相关多元经营项目的运作经验,拓宽微生物工程领域的产品开发,积极开发生物、制药和饲料等方面的产业。

为达到多经总收入占中国北车集团总收入30%的战略目标,要规范、整合、发展现有多经企业。为中国北车集团发展非机车车辆产品和涉足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挥实验和窗口作用。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开拓经营领域。利用中国北车集团现有合资合作的优势条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探索跨国经营发展之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要求,逐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国北车集团多元经营发展的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中国北车集团多元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六)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智力资本的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转变,大力开展经营管理者培训,加强职工培训工作。以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核心,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合理使用人才,努力培育中国北车集团人才优势。

1、建立竞争上岗的竞争机制。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培养、选拔、考核、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整体文化水平。遵循按需设岗,以岗定责的原则,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实现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公平竞争、以才取人,择优上岗的选拔机制,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

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的的分配机制,鼓励和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型分配形式,进一步完善减员增效实施办法,增加危机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中国北车集团的职工队伍建设。

2、营造培育优秀人才的环境。实施“科技兴业”战略,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相间梯次管理,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带头人的培养和短缺人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吸引短缺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培养和提高企业自有专业人才整体素质,重视发挥具有行业前沿水平的技术领头人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交流、使用、选拔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加强人才管理的基础工作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在人才的结构、数量和水平上满足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3、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根据实现中国北车集团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以厂所为主建设各具专业特点的职工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经营管理者培训及职工素质和专业培训工作,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塑造现代企业良好形象。根据建立专业化子公司和研发中心的需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政策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市场驾驭能力。“十五”期间,通过每人每年平均培训5天的全员培训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率

80%以上(其中创新拔尖人才、产品开发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关键技术岗位职工为100%)的继续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从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技工人员实作水平入手,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和技能鉴定工作。

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实现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十五”期间要通过引进、录用、培训等手段,实现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即文化结构:大本及相当大本学历的员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12%以上;大专及相当大专学历的员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20%以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员工人数的比例下降到20%以内。人才结构:硕士以上层次的高级科技人员达到300人以上;专门从事设计开发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300人以上,构造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优势。

(七)提炼企业文化,增强中国北车集团凝聚力。丰富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中国北车集团拥有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企业,其文化底蕴丰厚。“十五”期间,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文化资源,把发掘和提炼中国北车集团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融于塑造中国北车集团形象中,实施品牌战略,提炼企业精神,制定职工行为规范准则,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行为规范,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内容,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以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激励和鼓舞广大职工,形成中国北车集团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企业文化上提升中国北车集团的核心力,增强中国北车集团的核心凝聚力。

(八)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党的建设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的组织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成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防止和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提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扎实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紧密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加强改制、改组、结构调整、开拓经营、科技进步、企业管理、减员增效和扭亏脱困工作中的宣传思想工作。正确引导和解决改革与调整中遇到的群众敏感问题。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某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十五”规划纲要

2001年10月19日

第二篇:工业节水“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工业节水“十五”规划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水资源作为关系我国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十五”时期我国工业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用水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工业节水“十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状况。

1.工业用水增长较快。1999年全国工业用水量为2484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取水量为1159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为1325 亿立方米。1993~1999年间,工业取水量平均每年增加42.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4.2%;工业用水量平均每年增加139.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7.1%。工业用水量特别是取水量增长较快,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2.工业用水效率低。1999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为330立方米,是日本的18倍,美国的22倍。企业之间单位产品取水量相差悬殊,一般相差几倍,有的达十几倍,个别的甚至超过四十倍。

1999年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53%,远低于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60年代初和日本70年代初的水平,比日本1997年的低约25个百分点,比美国2000年的规划指标低约41个百分点。

3.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低。目前,我国工业用水中海水及苦咸水利用量为256亿立方米,仅相当于日本的21.3%、美国的12.8%。再生水(污水经净化处理后恢复其使用功能的水)在工业中的利用量仅相当于取水量的0.4%。我国工业用水中冷却水及其它低质用水占70%以上,这部分水是可以用海水、苦咸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替代的。

4.工业废水排放量大。199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9%,水体中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来源于工业废水。工业废水大量排放,是造成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水体使用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监测表明,有63.8%的城市河段受到中度或严重污染。根据对全国118个大城市的调查,97.5%的城市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二)高用水行业情况。

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钢铁和石油石化行业。1999年这五个行业用水量为1964 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用水量的79.1 %。其中,取水量为772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取水量的66.6%;重复利用量为1192 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的90 %。

火力发电 1999年用水量为1308亿立方米,其中,取水量为586.2亿立方米(其中,直流冷却取水量为540.4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为72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其中循环冷却电厂重复利用率为95%,直流冷却电厂中直流冷却水之外的其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30%;单位产品取水量为529立方米/万千瓦时,扣除直流冷却取水量后的单位产品取水量为41.3立方米/万千瓦时。

纺织 1999年用水量为92.6亿立方米,其中,取水量为66.1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为26.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29%,其中纺纱、织布、服装为80%,毛纺染整为20%,人造纤维、合成纤维为30%,棉纺印染仅为7%;单位产品取水量纺纱为200立方米/吨、织布为3立方米/百米、棉纺印染为5.5立方米/百米、毛纺染整为44立方米/百米、人造纤维为300立方米/吨、合成纤维为270立方米/吨、服装为210立方米/万件。

造纸 1999年用水量为118.6亿立方米,其中,取水量和重复利用量均为59.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50%;浆纸单位产品综合取水量为198立方米/吨,其中化学木浆为190立方米/吨、化学草浆为270立方米/吨、脱墨废纸浆为45立方米/吨、不脱墨废纸浆为35立方米/吨、纸及纸板为70立方米/吨。

钢铁 1999年用水量为214.5亿立方米,其中,取水量为32.0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为182.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5%,其中普钢为87%,特钢为76%;吨钢取水量为28.8立方米,其中普钢为26.9立方米,特钢为38.4立方米。

石油石化 1999年用水量为230.5亿立方米,其中,取水量为28.8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为201.7亿立方米;炼化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8%;加工每吨原油的取水量平均约2立方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们对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水是公共产品,因此,地下水可以无偿采用,水成为最廉价的资源。由于人们缺乏科学、正确的水观念,对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粗放经营,浪费水、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是造成工业用水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2.工业水价、水资源费、排污费偏低。根据对378个城市的统计,1999年城市供水中每立方米工业用水价格为0.12~3.50元,平均为1.21元;水资源费0.02~1.10元(1998年),平均为0.23元;污水处理费(或排污费)为0.08~1.7元,平均为0.46元。多数企业用水成本占其生产成本的比重不超过2%,低廉的水价是企业缺乏节水动力的重要原因。

3.工业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黄淮海和内陆河流域的14个省区,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钢铁、石油石化等五个高用水行业在该地区的工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高用水行业过度集中在北方缺水地区,使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恶化的状况加剧,由此带来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工业用水效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高消耗、粗加工、低附加值、缺乏市场竟争力的产品比重高,降低了产品可实现的价值,这是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高的重要原因;造纸等行业的原料结构不合理,导致单位产品取水量居高不下。

4.管理工作薄弱,浪费现象严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工业用水定额不完善,用水计量不健全,不少企业供水管道和用水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除火力发电直流冷却电厂的冷却水外,浪费和漏失的水量高于取水量的15%,个别达到50%。

二、面临的形势

(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黄淮海及内陆河流域有11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确定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宁夏等地区。据统计,全国663个城市中,有49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其中分布在黄河、海河流域的有天津、青岛、邯郸等16个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工业节水工作。

据有关研究报告,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全国总取水量有可能达到7000~8000亿立方米,已接近可用水资源量的极限。为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前半叶工业取水量应控制在2000亿立方米以内,年均增长率不能超过1.1%。根据我国工业取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几十年内工业取水量增长率达3%左右,远高于1.1%的增长率。因此,必须全面加强工业节水,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降低工业取水量的增长速度。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我国工业节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的方针,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水资源紧缺地区和高用水行业为重点,以建立节水型工业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改革水价,强化工业节水管理,促进工业增长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2005年,工业取水量不超过125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其中黄淮海和内陆河流域不超过1%。

200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3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新增海水及苦咸水利用量达到50亿立方米;再生水替代率达到2%,其中黄淮海和内陆河流域争取达到5%;工业节水量达到180亿立方米,“十五”时期累计节水约580亿立方米。

到2005年,国家重点工业企业全部达到节水型企业标准。

2.高用水行业工业节水目标

火力发电 2005年,取水量控制在580亿立方米以内,直流冷却取水量零增长,其它部分取水量年均下降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57%,其中循环冷却电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直流冷却电厂直流冷却水以外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34%;单位发电量取水量下降到448立方米/万千瓦时(扣除直流冷却水外,为29.9立方米/万千瓦时);节水量15亿立方米,“十五”时期累计节水42.3亿立方米。

纺织 2005年,取水量控制在56亿立方米以内,年均下降2.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2%,其中棉纺印染和毛纺染整分别提高到20%和30%;单位产品取水量棉纺印染下降到5立方米/百米,毛纺染整下降到22.7立方米/百米;节水量11亿立方米,“十五”时期累计节水34 亿立方米。

造纸 2005年,取水量控制在55.6亿立方米以内,年均下降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浆纸单位产品综合取水量下降到146立方米/吨,其中漂白化学木浆下降到140立方米/吨、漂白化学草浆下降到200立方米/吨、脱墨废纸浆下降到35立方米/吨、不脱墨废纸浆下降到25立方米/吨、纸及纸板下降到50立方米/吨;节水量19.5亿立方米, “十五”时期累计节水55.5亿立方米。

钢铁 2005年,取水量控制在23.2亿立方米以内,年均下降5.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1%以上,其中普钢为93%,特钢为90 %;吨钢取水量下降到16立方米,其中普钢为15.5立方米,特钢为17立方米;节水量18.6亿立方米, “十五”时期累计节水58.3亿立方米。

石油石化 2005年,取水量控制在26.9亿立方米以内,年均下降1.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达到95%,其中重点企业达到97%以上;加工每吨原油的取水量下降到1立方米以下,其中水资源丰沛地区下降到1.2立方米以下;节水量8.7亿立方米, “十五”时期累计节水27.2亿立方米。

3.其它行业工业节水目标

2005年,取水量控制在508.6 亿立方米以内,年均增长率低于4.6 %;节水量107.2亿立方米,“十五”时期累计节水362.7亿立方米。

四、发展重点

(一)重点开发、推广的节水技术及设备。

开发和完善高浓缩倍数工况下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海水和苦咸水利用中的脱盐、防腐、防垢、防微生物繁衍技术。

推广直流水改循环水、空冷、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海水和苦咸水及再生水的利用等技术。

推广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的在线监控技术。

火力发电 完善和推广浓浆成套输灰、干除灰、干除渣及空冷等技术和设备。

纺织 开发和完善超临界一氧化碳染色、生物酶处理、天然纤维转移印花、无版喷墨印花等技术。推广棉织物前处理冷轧堆、逆流漂洗、合成纤维转移印花、光化学催化氧化脱色等技术。

造纸 开发和完善低卡伯值蒸煮、氧脱木素、无元素氯漂白、高得率制浆和二次纤维的利用、蒸发污冷凝水回用、中浓筛选等先进的节水制浆工艺技术。完善高效黑液提取设备、全封闭引纸的长网纸机等设备。推广制浆封闭筛选、中浓操作、纸机用水封闭循环、白水回收、碱回收等技术。

钢铁 开发和完善外排污水回用、轧钢废水除油、轧钢酸洗废液回用等技术。推广干熄焦和干式除尘技术以及串接供水系统。

石油石化 开发和完善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锅炉、炼化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注聚合物采出污水处理等技术。

(二)重大节水示范工程。

火力发电 组织以循环冷却水高浓缩、浓浆输灰(代替稀浆输灰)、干除灰(代替水力除灰)、干除渣(代替水力除渣)等节水技术为主的重大示范工程。

纺织 组织以逆流漂洗、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溴化锂冷却(代替冷却塔冷却)等节水技术为主的重大示范工程。

造纸 组织以制浆封闭筛选(代替开放式筛选)、中浓操作(代替低浓操作)、多圆盘过滤机白水回收(代替普通白水回收)等节水技术为主的重大示范工程。

钢铁 组织以高炉煤气干法除尘(代替湿法煤气除尘)、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节水技术为主的重大示范工程。

石油石化 组织以循环冷却水高浓缩、稠油污水处理回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等节水技术为主的重大示范工程。

五、对策与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工业节水法规和政策。

研究制定《工业节水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用水行为,将工业节水纳入法制化管理。

研究制定鼓励工业节水的政策。继续发布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落实减免税的优惠政策;编制限制高取水项目目录及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产品)目录;制定工业节水的技术政策,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与设备,淘汰落后的技术与设备;制定鼓励废水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海水、微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政策。

(二)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

根据水资源状况,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缺水地区严格限制新上高取水工业项目,禁止引进高取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水资源丰沛地区高用水行业的企业布局和生产规模要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严格禁止淘汰的高耗水工艺和设备重新进入生产领域。

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通过增加优质、低耗、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优化工业产品结构;逐步加大低耗水原料的比重,优化原料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围绕工业节水发展重点,加快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器具及污水处理设备的研究开发;重点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列入国家和地方重点创新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组织重大节水技术示范工程;发布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推动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三)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机制。

适时适度地提高水价、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促进工业节水;逐步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建立工业水价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工业水价预测信息,引导企业增加节水投入;完善工业节水投融资机制,拓宽工业节水投融资渠道,鼓励工业企业引进外资和吸收利用社会资金,加速工业节水技术改造。

(四)强化工业节水管理。

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即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制定《节水型工业企业目标导则》,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指导企业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制定设备用水标准和限额,完善工业节水标准体系;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和重要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整顿节水产品市场;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用水统计报表制度。

工业企业要及时开展水平衡测试和查漏维修维护工作,强化对用水和节水的计量管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要分类计量,主要用水车间和主要用水设备的计量器具装配率达到100%,控制点要实行在线监测,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的现象。

(五)加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

工业企业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废水减量化;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加大投入,加快废水资源化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行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加强运行监管,充分发挥已建设施的作用;科学制定区域工业废水治理规划,采取工业废水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逐步改善水环境,防止出现水质性缺水。

(六)开展工业节水宣传活动。

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水观念,在认识上要由过去把水作为一般性资源认识向战略性资源认识的转变,由过去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增量解决资源短缺向更加重视节约和替代的转变,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经济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二月

一、“十五”工业回顾

“十五”期间,芜湖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由2000年的工业现价产值180亿元,发展到今天54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净增360亿元,超过以往45年的增长总和,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九大产业体系,其中部分产业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这五年是芜湖改革创新的五年,是芜湖一大批企业发展壮大的五年,又是芜湖工业结构大调整的五年。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扶持出口持续增长的宏观政策下,我们抓住了这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十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从芜湖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芜湖工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和芜湖重点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来看,芜湖工业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现阶段是芜湖实现工业化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芜湖工业增长方式转型时期,芜湖工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有:

1、工业经济增长处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时期。这一特征表现在:粗放式发展受到明显制约,落后产品、落后工业装备淘汰速度加快,产品升级周期缩短,高技术产业正在崛起。

2、核心企业正处在形成时期。核心企业形成所表现的 主要特征是企业装备更新速度加快,研发体系初步建成,体制结构科学,规模迅速壮大,品牌认同度大幅上升。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78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已达到1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家。拥有奇瑞、海螺、烟厂、鑫科、楚江集团等2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品牌建设、市场占有率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产业集群、特色创业基地已进入成长时期。依托核心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推动产业聚集,达到高度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工业化的基本特征。现阶段芜湖工业正是产业集群、特色创业基地建设和成长时期。汽车工业配套率已达到85%,家电工业配套率已达70%。汽车、电子电器、铜合金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正步入高速成长期;特色创业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4、芜湖工业已步入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未来芜湖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将来自于汽车工业。近几年芜湖工业的投资60%集中在汽车工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汽车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芜湖汽车工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芜湖已步入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全市60%以上的增量将来自于汽车工业。

“十五”期间,芜湖市工业经济在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推 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增长。工业结构加快了战略性调整步伐,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全市工业经济在质和量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芜湖工业在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仍将是芜湖国民经济的支撑;在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中,仍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振奋人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领,为我们编制好“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和安徽省实施“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的战略契机,牢牢抓住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切入点,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经济规模;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工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倡导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低耗、高效新型工业化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在区域、县域、特色和配套经济中独特作用,逐步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和六个优势产业、七个产业集群和二十个特色创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强化工业经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谋划建设好安徽长江经济带,形成相互支撑,3 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安徽在中部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面向国际,差异竞争原则。县区工业发展规划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和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分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差异竞争。

(二)坚持城乡一体,市、县(区)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当前芜湖工业正由北向南延伸,发展的重心也在逐步转移。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芜湖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核心。市域经济要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提升市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工业布局合理调整优化。市区和三县在“十一五”期间要将区域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工程,向工业园区集聚,壮大园区经济规模,推动招商引资。

(三)坚持产业相对集中、相关企业相对聚集的发展原则。加快块状经济体系的建设,推动产业相对聚集,实施大物流、大配套、大市场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产业集聚来体现和优化。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培育高度集约化的工业经济体系。建立淘汰落后、发展先进的产业结构调整激励机制,努力创造工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发展战略

(一)实施东向发展战略

在推进东向发展战略中,以思想接轨为先导,全方位学习长三角的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摒弃传统小农文化和小商文化的思维方式,确立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行为模式。

依托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积极推进本地区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之间开展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梯度分工的全方位协作,做大做强尖端先进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存量吸引增量,利用增量激活存量,做大总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形成比较优势,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为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

构建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激励机制,拓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绿色通道,努力营造适合于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环境和良好氛围,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高度聚集、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体系。

(三)品牌建设战略

着力打造芜湖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的建设提高芜湖工业在全国的地位。采取激励机制,营造企业品牌建设的氛围和成长空间。

(四)招商优化战略

以重点产业配套、重点产业整合为主线,并依托芜湖产业的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注重在三大支柱产业的配套、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优质品牌企业等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将招商引资与芜湖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连为一体。重点推进特色园区、特色创业基地的建设和招商,逐步形成具有芜湖产业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招商投资规模力争超过300亿元。

(五)研发体系建设战略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高、就业率高、土地占用少、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为主要特征的“三高四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由一般制造型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型。研发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增长方式向节约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十一五”期间,将扩大芜湖同国内外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依托现有产业,建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四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在芜湖建立工程研究分院,逐步完善芜湖市九大产业的研发机构。

五、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规模化经营的芜湖制造产品,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的企业集群。建立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块状经济体系,谋划建设好 沿江经济带。初步确立芜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发展战略是全力推进8255发展目标,即完成工业总投资8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完成50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打造5个百亿元企业,建立五大门类先进制造业基地。

㈠九大产业“十一五”销售收入实现目标是:

⑴汽车及零部件工业9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400亿元)。⑵材料工业5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0亿元)。⑶电子电器工业26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⑷船舶工业60亿元。⑸机械装备工业95亿元 ⑹纺织服装工业60亿元。⑺现代生物与医药工业30亿元。

⑻烟草及食品加工工业12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30亿元)。⑼其它工业:8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30亿元)。㈡建立四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⑴汽车工程研究中心

⑵铜合金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⑶光电子工程研究中心 ⑷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㈢建立五大全国著名品牌

“奇瑞”轿车品牌;“海螺”建材品牌;“鑫科”、“精诚”铜 合金材料品牌;“新兴”铸管业品牌;“迎客松”、“都宝”卷烟品牌。

㈣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十一五”期间,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0%以上。

㈤芜湖市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由2005年预测的600户到2010年超过1500户。

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首先在五个工业门类实现突破:

建立以奇瑞轿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以铜合金材料、化学建材、管材为主的材料制造业基地;以空调器及光电子为主的电子电器制造业基地,以电站锅炉、模具、数控机床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特种船舶为主的船舶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品牌建设和研究开发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㈧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1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5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30户。

㈨建立十大产品之都

建立轿车、化学建材、空调、分马力电机、铸管、铜合金带材、水泥、汽车仪表、外用药、镗铣数控机床十大产品之都。

六、“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及主要措施

㈠芜湖市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

1、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意义

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华东地区更是一枝独秀,始终走在前列,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成为新的国际制造业中心。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西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有快有慢,基本呈现了由东向西的梯度格局。芜湖市地处长江之滨,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紧密相连,在世界制造业向亚洲转移,中国制造业由东向西延伸的现状下,芜湖市凭借综合基础较为厚实的优势,在面临承载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时期,有可能在安徽率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十一五”期间是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也是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关键时刻,更是由多头经济向寡头经济转变的时期,也是工业经济发展决战期。通过这一次决战,芜湖的工业应当更具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工业综合竞争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机遇总是惠顾有准备的人。芜湖要在这次大决战中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必须在产业布局上进行合理调整,高度集约化地配置我们资源,让有限的资源承载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

芜湖市工业经济总体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建立六大块状 9 经济体系和沿江工业带,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和九大制造业中心,承载2000亿(其中中小企业1000亿元)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

芜湖市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鸠江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要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管材、新材料和铜合金材料的产业集群。

芜湖县:加大机械工业园和火龙岗两个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加工中心和铸造中心,培育好机床和铸造两个优势产业(企业),创造条件为迎接芜湖装备企业的转移和国内外装备企业的转移做好的准备。

南陵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向南陵工业园集中,着力打造服装、食品、非金属材料、汽车零配件四大产业,逐步建立镁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两个产品制造中心。

繁昌县:抓好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建成电能、水泥、食品、服装、船舶五大产品制造中心。

马塘高新区:积极做好光电、纺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五大主导产业的建设,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汽车改装、汽车零部件产品体系,“十一五”期间建设纺织、镁合金材料两大产品制造中心。㈡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1、继续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继续培育壮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增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 10 力,加大三大支柱产业的配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推动支柱产业的投资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51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700亿元。

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6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9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400亿元),其中奇瑞轿车整车、发动机、变速箱扩建和技术中心建设,总投资240亿元,形成120万辆整车,120万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生产能力,销售整车100万辆,销售收入650亿元;扩建瑞江、亚夏改装车,总投资1亿元,形成1万辆改装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加快零部件产业发展,着力抓好钢制轮圈、轮毂、轮胎、汽车玻璃、转向系统、照明系统、有色铸造、汽车电子等关键部件项目的建设,营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装备的零部件企业。到2010年项目累计总投资超60亿元,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达20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把芜湖建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出口基地。

⑵材料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8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0亿元)。

建筑材料。“十一五”期间,总投资9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海螺水泥熟料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形成2100万吨生产能力,全市形成高标号水泥熟料及水泥产能3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塑料型材扩建和玻璃钢新型建材 项目投资5亿元,形成36万吨塑料型材和10万吨玻璃钢型材生产能力,销售收入60亿元;杭萧钢结构扩建项目投资6亿元,形成21万吨钢结构材料生产能力,销售收入20亿元;信义浮法玻璃项目投资10亿元,形成1000万平方米浮法玻璃生产能力,销售收入20亿元。把芜湖建成全国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铜合金材料。“十一五”期间,投资4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鑫科材料铜加工扩建和电解锌建设项目投资25亿元,形成16.5万吨铜深加工和10万吨电解锌生产能力,销售收入100亿元;楚江集团铜加工扩建项目投资15亿元,形成15万吨铜深加工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把芜湖建成国内重要的铜合金材料基地。

管材。“十一五”期间,投资2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新兴铸管扩建和大口径无缝钢管建设项目投资15亿元,形成铸管50万吨,大口径无缝钢管20万吨和特种钢60万吨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精诚集团年产3万吨不锈钢管,投资2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华亚塑胶投资3亿元,建立年产10万吨PVC、PE、PPR管材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把芜湖建成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管材生产基地。

化学及非金属矿材料。“十一五”期间,投资33亿元,销售收入70亿元。融汇化工投资6亿元,建立5万吨氯化聚乙烯及5万吨离子膜烧碱,形成销售收入8亿元;ECC重质碳酸钙扩建投资3亿元,形成40万吨加工能力,销售收入10亿元;飞尚集团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形成5万吨活性白土深加工 能力,销售收入3亿元;天健玻璃建设年产10万吨硅质材料,投资5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积极发展特种玻璃、镁质耐火材料等。

⑶电子电器产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4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100亿元)。美的集团投资5亿元,形成空调700万台、家用电机4000万台生产能力,销售收入100亿元;日立公司投资3亿元,形成12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销售收入30亿元;三丸电器扩建大屏幕彩电,投资2亿元,形成100万台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20亿元;鑫龙电器输变设备、制造系统综合改造,计划投资10亿元,构建供配设备的先进制造体系,实现30亿元的销售规模;长信导电膜玻璃扩大生产能力,投资2亿元,形成5000万片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华夏科技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资3亿元,形成60万只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其他电器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投资14亿元,销售收入65亿元。大力发展车载电器产品和光电子器件,把芜湖建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家电生产基地、特种显示器件研发和制造基地。

2、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29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300亿元。

⑴电能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00亿元,形成270万千瓦发电能力和200万KW的供电能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 130亿元(电能生产50亿元,电能经营80亿元)。重点实施华电芜湖电厂建设工程,总投资50亿元,建成2台60万千瓦机组;建设响水涧蓄能电站工程,总投资38亿元,建成4台25万千瓦机组,电能生产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施电力供应点建设和输电网络改造,总投资10亿元,形成200万KW供电能力,2010年电能营业收入超80亿元。

⑵船舶工业。“十一五”期间,建设芜湖船舶工业基地,总投资2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亿元),形成150万吨生产能力,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施芜湖造船厂、江东船厂搬迁改造工程投资11亿元,在芜湖船舶工业基地建设万吨级船台总装项目,分别形成30万载重吨和20万载重吨产能,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功能性船舶和专业运输船舶。发展船用柴油机、船用涂料、船用电器、船用专用管道和船用装饰保温材料等,逐步形成总装、分段制造、船用配套设备、船舶设计研究产业体系。

⑶机械装备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重点扩建大型火力发电设备,投资10亿元,形成年产电站锅炉2万吨蒸吨,销售收入超20亿元;扩建中高压输变电设备投资5亿元,形成10万台套生产能力,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积极发展数控机床、水泥成套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模具加工中心及铸造中心等装备工业,投资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⑷纺织服装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2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60 亿元)。重点建设升汇纺织工业园投资8亿元,形成40万锭精梭纺纱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建设杉杉针织服装基地投资8亿元,形成销售收入15亿元;同时加快中天印染、富春印染扩建项目和孙村纺织服装园建设,到2010年形成40万纱锭、6000万米纺织面料、12000万件服装的生产规模,把芜湖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

⑸现代生物与制药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9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重点实施大输液、外用药、胶囊、片剂、针剂扩建项目,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形成3亿瓶大输液、5亿只外用药、3亿片片剂产能,把芜湖建成国内特色鲜明、品种齐全的中成药生产基地。

⑹烟草及食品加工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2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重点实施烟厂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项目投资5亿元,形成80万箱卷烟产能,销售收入达50亿元。积极发展乳制品、果蔬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肉类深加工,投资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70亿元。

⑺其他工业。“十一五”期间,总投资84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重点是特色工业园区创业基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新兴产业建设和其它工业项目的投资。

㈢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1、奇瑞公司120万辆轿车产能综合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奇瑞公司总投资240亿元,实施产能、装备、15 研发、品牌等综合改造工程,“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2、新兴铸管芜湖有限公司20万吨厚壁式无缝钢管和60万吨特种钢综合改造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新兴铸管公司自创的离心工艺方法制造无缝钢管,“十一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3、海螺新港水泥熟料基地建设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立1500万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基地。“十一五”期末芜湖将建成3000万吨优质水泥制造基地。

4、芜湖飞尚20万吨铜合金材料综合改造工程

芜湖飞尚“十一五”期间投资25亿元,建立10万吨电解锌、6万吨电解铜和16万吨铜金材料深加工改造工程,“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5、楚江集团综合改造工程

楚江集团“十一五”期间将投资16亿元,实施铜材深加工、冷轧精密铜带和镍钛合金等生产线综合改造工程。“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6、芜湖船舶基地建设工程

以芜湖造船厂、江东船厂搬迁改造为切入点,项目总投资 11亿元,在繁昌建设5万吨、3万吨、1万吨船台共计6座,形成50万吨船舶制造基地。投资3亿元,完成船舶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带动船舶基地的全面建设。

7、杭萧钢构轻型H钢建设工程

该项目是芜湖钢结构材料实施产业升级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7亿元,建立20万吨轻型H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8、升汇纺织搬迁改造工程

该项目是实现芜湖纺织工业升级的重点改造工程。总投资预计8亿元,建设成以先进装备、新型纺织品为主的纺织企业,生产能力达到40万锭,并在宽幅布、装饰布等方面成为全国最大的制造基地。

9、芜湖金鼎锅炉有限公司的综合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芜湖金鼎锅炉总投资10亿元,实施由一般工业锅炉制造向热电联产电站锅炉、余热发电锅炉、大型电站锅炉制造转型,逐步形成2万蒸吨锅炉和5万吨蛇纹管、5万吨膜式壁电站锅炉配件的综合制造能力,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10、海螺型材产品升级改造工程

“十一五”期间,海螺型材由PVC型材向玻纹复合型材方向发展,并积极开发拉伸模压钢塑共挤新工艺,努力保持建筑门窗 材料产能、性能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0亿元,形成10万吨新型门窗材料的生产能力,使门窗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㈤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

实行“积极支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全面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创业成本,鼓励中小企业向创业基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特色工业,建立20个特色创业基地。即:光电子创业基地、新材料创业基地、南陵工业区产业化创业基地、模具创业基地、建材装备创业基地、生物药业创业基地、繁昌孙村服装创业基地、马塘铝合金材料创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木器包装创业基地、非金属矿材料创业基地、旅游工艺品创业基地、高新技术创业基地、特种电缆创业基地、新型复合材料创业基地、人造板材创业基地、化学建材创业基地、电动工具创业基地、消防器材和设备创业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基地。围绕芜湖主导产业,建立七个产业集群,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材料工业产业集群、船舶工业产业集群、食品工业产业集群、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和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十一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1500户以上。㈥构建六大保障体系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一项时间跨度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 程,事关芜湖工业化、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完善组织、人才、投融资、基础设施、服务及政策等各种软、硬环境,形成合力扶工氛围,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解决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并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考核制度。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建立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有关的政策研究、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方面的专家咨询组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中介咨询,企业积极参与的组织体系。

2、人才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大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企业人才开发体系,切实抓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人才高地”。改善人才的创业环境,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加快企业经营者市场配置的改革步伐,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企业采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方式,引进高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着力建设一支专业技术高端人才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 伍。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培训中心、远程网络教育中心、社区培训中心等“四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岗位培训,努力造就一支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一线技工队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大力发展“订单教育”,建立学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开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3、投融资保障体系

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有关补贴规定,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设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制造业各项发展资金的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稳步发展,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机制,努力争取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风险投资机构等投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整合信贷资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创新融资方式、通过融资租赁、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多渠道解决制造业发展的投入问题;坚持“有偿使用、良性循环、公开透明、加强监督”的原则,发挥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以公司化运作为主,积极发展担保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金融部门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服务,政府牵头不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加快推进“信用芜湖”建设,搭建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4、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按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芜湖市“十一五”工业发展整体目标的要求,加快园区交通、电力、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

⑴进一步做好各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工业区(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业区的承载能力,尤其是要加快工业区的公共项目的建设,提高公共产品的配套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聚集。

⑵加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江高速芜湖段建设,形成沿江城市间快速通道;尽快开工建设芜太高速、芜黄高速公路,开辟通往长三角地区快速通道;加快城际轻轨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构筑快捷、顺畅的陆路交通网络体系。尽快开工建设芜太运河,打通连接长三角的内河运输网。同时切实抓好裕溪口配煤中心、西江汽车滚装码头、朱家桥现代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和上海港以及长三角其它港口合作,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运输的主枢纽,构筑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内河运输网络。形成芜湖大物流的格局和中部地区工业产品集散地。

⑶加快供电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220千伏变电所的建设项目,随着芜湖工业经济的发展,电能需求量将从现在60万KW增加到200万KW以上,加快推进华电芜湖电厂2台60万KW机组发电项目和繁昌响水涧100万KW蓄能电站项目的建设,确保供电的安全性。

⑷加快芜湖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在芜湖建设现代化物流信 息中心。

⑸加快芜湖市专业化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建筑材料、钢材、铜合金材料、船舶及零部件五大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5、服务保障体系

确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的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重组业务流程,推进依法行政,推广电子政务,建立完善以办事大厅为重点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和全方位服务,完善重大项目的快速反应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改进供地方式和土地有偿使用方法,完善对失土农民的保障措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产品标准、技术认证、培训、创业服务、资产评估、质量检测和认证、信用担保、法律保险服务等各类社会和行业中介组织,完善功能,强化自律,规范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6、政策保障体系

认真梳理现有政策,补充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形成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企业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发展 基金、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企业在培育名牌、科技投入、设备引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二是制定完善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有关政策,加强考核,明确奖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制定完善人才的引进、培育、激励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使用的良好机制;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银行考核、担保公司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政策,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使各项扶持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营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四篇: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摘要)

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制定本规划。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内涵是:以信息技术在国防科技工业的应用为主导,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制造、试验、管理及 其集成信息化为主线,以信息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法规、政策、安全、标准为保障,加快形成信息化科研生产能力和体系,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 新能力,满足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

本规划是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顶层规划,主要明确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体系、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信息化工作起到整体规划、宏观指导的作用。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各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多元筹资,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一、发展需求和现状

(一)发展需求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支撑和基础,要全面、优质、高效完成高新技术武 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推动我军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使之具备快速响应、柔性生产、精确制造、质量保障和信息 化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生产周期。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信息化是工业化的主导和方向,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信息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需要。国防科工委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担负着行业管理、行业规划、行业监督等职 责,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务公开,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实现国防科工委与地方国防科工委(办)、重点军工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应急事件处理和业 务协同管理。

推进信息化,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建设数字军工已成为世界国防工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发达国家国防工业已经历了单项信息技术应 用、信息系统集成两个阶段,正在向数字化工业体系方向迈进。而总

体上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目前还处在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信息化应用尚处于由单项技术应 用向系统集成的过渡时期。要通过信息化,促进管理模式、建设模式、生产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现状和问题

“十五”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研制保障条件建设、批生产技术改造、专门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军工单位特别是核心军工单位普遍配备了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应用覆盖到设计、制造、财务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单项技术为代表的应用已较为普及,并行工程和集成技术应用开始起步,提高了科研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新型制造模式已开始初步应用,在 提高科研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初现成效。多数军工集团公司建立了内部信息专网,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财务管理等部分功能,少数军工集团公司内部开 展了异地协同设计、制造工作模式的探索。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初步形成,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等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设形成了国防科技情报专网。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顶层规划和标准规范,以及主要跟随型号进行建设,信息系统分散建设、独立运行,“信息孤岛”问题突出,难以形成体系和发挥整体效益;数字化设计、制造、试验、工程管理主要还停留在单元技术应用上,缺乏一体化集成、协同与优化;电子政务工作还不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有待深化;信息化核心技术和支撑软件受制于国外;信息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基础数据库严重缺乏。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要以“四个坚持”为指针,贯彻转型升级战略的要求,按照“面向应用、注重体系、突出重点、自主创新、确保安全”的原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面向应用。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要面向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以产品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主线,切实提高科研生产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注重体系。要按照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三个层次构建统分有度、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信息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优化体系结构,提高信息化整体能力和水平。

——突出重点。要以核心军工单位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信息化为

重点,推进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精益化。

——自主创新。要在涉及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关键技术、核心软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确保安全。要把信息安全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体系,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十一五”目标

——体 系建设:建设完成国防科技工业政府主管部门与地方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完善各军工集团公司与所属重点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企 业专网系统,形成支撑面向政府管理部门、军工集团公司、军工企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基本体系,同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能力提升: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方案中的保留能力单位,设计能力方面,全面实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及应用,重点产品领域基本实现虚拟样机设计和多学科综合优化,80%以上的新研装备实现数字化设计定义和数字化预装配。制造能力方面,数字化生产线50%实现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并采用新的生产模式。试验能力方面,建立和完善试验数据库,重点试验环节可采用虚拟试验验证与评估技术。重点产品通过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实施,实现数字化集成与协同。多数单位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50%以上行业管理业务实现电子化协同管理,提高行业监管与公众服务水平。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大幅度缩短新研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周期,降低总成本;以信息化为主导的一体化设计、试验、制造和 管理取得明显进展;以信息化促进业务流程再造、能力布局优化、组织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三、发展重点

(一)科研生产信息化

针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建设设计、试验、制造、保障全生命周期以及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开发设计资源、试验数据、工艺数据等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

(二)管理信息化

——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完善重点军工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促进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生产过程、物流、销售及服务等管理的信息化。

——军工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化:根据各军工集团公司的具体管理需求,开发和建设相应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

——政府管理信息化:开发和建设国防科工委和地方国防科工委(办)两级政府的应用系统,包括公众服务、设备设施监管、计划、统计、核应急、动员等若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技术服务信息化:拓展和完善国防科技情报、计量、标准等技术基础及咨询服务应用服务系统,开发相关数据资源。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

(三)基础网络和安全

完善企事业单位园区网、各军工集团公司内部局域网及覆盖所属单位的广域网;建设和完善国防科工委与地方国防科工委(办)两级政府公众服务网、行业管理 网、机关内部局域网、电子政务专网和政府专用网等基础网络;完善国防科技情报专网,拓展形成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标准等技术基础网络以及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 网络体系。

围绕信息安全的技术控制、运行控制和管理控制,建设基础网络与应用系统的安全保护、安全监控、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估技术体系,形成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信息化支撑技术及软件

研究与开发武器装备虚拟样机综合优化设计及软件;数字化生产线制造执行技术及软件,工艺过程仿真与工艺数据库及知识库,支持快速响应研制生产的可重组技 术及系统;虚拟试验验证、仿真与评估技术,自动测试系统;多项目多指标的项目管理技术及软件,质量管理技术及软件,物流管理技术及软件;产品全生命周期集 成技术及平台,制造网格技术及平台;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及系统,工程应用软件,数据库平台软件等共性关键应用技术和软件,为科研、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提供技 术支撑和工具。

(五)标准规范

制订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通用基础标准、系统集成标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虚拟试验验证与测试标准、产品数据管理标准、协同工作环境标准、管理信息化标准、信息安全保密标准等,建立能适应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技术政策

——标准规范:根据国际与国家信息化标准规范,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实际需求,各行业之间或各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规范,由国防科工委组织制定和颁布。

——信息共享:国防科工委将视情(或请集团公司)适时发布和修订信息化产品目录(或产品选型指南,或产品技术标准指南)。对于通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施等,要积极推行集中采购,促进信息共享机制建立。

——研发:由政府投资安排全行业统一使用的项目,国防科工委统一组织研发和配置。

(二)投资政策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投资采取政府支持与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分渠道组织实施。政府投资重点支持电子政务、技术基础和涉及 多单位、多型号、共用性突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委统一组织的共性的、关键的、跨行业的科研项目和公益性开发项目,对于集团公司信息化、企业(院所)园区网和企业(院所)管理信息化以自筹为主。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运行保障

各有关单位,要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适应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切实落实运行费用,保障信息化体系的有效运转。

(四)加强组织领导

国防科工委、地方国防科工委(办)、军工集团公司、重点军工企事业单位等有关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专家组。对于科 研生产信息化,国防科工委负责宏观指导,各军工集团公司要着力组织推动,企事业单位是责任主体。有关方面要共同努力,加快建立信息化共享机制。

(五)积极推进,稳妥实施,务求实效

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确保安全。要建立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确保信息化工作取得成效。

第五篇: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二十五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二十五

http://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工业的主体是传统产业,但也应包括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5%左右,并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导向。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专门规划,在《规划》中并没有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独成章,而是融合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中。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特征,对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客观要求。当前,产业与科技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前瞻性部署,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争夺未来经济和科技主导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机遇、赢得主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尽快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三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就是要形成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体现比较优势和提升竞争优势、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

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发展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但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封闭发展,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三是要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通常存在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现实市场拓展艰难、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等问题。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门类多、涵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必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其率先发展。

五是要处理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培育发展,因此必须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性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型产业。

三、“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整体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际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这与《决定》中所提的目标是有机衔接、密不可分的。《规划》在全面分析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的基础上,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部分对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做了详细阐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装备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智能制造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飞机、民用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硅氟材料、特种玻璃和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强纳米、生物、超导、智能等前沿新材料研究,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服役行为、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增强材料支撑保障能力。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健全汽车节能管理制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掌握下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发展大尺寸TFT-LCD、PDP等面板产业,大力推进OLED、电子纸、三维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强核心基础软件开发,积极培育基于下一代信息网络的新兴服务业态,促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做强做大。

——生物医药产业。要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关键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研制及产业化,支持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和流程,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提高先进医疗装备和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水平,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

——节能环保装备。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

——新能源装备。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大功率储能、柔性输电等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从我国国情和工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在2011年已启动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示范等专项基础上,抓紧做好稀土稀有金属材料及器件、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通用化学名药、宽带中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重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等专项的前期论证和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实施好重大装备首台套、新能源汽车、TD-LTE规模技术试验、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应用示范工程。

二是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按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方向,统筹利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资源,集中力量加快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系统和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及共性技术。同时,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每年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是研制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结合技术标准计划制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和设施标准,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基础和共性标准体系等。同时,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

四是完善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条。按照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和重点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围绕动力电池材料、光伏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条和薄弱环节,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进重点领域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五是创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优先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是支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加强整体筹划,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共性技术转化、科技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七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等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下载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十五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煤炭工业“十五”......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十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社会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关键阶段。因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争取并创造良好的发......

    十五科技规划

    科技与教育发展“十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前言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

    集团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纲要

    集团公司廉洁文化建设纲要(2008—201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和省委《关于贯彻落......

    广州市工业发展“十五”计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十五”计划 作者: 来源: 市经委 发表日期:2003-10-15 字体大小:大中小 浏览次数: 保护视力色: 一、发展基础 (一)“九五”时期广州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1.广州工业......

    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

    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 一、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九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97年提前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消除绝对贫困的......

    工业扶贫规划

    补充材料: 第六节:工业空间布局 我旗位于黑龙江省、吉林省与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是兴安盟融入黑龙江和吉林省的重要出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对扎旗快速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

    县十五规划总结

    县十五规划总结“十五”期间,我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坚持优势资源转换、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