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汾市财政“十五”总结分析暨“十一五”规划目标纲要1
临汾市财政“十五”工作总结分析暨
“十一五”规划目标纲要
(二○○五年十月三十日)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特制定《临汾财政“十一五”规划目标纲要》。本纲要力求全市财政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是“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十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央对财政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按照“工业兴市、信用立市、兴县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发展,优化财源结构,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全市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财政实力明显壮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支活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财政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全市经济财政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财政实力明显壮大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430亿元,比2000年的224亿元增长92.1%,年均递增14%;比“九五”时期年均10.2%的速度高3.8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20.87亿元,(2005年的数字为预计数,下同),比“九五”时期的62.28亿元增长160.60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40.59%。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82亿元,五年间,全市财政年总收入翻了两番多,为建国初期1950年(该年为948万元)的865倍,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该年为9540万元)的86倍,为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4年的(该年为6亿元)的近14倍,比1950——1997年48年财政收入总和(为789989万)还多3亿元。从2003年起,全市财政由上级补助市变为财政净上解市,止2005年底共净上解50亿元。“九五”期末全市17个县(市、区)和两个开发区,财政总收入达亿元以上的县(市、区)有6个,预计到2005年底增加到13个,其中超10亿元的县有2个,县级财政实力明显壮大。
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计执行50亿元,比2000年的17.16亿元增长近两倍,“十五”期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785194万元,年均递22.32%。全市从1994年到2005年,财政收支已连续12年做到当年收支平衡。
(二)积极筹集各种资金,财源建设力度加大 “十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渠道筹集各种资金,努力搞好财源建设,一是配合有关部门争取国债到位资金79100万元,充分发挥了国债项目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生态建设、县乡公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二是引进世界银行、亚州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13614.26万元,筹集配套资金11053.29万元,不仅缓解了我市经济建设对资金需求的压力,而且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三是围绕工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通过调控预算内外资金方式,市、县两级财政积极筹集资金,重点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
(三)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农民增收减负见实效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 民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全面完成了农业税费改革工作,结束了全市农民几千年来“交皇粮”的历史,从2002年至2005年底,全市共落实拨付到位农业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0848万元,减免农业税29057万元,全市农民人均负担下降70.39元。二是从
2004年开始落实对农民实行种粮、良种、大型农机补贴,共补助8746万元,受益农民达290余万人。使农民人均受益30.16元。三是2003年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各级财政先后拨付到位资金1056.9万元,筹集农民个人基金773万元,使50余万农民受益。四是建立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市本级财政从2004年开始,在上年的基础上,每年新增投资1000万元用于农业发展,五年共投入支农资金17.4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9.4亿元,增长85.21 %。其中,投资6000万元,解决了74.27万人、11.47万牲畜的饮水困难,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拨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70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1.45万亩。
(四)支出重点得到较好保障,公共财政框架渐显雏型 一是全市公教人员基本工资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无一县发生工资拖欠。二是积极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解除困难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十五”期间(不含2005年数据因未决算,暂无法汇总),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6.9亿元,其中2004年支出73525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53.06%;全市共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3.37亿元(以下含2005年的预计数),每年使20多万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3373万元,使国企下岗职工按时领到了基本生活费;拨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1051万元,仅2005年9月份,就使9万余名生活困难的城镇居民领到了生活费;从2003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拨付经费2198万元,专项用于支持解决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问题。浮山县投入资金305万元,率先在全县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积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2005年拨付教育经费79881亿元(为预算数),为2000年33641万元的2.4倍,年均增长27.5%,各级财政拨付专项教育经费2亿元,用于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改善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办学条件等项目建设,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拿出1424.8万元,落实“两免一补”工程,共扶持了112518名贫困生入学。拨付科技三项费用1656万元,用于支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等项目,提升了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五)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财政职能进一步强化 一是继续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改革。针对分税制管理体制运行中出现的县级财政发展不平衡,县乡财政困难等问题,通过积极落实调整县级财政体制,调解地市上解比例,增加对县市的补助,落实推行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县级财政平衡和消化赤字奖励等措施,逐步落实完善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十五”期间全市共落实和下达转移支付资金70.1亿元,全市财政累计赤字县由2000年的10个,至2004年底下降为6个,赤字总额由9788万元,下降为4065万元(2005年未决算,消化赤字数不含该年)。二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全市部门预算改革从2002年开始试点到2005年市本级和9个县市区按要求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了统管。三是改革了收支管理制度,于2002年,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预算外收费中心。财政核算中心(与后设的国库支付核算局合并)、政府采购中心。全面落实了“收支两条线”规定,实施了“票款分离,收缴分离”管理办法;启动了国库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办法,建立信息平台,全市财政工资已实现了统发,支付到人,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到供应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实行了会计集中统一核算,至2005年底,市直单位共纳入集中核算户数230户,审核不合规经济业务3266笔,累计纠正拒付金额7316万元;市政府采购中心,成立至今共完成政府采购金额26610万元,节约资金2454万元,节约率8.39%;积极探索和进行了财政投资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对专项资金实行了“追踪问效”管理办法,五年评审投资资金16665万元,核减1351万元,核减率8。1%。
(六)收支监管力度得到加强,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 根据《山西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和《山西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市财政组建了财政执法机构和稽查队伍,加强了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加大了财政执法监督力度;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取得显著效果,做到了应收纳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财政监督形式从集中性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过渡到日常监督,监督范围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企业财务收支和财政收入征缴转向财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深入到财政管理中的资金审批、使用、效益等重点问题。“十五”期间,各项监督检查共涉及违纪资金36491万元,清理回收追缴专户992万元,处罚230万元。
二、拉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十五”期间,全市财政快速、稳定、超常规发展,除财税系统加强收支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外,还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整体经济全面增长。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市经济持续发展、高速增长,决定了财政收入发展的规模和超常规增长的态势。“十五”初期,全市面对亚州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国家扩大内需方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抢抓发展机遇,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稳居全省第2。预计到200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比2000年增长92.1%,年均增长14%,比“九五”期间年均10.2%的速度高3.8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1124美元,标志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2、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十五”时期,全市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3.1:52.1:34.8调整为2004年的8.8:65.4: 25.8,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扩大1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9个百分点。
工业调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总目标,以新 型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规模化为目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主导作用。五年间,全市300多个调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煤焦、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煤一铁一钢、铁一铸一加、煤一电一锌、煤一焦一化四条黑色加工产业链条延伸扎实推进,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5%。
3、投资、消费、进出口互动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充分调动各投资主体积极性,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实施潜力产品开发战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2001一2004年四年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2.1亿元,年均增长28.6%。翼城宏阳百万吨轧钢工程、曲沃宇晋三百万吨炼钢、百万吨轧钢工程,襄汾新金山60万吨炼钢等一大批潜力产品开发项目和重点调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1——2004年四年间,全市累计新增年生产能力;原煤481万吨,洗煤828万吨,焦炭2059万元 吨,生铁957万吨,炼钢590万吨,轧钢230万吨,火力发电23万千瓦。
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2亿元,比2000年增长73%。“十五”期间,我市旅游、中介组织、社区服务、房地产开发、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均有了新的发展。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 “大经贸”战略,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积极发展对外贸易2004年,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22831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3.9倍。
4、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工商税收完成2003431万元,占财政总收入之和的89。9%,主要税种累计完成:增值税477840万元,所得税292980万元、营业税16147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43.57%、60.86%、24.47%。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与九五相比,从2000年的8.62%增长到 2005年的14.00%,增加了5.38个百分点,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结构趋于基本稳定,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5、价格因素拉动作用。“十五”期间,国家先后相继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基础设施、房地产及汽车等各类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上游产品市场需求增加,煤、焦、铁等能源原材料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高,部分产品甚至超过历史最高价位,对全市以煤、焦、铁为主的工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综合效应。200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比2000年累计上升34.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升56.6%,炼焦业上升83.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上升34.3%。价格的上升使占全市工业比重92%的煤、焦、铁、钢等主导行业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大幅增加,资金周转加快,企业开工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设备负荷运转率明显提高,生产潜能得到较大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增长。价格因素对拉动税收持续增长,财政收入超常发展。起到了明显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全市财政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特别是当前我市财政经济运行中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财政经济工作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财政增收基础不够牢固。从经济发展情况看,近年来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集中在煤焦铁等传统产业的资源整合上,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一些县市传统产业发展存在低水平重复扩张的倾向,全市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和初级能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的快速回升,调产项目也处于初步阶段,融资能力差使得其发育明显不足。这一状况表明,目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市场。同时,我市经济发展对初级能源经济的依存度仍然较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企业竞争能力不足,一旦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财政增收变数很大。
(二)吃饭财政的特点还很突出,收支矛盾仍很明显。由于公教人员工资刚性支出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最低保障范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减负和军队转业干部补差标准提高等多项政策落实,个人部分的刚性支出所占的比重仍然很高。如200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71626万元,其中个人部分108351万元,占总支出63.13%,2004年度,全市财政总支出个人部分占总支出的仍高达62.33%。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的财力仍然明显不足。
(三)县乡财政困难,地方财力紧张。一是财政平衡的基础还不稳固。地方债务风险问题以及财政隐性赤字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序上困扰着财政。我市部分县市财政收入的增长不能满足支出增长的需要,为实现收支平衡,有的县市从预算外调入资金,个别县还挤占了一部分专款。全市存在着对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薪金,应调未调、应补未补的情况,而且数额很大。二是自我保障能力弱化,部分县市因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政供养人员多等问题,为保个人部分,在年初基本不安排公用经费或很少安排公用经费,导致电话费、水电费、印刷费、维修费、会议费存在欠帐较多。三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调控宏观经济的财力不强。十五期间,全市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294672万元,(2005年10月底的数据)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6.51%,与财政总收入的规模很不协调,势必影响全市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环境
过去的五年,全市财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十一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机构预测,由于世界贸易增速加快、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止跌回升和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特点,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在3-4%左右。随着世界经济的继续攀升及全球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中国经济的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进一步增强,资源配臵更趋优化,这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加工制造业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处于新世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宏观经济运行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将保持惯性的持续增长趋势。同时,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得到缓解,将为今后几年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并融入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特别是中央明确提出,要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一切将为我市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提供新的契机。从市内环境看,具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动力和条件。经过近几来的发展,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全市经济将会步入一个结构升级、发展加快的黄金机遇期;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市经济增长已经逐步由政府主导型转入政府主导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活力成份有加大的趋势,对经济的推动将会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使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实力大幅增强,蓄积了一定的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微观基础;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传统产业素质提高,特别是“十五”时期建成投产的一批重点调产项目,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的国内外大环境虽然为我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黄金机遇期,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未来五年,也将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凸显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城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制约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基础不牢固、工业竞争力不强、三产发展较慢、基础设施建设的欠帐、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将使我们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市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人才和资金匮乏,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同时,在新一轮改革和发展大潮中,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继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带动的西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部发展尤其是周边邻近地市发展的挑战和压力。以上矛盾和问题,都可能会给全市财政改革发展带来较大变数和不确定性。从2000年至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看是一路高位运行,2004年下半年以后稳中趋降,2005年同比增长39.31%,比2004年的58.15%低18.84个百分点,说明全市财政收入已运行到由高速增长向稳中趋降的拐点,未来五年,预计财政收入将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但增长幅度与“十五”时期的40.59%的增长率相比较,预计会有明显降低。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总要求以及“工业兴市、信用立市、兴县强市”和构建“2621”经济新框架工作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财政工作全局,扎实落实中央、省的财政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财源结构,提高总体竞争力、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强化收支管理,深化财政各项改革,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建立稳固平衡的地方财政,努力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根据未来全市经济财政所处的环境及发展战略,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着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不断调整财源结构,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注重解决收支矛盾,改变“吃饭”财政的状况,使财政收入的增长较好的适应支持全市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使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领域倾斜,支持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建设,使公共财政阳光覆盖社会弱势群体,积极支持完善退休、失业、疾疗保险及城市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3、积极支持工农业生产发展,增强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能力,继续将农业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支持全市煤化工和新型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晋南中心城市和华夏文化精品旅游区建设,为财政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4、强化财政法制建设,完善收支监管体系。认真落实《预算法》、《会计法》、《财政收支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做到依法理财,规范理财,安全理财,高效理财。
四、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新的跨跃,财源结构趋于合理,城乡财政发展趋于协调,县乡财政困难明显缓解,全市财政实现当年收支平衡,财政政策法规落实到位,队伍建设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财政活动行为更加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形成财政积极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巩固财政增长基础的良性互动。
(二)主要预期指标 根据上述对宏观环境的分析,结合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主要任务,按照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财政工作第一要务的理念和要求,全市财政收支主要指标预期如下:
(1)预期财政总收入:五年累计收入602260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4.30%,其中,2006年度95亿元,2010年度达160亿元以上,比2005年度翻一番。
(2)一般预算收入,五年累计收入2110286万元,年均递增17.23%,其中2006年度304950元,2010年度564861万元。
(3)上划中央收入,五年累计完成3266160万元,年均递增13.20%其中,2006年为488400万元,2010年度为858060万元。
(4)上划省收入。五年累计646154万元,年均递增16.26%,其中2006年为92050万元,2010年为177079万元。
(5)五年间地方财政可用于支配的财力预计可达420亿元。
(6)主体税种收入:收入五年累计完成增值税364亿元,所得税87.36亿元,营业税48.5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4.7、14.09%、23.61%。其中,2006年完成增值税54亿元,所得税13.5亿元,营业税6亿元、2010年完成增值税95亿元,所得税23.86亿元,营业税14.50亿元,消费税1.2亿元。
五、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建立规范的政策收入体系 一是在中央和省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认真搞好增值税转型、扩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开征燃油税等财税制度改革。二是积极落实省以下财政体系改革,认真做好宣传发动、情况摸底、帐务结算、遗留问题处理等相关工作,推进“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止变相向农民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积极研究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收支分离,收缴脱钩”制度,真正落实凡属财政性收费、基金,一律纳入预算管理,非财政性的经费服务性收费全部推向市场。通过上述措施,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立起更加规范的政府收入体系。
(二)继续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界定和规范财政资金的供应范围,进一步将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提高对政府机构运转、科学教育、社会保障、农林水利、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城乡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保障力度,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解决好财政“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财政供给范围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保障支出重点,积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提高和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要认真落实积极推进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型的财税制度。继续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贷款、贴息补贴,引进外资,争取国债资金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性作用。
一是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发展。以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才支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延伸产业链条,循环经济和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投资力度,支持交通设施、供电、供气、环保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全市财政可持续增长能力。
二是积极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不断增收减负。继续将支持农业发展做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巩固农业税减免成果,继续落实对农民的种粮、良种和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发展,使公共财政阳光逐步复盖广大农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县域合作,促进市县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中部平川经济区,西部山区经济区和东部山区经济区,争取两翼起飞,中部推动,共同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支持构建和谐临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加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支持建立符合临汾实际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结合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支持建成一批高新科技企业,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建立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市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县际、市际、省际、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支持发展全市文化教育事业,大力推进“文化强市、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继续实施落实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支持和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规范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征收、管理行为,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研究制定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健全独立于企业或单位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大对各项社会保险的征缴力度,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全社会化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四)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提高理财水平一是改革预算管理方式。按照国务院和省的部署,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将预算管理的着力点转移到部门,到“十一五”中期建立起规范的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通过后向各部门公开,由国库部门严格执行预算,一般不追加预算,特殊情况需追加预算的,要公开透明,逐步取消用款计划的审批制度,实施国库按预算定期直接拨付制度。对公用经费,按支出类别和性质制定统一的定额标准,实行分类分档按定额核定;对基本建设、科技三项费用、支农生产支出等专项支出,要举行项目论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分类排队,制定滚动项目发展计划。二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即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政府财政国库部门集中管理,所有财政性支出由国库单一帐户集中直接支付给货物或劳务服务提供商。三是全面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范围涵盖政府各部门的直接支出,包括各类办公用品设备、公共设施及政府所需的其他劳务服务,完善政府采购“采、管、用三分离”,“监管部门、采购单位,采购中心、核算中心”四制约以及“监督部门、主管部门、采购部门、社会公众、供应商”五监督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
(五)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强化财政监督机制 通过内外监督相结合,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检查体系;通过舆论、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内部通报与公开曝光相结合,处理人与处理事相结合,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相结合,坚决打击和惩治违法乱纪的行为和个人,切实提高财政监督执法水平。
(六)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改进工作作风 按照“加强教育、注重培养、严格管理、健全机制”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财政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一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实施《财政系统在职干部培训实施意见》,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根据形势发展和财政改革需要,进一步做好干部后续学历教育工作,及时更新干部的知识结构,使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向高学历、专业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形势发展和未来竞争的需要。二要注重培养和选拨优秀年轻干部,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大胆使用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通过培养和选拨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三要不断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通过完善干部年度考核和任职考察制度,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用人机制。四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动力,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
第二篇:十一五期间规划纲要总结
十一五期间规划纲要总结
十一五期间,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科协和卫生部的领导下,贯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的精神,各项工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的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发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加大工作力度。中国营养学会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专业探索、科学普及、为民服务,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作贡献。
一、承担政府职能转移,进行营养立法等相关工作
1、进行《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编写
2009年受卫生部疾控局的委托,起草卫生部《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草案的任务,完成了大量会议组织、文献查阅、意见汇总、条款撰写和修改等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五次专家会议,邀请卫生部、儿基会、营养学会、大专院校、相关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2010年8月3日卫生部向全国卫生系统正式发布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成为营养工作的第一个较为全面的法 规文件,对今后营养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组织《营养改善条例》营养师试点工作
受卫生部疾控局的委托,2007年组织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养老机构中配备营养师开展营养改善活动的试点工作。该项工作于2007年启动到2010年初完成,分别在北京、浙江、湖北、青岛的中学2所,小学2所,幼儿园1所,养老院1所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配备合同制营养师1名,开展全面的营养改善工作。经过一年的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均取得了明显的营养改善效果,也获得了营养师指导幼儿、学生和老年人饮食营养的经验。也为营养立法工作作了先期的经验积累。
二、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营养学会在工作中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努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承担社会化职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服务。
过去的五年间,根据中国科协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学会立足学科发展、自主创新,与时俱进,宣传最新营养研究成果,提倡健康饮食、运动、生活方式,为提高中国居民营养科学素质和健康水平服务。
在努力做好营养科学研究和营养知识科普宣传的同时,学会一直在探索一种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最大效能地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中国营养学会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是2002年,在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之后,为了打破当时营养素补充剂被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营养学会成立专家组,自主研发了更适合中国人的国产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配方,并将技术转让给企业,这次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学会租用办公场所的困难局面,并且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设立了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连续5年共使用资金1000万,资助完成了57个有关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项目,在营养学界开创了科技社团筹款资助学科基础研究的先河。中国营养学会的社会知名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010年,学会承担了科协“创新发展基础项目”,申报建立我国第一个“营养科学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试点。为应对我国居民营养健康面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探索一种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建立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从技术改进、技术升级的被动应对向技术创造的主动出击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贡献力量。
三、加强学术交流,繁荣营养科学技术事业
学术交流工作是中国营养学会重点工作之一,多年以来中国营养学会一直坚持开展研讨会、论坛、继续教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工作。
1、召开学术会议及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2006至2010年共召开52次学术会议,举办了15个继续教育培 训班,参加人数 8280余人次;交流论文2318余篇;印刷论文集60种,编写培训教材15种。
2008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是营养学领域四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62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多个层面作大会报告,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既有国际的发展趋势、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和热点问题,又有国民膳食营养状况改善、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和实际营养问题进行干预的实践和成功经验。会议还组织8个专题会议,口头交流论文98篇,80余个墙报交流。
2010年召开了“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主题是“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来自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的355名营养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程义勇理事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膳食变迁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开展学术交流。主会场交流学术报告16篇、分会场交流学术报告33篇、专题论坛2个,交流学术报告8篇;征集学术论文246篇。
此外,还召开了“中国儿童膳食与营养健康研讨会”、“食品功能和健康声称高层论坛”、“老年营养与长寿学术研讨会”、“医疗机构新发感染疾病防治培训班暨加强医院营养工作研讨会”,“中日营养健康交流研讨会”、“倡导科学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专题研讨会”、“维生素D科学新认识论坛”、“饮料摄入与健康学术研讨会”等多个专题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多个继续教育项目如“临床营养继续教育培训班”、“公共营养现场调查与分析培训班”、“老年人慢性疾病营养防治 新进展学习班”等,受到专业人员的认可。“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培训班”,是中国营养学会首次针对儿科、儿保、围产和临床营养医师而举办的营养培训,吸引了来自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21名临床医师参加。培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参会的学员强烈要求营养知识培训。
2、举办营养知识更新班
十一五期间共举办了“维生素营养与慢性病防治”、“营养与神经科学”、“营养相关慢性病社区干预的意义及其进展”3期营养知识更新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47名学员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授课,并在交流探讨营养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增加了交叉学科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举办“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Leadership Train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amongst Younger Nutritionists in China”)
“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是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为推动发展中国家营养工作,培养未来国际性营养领导人才而创办。目前已在非洲及亚洲多个国家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国营养学会得到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的支持,并由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亲自邀请专家、安排课程,已在2008年、2009年成功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注重现实问题分析与解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参加培训的学员均为来自大学、临床医院、疾控中心等单位的45岁以下的营养科技工作领导人。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授课,教师与学员比例为1:3,教学方式强调互动,创建了国际学术交流的 新模式。
4、设立并颁发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的营养界唯一奖项,是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激励科技人员攀登营养科学技术高峰;同时促进营养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推动我国营养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奖项。奖励对象是在营养科学技术研究第一线做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的个人。该奖项每两年申报、评审、奖励一次。从2005年起,截止2010年已进行3届评审,共有21个研究项目获奖,颁发奖金37.2万元。
5、主办《营养学报》
2007~2010年共发稿625余篇,发行5.14万册,连续4年被国内9个数据库、19种文摘刊物及291种期刊做数据源外,继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9-2010)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英文版)》。2009年主要被引用指标:影响因子0.899,总被引频次1652,即年指标 0.102,基金论文比0.78, 5年影响因子1.155,Web即年下载率48.1,h指数17。
6、编著《营养科学辞典》
自2005年,由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牵头,组织知名营养专家编著我国首部《营养科学辞典》。此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四、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中国营养学会长期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十一五”期间,在科协“三个服务一加强”的指导思想下,科普工作成为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会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核心,搭建科普工作平台,重点工作及进展情况如下:
1、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精编版”及《中国居民在外就餐健康指南》,为营养科普宣传制定理论依据
2007年学会受卫生部委托,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版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指南》(2007版),为居民提供最根本、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导居民合理营养、促进健康。2008年1月卫生部以1号令的形式发布。《指南》与《宝塔》的制定,为学会开展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9年底,学会特组织专家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精编版。它是遵循正确、通俗和实用的原则,提炼原著中的精华部分改写而成。将于2010年11月出版发行。
2010年9月,受卫生部疾控局委托,科普委员会承担了编著《中国居民在外就餐健康指南》任务,并初步确定了主要内容及分工,计划于2011年6月完成。
2、结合《指南》和《宝塔》,长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1)长期积极参与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帮助大众实践《指南》和《膳食宝塔》 “十一五”期间,由学会现任秘书长贾健斌牵头组织,联合全国22个省市营养学会,结合全国科技周、科普日、地球日等活动,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推广《指南》大型宣传活动。五年间,共免费发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折页、挂图、《营养相关慢性病》等材料共约66.7万张/套/册,开展科普讲座、报告会共约260场,约1300人次营养专家及工作人员参与,受众数百万,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0年与雀巢公司合作开展“中国儿童营养健康教育项目”,针对四所城市的共约4万名小学生、三个农村地区共约2万名小学生,通过营养课程、小工具、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及干预。
(2)努力提高农民营养知识水平,积极参与科技下乡;关心贫困学生健康,实施“送营养工程”
农民,特别是贫困革命老区的未成年人是学会营养宣教的重点人群之一。学会一直把科技下乡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学会专家共42人次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百名专家、百名致富能手进四川凉山”、“百名科技专家、致富能手进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百名科技专家、致富能手进回乡”等科技下乡活动14次。做报告40余场,发放科普万余份,受众万人次。
学会参与科协倡导的“大手拉小手行动”,在吕梁展开科技扶贫,并启动了“送营养工程”,免费为两所寄宿制小学近400名学生每人每天提供一颗鸡蛋。为学生们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对他们的膳食状况进行专业的调查、追踪。根据他们的状况,提出了编制学校一周 食谱、膳食中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米汤不要倒掉等合理化建议。2010年,增加了临县前陡泉小学,免费为400余名学生提供鸡蛋,至此,学会每年资助鸡蛋的学生人数达到了700余名。
为贯彻邓楠书记关于吕梁扶贫工作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指示,2009年学会和科协农技中心合作,引进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当地政府一起收购小杂粮,2010年3月止,共从吕梁农户收购3890吨小杂粮。
2009年,中国科协与学会共同举办了“爱北京,爱祖国,庆祝建国六十周年”革命老区吕梁贫困小学生夏令营活动。(3)加强大众传媒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扩大传播领域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参与推动媒体的营养健康科普宣传活动。中国营养学会与《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健康时报》、《中国食品报》、《科技日报》、《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十一五”期间,学会共为报刊杂志提供稿件共约360余篇;与电视台、电台合作节目共约80集(期)。另外,2006—2010年学会专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共约200人次以上,广泛宣传了科普知识。
(4)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努力实现科普活动品牌化、科普资源产品化
“十一五”期间,学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以传统的科 普形式进行工作,在经济效益上是纯粹的投入,压力巨大。2008年,第七届科普委员会成立。新一届委员积极思考与探索,希望寻求一种新的科普工作模式,在保证宣传效果的同时,在经济方面减少投入、减轻压力,使科普工作进入一种经济上与宣传效果双方面的“良性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科普活动品牌化”以及“科普资源产品化”成为学会科普工作的新方向。2010年3月,科普委员会提出开展“宝塔进社区”大型营养科普宣传活动,以《指南》(2007)为核心内容,在社区、机关、医院、学校、餐馆、农村、写字楼、部队、媒体、企业等广义的大社区开展科普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并制定了“宝塔进社区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草案)”。努力打造学会品牌系列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共同为营养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6月,在科协的支持下,开展了“宝塔进农村”暨吕梁“送营养工程”项目。同时,科普资源产品化也是今后科普工作的重点。学会以《宝塔》为核心,开发了台历、冰箱贴、围裙、塑料自吸纸、不干胶贴纸等科普产品,将科普资源与实际产品相结合,为将来科普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打下了基础。
五、加强民间科技交流,促进对外科技合作
1、与港澳台开展学术交流
《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于2010年4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由程义勇理事长亲自组织实施。会议主题为“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期间邀请港澳台报告嘉宾共10人,来自台湾、香港以及澳门;同时还邀请了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前主席Mark Wahlqvist教授。会议为内地、台湾、香港、澳门营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
应“台湾营养师公会”邀请,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教授于2010年赴台参加了该公会第六届年会并进行了以《中国大陆国民营养法立法现状及营养师证照制度》为题的专题演讲。此次参访是两岸营养学术交流活动之一,也为更广泛的合作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期间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宣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修订,以及膳食营养伪科学宣传的抵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加强国际交流工作
第19届国际营养大会(ICN 2009)于2009年10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由中国营养学会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举行了换届选举。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光研究员当选了第19届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Council Member),任期四年。这是继葛可佑理事长之后我国营养科学家第二次出任此职务。
此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出访活动、接待国际营养学专家,与国际同行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学会领导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营养师大会期间,学会领导与国际营养师联合会主席及秘书长,交流了有关营养师培训方面的经验。多次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举办的营养国际会议,与各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对营养领域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六、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搭建科技工作者平台
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营造“营养科技工作者之家”;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科普志愿者培训。
2004年,周光召为学会题词:“中国营养科技工作者专家”。“十一五”期间,学会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座谈等形式,加强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及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有效增强了科技人员的凝聚力,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温馨之家。
学会注重营养科普人才的培养,2003年成立“科普志愿者”,人数约110人。2008年。人数增加到267名,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及自治区,来自大专院校等各个领域。95%的志愿者为副高级以上职称。
2010年9月,开展了“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志愿者科普技能培训活动”项目,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形式,对志愿者进行现代信息工具在科普中应用技能、营养学最新知识以及营养相关学科最新政策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他们科普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高素质营养科普志愿者精英。同时向全国招募科普志愿者238名,志愿者总数增加到505名,扩充了队伍,并在学会网站开通了免费视频平台,实现了科普资源共享。
七、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1、2007年正式启动学会全面改革创新工作
自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营养学会的全面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以来,成立了以葛可佑理事长为首的学会改革领导小组;向全体理事传达了中 国科协对学会改革的文件和精神;制订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文件等。
2、改革试点进展
项目实施以来,学会多个层面的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善,改革成果显著,为今后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坚持民主办会,制定相关制度,发挥全体理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民主选举;健全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监督;健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
(2)完善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加强制度管理,强化会员发展和服务:成立会员部、建设多元结构会员体系和会籍管理数据库,在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设立“会员之家”。
(3)推进办公室职业化改革,建立能流动的聘任机制,增强服务能力:面向社会招聘,改变员工学历结构;加强专职人员聘后管理,制订奖惩和辞退制度;实行固定用人和流动用人相结合,明确专兼职结合的用人机制;加强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在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推动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明确办公室人员的各个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
3、会员发展工作
2006年开始学会直接发展新会员,会员总数由2006年底的8900人增加到2010年10月的13902人。改革后,收费会员比例由57%增加到目前的90%。
4、为会员服务
(1)建立和发展会员之家 2007年学会在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 “会员之家”,与学会一起共同为会员服务,促进会员发展,增强与会员之间的联系。(2)编印《会员通讯》
2007年开始编印首期《会员通讯》并向会员免费发放。到2010年10月份为止,学会已编印《会员通讯》13期。
《会员通讯》是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专刊,为了更加及时传播学会信息并减少地方学会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2010年起将逐步推广电子版的《会员通讯》。既保证了会员通讯的时效性,又及时的传播了学会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受广大会员欢迎。(3)建立了多元结构的会员体系和会籍管理数据库
2007年学会首先建立了多元结构的会员体系和会籍管理数据库。积极使用中国科协的个人会员管理系统,使会员的管理逐渐步入网络化、电子化阶段。
(4)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会员日活动
2009年12月中国营养学会第二届会员日活动在北京主会场及10个省市会员之家分会场同时召开。这次会员日活动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在北京学会办公室设立主会场,同时分别在10个省市会员之家设立分会场。
(5)表彰优秀会员和科技工作者
学会每四年召开一届会员代表大会。2008年10月召开了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六届理事会财务报告以及《中国营养学会章程》修改草案。评选出25个中国营养 学会先进工作者,16个先进集体,在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彰。(6)提供其他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
努力从多方面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优惠参加本会及下属分会组织的国内、国际有关学术活动及其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免费获得本会编印的有关学术资料;优惠订阅《营养学报》;优先在本会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等。
八、加强网站和资源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学会网站是学会形象宣传的窗口,也是科普宣传的平台。在网站建设与更新中始终把科普宣传放在第一位:如建立“营养科普”栏目,设立吃的学问、妇幼营养、老年营养、疾病营养等多个栏目;并设“专家谈营养”专栏,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网站宣传营养知识。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为营养知识的宣传搭建现代化平台,2009年学会对网站进行改版。新网站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性、科学性,在为营养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同时,努力打造面向大众百姓的“营养大讲堂”。增加营养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与百姓的互动性。
“中国公众科技网”也是中国营养学会长期合作伙伴,自2008年至今,长期为“饮食营养”专版供稿,共提供稿件约300篇,并编写营养知识问答题近千余道。
2010年9月,“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志愿者科普技能培训活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也标志着学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项目[,]成功实现了大型会议/培训活动网络化,实现了教授授课与课件播放同步、主会场与分会场视频同步、活动进行与录音录像同步,大大节 约了活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成功建立了学会网站免费视频平台,完成了科普资源共享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会的壮大,学会旧网站的很多功能都略显陈旧,很多栏目也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信息的需求。在今年4月对沿用了6年的学会旧网站进行了改版,并新增设了学会的在线学术论坛。新版网站注重功能变化:第一,更加着重体现学会办会宗旨,全面展示学会工作、注重服务理念,版面简洁、易浏览;第二,栏目的划分更加清晰准确,便于浏览、查找信息。首页增设站内搜索,方便快捷;第三,实现便捷及低成本的自我维护管理,使网站的信息能及时有效的更新;第四,学会明确定位服务人群,营养专业从业者及学生、关注营养学会的企业及各种单位、想获取科学营养知识的普通大众。鉴于此,新网站设计更加人性化,首页增添了个人会员、单位会员登录区域,便于会员的登录、信息查询。同时增加了会员专项资料下载区,使大家能分享最新学会资讯;第五,增设“专家谈营养”、“Q&A”等科普板块,让想了解营养知识的普通大众,可以随心所欲的提问。既增加营养知识,又改善自身的饮食习惯。
论坛方面,学会过去一直就想建设一个能提供给广大会员、营养科技工作者、营养爱好者一个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科协信息中心提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在线学术论坛。论坛在创建之初就定位于一种网络学习交流方式,以其方便快捷、长期持续的特点促进各阶层营养工作者、营养学者之间的交流。据统计现在营养论坛注册会员已达660人,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中。每日PV都能稳定在300 人以上,曾经一天的最高访问量一度达到4951人。每日同时在线50~60人,每日都有新主题新用户以及10条以上帖子,无零回复贴等。
学会拥有众多的会员资源,但过去由于联系方式的局限,学会的最新信息往往无法及时传递,会员与学会、会员与会员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有了论坛以后,很多学会会员都注册成了论坛的会员,这样便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会员有任何疑问,也能得到学会及时的答复和反馈!
本着服务于广大会员与营养工作者的理念,相信我们学会网站和论坛的建设会日臻完善,使学会信息化水平更进一步。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学术交流精品化
中国营养学会将在2007~2010年调整、完善、提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15讲话精神,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充分发挥学会在推动我国营养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整合利用现有专家与学科资源,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开拓学术交流的新模式。在继续提高“营养知识更新班”、“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等现有品牌学术活动质量的同时,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潮流,打造以学科和技术综合交叉为特征的学术交流活动品牌,促进新的科学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以及港澳台学术交流工 作,提升中国营养学会在国际的知名度和地位。
二、探索科普活动新模式,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意识
1、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搭建科普交流大平台。
建议科协,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对于科协所属学会的科普项目及活动进行整体策划。充分发挥桥梁及纽带的作用,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搭建科普交流大平台,联合各个学会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承担项目,组织大型科普活动,帮助学会打造“品牌活动”。
2、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四大重点人群,特别是农民营养科学素质。
我会将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四大重点人群,特别是农民营养科学素质,为提高他们的营养科普素质、改善营养健康状况服务。
三、大力发展会员,会员服务常态化、多样化。
增加为会员服务的形式,如网络会议形式、《会员通讯》电子化、网上申请入会等现代化手段,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四、营养知识成果化,努力为经济社会服务。
将科学研究成果通过科技创新,转化为营养健康产品,继而为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服务。建议“十二五”期间,科协加大对此方面项目的支持。
中国营养学会 2010.10.29
第三篇:县委统战工作十五总结和十一五规划
县委统战工作十五总结和十一五规划
“十五”期间,我县统一战线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发展为目标,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各个领域的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的突破。现将“十五”期间统战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五”期间统战工作完成情况
(一)围绕中心,为发展服务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建设。健全工商联班子建设,完成工商联换届工作。以工商联组织为依托,通过企业家新春座谈会、每半年一次的工商界人士情况通报会、评选“党建之友”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及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坚持在民营企业家中开展“争做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推荐人参加省、市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评选并获通过,发挥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积极为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热情为企业提供商会来源产地证书,主动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美国纽约、山东淄博、唐山等地的陶瓷展销会,参展企业多家,提高陶瓷等特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工商教育培训中心这个教育阵地,做好西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学员的管理工作,目前已培训学员人,为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提供再学习机会。着手开展非公有制企业专业人员技术职称评审和考核确认工作。广泛走访会员企业,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做好内引外联工作。“十五”期间共接待马来西亚、景德镇、山东、湖南等地的工商社团多次,通过互访,不断加强与海内外工商社团的联系,先后与景德镇陶瓷商会、潮州枫溪商会、新加坡陶瓷商会、厦门市思明区商会等结成友好商会。
(二)创新思路,海外统战有新拓展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为经济建设服务有新作为。一是用“情”。充分调动旅居海外华侨的积极性,坚持与他们保持热线联系,定期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用亲情、乡情、友情鼓动他们为我县招商引智引资牵线搭桥,或到家乡来投资创业,引进发展中急需人才。“十五”期间,统战部门共接待了颜纯炯、颜禧强、颜宝玲、郭金发等一批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同时接待了东南亚、港澳等地的华人社团多团(队),通过精心安排,热情服务,深受他们的信任和好评。二是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部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广泛走访海外德籍知名人士,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三是优化服务办实事。圆满完成香港泉州市同乡总会第八届董事就职典礼图片征集、制作、礼品瓷定制及发送等各项工作;认真做好“三胞”返乡祭祖和考察观光等接待工作,确保他们高兴而来,称心而去;妥善处理侨胞侨眷的来信来访,使统战部成为他们的“娘家”。四是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精神,认真做好香港专项统战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发挥优势,民主政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发号《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发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建立和完善了党员县领导与党外人士、工商界人士交友联谊制度,确定由党员县领导挂钩联系党外对象、工商界人士名,进一步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党外人士、工商界人士情况通报会(半年一次),邀请县政府领导通报政府工作情况,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以呈阅件形式送五套班子领导。支持、帮助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积极为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等专题建言献策,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好范文版权所有”的方针,做好第七届县政协委员会委员的安排工作,制定人士安排方案,保证了政协委员的最广泛代表性。同时,按照县委的要求,于××年对拟增补为县七届政协委员的名人选进行了考核,并向县政协党组提出建议名单。二是不断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根据几年来县委人事调整,及时更新党外副科级以上干部档案和党外后备干部队伍档案,实行滚动式跟踪管理,目前我县共有党外处级干部名,党外科级干部名,县管党外副科级后备干部名,配备党外干部的县政府职能部门个,占政府部门总数的%,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建立教育、卫生、经济管理、工艺美术等领域非党高级知识分子花名册,实行滚动管理。三是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训。鼓励党外干
部、党外后备干部参加各种职称评定和学历晋升;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的优势,按照市委统战部干部培训计划要求,选送名党外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市委统战部党外干部培训班和全省党外政协副主席理论研讨班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组织全县党外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员多人次。四是扎实抓好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调查摸底、滚动式管理,建立一支人的党外副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其中年龄在周岁以下的名占%,女干部名占%。
(四)强化管理,宗教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严格依法管理。要求各宗教场所举办各类非日常性和大型宗教活动,必须事先申报审批,确定详细的方案,并会同公安机关、当地政府、工商、卫生等部门认真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几年来大卿宫、龙湖寺落成、张公圣君、保生大帝诞辰、大卿宫祈祷世界和平法会等庆典活动均顺利进行。按照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要求,严格规范新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的审批手续,扎实推进治理乱滥建寺观教堂、露天宗教造像工作,切实落实赤水藏龙精舍等处乱滥建活动场所的治理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城关基督教堂新建工作。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制订出台了《基层宗教工作责任制》,成立了县、乡镇两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统战部部长为召集人,统战部、民宗局、政法委等个单位分工协作的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初向各乡镇下发《宗教工作责任书》,各乡镇安排一名领导分管宗教工作,强化对宗教工作的领导。三是抓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工作。建立由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抵御渗透的工作机制、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境外宗教组织对我县进行渗透活动的动向,提高防范能力。开展封堵查缴宗教类非法出版物活动,查缴宗教类非法出版书籍多本,保证社会文化安全。四是完善日常管理。“十五”期间,各宗教活动场所基本建立了“一会二簿三上墙”制度,即“一会”:管委会;“二簿”:会议记录簿、财务记录簿;“三上墙”:政策法规上墙,组织人员上墙,场所登记证及法人代表证上墙。同时从××年开始实行财务收支季报表制度,规范宗教活动场所财务运作,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宣传和检查工作,依法开展-××年宗教活动场所年检工作,并评选西天寺等处活动场所为×ד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积极指导基督教协会、道教协会顺利换届,努力推进佛教协会筹建工作。五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团体积极参与扶贫济残、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十五”期间,全县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修路造桥、扶助少数民族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支持学校教育、资助老年协会等累计达多万元。市基督教会义诊队深入葛坑、赤水、雷锋等乡镇开展义诊活动,诊治病人多人次,发放免费药品万元,深受群众好评。
(五)注重实效,民族工作有新特色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工作特色,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十五”期间,少数民族工作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塔通村公路和大溪至霞山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总投资万元;开展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筛选学校、卫生院、道路建设、有线电视、饮水工程等一批项目上报省、市民族宗教部门,争取资金多万元用于项目落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开展少数民族农业科技培训多人次,因地制宜指导少数民族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柑桔、芙蓉李、黄花梨、水蜜桃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水果,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年龙塔村、大溪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元和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分别增长%和%。坚持开展春节期间少数民族贫困户慰问工作。三是民族教育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完善龙塔、大溪寄宿制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共有在校学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帮扶工作,“十五”期间共帮扶少数民族大中专学生人,发放帮扶资金万多元。四是抓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年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目前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人,其中科级干部人。
(六)完善制度,队伍建设有新加强
一是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树统战干部形象,建党外人士之家”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健全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宗教工作联席会议、统战系统例会、机关例会等制度,充分调动系统内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三是建立健全基层统战工作机制。县委配齐全县个乡镇统战委员,个系统党委各安排一名副书记分管统战工作。组织人员对全县党外干部、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三胞”人员等统战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并分别登记造册,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工作计划
⒈突出学习教育,加强理论武装头脑,推进统战工作深入开展。
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统战系统机关干部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制定和实施县“十一五”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制定和实施我县“十一五”规划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增进团结的工作,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⒉突出政治优势,发挥民主协商作用,加快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畅通参政议政渠道,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发号文件和省委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有党外人士、工商界人士参加的政情通报、座谈会、协商会议。要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咨询、决策中协调、决策后监督的作用,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我县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作出新的贡献。要加快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力度,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组织部和统战部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等工作。根据教育培训规划,继续组织党外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党外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党外干部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公开招聘、轮岗交流、挂职锻炼、政治安排与实职安排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为党外干部成长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十一五”期间,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应配备党外干部,政府四分之一以上职能部门应配备党外领导干部,司法机关应争取配齐党外干部。
⒊突出联络联谊,拓展海外统战领域,为祖国统一和经济建设服务。
要以香港专项统战为重点,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和统战部牵头具体负责港澳有关统战工作的要求,以香港泉州市同乡总会等社团组织为载体,加强与港澳各界朋友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在广大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中逐步形成爱国、爱港、爱澳的主流心态,为巩固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发挥统战优势,拓宽交流领域,建立东南亚德籍社团及知名人士档案,加强与港澳台和海外社团、各阶层代表人士的联络交往,全力以赴抓联谊,最大限度争取人心。深入做好海外“三胞”
二、三代和留学生的工作,巩固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做好组团赴港澳台和海外考察工作,扩大交流和合作。
⒋突出帮助引导,立足发展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
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班以及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党建之友”等活动,不断创新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要继续加强异地商会和行业同业公会建设,“十五”期间力争完成厦门、上海等地异地商会和矿业、水电业同业公会的组建工作。要积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到“光彩事业”等慈善活动,进一步树立非公有制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要不断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企业新会员,通过办好《商会信息》、开展非公企业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外出经济考察、产品展销等活动,切实搞好服务。
⒌突出工作重心,创新方式方法,确保社会稳定。
积极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大对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重视抓好民族、宗教方面的调查研究,加强工作的有效性。要发挥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落实宗教工作责任制,发挥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功能,完善责任追究制,形成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各负其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宗教工作管理体制。积极协助做好基督教协会、道教协会等宗教团体的换届工作,完成佛教协会的组建工作;积极指导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基层网络和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少数民族帮扶力度。要把项目建设摆在民族经济工作的首位,通过抓项目,带动少数民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⒍突出强基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统战工作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要切实加大对基层统战工作的指导力度,继续落实好各项联系制度,及时为基层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建立统战委员例会制度,定期进行专题学习交流。加强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统战工作网络,使基层统战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开展社区统战工作。三要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按照县委“三个意见一个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部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强化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发挥整体效能。要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机关从政行为。四要加大统战宣传力度。以扩大影响为主线,以新闻和信息为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统战工作氛围。
第四篇:“十五”总结及“十一五”规划
关于“十五”期间及XX道路运输
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交通局:
“十五”以来,我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四川省运输管理条例》和《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在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中以依法行政为重点,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全面完成了规划期内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十五”及XX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队伍及行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十五”以来,我们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把行风建设贯穿到行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落实到各项工作,着力于全市运政人员政治觉悟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改进,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开门纳谏,闻过则改、防微杜渐,把学习教育和自查自纠结合起来,把行风评议与整改提高结合起来,使行风建设进一步深入。XX年,我市运管系统的行风建设顺利通过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评议,建成了市级文明行业。XX年,我市运管系统的行风建设又顺利通过了省交通厅、省文明委组织的评议,在全市交通系统中率先建成了省级文明交通行业。今年以来,我们抓住全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以改善机关效能为主题的“效能革命”的契机,再一次组织了对运管行风的深入的分析评议、整改提高,市、区、县运管机构都分别出台了《规范化服务细则》,制定了首问责任制、职位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并予以认真的贯彻落实,运管系统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党员在职工队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进一步增强。结合贯彻落实《道路运输条例》关于运管机构和运管人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规定,自XX年7月起,我市在市交通局和市运管处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彻底的清理,到XX年6月,全市所有参与道路运输及相关业务经营的运管机构和运管人员一律退出了经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已不复存在。XX年,结合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们还在全市运管队伍中开展了广泛的反腐倡廉教育,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对违反规定接受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XX年,按照择优、竞争上岗的原则,我们积极稳妥的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9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处领导及中层干部的职位。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各科室的职责,设立了办事流程导引图,方便了经营者办事。
十五以来,全市6个县所以上运管机构,建成文明单位6个,占100%,其中,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建成了文明客运汽车站5个、城市优质文明服务出租车120辆、优质文明服务客运班车120辆,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
二、运管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了得重大突破
在省运管局的帮助下,在市政府、市财政局、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于XX年7月顺利地将全市运管费收入纳入了市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当说,这是我市运管机构自成立以来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运管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体现了政府对运管费和运管队伍的认可,明确了运管费专项用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支出,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减少了各地统筹和挤占运管费;运管机构的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增大了市级运管机构的调控权,在《道路运输条例》实施后,县级运管机构许可权扩大的情况下,有利于运管机构保持政令畅通。明确了运管机构人员的新增,必须经市人事局、市交通局、市财政局三个部门共同审核,也有利于控制县级运管机构人员的恶性膨胀。运管机构的经费性质由自收自支转变为财政全额拨款,为机构改革中对运管机构性质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全市已征收运管费700万元,已全面完成了XX年的规费征收任务。
三、驾培行业管理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出台的“五整顿三加强”的文件精神为契机,XX年上半年,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协调、汇报工作,由市政府出台了《遂宁市机动车驾驶培训管理规定》,并牵头开展了对全市驾驶员培训市场的整顿,经运管部门签注意见的驾驶员培训记录自XX年10月1日起被正式作为了车管所接受驾驶员考试的前置条件,至此,运管部门管理驾校的职能真正得以实现。在驾驶员培训市场专项整治中,我们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全面清理了驾校的办学条件,对各驾校的教学设备、教员、教练车、场地等进行了逐项登记,对8所驾校进行了限期整改,1所驾校进行了停业整顿,对达不到部颁标准的2所一类驾校、4所二类驾校作出了降级处理,取缔了4个非法培训点,通过整顿,全市驾校新增投资1000余万元,新增加教练车57辆,训练场地58180平方米及大量教学设施,保证了培训质量。到XX年10月,全市驾校发展到12所,教练车184辆,教练员202人,XX年预计培训学员15000人。
四、道路运输安全形势稳定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按照“三把关一监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进一步落实企业法人安全责任,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督促运输企业和车站整改安全隐患,落实“五不出站”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十五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因源头管理造成的重特大运输安全事故,安全四项指数低于省局、市局下达的控制目标。
为营造良好的运输安全生产氛围,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日常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积极配合开展了道路运输安全资质评估工作,选派人员参加了安全评估专家培训。目前,安全明星驾驶员评选活动正在全市蓬勃开展。报名人员已超过XX人。
五、行业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得到了完善
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国家关于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迫切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进一步适应运输市场的需要。几年来,我市先后组织运管机构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交通部及相关院校组织的培训98人次,组织人员赴省内外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132人次,聘请行业管理专家、法律工作者为运管人员授课12人次,“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大大促进了全市各级运管机构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上的更新。
为适应市
场行业自律的要求逐步增强,大量的行业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交给市场、交给社会,“十五”以来,我市先后组建了市道路运输协会、市出租汽车协会、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几个协会先后出台了《出租汽车行业自律公约》、《驾驶员培训行业自律公约》、《优质文明服务公约》等大量的自律性文件,为指导行业发展,形成行业规范,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运输企业及行业从业人员维护正常的运输市场秩序的自觉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在全省开展“安全优质服务明星”驾驶员活动及我市开展“建市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我市出租汽车协会、市道路运输协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行业监管工作中逐步得到了应用。从“十五”初期的行车记录仪安装到近两年来我们推广的GpS动态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行业管理手段。截止日前,我市所有超长客车、高速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及大部份跨市州的客车都安装了GpS动态监控系统,全市在运输企业、区县运管所、市运管处建立监控平台12个,安装车辆数达到了370辆,为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及组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另外,按照省局部署,我处已投入资金20余万元,于近期完成了运政专网的中心机房建设,并购置了网络建设专用设备,确定了专职的运政专网网络管理员,预计到今年年底,市本级与省局的运政专网联接将得到实现,并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六、依法治运,队伍形象明显改善
近年来,为《四川省道路运输条例》、《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等运政法规,全市各级运管机构一是开展了相应的学习培训,市运管处将相关法规、规章进行了整理,印制了《运政法规汇编》,全市各级运管机构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培训350余人次,运政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完成了对市本级道路运输行政审批事项的全面清理,制定了市运管处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四项制度、《政务公开实施细则》,向社会公布了市处的行政许可项目和收费依据及标准,对市处机关大量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清理,对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作了精简,有效的方便了经营者办事;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运政法规,XX年下半年、XX年下半年,在《道路运输条例》颁布施行及颁布施行一周年之际,我们连续二年开展了宣传周活动,并组织开展和参与了运条知识竞赛,市处及区县运管所与报社、市电台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合作。印制《道路运输条例》宣传手册、传单5000余份,组织211辆次执法车,980人次的运管人员深入到街道、车站、码头开展专题宣传;四是市处在市级各部门中率先制定了异常信访工作预案,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查处和纠正,对群众有误解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确保了行业的稳定;五是加大源头管理力度和路面监控力度,各级运管机构执法程序更加严格,执法文书更加规范,五年来,查处违章行为11841起,无一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发生,树立了良好的运政执法形象。
96515监督电话开通后,先后采用报刊、电视台、电台、宣传车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并由处长肖体育带头,负责96515夜间的值守,并落实了二名职工负责电话的24小时接听,转办、催办、回复,及时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成为运管机构与社会公众的“连心桥”。
七、培育运输市场,深化行业管理,运输行业得到蓬勃发展
客运市场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整顿客运市场秩序,全面开展客运企业资质等级评估,鼓励道路客运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式,促进了道路客运企业的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途径,我市的运输总公司、射洪运业等10余家道路客运企业整合为3家(其中二级企业2家),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截止到XX年10月,全市营业性载客车辆发展到2818辆(含出租车、旅游车),拥有高级车134辆,中级车342辆,开行客运线路260条,日发班次3623班,XX年预计完成客运量3390万人,完成客运周转量165361万人公里。
按照“以运助农、以运促农、以运兴农”的工作方针,全市各级运管机构将较多的工作精力摆在了农村客运的发展和规范上,深入开展了农村客运示范工程。运管机构对辖区内农村公路通达情况、客运班车开通情况、群众对运输的需求、农村客运车辆经营存在的实际困难都进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发展农村客运的过程中,坚持做好客运线路的规划、运力的规划和乡镇客运站点的规划。在运力的投放上坚持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尽可能适应当地的道路条件,注意化解矛盾,不堆积问题。今年,新增和更新农用客车81辆,新增通客车的村35个。在对农村客运的规范上我市在大力打击部分线路“黑车”、“嘉佳乐”、“摩的”等违法载客行为的同时,注意了疏堵结合,发展了部分适应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客运车辆去占领市场,有效地防止了被取缔的“黑车”、“摩的”载客行为的反弹。其次,积极推行了农村客运车辆公司化经营,通过深入调查,对当前农村客运经营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向市政府、市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作了专题汇报,召开现场会,请有关领导现场办公,争取发展农村客运的优惠措施。我们通过在蓬溪、射洪等地开展农村客运发展“示范工程”并召开现场会积极推广的方式,采取农村客运优先审批、实行区域化经营的方式,有效的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XX年,我市船山、安居、射洪三个区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客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客运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截止到XX年10月止,我市农村客运车辆达到1079辆,开行线路133条,日发班次2158班,全市112个乡镇实现了镇镇通客车,全市2217个行政村,在公路通村率仅72.6%的条件下,已开通客车的行政村达到1903个,通村率达90%。
公司化经营方面。我们积极推动辖区内的运输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十五期间,全市国有运输企业全部实现转制,实现了民营化。全市所有新增超长车、旅游车一律实行了公司化经营。挂靠车的清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XX年,开元大英分公司所有超长客运已全部实现了公司化经营。目前,遂宁至射洪、遂宁至蓬溪公司化经营正积极运作,预计明年可以实现。未实行公司化经营的车
辆驾驶员由公司实行“五统一”管理的工作已初步完成。XX年,按照省局部署,我市对辖区内客运线路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掌握了各条线路的运力结构、车型结构、经营状况,目前,整个工作已基本完成,并于10月初参加了省局组织的清班工作会,与开行地市作了进一步的核实,同时,全市所有客运班线一律实行了经营期限制,严格按《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在许可证上设定了经营期限。
在运输站场设施建设方面,民营资本进入运输站场建设,实现了突破。近年来,我们采用对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实行年初编制计划,建成验收的方式,积极鼓励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快客运站点步伐,建成一级站2个,二级客运站5个,乡镇汽车站8个,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站场建设的规模逐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XX年,我市投资3400万建成遂宁市汽车客运中心站,今年10月,投资近XX多万元的射洪汽车客运总站已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安居车站、蓬溪车站也相继破土动工。XX年,我们完成了《XX-2010年全市乡镇客运站建设实施规划》,并于XX年上半年经省交通厅、遂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维修市场方面,通过积极引导、扶持,我们先后在遂宁建成由成都三和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三和大兴4S店和鑫海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的鑫海汽修厂,全市汽车维修业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经营方式、经营理念正发生质的改变,正逐步摆脱以往散、小、弱、服务质量差的局面,以良好的态势健康发展。全市目前共有维修企业671家,其中一类企业12家,二类企业71家,三类企业588家,合计671家。目前,全市正积极开展贯彻《汽车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工作,对全市671家汽车维修经营业户的经营范围进行重新核定。
货运市场管理方面。全市营业性货运车辆达到8424辆,其中大件运输车27辆,危险品运输车177辆,1-9月完成货运量888万吨,货运周转量75806万吨公里,预计到XX年底,全年完成货运量1170万吨,货运周转量99516万吨公里。为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改造传统公路货运,提升运输行业服务水平,增强行业发展后劲,我们加强了对物流发展的研究,并积极开展了物流业的试点。为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氛围,我们还专门聘请专家为运政人员及物流业从业人员作了物流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了部分物流企业负责人到成都、重庆参观学习,并参加了XX年10月底在成都举行的“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展”。目前,成都红旗连锁在我市火车站附近投资新建商品配送中心项目已正式启动。市城区在河东规划建设占地500亩的河东物流园区项目也列入《遂宁市“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五年以来,全市新增物流公司10家,整顿、规范货运信息部32家。市城区以卷烟、副食、药品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配送网络正以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货运市场管理方面我们做好了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评工作,目前,整个工作已接近尾声。从全市来看,全市道路危货运输企业一律实现了公司化经营,企业对危货运输驾驶员及押运员实行了“五统一”管理。建立了企业和驾驶员、押运员“黑名单”制度,建立了企业及从业人员违章市处运输科、驾管办、安全科等科室内部信息通报制度,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突如其来的非典和禽流感、猪链球菌等传染性疾病,给运输行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损失。在困难面前,我市各级运政管理机构以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不畏艰险,不讲条件,主动承担起了防控任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定时报告疫情制度和与公安、卫生防疫、畜牧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形成了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防控工作机制。配合有关部门设立了留验站,建立了防控制度,实施了汽车站防非典“六不出站”的管理措施,作出了扶持运输企业渡难关、保畅通的“七项规定”,制订了加强农村客运管理、防止疾病扩散的方案,开辟了防控物资运输的“特别通道”。仅在抗非典期间,全市运政机构便抽调了130余名运政人员战斗在第一线,在运管费减半征收,自身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50多万元用于防非典,消毒车辆13.8万车次,测温60万人次,按照“交通不断、货流不断、人流不为、病源切断”的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全市运政队伍勇担社会责任,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九、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行业管理力度加大
(一)整顿车站秩序,规范经营行为
针对个别车站客运秩序混乱、收费不规范,个别车站管理人员越权执法现象,XX年、XX年、XX年,我们对车站的应班车和收费情况进行了认真清理,对未经运政部门审批的车辆班次一律不准进站经营,严格按交通部、省交通厅批准的站级等次,按省、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费。并组织对协助执法人员进行了清理,要求未经运政部门授权的企业管理人员一律不准履行执法行为。对辖区内车站不按规定接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安全例检不规范的行为进行了认真查处。十五期间,分别对大英蓬莱车站、遂宁凯南站、蓬溪车站、射洪大桥车站的违章行为进行了查处。
(二)整顿农村客运市场,规范客运秩序
十五以来,全市各级运管机构把整顿规范农村客运市场作为全市运管工作的重点。各区、县运管所组织人员对农村客运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对乡镇的农村客运线路的客运秩序和经营行为进行了清理,采用电视、有线广播、印发资料、召开经营者大会等形式对农村客运经营者以及村民进行有关运输法规和安全乘车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组织运政人员进驻车站和乡镇进行现场监督,用教育、处罚、办学习班、停业整顿、中止线路运行等手段和措施,打击了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维护了正常的营运秩序。我市下属几个区县运管所先后组织力量,几次在辖区内偏僻、边远山区、城乡结合部进行了拉网式的专项整治工作,查处、清理“三超”、“三无”和报废车辆,同时对“宰客”、任意涨价、恶性竞争、欺行霸市等行为进行了整治。同时我们积极向市政府汇报,根据《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四川省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规定》,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整顿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的通知》,由政府牵头,组织交通、运管、公安、
交警、安办、农机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把农村客运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区、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头上,对任意涨价、刹价、恶性竞争、打架斗殴、不服管理、扰乱农村客运市场的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XX年9月,安居区对非法从事“摩的”营运阻挠运管机构依法执行公务,砍伤执法人员的摩托车驾驶员刘汉军依法实施了刑事拘留,目前已批准逮捕。(三)加强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建设好城市文明“窗口”
出租汽车客运方面,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53辆,五年来无新增运力。十五期间,我们在出租汽车行业中一方面狠抓违规行为的查处,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开文明车,做文明人”,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年,结合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相关通知,我们一是积极向市交通局、市政府汇报,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进行了整治;二是不折不扣执行上级要求,对文件明文要求停止征收的运管费进行了清退,将年初已征收的50余万元运管费全部进行了清退;三是针对我市出租汽车的市场情况,对出租汽车夜间零点以后不打表,到城区风景区、火车站不打表以及“打捆组客”、宰客、拒载等违法经营的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目前。市城区433辆出租汽车有偿使用权已到期,由市运管处承办大量工作并由市物价局主持召开了新一轮有偿使用价格的听证会,目前,方案已进入报批阶段。
十、以实际行动配合“治超”工作
在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中,各级运管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治超工作作为进一步规范货运市场秩序,加快货运车辆结构调整,促进货运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投入治超工作。以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保证货运市场稳定为主要任务,制定了运输保障工作预案,组织了300辆应急运输保障车辆,设立了15个货运市场动态信息采集点,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和紧急情况报告制度,运管人员深入经营业户和运输现场,全面调查货运的流量、流向、车型及“大吨小标”车辆、重点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物资的运价情况,并建立了基础台帐,确保了治超期间全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运输企业和群众生活的煤、油、米、肉等主要物资市场价格稳定,特别是保证了市热电厂夏季用煤高峰期的电煤运输。同时我们在全省率先采用了与车管所联合办公的形式,为完成“大吨小标”车辆同步办理道路运输证吨位变更工作。全市运管机构和运输企业为治超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各级政府及主管局的充分肯定。
十一、当前我市运输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运输市场秩序尚不规范
(二)汽车维修企业多、小、散、弱,违规超范围作业,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的状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三)货运及物流市场的培育发展及规范管理仅处于起步阶段
(四)运输企业、车站服务品牌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尚等提高
(五)运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六)全市运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县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运管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
在队伍建设上,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成果,抓好对职工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加强对全市运政执法人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在全市运政人员心中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端正执法动机,市处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稽查职能,除市场监管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所、站和处机关内部各部门的稽查力度,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三是要巩固行风建设和文明行业建设成果,突出道路运输行业服务性强的特点,立足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文明创建的深度和广度,在全行业广泛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全行业的文明程度。四是运管机构要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重点,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运管队伍。五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有前瞻性、适用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软课题的研究,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搞好运政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六是要继续开展成南、遂宁至福建、遂宁至广东三条文明运输线的创建工作,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将文明创建推向更高层面。
(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优化运输市场结构,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客货并举,干支并重”的思想,促进全市道路运输的协调发展。
要充分运用行业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企业从注重规模的扩张转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使企业逐步改变以挂靠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问题。要督促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加快对挂靠车实行公司化改造的步伐。要把挂靠车的资产量化为资本,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由公司控股经营,淡化车主与车辆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要彻底改变运输企业只收取挂靠费,将对车辆经营行为监管的职责交给运管部门的现象,要通过加大对企业违章经营行为的惩戒力度考核,建立起运管管企业、企业管车辆的管理机制,将对企业的资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线路的经营许可挂钩,真正达到企业的帐自己算、企业的事企业管的目的。
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货运市场,加快我市货运业的发展。第一,要针对“治超”后,中长途货运、重型货车优势凸现,积极做好大吨小标车辆的吨位恢复工作,要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综合运用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者发展物流,兴办物流企业,鼓励货运企业做大做强和发展多轴大吨位车辆,吸引在外地上户的车辆重回本地注册经营。第二,要加强对货运市场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企业和车辆的基础台帐,建立货源、运价等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制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三,要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开展物流试点,转变经营理念,增添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向运输、装卸、仓储、包装、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延伸服务链。四是要合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引进省市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提高货运服务的条件,提高货运经营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客运市场
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的培育和规范。要继续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建设,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工作经验,积极依靠当地政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步伐。各级运管机构要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经营,净化市场环境,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一些非法经营屡禁不止的线路,要注意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合理引导,进行规范。要根据农村客运的特点,推广短途农村客运划片经营的模式,鼓励经营者开“赶场车”,鼓励个体经营者走公司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农村客运的组织化程度。要完善农村乡镇站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根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公路等级及交通流量合理确定建站规模,要在保证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贯彻投资省、成本低、方便农民出行的原则,综合运用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经营者投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乡镇站建设步伐。旅游及出租汽车客运市场方面,十一五期间,要针对我市的旅游客运市场日益活跃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对旅游客运市场的监管,建立全市旅游运输服务中心,为旅游经营者和运输经营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交易平台,解决旅游车辆管理失控,旅游市场无序的问题。二是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旅游景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在出租汽车管理要确保平稳、有序的完成新一轮有偿使用权转让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出租车的约束和管理,建立出租汽车服务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维修市场管理方面,要结合贯彻新的《汽车维修开业条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对全市汽车维修市场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要严格对照国家标准,对汽车维修企业的注册资金、场地、人员、设施、设备进行逐项清理、登记。要研究方法,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示范作用,力争早日结束遂宁汽车维修业多、小、弱的局面。
在驾校管理方面,要巩固治理整顿工作的成果,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要定期公布驾校培训质量排行榜,开展文明驾校创建活动,帮助驾校树立以信誉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加强对驾校教学、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
(三)创新行业管理方法,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今年以来,交通部陆续出台《道路运输条例》的配套规章,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也计划在年内完成第三次修订,按照法规的授权,省、市、县三级运管机构的工作职责、管理权限都将有一个新的界定。我们要按照“用政策引导行业、用法规管理行业、用信息服务行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要让更多的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进入运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妨碍资源合理流动,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壁垒,以积极的姿态、具体的措施,推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要把一些需要市场调节或者可以考虑通过间接监管的工作交给行业协会。
(四)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认真履行“三把关一监督”的职责,全力以赴遏制重特大旅客伤亡事故的发生。第一,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把运输安全工作从粗放管理转到精细管理上来,从事后的查处转到实时的监管上来,从一般的要求转到对突出问题的整改上来,从单一的行业监管转到行业和社会共同监管上来。第二,加大对安全事故责任企业的处罚力度,凡是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企业,除吊销当事车辆经营权外,还要根据情况取消其他班线的经营资格,限制其发展。第三,实行客运企业和营运车辆驾驶员安全运行“红黑”制度。制定车站对进站班车和营运车辆驾驶员违章记分办法,对3次严重违章运行和发生1次死亡3人以上的行车责任事故的驾驶员要清理出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完善营运车辆驾驶员的激励机制,开展驾驶员“安全明星”竞赛活动,激励营运车辆驾驶员提高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第四,开展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工作评估。一方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与企业发展和评优挂钩,促使企业建立和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搞好以“五整顿、三加强”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整顿,形成企业自我约束的安全长效机制。第五,加强对客运车辆的动态监控管理,扩大GpS的安装范围,进一步完善GpS监控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推行旅客义务监督员制度,建立群众举报有奖制度。第六,进一步规范客运汽车站的安全管理。对执行“五不出站”制度不严、安全设施不齐的车站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要降低站级。第七,抓好客运班线清理工作,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客车报停、加班和包车牌发放的责任追究,避免因源头管理责任而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第八,做好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解决车辆挂靠和驾驶员脱管的问题,实行企业和驾驶员、押运员“黑名单”制度,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
(五)推进运输信息化建设,促进运输现代化
全市各级运管机构要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力推进运输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处及各区县所要实现与省局联网运行,实现远程签章和网上审批。要加强市处在互联网上建立的面向社会的公众网站建设,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增加管理工作透明度。行业方面,要在市内各主要车站推广运用IC卡报班,二级以上客运站实行微机售票。全市所有从事高速公路客运、超长和旅游客运、跨市州客运、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必须确保100%安装GpS监控系统。
第五篇:交通局十五总结及十一五规划
交通“十五”及2007年工作总结
和2008年及“十一五”工作安排
市交通局
(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工程建设难度大、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等诸多困难,创新思路应对挑战,求真务实稳步推进,攻坚克难当好先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交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实现了交通事业的快速、持续、全面发展,为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一、“十五”期间交通工作开展情况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十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为71.05亿元,预计至2007年底将完成投资80.48亿元,是“九五”期间投资总额的1.85倍。已初步构建了以3条高速公路为骨架,10条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县乡公路为支脉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市到县高速化,打造了市到县半小时交通圈。
一是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高速公路建设预计完成投资32.84亿元,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在境内
二是干线公路面貌显著改善。全市境内3条国道、7条省道第一轮网化工程基本建成,路容路貌显著改观,通行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全面实施公路标准化、美化和绿化工程,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93%,居全省前列,在交通部五年一度的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大检查中受到充分肯定。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加大危桥改造力度。
三是农村公路建设进展迅速。始终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真正把这一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做实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57亿元,至2007年10月底共建成农村公路
四是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加快。积极参与城市道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建港城大道、中山东路、盐河南路、朝阳中路、解放东路等多条城市重要干道。精心打造城市出入口通道,城市出入口形象和道路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观,实现了城市道路与国省道和高速公路间的连接畅通。经过努力,提前14年拆除了朝阳收费站,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实施了集装箱卡车“绿色通道”,通过境内8个国省道收费站实行单向收费。
五是干线航道建设得到加强。完成投资1792.5万元,新建航道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