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环保规划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4 13:4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五环保规划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五环保规划工作总结》。

第一篇:十五环保规划工作总结

“十五”计划是我市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十五”计划中期评估工作,对我市全面完成生态和环保“十五”计划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年,市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省厅、市政府都指示要求,认真组织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对《淮河水污染防治计划》和《扬州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五”发展规划》从实施进展情况、规划项目与投资完成情况、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需要调整和加强实施力度的建议等五个方面,全面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到~年全市的各项总体目标和任务能够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1、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级行政首长环保目标责任状都得到严肃认真的贯彻与落实。

2、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扬州市区已于2002年12月创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其它县市正在积极创建之中。

3、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初见成效,科学的生态市发展构架已经形成。

4、沿江开发生态和环保工作,正围绕总目标、总要求,从“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出发,积极地、卓有成效地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生态功能保护工程顺利启动。

5、环境质量目标基本符合要求,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按计划完成。

6、环境综合整治目标步伐加快,污染控制目标成效明显。

7、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目标效益突出。

8、环境管理机构目标得到落实。

9、坚持建立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10、实施绿色工程计划,环保投入不断增加。

11、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环境。

12、积极拓展环境管理新领域。及时制定政策性文件和意见。

13、结合创建生态市,创新式的建立统一多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评估还查找到在完成任务和落实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

1、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

2、水质污染对南水北调东线长江源水水质构成潜在威胁。

3、生态环境存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4、全市大气环境煤烟型污染现象仍然存在。

5、“三产”行业,因烟尘、油烟、噪声引发的污染扰民纠纷仍然比较突出。

6、农业开发科技水平不够高,农业面源对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7、环境保护投入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不相适应。

8、在始终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完善环境指标的政绩考核,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方面,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各县市都提出了积极的调整和修订的内容及政策建议。

开展“十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使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和方法,改应付式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到科学式的“重视编制、认真实施、严格评估、顺利完成”。初步达到了为提高与转变对规划的认识,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划体制起好头迈好步的目的。

第二篇: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前 言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研究分析目前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制订的,是指导性的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三大领域。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要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节水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清洁生产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服务主要包括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等。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1.环保产业初具规模。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企业8500多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1500多家,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80亿元,占63.0%;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年制造能力达到了250多万台(套),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量达到了3.5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为48%。“九五”时期,我国环保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2.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近几年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约占五分之一,少数产品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设备成套能力;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技术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从有机废液中提取蛋白饲料技术、利用废轮胎生产碳黑技术、空气冷冻废橡胶制胶粉技术等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环境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从环保设备(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看,20年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有限,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及基本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等。目前,环保设备(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垃圾焚烧设备、汽车尾气处理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从资源综合利用看,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废弃物、废旧物资及共伴生矿产资源。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如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已达200多种。近几年环境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出现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促进了环境服务水平的提高。

环保产业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将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199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和总理都到会做重要讲话。其次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和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为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九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达3600亿元,1999年我国环境保护投入首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利用国债资金支持环保装备国产化、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三河、三湖”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改造项目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使部分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转向了环保产业,而且促进更多的企业转向环保产业。三是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国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调动和促进了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国家加大了对传统的、以政府投资和经营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式的改革力度,向以多元化投资、多种形式建设和经营,污染者付费的方式过渡,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都是小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国最大的环保企业年销售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而进入世界500强的专门从事废物处理的美国惠民公司,2000年的营业额已超过130亿美元。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通过对正在生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调查分析,约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通用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有待淘汰,约2/5的产品需要改进。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2.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国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如水处理主要为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

3.还未完全形成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和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较严重。如大多数环保产品没有标准;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回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不规范竞争等,一些地方不允许外地环保产品或者环境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采取各种方式限定、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生产的环保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指定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的环境服务等,搞市场封锁;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环保产业市场混乱的结果是阻碍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此外,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环境保护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为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国家和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使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沿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只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支持能力,才能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十五”期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目标无法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且经济发展也要受到制约。

(二)发展环保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我国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巨大,是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十五”计划把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随着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这将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环保产业作为投资热点,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若每年有5%的大型燃煤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就能形成年产值60亿元以上的产业需求;为汽车制造业配套的消声器和机内净化器产品,年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一个日处理千吨规模的垃圾焚烧厂,投资约在6亿元左右,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市场十分巨大;以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矿山生态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工程等也都有很大的市场。预计“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可以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三)发展环保产业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现实选择。

加入WTO后将会大大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基础薄弱、竞争能力差的行业,入世将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加入WTO后,环保市场,特别是环保产品市场、环境服务市场和投融资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这将有利于加大环境投资、技术转让和贸易服务的力度,有助于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环保市场基本趋于饱和,这些国家的大型环保企业或企业集团将会凭借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开拓我国的环保市场,这将对国内处于成长期的环保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参与加入WTO后激烈的环保市场竞争,就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将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结构,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某些领域又是高新技术产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三、“十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

“十五”时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十五”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培育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为满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环保产业的需要,“十五”时期环保产业将有较快的发展。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生产550亿元,占27.5%;资源综合利用产值950亿元,占47.5%;环境服务产值500亿元,占25%。“十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

“十五”期间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巩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依法淘汰一批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低效、市场供大于求的环保产品。

到2005年,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拥有技术优势、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服务、“专、精、特、新”的中小型环保产业企业;扶持一批环境服务企业,提高环保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发展重点。

1.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1)烟气脱硫。重点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关键是解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到2005年,具备独立完成燃煤电厂200MW及以上机组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的能力。适当发展脱硫专用设备的生产,确保脱硫工程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根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适当发展工业锅炉、炉窑相配套的实用型或简易型脱硫工艺技术和设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湿法脱硫工艺,以满足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的需要;适当发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喷雾干燥脱硫、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脱硫、电子束脱硫等工艺,以适应中小机组和老机组的烟气脱硫。

(2)烟尘治理。抑制常规电除尘器的发展,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比电阻烟尘和含有腐蚀性气体等的适应领域;发展配套的监测仪器和装备;改进型材规格和品种,降低主体重量;完善计算机选型技术,开发脉冲供电、微机控制、可变电压供电装置等。重点开发特殊环境使用的电除尘器,适当发展用于各种炉窑的中小型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应提高配套机电产品及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每小时处理风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耐温250℃以上、寿命3年以上的袋式除尘器。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的旋风除尘器,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即组合式除尘器。

(3)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根据汽车工业污染控制目标,以轿车和轻型车为控制重点;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等技术;柴油机推广增压中冷、柴油机共轨等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4)有毒有害气体处理。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催化燃烧和碳纤维回收利用等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业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2.水污染防治领域

(1)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发展日处理能力20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等技术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研制开发适用于不同工况的低速多极离心鼓风机、潜水污水泵、氧化沟专用设备、新型曝气设备、污泥处理处置专用设备等。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提升及脱水、污泥沼气发电等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水泵、风机、阀门及相关电器设备的工作和使用寿命。重点解决现有国产设备质量较差和品种不全问题。同时,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氧化沟和氧化塘处理清污机械、强化曝气技术和设备、污泥处理技术和设备。根据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发展日处理能力10万吨以下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

(2)工业废水处理。重点发展水处理单元技术和设备,提高专业化生产规模,形成标准化、系列化,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多功能组合式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用于发酵、医药、造纸、屠宰加工废水处理领域);表面处理废水、废液及有色金属采矿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废水深度处理、净化、消毒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含油废水处理、油田净化技术和设备;煤矿地下水及高浊度含盐废水处理技术和净化设备;膜处理、微滤净化技术和处理设备等。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

(1)城市垃圾处理处置。重点发展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成套设备,中小城镇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以及垃圾收集、分选、预处理技术和装备,形成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有: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工程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填埋防渗衬层和覆盖材料、填埋专用机具、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制和完善大型垃圾堆肥和简易堆肥技术和成套设备,主要是低成本堆肥技术和装备、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和装备。适当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重点解决垃圾焚烧尾气的控制技术和设备。

(2)有毒有害废物处理。根据工业发达国家采用高温氧化法处理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成功经验,重点发展有毒有害废物密闭式贮运技术和设备、专用高温氧化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若干个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中心。

4.节水技术和设备

重点发展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主要有电力行业高浓度输灰工艺、干除灰、干排渣工艺技术和设备,纺织行业高效印染洗涤工艺、无水及节水型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石油化工行业炼化污水处理回用、油田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再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造纸行业制浆洗涤系统闭路循环工艺、白水(中水)回收利用工艺、碱回收等技术和设备,冶金行业干熄焦工艺、空气冷却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艺水、循环水及杂用水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及回收利用冷却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城市污水综合回用技术和设备,各种节水器具。研究开发海水、咸水综合利用和淡化工艺技术和设备,高效空冷工艺技术及无水生产工艺技术。

5.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

根据《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重点发展水土保持和防治荒漠化技术和装备,积极发展草原建设、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植树种草等方面的技术和装备。

6.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重点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替代物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大力发展冶金、化工、轻工、有色、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7.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重点提高现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产品档次,提高设备可靠性、智能化和精密度,要将自动采样、数据采集处理、远程终端控制等高新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中。为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加快发展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便携式监测仪器,特别是废水、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系统,加快城市环境监测网和流域水质监测网建设。同时发展汽车尾气、噪声监测仪器仪表等。

8.环保材料和药剂

重点发展高性能的环保材料和药剂,主要有生物膜材料、微生物处理添加剂、耐高温、耐腐蚀除尘滤料、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新型杀菌剂、高性能吸隔声材料等。

9.资源综合利用

(1)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是提高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有色稀有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加快发展综合回收金、银、铁、稀土、铌、钒、钛等新工艺;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以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为重点,带动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硅藻土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快尾矿生产建材产品及加工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产品技术,主要是燃煤矸石循环流化床及成套发电技术和装备,硬塑、半硬塑成型制砖技术和装备,全煤矸石生产空心砖技术和装备,煤矸石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水泥生料技术。在煤矿矿区建设一批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发展粉煤灰分选技术和设备,加大粉煤灰用于高等级公路、水电大坝、商品混凝土中的比例,研究开发粉煤灰用于铁路建设的技术;加快发展利用化工、冶金、有色等工业废渣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大用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废渣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装备。加快造纸碱回收、酒精糟液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发展先进的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

(3)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重点发展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及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技术和设备,发展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电池等回收及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包括废物的收集、分选、清洗、破碎、打包、运输、回收等单体设备或组合设备。建设若干条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生产线;若干个废橡胶、废轮胎制微细胶粉处理工程;若干条铅、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及废电池回收加工生产线。

10.环境服务

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和运行服务;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

四、对策与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进一步制定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继续颁布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目录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达到合理程度,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调整到适当的水平,以满足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制定和实施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市场的有关政策措施。

(二)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环保科技开发,科技计划中要积极安排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并确保环保技术开发的投入达到一定比例。加强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加快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快环保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环保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加快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建立有利于国产化的管理体系、资金支持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体的国产化运行机制。将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作为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国产化示范工程,并给予财政资金补助。依托示范工程,形成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提高工程总承包和设备成套化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先导作用。

(三)加强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下决心治理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分割市场、阻碍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依据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要依法保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主要环保产品标准,包括制定部分重点环境工程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

建立规范的环保产品认证制度,按照企业自愿、国家统一管理和第三方认证的原则开展规范的认证工作。

(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股份制或股票上市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投资环保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应当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和依法监督下,由企业、市场动作来实现。在已建立收费机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际通行的BOT项目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建设和运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尽快建立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将污染治理设施从企业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成本核算,由专业化的污染治理公司承包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企业和污染治理公司根据合同关系承担相关的经济和环保责任。

(五)加强领导,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环保产业涉及面广,需要各地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各地经贸委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要在国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地区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各自优势,突出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存量,避免一哄而起,防止重复建设。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太原市环保科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太原市环保科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科研成果方面

十五期间共完成科技成果17项。其中有5项(《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太原市城市中心区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应的绿化研究》、《“碳镁型”炼铁球团技术生产性实验研究》、《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研究》和《废铁铬系催化剂中温烟气脱硫的研究》)鉴定结果为国际先进水平层次较高;有2项(《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和《废铁铬系催化剂中温烟气脱硫的研究》)荣获太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太原市城市中心区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应的绿化研究》荣获太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由市环科院、南开大学、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为了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我们与市环科院在科研项目开题之前,前往有关城市调研。从开始立项到最后组织召开鉴定会,历经了3个年头,使用科研经费50多万元,是我市环保史上自己组织完成最大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共争取我局外围资金近30万元。研究成果表明:太原市环境空气中PM10占全年TSP的百分比为52%。PM10的分担率为:城市扬尘32%,煤烟尘18%等。这说明太原市大气颗粒物的中PM10占份额较大,主要来源是城市扬尘和煤烟尘。今后颗粒物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应重点解决城市扬尘和煤烟尘污染。该项目完成后,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我们利用召开鉴定会的机会,专门请到了我市分管城建环保的书记、市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并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专家的评议和鉴定结果为国际先进水平。这样,不但宣传了环保专业知识,同时展示了我市环保科研单位的能力,又引起了各层次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起到了良好的正面效应。

市环科院和山西大学共同完成的《太原市城市中心区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应的绿化研究》,首次获得了太原市城区人群主要活动范围内(20米高度下)大气主要污染物SO2、TSP等四项污染物垂直分布规律;评价了植物净化污染物的整株树体量化水平;提示了绿化树种对大气中SO2的吸收、积累规律,为在太原市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环境中选择抗污染、吸收污染树种提供了依据。

二、推广环保实用技术方面

十五期间共推广6项实用技术(“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新技术”、“茶炉采用太阳能集热器技术”、“锅炉采用焦炭燃烧技术”、“水煤浆燃烧技术”、“德国柯赫公司传输系统展示会”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网络系统)其中有1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网络系统)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有1项(“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新技术”)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还有1项(德国柯赫公司传输系统)首次引进国外技术。

在围绕我市环保工作重点的同时,本着环保科技服务于环境管理的原则,为促进我市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我们采取先建立了示范工程,再召开现场会,进一步推广实施的方式。在召开技术推广会时,先让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介绍实用技术,在由参会人员提问,企业进行答疑,最后现场参观实用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于会人员更能进一步了解实用技术的实用性,增加了对实用技术的信任度,为用户提供了选择技术的条件,也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在全省、全国也有了较大影响。

一是为推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采用科学的环境管理和先进的环境监测手段,为有效实施重点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总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我市建立的“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网络系统”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在2004年12月11日,与省环保局联合举办了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现场推广会。全省各市环保局局长、科技科长、污控科长及监察支队负责人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省环保局合作召开这种类型的会议,在我市环保史上尚属首次。这样即宣传了我们做的工作又在全省起了示范作用。

二是我们组织推广密闭传输系统清洁生产技术。举办了“德国柯赫公司传输系统展示会”这次展示会是我局首次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我市,此项技术适用于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焦化等行业的场料输送,属典型的清洁生产技术,能将环境问题解决在生产工艺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为我市实现从源头扼制扬尘污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效的技术手段。

三、太原市清洁能源行动试点城市申报实施和验收并受表彰

清洁能源行动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大力资助的一项致力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专项行动。

太原市经过积极争取,2002年经中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被列入清洁能源行动的试点城市行列。清洁能源行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能源的清洁化生产和利用,以改善试点城市的大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根据我国的能源结构,这次清洁能源行动重点是要研究解决煤炭的清洁利用,同时引进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的应用,建立起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清洁能源技术体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以达到减少能源生产和消费带来的污染,最终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之目的,具体目标包括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和其他项目目标三部分。

为了切实推进清洁能源行动试点工作,我市成立了清洁能源行动领导组、专家组和工作组,并在国家清洁能源行动办公室的指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得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2005年4月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其业绩在18个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9月,在科技部和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总结会上,受到了表扬。

我市清洁能源行动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采集了太原市能源、社会经济、环境数据

能源产、供、消的基本数据,是制定清洁能源行动规划和推进清洁能源行动的基础。在这次试点工作中,我们全面系统地全我市能源生产、供应、消费情况,及社会经济、环境污染等现状进行了调查,采集数据800多个,并与其他相应数据进行了核实和分析,较为准确地掌握了我市的能源数据,为清洁能源行动规划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2)、编制了《太原市清洁能源规划》

《清洁能源规划》是清洁能源行动的行动纲领。我们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污染排放现状及节能减污工作成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运用数理方程、结构分析方法对城市未来的能源与污染排放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以洁净煤利用为主的清洁能源战略,与煤炭资源富集城市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途径和政策措施,制定了《太原市清洁能源规划》,对未来太原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对《规划》的清洁能源项目实施了跟踪

列入我市《清洁能源规划》的重点示范项目共有40个,其中:

重点跟踪的项目有2个,分别为“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t/h链条锅炉改造为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太原市大气污染源监控网络系统建设”,两项目分别于2002年、2003年建成投运,并通过验收。重点示范项目32个,截止2004年底,31个重点示范项目累计投资20.219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9593亿元、企业自筹7.6972亿元、银行贷款10.5630亿元。全部规划的32个重点示范项目实施31个,其中21个全部建成投产、4个正在建设中、6个资金已落实。项目实施率达96.9%、完工率达65.7%。

重点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一批新型的环保产业得益于项目的实施而发展,部分职工因此而就业。完工后的项目累计减排烟尘1.82万吨、二氧化硫9.21万吨,全部项目实施后对我市能源结构的改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重点研究与产业化项目8项,完成6项、正在进行的1项,实施率达87.5%,完工率达75.0%。

重点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实施后,提升了我市洁净煤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产业骨干,为我市烟气脱硫、燃煤污染控制提供成套设备,形成新的环保支柱产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清洁能源行动监督与规范机制,将显著提升太原市能源规划和政策设计执行能力。

(4)、成功推广了清洁能源示范工程

2001年至今,我市共成功推广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新技术、茶炉采用太阳能集热器技术、锅炉采用焦炭燃烧技术、水煤桨燃烧技术、水性导电油墨远红外低温辐射电热膜技术、新型型煤锅炉等清洁能源试点示范工程12项,累计参与人数达7380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有效控制我市的大气污染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组织了清洁能源技术培训

为加快我市清洁能源技术的转化及新型产业的形成,不断推动我市清洁能源行动向纵深发展,我们以举办技术讲座、集中组织学习、网络宣传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2002年至今我们先后组织了13批人员约1200人次,进行了“清洁能源数据采集与分析”、“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政策与市场机制”、“洁净煤技术与污染控制”、“中-意清洁能源技术培训”及“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建设培训”,提高了广大市民及工程技术人员对环境、能源问题、与能源战略相关的洁净煤技术、中小锅炉的节能与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认知水平,对我市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全面系统地提高了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先进清洁能源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强化了相关人员对清洁能源项目的管理与实施能力。

(6)、进行了清洁能源政策研究

清洁能源行动促进了我市对清洁能源行动政策的研究,通过对2000-2003年出台的有关政策的研究,发现政策大都是指令性、强制性的政策,为了使清洁能源行动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对这种政策进行了调整,从2004年起更多地采用了指令性、强制性与市场调节、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政策,先后出台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排污收费调节政策、政府引导财政补贴政策等,使燃料结构调整、锅炉更新改造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7)、培养了清洁能源行动人才

清洁能源行动涉及到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基层社区、宣传媒体等各个方面,通过清洁能源行动的直接与间接参与,这些方面的人员提高了对清洁能源行动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参与清洁能源行动的积极性;由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使得我市清洁能源行动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科研、技术型人才得到了发展壮大。

(8)、大力宣传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行动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积极宣传,提高社会的认知程度和社会各界参与清洁能源行动的自觉性。我们对此非常重视,截至9月份,在国家清洁能源行动网站报道太原市清洁能源行动的信息累计达346篇,信息总浏览量7353人次,平均每篇文章的点击量在20次以上,个别信息的浏览次数达150次。向清洁能源行动办公室报送的信息总量,位居18个清洁能源行动试点城市的首位。

·在太原市环保网,我们共发送清洁能源信息530余条。·在太原市科技网站专设清洁能源行动网页,报道我市清洁能源行动动态信息10余篇。

·以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和动态消息的形式,分别在“太原日报”、“中国环境报”、《山西能源》、《太原市科技情报》等刊物刊登太原市清洁能源行动动态及论文200余篇,有力地宣传了我市清洁能源行动工作。

第四篇:十五科技规划

科技与教育发展“十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前言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这场新的国际较量中,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开始步入新阶段。“十五”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按照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确定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部署和重点任务,指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是规范政府科技工作和指导全社会科技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组织实施“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形势与现状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九五”期间,我国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九五”期间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我国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秦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9年,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达53.1万人年,其中企业占31.3%;全国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67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全国的48.3%;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097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推进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入WTO以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和若干突破性技术的出现,将为我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国际政治和军事局势错综复杂,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国防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特别是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因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设施落后,仍然制约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技术瓶颈”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抓住科技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确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一)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

“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

遵照“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十五”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国家目标。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确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考虑近、中、远期目标,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发展。

3、实现技术跨越。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科技领域,精心组织,加强产学研联合,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4、强化自主创新。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性创新,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加强军民结合。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寓军于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7、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区域科技合作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发展目标

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

1、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在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一批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工业、服务业主要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九十年代中期水平,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有所突破。集中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以及我国具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2005年,力争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前沿,取得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科研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3、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减灾防灾、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4、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5、科技人才不断满足发展需求。培养和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际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能够解决重大系统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和一大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创新人才。到2005年,全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全时人数达到90万人年。

6、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若干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学工程,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科研基地,明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

三、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核心任务,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一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大力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力争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

根据上述部署,“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根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迫切需求,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推进技术升级,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把农业科技放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水平,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升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点,加强应用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提高成套设备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水平;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

重点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与转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信息化、农药创制、高效畜牧业、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项目。加强适用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基地。

——基础工业

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CAD、CAM、CIMS等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农业机械和工程建设机械、汽车综合制造技术及产品、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及专用设备、精密测量测试技术及仪器仪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示范等重大项目,开展大型水电机组、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大型采掘等重大装备研制,以国际产业调整为契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提供支撑。

能源工业。围绕煤炭清洁利用、天然气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进行开发并推进产业化,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重点实施洁净煤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技术、先进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全国电力联网技术、“西气东输”相关技术、节能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核燃料循环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

交通运输业。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围绕提高运输能力、效率和安全,进行技术开发并推进产业化。重点实施智能交通系统、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及运输装卸成套设备、大型及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技术、电动汽车、高速轮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等重大项目,继续实施清洁汽车与清洁能源行动。

材料工业。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组织攻关,研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关键器件。重点实施高精度薄板生产技术、高效节能短流程工艺技术、镁合金应用与开发、稀土应用、军工配套新材料、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重大项目。

轻纺工业。以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实施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高仿真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高效低污染造纸技术等重大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推进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攻克高速宽带网、大型应用软件、金融信息化、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与应用、电子商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关键技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和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拓展新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输、农业、建材等领域的应用。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创业园、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扶持,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区域农业现代化研究与示范,建立若干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促进社会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围绕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选准切入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抓好试点示范工程。针对我国资源缺乏的状况,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加快研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和设备;针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普遍恶化的现状,加强环保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环保设备的工程化、成套化研究开发,建立一批环保技术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攻克中医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带动医药及相关产业发展;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根据当前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健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加强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水资源。重点开展水资源综合配置与调控模式,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及装备,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水资源评价及承载力,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示范。

医药卫生。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疾病防治、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新型疫苗和药物、生物反应器、人工组织器官工程等重大项目。

环境保护。重点攻克城市污染预防与治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荒漠化控制与治理、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提高我国环保科技产业水平。

矿产资源。重点实施国家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大型油气田等勘探、评价及开发技术等重大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社会事业。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发展和完善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等监测与减灾系统技术,以及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和环境以及危险性特种设备的安全监控技术;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技术研究开发,开展对WTO/TBT规则、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提高质量技术监督水平;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系统配套技术研究,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加强重大刑事犯罪活动防范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技术和中国文化探源研究;加快有关社会公共数据库、动植物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3、提高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依照科教先行的思路,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技行动”。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科技潜力;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重点实施节水、沙产业、林草产业、特色产业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科技人才培训等示范工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区域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东西部技术对接信息网,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等科技要素向西部地区的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二)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结合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技术成果,力争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

——信息技术

围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具有强大计算功能、推理功能、图象处理和自适应联网通信功能的新型计算机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系统软件的核心技术和新型操作系统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环境技术,新一代信息网所需要的网路与交换技术,全光通信系统技术,宽带个人通信系统技术等。研究开发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处理技术,构建我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攻克信息保护、隐患发现、安全反应等关键技术。集中开发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等。力争到2010年在所选重点方向上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技术

围绕基因操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重点研究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结构和功能,分子设计和药物筛选技术,生物芯片,分子遗传标记育种技术,微生物重组技术,农用生物制剂,控释专用复肥,精确农业技术等。集中解决农业、医药等领域中重大问题,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增加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紧迫问题,提高和改善人民的营养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

——新材料技术

围绕光电子材料及器件技术、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光电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及加工等先进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电磁波屏蔽及吸收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新型膜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保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轻质高强高韧高温耐蚀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及高分子合金、生态建筑材料,集中开发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及相关技术等。为支撑国家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提供配套关键新材料,提高我国材料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能力。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围绕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重点研究在全球化敏捷制造环境下的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攻克面向先进制造的基于机器人的制造单元及系统、特种机器人以及微机电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克主导我国21世纪初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跨越发展做贡献。

——能源技术

围绕后续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后续能源技术,煤直接液化技术和非动力用气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集中开发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及装备、核能快中子试验堆等。为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和改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提供技术支撑,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局面。

——资源环境技术

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监测技术、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海洋立体探测技术、陆坡深水(200~2000米)盆地油气、边际油田、天然气水合物及深海油气技术,海洋生物天然化合物的筛选、鉴定,活性物质的提取、生产和活性保护技术,自动化海洋观测仪器和平台技术,合成孔径声纳成像技术,超视距海洋动力和环境污染监测及预警技术,环境生物应用、受污染或退化环境修复和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形成我国环保和海洋高技术创新体系,使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海洋技术达到九十年代国际水平。

——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技术、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应用网络技术和大中型运输飞机系统技术;积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重点的深空探测和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空间站关键技术研究,保持和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航天技术优势,提高我国探索和利用空间资源的技术能力,加速提升我国航空关键技术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平台。

2、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十五”期间,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集中力量支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重点领域的前沿性、交叉性研究和积累;创造一个自由思考、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环境,鼓励科学家进行探索性研究。不断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使我国进入世界科学中等强国行列,基本能够自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

——重大科学问题

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前沿领域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

农业领域。重点开展农用动植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植物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与有效利用、作物水分养分利用和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的生物学基础、农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重建、食物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能源领域。重点开展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煤炭污染防治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转化利用的新方法、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及其能源系统、高效安全利用核能的新原理、新方法。

信息领域。重点开展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系统软件、大规模高速网络与信息安全、基于综合信息的人机交互、微光机电器件及其系统集成与算法、量子信息、光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材料领域。重点开展材料的先进合成、制备、加工新理论与新方法,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设计理论及结构、性能控制,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寿命行为周期评价等研究。

资源环境领域。重点开展大型矿产资源的评价、寻找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我国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调控机理,近海海洋系统生态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有效利用,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人类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预测理论等研究。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重要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防治基础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人类生殖、发育与衰老等生命活动的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基础研究,胚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要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脑功能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

——学科建设

遵循基础研究规律,根据国际科技发展总体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对处于国际前沿的、活跃的学科领域予以积极扶持,对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以进一步调整、完善学科结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又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基础研究学科体系。稳步推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

——探索性研究

鼓励科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探索未知世界,倡导发现新事实、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的活动,支持具备新思想、新方法以及可能产生新成果的基础理论研究;持续稳定地支持具有创新思想、掌握创新方法的优秀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三)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防建设的科技支撑

“十五”期间,在中央确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下,国防科技发展要紧密围绕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领土完整的战略目标,重点提高我国国防科技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取得技术制高点,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的总体技术水平,加速推动国防装备的更新换代。在武器装备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大基础性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新一代国防装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在民用前景的高新技术,初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研究开发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双向转移和互动发展,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形成。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十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初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解决科研领域内的部门所有和单位分割等问题,加强科技创新机构建设,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民用科技与国防科技的互动与合作,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坚持集成创新,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与交流,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

“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相互连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在全部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部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实现企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抓紧建立并落实以社会保障、税收优惠和非营利组织建设为核心的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按照分类改革原则,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的改革按照“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要求进行;主要侧重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部门属科研机构,按照国家关于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部署进行改革。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建立起新型科技体制,为初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继续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十五”期间,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促进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产学研联合的机制,推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把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抓好一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建设一批开放式的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继续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源作用。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形成一支精干、高水平的骨干科技人员队伍。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机构。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共管,在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一批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学研究基地。

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中国科学院调整和改革的步伐,形成80个左右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实力、充分地自我发展能力的国家研究所,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级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源泉,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思想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与源泉,努力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技术协会、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孵化器建设,提高孵化科技型小企业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能力;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政策框架。

——加强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科研基地和科研设施的联合共建,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基地作用的基础上,新建若干重大科学工程,重组和新建一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现代农业、生物、信息和环境资源等领域优选新建一批工程中心;提高科研仪器的国产化水平,促进科研仪器产业的发展,加强协作、资源共享,盘活科研仪器存量;研究建立基本量自然基准及量传体系,做好实验动物、化学试剂以及国家基础标准化工作;支持一批基本科学单位、参照物和术语的确立以及立典性工作,开展本底调查等长期积累性工作,建设一批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建设和维护国家基本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网站、国家数字化科技文献服务网站和国家重大科技进展信息库。

——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优先支持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我国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制定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统筹安排国家级的战略性国际合作项目;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的智力资源;扶持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选择地向海外开放国家级重大科技计划,支持国内研究机构与海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大力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促进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关键措施与支撑条件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继续实施国家各类优秀人才计划,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队伍。

(二)加大国家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继续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稳定增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加强对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投入,为我国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三)完善科技计划管理

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高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对国家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调整计划体系结构,改革计划管理方式,减少重复交叉,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完善科技计划实施的法规体系。

(四)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推动科技立法和加强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鼓励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树立科学家、技术专家崇高的社会形象,使科技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开放有关的国家实验室,接待青少年的参观与学习;建立优秀青少年与科学家各种沟通的渠道;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一批科普基地;鼓励科普创作、科普展教品研制和科技书刊的出版;鼓励各方面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宣传科学知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篇: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能源消费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会改变。随着加工转换和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炭可以成为高效、清洁利用的能源。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十五”时期是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要通过实施大集团、科教兴煤、洁净煤、综合经营四大战略,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一、“九五”发展状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煤炭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九五”期间,实施了科教兴煤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综采及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矿井及采煤工作面。国家安排煤炭企业技改投资50亿元,重点对矿井、选煤厂和劣质煤电厂等154个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2000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由每工1.8吨提高到2.5吨;采煤机械化程度由72%提高到75%。

2.煤炭行业综合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为调整结构和安置富余人员,煤炭行业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中20多个行业。2000年,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总额达到582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146亿元,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多种经营开始由人员安置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

3.煤炭工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煤炭工业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其中,煤层气开发利用外资近1亿美元,技术装备进口总额4.8亿美元。通过技贸结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采煤、掘进、洗选等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促进了我国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2000年煤炭出口比1995年增加了1倍左右,在世界煤炭贸易市场中的份额由6%提高到11%。

4.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煤炭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全面展开,94户原中央财政企业中,已有35户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其中5家公司在境内、境外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开始实施,到2000年底,已批准65个关闭破产项目,其中已实施11个,进入破产法律程序33个。债转股工作取得进展,确定了对62户国有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到2000年末,已实施39户,金额392亿元。

5.依法取缔非法开采和关闭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取得阶段性成果。1998年底,国务院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到2000年底,全国已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4.7万处、压产3.5亿吨,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小煤矿随意布点、越层越界、乱采滥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办矿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趋于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结构不合理。2000年,全国矿井平均每处产煤只有3万多吨。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年生产能力80万吨,是先进采煤国家的1/3左右。产量位居前4家的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9%,前8家为13%;119家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个企业年销售煤炭440万吨,市场占有率不到0.5%。没有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综合经营体系,经营效益受外部条件制约严重。

2.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占60%以上,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用人多、效率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破坏和浪费资源现象十分严重。

3.产品结构单一。2000年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5%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

4.煤矿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安全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事故隐患多,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差。部分地区煤矿,特别是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5.国有煤炭企业尚未摆脱困境。受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以及煤价下滑的影响,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整体亏损,煤款拖欠严重。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矿井采掘失调,生产接续紧张,拖欠职工工资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国有重点煤矿社会负担重。

6.资源枯竭矿区转产困难。长期以来,大部分煤炭企业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生产及职工生活,没有资金积累,资源枯竭煤矿自身难以退出或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移。绝大多数煤矿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且远离城市,富余人员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7.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进展缓慢。煤矿地表塌陷面积日益扩大,煤矸石堆积占地增加,部分矸石山自燃,矿区瓦斯排放量大,粉尘浓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

二、面临的形势和市场需求

(一)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煤炭需求展望

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通过兼并联合,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煤炭公司,通过合并或购买煤矿股份等方式,实现了跨国经营。主要石油跨国公司拥有煤矿股份,发展煤化工、煤路港航等综合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是拥有世界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的国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集中高效生产。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波兰200万吨,英国180万吨。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煤炭工业的面貌,发达国家在实现煤炭生产工艺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三是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受到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先后研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四是欧洲的主要产煤国家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采取关闭经济效益差的煤矿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措施,导致煤炭产量下降。

世界煤炭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1998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20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9%,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6%,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2.2%。在世界煤炭需求增长中,亚洲呈较强增长势头,大部分国家年均增长3.8%左右,北美年均增长2.1%,西欧和北欧煤炭需求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世界煤炭需求增长带动贸易量增加,未来5年,世界煤炭贸易量将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世界煤炭进口量最大的是亚洲,其次是欧洲。由于亚洲新建燃煤电厂用煤量增加和欧洲煤炭生产规模萎缩,两地区的煤炭进口量将有所增加。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机遇。一是与国际经济接轨,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二是我国具有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靠近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优势,特别是目前我国在亚洲煤炭贸易市场中仅占有20%的份额,煤炭出口增长潜力较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能源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进口量和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内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品关税下降,国外同类产品以价格、质量优势进入国内市场,进口量可能增加,将间接减少国内煤炭消费。我国外贸体制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注册制度,逐步对各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的放开经营,对我国现行的煤炭出口贸易管理体制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内发展环境和煤炭需求预测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煤炭需求量稳步上升。但随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趋缓,煤炭消费和生产格局将发生变化。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坑口火电站的建设,将带动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将进一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有利于煤炭开发布局重点向西部转移。三是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将推动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带动煤炭消费增长。四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三峡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改善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应状况,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增长速度放慢。

“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工业结构调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但增长速度趋缓。能源及煤炭需求趋势是: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增长速度加快,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全社会技术进步加快,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电力工业火力发电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煤炭需求持续增加;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生产稳步发展,但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消费量变化不大;居民生活用能向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电能等方面转变,用煤量将逐步减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测“十五”期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2000万吨左右。

三、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实施大集团战略,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参与国际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稳定国内市场,扩大煤炭出口。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施科教兴煤战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进大型煤矿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实施洁净煤战略,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加工转换,强化清洁利用,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完善有关法规和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装备水平,加强安全监察,实现安全生产。推进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煤炭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洁净煤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比重明显增加。煤炭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矿区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煤炭产量位居前8家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形成2~3个煤-电-路-港-航综合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

2.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煤矿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可靠性明显增强。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中型煤矿达到6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开始起步。大中型煤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

3.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50%以上,动力配煤量达到7000万吨左右,煤层气产量30亿~40亿立方米,水煤浆产量1000万吨左右,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煤炭出口8000万吨左右。

四、发展和结构调整重点

(一)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大集团战略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组建一批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煤炭企业改制。大型煤炭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中小煤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按照市场取向和规模经济的原则,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推动资产重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鼓励各类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按地域、煤种、运输通道和市场组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十五”末,形成1~2个煤炭年生产能力在1亿吨以上、5~6个5000万吨以上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3.按照产业关联度,培育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煤炭资源和市场分布特点,抓好煤矿、铁路、港口和水运等环节的衔接,着力培育和发展对全国煤炭供求平衡起关键作用和以煤炭出口为导向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煤-电-路-港-航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节费用,实现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和产需平衡,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加快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

紧紧围绕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提高效率、保障安全、节能降耗和防治污染。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矿井开发、煤炭加工、安全生产和信息管理等领域提高技术与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1.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25处、年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的在建矿井。同时,要按照西部地区煤电同步建设、“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调节全国供需平衡、东部地区稳定生产规模的煤炭开发布局原则,重点做好建设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煤田地质勘探,提高勘探程度,满足建井条件,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的接续型矿井,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

2.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储量、集中生产、简化工艺、减少环节、优化装备、科学管理等措施,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矿井生产、管理现代化。到2005年,建成140处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其原煤工效达到10吨以上。

3.改造小煤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方针,对依法开办的小煤矿进行改造,减少生产矿井数,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提高矿井回采率;制定和实施小煤矿生产强制性标准,促进安全生产。

4.改造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一是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二是完善高突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和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三是提高矿井防灭火和防尘技术与装备水平。四是用先进的救护设备装备矿山救护队伍,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5.改造和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准确性,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发展先进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矿井自动化生产水平。建设连接国家、省、处三级煤矿安全监察网络,建立专家灾害事故处理和救护会商远程视频系统。

(三)限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1.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停止建设以下四类煤矿。一是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地区年产15万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北京、河北、东北以及华东地区9万吨,西南和中南地区6万吨,开采极薄煤层及不稳定煤层3万吨;二是采用手工开采和穿洞式巷采等落后开采方法的煤矿;三是商品煤达不到国家环保法规要求的各类高硫煤矿;四是矿井回采率低于50%的煤矿。

2.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煤矿生产安全监察。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关闭非法开采、矿井回采率低、威胁大矿生产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严重的小煤矿。

3.加大关闭破产力度。按照国家煤矿关闭破产政策,对资源枯竭的国有煤矿依法关闭。对资源及开采条件较差、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国有煤矿依法实施破产。

(四)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推进技术创新

完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逐步形成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涉及煤炭工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领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组织科技攻关。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

1.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在抓好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围绕煤炭的开发、生产、加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点技术,组织科技攻关。一是开展煤炭地质勘探及深部矿井开发技术的攻关研究,主要包括:西部地区煤炭开采及相关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研究;东部地区深部找煤、资源潜力评价以及煤炭深部开采的关键技术研究;600米以上深厚表土层冻结施工技术、大型矿井深部开采技术以及千米深井井筒装备技术研究。二是开展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和建设示范项目,主要有:年产600万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配套技术项目;年进8000米以上煤巷、半煤岩巷快速掘进成套技术项目;年提升能力700万吨以上的交流提升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和自动化采煤工作面的技术项目。三是开展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预防与控制、煤矿突发性灾害监测及防治、煤矿快速救援抢险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等技术研究。四是开展洁净煤技术的攻关研究,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大型高效选煤关键技术、细粒煤高效脱水脱硫降灰技术、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地下煤炭气化及应用等技术研究。五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信息化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煤炭综合信息化技术研究。

2.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充分发挥重点院校的作用,培养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以多种形式吸引煤炭行业内外、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鼓励建立以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逐步提高工人职业培训率。

(五)实施洁净煤战略,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大力推广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引进大型先进技术,加快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1.改造和建设选煤厂。采用先进的洗选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充分发挥选煤厂的能力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大中型煤矿要有配套的选煤厂,小型煤矿要依托大矿的选煤厂或建设群矿集中选煤厂。重点在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建设一批先进的选煤厂。2005年,选煤厂平均工效达到40吨。

2.发展配煤一条龙服务体系。在煤炭中转港口和主要集散地建设配煤厂,为用户提供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环保型动力配煤。制定配煤质量标准和相应的政策,由耗煤集中的大用户到分散的小用户,逐步推广使用动力配煤。建设3~5个大型动力煤配煤基地。2005年,初步形成产、配、销、送及售后服务一条龙体系。

3.完善水煤浆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水煤浆新型添加剂,提供质量稳定、满足市场需求的水煤浆。在总结白杨河电厂、燕山石化应用水煤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提高燃烧器效率和水煤浆在炉内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脱硫技术。进一步降低燃油锅炉改造费用,建设10万千瓦以上机组改造示范工程。在集中改造燃油锅炉的地区,鼓励煤矿与用户合资建设水煤浆制备、配送公司,发展集中洗选、制浆、管道输送、燃烧发电一体化工程。

4.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实行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并举的煤层气开发方针,重点加快山西沁水煤田、河东煤田、安徽两淮煤田、辽宁铁法、抚顺矿区、贵州六盘水等地区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及开发利用。2005年,大中型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当年抽放量的80%,建成2~3个煤层气地面开发及利用示范基地,煤层气产量达到30亿~40亿立方米。积极支持煤层气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煤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完成神华神东、云南先锋和黑龙江依兰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合作建设1~2个煤炭液化示范厂,2005年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建设大型煤炭气化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继续做好煤炭地下气化试验,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六)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地利用矿区各种资源,实施综合开发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1.延伸产业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和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建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推动单一煤炭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研究探索矿区开发的新模式。

2.抓好劣质煤的综合利用。根据原煤生产及洗选加工过程中劣质煤的品种和数量,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利用项目。选择先进适用的锅炉燃烧技术,建设和改造劣质煤电厂,发展热电联产,配建区域电网,以自用为主,余电上网。扩大煤矸石在建材产品生产和在筑路、复垦、回填等方面的利用。

3.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加强煤系地层中共伴生矿产资源,如高岭土(岩)、膨润土、油母页岩、蒙脱石、石膏、硫铁矿、硅藻土、耐火粘土等矿物的开发和利用,合理配置矿区生产力要素,发展共伴生资源的深加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以土地复垦为重点,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十五”期间,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建设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对矿井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提高复用率,实现达标排放。到2005年,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外排水达标率100%。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完善煤炭工业宏观调控体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应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修订和制定行业规范、规章和技术标准,及时发布煤炭工业鼓励、限制、淘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目录,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研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促进煤炭行业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实施矿业权制度,逐步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为各类煤炭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采。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站、铁路货运公司,或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与电力、铁路等企业联合经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煤炭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优先支持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经营机制健全、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在股票上市、财政贴息、高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跨行业发展,组建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四)支持煤矿建设和技术改造

落实新建煤矿资本金和银行贷款,支持煤矿建设和前期准备工作,提高煤炭资源勘探程度。国家采取财政债券贴息等政策,引导和扶持煤炭企业对矿井、选煤厂等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及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安全生产。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综合利用项目,保护生态环境,研究制定劣质煤电厂上网及电价的优惠政策。

(五)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制定有利于煤炭清洁生产及利用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在注重生产洁净煤产品的同时,逐步限制直接销售和使用原煤,扩大工业锅炉和窑炉燃用洗选煤、固硫型煤、固硫配煤等清洁燃料的比重。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制定有利于煤炭液化项目发展的政策。

(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煤炭出口重点企业要在巩固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市场占有率。扶持有条件的矿区,建立出口煤生产基地,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提高我国煤炭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矿、办厂,简化审批程序,赋予海外融资权,政策性银行优先提供信贷。

(七)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分离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研究解决煤炭企业税赋过重的问题。依据煤炭法,并借鉴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产配套政策,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从其它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城市的转产基金,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安排煤炭企业职工转岗培训。

(八)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统计、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为政府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组建出口煤炭企业商会,加强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九)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进一步优化开采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处理好采煤与掘进关系,实现煤矿正常接续。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水平,避免发生重大、特大安全事故。进一步改善劳动环境,加强劳动保护,建立和完善特殊工种社会保险。抓好节能、节水、降耗和环保工作,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和水平。

(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

建立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经营者依法办事、合法经营的自觉性。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继续搞好经营者年薪制、股份期权等分配方式的试点。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十五环保规划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五环保规划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十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社会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关键阶段。因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争取并创造良好的发......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专题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十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社会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关键阶段。因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争取并创造良好的发......

    水泥厂十五环保工作总结及十一五环保计划

    文章标题:水泥厂十五环保工作总结及十一五环保计划走清洁生产之路,创环境友好企业___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被誉为大坝粮仓的___水泥厂是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35年来,不但......

    水泥厂十五环保工作总结及十一五环保计

    水泥厂十五环保工作总结及十一五环保计划整理 环保局干部下基层活动工作总结 区环保局在“机关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促发展”活动中,安排在洞井镇**村联系工作。3月13日,区委召......

    地税局“十五”工作总结及“十一五”规划(合集五篇)

    地税局“十五”工作总结及“十一五”规划一、2001-2005年“十五”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地税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县委、政府和市局的正确......

    建设部信息化十五规划

    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 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二ОО三年十一月 目录 一、前言 ...................................................................................

    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墙体材料革新“十......

    党群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社会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关键阶段。因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