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时间:2019-05-12 23:1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第一篇: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一、“九五”期间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情况

“九五”期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房地产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北京市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和基础行业。它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快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体系日趋成熟,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房地产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九五”期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979.7亿元,比“八五”期间的568.4亿元增长2.48倍,累计竣工各类商品房屋4762万平方米。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房地产开发行为也逐步趋于规范,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取胜的开发理念逐步建立,房地产开发投资向商品住宅倾斜的特征比较明显。2000年商品房屋竣工面积136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13.7万平方米,占74.2%。

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呈多元化发展。截止2000年底,全市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已发展到844家,其中非国有房地产企业达630家,占全市房地产企业个数的75%,比1995年上升了21.1%。全市专门从事和兼营房地产行销代理业务的机构超过100家,取得房地产评估资格的机构已有100多家,各类房地产信息咨询公司、机构300多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自1995年诞生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以来,目前已有960家物业管理企业遍布全市,10万从业人员服务在850多片、1.3亿平方米的各类小区中。

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步入平稳发展期。一方面表现在商品房空置率保持在合理范畴。截止到2000年底北京市空置商品住宅299万平方米,商品住宅空置率为9%,属于合理空置范畴。另一方面价格开始理性回落。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已由1997年的5478元/平方米的高位,回落至1998年的4769元/平方米,1999年的4786元/平方米,2000年的4557元/平方米,并趋于平稳。与此同时,个人购房比例不断提高,个人购买商品住宅面积比例达到86%,比上年增长25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九五”期间,相应出台和调整了土地、规划、拆迁、开发、销售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基本建立了适应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北京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带动了经济发展,直接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

房地产业横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前瞻后顾、旁敲侧击”的关联效应相当明显。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建筑业、建材、冶金、机械、森工等50多个行业部门的发展。按住宅消费的带动系数为1.34计算,2000年北京市商品住房销售额为409.3亿元,带动的社会商品整体销售额为548.5亿元。2000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80.4亿元,比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3.6个百分点。北京市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开始显现。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城市建设。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为城市建设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征收的综合地价款已成为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初步估算,北京市每年政府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中,约有70%以上来源于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结合房地产开发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房地产综合开发,直接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成果也是令人可喜的。如投资总额近10亿元的崇文大街道路改扩建工程、王府井和西城金融街地区市政设施改造等等,对于改善这些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九五”期间,随着房地产业的逐步发展,北京市危改、新区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至今本市交付使用的2万平方米以上综合开发小区已达850个,100多万户市民告别大杂院,搬进了功能先进、服务完善的现代化小区。“九五”计划制定的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目标,已于1999年提前实现。

(三)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土地市场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土地开发供应和批租没有真正纳入计划管理,总量控制薄弱,政府宏观调控乏力,难以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相适应、相协调;土地批租的运作方式,以“毛(生)地”、协议出让为主,不利于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土地开发和批租的政策,政出多门,极不规范,土地调整难以按规划进行。

第二,房地产市场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商品住宅的供应体制尚未真正理顺,中、高、低商品住宅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协调,住宅的存量调整和新增用量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解决;住宅二、三级市场还需进一步放开、搞活;中介市场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商品住宅价格有待进一步理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游离特征仍旧明显,房地产金融体系发育迟缓。

第三,房地产开发的粗放型特征仍很明显。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负债率偏高,住宅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第四,住宅建设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突出。“九五”期间,北京市住宅建设投资占GDP的比例为13%左右,远高于国际上的通行比例。北京市住房消费占居民家庭消费的比重仅有4%左右,国外基本上在20—30%;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左右,国外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为8%以上,萧条期也在4%以上。住宅建设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说明北京市的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五”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面向全国的市场、面向国际开放的大市场。未来的北京市房地产业,给国内外投资者留下广阔的投资空间。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客观上要求房地产业发展与之相适应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升级。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不仅本身属于第三产业,而且还会带动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信息咨询业等发展。同时,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是一个技术容量很大、附加值高、成长能力强的产业,可以通过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住宅部件品的开发生产,产生一批新兴的生产部门。所以,大力发展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有利于提高三产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高效益、高效质的适合首都经济特点的经济。

(二)中国加入WTO,住宅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房地产开发投资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日用品关税的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多,导致居民的住宅购买力增加,投资购房意识增强;“消费的示范效应”,居民拥有汽车数量将增加,改变了居民的出行方式,住房的郊区化、大型化、舒适化需求提高;外资企业的大量增加,必然增加了写字楼、公寓、住宅、饭店、厂房等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入WTO,三年后允许外资饭店进驻,进一步刺激酒店类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市场需求;商业零售业的开发,国外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进入,进一步刺激商场类房地产开发产品的市场需求。

(三)城市规划调整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将继续推动着房地产业的新发展

一是“十五”期间,企业整体搬迁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初步预测今后五年时间内,启动扰民搬迁项目的企业134家,转让占地面积将达到600多万平方米;二是“十五”期间将在城近郊区建成125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化隔离带;三是“十五”期间力争基本完成城区现有303万平方米严重损坏和危险房屋的改造任务,涉及动迁居民约34.7万户,住房934万平方米。这些有力地支撑着房地产开发的继续发展。

(四)随着房改及配套政策的出台和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建设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带动房地产业继续平稳发展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积极慎重的制定好房改的相关配套政策。房改促进居民拿出储蓄,加大住房消费,刺激住宅的市场需求和住房建设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随着房改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房地产需求亦将逐渐从无序和隐性化向有序和现实化转变,带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五)随着东南亚地区、韩国、日本等经济的回温,境外投资者,尤其是港、澳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也将增加

在北京外商投资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亚洲投资所占比重极大,如港商投资额和投资项目分别都占70%以上,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但随着东南亚地区、韩国、日本等经济的稳定回升,境外投资者,尤其是港、澳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也将增加,近年来写字楼价格的回升也证明了这一预期。

(六)住房金融体系将逐步建立,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保证了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需求

住房金融体系逐步建立主要表现在:住房金融由过去主要面对开发企业转入既面向开发企业又面向消费,“一条扁担挑起两头”;住房货币化分配将全面推行;住房金融的二级市场得到培育和发展;以公积金制度为主的政策性住房金融走向良性循环。如此,将进一步保证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需求。

(七)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给北京市房地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9年国务院对中关村地区的科技园区建设正式做出了批复,要加快建设中关村,用10年的时间使之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北京市政府也将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科技经费年增长率不低于20%。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市做了统一的规划,“一路、一城、一园、一网”也开始重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将为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此外,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和土地市场体系的速度加快,将带动房地产业质和量上的发展。

三、“十五”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十五”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目标

1、“十五”期末,房地产业年度实现增加值达到125亿元,以2000年为基数,平均每年增长9%;

2、十五”期末,房地产开发年度完成投资达到840亿元,以2000年为基数,平均每年增长10%;

3、“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年度开复工面积平均为4800万平方米,竣工1500万平方米;

4、“十五”期间,商品住宅开发年度开复工面积平均为3000万平方米,竣工1000万平方米,期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平方米;

5、"十五”期末,独立核算的房地产企业职工人数达到200万,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450万。

(二)“十五”北京房地产业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十五”期间,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培育、建立、发展和完善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房地产行业中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同时,加大市政府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力度,坚持长期培育和近期治理相结合,以启动住宅消费市场为切入点,存量调整为主,配以增量推动,着重于市民生活的提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培育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作重点主要有: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进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2、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业的经济调控,强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商品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制定和实施以普通住宅开发和经营为主的产业倾斜政策,实现房地产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长期平衡;

3、加快城镇住宅建设,花大力气稳步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商品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宅供给体系;

4、推进房地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房地产投融资体制、开发建设管理体制、物业管理体制;

5、理顺商品房价格,完善商品房价格监督和管理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商品房价格体系;

6、结合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房地产金融,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房地产融资和信贷制度;

7、继续推进和深化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推进企业集团化发展;

8、加强房地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保证公平竞争,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9、以房地产开发推进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绿化隔离带和危旧房改造等建设。

四、“十五”北京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土地供给管理,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推进市区两级政府开展国有土地收购储备试点

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国有土地收购储备供应制度,以城市规划为目标,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依托,以土地供应计划为基础,土地经过收购、开发进入储备,然后以规范的出让行为投向市场,改善土地供应形态和方式,促进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步入成熟、完善。

1、选择试点地块。在城近郊区和郊区划出几块重点开发用地,确定由政府进行收购试点。待土地利用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批准后,再进行全面划定政府储备地块的工作。

2、制定相关法法规制度。包括《北京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供应暂行办法》、《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理顺商品房价格构成,促进商品房价格进一步合理化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实际为出发点,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为基本手段,逐步理顺和降低开发建设成本,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完善商品住宅市场体系,建立多元化供需调节机制,促进住宅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1、完善拆迁政策,规范拆迁各方行为,合理确定货币补偿标准,加强货币补偿资金使用管理;

2、改进工程造价计算依据,理顺费用构成,按照标准管理和价格管理分开的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编制办法,建立起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3、清理整顿房地产开发收费项目,对各种没有法律依据的收费项目和乱摊派要坚决取消;

4、理顺住宅小区公共配套设施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使用体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千人配套指标。对电信、供电等经营性配套设施不再无偿提供。

(三)进一步启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防止重复建设,合理确定存量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新建商品住宅的比例关系,建立和完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

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对高收入家庭,提供中高档的新建商品住宅和二、三级市场上的中高档住宅;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和二、三级市场上的存量住宅;对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屋。

1、进一步启动住房二、三级市场,将存量住宅纳入新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五”期间,为了迅速解决北京市已购公房有行无市的局面,首先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住宅二、三级市场的有关法规和制度,包括对业务范围划分、经营主体资格、交易行为规范、市场监督和管理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其次,根据“公平、透明、规范、方便、快捷”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市场操作规程,简化办事程序,控制和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根据市场交易的具体需要,适时修改和制定一些政策规定,如已购公房销售收益分成政策、已购公房出租的管理办法等。

2、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进一步规范销售行为。首先,深入调研,结合存量住宅上市情况,严格遵循“以销定产”的原则,合理确定分年度建设规模;其次,尽快就中低收入家庭的界定和购房者认定办法进一步做出具体规定,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第三,根据“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制定“十五”期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标准;第四,加强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监管,控制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

3、妥当处理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绿化隔离地区改造和其它商品房开发关系,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经济适用住宅、危改拆迁用房尽量安排在绿化隔离地区解决。经济适用房要严格控制销售对象,重点向危改居民、市政拆迁户、房改对象出售。绿化隔离地区要严格审核安置房用量,控制商品房比例。在绿化隔离地区之外,从严控制新征地建设住宅,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4、加快制定廉租屋建设、经营、管理办法。廉租屋建设标准应以目前经济条件下的最低居住水平为限,根据每户实际人口构成,对使用面积进行控制,并且以改造旧房为主,不成片建设,建设量控制在3%以内。

(四)积极稳妥采取有效措施,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1、建设用地紧张,是“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闲置建设用地是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用地的重要来源,应由市政府尽快依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开发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原则上,对于没有前期投入的项目,通过撤项的方式由政府无偿收回,能够“退耕还田”的要“退耕还田”;有前期投入的但无力继续开发建设的,建成部分继续经营,未建部分依法补偿收回,或全部收回,组织项目转让;确需建设但因资金等其它客观原因造成的,经审核可补办延期用地手续;对于工业开发区闲置用地,要进行重新研究,该缩小规模的缩小规模,该取消的坚决取消。

2、对开发公司进行动态管理,扶优治散,坚决剔除以炒买炒卖项目为生的开发公司,优化重组现有的大量散、乱、差小型企业,实行大公司战略,重点扶持20—30家大型房地产建设企业。通过大企业集团的高效运作,有效贯彻政府的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实现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降低开发成本,增加有效供给;

3、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十五”期初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严禁项目的非法炒作,制定项目转让管理办法,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开发市场。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房地产金融改革步伐,加大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力度

1、利用国外和外埠资金,是北京市“十五”期间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宣传,探索和尝试利用外资和外埠资金的多种形式,拓宽利用外资和外埠资金的渠道,研究加入WTO后的招商引资的新政策。

2、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商紧密合作,开展各种较为灵活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积极扩展房地产按揭业务,加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

第二篇: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五

【发布单位】80103

【发布文号】京计规划字[2001]866号 【发布日期】2001-05-18 【生效日期】2001-05-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京计规划字〔2001〕866号)

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已经市领导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是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和首都新世纪发展的需要,由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完成。该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推进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全市“十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望全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促进本市城市化工作在“十五”时期取得更大的进展。

附件: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01年4月)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根据这一战略要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区现代化水平”。本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五”时期北京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提出推进北京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一、一、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一)城市化现状 北京是一个既拥有中心城市(市区),又包括广大郊区农村的大都市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北京的城市化稳步推进。1978年底到2000年底,全市常住户籍人口由850万人增加到110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由467万人增加到76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4.9%提高到68.7%。1990年到2000年,郊区各类城镇数由77个增加到142个,平均每年增加近6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也由旧城区扩展到四环路以内。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功能得到拓展和完善。北京作为首都,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功能为核心,又具备了辐射全国的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功能。城市功能趋向多元化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正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但是,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还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郊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虽然明显加快,但仍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而且滞后于郊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雷同、单一,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吸引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指导思想和观念认识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在规划上虽有安排,但规划深度不够;在建设和发展方式上重点不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比较多,发展粗放;在城镇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这些障碍也构筑了城乡分割的鸿沟,限制了人口的有序流动,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并着力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五”时期,北京推进城市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1、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城市化步伐加快。“十五”时期,国家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国城镇化总体部署中,北京被作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重点加以培育。这不仅为我市推进城市化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市的城市化发展。

2、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到21世纪中叶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北京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完善北京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步伐,显著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4、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提高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从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出发,必须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郊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二、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和目标

“十五”时期,推进北京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部署,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要求,以推进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一)推进城市化的原则

“十五”时期,推进城市化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继续坚持“两个战略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促进市区提高现代化水平,远郊区提高城市化水平,使市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规划先行。改进规划思想和方法,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城镇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

3、完善和发挥首都功能。在发挥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和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4、坚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城市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

5、坚持体制创新。要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6、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二)城市化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

到2005年,按现行非农业人口统计,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5%,郊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5%。郊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左右。郊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占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重点卫星城初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城,人口规模要达到10万~30万人左右。力争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2万~5万人左右。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郊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卫星城和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四级城市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基本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

三、三、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卫星城建设

“十五”时期,要紧紧抓住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快卫星城建设步伐。不断拓展和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使卫星城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增强卫星城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明确卫星城功能 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根据各自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功能完善,使卫星城既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又承担本地区的综合功能。“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选择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6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通州、昌平、黄村、良乡、顺义卫星城,要进一步增强作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注重开发独具特色的功能,并承担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同时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十五”期间,力争在功能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通州卫星城,着重开发物流集散功能,发展成为京东地区商品交易及物资交流集散地。昌平卫星城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发科技创新功能,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黄村卫星城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良乡卫星城发展成为仓储物流基地和高教及科研基地。顺义卫星城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基地。亦庄卫星城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城镇等卫星城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本地区的综合经济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促进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

卫星城的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与市区的经济联系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

“十五”期间,卫星城要立足于自身的功能定位,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注重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中心。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区为依托,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市区配套的工业,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有条件的还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现代加工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依托中心市区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住宅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行业,拓展卫星城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卫星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市区的标准严格保护卫星城环境,确保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提高卫星城的承载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落实具体措施和方案,以逐步达到并符合现代化城市标准的要求。

加强联系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早完成公路一环、公路二环和京密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连接卫星城和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地铁八通线等。加强区域内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建成功能结构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较高服务水准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卫星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卫星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建设、改造一批自来水厂、变电站、电网;有条件的卫星城推进天然气入户,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强集中供热系统建设,发展集中供热。

加快卫星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一批电信光缆和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卫星城与市区的高速信息网,推进卫星城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强邮电局所建设,提高卫星城通邮能力。

加强卫星城环保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卫星城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完善卫星城绿化体系,加大卫星城城区街道、公园、小区绿化力度,增加公共绿地,建设园林式卫星城。

4、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体系,真正使卫星城具备相对独立的较完备的功能,拥有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市区名牌学校到卫星城办分校,建设一批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高标准示范学校,开展远程教育,为卫星城居民特别是其子女提供就地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卫星城医疗条件。特别要加快急救中心、老年病防治、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满足卫星城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兴建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要。

(二)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十五”时期,要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基地和集聚农村人口的重要场所,促进远郊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十五”时期,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增强特色的原则,重点抓好昌平小汤山镇、顺义后沙峪镇、通州宋庄镇、大兴西红门镇、怀柔杨宋镇等33个中心镇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带动全市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1、繁荣小城镇经济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依据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小城镇经济实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围绕发挥小城镇功能,兴办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创业。积极开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在小城镇投资建厂。

2、充实和完善小城镇功能

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电信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的信息化进程。高标准进行小城镇的环保设计与绿化美化设计,大力发展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创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村镇环境。切实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治理,彻底改变村镇环境脏、乱、差现象。

3、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

从小城镇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整体设计,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提高小城镇建设品味和档次,形成风格各异的现代化中心镇。

城镇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严格进行规划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强化运用法律手段对规划、设计、施工进行监管。

要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确保城镇建设的工程质量。

四、四、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城市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从全市的角度着眼,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

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和详细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做好不同级别城镇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用法律手段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快市区产业布局调整和功能完善步伐

充分发挥市区对郊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快市区产业调整和功能改造步伐,带动郊区产业发展与功能完善,推动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

1、加快市区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时期,中心城区要建设成为第三产业密集区,主要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主体,沿公路一环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及为居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郊区作为市区产业发展的广阔腹地,要抓住市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从各自的资源条件出发,以区县工业园区为依托,将承接市区工业转移,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并围绕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发展,促进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加快市区功能调整

“十五”时期,市区要立足于不断增强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开拓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加快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促进市区功能调整。将市区部分科技、教育、卫生、物流集散等方面功能向郊区疏散。郊区城镇可以分担起这部分功能,通过发挥城市功能,加快自身城市化进程。

要加快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基本完成金融街沿二环路一侧的开发,建设以王府井和西单为重点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建设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重点的传统商业文化区等。通过重点功能区建设,使市区特别是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得到优化和升级,同时将其它城市功能延伸或转移到郊区城镇发展,促进郊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要在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以形成有利于人口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为目标,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用不同城镇有区别的准入条件取代“农转非”的计划指标,用积极引导替代控制总量,用核准登记制替代行政审批制。“十五”期间,要适当放宽卫星城和小城镇准入条件,放开农民进入卫星城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凡在卫星城和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本市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实行相应优惠政策。在承包期内不要求进城农民退还承包地和自留地,以使用权的转包或入股方式从原承包地获取收益,以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2、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加强土地管理,尤其是在城市外延发展过程中,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合理发展的方针,调整城镇用地结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心镇建设必须与旧镇(村)改造、村庄土地整理同步进行,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和存量用地调整机制,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职能,逐步实施土地收购和储备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有偿使用,大力推行招标拍卖等供地方式,凡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拍卖。

3、建全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卫星城和小城镇,建立起适应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农民可参照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帐户的养老保险。积极探索解决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转入城镇后,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4、实行有区别的消费政策

根据市区和卫星城的不同特点,采取有区别的消费政策。在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当提高市区的消费水平和公共收费标准。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努力降低卫星城的消费支出水平,使低消费能力和低收入者选择适合于自己消费能力的区域生活,促进市区人口向卫星城流动。

(四)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建立起以物业税为主体的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重点城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合理收缩政府投资领域,加大对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推行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经营权等方式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存量,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项目。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导公用事业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型方向转变。鼓励相邻的城镇之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鼓励农民个人、本市居民、企事业单位到小城镇购买住房或合作建房。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要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的管理,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基本形成适应首都要求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建设的同时,执行和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和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市政、环卫等公益性较强的行业,要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价格、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机制,以确保以公众利益为主的政府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功能,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前 言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研究分析目前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制订的,是指导性的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三大领域。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要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节水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清洁生产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服务主要包括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等。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1.环保产业初具规模。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企业8500多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1500多家,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80亿元,占63.0%;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年制造能力达到了250多万台(套),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量达到了3.5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为48%。“九五”时期,我国环保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我国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2.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近几年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约占五分之一,少数产品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设备成套能力;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技术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从有机废液中提取蛋白饲料技术、利用废轮胎生产碳黑技术、空气冷冻废橡胶制胶粉技术等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环境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从环保设备(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看,20年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有限,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及基本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等。目前,环保设备(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垃圾焚烧设备、汽车尾气处理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从资源综合利用看,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业废弃物、废旧物资及共伴生矿产资源。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如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已达200多种。近几年环境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出现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促进了环境服务水平的提高。

环保产业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将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199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和总理都到会做重要讲话。其次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和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为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九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达3600亿元,1999年我国环境保护投入首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利用国债资金支持环保装备国产化、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三河、三湖”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改造项目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使部分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转向了环保产业,而且促进更多的企业转向环保产业。三是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国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调动和促进了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国家加大了对传统的、以政府投资和经营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式的改革力度,向以多元化投资、多种形式建设和经营,污染者付费的方式过渡,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都是小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国最大的环保企业年销售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而进入世界500强的专门从事废物处理的美国惠民公司,2000年的营业额已超过130亿美元。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通过对正在生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调查分析,约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通用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有待淘汰,约2/5的产品需要改进。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2.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国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如水处理主要为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

3.还未完全形成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和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较严重。如大多数环保产品没有标准;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回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不规范竞争等,一些地方不允许外地环保产品或者环境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采取各种方式限定、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生产的环保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指定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的环境服务等,搞市场封锁;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环保产业市场混乱的结果是阻碍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此外,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环境保护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为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国家和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使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沿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只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支持能力,才能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十五”期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目标无法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且经济发展也要受到制约。

(二)发展环保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我国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巨大,是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十五”计划把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随着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这将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环保产业作为投资热点,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若每年有5%的大型燃煤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就能形成年产值60亿元以上的产业需求;为汽车制造业配套的消声器和机内净化器产品,年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一个日处理千吨规模的垃圾焚烧厂,投资约在6亿元左右,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市场十分巨大;以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矿山生态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工程等也都有很大的市场。预计“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可以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三)发展环保产业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现实选择。

加入WTO后将会大大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基础薄弱、竞争能力差的行业,入世将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加入WTO后,环保市场,特别是环保产品市场、环境服务市场和投融资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这将有利于加大环境投资、技术转让和贸易服务的力度,有助于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环保市场基本趋于饱和,这些国家的大型环保企业或企业集团将会凭借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开拓我国的环保市场,这将对国内处于成长期的环保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参与加入WTO后激烈的环保市场竞争,就必须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将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结构,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某些领域又是高新技术产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三、“十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

“十五”时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十五”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培育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为满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环保产业的需要,“十五”时期环保产业将有较快的发展。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生产550亿元,占27.5%;资源综合利用产值950亿元,占47.5%;环境服务产值500亿元,占25%。“十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

“十五”期间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巩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依法淘汰一批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低效、市场供大于求的环保产品。

到2005年,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拥有技术优势、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服务、“专、精、特、新”的中小型环保产业企业;扶持一批环境服务企业,提高环保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发展重点。

1.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1)烟气脱硫。重点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关键是解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到2005年,具备独立完成燃煤电厂200MW及以上机组烟气脱硫工艺设计的能力。适当发展脱硫专用设备的生产,确保脱硫工程配套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根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适当发展工业锅炉、炉窑相配套的实用型或简易型脱硫工艺技术和设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湿法脱硫工艺,以满足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的需要;适当发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喷雾干燥脱硫、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脱硫、电子束脱硫等工艺,以适应中小机组和老机组的烟气脱硫。

(2)烟尘治理。抑制常规电除尘器的发展,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比电阻烟尘和含有腐蚀性气体等的适应领域;发展配套的监测仪器和装备;改进型材规格和品种,降低主体重量;完善计算机选型技术,开发脉冲供电、微机控制、可变电压供电装置等。重点开发特殊环境使用的电除尘器,适当发展用于各种炉窑的中小型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应提高配套机电产品及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每小时处理风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耐温250℃以上、寿命3年以上的袋式除尘器。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的旋风除尘器,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即组合式除尘器。

(3)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根据汽车工业污染控制目标,以轿车和轻型车为控制重点;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等技术;柴油机推广增压中冷、柴油机共轨等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4)有毒有害气体处理。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催化燃烧和碳纤维回收利用等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业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2.水污染防治领域

(1)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发展日处理能力20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等技术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研制开发适用于不同工况的低速多极离心鼓风机、潜水污水泵、氧化沟专用设备、新型曝气设备、污泥处理处置专用设备等。提高格栅、曝气、刮泥吸泥提升及脱水、污泥沼气发电等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水泵、风机、阀门及相关电器设备的工作和使用寿命。重点解决现有国产设备质量较差和品种不全问题。同时,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氧化沟和氧化塘处理清污机械、强化曝气技术和设备、污泥处理技术和设备。根据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加速发展日处理能力10万吨以下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

(2)工业废水处理。重点发展水处理单元技术和设备,提高专业化生产规模,形成标准化、系列化,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多功能组合式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用于发酵、医药、造纸、屠宰加工废水处理领域);表面处理废水、废液及有色金属采矿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废水深度处理、净化、消毒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含油废水处理、油田净化技术和设备;煤矿地下水及高浊度含盐废水处理技术和净化设备;膜处理、微滤净化技术和处理设备等。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

(1)城市垃圾处理处置。重点发展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成套设备,中小城镇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以及垃圾收集、分选、预处理技术和装备,形成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关键技术及设备有: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工程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填埋防渗衬层和覆盖材料、填埋专用机具、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制和完善大型垃圾堆肥和简易堆肥技术和成套设备,主要是低成本堆肥技术和装备、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和装备。适当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重点解决垃圾焚烧尾气的控制技术和设备。

(2)有毒有害废物处理。根据工业发达国家采用高温氧化法处理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成功经验,重点发展有毒有害废物密闭式贮运技术和设备、专用高温氧化焚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若干个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中心。

4.节水技术和设备

重点发展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主要有电力行业高浓度输灰工艺、干除灰、干排渣工艺技术和设备,纺织行业高效印染洗涤工艺、无水及节水型印染工艺技术和设备,石油化工行业炼化污水处理回用、油田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再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造纸行业制浆洗涤系统闭路循环工艺、白水(中水)回收利用工艺、碱回收等技术和设备,冶金行业干熄焦工艺、空气冷却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艺水、循环水及杂用水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及回收利用冷却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城市污水综合回用技术和设备,各种节水器具。研究开发海水、咸水综合利用和淡化工艺技术和设备,高效空冷工艺技术及无水生产工艺技术。

5.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

根据《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重点发展水土保持和防治荒漠化技术和装备,积极发展草原建设、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植树种草等方面的技术和装备。

6.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重点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替代物耗、能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大力发展冶金、化工、轻工、有色、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

7.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重点提高现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产品档次,提高设备可靠性、智能化和精密度,要将自动采样、数据采集处理、远程终端控制等高新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中。为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加快发展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便携式监测仪器,特别是废水、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系统,加快城市环境监测网和流域水质监测网建设。同时发展汽车尾气、噪声监测仪器仪表等。

8.环保材料和药剂

重点发展高性能的环保材料和药剂,主要有生物膜材料、微生物处理添加剂、耐高温、耐腐蚀除尘滤料、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新型杀菌剂、高性能吸隔声材料等。

9.资源综合利用

(1)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是提高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有色稀有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加快发展综合回收金、银、铁、稀土、铌、钒、钛等新工艺;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以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为重点,带动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硅藻土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加快尾矿生产建材产品及加工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产品技术,主要是燃煤矸石循环流化床及成套发电技术和装备,硬塑、半硬塑成型制砖技术和装备,全煤矸石生产空心砖技术和装备,煤矸石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水泥生料技术。在煤矿矿区建设一批煤矸石综合利用工程;发展粉煤灰分选技术和设备,加大粉煤灰用于高等级公路、水电大坝、商品混凝土中的比例,研究开发粉煤灰用于铁路建设的技术;加快发展利用化工、冶金、有色等工业废渣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大用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废渣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装备。加快造纸碱回收、酒精糟液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发展先进的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

(3)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重点发展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及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技术和设备,发展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电池等回收及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包括废物的收集、分选、清洗、破碎、打包、运输、回收等单体设备或组合设备。建设若干条报废汽车机械化集中拆解、废旧家电、废电脑回收处理生产线;若干个废橡胶、废轮胎制微细胶粉处理工程;若干条铅、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及废电池回收加工生产线。

10.环境服务

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和运行服务;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

四、对策与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进一步制定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继续颁布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目录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达到合理程度,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调整到适当的水平,以满足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制定和实施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市场的有关政策措施。

(二)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环保科技开发,科技计划中要积极安排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并确保环保技术开发的投入达到一定比例。加强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加快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快环保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环保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加快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建立有利于国产化的管理体系、资金支持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体的国产化运行机制。将环保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作为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国产化示范工程,并给予财政资金补助。依托示范工程,形成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提高工程总承包和设备成套化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先导作用。

(三)加强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下决心治理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分割市场、阻碍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依据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环保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要依法保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主要环保产品标准,包括制定部分重点环境工程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

建立规范的环保产品认证制度,按照企业自愿、国家统一管理和第三方认证的原则开展规范的认证工作。

(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股份制或股票上市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投资环保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应当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和依法监督下,由企业、市场动作来实现。在已建立收费机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际通行的BOT项目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建设和运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尽快建立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将污染治理设施从企业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成本核算,由专业化的污染治理公司承包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企业和污染治理公司根据合同关系承担相关的经济和环保责任。

(五)加强领导,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环保产业涉及面广,需要各地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各地经贸委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要在国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地区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各自优势,突出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存量,避免一哄而起,防止重复建设。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义乌市商贸发展十五规划

为加强对我市商贸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明确商贸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促进全市商贸业的繁荣发展,加快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根据《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特制定《义乌市商贸业发展“十五”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为全市商品流通行业、商品交易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同时兼顾市外分市场或连锁市场)。

一、发展背景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商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到200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个,成交额达214.5867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192.99亿元,连续10年位居全国各大市场之首;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58509户,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及社会服务业的有48531户,从业人员7.38万余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7.2亿元,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33亿元;全社会出口交货值28亿元,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36亿美元。商贸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二)我市商贸业自身发展特点决定了今后仍将有强盛的生命力。市场高度发达是我市商贸业的首要特征,从自身发展情况看,以市场为龙头的商贸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从小商品价廉物美的特性看,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市场和广大的农村市场对价廉物美的市场商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非洲、拉美、东欧、独联体各国和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对义乌市场商品也有较大的需求。二是我市“轻、孝集、加”的经济格局对商品交易市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商品交易市场不失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一条快捷方便、市场营销成本最低的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我市在全国各地活跃着一支近10万余人的市场营销大军,是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灵魂。四是我市商品交易市场机制发育比较完善,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适应性和应变性强,容易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五是依托中国小商品城在全国知名度,凭借我市客流量大、暂住人口不断增加的有利条件,以及向50万人口大城市方向迈进,决定了商品零售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极易形成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购物中心城市的地位。

(三)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趋好,为我市商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将继续扩大。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向逐步完善、提前实现小康向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商贸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需求的增长为我市商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四)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对我市商贸业发展既是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国对我国的各种贸易壁垒将逐步被取消,为我市市尝经营者及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市商品交易市场主要以经营服装、工艺饰品、日用百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正好与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以重化工和信息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互补,为我市市场拓展国际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新的流通业态、新型的营销方式不断涌入和兴起,更多的跨国连锁零售集团将抢滩中国各大中城市,并向农村城镇延伸,各种商业形态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五)全球信息化浪潮带来经营、管理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将对商贸业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使消费者、商家足不出户就能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佳供应商,在全球市场上购买或销售产品,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创造了全新的服务方式,这将对传统商品交易方式与消费中介功能作用的发挥造成巨大冲击。

(六)我市商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市场的诸多先发优势逐步减弱。二是商贸业体系不够完善,布局不尽合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育不够,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对滞后。三是各地市场广泛兴起,在区际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市内不少商品交易市场中的经营人才和资金外流,部分生产基地和市场向省外移位,使我市市场的“先发效应”逐步丧失。四是交易方式传统、营销方式单一,基本上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上市商品以中低档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五是商贸业主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交易行为不规范,假冒商品问题仍相当突出。

二、发展战略

(一)今后我市商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商贸业“二次创业”,实施商贸业提升战略,在商贸业结构、功能、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提高全市商贸业整体素质,增强抗风险能力、应变力和竞争力,基本实现义乌商贸业基础设施、流通业态、交易方式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为确保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大城市和现代化商贸名城构筑坚实的基矗

(二)今后我市商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调整、提高、创新、发展”的方针,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对全国同类市场具有控制力的全国性的龙头市场和区域性的骨干市场,培育和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省外分市尝边贸市尝国外市场以及开放型的出口市场,形成依托全国、辐射全球、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科学规划市内零售业网络布局,培育一批标准高、功能新、知名度大的商场,逐步形成义乌在一定范围内的购物、旅游、观光、休闲中心城市地位。

——商贸业持续繁荣发展。到~年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个数基本保持现有水平,市场年成交额达320亿元,比2000年底增长39.5%,其中,中国小商品城年成交额达280亿元,比2000年增长45.1%,五年年均递增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9亿元,五年年均递增8.5%,全社会出口交货值50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4.5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底增长138.1%和597.7%,五年年均递增18.9%和47.5%。

——商贸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到~年底,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到6个,比2000年底增加1个,年成交额超十亿元市场达到2个,比2000年底增加1个,年销售额达到亿元的商品零售商场达到3个,商贸业体系更为完善发达。

——商贸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引进新型流通业态,交易手段逐步现代化,营销方式更趋多样化,交易行为和监督管理日益规范化。到~年底,商品交易市场物业管理机构要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赐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各类商品市场和大型商场都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主页,发布信息、开展网上交易。商贸业从业人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商贸业的贡献进一步突出。全市商贸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底的43.1%上升到48.1%,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底的24.9%上升到30%。

三、发展导向

(一)市场发展导向

1、中国小商品城

(1)加快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强化产业支撑。紧紧围绕小商品市场,继续发展市场需要的、以劳动密集型日用工业品为主的小商品加工业,形成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达到以商促工、以工强商、工商联动的目的。引导经营大户与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经营,将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引导市场主办者从场地经营向资本经营发展,拓展资本运作方式,提高市场资源的集约程度。鼓励市场组建科技开发中心,通过产品的深加工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上市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带动义乌本地产业的升级。重点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支柱产业。

(2)提高市场国际化程度,拓展市场空间。在成立海关机构的基础上争取建立直通关,努力创造外贸出口发展的宽松环境,吸引更多外贸客商来义乌发展。引导、鼓励个私企业主,走出国门,闯荡国际市场,大力推进义乌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权,加快出口交货值的增长,致力培育义乌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有计划、有规范地输出义乌市场,在国内外创办分市场,同时加强分市场管理,办一个成一个,并逐步推动品位的提升。大力推进入的现代化,通过培训、教育,努力提高企业主和经营户的整体素质,增强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3)规模扩张与品位提升并举,优化市场经营环境,加快市场现代化建设。一是按照市场组织形态专业化发展趋势,通过建设新专业市场和改造老市场,调整现有市场布局,促进优势行业发展成专业市常在建设新专业市场上,把福田市场建设成为一个高标准、高档次、功能全的现代化商贸名城的标志性工程和全国专业市场的示范区,并集市尝仓储、运输、信息、管理为一体,形成专业市场群。在老市场改造上,要突出主题、突出专业,明确各专业市场商品布局及功能的定位。同时,要加强市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运输、金融、通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二是划行归市,借布局大调整之机,对在各市场有重复交叉设置的行业,该并的并,该撤的撤,增强市场的集聚效应。三是在强化原有集散功能的同时,继续发展市场的商品展示、配送、信息服务功能,建成小商品展示中心,办大办好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各类专业展会,加快市场信息化进程,做大“中华商埠”信息平台,为市场经营户利用现代化交易手段提供方便。

(4)提高商品的质量、档次,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名优商品进场营销,提高市场内名优商品的比重。组织市场内外经营同一类商品的分散、单一的经营户和企业统一开拓市场,以统一的质量标准组织商品,并统一注册服务商标。鼓励有实力的经营大户注册经营服务性商标,开发国内外名牌商品。大力发展会展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义乌、义乌市尝义乌商品,提高义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农副产品市场

(1)农贸城

①市场与基地联动发展,走好“市场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强化市场支撑,扩大市场腹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②农副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交易方式配套发展。建立农副产品信息网络,为经营者和基地管理者提供农副产品结构、行情变化、竞争状况、市场容量、品质要求等信息服务。大胆探索现代交易方式,鼓励和支持市场试行农副产品拍卖、代理、配送等国际通行的交易方式,引导农贸城向超市化方向发展。

③向精品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市场经营户和本地农民注册农副产品商标,争创驰名商标。鼓励市场经营户和企业按品质、档次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整理,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质检、检疫的力度,引导市场内农副产品向名特优发展,向有机、绿色、无公害、环保型发展。

④拓宽农贸城经营领域,扩大规模,强化行业集聚。规划建设动物市场,对动物市场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节约成本投入,避免重复建设。

(2)城区菜市尝农村集贸市场

①城区菜市常城区菜市场的培育建设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以分类配套、超前设计、积极建设为原则,实行新建与改造并举的措施,建成一批高标准的农副产品零售市常一是建设新市场,按照500—800米服务半径设置一菜市场的布局,做好规划建设工作,做到城市发展到哪里就把菜市场建到哪里,新建市场必须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一步到位。二是改造旧市场,对新马路、工人路、桥东、开发区等菜市场实施改造或拆除后重建,提高市场的品位。

②农村

集贸市常农村集贸市场的培育建设要坚持布局合理,有利于当地人民生活、提高城镇品位、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相衔接的原则,高标准、高档次地新扩建卫星镇集贸市常加快其他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在保证农村集贸市场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发挥市场的社会效益,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3、生产资料市场

(1)发展壮大义乌市生产资料批发市常一是浙中木材市场,在龙回村规划建设占地600—800亩的新市场,把现有浙中木材市场整体搬迁入新市场内,拓宽经营领域,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提高浙中木材市场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二是物资市场,要吸引国内外精品、名品在市场落户,不断增强市场辐射力,提高市场的知名度,为今后市场搬迁打好基矗

(2)探索生产资料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多种销售方式。发展直达供货,推行中远期合约交易、国内外厂商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引导生产资料批发经营者进入网上交易。

4、规划、培育、发展一批新兴的商品专业市场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行业的发展壮大和人口的增多,在十五期间要规划、培育一批新兴的专业市常

(1)小商品原辅材料市场

根据义乌的实际,条件成熟一个先培育一个,再实行扩张和发展。在“十五”时期,要以培育袜子原辅材料市场为切入口,确定一个培育市场,经过几年培育和壮大,再实施扩张。在福田市场园区内规划预留用地,待原辅材料市场壮大后搬入福田市场园区。

(2)家具市场

搬迁现有家具市场,在龙回村浙中木材市场边规划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家具市场,将家具行业划行归市;扶持家具行业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我市家具行业的发展;加强家具行业的外向力,提高义乌家具的出口量。

(3)模具市场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模具业的现状及其特点,科学地选择相应地段先进行培育,然后视情况建成一个档次较高的模具市常

(4)汽车、摩托车市场

根据实际需要,在合理选址基础上,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汽车、摩托车市场的培育建设工作。

(二)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导向

1、抓好零售商业网络的规划布局。在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商业零售业网络的布局,根据城市各个区位中心,规划安排重点商业零售网点。要在市民广尝体育中心、开发区、福田市场园区等城区区位中心规划预留大型商场用地。按规模大、功能新、内部布局合理、品位高的要求,在市民广场边,建成百货大楼。也可以通过招商手段引进国内外商贸业主来义乌投资兴建大型商场,形成几个城市标志性建筑,提高城市品位,吸引各地消费者来义乌观光、旅游、购物,在浙江中西部形成观光、旅游、购物中心城市的地位。

2、创建特色名街。汇集全国乃至国际精品、名品,共建一批独具商城特色的精品商业街,形成购物、休闲的新亮点。

3、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规范发展代理制、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新业态。发展超市型流通方式,建立几个大型专业超市和一批专业超市。在超市内,科学合理地布局商品陈列,方便群众购物。

4、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不断提高零售商业的服务质量,抓奸商品的售后服务。逐步建立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高的广告信息传播和市场营销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商贸建设工作,把促进商贸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继续坚持“政府领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的运作体制,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对商贸业的培育、扶持、引导和组织协调。

(二)加强对商贸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适当控制增量,调整优化存量。要根据本地商贸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地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将商贸业发展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对现有商贸业进行调整重组,优化结构,搬迁和重组布局不合理、不符合环保要求、不符合交通和消防安全的市场和商业网点。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商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资金发展商贸业,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二是重点市场商场实行“一场一策”,进行重点扶持。并在建设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税费、信贷、自营进出口权的取得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三是规范收费制度,坚决制止乱收费,努力降低经营户的经营成本。四是要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外地经营大户和经营人才解决子女人学(托)、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确保外来经营者和经营人才在我市安心经营、工作。

(四)加快信息化进程。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面向广大客商、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产品、信息服务。一是尽量做大“中华商埠”信息平台。二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金融、财税等部门的信息化,为发展现代化商业流通业态提供方便,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下坚实基矗

(五)着力提高商贸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引导其守法经营、文明经商、优质服务,自觉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引导经营者扩大规模,逐步从个体工商户向公司发展,规范内部管理,树立良好信誉,提高经营运行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深人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和文明商店创建活动,提高市场和商店的整体品位。

(六)改进管理模式,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依法治理商贸业,对商贸业的法律地位、主办主体、交易行业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商贸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建立经营不良行为登记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及时查处制售假冒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

第五篇:福建省房地产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加快住房补贴发放工作,2001年底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房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2002年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取得了成效:预计到2002年底,全省可向10万多个职工发放住房补贴9.5亿元。其中有400多个企业实施了住房补贴,向1万多个职工发放补贴1.5亿元。目前,三明市区已基本完成住房补贴工作,漳州市区行政事业单位已完成住房补贴工作85%,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工作约完成60%。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稳定的住房补贴资金来源渠道,主要立足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的转化,要求财政状况较好的市县,应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住房补贴。

2、对公有住房出售收入进行清理,回收被挤占挪用的售房款和单位建房及开发项目贷款,落实可用于发放住房补贴的资金。

3、加快发放购房职工的住房补贴步伐,提高职工购房能力。要求应该发放住房补贴而未实施的市县应全面启动。

4、简化住房补贴发放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从提出申请到兑现住房补贴不超过30日。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撤并及健全监督体系的落实情况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撤并情况:

全省设区城市均已基本完成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工作的冻结、清理、审计三个环节工作,除福州市外,八个设区市已组建了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经审批。福州市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名单,待市政府审批,实施方案也已报省政府。漳州市和宁德市已设立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厦门、漳州、泉州、宁德等城市已推荐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

健全住房公积金监督体系方面落实情况:

1、今年五月,省委编办批准在省建设厅房管处加挂省住房公积金监管处的牌子,同时增加二名处级领导职数。

2、省建设厅出台了《关于规范发展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工作的通知》。同时正草拟住房公积金行政监管办法。

3、与省建行合作,开发全省统一的住房公积金业务处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完成软件编码。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测试和推广使用工作,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4、按照建设部统一部署,已着手建立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制定了工作方案,拟于明年下半年全面实现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联网。

(三)廉租房建设方面

我省实施廉租房建设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两市,其他城市仅是以腾退旧公房解决部分住房特困户。

2002年,福州市已投资2500万元,建造了444套16000平方米廉租房。目前已安排入住202户,福州市计划明年再投资2250万元,再建400套15000平方米廉租房,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为避免贫民集聚带来社会问题的弊端,现已采取相对分散建造的办法,今后还将房改中腾退出来的、剩余的、符合廉租房的条件住宅,也纳廉租房房源的范畴。对廉租房建设资金问题。一是公共财政预算划拨一部分;二是土地拍卖收益抽出一部分;三是直管公房拆迁出让产权回收补偿金中划出一部分。

厦门市1995年至1999年,市委、市政府把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做为为民办实事的十大项目之一,每年都拿出一二百套“双困房”予以解决。2002年根据《厦门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规定》,制定了《厦门市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和《厦门市廉租住房分配办法的补充规定》。同时出台《厦门市旧公有住房与政府新购建住房置换办法》,2000年由市财政出资2500万元购买250套住房,作为廉租住房。并且成功置换121套旧公有住房做为廉租住房房源建筑面积9956.01平方米,共支付购房款1642.75万元。

(四)、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以及已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

今年1-10月,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增幅比1-9月增加4.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5%;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588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5.6%;新开工商品房屋1098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1.2%;竣工商品房屋588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8.7%。销售商品房49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全省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为268万平方米,比上年底减少14万平方米。全省房屋买卖成交面积1403万平方米,买卖金额2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6%、20.1%;

预计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3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5.8%。今年我省房地产市场运行主要特征: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继续上升,与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增幅比例协调。1-10月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1%,两者比例相近,表明商品房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2、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继续回升。1-10月新开工面积增幅为11.2%,在1-9月上升1.5个百分点,表明开发商受商品房销售面积不断增长的影响,对市场前景仍然看好,新开工项目不断增加。3、商品房销售市场保持活跃态势。1-10月房地产开发销售商品房49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中,个人购买比重占93.6%。

从总体上看,今年我省房地产市场全年将呈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进入下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增长加速,扭转了上半年因部分城市增长下降造成的增速减缓趋势。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基本合理,房屋交易平稳增长,存量住宅交易较为活跃。我省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加快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二是今年开展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后,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已有明显好转,促进了开发投资和消费;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商品房的需求量扩大,带动了投资增长;四是居民住房观念的逐步转变,以及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和银行按揭贷款业务大量开展和额度的提高,增强了居民购房的支付能力;五是住宅小区环境和品位的不断完善提高,吸引居民住房消费。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措施:一是转发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2]217号),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补充意见,要求各地加强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引导企业理性经营,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对商业用房、写字楼供大于求的城市或局部地段,限制新建该类项目;合理制定经营性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逐步实现按计划供地;认真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快住房补贴发放进度。二是不定期公布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适时向社会公布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分析报告,使开发商了解房地产市场动态,更有针对性实施开发。

搞活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去年十月,福建省政府为进一步激活房地产市场,刺激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连续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房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通知》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镇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四个文件。这四个文件分别提出全面开放住房二级市场,调整住房二级市场交易收益分配政策,让利于民,简化房改房上市条件,加大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力度;明确要求建立稳定的住房补贴资金来源渠道,简化住房补贴发放程序,加快发放职工住房补贴;进一步强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执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闽政[1998]38号),把土地行政划拨、税费减免、成本及利润控制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实施范围,制定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和廉租住房建设分配管理办法;健全房屋租赁管理体制,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房屋租赁管理工作,公安、工商、税务、计生等部门积极配合,完善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和《房屋租赁证》制度,建立商品房屋租赁指导租金制度。今年六月以来,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的补充通知》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剩余公有住房的处理意见》,对进一步盘活存量住房,筹集住房补贴资金和廉租住房房源,以及房改房上市收益分配、高级住宅范围界定、购房契税征收税率等作出相应规定。

省政府这一系列文件出台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住房二级市场发展,福州等地举办了房地产展销会和二手房促销会,房地产二级市场的消费不断升温,消费额持续扩大,住房补贴工作进度加快。通过一年来对省政府文件的宣传与贯彻实施,省政府文件对促进居民住房消费,活跃我省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出来,1-10月全省住房二级市场交易面积469万平方米,交易金额4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3%、98.4%。其中,房改房上市交易活跃,成交面积83.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7.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4%和125.6%。房地产市场成为市民关注的一个热点,房地产二级市场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五)房地产市场整规情况

建设部等国家七部委《关于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下发后,省政府对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高度重视,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小晶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继全国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后,我省紧接着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省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国家七部委《通知》下发后,我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对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各地也都积极利用当地报刊、电视台等媒体扩大宣传,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投诉信箱,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了舆论氛围。

为确保整顿和规范工作顺利进行,成立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联席会议。负责全省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各市、县也相继成立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各地方政府都制定出台了本地区的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实施方案,对整规的重点、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及步骤进行了明确的部署和安排。

从6月份开始,整顿和规范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企业自查、设区市抽查和全省执法检查。在整个工作中采取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做法,将各项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确保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的扎实展开。

1、省直各相关部门根据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工作要求,共编印了整顿和规范工作简报15期,及时进行上传下达,共接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75件,办结8件,批转到各市67件,并进行了有效督办。省建设厅从八月份开始举办培训班,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分期进行培训,目前已办培训班9期,培训人员近3000人,在建设信息网上公布了企业信用档案,接受群众监督;

2、扎实开展自查、抽查和整改工作。全省开展自查自纠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以及中介评估机构共计2270家,企业的自查率均达到100%,南平、三明、漳州还组织了对各县、市的指导和督查,开展了抽查工作,抽查面都比较广,全省共抽查了46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和评估机构,各地抽查率均在20%以上,抽查的质量和效果比较好。莆田市结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事件,举一反三,对全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地毯式抽查;龙岩市各县(市、区)抽查面达100%,中心城市抽查面达37%;福清市对辖区内的50家房地产企业抽查了48家。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各地共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314份,已完成整改201份;对各类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各地共办结213件。其中,福州、莆田、宁德市共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14起、罚款159.5万元,收回拖欠的土地出让金6272万元;龙岩对违规企业和项目立案6起,发出处罚通知书6件,降级1家;南平市检查中发现了26起违法违规行为,均进行了有效查处。

3、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执法大检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全省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执行情况检查及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的通知》,组成了四个联合检查组分赴全省各市、县开展执法检查。共抽查了3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41个开发项目、27家物业管理企业、25家房地产中介评估机构。责令有关房地产企业限期整改,并要求当地督办,并要求当地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核实取证和依法处罚,共计发出了48份责令整改通知书和督促整改通知书。检查期间,共收到群众举报电话和投诉计235起,接待了部分上访群众。

通过这次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我省的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逐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不规范的局面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扭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开发单位依法办事的意识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行为日趋规范,房地产开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前几年相比,开发建设单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依法经营的意识增强了,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都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立项、规划、建设和销售等手续,检查中发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不按基建程序办理有关手续、严重违反规定开发建设的行为大大减少。二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有效整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自查自纠阶段发现项目建设违反程序的,基本上都能及时自行纠正,补办了有关手续。全省各地自查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已完成整改201份;各类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已办结213件。对部分违法行为需进行处罚的,均已责成所在设区市整规办依法处罚。三是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土地使用权招投标、建设工程招投标、商品房预售许可发放等方面都实施了制度化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在审批过程都实行规范操作,简化了办事程序,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同时通过检查发现行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各地也积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如莆田市制订《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房地产市场行为的通知》,厦门市土房局出台了《厦门市商品房销售市场规范》,三明市出台了《关于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禁止违规销售架空层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品房合同备案管理的通知》等。

(六)物业管理基本情况

1、加快立法步伐。正在抓紧进行《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的起草、论证工作,拟于近期报省政府。与省财政厅联合起草了《福建省物业管理维修基金(商品房部分)管理办法》。

2、进一步推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扩大物业管理的覆盖面。目前我省新建住宅小区和高层建筑基本实行物业管理;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企业自建自管房逐步推行物业管理,覆盖面将近达到60%。物业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有12个小区被建设部或者说建设厅评为“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大厦)”。经考评有9个物业管理项目列入“省级城市物业管理示范项目”。

(七)有关法规的落实情况

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出台后,为了做好实施衔接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省政府颁发《福建省城市房屋拆迁货币补偿暂行办法》和关于城市房屋拆迁搬迁补助费和临时安置补助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省人大也于9月29日颁布《福建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省建设厅也已制定颁

下载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房地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汇总5篇范文

    北京市房地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汇总 营业税优惠及操作流程:一、单位按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出售住房,系指执行国家房改办法的单位,以所出售住房所在地政府房改管理机关制定的房改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新闻日期:2001-10-10 浏览次数:967国经贸资源〔2001〕1020号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

    北京市“十五”时期人才规划实施情况回顾和总结

    学知网(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程与服务。 北京市“十五”时期人才规划实施情况回顾和总结 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人事部门以邓小......

    花都房地产业发展态势

    花都房地产业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初,据我的观察和有关资料分析,花都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是房地产,其发展规模甚至有超越番禺的趋势。(一)花都房地产业需求量表1:2010年1-1月......

    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霍仲英朱 江 〔内容摘要〕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

    宜都市房地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谈陆城住宅市场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住房分配制度由福利性分房向货币化、商品化转变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宜都市房地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房地产业......

    十五科技规划

    科技与教育发展“十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前言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煤炭工业“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