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时间:2019-05-13 04:3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第一篇: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全市社会科学研究,使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市委六届八次全委会通过的《攀枝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和全国社科研究“十五”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特制订《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机遇,紧密结合攀枝花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理论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攀枝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有攀枝花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拓展社科研究领域,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事业,促进攀枝花的两个文明建设。

“十五”期间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攀枝花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一步团结和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调动和发挥大专院校、党校、科研部门、大企业和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围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研究,加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律;在社科理论研究队伍上加大培养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学有专长、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社科研究队伍;在社科研究成果质量方面进一步提高,力争上台阶、出精品,提高我市社科研究的整体水平;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上下功夫,增强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应用性和指导性,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科学研究总的方向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攀枝花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在突出经济学科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研究,增强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攀枝花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指南

科 社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3、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4、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党 建

5、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6、攀枝花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的调查与思考

经 济

7、西部大开发与攀枝花发展对策研究

8、攀枝花工业布局及发展方向研究

9、攀枝花市农业结构调整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10、发展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研究

12、攀枝花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13、川滇五市、地、州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4、攀枝花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15、攀西安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16、攀枝花市场体系培育研究

17、发展攀枝花现代服务业研究

18、攀枝花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19、攀枝花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研究

20、深化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21、加入WTO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教 育

22、攀枝花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23、攀枝花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研究

文 化

24、攀枝花市文化发展研究

综 合25、攀枝花城市定位及发展方向研究

26、攀枝花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28、攀枝花市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29、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对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十五”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

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正确与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重视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各级党政组织要从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积极支持和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全市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要坚持把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攀枝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践上有所作为,在理论上有创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改进和加强重点课题管理,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为使“十五”社科规划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保证课题的完成时间,更好地、及时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全国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严格申报、评审立项、鉴定验收制度,并注意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成果完成质量高、对策应用性强、影响大、按时完成的成果,在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或奖励。对不能按时完成或质量差的成果,课题承担人第二年不能申报其它项目。对攀枝花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研究成果给予重奖。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研究水平。

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关键在人才。要努力提高社科专、兼职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信念坚定、思想敏锐、基础扎实、学风优良、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的专、兼职理论队伍。大力培养中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充分发挥老专家、学者的作用,努力提高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各级党校、科研单位、社科学会和大企业人才聚集的科研优势,力争在“十五”期间多出一批层次较高的成果。在巩固发挥我市科社、党建、教育等较好学科的同时,特别注意加强经济学科建设,大力培养经济科学的研究人才,培养各学科带头人。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人才选拔培养、推荐有杰出贡献的专家等方面和自然科学一视同仁。对有突出贡献的“社科之星”加强宣传,在全市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增加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保证社科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经费给予保障。市财政要在“九五”课题经费的基础上,增加对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安排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经费,更好地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对确有学术价值的专著给予适当出版补贴,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增加对全市性社科理论刊物《攀枝花社会科学》的投入,逐步向公开发行刊物过渡;改善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条件,保证社会科学研究资料、设备的必要开支,确保社会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

(五)充分发挥市社科联及各社科学会作用,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环境。市社科联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全市社科学会、研究会、协会联合组成的学术性团体,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市社科联与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市社科联承担着全市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组织开展学术研究、社科普及、学术交流、社科评奖、学会管理等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市社科联及学会的自身建设,充实配齐市社科联专职人员,发挥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作用,发挥市社科联及各社科学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学科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学

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开展社科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活动,鼓励单位和个人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大社会科学的宣传力度,为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环境。

中共攀枝花市委办公厅

2001年6月6日

第二篇:十五科技规划

科技与教育发展“十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前言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这场新的国际较量中,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开始步入新阶段。“十五”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按照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确定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部署和重点任务,指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是规范政府科技工作和指导全社会科技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组织实施“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形势与现状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九五”期间,我国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九五”期间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我国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秦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9年,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达53.1万人年,其中企业占31.3%;全国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67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全国的48.3%;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097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推进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入WTO以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和若干突破性技术的出现,将为我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国际政治和军事局势错综复杂,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国防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特别是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因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设施落后,仍然制约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技术瓶颈”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抓住科技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确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一)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

“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

遵照“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十五”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国家目标。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确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考虑近、中、远期目标,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发展。

3、实现技术跨越。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科技领域,精心组织,加强产学研联合,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4、强化自主创新。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性创新,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加强军民结合。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寓军于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7、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区域科技合作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发展目标

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

1、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在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一批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工业、服务业主要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九十年代中期水平,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有所突破。集中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以及我国具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2005年,力争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前沿,取得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科研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3、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减灾防灾、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4、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5、科技人才不断满足发展需求。培养和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际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能够解决重大系统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和一大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创新人才。到2005年,全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全时人数达到90万人年。

6、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若干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学工程,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科研基地,明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

三、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核心任务,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一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大力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力争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

根据上述部署,“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根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迫切需求,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推进技术升级,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把农业科技放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水平,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升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点,加强应用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提高成套设备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水平;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

重点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与转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信息化、农药创制、高效畜牧业、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项目。加强适用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基地。

——基础工业

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CAD、CAM、CIMS等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农业机械和工程建设机械、汽车综合制造技术及产品、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及专用设备、精密测量测试技术及仪器仪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示范等重大项目,开展大型水电机组、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大型采掘等重大装备研制,以国际产业调整为契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提供支撑。

能源工业。围绕煤炭清洁利用、天然气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进行开发并推进产业化,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重点实施洁净煤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技术、先进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全国电力联网技术、“西气东输”相关技术、节能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核燃料循环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

交通运输业。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围绕提高运输能力、效率和安全,进行技术开发并推进产业化。重点实施智能交通系统、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及运输装卸成套设备、大型及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技术、电动汽车、高速轮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等重大项目,继续实施清洁汽车与清洁能源行动。

材料工业。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组织攻关,研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关键器件。重点实施高精度薄板生产技术、高效节能短流程工艺技术、镁合金应用与开发、稀土应用、军工配套新材料、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重大项目。

轻纺工业。以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实施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高仿真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高效低污染造纸技术等重大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推进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攻克高速宽带网、大型应用软件、金融信息化、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与应用、电子商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关键技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和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拓展新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输、农业、建材等领域的应用。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创业园、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扶持,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区域农业现代化研究与示范,建立若干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促进社会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围绕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选准切入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抓好试点示范工程。针对我国资源缺乏的状况,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加快研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和设备;针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普遍恶化的现状,加强环保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环保设备的工程化、成套化研究开发,建立一批环保技术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攻克中医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带动医药及相关产业发展;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根据当前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健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加强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水资源。重点开展水资源综合配置与调控模式,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及装备,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水资源评价及承载力,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示范。

医药卫生。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疾病防治、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新型疫苗和药物、生物反应器、人工组织器官工程等重大项目。

环境保护。重点攻克城市污染预防与治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荒漠化控制与治理、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提高我国环保科技产业水平。

矿产资源。重点实施国家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大型油气田等勘探、评价及开发技术等重大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社会事业。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发展和完善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等监测与减灾系统技术,以及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和环境以及危险性特种设备的安全监控技术;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技术研究开发,开展对WTO/TBT规则、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提高质量技术监督水平;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系统配套技术研究,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加强重大刑事犯罪活动防范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技术和中国文化探源研究;加快有关社会公共数据库、动植物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3、提高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依照科教先行的思路,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技行动”。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科技潜力;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重点实施节水、沙产业、林草产业、特色产业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科技人才培训等示范工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区域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东西部技术对接信息网,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等科技要素向西部地区的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二)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结合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技术成果,力争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

——信息技术

围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具有强大计算功能、推理功能、图象处理和自适应联网通信功能的新型计算机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系统软件的核心技术和新型操作系统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环境技术,新一代信息网所需要的网路与交换技术,全光通信系统技术,宽带个人通信系统技术等。研究开发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处理技术,构建我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攻克信息保护、隐患发现、安全反应等关键技术。集中开发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等。力争到2010年在所选重点方向上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技术

围绕基因操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重点研究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结构和功能,分子设计和药物筛选技术,生物芯片,分子遗传标记育种技术,微生物重组技术,农用生物制剂,控释专用复肥,精确农业技术等。集中解决农业、医药等领域中重大问题,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增加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紧迫问题,提高和改善人民的营养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

——新材料技术

围绕光电子材料及器件技术、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光电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及加工等先进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电磁波屏蔽及吸收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新型膜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保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轻质高强高韧高温耐蚀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及高分子合金、生态建筑材料,集中开发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及相关技术等。为支撑国家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提供配套关键新材料,提高我国材料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能力。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围绕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重点研究在全球化敏捷制造环境下的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攻克面向先进制造的基于机器人的制造单元及系统、特种机器人以及微机电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克主导我国21世纪初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跨越发展做贡献。

——能源技术

围绕后续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后续能源技术,煤直接液化技术和非动力用气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集中开发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及装备、核能快中子试验堆等。为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和改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提供技术支撑,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局面。

——资源环境技术

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监测技术、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海洋立体探测技术、陆坡深水(200~2000米)盆地油气、边际油田、天然气水合物及深海油气技术,海洋生物天然化合物的筛选、鉴定,活性物质的提取、生产和活性保护技术,自动化海洋观测仪器和平台技术,合成孔径声纳成像技术,超视距海洋动力和环境污染监测及预警技术,环境生物应用、受污染或退化环境修复和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形成我国环保和海洋高技术创新体系,使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海洋技术达到九十年代国际水平。

——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技术、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应用网络技术和大中型运输飞机系统技术;积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重点的深空探测和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空间站关键技术研究,保持和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航天技术优势,提高我国探索和利用空间资源的技术能力,加速提升我国航空关键技术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平台。

2、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十五”期间,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集中力量支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重点领域的前沿性、交叉性研究和积累;创造一个自由思考、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环境,鼓励科学家进行探索性研究。不断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使我国进入世界科学中等强国行列,基本能够自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

——重大科学问题

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前沿领域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

农业领域。重点开展农用动植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植物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与有效利用、作物水分养分利用和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的生物学基础、农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重建、食物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能源领域。重点开展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煤炭污染防治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转化利用的新方法、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及其能源系统、高效安全利用核能的新原理、新方法。

信息领域。重点开展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系统软件、大规模高速网络与信息安全、基于综合信息的人机交互、微光机电器件及其系统集成与算法、量子信息、光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材料领域。重点开展材料的先进合成、制备、加工新理论与新方法,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设计理论及结构、性能控制,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寿命行为周期评价等研究。

资源环境领域。重点开展大型矿产资源的评价、寻找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我国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调控机理,近海海洋系统生态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有效利用,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人类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预测理论等研究。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重要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防治基础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人类生殖、发育与衰老等生命活动的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基础研究,胚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要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脑功能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

——学科建设

遵循基础研究规律,根据国际科技发展总体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对处于国际前沿的、活跃的学科领域予以积极扶持,对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以进一步调整、完善学科结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又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基础研究学科体系。稳步推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

——探索性研究

鼓励科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探索未知世界,倡导发现新事实、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的活动,支持具备新思想、新方法以及可能产生新成果的基础理论研究;持续稳定地支持具有创新思想、掌握创新方法的优秀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三)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防建设的科技支撑

“十五”期间,在中央确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下,国防科技发展要紧密围绕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领土完整的战略目标,重点提高我国国防科技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取得技术制高点,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的总体技术水平,加速推动国防装备的更新换代。在武器装备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大基础性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新一代国防装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在民用前景的高新技术,初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研究开发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双向转移和互动发展,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形成。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十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初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解决科研领域内的部门所有和单位分割等问题,加强科技创新机构建设,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民用科技与国防科技的互动与合作,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坚持集成创新,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与交流,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

“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相互连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在全部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部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实现企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抓紧建立并落实以社会保障、税收优惠和非营利组织建设为核心的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按照分类改革原则,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的改革按照“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要求进行;主要侧重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部门属科研机构,按照国家关于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部署进行改革。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建立起新型科技体制,为初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继续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十五”期间,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促进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产学研联合的机制,推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把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抓好一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建设一批开放式的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继续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源作用。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形成一支精干、高水平的骨干科技人员队伍。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机构。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共管,在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一批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学研究基地。

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中国科学院调整和改革的步伐,形成80个左右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实力、充分地自我发展能力的国家研究所,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级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源泉,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思想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与源泉,努力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技术协会、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孵化器建设,提高孵化科技型小企业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能力;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政策框架。

——加强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科研基地和科研设施的联合共建,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基地作用的基础上,新建若干重大科学工程,重组和新建一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现代农业、生物、信息和环境资源等领域优选新建一批工程中心;提高科研仪器的国产化水平,促进科研仪器产业的发展,加强协作、资源共享,盘活科研仪器存量;研究建立基本量自然基准及量传体系,做好实验动物、化学试剂以及国家基础标准化工作;支持一批基本科学单位、参照物和术语的确立以及立典性工作,开展本底调查等长期积累性工作,建设一批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建设和维护国家基本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网站、国家数字化科技文献服务网站和国家重大科技进展信息库。

——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优先支持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我国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制定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统筹安排国家级的战略性国际合作项目;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的智力资源;扶持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选择地向海外开放国家级重大科技计划,支持国内研究机构与海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大力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促进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关键措施与支撑条件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继续实施国家各类优秀人才计划,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队伍。

(二)加大国家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继续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稳定增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加强对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投入,为我国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三)完善科技计划管理

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高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对国家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调整计划体系结构,改革计划管理方式,减少重复交叉,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完善科技计划实施的法规体系。

(四)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推动科技立法和加强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鼓励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树立科学家、技术专家崇高的社会形象,使科技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开放有关的国家实验室,接待青少年的参观与学习;建立优秀青少年与科学家各种沟通的渠道;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一批科普基地;鼓励科普创作、科普展教品研制和科技书刊的出版;鼓励各方面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宣传科学知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能源消费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会改变。随着加工转换和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炭可以成为高效、清洁利用的能源。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十五”时期是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要通过实施大集团、科教兴煤、洁净煤、综合经营四大战略,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一、“九五”发展状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煤炭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九五”期间,实施了科教兴煤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综采及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矿井及采煤工作面。国家安排煤炭企业技改投资50亿元,重点对矿井、选煤厂和劣质煤电厂等154个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2000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由每工1.8吨提高到2.5吨;采煤机械化程度由72%提高到75%。

2.煤炭行业综合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为调整结构和安置富余人员,煤炭行业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中20多个行业。2000年,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总额达到582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146亿元,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多种经营开始由人员安置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

3.煤炭工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煤炭工业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其中,煤层气开发利用外资近1亿美元,技术装备进口总额4.8亿美元。通过技贸结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采煤、掘进、洗选等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促进了我国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2000年煤炭出口比1995年增加了1倍左右,在世界煤炭贸易市场中的份额由6%提高到11%。

4.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煤炭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全面展开,94户原中央财政企业中,已有35户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其中5家公司在境内、境外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开始实施,到2000年底,已批准65个关闭破产项目,其中已实施11个,进入破产法律程序33个。债转股工作取得进展,确定了对62户国有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到2000年末,已实施39户,金额392亿元。

5.依法取缔非法开采和关闭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取得阶段性成果。1998年底,国务院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到2000年底,全国已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4.7万处、压产3.5亿吨,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小煤矿随意布点、越层越界、乱采滥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办矿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趋于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结构不合理。2000年,全国矿井平均每处产煤只有3万多吨。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年生产能力80万吨,是先进采煤国家的1/3左右。产量位居前4家的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9%,前8家为13%;119家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个企业年销售煤炭440万吨,市场占有率不到0.5%。没有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综合经营体系,经营效益受外部条件制约严重。

2.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占60%以上,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用人多、效率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破坏和浪费资源现象十分严重。

3.产品结构单一。2000年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5%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

4.煤矿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安全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事故隐患多,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差。部分地区煤矿,特别是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5.国有煤炭企业尚未摆脱困境。受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以及煤价下滑的影响,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整体亏损,煤款拖欠严重。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矿井采掘失调,生产接续紧张,拖欠职工工资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国有重点煤矿社会负担重。

6.资源枯竭矿区转产困难。长期以来,大部分煤炭企业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生产及职工生活,没有资金积累,资源枯竭煤矿自身难以退出或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移。绝大多数煤矿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且远离城市,富余人员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7.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进展缓慢。煤矿地表塌陷面积日益扩大,煤矸石堆积占地增加,部分矸石山自燃,矿区瓦斯排放量大,粉尘浓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

二、面临的形势和市场需求

(一)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煤炭需求展望

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通过兼并联合,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煤炭公司,通过合并或购买煤矿股份等方式,实现了跨国经营。主要石油跨国公司拥有煤矿股份,发展煤化工、煤路港航等综合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是拥有世界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的国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集中高效生产。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波兰200万吨,英国180万吨。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煤炭工业的面貌,发达国家在实现煤炭生产工艺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三是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受到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先后研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四是欧洲的主要产煤国家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采取关闭经济效益差的煤矿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措施,导致煤炭产量下降。

世界煤炭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1998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20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9%,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6%,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2.2%。在世界煤炭需求增长中,亚洲呈较强增长势头,大部分国家年均增长3.8%左右,北美年均增长2.1%,西欧和北欧煤炭需求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世界煤炭需求增长带动贸易量增加,未来5年,世界煤炭贸易量将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世界煤炭进口量最大的是亚洲,其次是欧洲。由于亚洲新建燃煤电厂用煤量增加和欧洲煤炭生产规模萎缩,两地区的煤炭进口量将有所增加。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机遇。一是与国际经济接轨,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二是我国具有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靠近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优势,特别是目前我国在亚洲煤炭贸易市场中仅占有20%的份额,煤炭出口增长潜力较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能源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进口量和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内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品关税下降,国外同类产品以价格、质量优势进入国内市场,进口量可能增加,将间接减少国内煤炭消费。我国外贸体制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注册制度,逐步对各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的放开经营,对我国现行的煤炭出口贸易管理体制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内发展环境和煤炭需求预测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煤炭需求量稳步上升。但随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趋缓,煤炭消费和生产格局将发生变化。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坑口火电站的建设,将带动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将进一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有利于煤炭开发布局重点向西部转移。三是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将推动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带动煤炭消费增长。四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三峡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改善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应状况,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增长速度放慢。

“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工业结构调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但增长速度趋缓。能源及煤炭需求趋势是: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增长速度加快,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全社会技术进步加快,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电力工业火力发电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煤炭需求持续增加;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生产稳步发展,但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消费量变化不大;居民生活用能向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电能等方面转变,用煤量将逐步减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测“十五”期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2000万吨左右。

三、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实施大集团战略,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参与国际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稳定国内市场,扩大煤炭出口。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施科教兴煤战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进大型煤矿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实施洁净煤战略,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加工转换,强化清洁利用,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完善有关法规和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装备水平,加强安全监察,实现安全生产。推进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煤炭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洁净煤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比重明显增加。煤炭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矿区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煤炭产量位居前8家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形成2~3个煤-电-路-港-航综合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

2.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煤矿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可靠性明显增强。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中型煤矿达到6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开始起步。大中型煤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

3.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50%以上,动力配煤量达到7000万吨左右,煤层气产量30亿~40亿立方米,水煤浆产量1000万吨左右,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煤炭出口8000万吨左右。

四、发展和结构调整重点

(一)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大集团战略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组建一批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煤炭企业改制。大型煤炭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中小煤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按照市场取向和规模经济的原则,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推动资产重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鼓励各类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按地域、煤种、运输通道和市场组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十五”末,形成1~2个煤炭年生产能力在1亿吨以上、5~6个5000万吨以上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3.按照产业关联度,培育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煤炭资源和市场分布特点,抓好煤矿、铁路、港口和水运等环节的衔接,着力培育和发展对全国煤炭供求平衡起关键作用和以煤炭出口为导向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煤-电-路-港-航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节费用,实现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和产需平衡,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加快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

紧紧围绕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提高效率、保障安全、节能降耗和防治污染。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矿井开发、煤炭加工、安全生产和信息管理等领域提高技术与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1.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25处、年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的在建矿井。同时,要按照西部地区煤电同步建设、“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调节全国供需平衡、东部地区稳定生产规模的煤炭开发布局原则,重点做好建设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煤田地质勘探,提高勘探程度,满足建井条件,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的接续型矿井,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

2.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储量、集中生产、简化工艺、减少环节、优化装备、科学管理等措施,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矿井生产、管理现代化。到2005年,建成140处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其原煤工效达到10吨以上。

3.改造小煤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方针,对依法开办的小煤矿进行改造,减少生产矿井数,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提高矿井回采率;制定和实施小煤矿生产强制性标准,促进安全生产。

4.改造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一是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二是完善高突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和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三是提高矿井防灭火和防尘技术与装备水平。四是用先进的救护设备装备矿山救护队伍,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5.改造和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准确性,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发展先进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矿井自动化生产水平。建设连接国家、省、处三级煤矿安全监察网络,建立专家灾害事故处理和救护会商远程视频系统。

(三)限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1.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停止建设以下四类煤矿。一是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地区年产15万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北京、河北、东北以及华东地区9万吨,西南和中南地区6万吨,开采极薄煤层及不稳定煤层3万吨;二是采用手工开采和穿洞式巷采等落后开采方法的煤矿;三是商品煤达不到国家环保法规要求的各类高硫煤矿;四是矿井回采率低于50%的煤矿。

2.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煤矿生产安全监察。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关闭非法开采、矿井回采率低、威胁大矿生产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严重的小煤矿。

3.加大关闭破产力度。按照国家煤矿关闭破产政策,对资源枯竭的国有煤矿依法关闭。对资源及开采条件较差、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国有煤矿依法实施破产。

(四)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推进技术创新

完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逐步形成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涉及煤炭工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领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组织科技攻关。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

1.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在抓好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围绕煤炭的开发、生产、加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点技术,组织科技攻关。一是开展煤炭地质勘探及深部矿井开发技术的攻关研究,主要包括:西部地区煤炭开采及相关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研究;东部地区深部找煤、资源潜力评价以及煤炭深部开采的关键技术研究;600米以上深厚表土层冻结施工技术、大型矿井深部开采技术以及千米深井井筒装备技术研究。二是开展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和建设示范项目,主要有:年产600万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配套技术项目;年进8000米以上煤巷、半煤岩巷快速掘进成套技术项目;年提升能力700万吨以上的交流提升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和自动化采煤工作面的技术项目。三是开展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预防与控制、煤矿突发性灾害监测及防治、煤矿快速救援抢险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等技术研究。四是开展洁净煤技术的攻关研究,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大型高效选煤关键技术、细粒煤高效脱水脱硫降灰技术、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地下煤炭气化及应用等技术研究。五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信息化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煤炭综合信息化技术研究。

2.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充分发挥重点院校的作用,培养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以多种形式吸引煤炭行业内外、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鼓励建立以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逐步提高工人职业培训率。

(五)实施洁净煤战略,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大力推广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引进大型先进技术,加快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1.改造和建设选煤厂。采用先进的洗选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充分发挥选煤厂的能力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大中型煤矿要有配套的选煤厂,小型煤矿要依托大矿的选煤厂或建设群矿集中选煤厂。重点在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建设一批先进的选煤厂。2005年,选煤厂平均工效达到40吨。

2.发展配煤一条龙服务体系。在煤炭中转港口和主要集散地建设配煤厂,为用户提供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环保型动力配煤。制定配煤质量标准和相应的政策,由耗煤集中的大用户到分散的小用户,逐步推广使用动力配煤。建设3~5个大型动力煤配煤基地。2005年,初步形成产、配、销、送及售后服务一条龙体系。

3.完善水煤浆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水煤浆新型添加剂,提供质量稳定、满足市场需求的水煤浆。在总结白杨河电厂、燕山石化应用水煤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提高燃烧器效率和水煤浆在炉内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脱硫技术。进一步降低燃油锅炉改造费用,建设10万千瓦以上机组改造示范工程。在集中改造燃油锅炉的地区,鼓励煤矿与用户合资建设水煤浆制备、配送公司,发展集中洗选、制浆、管道输送、燃烧发电一体化工程。

4.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实行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并举的煤层气开发方针,重点加快山西沁水煤田、河东煤田、安徽两淮煤田、辽宁铁法、抚顺矿区、贵州六盘水等地区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及开发利用。2005年,大中型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当年抽放量的80%,建成2~3个煤层气地面开发及利用示范基地,煤层气产量达到30亿~40亿立方米。积极支持煤层气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煤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完成神华神东、云南先锋和黑龙江依兰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合作建设1~2个煤炭液化示范厂,2005年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建设大型煤炭气化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继续做好煤炭地下气化试验,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六)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地利用矿区各种资源,实施综合开发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1.延伸产业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和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建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推动单一煤炭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研究探索矿区开发的新模式。

2.抓好劣质煤的综合利用。根据原煤生产及洗选加工过程中劣质煤的品种和数量,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利用项目。选择先进适用的锅炉燃烧技术,建设和改造劣质煤电厂,发展热电联产,配建区域电网,以自用为主,余电上网。扩大煤矸石在建材产品生产和在筑路、复垦、回填等方面的利用。

3.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加强煤系地层中共伴生矿产资源,如高岭土(岩)、膨润土、油母页岩、蒙脱石、石膏、硫铁矿、硅藻土、耐火粘土等矿物的开发和利用,合理配置矿区生产力要素,发展共伴生资源的深加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以土地复垦为重点,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十五”期间,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建设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对矿井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提高复用率,实现达标排放。到2005年,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外排水达标率100%。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完善煤炭工业宏观调控体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应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修订和制定行业规范、规章和技术标准,及时发布煤炭工业鼓励、限制、淘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目录,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研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促进煤炭行业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实施矿业权制度,逐步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为各类煤炭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采。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站、铁路货运公司,或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与电力、铁路等企业联合经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煤炭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优先支持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经营机制健全、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在股票上市、财政贴息、高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跨行业发展,组建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四)支持煤矿建设和技术改造

落实新建煤矿资本金和银行贷款,支持煤矿建设和前期准备工作,提高煤炭资源勘探程度。国家采取财政债券贴息等政策,引导和扶持煤炭企业对矿井、选煤厂等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及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安全生产。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综合利用项目,保护生态环境,研究制定劣质煤电厂上网及电价的优惠政策。

(五)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制定有利于煤炭清洁生产及利用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在注重生产洁净煤产品的同时,逐步限制直接销售和使用原煤,扩大工业锅炉和窑炉燃用洗选煤、固硫型煤、固硫配煤等清洁燃料的比重。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制定有利于煤炭液化项目发展的政策。

(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煤炭出口重点企业要在巩固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市场占有率。扶持有条件的矿区,建立出口煤生产基地,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提高我国煤炭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矿、办厂,简化审批程序,赋予海外融资权,政策性银行优先提供信贷。

(七)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分离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研究解决煤炭企业税赋过重的问题。依据煤炭法,并借鉴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产配套政策,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从其它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城市的转产基金,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安排煤炭企业职工转岗培训。

(八)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统计、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为政府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组建出口煤炭企业商会,加强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九)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进一步优化开采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处理好采煤与掘进关系,实现煤矿正常接续。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水平,避免发生重大、特大安全事故。进一步改善劳动环境,加强劳动保护,建立和完善特殊工种社会保险。抓好节能、节水、降耗和环保工作,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和水平。

(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

建立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经营者依法办事、合法经营的自觉性。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继续搞好经营者年薪制、股份期权等分配方式的试点。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十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社会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关键阶段。因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争取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对内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为了继续加强我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公司的深化改革和稳步发展,努力开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双创”工作为统揽,以党的建设、两级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建设、职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行业作风建设、群众组织建设等为重点,以培育“四有”、“六过硬”的职工队伍为目的,在省电力公司和庆阳地委领导下,紧密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强不息、创造卓越”的庆电精神,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实内容,创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突出,特点鲜明,意义丰富的创建活动,确保企业在“十五”期间改革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和精神文化动力。

二、“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两个结合、把握三个环节、健全四种机制、着力五个创新、抓实六个重点。经过5年的奋斗,努力实现“三化、两型、一流”供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创建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这一主题;做到两个结合,即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三个环节,即把握组织领导、宣传发动、管理督查三个环节;着力四个创新,即着力组织领导、管理运作、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四个创新;建立五种机制,即建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领导机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管理机制;目标集体制定、层层分解、协作完成的运做机制;任务月度下达、季度考核、总评的落实机制;宣传教育、考评监督、竞争淘汰的激励机制。抓实六个重点,即抓实党的建设、两级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和行业形象建设、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建设六个重点;三化、两型、一流,即管理现代化、经营多元化、服务优质化、学习创新型、安全效益型,全方位一流供电企业。

四、“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工作任务㈠着力抓好党的建设,力争在增强凝聚力上取得成效在企业党建工作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党委工作突出结合性,支部工作突出务实性,党员教育管理突出先进性,重点是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三项”基本建设。1.结合实际,建章立制,保证省公司党建工作系列制度的贯彻落实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保证日常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2.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努力做好理论武装工作。要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要健全、完善学习制度,重点抓好两级中心学习组和班(站)组政治学习,从制度上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全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引导教育大家与时俱进,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和教条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庆阳局和时代的要求。3.以组织建设为根本,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水平。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结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化运做,加强和改善自身的领导,切实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班子。要认真执行“党委工作条例”和其他党内各项制度,切实发挥好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要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保证支部参与本单位重大决策的具体权利,使支部在党的建设和精神建设方面全面负责。各党支部要以创建“六好”支部为目标,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提高质量,过好组织生活,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又要组织带领职工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依据《党章》有关要求,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联系党员思想实际,经常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程序,高质量地发展壮大党员队伍。要根据党员岗位工作实际,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责任区”等贴近企业实际的各类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企业中心和重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4.以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大力促进党风根本好转。要认真执行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对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大力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员的“五风”建设,不断增强其党性修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抓源头治理,坚持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党内发生的各类~犯罪案例,做到警钟长鸣;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党内不正之风和~行为,以促进党风的根本好转。

(二)着力抓好两级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强战斗力上取得成效。企业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此,“十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建立高素质的、能担负重任的干部队伍为目标,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加大两级班子优化组合的力度。要按照“年龄层次、专业相长,优势互补”的原则,抓好两级班子的优化配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级班子的战斗力。2.加大年轻干部竞选培养的力度。首先要抓好年轻在岗干部的培养,在要求个人自学、选派外出培训的同时,每年至少要办一至两期中层干部政治理论~,不断提~部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抓好年轻干部的竞选,要打破论资排辈界限和传统习惯性做法,不拘一格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青年人才,力求把一批政治强、思想

好、工作勤、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用到各级领导岗位;其三,要抓好两级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要按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有关规定,加大培养选用力度,在要求自学的同时,每年至少办一至两期后备干部强化班,并可采取重要岗位助理制的办法,使年轻后备干部在接受理论武装和岗位锻炼的基础上,早日成才上岗。

(三)着力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力争在增强队伍向心力上取得成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四有”新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是要结合形势政策、企业改革发展现状和时代特点,抓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四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二要加强科学素养和现代意识教育。其三,要教育职工树立强烈的敬业爱岗意识,引导教育职工立足本职成才建功,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企业主人翁作用。其四,要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争做新世纪一代“四有”新人。其五,要对职工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牢固树立文明从业、文明做人、文明生活意识,争做文明的使者。其六,要教育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练本领,争当岗位能手,不断提高技能素质。㈣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力争在增强生命力上取得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政治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必须有一个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切实可行的专题活动载体;必须有一个及时有效的内外宣传舆~势;必须有一个逐级负责、环环相扣、针对性强的思想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攻坚体系。主要是集中精力做好如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首先是强化组织保证机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继续推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级组织一肩双挑的“大政工”机制,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其次是强化制度保证机制,认真贯彻《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加强干部管理若干规定》、《精神文明建设无差错考核标准》、《基层党支部考核标准》、《创文明单位、部门、班组考核标准》、《宣传报道工作条例》、《精神文明建设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奖励基金》等制度,力求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机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建立健全专题教育活动载体。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活动就没有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手中没有典型就没有力度和深度。每举行一次职工企业目标任务大讨论活动;每年“五一”节前后由企业政研会负责举行一次中层及以上干部专题论文研讨发布会;每年“七一”前后举行一次专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活动;每年“国庆”前后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一次重点工作专题教育活动,每年开展一次职工思想动态问卷调查活动;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全年工作考评和奖励;每年春节前后由局班子成员分别牵头,开展一次“送温暖、下基层”慰问活动;每年由团委(青工科)负责开展理想信念、安全攻坚、岗位成才、典型塑造、奉献建功、文化陶冶六大青年工程创建活动。通过专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型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并形成企业全年中心工作的宣教舆~势。认真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原则,积极贯彻江总书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正确~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重要思想,严肃执行《宣传报道工作条例》,充分发挥企业宣传报道通讯员的骨干作用,动员全局职工,紧密围绕企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各类~媒介,深入广泛地开展内外宣传报道工作,力争使涌现在我局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的先进经验、先进事迹、先进方法、先进典型在企业内外得到大力宣传报道,更好地激发职工情感、塑造企业外部良好形象,进而提高企业在社会和用户中的美誉度。四是做好职工思想上的焦点、观点、热点问题的疏导和帮教工作。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把握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书育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身教人”的“五要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岗双责、齐抓共管、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大政工”机制,紧密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矛盾,做好一人一事的观念认识疏导和思想帮教转化工作,力争帮教职工转变观念、增强认识、理顺情绪、统一思想、激发热情、进一步激发调动每个职工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责任心、紧迫感、拼搏劲、积极性和创造力。㈤着力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力争在增强文化力上取得成效企业文化建设是培育企业动力源泉的有力举措,是开发企业无形资产的有效载体,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根本途径。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让干部职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建设是介于管理营销和人本教育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制度制约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一种现代企业行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开发企业无形资产,建设今天的文化就是发展明天的经济等企业文化的概念,从而形成浓郁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进一步激发调动员工创建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精心设计出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框架内容体系。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我局初步拟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精神塑造、安全生产、管理营销、人才开发、形象建树六大文化建设体系;不断提炼升华企业文化内涵的哲学理念;不断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不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行为。三是要组织开展富有本局特色的企业文化创建活动。要以本局企业文化建设“六大体系”为主线,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和重点工作现状,首先要创造性地开展企业文化专题理论教育活动,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次要组织开展各类先进表彰会、先进人物集体生日聚会、先进典型座谈交流会、先进事迹报告会,不断补

第五篇: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专题

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十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社会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这一时期,###的关键阶段。因而,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争取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对内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为了继续加强我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公司的深化改革和稳步发展,努力开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双创”工作为统揽,以党的建设、两级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建设、职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行业作风建设、群众组织建设等为重点,以培育“四有”、“六过硬”的职工队伍为目的,在省电力公司和庆阳地委领导下,紧密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强不息、创造卓越”的庆电精神,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实内容,创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突出,特点鲜明,意义丰富的创建活动,确保企业在“十五”期间改革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和精神文化动力。

二、“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两个结合、把握三个环节、健全四种机制、着力五个创新、抓实六个重点。经过5年的奋斗,努力实现“三化、两型、一流”供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创建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这一主题;做到两个结合,即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三个环节,即把握组织领导、宣传发动、管理督查三个环节;着力四个创新,即着力组织领导、管理运作、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四个创新;建立五种机制,即建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领导机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管理机制;目标集体制定、层层分解、协作完成的运做机制;任务月度下达、季度考核、总评的落实机制;宣传教育、考评监督、竞争淘汰的激励机制。抓实六个重点,即抓实党的建设、两级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和行业形象建设、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建设六个重点;三化、两型、一流,即管理现代化、经营多元化、服务优质化、学习创新型、安全效益型,全方位一流供电企业。

四、“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工作任务㈠着力抓好党的建设,力争在增强凝聚力上取得成效在企业党建工作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党委工作突出结合性,支部工作突出务实性,党员教育管理突出先进性,重点是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三项”基本建设。1.结合实际,建章立制,保证省公司党建工作系列制度的贯彻落实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保证日常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2.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努力做好理论武装工作。要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要健全、完善学习制度,重点抓好两级中心学习组和班(站)组政治学习,从制度上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全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引导教育大家与时俱进,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和教条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庆阳局和时代的要求。3.以组织建设为根本,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水平。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结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化运做,加强和改善自身的领导,切实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班子。要认真执行“党委工作条例”和其他党内各项制度,切实发挥好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要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保证支部参与本单位重大决策的具体权利,使支部在党的建设和精神建设方面全面负责。各党支部要以创建“六好”支部为目标,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提高质量,过好组织生活,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又要组织带领职工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依据《党章》有关要求,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联系党员思想实际,经常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程序,高质量地发展壮大党员队伍。要根据党员岗位工作实际,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责任区”等贴近企业实际的各类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企业中心和重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4.以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大力促进党风根本好转。要认真执行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对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大力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员的“五风”建设,不断增强其党性修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抓源头治理,坚持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党内发生的各类~犯罪案例,做到警钟长鸣;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党内不正之风和~行为,以促进党风的根本好转。

(二)着力抓好两级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强战斗力上取得成效。企业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此,“十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建立高素质的、能担负重任的干部队伍为目标,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加大两级班子优化组合的力度。要按照“年龄层次、专业相长,优势互补”的原则,抓好两级班子的优化配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级班子的战斗力。2.加大年轻干部竞选培养的力度。首先要抓好年轻在岗干部的培养,在要求个人自学、选派外出培训的同时,每年至少要办一至两期中层干部政治理论~,不断提~部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抓好年轻干部的竞选,要打破论资排辈界限和传统习惯性做法,不拘一格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青年人才,力求把一批政治强、思想

好、工作勤、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用到各级领导岗位;其三,要抓好两级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要按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有关规定,加大培养选用力度,在要求自学的同时,每年至少办一至两期后备干部强化班,并可采取重要岗位助理制的办法,使年轻后备干部在接受理论武装和岗位锻炼的基础上,早日成才上岗。

(三)着力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力争在增强队伍向心力上取得成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四有”新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是要结合形势政策、企业改革发展现状和时代特点,抓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四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二要加强科学素养和现代意识教育。其三,要教育职工树立强烈的敬业爱岗意识,引导教育职工立足本职成才建功,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企业主人翁作用。其四,要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争做新世纪一代“四有”新人。其五,要对职工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牢固树立文明从业、文明做人、文明生活意识,争做文明的使者。其六,要教育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练本领,争当岗位能手,不断提高技能素质。㈣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力争在增强生命力上取得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政治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必须有一个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切实可行的专题活动载体;必须有一个及时有效的内外宣传舆~势;必须有一个逐级负责、环环相扣、针对性强的思想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攻坚体系。主要是集中精力做好如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首先是强化组织保证机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继续推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级组织一肩双挑的“大政工”机制,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其次是强化制度保证机制,认真贯彻《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加强干部管理若干规定》、《精神文明建设无差错考核标准》、《基层党支部考核标准》、《创文明单位、部门、班组考核标准》、《宣传报道工作条例》、《精神文明建设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奖励基金》等制度,力求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机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建立健全专题教育活动载体。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活动就没有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手中没有典型就没有力度和深度。每举行一次职工企业目标任务大讨论活动;每年“五一”节前后由企业政研会负责举行一次中层及以上干部专题论文研讨发布会;每年“七一”前后举行一次专题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活动;每年“国庆”前后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一次重点工作专题教育活动,每年开展一次职工思想动态问卷调查活动;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全年工作考评和奖励;每年春节前后由局班子成员分别牵头,开展一次“送温暖、下基层”慰问活动;每年由团委(青工科)负责开展理想信念、安全攻坚、岗位成才、典型塑造、奉献建功、文化陶冶六大青年工程创建活动。通过专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型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并形成企业全年中心工作的宣教舆~势。认真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原则,积极贯彻江总书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正确~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重要思想,严肃执行《宣传报道工作条例》,充分发挥企业宣传报道通讯员的骨干作用,动员全局职工,紧密围绕企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各类~媒介,深入广泛地开展内外宣传报道工作,力争使涌现在我局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的先进经验、先进事迹、先进方法、先进典型在企业内外得到大力宣传报道,更好地激发职工情感、塑造企业外部良好形象,进而提高企业在社会和用户中的美誉度。四是做好职工思想上的焦点、观点、热点问题的疏导和帮教工作。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把握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书育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身教人”的“五要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岗双责、齐抓共管、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大政工”机制,紧密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矛盾,做好一人一事的观念认识疏导和思想帮教转化工作,力争帮教职工转变观念、增强认识、理顺情绪、统一思想、激发热情、进一步激发调动每个职工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责任心、紧迫感、拼搏劲、积极性和创造力。㈤着力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力争在增强文化力上取得成效企业文化建设是培育企业动力源泉的有力举措,是开发企业无形资产的有效载体,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根本途径。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让干部职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建设是介于管理营销和人本教育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制度制约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一种现代企业行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开发企业无形资产,建设今天的文化就是发展明天的经济等企业文化的概念,从而形成浓郁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进一步激发调动员工创建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精心设计出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框架内容体系。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我局初步拟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精神塑造、安全生产、管理营销、人才开发、形象建树六大文化建设体系;不断提炼升华企业文化内涵的哲学理念;不断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不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行为。三是要组织开展富有本局特色的企业文化创建活动。要以本局企业文化建设“六大体系”为主线,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和重点工作现状,首先要创造性地开展企业文化专题理论教育活动,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次要组织开展各类先进表彰会、先进人物集体生日聚会、先进典型座谈交流会、先进事迹报告会,不断补

充企业荣誉室,建立企业群英谱,形成良好的典型激励氛围;其三是要在各种会议、汇演等集体场合身着统一服饰、合唱企业歌曲,广播电视节目开始时播放企业歌曲;要在生产、生活、办公等公众场面制作设置企业精神、企业风尚、企业战略、企业服务等企业理念哲学方面的广告宣传标语;其四要在上班时间坚持佩戴上岗服务证;其五是要利用各类节庆时机举行届次化的职工运动会、职工文艺汇演、职工书美影邮工艺展览活动;利用休闲时间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利用职工“十大”兴趣爱好小组这一载体开展各种有型有益、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创建活动,进一步陶冶和培育职工思想情操、增强企业各类行为中的文化力。㈥着力抓好群众组织建设,力争在增强结合力上取得成效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企业密切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帮助引导群众组织依据自己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各项职能作用,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四项管理职能。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各项管理职能。首先是充分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管理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代表提案,大力推行局务、所务和班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管理监督体系,营造浓郁的民主管理氛围。其次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积极确保企业的根本利益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帮助职工摆脱困境,加强职工劳动保护的管理和监督,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其三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建设职能,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增强职工敬业、勤业、精业、乐业、创业意识。其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宣教职能,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教育载体,大力开展职工敬业爱岗、主人翁意识、企业发展目标、职工技能素质、职工尊法守纪等专题宣教活动,进一步激发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2、共青团及青年组织要充分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要以培育新世纪“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岗位成才、安全攻坚、典型塑造、奉献建功、文化陶冶“六大”青年创建工程为主体,创造性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专题活动,为青工队伍建设和各类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为早日实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而努力奋斗。

3、女工等组织要充分发挥各项职能作用。首先要积极组织女职工开展“四自”精神教育,积极做好女职工“维权”工作,大力开展先进女工、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住宅、文明阳台、文明楼道、文明生活等专题竞赛和评比表彰活动,激发调动女职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支持指导治安保卫部门积极开展职工“三五”普法教育,经警中队训练、消防灭火和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力保障企业及职工利益的安全。其三是要支持物业管理部门做好企业文明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要绘制出文明环境分布鸟瞰图,认真抓好绿化、美化、硬化工作,进一步明确划分各单位、部门、班组绿化美化及卫生清洁区域,开展文明环境区域竞赛和考核考评工作,开展文明办公、文明生产、文明服务、文明生活、文明休闲等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努力提高企业的文明程度。㈦着力抓好行业作风和形象建设,力争在增强形象力上取得成效行业作风及企业形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对我们供电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增供扩销、提高美誉、争取客户满意的有力举措。开展行风及形象建设,必须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住国家“两改一同价”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加强对农电的行业代管,进一步理顺农电管理体制,优化改良配网结构,抓好配网电缆铺设工程、户表改造工程、台区增容工程、城市光亮工程、客户满意工程,不断改善电力市场环境,彻底改善供电环境。

2、抓好优质服务硬件建设。成立客户服务中心,增加若干营业网点,开展报装接电、收费、咨询一条龙服务;设置行使局长或所长职权的客户业务咨询洽谈室和代售家电的超值性服务柜台;配备客户触摸查询、语音查询和营业无笔化作业系统等现代化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优质服务条件。

3、抓实优质服务软件建设,始终贯穿“客户至上”的指导思想。配备思想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能代表企业形象的营业窗口服务人员;穿着统一服饰,佩戴统一岗牌、规范统一行为、应用行业标准术语;设立客户举报箱、举报电话、意见簿等社会监督设施;每年开展一次优质服务宣传月活动,召开一次客户座谈会,一次市井镇点宣传,发放一次客户调查问卷活动,配备休息、饮水及卫生设施;真正让社会客户用上满意电、放心电、明白电、文明电。

4、抓深服务人员素质教育。首先要开展营业窗口员工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组织员工开展岗位规范、业务规范、服务规范等优质服务规范化训练,不断提高员工的优质服务水平;其三要由客户和企业双向参评,开展最佳营业员评比表彰活动,激发调动营业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㈧着力抓好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建设,力争在增强带动力上取得成效创建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仍然是统揽整个“十五”时期的主线,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积极适应内涵集约型经济形态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开展“双创”工作,要重点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点抓好创建文明单位和一流企业的目标理念教育。要教育全局员工自觉认知“十五”时期恢复省公司级文明单位、实现省公司级一流企业、创建国电公司级文明单位,达到国家级文明单位验收标准的创建目标理论;教育职工继续深刻认识我局提出的“战略部署上高起点、思想认识上高定位、精神文明上高水平、安全生产上标准、设备改造上高科技,管理营销上高效益、文明环境上高层次、优质服务上高品位的卓越目标理念;要教育职工牢固树立“我要达标、我能达标、我必达标”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激发调动职工的创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2、重点做好多层次的创建工作。要根据企业整体创建水平,按计划有比例地开展单位、部门、班组的“双创”工作,要按照不同专业特点,分类指导,按月统一下达创建任务,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确保创建质量和效益,形成以个人

下载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龙新民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 2001年1月4日同志们: 在新世纪刚刚到来之际,我们在此召开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杭 州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立项协议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类型: 负责人: 承担单位: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资助经费:(注:学科共建课题、自筹课题此处不填金额,填写......

    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年度课题指南 说 明 一、《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旨在引导和激励我省社科理论工......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8年8月 申 报 说 明 一、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2012年1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管理......

    2013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 - 枣庄学院

    2013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 研究项目课题指南说明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 1 马列·科社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2.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3. ※......

    2014年度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2014年度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