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新民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
2001年1月4日
同志们:
在新世纪刚刚到来之际,我们在此召开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会议。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社科工作者拜年,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社科工作者,致以新世纪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九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批示精神,首都各方面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贡献和辛劳。“九五”期间,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出了一大批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优秀成果,其中有许多在全国获了奖。这些成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北京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实践证明,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队伍的素质是好的,责任感和战斗力是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高的。
北京市最大的优势是有中央机关单位的支持。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各级党政研究部门“四方面军”中,重要的是来自中央各单位、各部门社科工作者的参与、支持,其中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对北京工作有指导作用的成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中央党校、高校、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刚刚到来的“十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十五”计划是走向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描绘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北京“新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为新世纪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第二步为第二个十年,主要是巩固提高;第三步为后三十年,主要是争创一流,最终实现现代化,建成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到十年最重要,开好头、起好步最关键。市委提出今年的工作主要是八个方面,庆林同志形象地说,重点工作是一高一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下大力气解决危旧房改造和低收入居民生活问题。实现这些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全市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实施“十五”计划、完成今年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因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各项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需要科学理论的总结,现实的改革和建设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未来的前景和趋势需要科学理论做出预测。因此,我们的社科理论工作者责任重大,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开拓进取,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将北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向一个新水平。
此次大会下发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体现了北京市委
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实践性、导向性和首都特色,是指导社科规划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文件。王新华同志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委托对《纲要》的主要内容做了详细的说明,以便于大家对《纲要》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实践是基础,规划是关键,多出成果是根本。希望大家积极投身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紧抓住研究制订修改《纲要》这个关键,最终多出优秀成果。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对《纲要》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使之进一步充实、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对今后五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此次会议还下发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要坚持动态管理,要紧密结合实际的发展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应用理论研究成果,都应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要充分反映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努力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出一些在国际有影响的成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又要鼓励社科理论工作者急党和政府之所急,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敢于研究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释疑。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即将启动,这是北京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加快首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首都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和激励首都人民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是首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应不断开辟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拓展新视野,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科学理论与北京市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的精神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在北京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第二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2012年1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北京市社会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并在总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用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与管理。市社科规划项目分为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重大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特别委托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万元,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8万元,一般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青年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第三条 项目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经费应主要用于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以及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避免分散使用。
(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项目预算,杜绝随意性。应当加强相关科研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避免重复浪费。
(三)权责明确,规范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各方权责要明确,各负其责,协力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追踪问效机制。
(五)一次核定,分期拨付。项目经费资助额度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核定,分期拨付。
第二章 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四条 项目经费主要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资料费、数据采集费、交通与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印刷费、管理费等。
(一)资料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资料收集、录入、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和专用软件购置费等。
(二)数据采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费用。
(三)交通与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调研活动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及其他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市财政局有关规定执行。
(四)会议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召开小型会议的费用。会议费的开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调研的交通费、食宿费及其他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支出,并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因项目研究确需开支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由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执行。支出总额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30%。
(六)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购置或租赁使用外单位设备而发生的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费支出。因项目研究确需购置或租赁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并经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方可购置,并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七)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咨询费不得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咨询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八)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在校研究生和其他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劳务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九)印刷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项目研究成果的打印费、印刷费和誊写费等。
(十)管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超过5000元,特别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不超过3000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超过2000元。严禁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
(十一)其他支出: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五条 成果鉴定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另行支付。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直接拨付;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规划项目信誉保证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该管理部门拨付。每位鉴定专家的劳务费根据最终成果字数一般掌握在500~1000元。因成果质量问题需组织第二次鉴定
发生的费用,由课题组支付或从尚未拨付的项目经费中扣除。
第六条 凡鉴定为“优秀” 等级、值得出版、学术性强且出版经费有一定困难的专著类最终成果,经验收合格后,项目经费有结余的,结余部分可用于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没有结余的,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出版资助,经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直接拨付给课题组或出版单位。
第七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有经费结余的,净结余资金原渠道全额收回,并按照财政局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
第八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确立的所有市社科规划项目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并将全部立项项目纳入市级预算项目库备案。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当年预算经费支配额度,确定各立项项目当年拨付的首期资助额度并予以拨付。
第九条 所有立项项目负责人在接到市社科规划办发出的立项通知书后,填写《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回执》,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在通知要求的时间内由各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送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填报项目立项回执者,视为自动放弃资助,不予办理后续立项手续。
第十条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求:
(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应根据项目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并对主要用途和理由进行详细说明。
(三)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应接受本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审核。
第十一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所有立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批准后将项目经费拨付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统一管理,一般不能转拨其他单位。如确需转拨给协作单位,应书面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协作单位不能在转拨经费中重复提取管理费,转拨经费应全部用于该项目研究支出。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分期拨付。项目申请结项前拨付的资助经费最高不超过总额的80%,剩余20%在项目研究完成,提交项目最终研究成果申请鉴定后予以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能调整。确因项目研究需要进行调整,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预算总额调整,应当按照程序报市社科规划办批准。
(二)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调整金额超过项目预算总额10%的,应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财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六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会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清理该项目收支账目,编制市社科规划项目结项审批书中的项目决算表,并附上由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打印并盖章的项目经费收支明细账。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决算表。
第十七条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名称、成果形式改变;项目研究内容重大调整;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管理单位变更;未能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要求延期一年以上(含一年)和其他
重要事项变更的,须由项目负责人或所在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经市社科规划办检查发现有重大事项变更未予报告者,暂停拨款,待报告并经审批后,再恢复拨款。
第四章 项目经费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项目一经批准,不得无故中止。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者,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对因故中止研究者(指项目负责人因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的),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对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或其他原因而被撤销项目的,追回已拨经费。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必须协助追回相关经费,并退还市社科规划办。如无正当理由,接到通知后超过三个月仍未追回,市社科规划办将视情况依法对该单位做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九条 市社科规划办每年将有重点地检查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管理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各研究项目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受市社科规划办委托,对管理范围内的项目经费行使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实施具体管理,按财务制度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预决算的审核,对预算的执行和各项开支情况进行检查,如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应及时予以纠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妥善保存项目经费账目和单据。
第二十条 市社科规划办加强对项目实施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每年年终向市财政局报送当年经费决算和使用情况说明。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冒领、挪用、截留项目经费的行为,财政部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于市社科规划办,以往其他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符的,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去年以来,中央和省相继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部署,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粤发?2004?23号)。中央《意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经验,全面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建设上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贯彻中央《意见》精神,立足广东实际,对全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切实把文件精神变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巨大力量。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学xxx省文件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的措施,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加快建设。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人、社会、自然界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并且与自然科学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肇庆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哲学的一个根本命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高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的素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我们是在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薄弱的基础上,按照三个“最适宜”和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的要求,力促跨越发展,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同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进步,把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其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可以说,没有党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长期奋斗,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要确保党长期执政,要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都有赖于
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文明”建设、肇庆跨越发展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都发挥着重要的咨询和参谋作用。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理论水平,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工作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规律,科学地判断形势,运用理性思维,发扬民主精神,全面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决策;只有身体力行,认真学习和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三,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迫切需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通过科学思维和精神力量作用于社会,借助各种中介环节,如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等,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不立竿见影,但润物无声,影响深远。在建设现代化新肇庆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虽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能依靠精神的力量在促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如通过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动员和鼓劲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推动发展。这种精神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推动力。多年来,我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和宣传,结合肇庆实际开展了一批有分析有建议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与实现肇庆跨越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还不够高,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较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上新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以精神力量反作用于生产力,其落脚点在于推动生产的发展。中央《意见》明确指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日俱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中央《意见》和省委《决定》的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实际,以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围绕省委“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建设,有所作为”的总要求,围绕实现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围绕工业强市、文化名市和科教兴市的部署,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步伐,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实现肇庆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要立足实际,准确把握研究领域。近两年,我市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和增强发展后劲而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哲学社会科学也要紧紧围绕这两方面工作开展研究,为推动肇庆发展做出贡献。
要重点加强应用对策研究。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的职责所在。要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主攻方向。一方面要开展当前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肇庆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培育主导产业的问题、“三农”问题、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壮大问题、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和谐安康肇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等。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开展前瞻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如肇庆在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城市定位、发展与竞争力研究,“十一五”规划研究等。这些都是涉及全市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去探索和回答,这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要营造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决策研究部门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与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合作。市社科联、市经济技术顾问团等研究机构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重点,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中长期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各高校、党校、社科联等要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积极为肇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强政务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公布有关资料,并为专家学者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要适当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探索我市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市地跨珠三角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水平各异,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推动肇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实践出真知,真知需要不断地总结归纳,才能持续地指导实践。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创出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既体现了肇庆特色,又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总结经验教训,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索发展规律这方面,我们还没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是我们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当前和今后应该加强的工作。要加强文化名市、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包公文化、岭南文化等具有肇庆特色的学科研究。
(二)要构筑平台,着力拓宽研究渠道。大力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构筑起有利于社科发展的平台十分重要。一要加强联系,拓宽渠道。要加强党政领导特别是决策部门与社科界专家学者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层与社科界的联系,使广大社科专家及时掌握情况。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适时通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征求社科界人士意见,明确社科研究方向。市社科联和所属学会要在广泛与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掌握信息基础上,通过联合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拓宽为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二要畅通信息,强化交流。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加紧建立社会科学人才信息库和社会科学发展动态信息库,尤其要及时汇集省内、全国各地及世界社会科学研究动态信息,拓宽我市社科研究人才视野。要加强与国家、省有关社科研究机构及各有关重点大学、各省社科机构的联系沟通,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讨,邀请外省乃至国家级专家来肇作报告和互相交流。三要健全制度,提高成果转化率。要在加强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上下功夫。要建立社科成果转化申报制度,通过评审及时发现并将好的社科成果推荐给有关部门或单位。要建立社科成果评奖制度,每两年由市委、市政府对优秀社科成果进行表彰奖励。要建立杰出社会科学人才特殊奖励制度,对有特殊贡献的社科优秀人才予以重奖。
(三)要整合资源,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目前,我市社科界人才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中等学校、成人教育中担任社会科学公共课的教师队伍,市、县(区)党校系统中的教师队伍,市社科联各学会、研究会的会员,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中的宣传教育人员、政策研究人员和顾问人员等。但单兵作战、重复研究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力量薄弱、力量配置不尽合理,整体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一要加紧整合现有人才
资源。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实际,整合我市现有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和团队作用,形成实力强大的社科研究团队。一方面要按学科划分组成学会,形成以学科划分为基础的具有广泛性的社会科学人才团队。另一方面要抓紧组建肇庆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把具有高级职称或有较高造诣的专家集中到这个中心,组建一个“精兵团队”。要抓紧组建我市“社科人才专家库”。二要注重培养引进人才。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激励和任用的良性机制,努力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扎实功底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家学者,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勇于探索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要在整合本市社科人才的同时,积极争取肇庆籍的国内外知名社科专家,并通过他们聘请一批社科专家,共同为肇庆发展献计出力。三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建立起科学的分配、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社科研究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协作沟通,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资源的效能。要健全激励机制,创造良好氛围,完善培养和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加强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市社科联要加强对现有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工作的指导,积极筹组新的学会,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学术品德。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努力从人民群众宽广领域中丰富的实践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力求做人、做事、做学问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深入参与肇庆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有所作为。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肇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
要切实加强领导。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部门的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各社科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名市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目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卓有成效地做好引导、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要切实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工作条件。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的通知》(粤府办?2003?98号)中的有关政策,切实加大投入。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捐赠,鼓励科研机构和哲学社会科学者合法开展有偿咨询服务。要加大我市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设立资助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社会科学普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和学会活动的经费。各县(市)区也要视财力情况增加对社会科学的投入。
要切实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十分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把宣传普及作为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总体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要充
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作用,通过开办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应用于实际。社科联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负责统筹规划,培训社科普及专门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同志们,时代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的事业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创造。在推进肇庆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哲学社会科学寄予厚望。希望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201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1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申报说明
一、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项目”)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团结引导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回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首都科学发展发挥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
二、申报市社科规划项目,应用对策研究要围绕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突出党和政府急需的、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确立研究选题;基础理论研究要关注重大的、填补空白的、代表学科前沿的、反映北京特色的选题,鼓励原创性和开拓性,倡导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着力推出高水平的社科研究成果。
三、市社科规划项目设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课题申请人须符合以下条件:重点项目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正高级(或相当于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承担过市社科规划项
目或其他省、部级以上社科项目研究;一般项目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青年项目申请人(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周岁(1972年6月30日以后出生),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申请人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课题参加者或推荐人须征得本人同意。
四、课题申请单位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为课题组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科研信誉保证。《通知》中所说的“二级管理单位”特指由我办统一予以授牌的科研管理单位或部门;“研究基地”特指由我办与市教委共同授牌或我办单独授牌确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央在京单位(高校除外)申报市社科规划项目须是研究北京问题的研究选题,其他选题原则上不予受理。
五、课题申报均须按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填写。跨学科课题要以“尽量靠近”原则选择为主的学科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申请人可自行设计具体题目。只要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学科均可申报自选课题。申报自选课题
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
六、市社科规划项目的完成时限,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2至3年,也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延长;应用对策研究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时效性确定,一般为1至2年,鼓励以论文或调研报告形式结项。
七、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同只能申报一个规划项目。在研的市社科规划各类项目(以结项证书标注日期为准)负责人不能申报新的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认真审核把关。
八、申报课题须按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要求如实填写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根据需要提出适当的资助经费,并按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编制合理的经费预算。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三年申报资格;如获立项即予撤项并通报批评。
九、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签署明确意见。
十、课题申报时间为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在送报申报材料前请将汇总的申请书电子版发至我办邮箱(E-mail:xsb@bjpopss.gov.cn),并确保电子版和申请书纸质版一致;务必于6月30日16:00时前将申请书材料报送至我办,逾期不予受理。
第五篇: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宁召开
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
综述
10月10日,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副省长傅自应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游,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东刚出席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作工作报告;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副巡视员李世恺出席会议;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李卫红指出,去年以来,教育部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对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相继召开会议,推出政策和规划,掀起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热潮。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社科强省的战略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足地方实际,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经过这些年的锐意改革和创新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了新的优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江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新目标,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李卫红在讲话中要求,一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二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三要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五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努力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
沈健在工作汇报中充分肯定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他指出,我省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大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杰出社科人才;围绕学术前沿,切实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资政惠民作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扩大交流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打造一批社科创新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他要求,全省高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学术自律与学风建设,抓住机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全面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殷翔文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高校传达学习要及时认真、贯彻落实要措施到位。各高校与会代表要及时向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作一次专题汇报,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做到“一个强化”和“三个明确”,即强化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机遇意识;明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总体要求,明确江苏高校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明确进一步推进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总体战略和工作安排;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本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或实施意见,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和落实。
全省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负责同志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共250人参加会议。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8 所高校在会上分别作交流发言。
我校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的举措
一、制定我校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
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和省厅会议要求,我校将制定《盐城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2)》,科学规划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未来10年的发展道路;
二、扶持优势学科 打造发展平台
结合我校现有的关于“沿海开发”的两个省级研究平台,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扩大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使之成为国内沿海开发的智库;
围绕农村教育研究的主题,加强对省厅培育点的建设,争取建成教育厅研究基地。目前,“协同创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校要结合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计划到2022年左右,建设3—5个具有省内外领先水平和重要影响力的协同创新中心,在比较文学研究、红色与海盐文化的引领与传播、苏北城镇化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培育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要实施鼓励政策,吸引海外内优秀人才加盟我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实施“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奖励计划”,以聘期目标管理对不同层次的高端人才实行长效考评机制,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高层次研究基地和新兴交叉学科设立特聘教授岗位。
为推进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博士化过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坚持“顶天立地”,实现繁荣发展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把握时代特征,跟踪学术前沿和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努力产出一批具有鲜明江苏特色、地方特色、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