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定稿]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
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说:“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艺巨匠,但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第二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
《 人民日报 》(2016年05月19日 02 版)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参加的大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咨询委员或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代表,还有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首先,我向大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我在这些会议上作了讲话。召开这些会议,目的是听听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起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胡锦涛同志说:“应对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中很多人是文艺巨匠,但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20世纪以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学生很大比例。这些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5年11月,我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第一批高端智库已经建立并运行起来。我在那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军队院校等要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不要觉得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自己都能讲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希望大家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学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龚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谈的话题是围绕着总书记今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跟大家交流一下意见。
这个讲话在我们整个20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具有重大意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到现在社会上认识仍然不统一,比如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是哲学,为什么我们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快70年了没有出现大师?为什么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到这个地步,什么地步呢?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为什么很多国外的人不理解我们成规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发挥作用。所以总书记今年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讲话,是指导我们未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怎么看待这个讲话?这个讲话对我们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呢?今天主要围绕这些话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书记的讲话分四部分:
第一,重点讲哲学社会科学对当下中国的重大意义,他用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实际上讲的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第二,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第三,总书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第四,总书记谈了在中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键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总书记这篇讲话里面的四个问题,我今天主要围绕这四个问题跟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总书记率先讲这个问题呢?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还有少数人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特别是一些受西方影响的学者,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搞哲学社会科学缺乏科学性,缺乏学理性。还有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用,能管什么呢?能解决什么问题?再一个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确实也没有很好的满足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总书记在讲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话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中国要坚持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书记围绕这个问题在进行解释的时间,他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视野和一个全球的视野来讲明了这个问题,他从中国近代开始讲,从世界近代史讲。他说自从人类文艺复兴开始,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大变革往往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先导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没有近代西方文明,更没有今天发达的欧美国家。这是他从世界历史上讲。
同时,他也从我们国家近代历史来看,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近代以前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国家如此的被动,被西方国家一步一步的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偏偏在到了近代的下半叶,也就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就来了一个大解放,变主动了,而且对社会的认识更科学,而且把中国发展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块,所以也就是总书记说,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近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成就是完全的改变了中国思想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命运。他在讲话里面也提到,为什么我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会出现很多的失误,而改革开放到现在为什么我们能够取得那么大的奇迹,这其中就在于坚持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用哲学社会科学去认识社会,认识我们的国情,认识人类发展的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所以使我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更加主动、自觉,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脉搏,能够自觉的按照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
所以也就是总书记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从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变革发展中的重大思想指引和引导作用,论证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所以他就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对我们国家来讲不可缺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一样不可缺少。
在这一部分,习近平总动书记主要围绕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和少不了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比如中国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经验是什么?我们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在短短几十年里面迅速崛起的大国到底为什么能成功?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经常提,中国能不能跳出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跳出亚里士多德陷阱,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回答就需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我们新中国到现在成立快70年了,中国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什么叫历史周期律呢?就是当年1945年毛泽东同志跟黄炎培在延安的对话,黄炎培就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避免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一样兴起快就亡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也快,能不能跳出这个历史的怪圈。毛泽东提出能,就是靠民主,靠人人负责、人人监督。所以总书记再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就,要找共产党它的发展规律,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它的建设有没有规律。
今年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际上这些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因为正式了解了目前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有很多科学性的问题,有一些共同性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所以最后被中央所采纳,上升为文件,最后指导全党生活,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仍然需要探讨的。
总书记提出,中国现在搞社会主义,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不行了,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很多人认为历史终结的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是所谓20世纪的大遗产,但是中国的发展证明了这种论调的荒谬性,和实践检验了他们是错的。但是仍然有人在怀我们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尤其是现在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前提之下,只有少数国家仍然在坚持社会主义,所以这就需要理论界、哲学社会科学回答,我们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什么,社会主义怎么能够超越资本主义?
比如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很多人还在质疑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因为在很多人眼里面认为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结合在一块了,市场经济和公有制是结合不起来的。
去年12月份,总书记在政治局学习的会上,他提出了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际上这些都是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一些重要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光靠自然科学是解决不了的,自然科学重点在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重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人类从古到现在是不是有一条内在的线索,这个线索就是人类社会是不是从低到高在一点一点的发展。
当年马克思主义就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所以共产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它就是适应了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类两大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当年论证,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灭亡,不是因为资本主义违背了所谓的正义,违背了所谓理性是不道德、不公正。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矛盾,促使资本主义自身调整解决不了这个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就是适应这个矛盾发展需要才产生的。所以恩格斯说马克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思通过唯物史观和顺应价值这两大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不再是人类的梦想,也不是一主道德的臆测,更不是一种乌托邦。
所以总书记提出,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共产党建设的规律,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如果从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来讲,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种重要的成果,实际上放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来看,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推动了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才有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书记在讲话中也谈了,我们现在哲学社会科学还适应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没有很有效的解决人们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所以造成了哲学社会科学它的作用和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实际上总书记在讲话中,正是站在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事宜,站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高度,立足于当下、面向未来提出中国如果要成功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就在于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所以总书记通过这些方面的论证,有利的回应了或者驳斥了那些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用,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没有多大价值这些不正确的认识。
所以总书记他这些讲话,特别是他鲜明提出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通过这些论证对我们全社会,特别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总书记回答为什么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总书记这些讲话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也是总结了我们新中国成立六十几年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忽视所造成我们现在在理论上,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的经验结果。
因为当年江泽民同志当总书记的时候,他也多次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包括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提出,科学当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但是实际上在工作当中,在社会实践当中,很多人还是没有从心底重视这些哲学社会科学。
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讲了一个现象,有一些领导干部好像哲学社会科学很容易,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谁都可以讲几句话,谁都可以说个一二三,实际上他的讲话当中提出,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误解,不正确认识的结果。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的、彻底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第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对我们当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这是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习近平动书记在今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上讲话阐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总书记在座谈会讲话中,第二个问题就谈了,如果第一个问题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那么第二个问题他要解决,怎么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呢?
总书记从我们中国的国家性质、社会性质、国家指导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分享提出,在中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也就是在中国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指导。
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总书记也是有所指的,我上半的阶段也讲过,自从苏联东欧剧变之后,全世界很多人,包括我们国内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所以总书记又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不同,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占领两个制高点
他在这部分讲话里面,首先阐明了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总书记看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占领了两个制高点:它首先占领了人类社会的制高点。为什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透彻的阐明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也不是一乱套糟,也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律的。而且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这种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也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什么叫人类思维呢?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人可以的思考,人可以认识世界,但是怎么认识世界呢?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在这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里面有很多的体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文章中,实际上就阐明了人的认识从哪儿来?人的思想从哪儿来?人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有两种理解:
一是从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思想学术,也包括了面临结合俄罗斯的实际创立的列宁主义学说,也包括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和20世纪时代特征,创造性的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包含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经常年轻人四说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有我们现在十八大之后,全党多次,现在也在学习的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是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讲的。
二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呢?主要指在19世纪中叶到下半叶,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学说。在总书记看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变成科学,特别在历史领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历史在从唯心史观占通知地位下的历史认识变成一种科学的历史认识。
所以在总书记看来,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所以高高的占据了科学的制高点。所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别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由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不是像现在很多无知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
因为今天时间关系,不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他们的学说就高达几千万字,我们国家出版的马恩全集达到了50卷。他的全集也有几十卷,所以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根本不了解,就断章取义,或者物质的否定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总书记讲的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占领了科学的制高点,更重要的,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被世界上很多穷人、劳苦大众接受呢?当年资本论出版的时候,恩格斯就说过,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科学,更重要的它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为人类指向一个光明、正义、美好的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是他学术里面的内在底色。
所以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开始,它很鲜明的说明自己站无产阶级和劳苦人民这一方,受到全世界大多数人在谋利的学术,它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也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人类指向一条光明的发展道路。
当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说他现在的职业是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所以马克思有这样的崇高理想,所以马克思才能抵御当年资本家的引诱,才能克服物质极端贫困的一些困难,才会把自己的一甚献给了人类解决释放。
所以总书记讲,马克思主义是占领科学制高点,也占领了人类道德制高点,所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从人类历史来看,特别是从国际社会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来看,包括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世界社会主义者,他们是为了人类的解放和进步在孜孜的不断的奋斗。
大家知道今年前一段时间刚刚趋势的古巴的国父菲德尔•卡斯特罗,实际上古巴之所以在美国制裁几十年的情况下,仍然屹立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像是一卡斯特罗所宣传的,要站在人民这一方的
有人就会问,既然马克思主义有这样两个制高点,为什么苏联会解体,为什么我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会出现很多曲折、挫折、失误。事实上客观地讲,这本身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过错,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可能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提供具体的药方,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它必须跟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所以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跟俄罗斯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个惨痛教训是非常大的,当年王明把苏联的经验封为神圣的教条,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城市暴动,结果造成中国革命陷入低谷,差一点葬送中国革命。
正是因为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近代的实际结合起来,才科学认识中国近代历史,认识中国国情,才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实际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也阐明了,为什么在五四运用以前,那么多仁人志士都在追求救国的真理,为什么会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的思想武器。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中国革命才找到正确道路,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才打败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人们才站起来。实际上这段历史本身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有用的,是能够得到人们支持的。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特别是1957年以后,我们很多做法就在于没有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条主义的认识,才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本身就说明了,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不能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所以就必然会造成社会实践中的失败,这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使用者们、应用者们本身的失误,这不能归结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失误。
当然,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有它的历史的特定的适宜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是从总体上讲、从体系上讲,从基本原理上讲,而不是拘泥于他的个别理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所以总书记在当总书记之后,他多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根,没有马克思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就会出现大的灾难,而前苏联之所以解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所以才在西方思想的侵蚀下,在苏联共产党很多人蜕变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很多失误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在苏联走错。所以总书记讲,这一系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而有利的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指导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二)坚持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谈到,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懂马克思主义,要真懂,不能只知皮毛,更不能说是不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在那里很狂妄的喧嚣说马克思主义过时。我们现在很多人,特别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不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才会产生那些错误认识。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现在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在很大方面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就在于不能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第一要务,像习总书记所说的,要真懂,要了解,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掌握他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更重要的,习近平总主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还要真信,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当成自己心中的信仰,当做自己内心的追求,不是别人强迫你,是你自己自愿的。当年毛泽东在走上革命前,他也受过多种思想的影响,什么主义都信,什么主义都尝试,他左比较、右比较,当他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当他真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所以毛泽东才成为一个成功的革命者。所以我们说,对共产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对马克思主义要懂,同时要信,这个信不是把它当做教条,关键是吃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有党性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隐瞒自己是替谁说话。马克思主义谁说话呢?是以工人阶级和农民主体的广大人民,所以你们看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始终是宣扬站在人民立场,如果真的站在人们立场很多东西你就会看清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也找到自己的价值,否则就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自己喜好,个人得一种性情乐趣。马克思之所以在本世界初被西方主流媒体公推为人类一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首,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它是站在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我们真信马克思主义,表现在我们做学问、搞科学,一定站在人类里立场,不是少数人立场,不是为别人给你钱你就替他吆喝,不是站在权贵立场,也不像让西方学者站在资本市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场,而是要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立场。信,首先要站稳立场。要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过时的。基本观点包括过去像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学的生产的观点,人类社会要存在、要发展,必须要生产,生产是决定人类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说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反反复复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为主体,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包括我们现在很少提的阶级的观点,这一系列的观点,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它一些最基本的观点是经历了、经受了人类近代乃至到今题社会实践的检验。
同时信马克思主义都要坚持方法,包括历史的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还有阶级分析分发。我们现在很多人为什么现在很多错误思潮很泛滥,特别是在历史研究领域,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什么泛滥,为什么在思想上侵蚀了我们很多年轻人,关键就在于放弃了阶级分析法。
当年马克思指出,阶级的存在是生产发展的结果,生产发展的不足导致了阶级的划分,而阶级的消失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比如我们判断历史,历史有没有是非,大家很多人现在对暴力、对战争都恐惧,但是马克思说过,战争分为进步战争、正义战役和非正义之分,现在我们很多丧失了最基本的阶层分级方法,所以替古代的、近代的很多统治阶级在那里呐喊,用所谓的人性分析方法去判断。包括有的人说,慈禧太后也不容易,慈禧太后也有人性这方面,这些如果真用阶级方法来分析,我们就可以肯定那些该肯定的,那些不该肯定的,你说法西斯分子这些就是反人类的,违背历史发展分享的,在人类对立面的这些陈。即使他个体行为有一些肯定,但是放在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恐怕就不是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所鼓吹的,大家都在创造历史,大家好像都不容易。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丧失了历史的是非感,历史的道德感,就在于放弃了阶级分析法。
总书记强调,要真信马克思主义,但是对于社会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对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要真懂、真信,还要真用。什么叫真用呢?就是像毛泽东同志多次所讲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目的和落脚点在应用,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解决问题。比如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包括我们怎么样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包括现在很多年轻人所有关心的,我们怎么正确认识我们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为什么房价如此奇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有没有解决办法。还有就是我们现在贫富差距是比较大的,到底根源所在,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所以当年马克思主义,像邓小平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别名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当年之所以抨击资本主义,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资本主义本身虽然能创造生产力的速度发展,但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却被少数人掌握。
按照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现在很多人在替私有化唱赞歌,好像论证所谓的人性是自私的,所谓的经纪人假设。包括今年所谓美国总统大选,为什么美国的主流媒体会跌眼镜,为什么现在西方很多人对西方的民主产生了失望。所以,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包括去分析我们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能把很多问题说清楚的,也能找到我们现在问题存在的很多根源,也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共产党人既然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应用,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独立,共产党人更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们现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得到人民的信任,要想被人民当作科学,那样必须要善于、要敢于、要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去解决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它的位置才能找到。所以在总书记看来,如果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不难解决的。
实际上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本身他自己就很娴熟的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的历史问题,我们所处的历史起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坚信共产主义,在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内在规律发展的结果,共产主义不是人的遐想,更不是像宗教所意想的所谓彼岸世界,它是一种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内在规律的结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总书记强调的第二大问题,中国要发展哲学社科学,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因为这也是总书记反复强调,也是我们很多忘掉的,现在我们很多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还也很多的海归,动不动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言必称希腊”“月亮还是外国的圆”,这实际上就是不自信。为什么不自信呢?因为他们在思想上、世界观上、方法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做不到真信、真懂、真用。这是习近平在这次哲学社会科学会讲话的第二个大问题。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总书记提出了为我们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作为世界人口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应该为人类有所贡献,不仅在经济上,在思想文化上也应该有很大贡献。怎么贡献呢?怎么在世界理论园地里面,在世界思想文化百花园里面树立我们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位置呢,就是要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中国这些年西方人也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的强大,但是中国很多话说了没有人听,中国成功的原因,我们现在很多说不透,让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适应不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以习近平提出中国要真正的为人类做贡献,中国真的要把问题说透,就必须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
在这部分的讲话里面,习近平总主席提出了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实际上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时代性,要站在世界时代发展的高度,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要把握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时代的大格局,要站人类发展的前沿高度。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又不可能在空中发展,要体现继承性,继承性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要总结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要总结中国近代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所以要立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要体现世界性,我们虽然立足于中国本土,但是我们眼睛却望着全世界。要胸怀全世界,更要指向未来性,但是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所以要体现科学性,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同的学科都有它自己的专业性,所以要把世界优秀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资源汇总起来,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通过对中国问题的成功解决,为人类提供思想方案,为其它国家提供借鉴。
所以总书记在这部分就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几大特性,也提出了怎么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主义科学。这部分实际上是让总书记告诉哲学科学社会工作者要怎么样去做,这些对哲学社会工作者来讲修有很大的意义。也是为我们提供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指导方案和行动纲领。
这部分总书记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实际上按照我个人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它应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总书记强调的,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要是真问题,不是假问题,要做到真问题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模式,有科学的方法,要能够解决问题的,不是文本,不是自己个人的游戏,要体现出它的现实效用。所以总书记这部分值得我们大家反复的玩味。这是简单讲的第三个部分,实际上就提出了我们怎么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主义科学,包括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怎么样面向世界,面向外国人讲好中国的故事。很多问题不能被洋人牵着鼻子,因为很多要了解中国的国情还是要靠中国人。就像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本本主义所强调的,中国的问题还是要靠中国人解决,所以不要动不动的就用西方人的标准来裁决我们。
包括总书记也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培养为中国所需要的人才,这个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才具有世界眼光,具有历史的厚度,能够解决未来问题,同时要服务于中国人们。我们现在很多高校,包括一些名牌高校,实际上在办学的理念上是与总书记要求是有距离的,我们现在很多高校提出办世界一流大学,很多是用外国的标准来办,好像觉得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的要求。
当然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但国际化人才首先要为中国服务的,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也能解决中国问题。包括现在很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强调在各级上发文章,当然了,在国际上能发文章是不容易的,但是也不能把这个作为最高,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办学方向、办学标准、办学目标是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在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着西化的问题,存在着洋教条问题,把美国作为自己的发展分享。中国能不能走向美国那条路,如果走向那条路会怎么样,实际上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严肃思考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把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如果我们成功了,这本身就是为社会、为人类在做贡献,所以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特就特在要为中国人民服务,当然了,在此前提也要为世界服务,但是为世界服务主要还是把中国问题解决,它的中国特色恐怕立意还是立在中国本土,解决中国问题,要把中国经验总结好,把中国经验总结好了,也就为其它国家提供经验、提供借鉴。
实际上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包括现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不好,仍然能够保持一定速度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为世界在做贡献。比如在扶贫方面,中国的扶贫人口解决了,实际上世界的扶贫也就解决相当一部分,这是总书记强调的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科学还是要立足于中国,要真正为中国人民服务,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要切合中国实际,要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这是总书记强调的第三大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牢记在心,更需要付诸于行动的。
第四篇: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2016年05月18日23:15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法、得出的结论值得深思。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学生很大比例。这些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5年11月,我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第一批高端智库已经建立并运行起来。我在那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军队院校等要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不要觉得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自己都能讲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希望大家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完)
第五篇:区委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XX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这是我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区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一件喜事。在此,我代表XX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对区社科联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全区广大社科工作者多年来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立社科联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推进我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XX的一个有力抓手。区社科联的成立必将对促进XX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思想动力。下面,我就区社科联成立以后怎样开展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突出重点,关注热点,结合实际科学选取研究课题
社会科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根本研究对象还是人与社会,最重要的作用就体现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但也要注意突出重点。当前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如何推进和谐XX建设。
区委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区两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明年和未来一段时期XX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并在全市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XX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又好又快推进“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实现城市格局,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三个大跨越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有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迫切需要总结概括,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迫切需要释疑解惑。全区广大社科工作者要以推进我区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心,加强对我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各类重要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比如,如何更加科学地判断区情,正确地认识优势和差距,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如何按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埋头苦干的要求实现“思想大解放、发展大跨越、民生大改善”,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推动我区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如何把招商选资、招才引税与做优做强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促进三大产业集聚发展、五大板块协调发展,实现我区经济总量、增量与质量的同步发展;如何进一步挖掘、整合以阳澄湖文化为代表的区域历史人文资源,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社科工作者深入思考和解答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问题。当然,在我区推进“四城”建设的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广大社科工作者要集中智慧,集思广益,选择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加以研究,努力推出更多的应用性、对策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作出科学的、及时的回答。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的工作很多,这也为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作为与意识形态靠得比较近的一个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社会科学要更好地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当前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两次都点了题,但具体工作中,结合区情如何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破题。当前我区社会科学研究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从不同角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使全区干部和群众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促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体认同。要充分发挥社科工作的影响力,加大核心价值体系和国情区情、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XX“四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整合并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精神状态,统一到“相融相谐,众志成城”的XX精神上来,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三是围绕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育人铸魂的作用,针对干部群众社科知识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深化社科知识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广泛开展主题论坛、科普讲座、社科下基层等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以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唱响主旋律,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