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3: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报告》。

第一篇: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报告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和意义

1、实践的意义:巩固已学过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的投入本专业的相应工作。

2、实践的目的:

(1)巩固并深化学生已学过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毕业后加快投入工作适应期的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对国际贸易中常见的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4)培养学生对资料进行查阅,分析、归纳整理和使用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

案例1 签约、审证失误致损案

案情简介

中国东方公司向外国某B公司出口一批冻虾,双方合同约定,装运期为1993年5月,采用不可撤销信用证,凭卖方开具见票后30天付款的跟单汇票议付。合同签订后,经东方公司多次催证,B公司6月20日才开出信用证,而信用证规定装运期为7月20日,并且记载“本信用证在你方收到授权书后方生效。”东方公司审证时误以为此条属银行业务未提出异议。

7月5日,东方公司将货装船完毕,议付交单时,因信用证未生效被拒绝,即电告B公司“货已装船,但无授权书。”7月8日,B公司告知授权书办理需要时间,要求将信用证付款方式改为托收方式,并采用“承兑交单见票后30天付款托收”,以方便提货。避免货物滞留港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货船已启航2天,东方公司回电同意,但要求托收费由B公司承担,B公司对此确认,7月10日,东方公司由原议付行,现委托行申请,将付款方式改为“承兑交单见票后30天远期”,并在托收指示书上指示:托收费由B公司承担。

8月21日,代收行告知,7月21日B公司承兑,8月20日收款时拒付,其理由是产地证与发票合一,不符当局规定,并且产地证上的重量与发票不一致,无法通关。东方公司立即纠正,通过委托行重新寄出发票、产地证。但B公司仍不付款。后经第三方调解,降价20%处理。但代收行、委托行因B公司不承担托收费,便从货款中扣去该费用,最终东方公司损失 1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20%货款和托收费。分析:

1、东方公司在此案例中存在那些问题?

2、此托收业务中,代收行扣除托收费是否合理 案例分析:(1)签约失误。

合同双方未在合同中明确开立信用证的期限,只规定装运期为5月。根据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和某些国家法院的判例,买方应在装运期限开始之日以前的合理时间内给卖方开出信用证,或者最迟亦应当在装运期开始的第一天给卖方开出信用证,以便卖方能放心地装运货物。因而本案B公司最迟应在5月底前开出信用证,以便东方公司能在5月份内装船。而B公司于6月20日才开出信用证,并在信用证上擅自修改装运期为7月20日,与合同严重不符。当买卖合同规定以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时,买方的主要义务是按合同要求开立信用证,这也是卖方履行其交货义务的先决条件。当B公司未按合同要求开具信用证,已构成根本违约,东方公司可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但东方公司审证时未提出异议,未及时交涉索赔。

(2)审证不细,未注意信用证软条款。

本案,信用证规定的“本信用证在你方收到授权书后方生效”这一条款就是软条款。即如果B公司不提供授权书,则信用证未生效,开证行不承担付款责任。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是指在不可撤消的信用证加列一种条款,使出口商不能如期发货,据此条款开证申请人(买方)或开证行具有单方面随时解除付款责任的主动权,即买方完全控制整笔交易,受益人处于受制人的地位,是否付款完全取决于买方的意愿。这种信用证实际变成了可随时撤销或永远无法生效的信用证,银行中立担保付款的职能完全丧失。带有此类条款的信用证实质上是变相的撤销信用证。

东方公司对信用证软条款未引起注意,以致在信用证议付时,被议付行拒付。而且在信用证尚未生效的情形下,急于将货物装船,使自己一步一步丧失主动权。(3)将信用证付款方式改为托收结算方式。

将信用证付款方式改为托收结算方式,意味着本来应由银行承担的付款责任转移到了买方身上,即由银行信用改为商业信用,以致交货后付款没有保证。信用证与托收结算方式不 2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同的最大特点在于:信用证是属于银行信用,只要卖方完全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履行义务,单证相符,单单一致,银行就保证付款;托收是属于商业信用,银行办理托收业务时,只是作为卖方的代理人,根据其指示行事,银行不承担付款的责任,若买方收货后拒绝付款或拒绝承兑,则委托行或代收行不承担任何义务或责任。他们的责任只是限于及时向付款人提示汇票,并于遭到拒付时把情况通知委托人(卖方)。因而在采用托收方式时,卖方在收取货款方面有很大风险。

在采用托收方式付款时,卖方可向保险公司投保恰当的险种,一旦发生事故,买方不付款赎单,面临钱货两空的境地时,卖方可从保险公司求得补偿。(4)托收指示书的不完整。

根据国际商会《托收统一规则》第22条规定,除非托收指示书规定该项手续费/或费用不得免除,否则托收指示书虽列明托收费由受票人负担而受票人拒付时,提示行仍可免收手续费/或费用并按不同情况付款交单或承兑交单项式,受票人拒付的手续费/或费用仍应由委托人负担,并可在收到的款内扣除。

本案,东方公司虽在托收书上指示托收费由B公司承担,但未明确“不得免除”,因而委托行在B公司拒付托收费时,从委托人东方公司应收货款中扣除,是符合《托收统一规则》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东方公司应在托收指示书明示:托收费由B公司负担,不得免除。(5)托收制单不慎重。

东方公司未按B公司方面的特殊规定制作单据。将产地证与发票联在一起。另外产地证上的重量与发票不一致,无法通关。这给B公司拒付货款提供了理由。根据国际商会《托收统一规则》第2条的规定:“银行必须核实所收到的单据在表面上与托收指示书所列一致,如发现任何单据有遗漏,应立即通知发出指示书的一方。除此之外,银行没有进一步审查单据的义务。”即一般要求银行只是根据委托人的指示审查单据,对于单据的形式是否被接收,银行并不承担责任。如果某个国家的银行或海关对单据的格式和内容有特殊规定或要求的,则出口方在制单时应充分考虑,以避免托收时被拒绝付款。

案例2 网络商务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案情简介

中国北京A公司与美国纽约B公司一直有贸易往来关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双方通过电子信箱进行商务活动。1998年5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9点,A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向B公司发盘,欲出售一批手工艺品,纽约时间5月1日上午8点,B公司打开电脑发现A公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司的发盘,遂派业务员负责了解该商品的市场情况。5月6日早晨8点,B公司经过研究认为A公司的发盘条件可以接受,电话指示业务员发出接受通知,该业务员于5月6日上午10点在去加拿大出差的路上,用手提电脑发出了接受函,北京A公司发现接受通知的时间是北京时间5月7日上午8:30,电脑显示接收时间是早晨6:22分。此情况下合同什么时候成立?于合地成立? 分析:

1、不同法律体系下关于接受生效的原则?

2、查阅《电子商务示范法》,其中怎么规定接受时间和地点的? 案例分析

合同何时成立,取决于承诺何时生效,因为按照各国的法律,承诺一旦生效,合同即告成立,双方当事人就要受合同的约束,承担合同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在承诺生效问题上,英美法与大陆法分歧很大。英美法采取所谓“投邮生效原则”,规定:凡以信件、电报做出承诺时,承诺的函电一经投邮、拍发,立即生效,合同即告成立;大陆法则采取“到达生效原则”,的通知必须于其到达 人时才生效,合同亦于此时才成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承诺生效的时间,原则上采用“到达生效原则。

对于采用计算机网络方式订立合同来说,英美法中的“投邮生效原则”是不能适用的,因为网络上的电子信息可以在任何不同的网点上发出,如发送人的营业地、发送人拥有计算机的任何地点,甚至可以用手提式计算机在旅途中发出承诺的电子信息,如果采用“投邮原则”,将使合同成立的地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根本无法确定该合同究竟是在什么地点成立的。而采用“到达生效原则”对于网络商务合同的订立更为适宜,因为收到信息的一方较为容易确定,有利于提供关于订立合同地点的法律确定性。

就网络商务合同中承诺生效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通过对收到数据电文的时间和地点加以确定而确知。199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订立《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5条对此作了详细规定:“发出和收到数据电文的时间和地点,„„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的收到时间按下述办法确定:(a)如收件人接收数据电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统,以数据电文进入该指定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或如数据电文发给收件人的一个信息系统但不是指定的信息系统,则收件人检索到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收到时间;(b)如收件人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统,则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由上述规定可 4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知,信息的发出与接受按双方约定方式传送电文时,以电文进入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也即发盘或接收的生效时间,而当双方有约定而未按约定方式发送电文时,则以接受电文方式在检索到该电文时方为收到。

《电子商务示范法》第4条款对承诺生效的地点进行了确定:“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应以发端人设有营业地的地点视为其发出地点,而以收件人设有营业地的地点视为其收到地点。就本款的目的而言:(a)如发端人或收件人没有营业地,应以对基础交易具有最密切关系的营业地为准,又如果并无任何基础交易,则以其主要的营业地为准;(b)如发端人或收件人没有营业地,则以其惯常居住地为准。”

这一规定,给订立合同的时间和地点规定了法律确定性。至于数据电文进入信息系统的时间和接收方检索到电文的时间,走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有记录,因而具备客观性、确定性、可查性,可以作为确定合同成立的时间。关于接受数据电文一方的在密切联系营业地及主要营业地和惯常居住地,都可以依据传统的判定方法进行判别,加以确定。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案例中接收的生效时间是北京时间5月7日上午6:22分,生效地点为北京。

案例3 利用资信调查防范出口风险

案情介绍

1997年初,H公司与香港G公司签订了一批50万美元的羽绒出口合同,并注明采取信用证付款方式。

随后G公司通知美国买主K派质检员进场验货,一切合格后,按要求发放了质量合格证。但一直拖到7月初,G公司还未开出信用证。7月下旬,G公司通知说,美国K公司早将证开出,但已过期,现正要求K公司修改,但修改还未受到。8月初,G公司又说,因装运期迫近,再等修改证已来不及了,希望同意以D/P付款方式出运,凭货物承运收据向H公司付款。一次次的出尔反尔,使H公司十分为难,如果不出运,近450万元人民币的服装已全部生产完毕,且规格为美国尺码,转为国内销售也不适合,况且外销是有季节性的,一旦过了季节,客人就不会要货。但要是出运的话,没有任何付款保证,连货带提单一起交给客人,将来一切都会被客人牵着鼻子走,后果不堪设想。

事关重大,部门经理立刻找到总经理,将此情况作了汇报,H公司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协商,决定先迈出第一步:要求G公司总裁出面,签保证付款的担保书;同时,公司自行 5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配船,提单交H公司驻美公司,由美国买主K带汇票去领取提单,此招的唯一退路是,万一客人不付款,H公司可将提单转给其他客商,若实在无销路,可以将货物返运回国。

传真发出后,对方两天没有回音,万般无奈下,H公司又电话催促对方表态。G表态如下:A.不同意自行配船B.以传真方式保证出运后10天内付款。对此,H公司不满意,一天多次与G电话讨论出运付款条件,力图劝说其接受条件,以便保证货物按时运出。可是G公司不但不动心,反而处处显示出不着急的样子。几天拖下来,毫无进展,而交货期却一天天逼近。怎么办?

H公司领导为了决策的正确性,决定通过某国际集团调查G公司在港的信誉。同时,又分别向几家与G公司有业务关系的省级公司调查其业务信誉,省级公司的结果很快出来了,G公司原是个不错的公司,但因经营不当,近年来资金上很困难,他们靠在国内多年经营、人头熟、业务摊子铺的很大,采取同样的手段(合同上签L/C,发运时改D/P)胁迫多家公司在没有得到付款保证的情况下向其发货,靠套用国营外贸企业的资金做生意,因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只好在其拖欠货款的情况下开展这业务,几天以后,国际集团的调查也下来了,G公司香港总部近几年来官司不断。

情况十分明了,发货要面临着拖欠货款的风险,但不发货又不能解决服装的销路?总经理决定跳过G公司,直接找K公司去联系,经过几番努力,终于联系上了K公司分管服装的业务主管,告知情况后,业务主管很生气,说信用证早就发出去了,后来G公司反映过期,但很快就做了修改,他们不但不知道G公司没有转开信用证给H公司,相反却从G公司那里得到消息,说H公司愿意用D/P完成交易(后查实G公司用该笔信用证去做了另一笔交易)通过与K公司的直接接触,H公司得到一个信息,客人是需要这批货的,但改变运输方式是不可能的,开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大公司的程序严谨,尤其是信用证已经开出来了,香港G公司不退回,肯定无法再开一次。

情况又绕回了原地,所不同的是对手由香港公司换成了美国公司,几经考虑,老总决定,相信信誉、资金状况更好的K公司,在不开信用证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但是要求对方公司的总裁做出担保,很快K公司的担保书就到了,H公司再次动用力量调查,发现这只是一个业务员的签名。于是,H公司再一次向对方声明:必须是总裁级的负责人签名担保,对方在强烈要求下再一次发出了担保书,这次是由对方的总裁名义担保的。

9月初,H公司按要求发出了货物,9月15日,担保承诺的付款日,对方及时付清了货款,接着,K公司的香港分公司发来传真,对H公司业务配合表示满意,已经考虑下次直接进行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业务往来。

分析:

1、请你谈谈资信调查对于外贸企业的重要性?

2、总裁担保书能不能起到真正的保证作用?

3、G公司的业务中有何启示? 案例分析

本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客户资信调查是出口企业防范商业风险的关键。同样的贸易,与香港G公司做就有可能上当受骗,而与美国K公司做则不会出问题,可见选择商业伙伴至关重要。

①选择商业伙伴首先要做好资信调查,注意的事项有:

a.切忌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忌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为了开发新品种,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商业伙伴的信誉。

b.切忌片面追求表面单价高。有的客人为了骗取贸易公司或工厂的合同,谈判时给一个高价格,没有经验的业务员,自然会因为价格好,义无反顾地签了合同,一旦你的货生产好了,客人的花招便使出来了,他会告诉你形势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如果你不降价,他就不履约了,待你走到这一步,主动权完全落到客人手中,不降价便吃库存,颗粒无收,在多亏不如少亏的原则下,你只有选择降价。

c.最好的办法是调查资信。要寻找一个信誉好的商业伙伴,不能仅凭客人自己的宣传,也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唯一的途径是“调查”,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②进行资信调查要谨慎细致,方法得当。

首先,资信调查的方法和渠道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a.自行调查。如通过中国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代表处或代理行,可了解其客户账户等方面状况,如开户日期、跟银行的账户往来情况、通常存款余额、最高信用额、抵押贷款记录和拒付记录等,这是一条重要的资信调查途径。

b.通过专业资信调查机构调查。如世界著名的资信调查机构——美国邓白氏公司等,它们能较为全面和客观地反映被调查企业的资信情况。中国银行已跟它们建立了友好的咨询代 7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理关系,受理国内企业委托调查海外客户资信调查业务。

c.相关客户调查。可以向与其有贸易往来、合资、合作的客户侧面了解对方的有关资历、信用情况等。

d.通过国内外贸易产业协会或商务机构调查。如通过国内有关进出日商会、产业协会、各国驻华使馆经商处、驻华外国商会或贸易代表处、国外商业注册机构、商会及我国驻外使馆经商处等,可以查到被查客户的有关情况。

其次,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企业概要。包括被调查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传真、成立日期、公司性质、业务范围、主要负责人姓名、雇佣人数、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等。例如:通过考查企业的商业登记资料可以判断它是否合法成立;通过企业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雇佣人数多少,可估计该公司的规模大小等。

b.企业背景。包括企业性质、历史、企业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的变化、股东资料及主要负责人简历、特别事件等。

c.经营状况。在双方交易之前了解对方的经营状况非常重要。根据对方的经营状况可以估计其获利能力有多大,此部分可帮助了解对方经营哪些行业和项目、劳动情况怎样、企业规模及办公条件如何、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等。有些资信报告在此部分还列出对方的销售条件、客户分类及客户数,甚至还列有欧美工业国家对各行业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企业人数、人均销售额等,我们可以拿对方这些指标跟行业所统计的平均值比较,从中看出被调查企业的经营水平。

d.付款记录。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在以往贸易中的付款方式及所得到的最高信用额和信用期,从而反映跟其他客户交易的付款及资金流动情况。结合财务状况综合分析,如果所有的迹象表明对方有能力及时支付到期债务,且实际上过去也是及时支付的,那么对该企业就应抱有信心,否则应谨慎从事。

e.公共记录。在专业性的资信调查报告中,此部分通常所反映的是该企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登记的财产、赋税抵押、被诉讼或判决等记录。

f.财务状况。反映企业的资料,包括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而了解企业的财务安全程度、资金周转能力及获利能力等。

g.银行往来。了解对方的往来银行及往来银行的账户情况。如开户日期、资金往来情况、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平均存款余额及银行给其授信额度和评价。

案例4 运费变动致损案

案情介绍

国外客户M向B外贸公司购买1×40’HQ某种商品卖到巴拿马,FOB上海,目的港是科隆(COLON)。客户M委托B外贸公司向某一指定的船公司租船订舱,运杂费由客户M自行支付。B公司按照销售合同在1999年4月7日发运货物。数日之后,客户M打电话给B公司称:该船公司1×40’HQ到科隆的运费较3月份整整涨了US$1,000.00,涨幅高达26.32%。我方承担不起,请贵公司与船公司协商一下,把运费降一点。B公司询问客户M是否曾与船公司签过协议或订立合同,回答是没有。因为彼此是老关系,而且M公司也知道老运价,只是没有料想到4月1日要涨价。受人之托,B公司同船公司交涉,船公司却坚决不肯优惠。分析:

1、FOB下租船是谁的责任?此案例中改变了FOB的性质吗?

2、M公司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此损失? 案例分析

1.在实际贸易中,买方往往委托卖方办理租传运输(因卖方更方便在出口港安排合适船只),但是这属于代办性质,其风险和费用仍由买方承担,并没有改变进出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以FOB性质没有改变。

2.此案例中M公司受损是因为运费上涨,要避免此情况的发生,通常在事先要和船公司订立好协议,因如在4月份装船以当时的提单当中所表示的运费(此提单应是运费到付提单),当然以当时运价为准。

案例5 提单性质不清致损案

案情简介

1993年,山西省某外贸公司与美国“American playtime corp”签订了“xi mas lights”的货物出口合同。五六月间,该公司以信用证结算方式出口了两批货物,考虑到前几次货物出口收汇情况良好,选择了付款交单(D/P)的托收方式结算,金额合计约26万美元,9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但代收行多次催理,国外客商也不付款赎单。1994年3月,该公司得知货物已被客户凭副本提单提领,于是要求退回单据。4月,该公司凭已退回的正本提单向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 ltd”交涉时,遭到拒绝,理由是该提单为记名提单,按照当地惯例,收货人可以不凭正本提单提货。至此,公司钱货两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分析:

1、在此案例下,信用证方式对山西省外贸公司的意义?(对比付款交单)?

2、记名提单可以不凭正本提单提货吗?它能做为物权凭证吗?

3、查找相关资料,国际贸易中为什么会出现无单提货的情况。案例分析:

1.信用证是银行信用,托收是商业信用。

在信用证项下,银行是付款人,卖方只要提交与信用证要求严格相符的单据,开证行就必须付款,而不管信用证申请人是否同意,即使申请人破产了,银行也得付钱。

而付款交单项下, 出口方的交单是以进口方的付款为条件,即进口方付款后才能向代收银行领取单据。银行是否付款则取决于付款人是否付款,也就是说,如果买方想毁约的话,卖方就收不到货款,而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哪怕卖方的单据完美无瑕。

2.记名提单是记名货物交付或指定给具体人的凭证。记名提单上列明确定的收货人,而不另加列指示字样不可转让。《海牙规则》中的物权凭证是指持有该凭证即意味着享有支配货物的权利。由此可见,记名提单的持有人并不享有支配货物的权利。货到目的港后,承运人不负有要求记名收货人出示或提交提单的义务。因此,记名提单并不具有物权凭证的效力。我国海商法第71条规定应理解为承运人保证向提单上记名的收货人交付货物。

记名提单没有物权凭证的功能,那么承运人的交付义务并不锁定于记名提单上,而是正确核实并交付给记名收货人,也就是说承运人根本没有必要凭正本记名提单交付货物。

3.凭正本提单交货是国际海运界承运人交货的基本原则,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国海运界,时常发生无单交货的行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正本提单迟到,可凭收货人的副本提单加担保交货。

如货物占有或所有权已经转让给买方,买方就有权取得单据(包括提单)。作为流通单证的提单,其正本提单晚于货物抵达的现象在海运实践中时常出现,此时提单反而成了货物 10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交付的障碍。由于承运人不知现在的提单持有人或提单延迟的原因,他不能估计提单最终何时到达。如果货物易腐或市场价格波动,货主就会有明显的风险。因此,承运人可以根据提货人提供的副本提单加上担保向其放货。对此,我国《海商法》虽无明文规定,但符合国际海运惯例。

(2)凭单交付规则中理论意义大于商业价值时的例外。

我国《海商法》第71条规定:“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可见,提单只表明提货权,而拥有货物所有权与持有提单并不相干。提单可能签发给对货物不享有权利的托运人,或者提单被不享有货物权利的人取得。如果承运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要求提货的人有权占有该货物,且对提单的流转情况有相当合理的解释,则承运人可被允许在对方未提供提单的情况下交付货物,从而解除其向提单持有人交货的义务。例如,卖方虽持有提单,但如果认同无单放货行为并确认买方提货的合法性,那么就意味着卖方放弃依提单主张货物所有权的权利。卖方不得依据提单主张其权利,从而承运人无单交货责任消灭。这种情形在短途国际海运中时常出现。

(3)提单遗失、被盗、灭失等情形下的交货。

提单具有一般物权凭证和运输单证的特点,提单一旦遗失,被盗或灭失,原提单持有人如果因此而丧失对货物的提货权,就会增加提单在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因此,提货人如果能够证明他是提单受让人,而且对正本提单的去向作出满意的解释,承运人就有权将货物交给提货人。但是,一般应经公示催告程序后单纯凭担保提货。关于此类公示催告程序,我国《海事诉讼特别法》第100条有明确规定。

(4)收货人不明或提货人拒绝提货时的交货。

收货人不明或提货人拒绝提货时,承运人能否依法将货物提存?我国《海商法》第86条对此作了规定:“在卸货港无人提货或收货人迟延、拒绝提取货物的,船长可以将货物卸在仓库或其他适当场所,由此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收货人承担。”因此,这种情况下承运人无须凭正本提单交付货物,只需将货物交给港埠当局或合法经营仓库,等待收货人提货即可。

(5)记名提单下的交货。

记名提单属于非转让性提单,根据我国《海商法》第79条,记名提单是我国《海商法》提单中的一种。在记名提单下,提单作为物权凭证的性质已改变,非收货人持有正本提单无 11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法提货,而收货人则无须提单便可提货。推而广之,指示提单经记名背书言明不得转让背书的情况下,同样无须持正本提单提货,但提货人必须能够证明其享有提货权。

以上五种情况下,承运人虽可无单交货,但承运人必须谨慎处理,以避免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案例 6 FOB合同下的“仓至仓”条款争议案

案情简介

有一份FOB合同,买方已向保险公司投保“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货物从卖方仓库运往装运港码头途中,发生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损失,事后卖方以保险单含有“仓至仓”条款,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但遭到拒绝,后来卖方又请买方以买方的名义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同样遭到拒绝。分析:

1、保险公司拒绝赔付合理吗?

2、“仓至仓”条款在这里可以实现吗? 案例分析

FOB合同下的风险转移与保险责任的起讫。

FOB是象征性交货,只要卖方在指定的时间将货物交到指定的船上,并提供符合规定的单据即可。风险划分就是以交货点(装运港船舷)划分,交货前一切有卖方承担。虽然买方购买的“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但保险公司承保责任的起讫是“船至仓”,交货前的风险由卖方承担。并且卖方不是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的,买方才是,只有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才有索赔权。本案中,保险公司拒绝赔付卖方是因为发生货损时虽然卖方有保险利益,但他非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所以无权索赔;保险公司拒绝赔付买方是因为发生货损时买方他对货物不具有保险利益,虽然他是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因此银行的拒绝赔付合理。

FOB合同下的“仓至仓条款”,保险公司实际承担“船至仓”责任,卖方为保障从卖方仓库到码头期间的保险利益,必须向保险公司另行投买保险。FAS 合同及 CFR合同下的“仓至仓条款”同样这样解释。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案例7 多证一单结汇争议案

案情简介

1999年12月,某出口公司向同一客户、同一目的港出口三批货物并装用于一个20英尺货柜。这是根据上述客户在同一银行开出的3份信用证发货的。

按照常规,一份信用证必须提供一套单据。发货方要求船公司出具3份提单,但船公司不予办理,理由是整柜货物出具多份提单增加了船公司的风险,只能出具一份提单。询问议付行审单员,3份信用证能否共用一张单据结汇,银行审单员了解了3份信用证系同一申请人通过同一银行开具,提单上的装运人、收货人、通知人、货物描述均相同后答复,3份信用证可以共用一份提单结汇,结汇银行已经做过多次均无问题。出口公司随即安排出运,根据信用证A、B、C精心缮制了议付单据A、B、C,送议付行审单无任何不符点后即寄开证行议付。不久A单付款了,B、C单则收到了开证行的不符点电报,开证行称B、C单缺少了信用证要求的提单,拒绝付款。现实很残酷,买方通过开证行仅付了一份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却索走了可提取3份信用证下的提单。根据要求,议付行给开证行发出了加急电报称:一份提单系全部3份信用证共用,只有全部付款才能交付提单给申请人,但开证行回电明确,3份信用证必须提供3份提单,B、C单据缺少提单不能付款。虽然此时经与买方反复交涉,最终还是收回了货款,但引出的不符点问题却值得思考。分析:

1、此案例中是否存在不符点?如有不符点?

2、开证行仅凭A单付款就交给全套提单,是否得当?

3、如果你作为出口商,该怎么做避免发生类似情况? 案例分析:

1、多份信用证共用一份提单议付是否属于不符点(属于单证不符)。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信用证的含义系指一家开证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或以其自身的名义,在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条件下,凭规定的单据向 受益人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兑并支付受益人出具的汇票,或授权另一家银行付款,或承兑并该汇票,或授权另一家银行支付。提单属于信用证规定的基本单据,3份信用证仅有一份提单,不能满足每份信用证凭规定的单据付款,承兑或议付的要求。

2、本案开证行选择A单付款,B.C单以缺少信用证要求的提单为由,拒绝并不妥。即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使议付行明确告知开证行,此提单属于3份信用证共用的,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份信用证,因为提单上显示的货物总件是A.B.C三票单据数之和也无济于事。因为UCP500规定开证行对此可概不负责。提单数量超过发票数量,超过部分可算作免费赠送,单单之间可视为相符。由此可见,多份信用证共用一份提单结汇是严重不妥的行为,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仍可正常结汇,如同本案议付行所遇到的情况,但从规范意义上讲这样做就是造成了不符点,而且是比一证一提单所产生的不符点危害大得多的不符点,这给买方提供了如同本案的不到1/3的货款索到了可提取全部货物的提单的可能,如遇到不良客户即可能给信用证受益人造成重大损失,因为这样做卖方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是受益人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陷阱,必须坚持一份信用证一份提单结汇。

3、解决方案:

(1)要求客户将多份信用证修改合并成一份信用证;

(2)要船公司出具多份提单,实际上将一份分割成几份提单,如把情况跟船公司讲清楚还是有可能争取到船公司的配合的。

案例8 D/P改D/A致损案

案情简介

某年4月9日,某托收行受理了一笔付款条件为D/P at sight的出口托收业务,金额为USD100,000.00,托收行按出口商的要求将全套单据整理后撰打了托收函一同寄给了美国一家代收行。单据寄出后一星期委托人声称进口商要求托收行将“D/P at sight”修改为“D/P at 60 day‘sight’”。委托行在强调D/A的风险后,委托人仍坚持修改,最后委托行按委托人的要求发出了修改指令,此后一直未见代收行发出承兑指令。当年8月2日应委托人要求,委托行通知代收行退回全套单据。8月19日委托行收到代收行寄回的单据发现3本正本提单只有2份,委托人立即通过美国有关机构了解到,货物已被M.W.International 即进口商提走。此时委托行据理力争,要求代收行要么退回全套单据,要么承兑付款,但是代收行始终不予理睬,货款最终没有着落,而委托人又不愿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事隔数年,货款仍为收回。分析:

1、为什么这里委托行会强调D/A的风险?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2、银行在此承担责任吗? 案例分析:

D/P为付款交单(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的简称,D/A为承兑交单(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的简称,两者均属于托收方式,但D/A比D/P风险更大。

在D/A项下,进口人主要在汇票上承兑之后,即可取得货运单据,凭以提取货物,如果进口人到期不付款,出口人便会遭到货物与货款全部落空的损失。此案例中委托人应该意识到 D/P改为 D/A的风险在于进口方将把付款赎单改为承兑交单,即进口方在不付款只承兑的情况下就可以取得货运提单,获得货物,并且提单是以进口方为收货人,使得进口方很容易提货。

根据《托收统一规则》(URC522)的有关规定,只要委托人向托收行作出了清楚明确的指示,银行对由此产生的任何后果不负责任,即后果由委托人自行承担。此外更有甚者,有时银行与外商勾结,造成出口方货款两失。

经验教训:

1、托收的性质为商业信用,银行不承担付款人必须付款的义务,出口人收款的保障取决于进口人的信用,因此出口方在选择托收方式结算时,前提条件是买卖双方互相信任,只有在进口方信誉比较好的情况下,方能选择此方式。

2、采用托收方式成交,提单不应以进口人为收货人,最好采用“空白抬头和空白背书”即“made out to orde.And blank endorsed”提单,避免进口方直接提货,便于银行处理提单的转让。

3、在选用托收方式结算时最好选择 D/P付款条件,D/A付款比 D/P风险大。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大额出口业务可采用信用证和托收方式结合使用。切忌大额出口业务采用托收结算方式。

案例9 担保提货银行受损案

案情简介

1995年4月20日,国内某银行A分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申请,向香港某出口商开立了一金额为78万美元的跟单信用证,付款期限为见单后90天,交单期为21天。同年5月28日,开证申请人持海运提单副本到A分行,声称证下货物已到国内某港口,请求A分行向船运公司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出具担保证明,担保其凭副本提单先行提货。A分行审核该副本提单后,确认该提单上注明所装运的货物与信用证规定的货物一致,于是按其申请出具了一份提货担保证书。半个月后,A分行收到了国外寄来的该信用证项下单据,考虑到已经出具了提货担保证明书,所以没有经过查验就将单据交给了进口商,并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向国外寄单行发出了承兑通知。

承兑后的第5天,A分行又收到了国外寄来的一套进口代收单据,付款人为原信用证项下开证申请人。经审核,该托收项下单据中的海运单据,正是原信用证项下银行已经办理担保提货的提单,当A分行准备向开证申请人查询时,发现其将货物提出后倒卖早已不知去向。由于A分行已经办理了提单的担保提货,因此,不得不向托收行支付了该托收项下费用;并且,在承兑到期后,又得为开证申请人垫付已承兑汇票项下的款项,这样,A分行遭到了同一批货物支付了两次货款的损失。分析:

1、为什么银行会出具提货担保书?

2、提单为什么会两次向A银行交单

3、银行的失误?

案例分析:

1、本案涉及的是担保提货业务。进口信用证业务中,在正本海运提单尚未寄达开证行,但进口货物已到国内港口的情况下,为避免支付滞港费用以及能够及时提货销售,开证行往往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向有关的船运公司出具提货担保证明书,船运公司凭该银行担保将有关货物先行交给进口商,然后由开证行负责将正本海运提单补交给船运公司,否则,一切责任均由开证银行负责。

2、本案是一起比较典型的诈骗银行资金案。进出口双方事先相互勾结,进口商把信用证项下货物提出倒卖后,又将有关的正本海运提单寄回海外转卖给国外的另一客户,并以托收的方式向开证银行再次交单,诈骗开证银行的资金。

3、银行不得不重复付款的原因是该开证银行工作上的失误及对该业务风险认识不足。本案中,开证银行的最大失误是其将正本海运提单不是交给船运公司,而是交给了进口商,使诈骗能够得逞。由于海运提单这一物权凭证所代表的货物已被提走,开证银行就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国外银行对该信用证项下汇票的索偿,即使进口单据与信用证的规定完全不符,甚至没有正本海运提单,开证银行也必须在规定的或合理的时间里毫不迟延的承兑或付款。16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其次,开证银行对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够。它不仅没有要求进口商提供100%的保证金,而且也没有要求提供足额的反担保,使得货物被提出倒卖后,银行不但失去对货物的控制,而且连国内的进口商方面的风险也失去了控制,致使银行陷入了重复付款的境地。

经验教训:

1、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只有那些在以往业务中资信一直表现较好的进口商,才有资格申请办理提货担保业务。

2、在办理提货提保业务中,一定要求进口商交足100%的保证金(信用证条款中如有规定溢装的,该溢装部分也应包括在内)或者提供切实有效的足额反担保,保证即使垫付了资金,也有下家可追索。

3、在出具了提货担保后,一旦收到国外寄来的正本海运提单,应立即将该正本海运提单交给船运公司,及时换回提货担保书。

4、严格限制所提保货物的范围及责任。

案例10 单单不符致损案

案情简介

某年7月间土产进出口公司对T.M.国际贸易公司出口一笔香菇。开来信用证中有关部分条款规定;“500 cases of Dried Mushrooms , Packing:In wooden cases each containing 10 polythene bags of 3 kgs.net each.Shipping Mark to be ‘T.M./KUCHING’”。

土产进出口公司根据该信用证规定于7月10日装运完毕。12日对外寄单。7月19 日却接到开证行拒付电:

“你第XXX号单据经我行核对,发现如下不符点:

1、发票对货物包装规格表示‘In wooden cases each containing 10 polythene bags of 3 kgs.net each’;包装单上对包装规格却表示为‘In wooden cases each containing 10 polythene bags of 3 kilos net each’

2、发票、保险单和检验证书上对运输标志都表示‘T.M./KUCHING’唯独包装单上的运输标志为‘AS PER INVOICE’。因此单单不一致。

以上不符点经联系申请人亦不同意接受。单据暂代保管,如何处理听候你方复电。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7月19日

土产进出口公司对开证行的意见认为完全是挑剔,经研究作如下反驳: “你19日电悉。你行所谓的单单不一致,我们认为不成立:

1、发票上的包装规格表示‘In wooden cases each containing 10 polythene bags of 3 kgs.net each’;包装单上对包装规格表示为‘In wooden cases each containing 10 polythene bags of 3 kilos net each’。两者根本一样,其中所差别的就是发票上表示’kgs.’;包装单上表示‘kilos’。两者都是‘kilograms’的缩写。从概念上讲两者没有丝毫的差别。

2、我包装单上运输标志栏表示‘As per invoice’,也就是说我包装单上的运输标志和发票上所表示的运输标志是一样的,即发票表示为‘T.M./KUCHING’,包装单也是‘T.M./KUCHING’。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单单是一致的。7月22日

开证行于7月25日又来电:“你22日电悉。

1、据你解释‘kg.s.’与‘kilos’”的概念是一样的,但我银行只管两者单据之间表面上是否完全相符,表面上不相符就是单单不符。

2、我信用证明确规定有具体的运输标志,你所有单据都依照信用证规定作了表示,而唯独包装单所表示的与其不一致。即使你方解释‘As per invoice’就是发票所表示的运输标志一样,那么又与哪个发票一样?包装单上并未说明‘按照第XXX号发票一样’。所以无法说明问题。

因此单单明显存在不符。速告对单据处理的意见。7月25日

土产进出口公司多次与对方交涉、解释均为效果。又于买方进行洽商,买方一直借口开证行不接受而拒绝。最终以出口方降价而结案。分析:请据此分析信用证方式下,单据对出口方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

单证一致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进出口双方能否顺利实现结汇和收汇至关重要。对于 18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买卖双方和银行来说,只要单证一致,就能得到议付,顺利结汇,即银行不管买卖合同与信用证是否一致,不管合同标的物是否有瑕疵,不管单据真伪,不管出口方是否违约,只要单证相符,单单—致,银行便付款。也就是说,单证一致,货不好也能得到货款;单证不一致,货再好,也不能得到货款。所以对于出口方来说,能否确保单证—致,成为其是否能顺利收汇的关键所在,可谓利益悠关。

国际结算单据的缮制必须要做到单据与信用证,单据与单据之间严格相符。既然信用证规定的计量单位为‘kgs’,则所有单据都必须以‘kgs’表示。而本案的发票表示为‘kgs’,装箱单却表示为‘kilos’。虽然‘kgs’与 ‘kilos’其含义都是“千克”的意思,但两者已构成“表面不一致”。土产进出口公司在装箱单上未按信用证规定却以‘kilos’表示是不应该的。

唛头在单证实务中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必须在所有商品单据上详细,正确地列出。尤其是信用证规定有具体的唛头时,更应该严格按其规定的图形,文字内容照样表示。实际业务中,有些业务员为了省事,在其他单据唛头栏表示为‘As per invoice No.××”.本案例信用证规定的唛头“′T.M/KUCHING”共12个字符,如表示为‘As per invoice No.××’则需17个字符,可见并不省事反而多打字,即使本案‘As per invoice”的表示,也需要打12个字符,并未少打字符。业务员必须认真对待制单工作,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行事。

单证工作的最起码要求就是“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收汇

案例11 两起预期违约纠纷案

案情简介

(一)1998年4月20日,中国的恒通公司与香港某贸易公司签订了买卖400吨聚苯乙烯的合同。价格条件是CIF青岛6,380港元/吨,双方在合同中选择适用中国法律,并到中国仲裁机构解决合同纠纷。合同签订后,按合同规定中方应在6月25日前开出信用证,但中方驻香港的分支机构得知,香港某贸易公司的资信极差,极可能不履行合同。中方遂于6月20日香港方公司发出传真,以港方将预期违约为由,宣布中止履行合同。港方收到传真后,立即复电表示,完全有可能按期交货,不同意终止履行合同。中方对此未予理睬,同时又从另一家香港 19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公司已6,250港元/吨的价格购得所需货物。7月15日,原合同约定的交货期限到来,香港某贸易公司电告中方公司,请做好提货准备,但中方回传真说,合同早已撤销,不准备提货。港方公司遂于8月2日向约定的中国仲裁机构提出仲裁。

(二)1998年6月25日,中国某物资公司与巴西的劳斯公司签订了一份购买1,000吨咖啡豆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交货条件是FCA布宜洛斯艾利斯950美元/吨。中方应于7月20日前开出即期保兑信用证。巴西公司应于8月1日前将货物装运。但7月15日,巴西公司向中方发出传真,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并愿意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中方公司不予理会,最终没有履行合同,中方公司根据合同的仲裁条款向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后经仲裁庭查证,巴西公司之所以没有履行合同,是因为该国1998年6月份以来,突遇罕见大雨,大雨持续时间长,咖啡作物普遍受损严重,巴西公司无法收取足够的约定货物来完成交货义务。仲裁庭认为,巴西公司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以前,尚未存在实际违约,只有预期违约,中方公司未接受预期违约并请求支付违约金,巴西公司就有权得到因遭遇了不可抗力事由所致合同落空带来的利益,中方公司应自行承担这种风险,遂裁决中方败诉。分析:

1、两起类似案例中,中方的作为是否合理?(是否属不可抗力)

2、请你谈谈不可抗辩权的法定条件和情形。案例分析:

1.首先第一个案例中,中方公司并不了解港方公司的生产状况和履行能力,主观地认为港方公司将预期违约,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擅自主张不安抗辩权,终止履行合同,其后又在没有要求港方公司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与另一家价格更便宜的香港公司发生了贸易关系,这是一种滥用不安抗辩权的行为,是与我国《合同法》和《公约》的规定不相符的,中方公司理应承担港方公司因此而受到的一切损失。

而在案例二中,中方公司虽获得了巴西公司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确切证据,本可以主张不安抗辩权却仍然坚持履行合同,对巴西公司不予理会,结果却因巴西公司在债务履行期限满之前遭遇了不可抗力这种免责事由,而最终使我方丧失了索赔的胜诉权。这是属于没有适时的行使不安抗辩权。

2.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证 20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据表明另一方丧失履行债务能力时,在对方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提供担保之前,有权终止合同履行的权利。

我国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该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三)丧失商业信誉;(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所规定的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如下:

(1)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在双务合同中,一方承担合同债务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对待履行,这就使双务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具有对等性,即一方的权利是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

(2)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才能享有不安抗辩权。由于权利人依照合同约定先履行义务有可能要面临对待履行不能实现的风险,当这种风险即将成为现实时,法律赋予先履行一方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因此不安抗辩权的“不安”是立足于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同期待权,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3)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是指对方经营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丧失商业信誉等情形导致其有可能无法履行合同而不能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实危险”的事实应当发生在订立合同之后,否则,法律没有必要对在订立合同时就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上述事实存在的当事人给予特别保护。

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不安抗辩权,先履行合同的一方必须承担举证义务,先履行合同的一方必须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对方有法律所规定的不能对待给付的情形,而不能凭空推测或根据主观臆想而断定对方不能或不会对待履行,缺乏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履行能力降低而单方中止合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案例12 交易成立条件

案情简介

某公司向欧洲某客户于3月16日发盘,限3月20日复到有效,3月18日对方来电称,“你方16日电接受,希望在5月装船”。我方未提出异议,于是()A、需经该公司确认后交易才达成 B、这笔交易达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C、属于还盘,交易未达成 D、属于有条件接受,交易未达成 案例解析:

还盘(counter-offer)又称还价,是受盘人对发盘内容不完全同意而提出修改或变更的表示,是对发盘条件进行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复。

接受(Acceptance)是指受盘人在发盘的有效期内,无条件地同意发盘中提出的各项交易条件,愿意按这些条件和对方达成交易的一种表示。接受在法律上称为”承诺”,接受一经送达发盘人,合同即告成立。

接受应该是无条件的,任何对发盘声明接受但对买卖条件有所变更或添加,均为无效接受。

但是《公约》对发盘的买卖条件的变更或添改,分为实质性变更和非实质性变更。受盘人对货物的价格、品质、数量、支付办法、交货时间和地点、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的办法等条件提出的添加或变更,均为实质性的变更。此种接受,只能视作还盘。如果所作的添加或变更的条件属于非实质性的买卖条件,则除非当事人及时对这些变更或添加提出异议,否则该接受有效。合同按添加或变更后的条件于该接受到达时生效。

本案例中,对方的来电称,“你方16日电接受,希望在5月装船”,属于对发盘实质性的变更,此种接受应该作为还盘,原发盘失效,交易未达成。

三、补充案例

案例

(一)合同订立时间和形式

美国A公司10月4日向我B公司以传真发盘,出售电子元器件,规定于当天下午5时复到有效。B公司于当天下午4时以传真答复,对发盘中的价格及检验索赔条件提出了不同意见。10月5日,A公司与B公司通过电话进行洽商,双方各作出了让步,B公司同意接受A公司的价格,A公司同意B公司提出的检验索赔条件,至此,双方口头达成了一致意见,并一致同意两公司的代表在广交会上签署合同。10月20日,A公司的代表去广交会会见了B公司的代表,并交给他一份A公司已签了字的合同文本,B公司的代表则表示要审阅后再签字。三天后,A公司的代表再次会见了B公司的代表,而B公司的代表仍未在合同上签字。A公司的代表即索回了未签字的合同。11月份,A公司致电B公司要求开证履约,B公司不 22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同意,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试问:

1.双方于5日通过电话协商一致意见是否表示合同已于此时成立? 2.要求签署书面合同是否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会影响到合同的有效成立? 3.双方最终是否建立合同关系? 分析:

合同的形式是交易双方当事人就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的方式,是合同当事人内在意思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据《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合同的上述形式均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都是合同的法定形式。当事人通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应该注意,在法律做出强制性规定和当事人作出约定的情况下,应该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可见当事人在订立买卖合同时,要根据国际公约或者国内法是否对其作出规定及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或意愿,来确定买卖合同的具体形式。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在前期的书面传真中并没有达成交易,而随后在口头磋商中虽达成协议,但又保留了条件,即决定在10月广交会上达成书面合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双方最终未达成书面协议,因此,买卖合同所要求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完成,双方的交易就没有成立。

案例

(二)格式合同纠纷案

国内某外贸公司业务员A与国外进口商B谈妥一笔业务,双方决定用中方提供的传统的外贸格式合同,双发经过磋商,达成一致意见,随后,A将该公司的格式合同填制完毕并签字后,把合同正面传真给进口商,进口商受到后签字回传。外贸公司按合同规定交货,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进口商迟迟不付款,却在货到目的港4个多月后突然提出货物质量有瑕并提出索赔。外贸公司提出:依据合同背面条款,质量索赔应当在货到目的港2个月内提出,并附具权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因此,外商索赔不成立;而外商则提出其并不知道背面条款的存在,双方并未就背面条款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其索赔是合理的。外贸公司决定付诸法律,但由于不能证明买卖双方对合同背面的仲裁条款已经达成协议而遭仲裁委员会拒绝受理。试对本案做出评议。分析:

格式合同是指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所谓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合同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些行业进行频繁地、重复地交易,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简化合同订立的程序而形成的。这种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多,所以接受格式条款的一方在签订合同时就需要仔细审查合同的内容。本案是由于格式合同所引起的争议。国内传统的外贸格式合同,由于背面的格式条款由中方事先拟定,其内容一般对中方有利。但在处理某些国际货物买卖纠纷过程中,这种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交易需要,而且如果用的不好,反而多中方不利。为解决传统格式合同在使用过程中的弊端,最妥善的办法是,改变目前外贸公司格式合同的形式,取消印制背面条款的传统做法,将所有合同条款印制在一面纸上。另一种方法是在格式合同的正面及背面均签字,并且将合同两面都传真给对方,要求对方在两面签字后回传。

案例

(三)FOB合同下风险划分

我国北方A化工进出口公司与美国加利福尼亚B化学制品公司按照FOB大连条件签订了一笔化工原料的买卖合同。A公司在规定的装运期届满前三天将货物装上B公司指派的某新加坡轮船公司的海轮上,且装船前检验时,货物的品质良好,符合合同的规定。货到目的港旧金山,B公司提货后经目的港商检机构检验发现部分货物结块,品质发生变化。经调查确认原因是货物包装不良,在运输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原颗粒状的原料结成硬块。于是,B公司向A公司提起索赔。但A公司认为,货物装船前经检验是合格的,品质变化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也就是越过船舷之后才发生的,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其后果应由买方承担,因此,A公司拒绝赔偿。试问,A公司的申辩是否有理?此争议应如何处理? 并请说明理由。分析:

本案中卖方A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其引用国际贸易惯例,以货物越过风险已转移给买方B公司为由而拒绝赔偿是没有道理的。理由是,虽然货物品质发生变化,导致买方损失的情况是发生在运输途中,即越过船舷之后,但损失是由于包装不良造成的,这就说明致损的原因是在装船前已经存在了,因此,货物发生损失已带有必然性。这属于卖方履约中的过失,应构成违约。而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对FOB的风险转移的解释,如果途中由于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货物的损失由买方承担。本案所说的情况显然不属于惯例规定的范围,所以卖方A公司拒赔是没有道理的。

案例

(四)CIF合同下象征性交货纠纷

我国山东某出口公司按CIF条件与韩国某进口公司签订了一笔初级产品的交易合同。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卖方备妥了货物,安排好了从装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输事项。在装船时,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卖方考虑到从装运港到目的港距离较近,且风平浪静,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因此,没有办理海运货物保险。实际上,货物也安全及时抵达目的港,但卖方所提交的单据中缺少了保险单,买方因市场行情发生了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就以卖方所交的单据不全为由,要求拒收货物拒付货款。请问,买方的要求是否合理?此案应如何处理? 分析:

从交货方式上来看,CIF 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交货(Symbolic Delivery)。象征性交货是针对实际交货而言。在象征性交货方式下,卖方是凭单交货,买方是凭单付款。只要卖方如期向买方提交了合同规定的全套合格单据,即使货物在运输途中损坏或灭失,买方也必须履行付款义务。反之,如果卖方提交的单据不符合要求,即使货物完好无损地运达目的港,买方仍有权拒收单据并拒付货款。还需指出,按CIF术语成交,卖方履行其交单义务只是得到买方付款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他还必须履行交货义务。因此,本案中,买方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卖方必须提交符合规定的全套单据,买方可以拒收货物拒付货款,或向卖方提出索赔。

案例

(五)海运提单性质、作用

某年8月21日,我国北方某地辉煌有限责任公司向英国BTG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建议:愿以每台700英镑的价格按照CIF大连价格条件购买笔记本电脑500台。8月22日,BTG有限责任公司接到辉煌有限责任公司发出的发盘后,立即电告接受对方的报价。8月31日,BTG有限责任公司将500台笔记本电脑交给英国FARRY运输公司装船运输。FARRY运输公司发现其中有80台笔记本电脑包装破损,准备签发不清洁提单。但BTG公司为从FARRY运输公司处拿到清洁提单,以便结汇,于是向FARRY运输公司出具了承担赔偿责任的保函,承运人FARRY运输公司遂给BTG有限责任公司签发了清洁提单。BTG有限责任公司持清洁提单顺利结汇。辉煌有限责任公司于11月1日收到货物,发现80台笔记本电脑有严重质量问题,于是向承运人德国FARRY运输公司索赔。试问:

(1)承运人FARRY公司应否承担责任?

(2)如果辉煌有限责任公司向BTG有限责任公司索赔,索赔能否成立? 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本案中,运输公司的船舶大副为避免承担责任,欲在提单上批注开出不清洁提单,以对抗收货人可能提出的索赔,这是承运人的正当权利。而贸易公司向运输公司出具保函换取清洁提单,并非为了隐瞒货物本身的缺陷,而是为了避免货物发生质量问题。运输公司接收贸易公司的保函而签发清洁提单,也无欺诈收货人的意图。只是为了解决由于货物包装产生的争议,承托双方均出于善意,不具有对第三人欺诈的故意。因此可以认定双方之间的保函具有效力,将保函视为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达成的一项保证赔偿协议,对承托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承运人因保函事项遭受的经济损失,应通过保函从托运人处得到补偿,托运人也应当履行保函中约定的义务。当然,收货人发现80台笔记本电脑有严重质量问题确实是因为发货人的责任,辉煌有限责任公司向BTG有限责任公司的索赔是成立的。

案例

(六)信用证下分批装运条件银行拒付纠纷

山东某公司向国外出口一批花生仁,国外客户开来不可撤销信用证,证中的装运条款规定:“Shipment from Chinese port to Singapore in May, Partial shipment prohibited”.我公司因货源不足,先于5月15日在青岛港将200公吨花生仁装“东风”轮,取得一套提单;后又在烟台联系到一批货源,在我公司承担相关费用的前提下,该轮船又驶往烟台港装了300公吨花生仁于同一轮船,5月20日取得有关提单。然后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将两套单据交银行议付,银行以分批装运,单证不负为由拒付货款。试问,银行的拒付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

分批装运是指一个合同项下的货物,分若干批或若干期装运。在大宗货物或成交数量较大的交易中,买卖双方根据交货数量、运输条件和市场等因素,可在合同中规定分批装运条款。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运输单据表面上注明货物是使用同一运输单据装运并经同一路线运输的,即使每套运输单据注明的装运日期不同,以及/或装运港、接受监管地不同,只要运输单据注明的目的地相同,也不视为分批装运。”在本案中,虽然合同和信用证中禁止分批装运,但案件中所出现的情况显然不是分批装运,因此,银行的拒付是不合理的。

案例

(七)合同根本性违约纠纷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某年3月20日,我国某进口商B公司与巴西某出口商A公司签订一份购销货物合同,合同规定交货期为6月10日,付款方式原为信用证,之后A公司擅自变更为托收方式付款。B公司于6月8日收到装船电报通知,注明货物已于6月7日运往中国上海港,并注明合同号和信用证号。6月14日B公司接到提货通知和随船提单一份,提单上的装船日期为6月11日。为此,B公司以A公司违约为由拒绝提货并绝付款,同时提出双方解除合同。A公司不服,经双方协调,未果。B公司便依据买卖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提起仲裁。试分析,B公司以A公司违约为由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规定吗?如何才能使其合法权益获得保障? 分析:

根本性违约(fundamental breach)是指违约方的故意行为造成的违约,如卖方完全不交货,买方无理拒收货物、拒付货款,其结果给受损方造成实质损害(substantial detriment)。如果一方当事人根本违约,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并可要求损害赔偿。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5条的规定为: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性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的一方并不预知而且同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

在本案中,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A公司交货时间仅迟延一天,不能构成“根本性违约”,所以,B公司如果以迟延交货一天为由,则无权要求解除合同、拒收货物,只能要求A公司赔偿损失。但该案中,合同规定装运期为6月10日,而提单日为6月11日,是倒签提单。根据国际惯例,B公司一旦有证据证明提单上说明的装船日期是伪造的,就有权拒绝接受货物、支付货款。

案例

(八)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的划分

2002年10月,澳大利亚达通贸易有限公司向我国华东吉发有限责任公司订购饲料用玉米10000公吨。货船在厦门装船以后直接驶向达尔文港。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命令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然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为使货轮继续航行,船长发出求救信号,船被拖至就近的维佳港口修理,检修后重新将货物运往达尔文港。事后经过统计,事故总共造成如下损失:(1)2500吨玉米被火烧毁;(2)1300吨玉米由于灌水不能食用;(3)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火烧坏;(4)雇用拖船支付费用若干(5)因为船舶维修,延误船期,额外增加了船员工资以及船舶的燃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料。试问:在上述各项损失中,哪些属于单独海损?哪些属于共同海损?在投保了平安险的情况下,被保险人有权向保险公司提出哪些赔偿要求?为什么? 分析:

共同海损是指当船、货及其他利益方处于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的安全而由船长人为地采取合理的措施所引起的特殊牺牲和额外的费用,这种损失则由受益各方按其财产价值进行分摊。例如,船舶在海上航行时遇到特大风浪,船长不得不抛弃甲板上的部分货物,以确保船货的安全,所抛弃的货物称为共同海损牺牲。而单独海损是指保险标的物在海上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所造成的部分灭失或损害,即指除共同海损以外的部分损失。这种损失只能由标的物所有人单独负担。

共同海损有(2)(4)(5);单独海损有(1)。

在投保了平安险的情况下,被保险人有权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的有2500吨玉米被火烧毁;1300吨玉米由于灌水不能食用;雇用拖船支付费用若干;因为船舶维修,延误船期,额外增加了船员工资以及船舶的燃料。

案例

(九)汇付方式的选择

宁波市某进出口公司对外推销某种货物,该商品在新加坡市场的销售情况日趋看好,逐渐成为抢手货。新加坡贸发公司来电订购大批商品,但坚持用汇付方式支付。此时,在宁波公司内部就货款支付方式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一些业务员认为汇付的风险较大,不宜采用,主张使用信用证方式;但有些人认为汇付方式可行;还有一部分业务员人认为托收可行。试问,如果你是出口公司的业务员,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 并说明理由。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汇付方式通常用于货到付款、赊销、预付货款及随订单付现等业务。货到付款是指出口商在没有收到货款以前,先交出单据或货物,然后由进口商主动汇付货款的方法,因此,除非进口商的信誉可靠,出口商一般不宜轻易采用此种方式。而预付货款是指进口商先将货款汇付给出口商,出口商收到货款后再发货的方法。这对出口商较为有利,但其只意味着进口方预先履行付款义务,并不等于货物的所有权是在付款时转移,在CIF等装运港交货的条件下,出口方在没有交出装运单据以前,货物的所有权仍归其所有。由此可见,预付货款对出口方来说有预先得到一笔资金的明显好处。在本案中,宁波公司对外推销货物 28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在新加坡市场的销售情况日趋看好,逐渐成为抢手货,可坚持使用汇付中的预付货款方法作为结算方式。

案例

(十)分批装运信用证付款纠纷

我国江苏省南通市某轻工产品进出口公司向外国某公司进口一批小家电产品,货物分两批装运,支付方式为不可撤销议付信用证,每批分别由中国银行某分行开立一份信用证。第一批货物装运后,卖方在有效期内向银行交单议付,议付行审单后,未发现不符点,即向该商议付货款,随后中国银行对议付行作了偿付。南通公司在收到第一批货物后,发现货物品质不符合同规定,进而要求中国银行对第二份信用证项下的单据拒绝付款,但遭到中国银行的拒绝。试问,中国银行这样做是否有理?为什么? 分析: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对出口商来说,只要按信用证规定条件提交了单据,在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情况下,即可从银行得到付款;对进口商来说,只要在申请开证时,保证收到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即行付款并交付押金,即可从银行取得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单据。因此,银行开立信用证实际是进行单据的买卖。此外,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约束开证行应在对单据做出合理审查之后,按照信用证的规定,承担向受益人付款的义务,而不受买卖双方买卖合同或者开证行和买方依开证申请书成立的合同以及其它合同的影响。因此,在本案中,中国银行这样做是合理的。

案例

(十一)进出口合同货物损失责任

我国华东某公司以CIF术语于2002年5月从澳大利亚进口巧克力食品2000箱,以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为支付方式,目的港为上海。货物从澳大利亚某港口装运后,出口商凭已装船清洁提单和投保一切险及战争险的保险单,向银行议付货款。货到上海港后,经我方公司复验后发现下列情况:

(1)该批货物共有8个批号,抽查16箱,发现其中2个批号涉及300箱内含沙门氏细菌超过进口国的标准;(2)收货人是实收1992箱,短少8箱。(3)有21箱货物外表情况良好,但箱内货物共短少85公斤。试分析,进口商就以上损失情况应分别向谁索赔?并说明理由。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践报告

分析:

进口商常常因为货物的品质、数量、包装等不符合合同的规定,而需向有关方面提出索赔。根据造成损失原因的不同,进口索赔的对象主要有三个:即向卖方索赔、向轮船公司索赔和向保险公司索赔。进口索赔时,需要提供充足的证据。如证据不足、责任不明或与合同索赔条款不符,都有可能遭到理赔方的拒绝。在本案中,如果合同中已明确注明货物必须符合进口国的衡量标准,则货物由于不符合规定而导致的损失应由出口方赔偿,反之则应由进口方自行承担;对于收货时出现的数量短少问题,鉴于该案例中船公司签发的是已装船清洁提单,因此短少的数量应由船公司负责,但如果已经投保了一般附加险,则可以以“偷窃提货不着险”向保险公司索赔;另外至于箱内货物的短少,由于船公司只负责审查货物外表情况是否良好,货物件数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其没有义务核实货物实质情况,所以货物内在瑕疵问题所导致的损失应向出口方索赔。

四、心得体会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并且要学会把各门知识融会贯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并且,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应用。因此我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感到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操作性强,既有出口业务,又有进口业务;既要掌握国际法律与惯例,又要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的方法。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篇: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 第二章

1.我A公司于6月1日向国外B公司以电传发盘销售某商品,限6月7日复到,6月2日A公司收到

B电传称“接受你方发盘,但价格减5%”,A公司收到B公司电传后未予答复,此时恰逢该商品价格巨涨,6月3日A公司又收到B公司电传称:“无条件接受你方6月1日发盘,请告合同号”。试问,在此情况下A公司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2.1996年11月,我国某粮油进出口公司与巴西某公司签订一份出口油菜籽的合同。合同采用FOB价

格术语,买方需于1997年2月份派船到厦门港接货。合同还规定:“如果在此期间内不能派船接货,卖方同意保留28天,但仓储、利息、保险等费用皆由买方负担。”3月1日,卖方在货物备妥后电告买方尽快派船接货,但一直到3月28日,买方仍未派船接货。于是卖方向买方提出警告,声称将撤销合同并保留索赔权。买方在没有与卖方进行任何联系的情况下,直到1997年5月5日才将船只派到厦门港。这时卖方拒绝交货并提出损失赔偿,买方则以未订到船只为由拒绝赔偿损失。问:卖方是否有权拒绝交货并提出赔偿?为什么?

3.买卖双方按照FOB条件达成一笔大麦种子买卖合同,合同规定大麦种子的发芽率必须在90%以上。

卖方在装船前对货物进行了检验,结果符合规定。然而货到目的港后,却发现种子的发芽率不到60%。于是,买方要求退货并提出索赔。卖方予以拒绝,其理由是:卖方在装船前进行过检验,证明所交货物是合格的;买方在目的地发现质量有问题,说明货物品质的变化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按照FOB条件,货物在装运港装船时越过船舷,风险转移,运输途中品质变化的风险,应由买方承担。双方将争议提交仲裁。仲裁庭审理时发现,大麦种子包装用的麻袋上沾有虫卵,正是这些虫卵在运输途中孵化成虫,咬坏了种子的胚芽,造成发芽率降低。问:应当由谁承担后果?为什么?

4.某出口公司按CIF伦敦价格术语出售一批核桃仁,由于该商品季节性较强,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

方须于9月底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保证运货船只不迟于12月2日抵达目的港。如果货轮迟于12月2日抵达目的港,买方有权取消合同,如货款已收,卖方必须将货款退还买方。问这一合同的性质是否属于CIF合同?

5.我国内地某出口公司于2000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吨甘草膏,每吨40箱共1200箱,每吨售价1800

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证,装运期为2月25日之前,货物必须装集装箱。该出口公司在天津设有办事处,于是在2月上旬便将货物运到天津,有天津办事处负责订箱装船,不料货物在天津封仓后的第二天,仓库午夜着火,抢救不及,1200箱甘草膏全部被焚。办事处立即通知内地公司总部并要求尽快补发30吨,否则无法按期装船。结果该出口公司因货源不济,只好要求日商将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运期各延长15天。问:我出口公司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6.印度孟买一家电视机进口商与日本京都电器制造商洽谈买卖电视机交易。从京都(内陆城市)至孟

买,有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京都当地货运商以订约承运人的身份可签发多式联运单据。货物在京都距制造商5公里的集装箱堆场装入集装箱后,由货运商用卡车经公路运至横滨,然后装上海轮运到孟买。京都制造商不愿承担公路和海洋运输的风险;孟买进口商则不愿承担货物交运前的风险。试就以下问题分析:京都制造商是否能用FOB、CIF术语报价?

7.中国A公司与美国B公司签定合同,CFR NEWYORK,A公司按合同规定在2003年5月20日将货

物运至码头装船,在运输过程中车辆翻覆,货物受损,A公司电告B公司,由于CFR系买方投保,A提出要求B公司向保险公司索赔,A可以得到赔偿吗?

 第三章

1.中国某出口商品对外报价为每公吨CIF500美元,对方要求改报FOB价,已知运费为每公吨45美元,投保加一成,保险费率为8‰,求FOB价。

解:FOB=CI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运费

=500×(1-8‰×110%)-45

=450.6(美元)

答:该出口商品的FOB价为450.6美元。

2.某公司报某商品价为$1200CFROslo,现外商要求改报CIFOslo,保一切险和战争险,保费费率分别为

0.65%和0.04%,问应报价多少?

解:CIF= CFR/ 1-保险费率× 投保加成= 1200 /1-(0.65+0.04)× 110%

= 1209.18美元

3.我某出口商品对外报价为每公吨200美元CFRC3%纽约。试计算CFR净价和佣金各为多少?若客户

要求将佣金率提高至5%。在保证出口净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试问CFRC5%应报何价?

解:CFR净价=CFRC3%×(1-佣金率)

=200×(1-3%)

=194(美元)

佣金= CFRC3%×佣金率=200×3%=6(美元)

CFRC5%= CFR净价/(1-佣金率)

=194/(1-5%)

=204(美元)

答:CFR净价为每公吨194美元,佣金为每公吨6美元,在保证出口净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CFR5%应报每公吨204美元。

4.我国某外贸公司对外报价USD$1000/MT CIF香港, 外商要求改报含佣价CFR香港含4%佣金价。在保障我方外汇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应报价多少?(设保险费率合计为0.85%,投保加一成)

解:CFR净价 = CIF×[1-(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1000×[1-(1+10%)×0.85%] = 990.65(美元)含佣价= 净价/(1-佣金率)

CFRC4% = 990.65/(1-4%)= 1031.93(美元)

因此,我方报价应为CFRC4%每公吨1031.93美元。

 第四章

1.我国某出口公司向英国出口一批大豆,合同规定水分最高14%,杂质不超过2.5%,成交前我方向买

方曾寄过样品,签约后我方又电告交货品质与样品相似。当货物运到英国后,买方提出货物与样品不符,并出示相应的检验书证明货物的质量比样品低7%,要求1500英镑的损失赔偿。问:我方是否需要赔偿?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2.出口生丝一批,合同数量为100公吨,溢短装5%,约定标准回潮率为11%。现有生丝104公吨,回

潮率为9%。问:

(1)这批生丝符合约定回潮率的重量应该为多少?

(2)是否符合溢短装条款规定的重量?

(3)应取出多少回潮率为9%的生丝才能符合合同的规定?

解:(1)公量=货物实际重量×

货物实际重量=100×19%

111%1标准回潮率1实际回潮率,则,货物实际重量=公量× 1实际回潮率1标准回潮率=98.198公吨

答:这批生丝符合约定回潮率的重量应该为98.198公吨。

(2)98.198×(1+5%)=103.1079公吨

答:最多可以交货103.1079公吨,所以104公吨不符合合同规定。

(3)104-103.1079=0.8921公吨

答: 应取出0.8921公吨回潮率为9%的生丝才能符合合同的规定。

3.黑龙江某贸易出口公司与俄罗斯进行一笔黄豆出口交易,合同中的数量规定如下,每袋黄豆100公

斤,共1000袋,合计1000公吨,如发生国际市场黄豆价格上涨,我国可采取什么措施减少损失?

4.如我某公司以每箱100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出口商品1000箱,合同没有规定数量机动幅度,实际装运

1030箱,对方有权拒收吗?

 第五章

1.我某公司出口某种化工原料,共500公吨。合同规定以“单层新麻袋,每袋50公斤”包装。但我方装

船发货时发现新麻袋装的货物只够450公吨,剩余50公吨货物用一种更结实,价格也较麻袋贵的涂塑麻袋包装,结果被对方所索赔。问:我方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2.合同规定糖水桔子罐头,每箱24听,每听含五瓣桔子,每听罐头上用英文标明“MADE IN CHINA”。

卖方为了讨一个吉利,每听装了六瓣桔子,装箱时,为了用足箱容,每箱装了26听,在刷制产地标志时,只在纸箱上标明“MADE IN CHINA”,买方以包装不符合同规定及未按合同规定标明产地为由要求赔偿,否则拒收整批货物。问:买方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3.菲律宾某公司与上海自行车厂洽谈进口业务,打算从我国进口“永久”自行车10000辆,但要求我方

改用“剑”牌商标,并在运输包装上不得注明“Made in China”字样,请问此案例中涉及国际贸易中的什么做法?我方可否接受对方要求?如何处理?

 第六章

1.广东A公司与法国B公司签订某商品出口合同。商品总重10公吨,400箱装,每箱毛重25公斤,体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单价CFR马赛(Marseille)每箱55美元。查表知该货为8级,计费标准为W/M,每运费吨运费80美元,另征收转船附加费20%,燃油附加费10%。试计算应收总运费。

分析:该案例主要涉及了班轮运费的计算。由于计费标准为W/M,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积载系数为大于1,故按重量计算运费。该批货物的运费为:

每吨的单位运价为:

80×(1+20%+10%)= 104美元

因此,该货物的总运费为:

104×10 = 1040美元

2.某加拿大商人在广交会上与我方公司按CIF Montreal(蒙特利尔)价格条件成交出口商品一批,合同规定装运期为当年12月至第二年元月。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并规定买方必须于装运前25天将信用证开到卖方。事后买方信用证如期开到。至我方托运时,发现当年至第二年四月无船去蒙特利尔,我方要求对方将装运期延展至第二年五月。对方以我方要求展期时间太长拒绝修改信用证,同时建议我方将货物改运温哥华,并称可以协助安排从温哥华至蒙特利尔的内陆运输。我方同意照办后,对方通过银行将卸货港口改为温哥华。我方即凭证出口结汇。数月后,对方通过银行寄来内陆运杂费用9600美元跟单汇票向我方托收。我方是否只得承担这一损失?

3.我国对澳大利亚出口1000公吨大豆,国外开来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结果我们在规定的期

限内分别在大连、天津新港各装500公吨于同一航次的同一艘船上,提单也注名了不同的装运地和不同的装船日期。本例中我方是否违约?银行能否拒付?

4.广东A公司与多米尼加共和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售货合同,出口一批电话机。05年4月13日通过

以色列轮船公司C在我国香港的代理人,A与 C签订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C向A签发了一式

三份全套正本提单且是记名提单,记名的收货人是B公司。货物运抵目的港后,在A仍持有三份全套正本提单的情况下,货物被提走,A也无法收回货款。06年1月2日,A向广州海事法院提起诉讼,由于多米尼加共和国对进口货物的交付问题有其特殊的法律规定,即在该国境内港口的进口货物由港务局直接交付,海运承运人无权也不负责货物的交付,港务局有权在收货人未提交正本提单的情况下交付货物。因此,广州海事法院判决驳回A的诉讼请求。

问:我方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 第七章

1.某货船从我国大连驶往韩国釜山,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被烧毁,无法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佣拖轮将货船拖到船坞修理。检修后继续驶往釜山。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1)700箱货被火烧毁;(2)400箱货由于灌水灭火受到损失;(3)主机被烧毁;(4)拖船费用;(5)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从上述各项部分损失来看,各属于什么海损?

2.有一货轮在航行中与流冰相撞。船身一侧裂口,舱内部分乙方货物遭浸泡。船长不得不将船就近驶

入浅滩,进行排水,修补裂口。而后为了浮起又将部分甲方笨重的货物抛入海中。乙方部分货物遭受浸泡损失了三万美元,将船舶驶上浅滩以及产生的一连串损失共为八万美元,那么,如何分摊损失?(该船舶价值为100万美元,船上载有甲乙丙三家的货物,分别为50万、33万、8万美元,待收运费为2万美元)

3.我方向日本出口服装一批,我方按合同规定加一成投保水渍险,货在海运途中因舱内食用水管漏水,致使该批服装中的40包浸有水渍。保险公司对此损失是否赔偿?为什么?

4.我国某外贸公司以CIF价格向太平洋某岛国出口大米一批,由于当地存在部族冲突等不安定因素,故进口商要求我方投保一切险加保战争险。该批货物顺利抵达对方港口之后卸船,将货物暂时储存于码头上,拟于次日运抵买方仓库。卸货当晚果然发生了部族之间的武装冲突,致使该批货物部分被毁,买方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要求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请问保险公司拒赔是否合理?为什么?

5.1.A船货物投保平安险,与冰山相撞,部分货物的受损;B船货物投保平安险,途中遇暴风雨袭击,船舶颠簸使货物互撞受损。

2.投保平安险,5月1日遇暴风雨,损失10000元;5月4日又发生触礁,又损失10000元。

3.投保平安险,装船时20件落海,后打捞起5件;

4.投保水渍险,航行中遇雨使货物受水渍。

问:以上情况保险公司是否赔偿?

第三篇: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一.

2002年世界杯期间,日本一进口商为了促销运动饮料,向中国出口商订购T恤衫,要求以红色为底色,并印制“韩日世界杯”字样,此外不需印制任何标识,以在世界杯期间作为促销手段随饮料销售赠送现场球迷,合同规定2002年5月20日为最后装运期,我方组织生产后于5月25日将货物按质按量装运出港,并备齐所有单据向银行议付货款。然而货到时由于日本队止步于16强,日方估计到可能的积压损失,以单证不符为由拒绝赎单,在多次协商无效的情况下,我方只能将货物运回以在国内销售减少损失,但是在货物途径海关时,海关认为由于“韩日世界杯”字样及英文标识的知识产权为国际足联所持有,而我方外贸公司不能出具真实有效的商业使用权证明文件,因此海关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扣留并销毁了这一批T恤衫。请分析海关的处理是否正确。分析: 海关处置正确。这实际上是一个定牌中性包装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对于中性包装,尤其是定牌中性包装,在按照买方的要求注明有关商标、牌号外,还应注明以后因此而产生的侵权行为或知识产权纠纷,由买方承担一切责任和费用。二.

某公司以CIF鹿特丹出口食品1000箱,即期信用证付款。货物装运后,凭已装船清洁提单和已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的保险单,向银行收妥货款。货到目的港后经进口人复验,发现下列情况:(1)该批货物共有10个批号,抽查20箱,发现其中2个批号涉及200箱内含沙门氏细菌超过进口国标准。

(2)收货人共收998箱,短少两箱。(3)有15箱货物外表状况良好,但箱内共短少货物60公斤。试分析以上情况,进口商应分别向谁索赔,并说明理由。

分析:第(1)种情况应向卖方索赔,属于原装货物有内在缺陷。

第(2)种情况应向承运人索赔,因承运人签发清洁提单,货到目的港后应如数交货。

第(3)种情况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属承保范围以内的损失;但如进口人能举证原装数量不足,也可向卖方索赔。

第四篇: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1.某进出口公司欲进口包装机一批,对方发盘的内容为:“兹可供普通包装机200台,每台500美元CIF青岛,6至7月份装运,限本月21日复到我方有效。”我方收到对方发盘后,在发盘规定的有效期内复电:“你方发盘接受,请内用泡沫,外加木条包装。”

问:我方的接受是否可使合同成立?为什么? 答:我方的接受可使合同成立。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受盘人对货物的价格、付款、品质、数量、交货时间与地点、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的办法等条件提出的添加或更改,均视作实质性变更发盘条件。受盘人在接受中的添加或更改,如果在实质上变更了发盘条件,就构成了对原发盘的拒绝,其法律后果是否定了原发盘,原发盘即告失效,原发盘人就不再受其约束。本案我方在接受通知中,表示对包装条件的添加,并不构成实质性变更发盘条件,不属于还盘性质,除非发盘人在合理的时间内及时地表示不同意受盘人的添加,否则,该接受仍具有接受的效力。因此,我方的接受可使合同成立。

2.我某公司按FCA条件进口一批化工原料,合同中规定由卖方代办运输事项。结果在装运期满时,国外卖方来函通知,无法租到船,不能按期交货。因此我公司向国内生产厂家支付了10万元违约金,问:对我公司的这10万元损失,可否向国外的卖方索赔?

答:不能,FCA条件下卖方可以代替买方按通常条件定立运输契约,但费用和风险要由买方承担。

3.我某公司向国外某客户出口榨油大豆一批,合同中规定大豆的具体规格为含水分14%,含油量18%,含杂质1%。国外客户收到货物不久,我方便收到对方来电称:我方的货物品质与合同规定相差较远,具体规格为含水分18%,含油量10%,含杂质4%,并要求我方合同金额40%的损害赔偿。问:对方的索赔要求是否合理?合同中就这一类商品的品质条款应如何规定为宜?

答:对方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我方交货的品质不符合合同的规定,理应给予对方一定金额的损害赔偿,但是否为合同金额的40%,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合同中就这一类较难掌握交货品质的出口商品的品质条款,应采用规定品质公差或品质机动幅度的方法,来避免因交货品质难以掌握给我方交货带来的困难。4.北京某公司出口2000公吨大豆,国外来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结果我方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在大连,上海各装1000公吨于同一航次的同一船只上,提单上也注明了不同的装货港和不同的装船日期,试问:我方做法是否违约?银行能否议付?

答:我方并不违约,银行可以议付。题干中表明,本次货物在两个不同装运港和不同装船日期于同一航次的同一船只上。《UCP600》中规定“使用同一运输工具,并经由同次航程运输的数套运输单据在同一次提交时,只要显示相同目的地,将不视为分批装运,即使运输单据上标明的装运日期不同或装运港,接管地或装运地点不同。”由此可知,此次出口不是分批装运,不违反信用证规定,银行可以支付。

5.我公司对外出口茶叶600箱,合同和信用证均规定“自1月份开始,每月200箱。”,问,如果我方于1月份装运200箱,2月份没装,3,4月份各装200箱,问,我公司这种做法是否会遭到银行拒付,为何?

答:肯定会拒付,第一个月应该是付款,从第二个月开始违约,都要拒付。这个合同和信用证本身就是有问题,会出现歧义,在发货前就应该要求修改条款。银行肯定会按正常思维认为应该1、2、3月各送200箱。

6.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下令往舱内灌水,火很快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雇用拖轮将船托回新港修理,修好后重新驶往新加坡。这次造成的损失共有:(1)1000箱货被火烧毁;(2)600箱货被水浇湿;(3)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4)拖轮费用;(5)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上人员的工资。问从损失的性质看,上述损失各属何种损失? 答:(2)(4)(5)属共同海损(1)、(3)、属单独海损

7.有一份CIF合同,出售大米50公吨,卖方在装船前投保了一切险加战争险,自南美内陆仓库起,直至英国伦敦的买方仓库为止。货物从卖方仓库运往码头装运途中,发生了承保范围内的货物损失。当卖方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时,保险公司以货物未装运,货物损失不在承保范围内为由,拒绝给予赔偿。问:在上述情况下,卖方有无权利向保险公司索赔?为什么? 答:根据本案的案情,卖方是有权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的。因为,本案中,保险公司在货物装船前已按“仓至仓”条款承保了买卖双方成交的货物,所以,保险公司对货物从卖方仓库运往码头装运途中发生的承保范围内的风险应给予赔偿。

8.我某外贸公司与某港商做成一笔出口交易,合同中规定支付方式为D/P90天,我发货。代收行找客户办理了见单(提示)和在无期汇票的承兑手续。不久,货物到达香港,客户出具信托收据(T/R)向代收行借得提单正本,提货并且出售。汇票到期时,客户因经营不善失去偿付能力,代收行以汇票付款人拒付为由,通知托收行转告我公司,要我公司直接联系客户解决,你认为我公司应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答:(1).我方应该拒绝代收行的不合理要求,应该坚持由代收行承担因为借单信用导致的货款损失。

(2).若代收银行未经出口商授权擅自给进口商借单信用,到期收不到货款的风险由代收银行承担,或出口商在委托银行托收前授权给代收行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给进口商借单信用,则到期收不到货款的风险由出口商自己承担。(3).客户出具T/R向代收行借得提单正本,是未经我方同意而擅自给进口商借单信用。之所以出现钱货两空,完全是由于代收行擅自给进口商借单信用而导致的,故此损失应完全由代收行承担。故我方应该拒绝代收行的不合理要求,应该坚持由代收行承担因为借单信用导致的货款损失。

9.我出口公司与某外商订立出口合同,规定货物分两批装运,支付条件为不可撤销即期议付信用证。对方按时开来限定通知行议付的信用证,经审核无误,第一批货物 随即装运,我出口公司在规定交单期内向通知行交单议付,通知行经审单认可后向出口公司议付了款项,接着,开证行也偿付了议付行行的款项。出口公司正准备发 运第二批货时,我通知行忽接开证行电传,声称申请人收到第一批货物后发现品质与合同不符,要求拒付第二批货物的款项,据此,请通知受益人停发第二批货,如 已发运,则不要再议付该款项。我通知行在与出口公司联系后,立即回电拒绝。试分析我通知行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我通知行做法合理。因为根据信用证的纯单据业务特点,开证行拒付的理由只能是单据中的不符点,至于货物中存在的不符,进口方可以通过买卖合同要求出口方承担违约责任。

10.某公司以CFR条件对德国出口一批小五金工具。合同规定货到目的港后30天内检验;买方有权凭检验结果提出索赔。我公司按期发货,德国客户也按期凭单支付了货款。半年后,我公司收到德国客户的索赔文件,声称上述小五金工具有70%已锈损,并附德国某地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对德国客户的索赔要求,我公司应如何处理?

答:(1)我公司可拒绝德国客户的索赔要求。(2)这个安全CFR条件下商品质检索赔问题,根据国际惯例,按CFR条件成交,买卖双方的风险界点在装运港的船舷,货物在越过装运港船舷以前的风险由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之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索赔是有期限的,超过索赔期限的索赔,对方有权拒绝;索赔是要有索赔依据的,索赔的商检证书的开出地点机构应符合合同规定,否则有权拒绝。

(3)结合本案例:①德公司按期议付了货款,表示我公司产品在目的港后本身没有问题,也即说明产品的锈损发生在内地,这风险已超过了装运港的船舷,应由买方承提;②德国出具的商检证书是某内地的,并未按合同规定的在目的港检验,这不符合合同的规定;③合同中明确规定货到目的港后30天内检验,而德公司却在半年后才发来检验证书。凭以上三点:我公司可拒绝德国客户的索赔要求。

11.我国从阿根廷进口普通豆饼20000吨,交货期为8月份,然而4月份阿根廷原定收购地点发生洪灾,收购计划落空,阿商要求按不可抗力事件处理,免除交货责任,中方应如何对待? 答:依公约对不可抗力事件的规定,阿方事件不构成不可抗力,因该事件并非不可克服的,豆饼是种类货,可以替代,合同不要求特定产地,阿商可从其它地方收购,尤其是离交货尚有4月可供阿方备货,故中方不应同意阿方要求,阿方应如期履约,如阿方拒不履约,中商可向阿方履约。

12.我某出口公司向外商出口货物一批,合同中明确规定一旦在履约过程中发生争议,如友好协商不能解决,即将争议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北京进行仲裁。后来,双方就商品的品质发生争议,对方在其所在地法院起诉我方,法院也发来了传票,传我方公司出庭应诉,对此,我方应如何处理?

答:我方不应该出庭应诉。因为合同中规定如果履约过程中产生争议,友好协商不能解决,应该在我国仲裁,表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同时在我国仲裁则适应我国法律。我国在《仲裁法》规定,双方达成仲裁协议后,一方面使仲裁机构取得争议案件的管辖权,同时排除法院对本案件的管辖权绝大多数国家法律都规定法院不受理双方已经达成仲裁协议的争议案件。世界上故双方关于品质产生争议,对方只能提请在我国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对方法院无权对本案件进行管辖,我方也无须出庭应诉。

13.我某进出口公司与欧洲某客户达成一笔圣诞节应季礼品的出口交易。合同中规定,以 CIF 为交货条件,交货期为 2000年 12月 1日以前,但合同中未对买方的开证时间予以规定。卖方于 2000年 11月上旬开始向买方催开信用证,经多次催证,买方于 11月 25日将信用证开抵我方,由于收到 L/C 的时间较晚,使我方于 12月 5日才将货物装运完毕,当我方向银行提交单据时,遭到银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问:

(1)银行的拒付是否有理?为什么?(2)此案例中,我方有哪些失误? 答:(1)银行的拒付是有理的。因为我方未能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内完成装运,银行当然可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货款。(2)我方的失误主要是: 在合同中未对买方的开证时间给予规定,以致买方未能及时开立信用证; 催证的时间较迟,以致我方在收到信用证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装运。14.某公司与国外某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达成一笔出口小麦的交易,国外开来的信用证规定:“数量为1000公吨,散装货,不准分批装运,单价为250美元/公吨CIF悉尼,信用证金额为25万美元„„”但未表明可否溢短装。卖方在依信用证的规定装货时,多装了15公吨。问:银行是否会以单证不符而拒付?为什么? 答:银行不会因单证不符而拒付货款。根据《UCP500》第39条b款的规定:“除非信用证规定货物的数量不得有增减外,在所支付款项不超过信用证金额的条件下,货物数量准许有5%的增减幅度,但是,当信用证规定数量以单位或个数计数时,此项增减幅度则不适用。”本案卖方出口的商品是1000公吨散装小麦,且信用证未表明可否溢短装,则只要卖方按信用证规定制作单据,且要求银行支付的金额不超过25万美元,银行就应根据信用证的规定支付货款。

第五篇: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商品质量、数量和包装

1、【案情】我与美商凭样成交一批高档瓷器,复验期为60天。货到国外经美商复验后未提出任何异议。但是隔一年后买方来电称瓷器全部出现釉裂,只能销价销售,因此要求我方按原价赔偿60%。我接电后立即查看留存之复样亦发现秞下有裂纹,问我可否考虑?

【分析】我方应考虑。

《公约》第35条规定:货物适用于订立合同时曾明示或默示地通知卖方任何特定的目的,即卖方所交货物不仅要适用于同一规格货物通常使用的目的,而且要对所交货物品质提供默示担保,也就是说卖方所交货物不应存在合理检验时不易发现的、导致不合商销的瑕疵等。

2、【案情】我向德国出口大麻一批。合同规定水份最高为15%杂质不得超过3%。但在成交前我曾向买方寄过样品订约后又电告 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货到德国后买方提出货物的质量比样品低7%,检验证明确实如此,据此要求赔偿600英磅的损失。问我是否可以该批业务并非凭样买卖而不予理采?

【分析】(1)《公约》规定,在进出口交易中,买卖双方以商品的规格作为表示商品的方法,只要卖方所交货物符合合同的规定规格,卖方就算已经履行了合同。

(2)但在本案例中,在成交前,我方已向对方寄送样品,并未声明时参考样品,签约后又电告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这样,对方就有理由认为该笔交易既凭规格买卖又凭样品买卖。而在国际贸易中,凡属于凭样买卖,卖方所交货物必须与样品完全一致,否则,买方有权拒收货物或提出索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方很难以该笔交易并非凭样买卖为由而不予理赔。

(3)应注意注明“仅供参考之用”。

3、[案情]某外商欲购我“菊花”牌手电钻,但要求改用“鲨鱼”牌商标,并在包装上不得注明“Made in China”字样。问我是否可以接受?并注意什么问题?

【分析】国外这一要求本质是定牌中性包装,一般来说可以接受,不过在接受指定牌名或指定商标时应注意起牌名或商标是否在国内外已有第三者注册。在无法判明的情况下,为安全起见应在合同中列明“如发生工业产权争议应由买方负责”的条款,以防不测。

4、[案情]我出口自行车800辆,合同规定木箱装。来证亦为Packed in Wooden case。但case之后有C、K、D三个缩写字母(CKD即将自行车拆散后装入木箱)。我方不知,所有单据均按来证以打自行车整车发运。结果货到目的港被海关罚款并多上税。问我方有无责任?

【分析】我方有责任,CKD(complete knock down),全拆卸。因为散件与整件的税率不同,故海关要罚款。

5、[案情]我向埃及出口冻羊肉20公吨,每公吨FOB价400美元。合同规定数量可增减10%。国外按时开来信用证,证中规定金额为8000美元,数量约20公吨。结果我按22吨发运装货,但持单到银行议付时遭到拒绝。问原因何在?

【分析】(1)我们凭单证向银行议付时遭到拒付,因为单证不符。

(2)在使用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时,银行议付是以信用证规定的金额为限,如果议付金额超出信用证金额,就会遭到银行拒付。在上述交易中,虽然合理规定数量可增减5%,但由于买方 1 在开来的信用证中规定金额为8000美元,没有响应规定约量,故而要遭银行拒付。

(3)信用证是一个自足文件,在遭到信用证条款与合同条款不符时,出口方在发货前应要求进口方按合同规定修改信用证条款,或按信用证规定的数量和金额发货。

第二部分 国际贸易术语和商品的价格

1、【案情】某年,我某外贸公司出售一批核桃给数家英国客户,采用CIF术语,凭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由于核桃季节强,合同中作了如下规定:“10月份中国装运港装运。卖方保证载货轮船于12月2日抵达英国目的港,否则在买方要求下卖方必须同意取消合同。如货已收妥,则须退还买方”。合同签订后我方于10月中旬将货物装船出口。凭信用证规定的装运单据(发票、提单、保险单)向银行收妥货款。不料,轮船在航行中主要机件损坏,无法继续航行。为保证如期到达目的港。租用大马力拖轮拖带继续前进,但因途中又遇大风浪致使较合同限定的最后日期晚了数小时到达目的港。适遇核桃市价下落,除个别客户提货外,多数客户要求取消合同。我方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试问是否真正的CIF?为什么?

【分析】不是真正的CIF合同。

(1)按照CIF术语成交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卖方只保证按时装运,并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而并不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港。

(2)按照CIF 合同成交是典型的象征性的交货,在象征性交货方式下,卖方是凭单交货,买方是凭单付款,只要卖方如期向买方提交了合同规定的全套合格单据,即使货物在运输途中损坏或灭失,买方也必须履行付款义务。

2、【案情】我某公司按每公吨242美元FOB Vessel New York 进口200公吨钢材。我如期开出48400美元的信用证,但美商来电要求增加信用证金额至50000美元。不然有关出口税捐及签证费用应由我方另行电汇;问这是什么道理。

【分析】(1)按照《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定本》对FOB Vessel解释,在买方责任中:第四条---支付出口税及因出口而征收的其他税捐;第六条---支付因领取由原产地或装运地国家签发的,为货物出口或在目的地进口所需的各种证件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但清洁的轮船收据或提单除外,上述费用均由买方负担。

(2)在本案例中,对美按上述价格术语洽谈进口交易和签定合同时,还应明确买方应负责办理各种出口证件和负担一切有关签证费用。即使对于出口税及因出口而征收的其他税款也应注明须由买方负担。

(3)此点至关重要,美商来电要求增加金额的道理就是源于此。

3、【案情】我某公司以FOB条件出口一批冻鸡。合同签订后接到买方来电,称租船较为困难,委托我方代为租船,有关费用有买方负担。为了方便合同履行,我方接受了对方的要求。但时已至装运期,我方在规定装运港无法租到合适的船,且买方又不同意改变装运港,因此,到装运期满时,货仍未装船。买方因销售季节即将结束,便来函,以我方未按期租船履行交货义务为由撤消合同。问:我方应如何处理?

【分析】我方应拒绝买方撤销合同的无理要求。

(1)按FOB条件成交的合同,按常规由买方负责租船定舱。卖方可以接受买方的委托代为租船定舱,但卖方不承担租不到船的责任。

(2)就本案例来讲,因卖方代为租船没有租到,买方又不同意改变装运港,因此,卖方不承担因自己未租到船而延误装运的责任,买方也不能因此要求撤销合同。

4、【案情】我某公司以CFR条件出口一批瓷器。我方按期在装运港装船后,即将有关单据寄交买方要求买方支付货款。过后,业务人员才发现,忘记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此时,买方已来函向我方提出索赔,因为货物在运输途中因海上风险而损毁。问:我方能否以货物运输途中的风险是由买方承担为由,拒绝买方的索赔?

【分析】我方不能以风险划分界限为由拒绝买方的索赔要求。

(1)按照有关惯例的解释,在采用CFR条件成交时,尽管货物在海运途中的风险已转移给买方,买方为了保证自己在遭到风险时能够将风险损失转嫁,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办理货运保险手续;但是,买方能否及时办理保险,取决于卖方在装运港装船后是否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运通知。如果卖方未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运通知,导致买方未能及时办理保险手续,由此而引起的损失由卖方负责。

(2)就本案例而言,很显然是卖方未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结果买方未办理保险手续,而货物却已因海上风险而损毁,故此,卖方理应对该项货物损失负责,而不能以风险已转移给买方为由拒绝对方的索赔。

5、【案情】某公司按EXW条件对外出口一批电缆。但在交货时,买方以电缆的包装不适宜出口运输为由,拒绝提货和付款。问:买方的行为是否合理?

【分析】买方的行为不尽合理。

(1)因为按《1990年通则》的解释,在EXW条件下,除非合同中有相反的规定,卖方一般无义务提供货物的出口包装。如果签约时已明确该货物是供出口的,并对货物的包装的要求作出了规定,则卖方应按规定提供符合出口需要的包装。

(2)就该案例而言,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和支付货款时,并没有提出电缆的包装不符合合同规定,而只是提出包装不适合出口运输,这说明买卖双方在合同中就货物的包装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那么,按照《通则》解释,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和拒绝支付货款,显然理由不充分。

6、【案情】某公司按照FCA条件出口一批钢材,合同规定4月份装运。但到了4月30日,仍未见买方关于承运人名称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此期间,备作出口的货物,因火灾而焚毁。问:此项损失应由谁负担?

【分析】货物因火灾而焚毁的损失应由卖方自己负责。理由是:

(1)按照《1990年通则》的解释,在FCA条件下,买卖双方风险划分是以货交承运人为界。该批货物因买方迟迟未订立运输契约,指定承运人,故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满时仍未能交于承运人处置,风险尚未转移给买方。

(2)尽管按照《1990年通则》的解释,在FCA条件下,如果买方未能及时通知卖方承运人名称及其他有关事项,买方应承担由此而引起的风险和损失,但这种买方须承担的风险及损失是合同规定的交付货物的约定日期或期限届满以后发生的。就本案例来讲,货物被焚毁是在等待装运期间发生的。而非装运期满后发生的,因此,买方不应负担此项货损,理应由卖方自己承担。

第三部分 国际货物的运输

1、【案情】我外贸E公司以FOB中国口岸与香港W公司成交钢材一批,港商即转手以CFR釜山价售给韩国H公司。港商来信用证价格为FOB中国口岸,要求货运釜山,并在提单表明“Freight Prepaid”(运费预付),试分析港商为什么这样做?我方应如何处理?

【分析】港商是为了简化向韩商的交货手续或企图将运费转嫁给出口方。若运至釜山的运费由港商负担可以接受,具体做法可采取:(1)港商将运费汇交我公司;(2)或在信用证内加列 3 允许收益人超支运费条款;(3)由港商将运费径付船公司,并从船公司得到确认后,我方照办。

2、【案情】北京某公司出口2000公吨大豆,国外来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Partial Shipments not Allowed)。结果我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在大连、上海各装1000公吨于同一航次的同一船只上,提单上也注明了不同的装货港和装船日期,问这是否违约?银行能否议付?

【分析】根据信用证国际惯例,“采用海运或包括海运的多种方式运输时,凡同一船只、同一航次的多次装运,即使运输单据表明不同的装船日期及或表明不同的装船港口,也不作为分批装运论”。因此,上述做法不能视为违约,银行亦不得拒绝议付。

3、【案情】我国对日本按CFR合同出口一批化工原料,合同规定3-4份装运,国外来证也如此。但我方在租船订舱时发生困难,因出口量大一时租不到足够的舱位,须分三次装运。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需要国外修改信用证的装运条款?

【分析】(1)只要在3-4月份装船完毕,可以不要求修改信用证。

(2)因为,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同一惯例》500号出版物规定,除非信用证有相反规定,可准许分批装运。

4、【案情】我国向科威特出口茶叶600箱,合同和信用证均规定“从4月份开始,连续每月200箱”,问:我方于4月份装200箱,5月份没装,6月份装200箱,7月份装200箱,可否?

【分析】(1)这种做法不行,是违约行为。

(2)因为,按《跟单信用证同一惯例》规定,若合同和信用证中明确规定了分批数量,以及类似的限批、限时、限量的条件,则卖方应严格履行约定的分批装运条款,只要其中任何一批没有按时、按量装运,则本批及以后各批均告失效。就可作为违反合同论处。未按规定装运,(3)从本案例规定上看,为4月、5月、6月各200箱,为定期分批装运条款。5月份没有装运,。故从5月份开始的各批装运均告失效,银行可拒付。

第四部分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1、【案情】我国某公司按CFR条件向英国出口一批货物,该公司于8月8日10时装船完毕,即以电传通知买方。买方于当日17时在其所在地向保险公司投保英国ICC条款A险。货轮于当日15时在公海着火,该批货物被焚。问这种货物遭损失在前,投保在后,保险公司对此是否负责?

【分析】根据英国ICC条款A险第11.2条规定:被保险人对在保险期限内发生的承保损失有权获得赔偿,即使损失发生在订立保险契约之前。据此,保险公司应对此项损失负责。不过,投保人要举证投保时确实不知情,否则,保险公司不赔。

2、【案情】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用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1)1000箱货被火烧毁;(2)600箱货由于灌水灭火受到损失;(3)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4)拖轮费用;(5)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

从上述各项损失的性质来看,哪些属单独海损?哪些属共同海损?

【分析】⑴、⑶是因火灾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属单独海损。

(2)(4)(5)是因维护船、货共同安全,进行灌水灭火而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属于共同海损。

3、【案情】我国某公司按CIF条件向南美某国出口花生酥糖,投保一切险。由于货轮陈旧,航速太慢且沿线到处揽货,结果航行4个月才到达目的港。花生酥糖因受热时间过长而全部软化,难以销售。问这种货损保险公司是否负责赔偿?为什么?

【分析】否。根据中国保险条款中的“除外责任”规定:被保险货物的自然损耗、本质缺陷、特性及市场跌落、运输延迟所引起的损失或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责任。

4、【案情】某轮载货后,在航行中不慎发生搁浅,事后反复开倒车,强行起浮,但船上轮机受损且船底划破,致使海水渗入货仓,造成船货部分损失。行驶至邻近的一港口船坞修理,暂时卸下大部分货物,前后花了10天时间,增加支出各项费用,包括船员工资。当船修复后装上原货启航后不久,A舱起火,船长下令对该舱灌水灭火。A舱原载有文具用品、茶叶等,灭火后发现文具用品一部分被焚毁,另一部分文具用品和茶叶全部茶叶被水浸湿。试分别说明以上各项损失的性质,并指出在投保CIC(1981.1.1条款)何种险别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才负责赔偿?

【分析】属于单独海损的有:一部分文具用品被焚毁。

属于共同海损的有:增加支出的各项费用、一部分文具用品和茶叶被水浸湿。

一般而言,起火是指由意外事故引起,所以,投保平安险、水渍险、一切险均可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5、【案情】某外贸企业进口散装化肥一批,曾向保险公司投保海运一切险。货抵目的港后,全部卸至港务公司仓库。在卸货过程中,外贸企业与装卸公司签订了一份灌装协议,并即开始灌装。某日,由装卸公司根据协议将已灌装成包的半数货物堆放在港区内铁路边堆场,等待铁路转运至他地以交付不同买主。另一半留在仓库尚待灌装的散货,因受台风袭击,遭受严重湿损。于是,外贸企业遂就遭受湿损部分向保险公司索赔,被保险公司拒绝。对此,试予评论。

【分析】(1)根据国际货运保险市场的惯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海洋货物保险条款规定的责任起讫期限,也是采用“仓至仓”条款,即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可以从被保险货物运离起运地仓库开始生效,直至目的地收货人最后仓库为止。

(2)如该批货物未抵达上述仓库或储存处所,则以被保险货物在最后卸载港全部卸离海轮后满60天为止。如在上述60天内被保险货物需转运至非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时,则以该项货物开始转运时终止。

(3)在本案例中,该外贸公司已将该批货灌装并等待铁路转运至不同买主,说明保险责任已经终止,故向保险公司索赔遭到保险公司的拒绝。

6、【案情】某外贸公司按CIF术语出口一批货物,装运前已向保险公司按发票总值110%投保平安险,6月初货物装妥顺利开航。载货船舶于6月13日在海上遇到暴风雨,致使一部分货物受到水渍,损失价值2100美元。数月后,该船又突然触礁,致使该批货物又遭到部分损失,价值为8000美元。试问:保险公司对该批货物的损失是否赔偿?为什么?

【分析】(1)保险公司应于赔偿。

(2)因为,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运货物保险条款》平安险的责任范围第二条和第三条的规定,触礁受损的8000美元,是运输工具遇到意外事故造成的部分损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3)遇暴风雨受损的2100美元,是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但又因该货物是触礁意外事故发生之前造成的,所以,保险公司对2100美元亦负责赔偿。

因此,保险公司对该批货物的上述两项损失都负责赔偿。

7、【案情】我某外贸公司与荷兰进口商签订一份皮手套合同,价格为CIF鹿特丹,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一切险。生产厂家在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将手套的温度降低到了最低温度,然 5 后用牛皮纸包好装入双层瓦椤纸箱,再装入20尺集装箱,货物到达鹿特丹后,检验结果表明:全部货物湿、霉、沾污、变色,损失价值达8万美元。据分析:该批货物的出口不异常热,进口地鹿特丹不异常冷,运输途中无异常,完全属于正常运输。试问:(1)保险公司对该批损失是否赔偿?为什么?(2)进口量对受损货物是否支付货款?为什么?(3)你认为出口商应如何处理此事?

【分析】(1)保险公司不赔。因为商品本身的内在缺陷,属于除外责任,保险人对此不负责。

(2)进口商应支付货款。因为CIF条件是凭单付款,本案的进口商付款后可凭检验证书向出口商提出索赔。

(3)出口商应对此负赔偿责任。

第五部分 国际货款的结算

1、【案情】甲公司向丁国A公司买进生产灯泡的生产线。合同规定分两次交货,分批开证,买方(甲公司)应于货到目的港后60天内进行复检,若与合同规定不符,甲公司凭所在国的商检证书向A公司索赔。甲公司按照合同规定,申请银行开出首批货物的信用证。A公司履行装船并凭合格单据向议付行议付,开证行也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对议付行偿付了款项。在第一批货物尚未到达目的港之前,第二批的开证行临近,甲公司又申请银行开出信用证。此刻,首批货物到达目的港,经检验发现货物与合同规定严重不符,甲公司当即通知开证行,称:“拒付第二次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并请听候指示。”然而,开证行在收到议付行寄来的第二批的单据,审核无误,再次偿付议付行。当开证行要求甲公司付款赎单时,该公司拒绝付款赎单。试分析:(1)开证银行和甲公司的处理是否合理?(2)甲公司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分析】(1)开证行要求甲公司付款赎单完全有理,而甲公司拒绝付款赎单纯属无理.因为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开证行在受益人提供与信用证规定表面相符的情况下,必须承担付款责任。

(2)在丁国A公司提交的货物与合同规定严重不符的情况下,甲公司应根据合同规定,向A公司提出索赔.甲公司无权指令开证行拒付。

2、【案情】中方某进出口公司与加拿大商人在2005年1月3日按CIF条件签订一出口10万码法兰绒合同,支付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加拿大商人于2005年5月通过银行开来信用证,经审核与合同相符,其中保险金额为发票金额加10%。我方正在备货期间,加商人通过银行传递给我方一份信用证修改书,内容为将投保金额改为按发票金额加15%。我方按原证规定投保、发货,并于货物装运后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向议付行提交全套装运单据。议付行议付后将全套单据寄开证行,开证行以保险单与信用证修改书不符为由拒付。问,开证行拒付的理由对否?

【分析】不对,理由(1)《500》第9条规定,在受益人向通知修改的银行表示接受修改之前,原信用证的条款对受益人仍然有效。

(2)本案例我方对信用证修改书并未表示接受,故原证条款仍然有效,开证行不得拒付货款。

3、【案情】我向某外商发盘,其中付款条件为即期付款交单(D/P at sight),对方答复可以接受,但付款须按以下条件:“付款交单见票后45天”(D/P at 45 days after sight)并通过A银行代收。按一般情况,货物从我国运至该国最长不超过10天。试分析该商为何要提此项 6 条件?

【分析】(1)利用我方资金(2)借单(T/R)

4、【案情】某市中国银行分行收到新加坡某银行电开信用证一份,金额为100万美元,购5万吨花岗岩石块,目的港为巴基斯坦卡拉奇。证中有下述条款:⑴检验证书于货物装运前开立并由开证申请人授权的签字人签字,该签字必须由开证行检验;⑵货物只能待开证申请人指定船只并由开证行给通知行加押电修改后装运,而该加押电修改必须随同正本单据提交议付。问:该信用证可不可以接受?

【分析】此为“软条款”欺诈信用证,不可以接受。所谓“软条款”是指信用证中所规定的某些单据被开证申请人所控制。

从上述信用证条款中可以看出,由开证申请人验货并出具检验证书及开证申请人指定装船条款,实际上是开证申请人控制了整笔交易,受益人(中国出口公司)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信用证项下开证行的付款承诺是毫不确定和很不可靠的。后来经调查,该开申请人名称中有“AGENCIES”字样,这是一家代理商公司,开证申请人是一家实际资本仅有3万元新加坡币的皮包公司。

5、【案情】某省公司通过中间商与美国纽约某公司凭牌名成交出口一批商品,合同由纽约公司负责人签字。后来,中间商要求我方分寄两份样品给中间商及纽约方各一份。纽约公司接到样品后开来信用证,并在证中注明如下条款:“买方纽约公司认可的电报作为议付单据之一”。我方经办人员未提出异议,但货物装运出口后,仅凭中间商样品认可电抄送银行议付,遭到开证行的拒议,请问,我方应该接受什么教训?

【分析】⑴本案是凭牌名成交的买卖而不是凭样品成交的买卖,样品不能算是确认我方交货品质的唯一依据,因此它只能做为参考之用。关于这一点我方在寄样时必须强调说明这一点。

⑵本案双方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而纽约某公司来证中却规定:“买方崐纽约公司认可样品的电抄作为议付单据之一”,超出了凭信用证交易买卖合同的规定,我方应请对方删去该条款。

⑶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要求单证相符,如果我方已经接受了信用证中所加列的条款,则应按证中所列规定办理,在议付时应凭纽约公司认可样品的电抄到银行议付,而中间商的确定电抄不能代替纽约公司的认电,否则只能造成单证不符,遭到银行拒付。

6、【案情】国内某公司以D/P付款交单方式出口,并委托国内甲银行将单证寄由第三国乙银行转给进口国丙银行托收。后来得知丙银行破产收不到货款,该公司要求退回有关单证却毫无结果,请问托收银行应负什么责任? 【分析】托收银行不负任何责任,理由如下:根据《托收统一规则》的规定,在托收方式下,银行只作为卖方的受托人行事,为实现委托人的指示,托收银行可选择委托人指定的银行或自行选择或由别的银行选择的银行作为代收行;单据和托收委托书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别的银行寄给代收行。但与托收有关的银行,对任何文电、信件、或单据在寄送途中的延误和丢失所引起的后果,或由于电报、电传、或电子通讯系统在传递中的延误、残缺和其它错误,以及由于不可抗力、暴动、内乱、战争或其它不能控制的任何其它原因致使业务中断所造成的后果,不承担义务或责任。

所以,在本案例中,托收银行只要尽到“遵守信用,谨慎从事”的义务,对托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非自身所能控制的差错,包括因代收行倒闭致使委托人货款无法收回且单据也无法收回,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7、【案情】某银行电报开出一份保兑不可撤销信用证,电文中并未声明“以邮寄文本为准”的字样。受益人按照电报信用证的文本已将货物装运,并备好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向当地通知行议付时,当地通知行出示刚收到的开证行寄到的“邮寄文本”,并以电开文本与邮寄文本不符为由拒绝议付,后经议付行与开证行联系,开证行复电亦称“以邮寄文本为准”而拒绝付款。问:在这种情况下,开证行有无拒付的权利?

【分析】开证行不能拒付;理由如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十一条的规定:“当开证行使用经证实的电讯方式指示通知行通知信用证或信用证修改时,该电讯即视为有效的信用证文件或有效修改,不应寄送证实书。如仍寄证实书,则该证实书无效„„如该电讯声明‘详情后告’(或类似词语)或声明邮寄证实书是有效的信用证文件或有效修改,则该电讯将视为无效的信用证文件或修改„„”。由此可知,本例中开证行开出的未声明“以邮寄文本为准”字句的电开信用证文本,完全是有效的信用证文件,受益人完全应该按照它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交货业务,并有权凭符合它要求的单据进行议付行付款请求,而开证行则不能借口“以邮寄文本为准”而拒绝付款。

8、【案情】有一出口合同,付款条件为45天见票付款交单方式。出口人在填写的委托书中,虽说明除本金上需加收利息,但并未说明利息不能免除。在出口人所提交的汇票上也未列明利息。条款当银行向进口人提示单据时,进口人只肯支付本金而拒付利息,在此情况下,银行在收到本金后即交出单据,并通知出口人有关拒付利息的情况。试问:出口方能否追究代收行未收利息即行交单的责任?

【分析】出口放不能追究代收行的责任。理由是:在托收业务中,托收银行及代收银行均按托收委托书的指示办事。尽管出口人在托收委托书中说明需加收利息,但并未说明利息不可免除,且开具的汇票上未列利息条款。因此,代收行按《托收统一规则》的有关规定,将单据在未收利息只收本金后即行交与进口人的行为是合理的,出口人也无权追究代收行的责任。

9、【案情】某公司接到国外开来的信用证,规定:“于或约于5月15日装船”。该公司于5月8日装船,并向银行提交了一份5月8日签发的提单,但却遭到银行拒付款,问这是为什么?

【分析】按照《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如果信用证对装运日期使用“约或大约”,应视作规定日期前后各5天的时间内装运,起讫日期包括在内。因此,本案例中信用证规定“于或约于5月15日装船”,按上述规定,实际装运日期应是5月10日-5月20日。而卖方于5月8日装船并提交5月8日签发的提单,开证银行当然可以“单证不符”为由拒收单据,拒付货款。

10、【案情】某公司与外商就某商品按CIF、即期信用证付款条件达成一项数量较大的出口合同,合同规定11月装运,但未规定具体开证日期,后因该商品市场价格趋降,外商便拖延开证。我方为防止延误装运期,从10月中旬起多次电催开证,终于使该商在11月16日开来了信用证。但由于该商开证太晚,使我方安排装运发生了困难,遂要求对方以信用证的装运期和议付有效期进行修改,分别推迟一个月。但外商拒不同意,并以我方不能按时装运为由单方面宣布解除合同,我方也就此作罢。请分析我方如此处理是否适当,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分析】处理不恰当。吸取的教训有:

⑴在合同中未规定信用证开证日期,不妥。

⑵按惯例即使合同未规定开证期限,买方也应于装运月前开出信用证,买方未及时开出信用证,我方应保留索赔权。

⑶对于外商以我方未能按时装运为由,单方面宣布解除合同,我方不能就此作罢。

11、【案情】 某出口公司接日本银行开来不可撤销信用证有下列条款:

“Gredit amount USD 5000,according to invoice value:75%to be paid at sight the 8 remaining 25% to be paid at 60 days after shipment arrival。”

出口公司在信用证有效期内,通过议付行向开证行提交了单据,经检验单证相符,开证行即付75%货款,计37500美元,但货到60天后,开证行以开证人声称到货品质欠隹为理由,拒付其余25%的货款。后出口公司通过议付行据理力争,开证行终于承付这部分货款。

【分析】(1)开证行不能凭开证人对货物品质不满的意见拒付25•%的应付款。因为根据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第9条规定:“不可撤销信用证,•在受益人提交了所规定的单据并符合了信用证条款时,构成开证行的确定承诺,如系即期信用证,则可根据信用证规定所确定的日期进行付款......” 第4条规定: “在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方面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据崐此,开证行拒绝付款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因迟付而使受益人遭受利息的损失,理应由开证承担。

(2)关于货物品质问题,如果确实不符合同的规定,开证人可以根据实地检验机构的检验证书依照合同条款直接向出口方提出索赔,绝不能要求开证行拒付货款,开证行也不得受理此种要求。

12、【案情】我出口企业收到国外开来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一份,由设在我国境内的某外资银行通知并加保兑。我出口企业在货物装运后,正拟将有关单据交银行议付时,忽接该外资银行通知,由于开证银行已宣布破产,该行不承担对该信用证的议付或付款责任,但可接受我出口公司委托向买方直接收取货款的业务。对此,你认为我方应如何处理为好?简述理由。

【分析】我方应按规定交货,并向该承兑外资银行交单,要求付款。

因为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L/C一经保兑,保兑行与开证行同为第一性付款人,对受益人就要承担保证付款的责任,未经受益人同意,该项保证不得撤销。只要受益人在信用证的有效期内将符合L/C规定的单据提交保兑行,保兑行必须议付、付款。

13、【案情】我某出口企业与非洲某商成交货物一批,到证按合同规定9月装运,但计价货币与合同规定不符,加上备货不及,直至11月对方来电催装时,我方才向对方提出按合同货币改证,同时要求展延装运期。次日非商复电:“证已改妥”,我方据此将货发运,但信用证修改书始终未到,致使货运单据寄达开证行时遭到拒付。我方为及时收回货款,避免在进口地的仓储费用支出,接受进口人改按D/P.T/R提货要求。终因进口人未能如约付款使我方遭受重大损失。试就我方在这笔交易中的处理过程进行点评。

【分析】(1)合同规定的装运期过早;(2)要求改证过迟;

(3)修改书未到,先行发货不妥;

(4)进口人电告L/C正修改,但修改书迟迟未到,说明进口人由欺诈可能,在此情况下再同意改按D/P,T/R由进口人凭信托收据借单不应该。

14、【案情】我某外贸公司以CIF鹿特丹与某外商成交出口一批货物,按发票金额110%投保一切险及战争险。售货合同中的支付条款只简单填写“Payment by L/C”(信用证方式支付)。国外来证条款中有如下文句“Payment under this Credit will be made by us only after arrival of goods at Rotterdam”(该证项下的款项在货到鹿特丹后由我行支付)。受益人在审证时未发现,因此未请对方修改删除。我某外贸公司在交单结汇时,银行也未提出异议。不幸60%货物在运输途中被大火烧毁,船到目的港后开证行拒付全部货款。对此,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分析】本案例因对信用证条款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1)开证行不能拒付,理由:① L/C规定的条件仅仅是说明付款时间;②货到港后,只要单证相符,不管货物好坏,开证行均应付款。

(2)开证行有权拒付,理由:①L/C中的条款是开证行付款的前提条件,②货物在运输途 9 中受损,不能满足L/C条件。所以开证行有权拘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审证,以免造成被动和损失。

15、【案情】上海某出口公司(A公司)与香港某公司(B公司)达成一笔进出口双作价的来料加交易,由B公司供应原料一批,计68000美元,付款方式为D/P60天,加工后成品返销给B公司,货值80000美元,付款方式为即期信用证,┌────┐ │ C公司│〈┐

└────┘ │

┌───┐ ┌────┐─┘

(上海)│A公司│...........│ B公司│(香港)

└───┘ └────┘

│ ↑ │

↓ │ ↓

①(收款行)

┌────┐ ┌─────┐

│ 代收行 │ │ 托收行 │

├────┤ < ─────── ├─────┤

│ 中 行 │ ────────> │ 开证行 │

└────┘ └─────┘

上海这家出口公司在收到来料的托收通知书后,由于是远期60天,就先行凭担保向中国银行借出来料的全套单据,提货安排加工生产,当时并未注意进口单据中的发票和汇票都不是B公司签发的,而是由B公司的原料供应商C公司签发的。加工后,第一批成品出运计30000美元,货款按L/C规定如期收妥。第二批出运50000美元,因交货逾期,征得B公司的同意后,凭保函议付,但单到开证行时被拒付。这时来料托收款已到期(60天已到),香港托收行频频催促付款,最后向中国银行(代理行)提出如不付款必须退单的强硬要求(单据已借出,无法退单),中国银行为维护银行信誉也督促公司立即付款。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处境十分被动,即与B公司交涉,请其支付第二批成品的货款,B公司则强调由于出口公司延期交货,影响了销售,造就其资金周转困难,因此一时无力支付货款;另方面又强调原料供应商C公司与他们B公司是一般客户关系,并不受其支配,要求出口公司(A公司)如期支付原料货款。

A公司经研究决定:向B公司提出两个方案供对方选择:

1、B公司付清信用证项下成品款50000美元,出口公司即付清托收项下来料68000美元。2、托收项下出口公司只付18000美元,其余50000美元则由B公司从成品拒付款中划付C公司。

经过双方多次交涉,最后B公司接受了第2种方案,请予以评价。

【分析】(1)按照国际惯例,D/P托收业务的付款人在向代收行借单提货时,可以出具信托收据(Trust Receipt T/P)或提供其它担保,•但必须保证按规定期限付款。如果到期不付,委托人有权通过托收行向代收行撤回托收单据,对此代收行是无可抗辨的,否则代收行的声誉将受到影响。但D/A托收则不同,D/A是承兑后放单,代收银行仅负单据传递时之责任,汇票到期后付款人是否付款,代收行不承担责任。因此,来料货款以争取D/A为宜,•这样在来料与成品货款发生纠葛时可由合同双方的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代收银行可不受牵累,当然,也可采用(D/P·T/R)

(2)成品在信用证(L/C)项下出口必须按期交货,否则须同有关当事人洽商修改有效期后 10 再出运,以保证安全收汇。

(3)本案按照第二方案加以解决,以收抵支,•不符合我国《贸易外汇收支管理施行细则》第18条的规定,须事先向当地的外汇管理部门报批。

(4)来料加工是利用对方供料加工成品赚取加工费的业务,•出口公司一般不加以垫付外汇。在做法上有的是来料和成品互不计款,加工方交款后收取加工费外汇,这种做法,最为简单;有的是进出口双作价,采用对开信用证或来料D/•P、D/A成品L/C的支付方式,本案即是一例。这种做法必须密切扣紧外汇的收支日期,先收后付,如有脱期,发生先付后收,外汇来源无着落,处理比较棘手,应该严加注意。

16、【案情】某国A公司与我方B公司洽谈一笔交易,其他条款均已取得一致意见,唯支付条款我方坚持以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对方坚持D/P即期,为达成交易,双方各作让步,最后以L/C即期与D/P即期各50%订约。试问货物出运后货运单据和汇票如何处理?

【分析】汇票做两套:

一套50%货款在L/C项下,开证行凭汇票即期付款。

另50%货款做一套汇票以A公司为付款人的在跟单托收项下付款交单,付款后放单。

17、【案情】我方E公司与法国G公司订立一份出口300公吨冻品合同,规定2005年4—9月份平均交货50公吨,即期信用证支付,来证规定货物装运前由出口口岸商品检验局出具船边测温证书作为议付不可缺乏的单据之一。4—6月份交货正常,并顺利结汇,7月份因船期延误,拖延至8月5日才实际装运出口,海运提单倒签为7月31日,但送银行议付的商检证中填写船边测温日期为8月5日。8月7日出口人在同船又装运50公吨,开证行收到单据后来电表示对这两批货拒付货款。试分析我方有何失误及开证行拒付有何依据?

【分析】(1)倒签提单做法不对。所谓倒签提单是指在货物装船完毕后,应托运人的要求,由承运人或其代理人签发的提单,但是该提单上记载的签发日期早于货物实际装船完毕的日期。由于倒填日期签发提单,所以称为“倒签提单”,这种做法有关当事人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风险责任。

(2)商检证中测温日期与其它单据不一致。商检证中填写船边测温日期为8月5日,虽然由于船期延误,拖延至8月5日才实际装运出口,但海运提单却倒签为7月31日,故造成单证不一致。

(3)根据国际商会《UCP》第四十一条规定:“如果信用证规定在指定的时期内分期装运,而任何一期未按期装运,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则信用证对该期及以后各期均告失效”。在本按理中,L/C中规定2005年4—9月份平均交货50公吨,属于定量分批装运,故7月份因船期延误而未按规定装运,则7-9月各批均告失效,这三批不应该再装运,而应该与进口方商量后再作决定。

(4)根据国际商会《UCP》第四十条规定:“运输单据表面上注明同一运输工具、同一目的地、同一航次的多次装运,即使其表面上注明不同的装运日期及/或不同的装运港、接受监督地或发运地,将不视作为分批装运”。在本案例中,8月5日与8月7日实际将货物装上了同一只船,故不作为分批装运论处。

所以,开证行有权拒付。

18、【案情】我某公司与外商按CIF条件签订了一笔大宗商品出口合同,合同规定装运期为8月份,但未规定具体开证日期。外商拖延开证,我方见装运期快到,从7月底开始,连续多次电催外商开证。8月5日,收到开证的简电通知,我方因怕耽搁装运期,即按简电办理装运。8月28日,外方开来信用证正本,正本上对有关单据做了与合同不符的规定。我方审证时未予注意,交银行议付时,银行也未发现,开证行即以单证不符为由,拒绝付款。你认为,我方应从此事件中吸取哪些教训?

【分析】(1)在出口合同中一般应明确规定买方开到L/C的期限,而在本合同中却未作出此 11 项规定,不妥。

(2)凭L/C付款结算的交易,即使合同未规定开证期限,按惯例买方有义务在装运月前15到30天将L/C送达卖方,而在本案中,L/C只到装运期开始后第28天才送达,显然违反这一惯例。我出口公司应向外商提出异议,并保留以后提出索赔的权利,而我方未提出此项要求。

(3)本案中装运期为8月份而出口公司直到7月底才开始催证,为时过晚,日后该公司比较被动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4)8月5日收到简电通知后即忙于装船,过于草率。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出版物规定简电本是无效文本。

(5)出口方收到L/C后应该认真地加以审核,而我方工作人员竟如此疏忽大意。

19、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

销售合同条款

卖 方:中国粮油食品公司(China National Cereals,Oils & Foodstuffs Corporation)买 方:温哥华香港食品公司(Hong Kong Food Company,Vancouver)食品名称:长城牌草莓酱(Great Wall Brand Strawberry Jam)规 格:340克听装 数 量:50000听

单 价:CFR温哥伦每听2.50加元,并含佣3% 总 值:125000加元

装 运 期:1994年11月自中国港口运往温哥华,允许转船和分批装运。

付款条件:凭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付款。信用证议付有效期应为最后装运期后第15天在中国到期。

合同号码:94/8712

COMMECIAL BANK OF VANCOUVER TO:China National Cereals, Oils DATE:ct.5,1994 & Foodstuffs Corporation Beijing,China.Advised Through Bank of China,Beijing

No.BOC 94/10/05

DOCUMENTARY LETTER OF CREDIT

IRREVOCABLE Dear Sirs:

We open this by order of Hong kong food company,Vancounver for a sum not exceeding CAN $1200000(SAY CANADIAN DOLLAR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THOUSAND ONLY)available by drafts drawn on us at sight accompanied by the following documents:----Full set of clean on board bill of lading made out to order and blank endorsed,marked“Freight Collect” dated not later than November 30,1994 and notify 12 accountee.----Signed commercial invoice in quintuplicate.----Canadian Customs invoice in quintuplicate.----Insurance policies(or certificates)in duplicate covering marine and war risks Evidencing shipment from china port to Montreal,Canada of the following goods: 50000 tins of 430 grams of Great Wall Strawberry Jam,at CAN $2.50 per tin CFRC3% Vancouver,details as per your S/C NO.94/8712 Partial shipment are allowed Transhipment is allowed This credit expires on November 30,1994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分析】该信用证与合同不符合处有以下6点:

(1)该信用证金额有误。合同金额为125000加元,而信用证上写为“for a sum not exceeding CAN $ 120000(Say Canadian Dollar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thousand only)”。

(2)运费有误。信用证上有关单证的运输单据为”marked freight to collect”(注明运费到付),这和合同条款有矛盾,合同是按CFR作价,运费已包括在货价内,由卖方订舱并支付费用,所以卖方将货物交运时,即应预付运费,承运人在其所签发的提单注明“freight prepaid”,运费已付。

(3)不应该要求保险单据,信用证上要求所附单据中有保险单,但这次交易是按CFR价成交,卖方不负责保险,而且,合同条款也无保险要求,因此,信用证上增加保险显然不合理。

(4)目的港错误。信用证上目的港是“蒙特利尔”(from China port to Montreal),而合同上目的港是“温哥华”(Vancouver),两者显然不同。

(5)重量错误。合同表明“规格:340克听装”,而信用证上却说,“430 grams”两者不对。

(6)信用证到期日错误。信用证规定:“This credit expires on November 30,1994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但是合同条款中说,“信用证议付有效期应为最后第15天在中国到期”。在合同中已规定装运期应为1994年11月,最后装运期应为1994年11月30日,因此,信用证到期日应为1994年12月15日。

第六部分 货物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

1、【案情】中方某公司从美国某汽车厂进口该厂生产的某型号汽车1000辆,交货期为1994年12月底,该厂无存货。8月份,工厂准备生产,因资金一时困难,未购进钢材与发动机,9月份工人开始要求增加工资,随后罢工达两个月。按该厂生产能力,在余下的时间内显然不能生产这些汽车,试问:(1)美方不能按时交货应负什么责任?(2)中方应如何处理?

【分析】

1、不是不可抗力;

2、要求交货,延迟履行

2、【案情】某公司以CFR条件对德国出口一批小五金工具。合同规定货到目的港后30天检验;买方有权凭检验结果提出索赔。我公司按期发货,德国客户也按期凭单支付了货款。可半年后,我公司收到德国客户的索赔文件,上称上述小五金工具有70%已锈损,并附有德国某内地一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对德国客户的索赔要求,我公司应如何处理?

【分析】

(1)我公司可以拒绝,超过了索赔期限。双方在合同中规定货到港后30天内检验。

(2)德国客户赔理由不尽合理。尽管索赔文件中声称有70%的货物已绣损,但他无法证明这 13 些锈损是装船前已经存在的,还是装船后才发生的。按照CFR条件成交,买卖双方风险划分界限是装运港船舷为界。因此,卖方只承担货物装船前锈损的风险,而装上船后发生的锈损风险只能由买方自己承担。在本案例中,买方已按期凭单付了货款,这说明卖方提交的交货单据是齐全合格的。间接地说明了卖方装上船后是符合合同要求的。故此,货物发生的70%的锈损可能是装上船后的风险所至。在这种情况下,买方除非能证明这种锈损是由货物本身固有的瑕疵所至,否则卖方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3)德国客户提供的索赔依据不符合要求。一般情况下,双方规定在货物到目的港后XX天内检验时,买方提供的检验证书应由目的港的检验机构出具。

3、【案情】某公司以CIF条件从美国进口一套设备。合同总价值为800万美元。合同中规定,如果合同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向违约方索赔,违约方需向对方支付1200万美元的违约金。合同订立后,我公司迟迟收不到货,因而影响到自己的生产、经营。故此,我公司在索赔期内向美方提出索赔,而美方却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法院将如何判决?

【分析】美国法院有可能判定合同中规定的违约金为罚金,并宣布对合同中规定的1200万美元的违约规定不予承认。原因是:

美国属英美法系的国家,而英美法系把违约金严格地区分为“罚金”和“预约赔偿金”。认为前者是无效的,不可强制执行;后者是有效的,可以强制执行。

就本案例来讲,由于合同中只简单订明如果一方违约,另一方需向对方支付违约金,易让人理解为这是为了预防违约而制定的。另外,合同中规定的违约金额较高,超出合同价款的一半,也易让人理解为这笔违约金具有惩戒性质,即为“罚金”。如果我方公司不能提供自己因卖方延迟交货而遭受的损失与这1200万美元的违约金大体一致的充分证明,法院就会因其过高而将此违约金判定为“罚金”而不予承认。

4、【案情】国内某研究所与某日商签订了一项进口合同,欲引进一台精密仪表。合同规定9月份交货,但到9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该仪表属高科技产品,禁止出口,自宣布日起15天后生效。后日方来电以不可抗力为由要求解除合同。问:日方的要求是否合理?我方应如何处理较为妥当?

【分析】日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日本政府颁布的禁令的生效日在合同规定的最后交货日之后,因此,不构成履约的“不可抗力”。日方完全可以在9月份装船发货,履行合同。因此,日本政府的禁令对本合同不符合不可抗力条款的规定,日方要求不合理,我方可向日方回电拒绝其无理要求,敦促其尽快履约。

5、【案情】我某公司向香港某商进口30台精密仪器,每台3万港元,合同规定,任何一方违反合同应支付另一方违约金额4万港元,事后卖方只交付12台,其余18台不能交货。当时因价格上涨,每台价格为4万港元,卖方企图赔付4万港元以了解此案,但买方不同意,在上述情况下,你认为买方能向卖方索赔的金额应为多少?为什么?

【分析】(1)买方能向卖方索赔的金额应为18万港元左右。

(2)对于一方违约,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损坏赔偿,损害赔偿的范围规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约定的损害赔偿,即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条款时订立有违约金条款,事先约定一方违反合同,应向对方支付一定额度的金钱。

(3)本案适用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这些规定,本案中双方事先约定违约金仅4万港元,实际由于卖方未能按合同数量交货致使买方若要购得原定30台仪器,按市价要多费18万港元,这是买方由于卖方违约的实际损失,理应得到赔偿。

6、【案情】某贸易商以FOB离岸价向国内某厂订购一批货物,在买卖合同中订明如工厂未 14 能于今年七月底以前交运,则工厂应赔付货款5%的违约金。后因工厂交货迟延五天,以致贸易商被其买方索赔为货款的3%。

请问:贸易商是否可依约向工厂索赔,索赔5%还是3%?

【分析】这个问题必须从工厂迟延交货的原因谈起:

⑴假如工厂是由于自然条件(包括水灾、旱灾、海啸、地震、飓风等)或社会条件(包括战争、暴动、罢工等)不可抗力而迟延交货的,由于事故是双方不能预见的,也非任何方的疏忽或过失引起的,并且事故的发生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商不能向工厂索赔;

⑵但有一点例外,依据约定规定,当既有不可抗力因素也存在当事人过失的情况下,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商可向工厂索赔,这个索赔要小于买方向贸易商的索赔额。

⑶假如工厂是由于疏忽等过失而迟延交货的,则贸易商可依约索赔,由于买方向贸易商的索赔额是贸易商方面出手价的3%。•一般大于厂家对贸易商的货价(即出厂价)的3%,并且很可能不等于这个出厂价的5%。这样又可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①当贸易商付给买方的索赔额大于工厂对贸易商的出厂价的5%时,•贸易商除了可得货款的5%的违约金外,还可以继续索赔,•直到总额达到他向买方付出的索赔价款;

②当贸易商支出的索赔小于工厂合同的违约金(货款的5%),•贸易商只须索取违约金即可。

7、【案情】A商场进口一箱由集装箱装的电视机,在结关后由承运人B公司另雇C运输公司运到北京,结果运送的汽车在中途翻车,电视机部分受损。

问:①A、B、C三方面均有投保,则A商场应先向哪方索赔?

②各保险公司相互之间如何分摊?

【分析】①在这项交易中,B公司是A商场所雇佣的承运人,它们之间订有运输契约,按契约规定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虽然B公司又雇佣C运输公司进行实际的货物运输,但C公司仅仅是B公司的委托人,与B公司订有合同,而与A商场没有直接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当货物在途中遭遇意外事故而发生损失时,A商场应首先向其委托的承运人B公司索赔,再由B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向C公司索赔。或者由A公司先向其所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并把代位追偿权交给保险公司,由该保险公司再向B公司索赔;

②在本案中,A、B、C三家分别就同一批货物向不同的保险公司损保,这种情况在保险中称为“重复保险”。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这批货物不可能受到三次赔崐偿,按保险惯例,应由这三家保险公司协商各家所赔偿的金额,按不同方式分摊,担赔偿的总金额不得超过货物的总价值。

8、【案情】北京某物资部门与美国某贸易商签订一项进出口化肥的合同,进出口数量为20吨,规定3月份交货,但到3月10日外商来电称:其两个化肥厂中有一个遭受火灾,要求解除合同。此时正值国际市场化工产品涨价之机,请问我方应如何处理才较为妥当?

【分析】英美法对“合同落空”的之一条件是: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当签约后,发生了重大的意外事故,以致造成一种根本不同的情势,影响到了合同的基础,造成无法履约。在本例中需要强调的是“合同落空”的条件是发生意外事故的后果影响到履约的根本基础,使履约成为不可能。本例中,美商虽遭意外事故─火灾,但其并未完全丧失生产和交货能力,因为其另一个工厂仍属正常生产。因崐此,我方不能同意其撤约要求,但可以允许对方推迟履行合同。

9、【案情】某英国商人向中国出口聚苯塑料原料2万吨,价格条件为CIF上海。合同的适用法律为英国法。交货前,海湾事件发生,英国商人如交货就要通过南非好望角航线,不能走苏伊士运河,故要求中方或提高价格或解除合同。问中方应如何处理?

【分析】(1)合同未规定运输走什么航线,走好望角也属可行的航线,(2)英国已有判例,认为在此情况下卖方如不交货应付违约责任;

(3)故中方应坚持卖方交货,不同意提价,如卖方拒不交货,可要求卖方赔偿损失。

10、【案情】日本某商人在广交会上向我天津某公司以CIF条件出口仪器一批,合同未规定任何日方履行合同义务的先决条件。中方5月开出L/C后被日方告知,该仪器为“巴统”出口管制产品。日方因无法获取许可证,要求解除合同,按不可抗力请中方免责。问中方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分析】(1)领出口许可证不是在订约后出现的,不是不可预见的,不构成不可抗力;(2)CIF条件出口许可证是卖方的义务,没能领到,应承但责任;(3)中方应坚持日方负责损害赔偿责任。

11、【案情】我方某公司与新加坡某公司以CIF新加坡的条件出口一批土产品,订约时,我国公司已知道该批货物要转销美国。该货物到新加坡后,立即转运美国。其后新加坡的买主凭美国商检机构签发的证明书,向我方提出索赔。问我国公司应如何对待美国的检验证书?

【分析】《会约》第38条第3款规定:“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改运或买方在发运货物中没有合理机会加以检验,而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这种改运或再发运的可能性,检验可推迟到货物到达新目的地后进行,故该证书是有效的。

12、【案情】某国公司以CIF鹿特丹出口食品1000箱,即期信用证付款,货物装运后,凭已装船清洁提单和已投保一切险及战争险的保险单,向银行收妥货款,货到目的港后经进口人复验发现下列情况:(1)该批货物共有10个批号,抽查20箱,发现其中2个批号涉及200箱内含沙门氏细菌超过进口国的标准;(2)收货人只实收998箱,缺少2箱;(3)有15箱货物外表情况良好,但箱内货物共短少60公斤。试分析以上情况,进口人应分别向谁索赔。

【分析】

1、向卖方索赔,因原装货物有内在的缺陷;

2、向承运人索赔,应承运人签发清洁提单,在目的港应如数交足;

3、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如进口人能举证原装数量不足,可向卖方索赔。

13、【案情】中国从阿根廷进口普通豆饼2万吨,交货期为8月底,拟转售欧洲。然而,4月份阿商原定的收货地点发生百年未见洪水,收购计划落空。阿商要求按不可抗力处理免除交货责任,问中方怎么办?

【分析】首先,本案涉及进出口双方均为公约的成员国,由于双方当事人未排除对公约的适用,因此本案适用《公约》;其次,根据《公约》的规定,本案4月份阿商原定的收购地点发生百年未见洪水,不构成不可抗力,因为事件的后果不是不可克服的,在本案中,合同规定进口的是普通豆饼,普通豆饼属种类货,可以替代,合同不要求特定的产地,阿商应从其它地区或国家购买货物交货;再次,阿根廷商人离交货还有4个月,时间非常充裕。因此,仲裁机构裁决本案不构成不可抗力,即阿商以不可抗力为理由要求免除交货责任是没有道理的。阿方应对我方从国际市场上补进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14、【案情】由于不可抗力事件影响履行合同,按惯例可免除一定的责任。1976年7月我国唐山发生地震,在之前某外贸企业与日商订有三份煤炭出口合同,合同中商品名称分别为:“现货开滦煤”、“在某堆场存放的开滦煤”、“中国煤”。试就以上情况分别说明我如何向日方提出免责要求。

【分析】(1)开滦煤矿被毁,无煤可产,可要求解约免除全部交货义务;(2)未受地震破坏,但交通受阻,可要求推迟交货时间;

(3)因未指定产地,应以其它产地的煤交付,原则不能要求负责。

第七部分 交易磋商、合同的签定和履行

1、【案情】香港A商行于5月20日来电向上海B公司发盘出售木材一批,发盘中列明各项必要条件,但未规定有效期。B公司于20日收到来电,经研究后,于22日上午11时正向伤害电报局交发对上述发盘表示接受的电报,该电报于22日下午1时正送达香港A商行。在此期间,因木材价格上涨,香港A商行于22日上午9时15分向香港电报局交发电报,其电文如下:“由于木材价格上涨,我5月20日电发盘撤销。”但上海B公司在22日下午3时才收到该电报。试问:(1)根据有关国际贸易法律,A商行是否已成功地撤销了5月20日的发盘?(2)A商行与B公司之间是否已成立了合同?

【分析】(1)根据有关国际贸易法律,A商行不能撤消5月20日的发盘,因为撤消通知在受盘人发出接受通知之后才送达受盘人,该撤消无效;

(2)A商行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已经成立,因为A商行的发盘经B公司的有效接受,合同即告成立。

2、【案情】我某进口企业与某外商磋商进口机械设备交易一宗。经往来电传磋商,已就合同的基本条款初步达成协议,但在我方最后所发表示接受的电传中列有“以签署确认书为准”的文字。事后,外商拟就合同书,要我方确认,但由于对某些条款的措辞尚待进一步商讨,同时又发现该商品的市场价格趋疲,应此,未及时给予答复,外商又连续来电催开信用证,我方回答拒绝开证,试分析这一拒绝是否合理? 【分析】(1)这案中我方拒开信用证是合理的。

(2)根据《公约》规定,构成一项有效接受条件之一是:接受必须是同意发盘所提出来的交易条件,若提出有条件的接受,则不是一项有效接受。

(3)在本案中我方表示接受的电传中有“以签署确认书为准”字样,属于有条件接受,后一直没有签署确认书,故未构成有效接受,即合同未成立,对方要求我方开立信用证,我方有权拒绝。

3、【案情】上海某进出口公司向巴黎一家公司发盘,其中规定有效期到3月10日为止。该发盘是3月1日以特快专递寄出的,3月2日上海发现发盘不妥,当天用电传通知巴黎公司宣告撤回该项发盘,问这样做该发盘是否可以撤回?

【分析】可以,该发盘可以撤回。理由是:

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一项发价,即使是不可撤消的发价,亦可以撤回,只要撤回通知于发价送达被发价人之前或同时送达被发价人即可;

2、中法均为《公约》缔约国,适用《公约》;

3、上述发盘就是属于《公约》规定的“不可撤消的发价”中的一种,只要它尚未送达被发价人之前,上可以撤回的。3月1日特快专递件,3月2日不可能送达巴黎公司,故3月2日发出的电传撤回通知能早于该发价到达发价人。

4、【案情】我出口企业对意大利某商发盘10月到有效。9日意商用电通知我方接受该发盘,由于电报局传递延误,我方于11日上午才收到对方的接受通知,而我方在收到接受通知前已获悉失常价格上涨。对此,我方应如何处理?

【分析】中、意均为《公约》缔约国,适用《公约》。按《公约》规定,如果载有逾期接受的信件或其它书面文件表明,它是在传递正常能及时传送到发盘人的情况下寄发的,则该项逾期接受具有效力,除非发盘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通知受盘人,他认为该发盘已经失效。据此,我方于11日收到意尚的接受电报属因传递延误而造成的“逾期接受”。因此,如我方不能同意此项交易,应即复电通知对方:我方原发盘已经失效。如我方鉴于其它原因,愿按原发盘达成 17 交易,订立合同,可回电确认,也可不予答复,默认接受。

5、【案情】中方某外贸公司派遣贸易小组赴美购买设备,双方在纽约就设备规格、单价、数量等主要条款达成口头协议。小组离美时向对方表示,回京后缮制合同,由双方签字后生效。回京后,用户撤回进口委托,合同无法签署,信用证也未开出。美方敦促中方履约,否则将在美起诉中方公司。试分析中方公司如何处理此案?

【分析】中、美均为《公约》缔约国,因此争议适用《公约》。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核准该公约时,已对第11条提出了保留,即两国认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以书面方式订立。据此,美方仅口头达成协议就要求中方履约是不成立的。中方没有履约义务。中方可向对方说明上述理由,并可在此基础上探求今后合作的可能性。

6、【案情】英国A商于5月3日向联邦德国B商发出一项要约(发盘),供售某商品一批,B商于收到该要约的次日(5月6日)上午答复A商,表示完全同意要约内容。但A商在发出要约后发现该商品行情趋涨,遂于5月7日下午致电B商,要求撤销其要约。A商收到B商承诺(接受)通知的时间是 5月8日上午。试简要回答:

⑴若按英国法律,A商提出撤销要约的要求是否合法?

⑵若此案适用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A、B双方是否存在合同关系?请简述理由。

【分析】⑴按照英国法律,A商提出撤销要求不合法,英国法律规定:承诺一经发出,立即生效,本例B商5月6日上午作出承诺,A、B之间的合同已经成立。

⑵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A、B双方存在合同关系。按公约规定:一项发价在被发价人发出承诺通知前通知被发价人,发价可以撤销,但本案中A商作出撤销要约通知前,B商已作出承诺。A商撤销不能成立,B商承诺于5月8日下午到达A商时生效,合同成立。

7、【案情】我某对外工程承包公司于5月3日以电传请意大利某供应商发盘出售一批钢材。我方在电传中声明:要这一发盘是为了计算一项承造一幢大楼的标价和确定是否参加投标之用; 我方必须于5月15日向招标人交投标书,而开标日期为5月31日。意供应商于5月5日电传就上述钢材向我发盘。我方据以计算标价,并于5月15日向招标人递交投标书。5月20日意供应商因钢材市价上涨,发来电通知撤销5月5日的发盘。我方当即复电表示不同意撤盘。于是,双方为能否撤销发盘发生争执。及至5月31日招标人开标,我方中标,随即电传通知意供应商我方接受该商5月5日的发盘。但意商坚持该发盘于5月20日撤销,合同不能成立。而我方则认为合同已经成立,对此双方争执不下,遂协议提交仲裁。

试问:如你为仲裁员,将如何裁决?说明理由。

【分析】如果我是仲裁员,将裁决如下:合同已成立,理由是:

㈠意大利与我国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缔约国,双方当事人交换的电传也未排除《公约》,因此本案应受《公约》制约;

㈡意商发盘是不可撤销的:

⑴我方询盘中已明确告知对方我方邀请发盘的意图;

⑵意方知悉我方意图后向我方发盘,我方有理由相信该次发盘是不可撤销的,并已本着该项信赖行事,参与了投标;

⑶该项发盘未规定有效期,应视为合理时间有效,本例合理时间应为开标后若干天。

㈢ 意商5月20日来电撤销发盘,我方立即拒绝,撤销不能成立。《公约》规定,一项发盘,受盘人有理由信赖该项发盘是不可撤销的并已本着该项信赖行事,该项发盘不能撤销。

㈣我方中标后立即通知意方接受,接受生效,双方合同成立。

8、【案情】我方A公司向美国旧金山B公司发盘某商品100公吨,每公吨200美元CIF旧金 18 山,写明收到信用证后两个月内交货,以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支付,限三天内答复。第二天收到B公司回电称:

“Accept your offer shipment-immediately”(接受你发盘,立即装运),A公司未作答复,又过两天B公司由旧金山花旗银行开来即期信用证,注明:“shipment immediately”,当时该货国际市场价格上涨20%,A公司拒绝交货,并立即退回信用证,试问这种做法有无道理?有何依据?

【分析】有道理。依据是:⑴中美双方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缔约国,本案当事人未排除《公约》的适用;⑵根据《公约》规定B公司的回电是对原发盘内容的实质性更改,已构成还盘,且A公司未作答复,因此合同未成立;⑶据此,A公司有权拒绝发货并退回信用证。

9、【案情】某公司与某外商洽谈进口交易一宗,经往来电传磋商,就合同的主要条件全部达成协议,但在最后一次我方所发的表示接受的电传中列有“以签订确认书为准”。事后对方拟就合同草稿,要我方确认,但由于对某些条款的措辞尚待进一步研究。故未及时给予答复。不久,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外商催我开立信用证,我方以合同尚未有效成立为由拒绝开证。试分析我方的做法是否合理。

【分析】我方拒绝开证有理。理由如下:

1、我方最后所发电传列有“以签定确认书为准”;

2、事后外商提出书面合同草稿,我方尚未答复,再次说明合同成立的条件并不具备;

3、合同即未成立,外商催我开证,理应拒绝。

10、【案情】我某出口公司于2月1日向美商报出某农产品,在发盘中除列明各项必要条件外,还表示:“Packing in sound bags”。在发盘有效期内美商复电称:“Refer to your telex first accepted,packing in new bags”。我方收到上述复电后,即着手备货。数日后,该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猛跌,美商来电称:“我方对包装条件做了变更,你方未确认,合同并未成立。”而我出口公司则坚持合同已经成立,于是双方对此发生争执。你认为,此案应如何处理?试简述理由。

【分析】

1、中美双方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缔约国,本案当事人未排除《公约》的适用,理应受《公约》中有关条款的约束;

2、按《公约》第19条(2)款的规定,对发盘表示接受而对发盘内容做非实质性改变时,除发盘人在不过分迟延大期间内通知发对其间的差异外,仍构成接受。如发盘人不做出这种反对,合同条件就以该发盘的条件以及接受通知内所载的更改为准;

3、根据《公约》第19条(3)款的规定,包装的改变不属于实质性改变;

4、合同应按“装入新袋”的条件成立;

5、综上所述,美商复电已构成接受,合同成立。如美商拒不履约,我方自应按《公约》的有关规定向美商提赔。

11【案情】我某外贸企业向国外询购某商品,不久接到外商3月20日的发盘,有效期至3月26日。我方于3月22日电复:“如能把单价降低5美元,可以接受。”对方没有反应。后因用货部门要货心切,又鉴于该商品行市看涨,我方随即于3月25日又去电表示同意对方3月20日发盘所提的各项条件。试分析,此项交易是否达成?理由何在?

【分析】交易未达成。因为我方3月22日电是还盘,按法律规定一项发盘一经还盘即告终止,原发盘人对还盘又未做答复。而3月25日电是对失效的发盘表示接受,据此不能达成交易。

12、【案情】A国商人将从别国进口的初级产品转卖,向B国商人发盘,B国商人复电,接受发盘,同时要求提供产地证。两周后,A国商人收到B国商人开来的信用证,正准备按信用证规定发运货物,获商检机构通知,因该货非本国产品,不能签发产地证。经电请B国商人取消信用证中要求提供产地证的条款,遭到拒绝,于是引起争议。A国商人提出,其对提供产地证的要求从未表示同意,依法无此义务,而B国商人坚持A国商人有此义务。试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 19 同公约》(双方所在国均为缔约国)的规定,对此案作出裁决。

【分析】A商违约,应当负责赔偿。

1、A国与B国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缔约国,由于双方对《公约》的适用未作排除和保留,本案应按公约规定办理;

2、A商在收到B商对其发盘作出附加条件的接受时,未提任何异议,即接受有效,A商应负有提供产地证的义务;

3、B商已根据其接受条件开立信用证,A商接受信用证后,又未提出异议,并准备履行信用证的规定交货,后因商检机构不能出证,这与B商无关,构成A商违约。

13、实务操作题

(1)下面是我上海缝纫机进出口公司(Shanghai Sewing Machine Imp.&Exp.Corp.)与香港ABC进出口公司(ABC Company, P.O.Box No.882 H.K.)洽谈蝴蝶牌缝纫机JA-1(Butterfly Brand Sewing Machine Model JA-1)的往来电传,其邮政信箱是第882号,香港。请根据这些电传,用Δ注明哪些是发盘,并拟制售货确认书中英文各一份。

10月2日来电传:

有兴趣蝴蝶牌缝纫机JA-1 3000架即装请报价。

Δ10月3日去电传:

蝴蝶牌缝纫机JA-1 3000架木箱装每打62美元CIFC2香港12月20日前装即期信用证限6日复到此地。

10月5日来电传:

你3日电传歉难接受竞争者类似品质报55美元请速复。

Δ10月7日去电传:

我3日电传重新发盘限10日我方时间复。

Δ10月9日来电传:

你7日来电传接受如55美元CIFC3D/P即期请确认。

Δ10月10日去电传:

你9日电传最低60美元远即期信用证限12日复到此地。

Δ10月11日来电传:

你的10日电传接受再订购500架同样条件即复。10月12日去电传:

你的11日电传确认请速开信用证。10月13日来电传:

你的电传信用证将由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开立。

销售确认书

编号:第95406号

日期:1995年8月5日

卖方:上海缝纫机进出口公司

买方: 香港邮政信箱第882号ABC进出口公司 品名及规格:蝴蝶牌缝纫机JA-1型 数量:3500架

包装:木箱装,每箱一架 单价:每架60美元CIFC3%香港 总值:贰拾壹万美元整

装运期:1995年12月20日以前装运,从上海至香港 保险:由卖方办理,按发票总值加1成投保

支付:凭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应在装运月份前15天送达卖方,有效期至装运日后15天在中国议付。

备注:请签署并退回一份存查

Sales Confirmation

No.95406

Date: Aug.5, 1995 We hereby confirm having sold to you on the following goods on terms and conditions as set forth hereunder:

Seller: Shanghai Sewing Machine IMP.&EXP.Cooperation Buyer: ABC Company, P.O.Box No.882.Hongkong Commodity and Specifications: Butterfly Brand Sewing Machine JA-1 Quantity: 3500 sets Packing: In wooden cases of one each Unit Price: US$60.00per set CIFC3% Hongkong Total Value: US$210,000.00(U.S.Dollars Two Hundred Ten Thousand only)Time of Shipment: Shipment from Shanghai to Hongkong not later than Dec.20th,1995, allowing transshipment.Insurance: To be covered by the Seller Terms Of Payment: By Irrevocable Sight Letter of Credit to reach the Seller 15 days before the month of shipment and remained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until the 15thdays after day of shipment.Remark: Please signs and return one original of this Sale Conformation to us for file.(2)下面是我上海市纺织进出口公司(Shanghai Textiles I/E Coperation)与香港进出口公司TAI HONG HANG LIMITED 洽谈女士短衫55%纤维45%的棉(Ladle’s 55% acrylic 45% cotton knitted blouse)的往来电传,其邮政信箱是第882号,香港。请根据这些电传,拟制售货确认书,中英文各一份。10月2日来电传:

有兴趣女士短衫55%纤维 45%的棉400打即装请报价 Δ10月3日去电传:

女士短衫55%纤维 45%的棉400打木箱装每打50美元CIFC3香港12月20日前装即期信用证限价日复到此地。10月5日来电传:

你3日电传歉难接受竞争者类似品质报40美元请速复。Δ10月7日去电传:

我3日电传重新发盘限10日我方时间复。Δ10月9日来电传:

你7日来电传接受40美元CIFC3D/P即期请确认。Δ10月10日去电传:

你9日电传最低48.5美元远期信用证限12日复到此地。Δ10月11日来电传:

你10日电传接受再订购100打同样条件即复。10月12日去电传:

你11日电传确认请速开信用证。10月13日来电传:

你12日电传信用证将由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开立。

销售确认书

编号:21SSG-017

日期:1997年10月20日

卖方: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买方: TAI HONG HANG LIMITED 品名及规格:女士短衫55%纤维45%的棉 数量:500打

包装:木箱装,共120箱

单价:每打48.50美元 CIFC 3%香港 总值:贰万肆仟贰佰贰拾五美元整

装运期:1997年12月20日前装运,从上海到香港 保险:由卖方办理,按发票总值加1成投保

支付:凭不可撤销远期90天信用证付款。信用证应在装运月份前15天送达卖方,有效期至装运日后15天在中国议付。

备注:请签署并退回一份存查

Sales Confirmation

No.21SSG-017

Date: Oct.20 1997

We hereby confirm having sold to you on the following goods on terms and conditions as set forth hereunder:

Seller: Shanghai Textiles I/E Cooperation Buyer: TAI HONG HANG LIMITED HONGKONG Commodity and Specifications: Ladle’s 55% acrylic 45% cotton knitted blouse Quantity: 500 dozen Packing: In wooden cases Unit Price: US$48.50per dozen CIFC3 Hongkong Total Value: SAY US$24,250.00(U.S.Dollars Twenty-four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fifty only)Time of Shipment: Shipment from Shanghai to Hongkong before97/12/20,Partial shipments are allowed, Transshipment is allowed.Insurance: To be covered by the Seller, For 110 PCT of full CIF value(covering 22 all risks, war risks or overland transportation all risks including F.R.E.C)Terms Of Payment: By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at 90 days sight reach the Seller 15 days before the month of shipment and remained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until the 15thdays after day of shipment.Remark: Please signs and return one original of this Sale Conformation to us for file.23

下载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贸易实务经典案例分析集锦[推荐5篇]

    www.xiexiebang.com/b2b.htm [案例1] 有一份CIF合同在美国订立,由美国商人A出售一批IBM电脑给香港商人B,按CIF香港条件成交。双方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对合同的形式及合同有关条......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理论案例分析

    理论案例分析 1、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2007 年上半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启动3097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中国产品的551 起,位居各成员之首,占比达17.8%。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对华反倾销调查......

    课后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

    第二章:新加坡某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答:A公司需要承担C公司的损失。原因:A公司以保函换取到了清洁提单,保函是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达成的一项......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验报告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班级:国贸2班姓名:朱洁生院系学号:201130332211院系:科技艺术学院法商系指导老师:李宇婷吴有琴一、实验目的 通过上机实习,巩固已学过的国际贸......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第一章 商品的品质、数量及包装 [案例1] 我国某出口公司向英国出口一批大豆,合同规定:“水份最高为14%,杂质不超过2.5%。”在成交前,该出口公司曾向买方寄过样......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第二章 1.1998年中国某出口公司A与韩国某公司B签订一份大豆的购销合同。合同具体规定了水份、杂质等条件,以中国商品检验检疫局的证明为最终依据;大豆单价为......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一:凭样品成交合同的潜在风险 2006年,我国北方某外贸公司接到外国客户传真图片,问是否可以加工图中电视柜。在我方答复可凭样品加工后,外方运来样品。......

    国际贸易实务期末复习资料案例分析

    案例1 中方某公司与国外成交红枣一批,合同与开来信用证上均写的是三级品。但到发货装船时才发现三级红枣库存告罄,于是改以二级品交货,并在发票上加注:“二级红枣仍按三级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