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能性听课反思(精选)
可能性听课反思---于松梅
一 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不仅有生活经验并且富有趣味。
老师导入《可能性》这节课,是自己录制的一段视频:几个学生即将进行乒乓球比赛,谁先发球用的是投硬币的方法。看完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方法来确定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谁有可能先发球,几率是多少?
最后练习中有一道题目是:你是卫东商城的经理,正在策划一场抽奖活动,你怎样设计转盘才能不让商场的利益受损?如果你是顾客,又希望怎样设计转盘?学生对这个身份比较感兴趣,题目设计的又有创意,统统发明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转盘,不让顾客抽到奖。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对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可以接入自己的创意,学习兴趣高涨。二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论证抛硬币的科学性,公平性,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张老师在设计一环节时,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发一枚硬币,抛40次,记录下正面在上几次,反面在上几次,通过比较,最终得出正、反面朝上的几率各位百分之五十。孩子们喜欢动手,这种形式有趣、简单,自然受到孩子们的喜欢,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张老师的课堂中,这样的设计很多,一节课,几乎就是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的。三 激励性语言及时、中肯,为课堂添彩。
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抛硬币时,张老师发现有个小组分工合理,配合默契,就夸奖说:“我发现这个小组特别会合作,一个人负责抛硬币,一个人负责记录正面朝上的,一个人负责记录反面朝上,我觉得这样分工非常好。”当有个学生回答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时,张老师说:“你是个善于思考的男孩,我觉得以后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当一个学生发现抛硬币时,正反面朝上的几率接近平均数时,张老师说“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此外还有很多:“了不起”“你真棒”“你是个聪明细心的孩子”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为数学课增添了色彩。
四 细致、体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
在论证抛硬币的公平性和可能性时,张老师设计的是让学生抛硬币做实验,为防止硬币满地跑,做实验之前老师提醒:“硬币落下来之后,要么用手接住,要么就摁到桌子上,否则滚到地上,一会儿就找不到了。”做统计的是一张表格,表格最后一栏是“合计”,张老师提醒“这个‘合计’怎么理解,谁能告诉大家。”细心的提醒,点拨,为学生顺利的动手操作做了铺垫,为学生学习扫除了障碍。五 幽默、风趣,持有同心,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在做练习时,未说明这节课的可能性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特别制作了一个不是三等分的转盘,让学生说用这个来确定胜负行吗,学生当然说不行,张老师说:“幸好我早有准备,不然------”这样的语言风趣、幽默,易获得学生的认可。
第二篇:可能性听课反思
《可能性》听课反思
崔海霞12月
李老师展示的数学课《可能性》是一堂不错课。由于所创设情境比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并且以游戏为主,给学生以小主人的感觉,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到生活。
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节课李老师设计了很多练习题,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我个人认为组织好课堂秩序也很重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第三篇:可能性反思
教材分析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以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深化,是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从定性到定量过渡,又是今后学习概率知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意图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用的游戏活动(如:摸球、摸牌、玩转盘、选志愿者)等游戏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当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亲自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同时感悟数学的魅力。
在上课前,用抛硬币的方法选组长,让学生对学过的可能性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体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上课开始,由教科书中的例1,重点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相等可能性中所反映的公平性。
后面,分不同层次安排了的几个小游戏,让学生体验、理解、感悟事件发生的相等的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在招募志愿者这一游戏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用学到的方法,选出一个同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应用拓展新知识,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是我的一些简单构想,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我没能也没敢带学生去深究„„
(这样的课缺少学生思维的碰撞,给人的感觉很有趣,但缺少有价值的东西。)
练习的设计过于简单,对于学有余力学生来说,有些简单等
第四篇:可能性(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这个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初步感知生活中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判断。教学时,教师通过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地引导学习:
1、游戏导入,初步理解“可能性”。课的开始创设了“猜猜手中的”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的猜测、语言表达中逐渐渗透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概念,初步描述生活中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
2、观察——猜想——验证——结论,体验“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现象,为了能使学生感知这一较抽象的客观规律,教学中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摸球活动来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活动一:在可能性的一定中感知不可能。
学生在体验摸球游戏时,一定都是黄球,感知不可能摸出白球,红球等其他颜色的球。拓展到或不可能摸出其他形状的物体。
1、活动二:可能性的不确定情况可能的中感知一定。
如果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也能确定不可能摸出别的颜色的球。
2、活动三:统计数据中体验不确定性-统计次数也有差别。
学生在观察统计数据时,感受黑白棋子数量的多少肯定与棋子数量的多少有关,进而猜测是次数多的,数量大;次数少的,数量。但是为什么同样每组是10个黑子,2个白子。而每组摸出的次数也不同,让学生感知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学生分组合作实践、质疑、验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合作要求,通过摸一摸、记一记、再观察比较,知道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越大的客观规律,逐步建立可能性“大”、“小”的概念。
3、联系实际,实践拓展生活中的“可能性”。尝试深化、用语言表述可能性的不同情况。巩固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三张卡片的可能性.1、一定是红色球
2、黄色的三角形也可能是蓝色的三角形
3、一定是绿色的图形,可能是正方形,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圆形。三角形的可能性最大等等。通过表述可能性的不同情况达到巩固的目的,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中进行思维的拓展。学摸奖转盘设计,通过学生思路的表述完成可能性应有大小的设计要求。会应用、分析、判断生活中一些“一定”、“可能”、“不可能”及可能性大小的现象,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本节课力求以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的探索、合作、学习、找寻规律,初步掌握判断、描述生活中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第五篇:《可能性》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人设计了多个实验、游戏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如上课伊始的猜一猜你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糖豆;在探索新知的摸球活动;练习中的设计转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凭借数学直觉,提出各种猜想、推测,而后再进行验证,从而来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以上教学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操作、分析、猜想、综合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反思实际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几处的不足,1、备课仍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没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
2、对课堂生成没能很好地把握,如在展开摸球实验中,有两个小组没听清规则,没按要求往袋里放球,照成两个小组的袋里分别放了10 个红球和10个蓝球,教师虽做了与其它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等可能性,却使教学环节及课件的使用显得有些乱,及时间上的来不及照成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