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在华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陇上墨客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看到这些图片大家肯定不陌生,我们在金秋之旅中,亲眼目睹和感受了长城的风采,长城作为中国的脊梁,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谁下令修筑的?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2、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建筑了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长城没有抵挡住匈奴南下的脚步,匈奴重 1
陇上墨客
新崛起。他们是怎样崛起?与汉朝的关系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一目——草原帝国的兴起 师:匈奴什么时候再度崛起的? 生:秦末汉初
师:匈奴人生活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生: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师:秦汉之际,他们的首领是谁? 生:冒顿单于
师:人们称冒顿单于是匈奴最伟大的单于,这是为什么? 生: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师: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生: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他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人数达到三十多万。冒顿依靠这只强大的骑兵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
师: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生: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金属制品多用动物图案做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丛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师:(过渡)随着匈奴经济的迅速发展,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匈奴强大起来以后,乘中原战乱之际,不段南下掠夺财物。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也随着国力的强弱呈现出时战时和的状态。第二目——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 西汉初期汉匈关系
陇上墨客
师: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 生:“和亲”政策 师:什么是“和亲”政策?
生: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汉朝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师:西汉为什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生:限于国力
师: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具体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国力弱吗? 生: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师:这个和亲政策达到换来和平的目的了吗?
生:没有,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师:“和亲”政策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师:虽然“和亲”只是权宜之计,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但是正是这短暂的和平为汉朝发展生产赢得了准备时间。
师: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汉匈的关系是战是和? 生:战
师:“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结合12课学过的内容)生: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
师:汉武帝认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南下;汉武帝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要用“战”的方法来解决匈奴的威胁。他具体是怎么做的?
陇上墨客
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
师:其中使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的是什么战役? 生:漠北战役
师:漠北战役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
生: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师: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师:对比思考一下,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
生:汉武帝以前,采取“和亲”政策,是因为西汉国力弱。汉武帝时期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是因为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师:漠北战役后,部分匈奴人西迁,战争结束了,民族仇恨还在。此后有一位人物为汉匈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做出贡献。她就是王昭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西汉末期的汉匈关系是怎样的?是战是和? 生:和
师:有什么具体事例?
生: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候,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他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这样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陇上墨客
师:哪位同学知道关于昭君的故事?
师: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什么不同?两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的国力太弱。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盗入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师: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小结:汉朝和匈奴之间无论是和是战,均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今天长城不再是战争防御的屏障,而成为民族交往的见证。今天56 个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大家明白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相信各民族一定会创造更加灿烂的历史。
师: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应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陇上墨客
1、导语:学完本课的内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
一、“汉武雄图载诗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
二、“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材料
三、昭君出塞图
问: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那件史实?材料一、二分别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什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为什么这一事件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肯定?
这一事件对今天的民族关系有何借鉴?你了解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吗?
第二篇: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习题(含答案)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A.蒙恬 B.卫青 C.冒顿单于 D.呼韩邪单于
2.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蒙恬出使西域
②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大规模反击匈奴
④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那一历史事件不可能在《史记》中查找到()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文景之治 D.昭君出塞
5.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6.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秦汉时期的两个重要帝王,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说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货币的名称。
(2)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在处理匈奴问题上,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7.学完本册历史书,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 【知识梳理】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
(2)“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哪一历史时期的特征?
(3)列举出三例古代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事例。
(4)列举出两个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要求:标出民族名称)
任务二 【观点论证】
(5)“汉族人口众多且文化先进,所以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汉族创造的。”这一观点正确吗?请用史实说明。
任务三 【认识升华】
(6)本次探究内容给你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初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11页(7)在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
8.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剪伯赞请回答:
(1)材料中前两句指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中后两句指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中所提的两件事的共同历史作用是什么?
9.材料一: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秦始皇汉武帝无疑作出了巨大贡献,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之成为我国历史发展道路上的高峰。
(1)秦始皇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都采取过很多措施,其中为解决地方分裂势力,两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与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其本质目的是什么?
(3)他们在军事上采取的共同措施是什么?
10.材料一 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2)他还有哪些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
(3)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
(4)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在北方面临哪一少数民族的威胁?他们两位采取了哪些对策?
(5)秦皇汉武并称,主要原因是什么?
1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1所示
初中历史试卷第2页,共11页
材料二:如图2所示
材料三: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方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材料四:如图3所示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汉朝与匈奴之间采用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黄河流域,当时主要有哪些主要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列举出三个)
(3)结合材料二、三,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4)读材料四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5)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12.在历史上,经过无数次“战”与“和”,民族不断融合,遂成今日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随畜牧而转移,……具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牛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摘自《史记•匈奴列传》材料二:汉初,历经战乱,百废待兴……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匈奴30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翁主(诸王之女)为单于阏氏(妻子),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
--摘自《汉书》材料三:武帝时,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后设置郡县,派驻军队,迁徙百姓,管理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单于向汉称臣……
初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11页--《后汉书•西域传》材料四:如图为唐蕃会盟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朝为巩固北方边疆的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高祖和武帝采取的民族政策有何不同?引起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唐蕃会盟碑是民族友谊的象征,请再列举一个史实证明唐蕃“和同为一家”。
(4)综合上述探究,你觉得历史上无数次“战”与“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重要意义?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请回答:
(1)材料一的①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归纳周天子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秦汉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朝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
(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答案】
1.C
2.C
3.B
4.D
5.A
6.(1)秦始皇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汉武帝统一铸五铢钱.(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
初中历史试卷第4页,共11页(3)秦始皇实行筑长城、御匈奴的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半两钱(或秦圆钱、圆形方孔钱);汉武帝:五铢钱.(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
(3)秦始皇:修筑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
7.(1)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因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2)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出现了大分裂,政权分立,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而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事例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通西域、班超重开丝绸之路、昭君出塞、东汉末年的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等.(4)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氐族建立前秦、鲜卑族建立北魏等.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人口众多且文化先进,所以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汉族创造的.”这一观点不正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言之有理即可)
(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探究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尊重各个民族,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等等.
(7)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学到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归纳法、史论结合等等. 故答案为:
(1)秦汉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通西域、班超重开丝绸之路、昭君出塞、东汉末年的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等.
(4)氐族建立前秦、鲜卑族建立北魏等.
(5)不正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言之有理即可)
(6)启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尊重各个民族,祖国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等等.(符合探究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7)归纳法、史论结合等等.
8.(1)据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可知,材料中前两句指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了漠北战役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2)材料中后两句指昭君出塞,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3)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巩固了西汉的边境,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初中历史试卷第5页,共11页 故答案为:
(1)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2)昭君出塞.
(3)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巩固了西汉的边境,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9.(1)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2)秦始皇为加强对思想的控制,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本质目的是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秦朝时期,为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故答案为:
(1)推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3)北击匈奴.
10.(1)据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可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具有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2)秦始皇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还有: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修长城,北击匈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此外他还开发了南疆,修灵渠,促进了东南和岭南地区的发展.
(3)据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可知,汉武帝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分;军事上北击匈奴;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位时,都在北方面临着匈奴的威胁,秦时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5)秦皇汉武并称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方面回答即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统一.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 故答案为:
(1)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具有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2)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修长城,北击匈奴.
(3)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分;军事上北击匈奴;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初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11页(4)匈奴,秦时蒙恬北击.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5)从历史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方面回答即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统一.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
11.(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汉朝与匈奴之间采用和亲的民族政策,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黄河流域,当时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中原.
(3)据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示意图》和材料三“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方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可知,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4)读材料四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5)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意识. 故答案为:
(1)和亲政策.
(2)匈奴、鲜卑、羯.(3)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4)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5)和平友好;民族平等,友好交往、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繁荣.
12.(1)据材料一“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随畜牧而转移,…具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牛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巩固边疆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2)据材料二“汉初,历经战乱,百废待兴…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匈奴30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翁主(诸王之女)为单于阏氏(妻子),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可知,高祖实行和亲的民族政策.据材料三“武帝时,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后设置郡县,派驻军队,迁徙百姓,管理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单于向汉称臣…”可知汉武帝实行大规模反击的民族政策.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初年,无力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大规模反击,多次打败匈奴.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大规模反击变化的主要原因.
(3)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尺带珠丹上书唐中宗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821年唐蕃会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综合上述探究可知,历史上无数次“战”与“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和平相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故答案为:
(1)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2)高祖实行和亲政策,武帝大规模反击;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国力强盛与否).
初中历史试卷第7页,共11页(3)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或文成公主入藏.
(4)和平相处是民族交往是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13.(1)据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知,①处是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据材料二“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汉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还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经济上,盐铁、铸币官营;军事外交上,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4)综上所述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大一统. 故答案为:
(1)朝代:东周.
(2)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密切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3)秦: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经济上,盐铁、铸币官营;军事外交上,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4)主旋律:大一统.
【解析】
1.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冒顿单于.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因此董必武认为“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故选C.
本题考查昭君出塞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3.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不是蒙恬,据此可排除含①的ACD三个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相关史实.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4.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D发生于东汉时期,不能在《史记》中查
初中历史试卷第8页,共11页 找到.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司马迁与《史记》相关知识内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 掌握《史记》记载的内容及昭君出塞的时间.
5.①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和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的历史功绩.④将盐铁经营权是汉武帝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不是下放至地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6.(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货币的名称.(2)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分别采取的措施.
(3)本题主要考查在处理匈奴问题上,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7.(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2)本题主要考查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的事例.(4)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5)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创造者.
(6)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给我们的启示.(7)本题主要考查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8.(1)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知道通过漠北战役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2)本题考查昭君出塞,知道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和昭君出塞的共同作用,知道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巩固了西汉的边境,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和昭君出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1)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和推恩令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3)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 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
初中历史试卷第9页,共11页 的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0.(1)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3)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主要功绩.
(4)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匈奴的威胁及解决措施.(5)本题主要考查秦皇汉武并称的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11.(1)本题考查昭君出塞.(2)本题考查五胡内迁.
(3)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
(4)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5)本题考查古代的民族关系.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少数民族南迁、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为巩固北方边疆的安全采取的措施.秦朝在军事上实行筑长城、御匈奴的政策.
(2)本题主要考查高祖和武帝采取的民族政策的不同及引起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大规模反击变化的主要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史实.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4)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无数次“战”与“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重要意义.民族交往是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高祖、武帝采取的民族政策、唐蕃“和同为一家”及历史上无数次“战”与“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重要意义的相关史实. 13.(1)本题考查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洛,史称“东周”.(2)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本题考查秦汉加强统治的措施.秦朝和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和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本题考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的相关历史史实以及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
初中历史试卷第10页,共11页
初中历史试卷第11页,共11页
第三篇: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的教材解析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的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TRS_AUTOADD_1226364825353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6364825353 P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6364825353 TD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6364825353 DIV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6364825353 LI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DIV.MyFav_1226364830761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364830761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364830761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364830761 P.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26364830761 LI.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26364830761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26364830761 A:link{COLOR: #1f3a87;TEXT-DECORATION: none}DIV.MyFav_1226364830761 SPAN.MsoHyperlink{COLOR: #1f3a87;TEXT-DECORATION: none}DIV.MyFav_1226364830761 A:visited{COLOR: purp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226364830761 SPAN.MsoHyperlinkFollowed{COLOR: purp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MyFav_1226364830761 P{FONT-SIZE: 12pt;MARGIN-LEFT: 0cm;MARGIN-RIGHT: 0cm;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26364830761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226364830761 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226364830761 UL{MARGIN-BOTTOM: 0cm}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对北方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面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标志着汉朝对匈奴关系的重大转变,由守转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另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与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和强盛是分不开的,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宁,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融合。
2.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匈奴和汉朝之间时战时和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给北方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破坏,是非正义的。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学法指导
1.历史剧表演:(需要学生课前准备)把本课内容组织成几个片段:
(1)冒顿杀父夺权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北匈奴
(3)昭君出塞
让学生依据以上三个片段,分组表演,教师主持并总结。
2.小组活动法:教师分组让学生搜集素材(匈奴族的相关材料、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昭君出塞等),上课时形成自己的专题报告。教师汇总,课后再贴在班级墙报上。
3.名句、诗歌交流感悟法:
董必武的诗中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峰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不响五十年。”
让学生依据以上诗歌、名句进行交流体验,谈谈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可鼓励学生通过仿写诗歌的办法,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自主评价。
4.讲故事法:昭君家乡的故事“昭君溪”、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可以配以阿炳的《昭君出塞》曲子,让学生讲述。在音乐中体验昭君出塞时的情景,感悟历史。(注意: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可先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5.前后联系法:本课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汉武帝。在前几课中已有了解。我们可以联系所学,让学生总结一下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让学生学会随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6、表格归纳法: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正确填写。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进行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如:
时期
汉与匈奴的关系
史实西汉初期
和
和亲;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开放边境市场,进行贸易汉武帝时期
战
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元帝时期 和
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前往东汉时期
战
派窦固、窦宪北击北匈奴
第四篇: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设计理念: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迁移法贯彻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一课,重点讲述了汉武帝在军事上实现大一统,和前面讲述的政治,思想、经济与下节课讲述的外交一起构成汉武帝时期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达到全盛时期。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
2.掌握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包括卫青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和王昭君出塞。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不同政策以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多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
四、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主要的形式为时战时和。
六、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迁移法贯彻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图片导入法。用长城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3.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有兴趣,抽象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图片来导入本课,对西汉初期和昭君出塞的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认识西汉初期和亲是迫不得已,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与匈奴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昭君为民族交往做出的贡献,学生通过体验也能体会了解。
八、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智慧才智的历史。秦汉时期正是我国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问)图片中的建筑是什么?你还记得这道城防是用来抵御那个少数民族的吗?(师)就是这个雄踞北方的匈奴族的威胁,竟然困扰了大汉王朝三百多年,那么在汉与匈奴长达三百多年的和战中,究竟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汉代,去亲身感受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4课,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课题是《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当年的匈奴具备了何等的实力才能与大汉王朝抗衡三百多年? 这还得从它的兴起讲起!首先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板块:草原帝国的兴起。
匈奴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它兴起在苍茫寂静的蒙古草原之上,匈奴族过着游牧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秦末汉初的时候,匈奴族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首领,他的名字叫:冒顿:匈奴语,英雄的意思,单于是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呼,相当于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皇帝。同学们可以看一下77页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他凭借着他优异的军事指挥才能建立了一支拥有30万人的强大的军队,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当时的匈奴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匈奴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8页,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告诉我匈奴经济的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畜牧业:牲畜遍野
冶铸业:铁器、金属饰品
农业:农耕,垦田种谷。匈奴人是从哪来学会了农耕呢?从汉族人民那里,这说明了什么呢?汉与匈奴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过交往。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了匈奴经济发展的情况,匈奴经济的发展又为匈奴的进一步强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这样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族的势力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匈奴帝国雄踞于草原大漠南北,赫赫一时,而此时长城以内继秦之后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朝才刚刚建立,在同一片黄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发生民族之间的冲突,接着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二板块——草原帝国与大汉王朝的和战
汉朝初年冒顿单于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新夺得了河套地区,并且驱兵南下,逼近长安,这不仅给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战争的灾难,而且对于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来说,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谁还记得西汉初年时的经济情况?一个字:穷,穷到什么程度呢?皇帝出行时 连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找不到,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着强大匈奴的进攻,西汉王朝是否会出兵反击呢?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会和他打吗?(不会,为什么?打不过。)事实上也打了只是没有打过,既然不能打,那么你就为汉初的皇帝想想办法吧?对匈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和亲)好!和汉朝初年的皇帝想到一块去了。那什么是和亲呢?请同学们阅读78页小字部分。
将皇室的公主嫁给单于为妻,每年还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丝绸等,这对于大汉王朝来说是个什么样的政策呢?假如你是汉朝的皇帝你心甘情愿吗?不、为什么还要实行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刚才提到了西汉刚刚建立,国力弱,对匈奴不能实行军事反击,只能被迫采取和亲的政策,但和亲是否阻挠住了匈奴人南下的脚步呢?没有?匈奴人依旧是年年南下,骚扰西汉的西北边疆,掠夺人口,牲畜,践踏汗水浇灌的家园,使得西汉边疆无宁,祸患无穷,匈奴成为了西汉王朝挥之不去的最大威胁,那么这种局面到谁统治时期才最终结束呢?——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意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从跟本上阻挠匈奴的进攻,下决心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反击匈奴。为什么此时的汉武帝敢于反击匈奴呢? ——国力强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一共有三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漠南战役,卫青领导,从匈奴的手里夺回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的河西战役,霍去病领导,将河西走廊一带划入西汉的版图。
第三次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这次战役由卫青和霍去病领导,关于这次战役的情况在我们书中79页第一自然段,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呢? 好!这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通过刚才介绍,同学们是否能把战役的影响总结出来呢?
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西汉百余年来边境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也使汉武帝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这样,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军事上都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同学们:当年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长城内外到处是战争的滚滚烽烟,茫茫的沙原上不知横卧着多少汉与匈奴人民的尸体,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当边塞的战火熄灭后,大批汉族移民来到了边塞,带去了内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边疆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到了大约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几部,彼此之间不断的攻杀,其中有一部的首领是呼韩邪单于,主动向西汉称臣,双方定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时 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西汉,主动向西汉提出了愿与汉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
昭君为了进一步巩固汉与匈奴人民的友好关系,愿意做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为妻,临行前,汉元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连长安的百姓也去送行,那么昭君临行前她的心情如何呢?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难过,离开亲人再也不能回来了——忧伤,(高兴——,为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诗句我们了解匈奴地区的自然环境怎样?昭君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亲人,来到这荒凉的地区,举目无亲,但是她还毅然决然去和亲,你有什么感想?
昭君嫁到塞外草原后,为汉与匈奴的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局面。现在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在书中找到一则资料证明昭君出塞带去了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边城晏闭,牛马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美丽的大草原因为没有战争的喧嚣宁静而祥和。
后来昭君去世了匈奴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用袍襟携来黄土含泪堆成了一座土丘,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君墓。今天凡是到内蒙古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听当地人讲一讲王昭君的故事,还要到呼和浩特市南郊20里大青山脚下凭吊一下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昭君墓已经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已经成为了民族友好的象征,这些年昭君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呼和浩特市已经多次举办昭君文化节。
正是因为昭君是西汉与匈奴人民的友好使者,所以从唐朝的诗人到现代的文学家都用笔墨歌颂昭君,我们看这是文学家翦伯赞歌颂昭君的诗,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缅怀昭君。
告别昭君后,我们把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西汉初年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汉武帝时期是反击
汉元帝时期与匈奴之间有一段佳话:昭君出塞。
我们看西汉与匈奴之间有战也有和。其中什么占主流呢?(和)西汉末年匈奴开始走向了衰落。
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对东汉称臣,逐渐内迁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退居漠北,与东汉战争,后被东汉打败,向西迁徙,过了中亚、西亚而且改写了欧洲历史的进程。如果大家对北匈奴的西迁感兴趣的话,课下可以上网自行查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匈奴族。在今天56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匈奴族吗?没有了,但是在历史上匈奴族和汉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匈奴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开发了北疆,创造了文明,丰富了祖国的历史,当年西汉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虽然有过战争,有过风风雨雨,但是和平友好仍旧是主流,而且不管哪种方式他们之间总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祖国的历史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今天让我们从遥远的历史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友好、团结、尊重习俗。那么对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比如2008年3·14西藏发生的打砸抢事件和2009年新疆7.5打砸抢事件,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坚决反对!
让我们为祖国民族团结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吧!好本课到此结束,进入课后练习。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C.漠北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
C.窦固、窦宪 答案:A
九、作业: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你们对汉武帝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吧,那么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汉武帝资料,和同学们交流。加深对他的认识吧!
十、板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一蒙古
汉武帝大一统
昭君出塞
和
战
和
汉初
汉武帝
元帝
反思:《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重点讲述了匈奴的兴起和汉朝与匈奴的和与
B.卫青、窦固
B.河西走廊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D.蒙恬、蒙毅 战两个方面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冒顿统一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主要的形式为时战时和作为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汉朝的皇帝你心甘情愿吗?为什么还要实行呢””昭君临行前她的心情如何呢?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通过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来体会西汉初期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时期的不同之处,并感知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后作业把本课纳入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中,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板书,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目了然,对和战背后的双方实力对比导致的双方关系的不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地图的分析不到位,不会从地图上提炼有效地信息,运用地图来学习解决问题。
第五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的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中给学生大量的思考及展示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三个不同阶段讲述了汉与匈奴的关系:一西汉初年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人物,和让学生了解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学情分析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知识积累有限,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但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但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不易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及匈奴兴起的史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历史作用。
3、了解昭君出塞的史实,体会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对汉匈两族所做的贡献。
4、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六、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长城的图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传和民族精神。秦汉时期是我国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提问)那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长城修建于哪个朝代?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怎样的民族?他是如何强大起来的?与汉朝的关系又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图片,放松心情、渲染气氛,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让学生首先熟悉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认真阅读本课内容,依据学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课本中勾画出知识点,如有争议的问题,可组内讨论,总结正确答案。)
3、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利用各组黑板,展示成果,不同见解用双色笔纠正,各组互相检查,教师及时点评并讲解)
学生展示:(1)、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时间、人物、意义?(2)、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畜牧业、手工业、农业)?
教师总结:(出示答案)这一框题我们要重点掌握秦汉时期,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并使匈奴族的经济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发展到鼎盛时期。匈奴人从汉族人那里学会农耕,体现汉匈之间的密切交往。
学生展示:汉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教师总结:(出示答案,并讲解)
(1)教师总结西汉初年汉匈关系为和亲提问西汉初年与匈奴人主动和亲的原因?(学生回答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力衰弱,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比较缓和,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为以后大规模的反击赢得时间。
(2)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为战争(出示图片,漠北战役示意图)让学生感受战争的场景,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体现两个人的功绩,引出漠北战役的影响。教师提问: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组织大规模的战争抗击匈奴?(学生回答)重点体现国力强盛。并且是汉武帝大一统在军事上的表现。
(3)汉元帝时期汉匈关系为和亲(出示昭君出塞图片,材料)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材料。教师提问通过材料体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
昭君出塞也是我国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体现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顾和战和的关系脉络总结出决定民族关系的关键因素是综合国力。和与战只是民族交往的方式,和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本课内容)
(三)、合作探究(出示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分组展示,形式多样,教师规范答案)教师总结: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再次体现汉与匈奴的和与战。
(四)、当堂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对正答案)教师分析个别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汉族和匈奴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六)板书设计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和 战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