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2
研究性学习报告
从对联中寻乐趣
生报表 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高一·6班
组长:宋佳文
组员:张彦禄 苏钊 万全保 蔺玉刚
刘柏 赵小玲 魏旭龙
2013年10月28日
从对联中寻乐趣
一、走近对联艺术
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称为楹联(或楹贴),俗一点叫做对子。追溯它的历史,则源远流长,直攀于五代;考察它的应用,则三教九流,多曾见于各处。
在只言片语,著墨无多的文字中,既能叙事绘景,写意抒情,又能信手拈来,随处可用;即可提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若市。对联可以说是: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对联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梁音钜的《楹联丛话》,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曾提到。《楹联丛话》说:“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学者纪昀)师言:楹贴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石菊影》《庐笔识》说:“纪文达言楹联始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考宋刘孝绰(应为梁国人)罢官不出,自提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此虽似诗,二语皆骈丽,又提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谭嗣同这里又提出对联起自刘孝绰,但不见于正传。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比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等都有记载。如《蜀梼杌》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今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延以吕余庆知成都,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这即是对联起源的故事。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工整,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所谓对仗,是指诗词对偶的一种形式。对偶式汉语修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符,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竟思。对仗是移用了古代礼制的专用名词,要求是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当。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古代语分为平声,上声、入声;现代汉语为阳平和阴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和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因为一般仄声短促,平声舒缓,但为特殊的为学体载,活泼自由。
二、各联鉴赏
对联是相当灵活的如“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北京梁家园看云楼联。“远”和“积”,“排闼”与“当湖”,严格说来都不是对仗的。“远山”与“积水”则是所谓宽对,对联有种种形式的对仗,嵌字对、顶针对、折子对、谐音对、反复对、叠字对。如“悲哉秋之为气,惨矣谨其可怀。”这一联是题秋谨暮的挽联。再如题北京酒仙桥的对联“跨鹤酒仙应入座,骑驴诗客或题桥。联中嵌入酒仙桥之字。例如“密云不雨旱三河,虽欲田亦难半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全联嵌了八个县名,是一副佳作。“钼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上联折槐,下联折炭。山河关孟姜女庙有一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为借音对。人们都喜欢浏览园林名胜。半塔斜阳颓老衲,一池残夜战秋声。此联写斜塔,残荷萧瑟凄凉之感。残叶仍然顽强不屈的立在池水中,给人以苍劲健美之感,以战字使境界全出,再如”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此联宛如一幅泷墨酣畅的彩墨画,写出了黑龙潭的半神。张江书院有联”快意当落,入镜临水;会心不远,开门见山。鲁迅文章中提到的三味书屋的两联为“至乐无声唯孝弟,大羹有味是读书”,书屋的名为三味,是取目“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者子百家,味如醯醢。”
青随青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小香山梅花堂联徐霞客。以梅花自比,格调清新。星河层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大——丰子恺自撰联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奋力著作的精神。北京故宫有联四围应接真无暇,一晌登临属有缘。在乾清宫有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被称为景色优美的昆明,龙门上的对联很逼真的写了天风浩荡,云飞崖下的奇景,仰笑宛离天池五,凭临恰在水中央;云华润一联则有狂怪之气;只合任他顽,谁又来凿开馄饨?既然如毛怪,我亦欲粉碎虚空;罗汉崖的对联却有另一种意趣和意境,时出烟云铺下界,夜来钟磬彻碧天。有名的对联数云南昆明大关楼孙髯翁所题长联,如: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异,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子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玉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划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劲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黑云谭有一题景对联为: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南普陀寺历史悠久,它的年龄到有多久,我们可以以下面这幅对联中知道:经始溯唐朝,分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宋城建成后曾公开征联,冠军为下面一联获得,联语为:大宋汉山河,气势长存威海外;富家王府弟,声明远播震城中。
自提联也有许多,徐悲红自提联为:直上晴天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
三、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对联即可供人欣赏,又可作宣传,它不但形式活泼而且雅俗共赏,因此对联产生以来,曾经被人们广泛的使用,不仅宫殿厅堂有,风景名胜有,寺庙道观,不仅婚丧嫁娶,过节拜寿时用来庆吊祝贺,而且各行和业都用这种形式来吸引客商,即是一种门面的装横,又可做宣传,过去对联可以随处可见,如素菜饭馆有联;到门都是清流客,入座愿非大嚼人。酒馆中有联: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盅摇头。茶馆中的对联是:瑞草抽茅分雀尖,名花采蕊结龙团。戏楼舞台也长挂对联:曲是曲也,曲近人情,越曲越折;戏岂戏平,戏推物理,越戏越真。至于旅店中的对联,无非都是宾至如归之类的意思,如;其来有自,且往为佳。过客相逢应止宿;征途到此便为家,有一副照相馆联也颇有趣味:还我庐山正面目;爱他秋水就丰神,理发店的对联也富有幽默: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及锋而诚,看老夫手段何如;会馆有联为:风景不殊江左右;湖山还忆渐东西。自题联有很多,我试举一例:徐悲鸿自题联为:直上晴天揽明月,欲倾东海洗乾坤,春联也独具特色,如: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梅花三四点,天下皆春。挽联多半寄托自己对先人或死者的哀思,有一副挽孙中山的联为: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月,半哭苍生半哭公,寿联,即是人们题赠的对联。如给马寅初先生六十大寿,周恩来,董必武,邓毅超在重庆挽联为桃李增华,坐账无鹤,琴书作伴,之床有龟。还有婚联如:志同道合,花好月圆。“总之对联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丰富着我们的文化。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探究原著与改编影视剧的关系
课题组员:李雨婷(组长)、桑雨晨、杜福凤、王郁萌、王南翔、刘帅博、刘益多 指导老师:徐剑
具体分工:李雨婷:总体构思、资料收集
桑雨晨、杜福凤:资料整理
王南翔、王郁萌:资料编辑
刘帅博、刘益多:技术支持
摘要: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小说和影视剧已成为我们的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人们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有不少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有广受赞誉的,也有褒贬不一的。关键词:小说、影视剧、改编
研究问题
一、小说改编影视剧一般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1、背景画面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有它特定的背景,而这些背景通常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元素组成。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以画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是影视工作者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只有把一部文字作品中所包含的背景以客观的视角表现出来,这种改编才会收到好评,同时也是对原著的一种尊重。
2、画面故事化。既然是改编成影视剧,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必须包含一定的故事情节,光有画面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是不够的,那样充其量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让画面中的人物生动起来,而且还要使读者引起共鸣。
3、故事情节化。有了好的故事还要有好的情节。情节并不等于故事。对于电视剧,要在每一集中平均安排故事情节,达到一种节奏感,所以要对原著有很好的了解;而对于电影,要想在连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去展现整本书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这要求编剧有所偏颇,对于情节的节奏性、层次性的要求也就更高。
4、情节娱乐通俗化。虽然文学有雅俗之分,但是影视毕竟是大众文化,观众的文化层次不一致,所以在改编中,应当往娱乐化、通俗化发展。对于一些名著,尤其是我国古典名著,语言方面更加注重通俗易懂;而对于外国作品,则不能把东西方产生重大分歧的事物带入。
研究问题
二、能够被改编电影的小说一般具有怎样的特点?
1、情节性强。不只是情节性强的小说才吸引人,电影也一样。如美国电影《魔戒》(又称《指环王》),改编自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1955年),故事以一片虚构的“中途大陆”为背景,讲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矮人、半兽人、精灵等各个族群的生活,集魔幻、冒险、励志为一体,在全球席卷将近15亿票房,由此可见情节对于改编的重要性。
2、有教育意义。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意义,电影在成为人们的娱乐工具的同时也要教给人们一些道理。如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斯蒂芬·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上映二十年以来,它不断被各种电影媒体推举至榜单之首,原因就在于它的教育意义之深刻。(时光一句话影评:100年后还是有人看的好电影,一部经典,我仍旧记得最后那个镜头,那一刻,眼睛都湿润了。有希望也许是件好事情!)
3、有时代元素。时尚作为一个时代的标签,经常被带入到各种电影中。1961年美国电影《蒂凡尼的早餐》(改编自小说《蒂凡尼的早餐》(1958 杜鲁门·卡波特),以世界知名时尚品牌“蒂凡尼”为切入点,并且成为线索贯穿始终。
4、有一定的原著读者基础。各类中外名著一直以来都是编剧导演们的追捧对象。2005年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自小说《傲慢与偏见》(1797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读者好评,所以才会有之后的票房收益。这和读者基础是分不开的。研究问题
三、如何鉴赏此类影视作品。
1、从原著入手。影视剧的改编基本上是基于原著的,所以对原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是在观赏过程中很有必要的。如美国电影《暮光之城》系列和英国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两者都是由系列小说改编而成,《暮光之城》原著有四部,电影有五部(最后一部分上、下两部),《哈利波特》原著有七部,电影有八部(最后一步也分上、下两部)。小说的信息量很大,而两部电影在世界上获得广泛的成功,原因是它们具有庞大的原著读者群由此可见阅读原著对于观赏电影的重要性。
2、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信息交流发达的今天,有无数影评人活跃在各类媒体上,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对于同样一部电影,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感觉。观赏影评,尤其是一些好的影评,会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对于初级观众观影是有益的。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样本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背景:
阅读自古是人们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修身养性的事情。自古便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可见古人对阅读的热爱。可现如今国人的阅读意识日趋下降,而在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面前表现则更为突出。况且现今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健康阅读又称问另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对于现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目的:
1.弄清楚如今国人阅读的现状,尤其是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及与别国的差距。
2.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绘制图表。对身边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做详细的了解。
3.书写论文,深度探寻问题的根源,试探性的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研究方法:
资料查找,问卷调查,论文总结
研究时间:
2013年7月
研究过程:
一. 查找资料
中国国民的阅读状况:
2008年,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的48.8%增长了0.5个百分点,增幅为1.02%。
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比2007年的4.58本多0.14本。其中,男性平均每人读书5.87本,显著高于女性的平均每人3.48本;城镇人口平均每人读书6.53本,显著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每人读书3.49本。
在我国识字国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阅读图书5.2本。其中城镇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8本,农村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读书4.0本。识字男性平均每年阅读6.21本,识字女性平均每年阅读4.01本。出自——百度百科
中国与其他国的比较:
出自——百度百科
结论:通过这种比较不难看出中国的阅读率是最低的,虽然俄罗斯这几年在文化教育上抓的很轻,美国如此快的生活节奏下阅读率仍然比中国要高。阅读是一个国家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下一代的阅读状况则更应该抓紧抓牢。那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呢?我们特地对于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调查的调查表
二.问卷调查
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
各位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是成都市双流中学的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针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一项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则是其中关键的一步。所以希望您能积极的配合,诚实认真的答题,因为你们每个人的问卷都是我们研究性学习中宝贵的资料。以下是问卷内容: 1.您热衷于课外阅读么?
A.没时间,基本不看 B.有空时会翻翻
C.老师要求的会看 D.喜欢阅读,使生活的一部分 2.您平均每天花费多长时间在课外阅读上?
A.20分钟 B.半小时至四十分钟 C.1小时以上 D.20分钟以下 3.使您没有原因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业余活动丰富 B.课业负担过重 C.家长不允许 D.没有兴趣,4.你课外阅读的目的是?
A.放松神经,纯属消遣 B.有目的性的阅读,对课业有实际意义
C.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D.家长要求或跟风从流
5.你经常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多选)
A.都市言情B.穿越幻想C.玄幻奇幻D.武侠仙侠E.游戏竞技F.烂漫青春
G.历史军事H.灵异悬疑I.名著传记J.科幻小说K.教育社科L.短篇小说
非 常 感 谢 您 的 配 合!二.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A为1,B为2, C为3,D为4,E为5,F为6 调查人数:1203人 调查结果:
第一题:A.120人 B.250人 C.400人 D.433人
简答评析:
结合数据,通过上表可看出,喜欢阅读的人数仅占36%,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而大多数人则是想起来翻翻,阅读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C选项的一定比例也说明了,现在中学生阅读的被动性。并且竟然有近百分之十的中学生不阅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可怕的数据。
第二题:A.360人 B.433人 C.192人 D.218人
简单评析:
通过上表并结合数据可知,课外阅读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的有30%,而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仅有36%.却是少得可怜。虽然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的也有16%,但经过询问得知,他们学校每天开设了一堂阅读课,所以也就不足为其。然而让我们后怕的是,阅读时间在二十分钟以下的中学生竟然达到了18%。而如此快节奏的美国也保持在22分钟以上。
第三题:A.100人 B.800人 C.135人 D.168人
简单评析:
从上表结合数据和看出,我国现在中学生阅读时间短却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不管是家长不允许还是课外活动过多所引起的阅读时间不够其实都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加上课外活动,阅读时间减少。学习任务重,家长自然不会准许孩子看更多与学习无关的书籍。而对阅读没兴趣的人数也达到了14%,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政府在文化建设上仍然有所欠缺。
第四题: A.200人 B.412人 C.345人 D.246人
简单评析:
这道题的选项人数较为平均,但一些细微的差别,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不少中学生将课外阅读仅仅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无可厚非吧,而B选项不少的人数也说明现在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功利性,是好事也是坏事。但让我们欣慰的是仍然有一大部分的学生知道阅读对我们意义。而D选项22%的人数还是反映出现在中学生阅读的被动
性。
第五题:
A.272票B.654票C.411票D.496票E.394票F.499票 G.355票H.445票I.399票 J.540票K.198票L.383票
简单评析
由这个统计图可以看出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喜欢名著了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一些杂七杂八的小说了。同学们更想在书中同作者一起思考。悬疑类小说总以一声尖叫开场,从表及里,对现场蛛丝马迹的勘察,对暗号的破译,侦探们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看破真相后的恍然大悟,喜欢他不仅因为他的睿智,也有我的思考。
课题总结近年来,我国群众的阅读情况呈现出一种可怕的态势。中国有一半以上国民不读书,阅读率为48.8%。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除了每日的报刊之外没有任何的其他阅读。在阅读的人群中我国读者以19-35岁的中青年为主,占总体的72.8%,其中19-24岁读者占到读者的46.27%。其他年龄段中,14-18岁为15.8%,36-45岁为7.6%,46岁以上为3.8%。未成年人7-12岁少儿阅读情况最佳,13-15岁、16-18岁少年除课本几乎不读书比例已经非常之高。而远在欧洲的德国则好得多,其阅读率高达75%,并且家庭藏书量最高的国家也是德国,高达300本。中国只有区区76本。如果说中年人阅读少一事因为工作生活过于繁忙,那至少在青少年的阅读上应该有所提高吧。在德国,年满14岁以上的人中就有1/3每天读书,但中国只有17.6%.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可怕的,14——18岁正是理解力最好,时间最充裕的时候。为何中国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德国差了如此之多呢?我们利用这次暑假的时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用真实的数据分析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下便是我们的一些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于数据的简单评析,我们已经对于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所以在这就不过于详细的去说了。但是我们还是能找到四个可以代表这种现状的关键词。
人数少: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不难看出能够真正把阅读不作为一个任务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中学生越来越少。
时间短:中学生的阅读时间越来越短,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较大的课业负担,必然使学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
主动性差: 据本次问卷调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不少学生阅读是家长和老师要求的,并且对于书籍的选择也受到了家长老师及学科需要的影响。而并没有自己去挑选喜欢的书籍。这对于阅读的主动性确实是一种危害。
远离名著,文化缺失: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选择上,我们看到喜欢古典书籍,中外名著的越来越少。学生的理由也很明确,过于深奥,难懂,没有兴趣。这也确实是这些书不受欢迎的现实原因。但那些文化的精髓,一个时代的描述往往就是在一本小说里得到体现。而那些校园小说因为情节与中学生相似所以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趣味,自然读的人多,可那种书籍却没有更深层次的价值,不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今后社会的建设者。德育教育必定重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培养学生品德及人生观,价值观最好也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我们要
去粗取精扬传统,发扬阅读好风气。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1、题目
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
3、内容摘要
4、关键词
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几部分内容:问题的缘起、选题理由、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6、正文: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研究步骤、过程如何
(4)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 《诗经》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
《诗经》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因此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可以说《诗经》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诗经》是现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流行歌曲又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诗经》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同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诗经》对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诗经》中的创作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最主要的创作手法为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中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简单地说,赋是铺陈直叙。《诗经》中有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人相对而言是比较含蓄的,像这样直接表达感情的诗句较少,而今天的流行歌曲,对这一直奔主题的手法情有独钟,曾经一首很经典的歌里就唱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说,比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因此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中比兴手法运用十分常见。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现代歌曲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常见了。如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在的《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郑伊健的《虫儿飞》:黑黑的天空低垂/凉凉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二,对诗经内容的化用
除了运用《诗经》的创作手法,部分流行歌曲还化用《诗经》里的意象,有些甚至直接把《诗经》中的名篇改编谱曲来演唱。
琼瑶作词 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便是由《秦风·蒹葭》的改编而来。
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歌曲《菊花台》中唱道: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其中“夜未央”就出自《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