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别节目《烙印》第一集
——特别节目《烙印》 第一集 深圳市政协成立的台前幕后
摄像:古伟波 范国胜 编导:周占武 主持人:王梅 现场记者:王壤
周兆华 深圳市一届政协委员 时任宝安县宝城小学校长 周溪舞 深圳市一届政协主席 贾兴东 深圳市信息办副主任
古 可 深圳市一届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 后来任深圳市科协主席 汪 斌 深圳市一届政协副主席
岳 雷 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第一任主任
李世雄 深圳市一届政协副主席兼市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 张业光 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总农艺师 严处长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处长 刘 波 深圳市一届政协副主席
李 定 深圳市一届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肖劲夫 深圳市一届政协常委 时任深圳市中医院院
片头:
《烙印》宣传片
王梅:
参政议政 关注民情 民意 民生 各位好 这里是《政协论坛》 2008年 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 随着12月18日的到来
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宣传报道 和文化活动也进入到了高潮 《政协论坛》作为深圳 历史最悠久的电视节目之一 也将汇入这一洪流
共同回顾深圳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讴歌深圳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从本期开始 我们将连续播出4期特别节目 我们给这4期特别节目 起了一个名字 《烙印》
因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深圳的发展
汇聚了各方面的力量 千千万万的建设者 共同托起了深圳的太阳 可以说在深圳发展的历史上 留下了无数群体和无数人的烙印 其中 有一个烙印
虽然是中途加入进来的 但它同样坚定而深刻 这就是深圳市政协 和政协委员们的烙印
第一集宣传片
配音: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 深圳市政协更年轻
它的诞生比深圳特区还晚10年 1990年12月
深圳市第一届政协成立
来自29个界别的116名委员 组成了这个光荣的集体 这116位政协委员们一亮相 就给人们带来了朝气蓬勃的印象 时任宝安县宝城小学校长的 周兆华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她是1986年调到深圳的 深圳市政协成立
她被推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 说起当年走进市政协会场时 的第一印象 她还记忆犹新
周兆华:
当我第一次戴着委员证
进了我们大(会)堂的时候 我一看 哇
深圳来的这些委员们 都是各个解别的 首先一个是年轻 给我的一个感觉 是非常非常年轻 原来以前在内地吧
我们看到政协委员都是年纪大的 老头啊 老太婆啊 那比较多 一到深圳我一看 哇 好年轻啊
感到一个 首先年轻 第二 听他们发言以后 哎呀 水平好高 他们学历可能很高吧 我就问这个 问那个 什么 大学的
大部分都是大学的 只有很少像我一样 中专的 大专的 很少 都是本科 学历很高
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很羞愧 觉得这个参政议政 自己可能当不了 可能不行
当时就有这样的压力
配音:
有人说
政协是退居二线的清谈班子 其作用就是举举手 喝喝酒 在周溪舞看来 完全不是这样 周溪舞
革命军人出身
曾担任江门市和佛山市 党政主要领导 1981年
作为特区第一批建设者来到深圳 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 副书记 后来又长期担任常务副市长 主抓工业发展
在深圳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 周溪舞当选为第一届政协主席 周溪舞:
从政协章程来看 从政协历史来看 这个政协的工作面很广 几乎是所有的工作 政协都可以参与
现在不是有事干没事干的问题 是你如果按照政协章程真正做完了 你铆足了劲 恐怕你才能合格 所以后来我就讲
我说 政协不是退居二线的班子 应该是一个在参政议政 第一线工作的班子 因为你要做很多事情嘛 而且我提出来
深圳政协应该办出特区政协的特色 这个特色就是
深圳是改革开放现行一步的试验地 政协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也应该进行探索 有所作为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政协开始办公
我就向所有的同志宣布 我说 除了那些老同志 年纪大的
可以不按时上班 按时下班 其他你们所有的人 都应该像党政机关一样 按时上班 按时下班 不能松松懈懈
配音:
“政协不是二线班子
而是参政议政的一线工作班子” 周溪舞主席的话掷地有声 “工作”就是行动 一种高度的政治热忱 一种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激励着来自各方面的政协委员 为特区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市政协刚一成立
民盟深圳市委便以党派名义 集体向市政协递交了
《关于促进深圳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此外 1990年12月至1995年5月 深圳市一届政协的五年间 政协委员们提交的
关于推行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 关于建立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 关于改进特区税制 关于改进口岸管理 关于教育发展大计 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关于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 等一系列重大建议
对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 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壤:
这里是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 大家可以看到 40多个政府部门
在这里设置了服务窗口 企业和市民到这里办事
只要在一个窗口输入相关资料信息 各部门之间就可以信息共享和并联审批 企业和市民享受到的是 一站式的审批服务
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信息化工程 2004年投入运行 是全国第一个城市级 涵盖全市范围的
电子政务联合审批系统 这样的电子政务系统
仅仅是深圳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那么 经过10几年的发展 深圳信息化建设 还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深圳的信息化建设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又处于怎样的位置呢 深圳市信息办副主任贾兴东就在我身边 请他来介绍一下 记者:深圳的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贾兴东:
经过多年不写的努力
深圳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 深圳市与北京 上海等地一道 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
那么我们整体的信息化水平
达到了国外中等城市目前达到的水平深圳市是国家首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 我们改版后的政府门户网站 深圳政府在线
现在可以提供15万多条的 政务公开信息
和2000多项的办事事项 那么行政服务大厅信息系统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 行政审批电子检察系统 税务信息系统
以及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 等一大批应用系统
在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方面 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深圳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 发展的形势也是非常喜人的 我们除了传统的IT行业里头 如中兴 华为等在电子商务
和企业信息化方面非常出色之外 其它行业也是非常优秀的 像房地产中的万科 像农业方面的中农网
像我们商贸方面的网上天虹 银行方面的招商银行网上银行 等等
都是在它的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 我们还涌现出一大批
像腾讯 迅雷 A8音乐网站 芒果网 易雅通等一大批优秀的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业的企业
王梅: 说到深圳的信息化建设
不能不提到我手上的这份文件 这是一份复印件 它的原件是一份由
市政府档案部门永久性保存 印有政协深圳市委员会字样 的红头文件 1994年9月
深圳市政协向市政府提交了这份
《关于建立市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议案》 建议案认为
作为“排头兵”和“试验场”的深圳 应超前作出决策
力争在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和发展信息产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方案建议
对现有网络进行联网和技术改造 2000年内通过新建一部分网络 将联合网完善和提高到一定水平2010年全面建立
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高速公路 古可是这份建议案的主要发起人
他当时任深圳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 后来任深圳市科协主席 说起当年的情形 他颇有感触
古可:
政协委员基本上可以说
或者说大多数都是由各行各业 的杰出人物或者代表性很强的人物组成的 由于有这些人才 有这样的组成力量 因而它所做的工作往往 比一般部门来讲 是比较超前一点的 看的远一点 考虑的也深一些
特别我们这里有一些是从国外回来的 再加上我们经科委 政协 和科协 科协我刚才讲了 也是政协组成部分嘛
我么对世界上新的科学动向 新的科技发明创造 新的产业的革命 新的苗头 我们是非常爱学习的
经常去熟悉和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王梅:
提到深圳市政协参政议政的 超前性 前瞻性
不得不说说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的成立和它所起的作用 1992年4月
在市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 汪斌 古可 梁文森 施展熊 廖小燕 谭尚滔等委员提出了
《关于设立生产力促进机构的建议》 提案建议在深圳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 向中小企业推广新技术 新工艺 先进生产管理经验
和国际认可的品质管理方法 以提高中小企业产品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993年4月汪斌等再次提出了上述建议 在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这一建议终被采纳
汪斌是深圳市一届政协副主席 也是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提案的 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汪斌:
经科委的成员 组成的成员 差不多个个都是专家 个个都是顶尖级的人物
所以我么完全有条件为市委市政府 出一些好的主意
也就是说 我们自己也想到
我们应该把自己作为一个市委市政府的智囊 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 前瞻性意见 带有全局性的意见
虽然我们每一个委员都是作为某一个行业的 某一个具体企业的工作
但是假如我们稍微把视野放开一点 能站得更高一点话 那我相信一定能做出一些很好得建议
配音:
为体现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专业性 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筹备阶段 便通过公开招聘选拔负责人 岳雷就是通过公开招聘 选拔出来的第一任主任
岳雷:
我们当时在全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当中 有影响的一个就是快速成型的一个服务 那么从这个里面演变出来
我们在1995年底在深圳市首创提出来 设置了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 这个影响非常大 被深圳市设计界称为
深圳设计界的里程碑的事件
第二个就是 比如说ISO9000的品牌服务 培训信息服务等都是逐步通过 几年努力去培育的生产促进中心的 品牌服务项目
因为生产力促进中心实际 还是一个服务机构 它的对象是中小企业
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王梅:
我们在采访岳雷时
他说 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 其中一项业务就是
为中小企业提供ISO9000 国际标准体系服务
其实 推广ISO9000系列标准
也是当时深圳市政协一项前瞻性建议 现在 人们对于什么是ISO已经不陌生了 看到手里商品包装上印有
“本产品已引入ISO9000” 等字样 我们都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 因为中国已经加入WTO 加入WTO就要执行国际质量标准 但在10几年前 ISO还是新鲜玩意 李世雄时任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兼市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 也是当时推广ISO9000 国际标准体系建议的 主要提出者和负责人
李世雄:
比较科学的 比较完整的 质量的保证体系
这个 以前我们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他们只有请外国人来 请外国人 当时外国很贵 搞这么一个要几十万 就是这样子
所以工厂就提出来了
提出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样的话他们增加成本很多 我们的国家也应该有这个 也是一个国力的表现
国家管理体制现代化的表现 你要和国际接轨嘛 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就是到蛇口
蛇口有一个现代化的玻璃工厂 叫做氟化玻璃
它是生产大平板玻璃 那个墙幕 这种玻璃
它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的一个工厂 那么它生产的产品要出口到欧洲去 氟化玻璃厂
已经出口到那边去了
人家就查它有没有ISO认证证明书 那个合格的证明书 他们拿不出来
然后制整批被打回来了 损失很大
这样 实际就是我们在这里生产的产品 就是合资工厂非常迫切地提出这个要求
王梅:
深圳市政协的超前意识和前瞻性 不仅仅体现在借鉴世界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上
对于涉及城市发展的全局性老问题 他们同样坚持
“多在事前出主意 少当事后诸葛亮” 深圳市一届政协五年的时间里
始终如一地关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的菜篮子工程 1992年
市政协提案委经过多次深入实地调查 提出了建立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的建议案 并提出了尽快建立农业保护用地的意见 市政府很快采纳
并组织专门机构落实万亩蔬菜基地 和47万多亩农业保护用地
配音:
今天 深圳的发展面临许多瓶颈 其中土地已经是第一位的制约因素 其实 在1991年左右的时候 这个问题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当时 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 越来越多的农田菜地被占用 深圳市政协委员意识到长此以往 将会使深圳的发展失去平衡 使几百万城市人口的副食 水果和蔬菜供应无从保证 如果等到问题突出
矛盾尖锐时再来抓就为时已晚
王壤:
这里是龙岗区坪山田地 农业科技园蔬菜基地
大家看到在我身边是一大片的大白菜 在远处还有麦菜 香菜等等
在旁边的大棚里还有西红柿 茄子 就是一个个这样的蔬菜基地 装满了我们每天的菜篮子
这个基地是1992年深圳市规划的 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的一部分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这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我们采访一下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 总农艺师张业光博士
记者:你好 张博士
这些年来这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业光:
1992年的时候 因为城市发展的用地 很多地方 包括农田的荒芜 还有很多地方蔬菜供应不上 在这个菜篮子工程的指导下 深圳市政府就创建了这个基地 当时我们这个公司
像这些地方原来都是深沟 山坡 荒地 通过平整改造
现在都是非常肥沃的农田了 还有 有了这个基地
深圳市不但是数量上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还有蔬菜的丰富性和质量
包括很多原来靠进口的高档的蔬菜 现在在温室里面 我么都钟出来了 还有现在发展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无公害蔬菜的基地 深圳在全省也是领先的 也是靠这样的基地 还有精品农业的发展 都市农业的发展
都是因为在城市建设里面 保留了这片菜地
才有今天市民不但是餐桌上的丰富 还有他们文化生活各方面消费的丰富
配音:
张业光博士只是
深圳一个蔬菜基地的负责人 或许对于全市的情况 他还不完全掌握
那么 对于当年规划的蔬菜基地 深圳农林渔业局掌握的 全局情况又如何呢
严旭东:
虽然这一万亩蔬菜基地
它的生产量占市场供应量大约 也就10%左右
但是在这种应急状况下
它还是有一个比较及时的反应 对这个市场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有一个平衡的作用
市政府早年就把它征下来 所以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这些年从数量上讲
总的规模还是没有大的减少 基本上都是做到了占补平衡
配音:
深圳市一届政协副主席刘波 分管提案委工作
对于推动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 他非常坚决
因为作为深圳第一批建设者
他经历过蔬菜以及副食品供应紧张 生活艰苦的历史
刘波:
我是1981年到特区的
1981年到1990年搞了10年 虽然搞了10年特区了 但是当时特区的物质供应 特别是生活资料这方面
特别是鲜活的 比如说鱼 蔬菜这些 你就没办法 离不开农村的嘛 供应不上的 很紧张的
王梅:
人民政协是宝贵的“人才库” 在特区政协 这一特点更为鲜明 市政协聚集了不可多得的专门人才 他们又密切联系着一大批
中 高级知识分子和管理技术人员 这正是深圳市一届政协能够提出 前瞻性 全局性建议的智力保证 那么 是不是依靠这些政协委员
这些专业人才就可以很好地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了呢
深圳市一届政协意识到 光靠政协委员是不够的
必须依靠政协这个平台凝聚更多 更广泛的智慧和力量 深圳市政协自1992年起 在全市广泛开展了
“我为特区建设献良策”活动
赢得了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配音:
李定是深圳市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他也是“我为特区建设献良策” 活动的主要策划者
李定:
穿梭吧士 就是现在的黄吧
就是献良策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 当时(香港)在港人管辖的时候 我们就出来 就是在落马洲那个地方 有两公里的地方 没有车来往
那里怎么过来 当时就提出搞穿梭巴士 穿梭巴士把人接过来 但当时穿梭巴士 当时是港人管理的
要两家协商搞一个穿梭巴士 是非常非常难
当时我为了这个事情
去北京不下十五 二十次 去北京 到香港也要一二十次 现在穿梭巴士还在
深圳人同香港往来 都十分方便
王梅:
如果说深圳市政协参政议政的 不竭动力来自于上下一致 有所作为的理念 那么
参政议政的实际效果则取决于 政协委员“敢讲”真话的实际行动 而政协委员之所以敢讲真话 则依赖于政协宽松民主的环境 肖劲夫是深圳市第一届政协常委 来自医药卫生界
对于政协的民主氛围和 “敢说话”的风气 他印象非常深刻
肖劲夫:
来到(政协)以后
我就感觉到深圳政协里面的 这个民主的氛围很强 环境也比较宽松
所以 我觉得我们所有深圳市的政协委员 大家都能够很宽松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 直击一些时弊
周溪舞:
因为政协是个参政议政的地方嘛 如果政协委员连政协会上都不敢讲话 那你还到哪儿找民主去 找不到了 是不是
这就是让你讲话的地方
要你来民主监督的地方 你都不敢 那你别处更没民主了
所以当时我比较注意发扬民主 什么话都可以讲
那当然不是没有原则了
王梅:
在这期特别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们认真翻阅了深圳市政协 第一届委员会大事记 大事记的详细记录
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协委员们 贡献城市建设的拳拳之心 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委员们的 聪明才智和远见卓识 深圳市一届政协在
深圳改革开放实践中留下的 深深烙印告诉我们 深圳市政协绝不是 第二线的清谈班子
而是冲在第一线并与特区 同呼吸 共命运的优秀集体 它无愧于特区政协的招牌 在深圳市政协的集体中 活跃着一些特殊面孔
他们来自于一衣带水的香港和澳门 户籍不在深圳
但他们的角色不是顾问 也不是观察员
他们就是深圳市政协委员
下周同一时间请收看《政协论坛》 特别节目《烙印》第二辑
第二篇:共青团的烙印
当我听到“共青团的烙印”这个题目时,我心中不禁激动了一下,想一想共青团员的身份伴随了我八年的时光,它对我的影响在我的生活中举足轻重。
共青团,多么神圣的字眼,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带着红领巾的时候,我是多么向往成为共青团员。
还记得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追求向学校的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在申请书的第一句话中,我庄重的写下了“我志愿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心情激动的使我下笔时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些颤抖,这是我心中积蓄已久的话语,反映了我的思想从中国少年先锋队提升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转变,当时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政治思想的一个重大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较之以前也要相应更加严格。幸运的是,我很荣幸地被学校选为“小龄团员”(指年龄不够就入团的学生)。我深刻地记得昂首肃立在鲜红的团旗下面对庄严的烈士碑握拳宣誓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时颤抖的声音仍然在我心中回响,时时提醒我坚守共青团员的信念。那个时候我便在心中下定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要将共青团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
在成为共青团员后,我佩带着团徽,看着周围的同学都还带着红领巾,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是共青团员,我向中国共产党又走进了一步。与此同时,我也明确了我肩上的责任又多了一份。但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团员,因为我有一颗对团挚爱的心。
受共青团的影响多年,在我心中共青团是给与我们精神养料的学校。在这里我们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启蒙,始终紧跟着党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这里我们高扬理想的旗帜,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地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勤奋学习、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诚。
至今为止,我始终记得老师第一次带我们去扫烈士陵园的场景。我们与烈士们生死相隔,但真切地感受到那石碑下那灼热喷薄欲出的青春之火,满目的苍松翠柏正是他们理想之花结出的累累硕果。那时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英雄人物的身影:甘当“螺丝钉”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奋不顾身拦惊马的欧阳海;舍身救战友的王杰;跳入火海抢救国家财产的向秀丽„„做出这些英雄壮举的人物无不都是中国共青团员中最优秀的代表。或许我不能像那些伟人一样伟大,但我会努力进取,为普通群众做出表率,不辱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个光荣使命。
作为新时期的共青团员,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把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开创共青团事业的新局面。记得余秋雨说过,历经春温秋肃,总要平一平呼吸,缓一缓心跳,回归心境的自然。我最初加入共青团时,心里总有忐忑,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旅途,选择共青团,就是选择了自己的信仰与志向。
历经八十余载风雨飘摇,踏寻历史的足迹我依然能够看到从共青团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在暗夜里播种着五四精神的火种,她是先进的青年向着未来进军的誓师,使青年的思想从觉醒走向成熟。从此以后,先进的中国青年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更紧密地集结在一起,在党的领导和团组织的带领下,无私无畏,百折不挠,在中华民族赢得独立自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中,用智慧、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浓彩华章。
回顾往昔,我不禁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更加豪情满怀。共青团经历了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了探索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考验,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共青团这所学校里锻炼成长,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奋勇投身革命、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共青团的光辉历程,是一部中国先进青年高擎理想旗帜,为探求和实践真理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记载中国青年,在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哺育下,茁壮成长的历史。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对党的迫切追求,现在我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积极分子了,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共青团陪着我一步步走过成长的迷茫和青涩,不断引领我从容面对每一个交错在年轻旅程中的抉择。
不会忘记是共青团与我一起度过我的青年时期,共青团在我的青春里留下了永久的印记。我更会牢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让我们在团的影响下,在党的领导下,继往开来、无愧青春、无愧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厚望,用青春和热血肩负起国家的兴亡
第三篇:时代的烙印结婚证书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81岁的何木根在展示自己当年的结婚证,他和老伴金彩凤已携手走过了53个春秋。
“团结友爱”、“热爱集体”……这不是小学课文,而是结婚证上曾经流行的话语。上周五,“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集老照片”大型活动走进了南星桥街道徐家埠社区,在社区里,我们看到了60年来各式各样的结婚证书。一本小小的结婚证,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上世纪50年代 结婚证像奖状
3张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一打开就引起了轰动,居民们纷纷争相传看,兴奋地交谈着。那时候的结婚证更像是奖状:上方是五星和国旗,下方是一个大红双“喜”字,周围是牡丹、石榴、白鸽、稻穗组成的美丽图案,象征吉祥喜庆、幸福美满。中间为男女姓名、性别、年龄,和各自的一寸照片。
50多年前的婚姻,其实很民主。比如1956年1月12日结婚的何木根、金彩凤,他们的结婚证上就印着四个大大的水印——“自主自愿”。1952年2月18日结婚的沈林海、韩阿东的结婚证上,水印则是“团结友爱”。(图一)
周鸿潮、张铭菊在1955年1月31日结婚时,还签了一个《家庭爱国公约》,列举了7条准则,夫妻双方必须遵守。其中一条写道:“双方有正当行动的自由权,相互不得干涉。”
那时候的恋爱和婚姻也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今年81岁的何木根在结婚前就已是望江乡(今江干区近江村一带)的副乡长,结婚时28岁,在当时已算大龄。为什么一个年轻有为,长得也清秀的小伙子,个人问题却这么迟才解决?
何木根说:“找对象难有好几个原因,主要是不敢找。我当时是国家干部,找对象必须一次成功,要是谈谈又吹掉了,就是作风问题,所以我很谨慎。”
上世纪60年代 “听毛主席的话”
上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渐渐由奖状向证书过渡。证书上的鲜明特征是拥护毛主席,特别是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这个特点更加突出。
裘方根和吴掌珠是1969年结婚的,他们的结婚证还是“奖状”的样子,上方正中间是毛主席头像,头像下是两排醒目的字:“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图二)1971年结婚的陈水根、周春媚领到了真正的“证”,因为这时候的结婚证已经变成了证书的样子。翻开后左边这页就是毛主席语录:“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图三)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个年代就出现了“计划生育”这个词,1968年结婚的倪阿大、魏云仙,结婚证的背景就是这几个大字的水印。
上世纪70年代 “棕绷已登记”
结婚总要置办点家当吧。在上世纪70年代,想要买张当时流行的棕绷床是很不容易的。
几张1974年前后的结婚证上,都敲有一个章,上面是几个蓝色的字“棕绷已登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居民说,那时候的棕绷必须凭结婚证购买,而且一家只能买一张,所以要在结婚证上敲这个章,既提供方便,又防止一家多买。
上世纪80年代 证上贴上甜蜜合影
沈连华和冯爱娟是1986年10月领证的,他们的结婚证上贴的是两个人的合影,黑白的,两个人的脸上是幸福而内敛的微笑。
在展示现场,80年代之前的结婚证上要么没有照片,有照片的也只是把夫妻双方各自的一寸照并排贴在一起。(图四)
上世纪90年代 全省证书基本统一
上世纪90年代之前,结婚证上的落款还都是各个地方政府。沈林海1952年的结婚证上敲的公章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江干区公所”,后来的结婚证上则出现过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民政厅等,而且同一时期各结婚证的外观也各有不同,有大有小,有纸面的、皮面的、缎面的。
施卫良、李清于1996年3月3日结婚时,结婚证的样式跟别人都是一样的。封面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内页敲的是民政部婚姻证件管理专用章。夫妻俩的照片也是统一的彩色合影。
直到现在,结婚证的外观、格式、落款部门等,都基本沿用了这个形式,只在尺寸上出现过差别。
第四篇:党在我心中的烙印
党,在我心中的烙印
镇巴县观音初中
康祥明
小时候,党在我心中是映照着五星红旗的隆隆炮火;是攻克城堡、勇往直前的人民解放军的嘹亮军歌;是潘冬子向往的闪闪红星;是八角楼上点燃的星星灯火;是纪念馆中斑斑的血衣;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的振臂高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留给兰考人民的新生活;是墙上的巨幅画像中毛主席庄严宣告的新中国……
那时候,党在我心中是遥远而神奇的。从南湖上的画舫到陕北的宝塔山;从井岗山到延安;从四渡赤水到百万雄师过天堑……展开的是一幅传奇般的画卷。系上红领巾的我开始注意,家乡的泥泞小路变得宽敞平坦,偏僻的小城里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蓝天。大人们说:“党的政策好啊!”党在我心中,变得伟大、亲切、可见可感。
在党的指引下,成长的道路充满动力与生机。雷锋这个好榜样的力量让我思考怎样去学习和做人。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洋溢的壮志与豪情,体现的力量与胸襟,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惊叹和自豪于在党的领导下,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与喜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强盛与尊严。党的政策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脊梁,信心百倍地面对机遇和挑战。西部大开发的决策赋予了荒漠新的充满希望的诗篇。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一首歌叫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飘扬的五星红旗是那么的鲜艳;为什么那些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会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而无悔无怨。党在我心中,渐渐变得崇高、清晰、新鲜。
祖国正在前进,党正在发展,我正在成长,党已深深地烙在我心中.我知道,我还会继续为他感动,为他雀跃,为他思索。从那时起,党在我心里是一座丰碑,是一个灯塔,是一面旗帜,让我敬仰、引我前行、促我奋进。于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便成了我最大的心愿。岁月如梭,我蜕去青涩,在这个党性锻炼的大熔炉里,我快速的成长着。孔繁森、李素丽、陈金水这些优秀党员的事迹一次次感动了我。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硝烟,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最艰苦、最平凡的岗位上,但他们一样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自己的宝贵青春和满腔热血奉献给了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们让我更坚定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
党在我心中,是那样的睿智、成熟、卓有远见。岁月的长河终于汇入了二十一世纪的洪流,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着日趋激烈地国力竞争,党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党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距离。有些人因此产生疑虑,担心党能否经受住考验,能否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去年年初,党中央提出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参与其中。在这些日子里,我认真学习了《读本》和《党章》,重温了党的历史,于是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的党历经风雨、历经坎坷,几十年来励精图治,粉碎了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预言,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来了,澳门也回来了,中国终于崛起于世界的东方,重显东方巨龙的风采。试问,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我们党有许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我的周围就有着这样的共产党员,他们默默地奋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悔无怨,无私奉献,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在党旗下的誓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风范。我自豪,因为我是这个伟大政党的一员;我奋斗,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在我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果有人问我:党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说,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如果有人问我,党在我心中有多重?我可以郑重地回答,党在我心中重千斤!
第五篇:作文:青春的烙印
青春的烙印
明月高悬,浓了思念,回首自纤纤。不曾忘记那漆黑的小路,那昏黄的灯光,那一天,都化作深深的烙印隽刻在我青春的记忆中,无法忘记„„
夜,像一张巨大无边的黑幕笼罩在我头顶,空气似乎凝固了起来,不知不觉间,我加快了脚步,阵阵寒意从背后袭来。“啊!”我的脚下似乎被什么绊了一下,唉,原来走得急,一不小心碰到了石头上。就在我抬头的那一刹那,一束灯光穿过了黑暗,照亮了我的心房。
我放慢了脚步,心里也不再感到害怕,因为我知道,那一定是母亲为我点着的。母爱,似一丝春风轻拂过我的心房,月光也变得如水般温柔,片片黄叶也像顽皮的小孩,乘着凉风,打着旋,去亲吻着大地„„
到了家门口,我轻轻地把钥匙插入锁孔,小心的扭转,缓缓的打开门,又慢慢的关上,生怕弄出一丝声响。分明的感觉到有人在厨房里昏黄的灯光下劳作,游离的目光似乎在我进门之后定格在门边。沉默了良久,静静地,没有一丝声响。仿佛这个空间与喧嚣的尘世绝缘。“回来啦!”一句熟悉的话语打破了彼此之间的静寂。“您怎么在这儿?”“没什么就是担心你害怕。”“„„”我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察觉到母亲饱含深情的眼眸下,黯淡的瞳孔中发出的目光在我身上游离,汩汩流出的亲情令我手足无措,关切的目光在我身上游离。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母亲的目光略微向后偏去,我循着目光望去,只见一个削了一半的苹果整齐码在盘中。霎时,我眼前似乎浮现出母亲在厨房中为我操劳的苍老的背影,又看到那岁月的痕迹侵扰着母亲的发梢,我心中百感交集,眼前竟有些湿润。愁思如麻,剪不断,理还乱,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那盏灯,就会想起母亲为我操劳的苍老的背影。青春已然让我明白许多,但那夜,我似乎看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母爱。它是那么的无私与伟大。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深深的烙印铭记在我青春的思绪中,为它饰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