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时间:2019-05-14 03:3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篇: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2010年真题)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答案】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铎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选项A为正确答案。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0年真题)

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1957年2月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6分)(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①背景:第一,1949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第三,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直接明了地回答。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第五,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②意义: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第二,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第三,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第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第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第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从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又一重要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它们的具体体制,包括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所以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种区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了中肯和科学的分析,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第三,邓小平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革命性的改革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第三项重大贡献。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一开始提出改革的时候就紧密地把它与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联系在一起,极为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的理论。分析题(2003年真题)

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革命的民主阶段;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共产主义哲学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以及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案】(1)毛泽东科学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阶段实际采用的现政策的辩证关系。(1分)

(2)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3分)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分)

(4)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3分)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解答本题分四个层次:第一,应指出毛泽东的一段话的正确性:科学的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一定历史阶段;第二,阐述党的最低纲领是什么,党的最高纲领又是什么,并说明党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第三,分析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如何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的;第四,分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如何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的。

第二篇: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本站推荐)

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大秘书-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应当并且可以驾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人类真正的历史时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在理解这些原则的时候,恩格斯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他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 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人类谋求发展的力量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在还没有摆脱资本主义影响、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异己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人民正确认识和科学驾驭这种社会力量,使之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之贯彻于“十一五”规划当中,表明我们党对这种社会力量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走上了新的起点。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进展。

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结果,也是总结和借鉴中外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论断,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思想,以及在这些论断和思想指导下的发展实践,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伴随着巨大成就的取得,一些日益突 出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些难题的集中指向是在考问: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怎么样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任务,使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发展问题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因为有了新的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而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会毁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简而言之,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它的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之所以同西方的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坚持的是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的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亦即以人民为本,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在党的根本宗旨早已确定之后,为什么在今天还要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呢?这不仅是因为以人为本用新的话语表述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而且是因为在现实的发展当中,如果不及时而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本质性、核心性的问题,发展的走向有可能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所以说,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法则前进的,要自觉认识和把握这个法则,坚持发展问题上的科学精神,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辨证的科学方法,同时吸收了当代系统论、控制论、发展论、环境论等新兴学科的科学方法,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正确途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沿着唯物辩证法所指引的方向,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决定发展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所谓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集合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整体性、集合性的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全面发展,决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坚持这个中心,否则所谓全面发展就会因为失去了物质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能单打一只抓经济,甚至要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这样经济和社会都发展不起来。只有紧紧抓住中心,坚持全面发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协同性、和谐性。对立统一规律既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又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连贯性、永续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止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三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马山经济社会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马山经济社会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就社会主义荣辱观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

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的热烈关注和广泛认同,得到了全社会的衷心拥护。大力倡导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委、县县政府已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广泛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了要在全县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为推进富裕马山、文化马山、生态马山、平安马山建设,构建和谐马山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下面,我结合马山实际,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提几点意见:

一、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荣辱观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一个人如何看待荣与辱,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荣”即光荣或荣誉,“辱”即耻辱。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吸取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立意高远,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同时存在。如,县城一些居民的不文明行为,乱丢垃圾,打坏路灯,砍倒路树,前段我们摆在江滨路的开放创新大讨论宣传板报,有人竟然丢到河里,影响恶劣;见义勇为、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利用职权捞一把,谁捞得多,谁牛气。认为能包“二奶”才是真正男人;文化中流行着那种娱乐至上、玩世不恭的轻佻作风;那种讥讽主流价值、颠覆传统道德、戏谑民族英雄的论调常能博得掌声;那种油腔滑调的无厘头在众声喧哗中被高高地捧上了精英的地位。许多承载着正面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为促销女郎,雷锋变成傻大冒,种种粗痞化的改编与戏说严重混淆了青少年的荣辱观,等等。要改变这种情况,务必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旗帜鲜明地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划清大是大非的

第四篇: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 社会整体的变迁和进步,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还包含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赖以进行的技术、经济制度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分配制度、社会生活、物质福利的改善。

农村发展: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内涵: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农村现状特点1人均耕地仅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2小农经济为主体3收入结构多元化 4收入差距扩大 5农业在GDP构成中比例不断缩小 6劳动力流失 7城乡二元化 农村发展规划:在特定的农村区域范围内进行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总体部署。即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区域的资源,使农村各产业之间、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及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而制定的综合性、长期性计划。

区域发展规划:一般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资源、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全局性2导向性3差异性4动态性

战略与规划的区别:战略: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指明方向。规划: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即确定具体步骤。

农村发展战略:在较长的时期内,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条件(内因),及其相应影响因素(外因)的现状分析和预测,制订农村区域发展的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制订所需要素部署方案和重大的政策措施。

产业选择原则:1生产资源密集度原则2市场潜力原则3关联带动原则

资源禀赋系数(EF)分析法:某一区域资源i在全国拥有的资源i中的份额与该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计算公式为:EF=(Vi/Vti)/(Y/Yt)

其中,Vi——某区域拥有资源i的数量;Vti—全国拥有资源i的数量;Y—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Yt——全国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EF>1,则某区域资源i在赫-俄模型意义是丰富的,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不具有优势。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用以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判断标准。特点:1计量性或可量度性2具体性或可感知性3重要性或代表性4时效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分类: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反映不同领域)2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功能划分)3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经济、社会领域)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用于判断)4投入指标、活动量指标和产出指标(资源状况)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功能:(1)反映功能(2)监测功能(3)比较功能(4)评价功能(5)预测功能

(6)计划功能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目的、一定理论设计出来的综合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一组农村发展规划评判标准。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1目的性2理论性3科学性4代表性5系统性

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1农村区域发展现状;2明确区域在上一层次的大区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主要产品的市场信息;4国家各部、委、局颁布的各种涉农产业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

分离的单位。类型:均质区域、极化区域、计划区域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

布的规律性现象。

人口老龄化衍生出的问题:1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社会的显著特征,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

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问题2养老问题,包括保障制度、医疗卫生等等3城乡老龄化倒挂

现象4老年人社会参与5老年人权益保障6失独家庭养老问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薄

弱(3)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4)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5)缺乏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组织

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一定时期某农村发展要求,制定指导和调节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计

划,使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配置等能够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一

致。

2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方法:(1)相关法(2)递增法(3)比例法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规划: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 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 2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

育 , 促使劳动力充分就业3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 增强农民培训的实用性 4健全农村社会保

障体系

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

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特征:有限性、稀缺性、不可更新性、不动性和区域差异性

土地利用:依据土地自然特点,以及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土

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集约利用: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力,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分类:资金密集

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土地资源未来利用的超前性和预见性的合理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为了合理、持续利用,对有限土地资源在数量和空

间上进行的技术、经济计划配置。

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从任务、内容、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的原则:1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3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统筹兼顾各产业用地需求的原则;4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的原则;5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6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原则;合理确定地类的调整幅度,保持适度稳定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针1保护现有耕地,稳定基本农田和城市蔬菜基地保护面积,保证城乡粮

食和副食品生产;2严控增量,盘活存量;3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用地布局;4积

极推进土地整埋,大力开发复垦土地后备资源;5加强村镇建设规划,降低农村居民点人均

占地水平;6加强土地的立体利用与保护,处理好地上土地利用与地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

农业用地划分的依据:1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3因地制宜,合理划分4社会经济因素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1)土地权属界线的确定与调整(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

(3)村庄调整与布局(4)交通水利设施配置与设计(5)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6)农用地内部规

划设计(7)土地利用综合平衡核算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准备工作阶段组织规划班子拟定工作计划收集基础资料

2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规划基础数据预

测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的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3规划实施阶段土地利用规

划方案可行性研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现场铺图土地利用规划跟踪管理

居住用地R 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广场用地S公共绿地G1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 规模大、农业资源丰富,高度专业化、商品化、外向型化、农工商一

体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①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并重,土地生产率高,但劳

动生产率低于前一种类型;②农牧并重;③实现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农工商一体化、农产品贸易国际化,但强度稍逊于前一种(法国、德国、英国)①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兼顾劳动生产率;②注重劳动集约与资金、技术集约的结合;③提倡高附加值生产、发展多

种经营;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中心的第二、三产业,实行农户兼业化;⑤发展外向型农业。(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

发达国家农业的共同特征:一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如3S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等等;二是

装备技术;三是高度产业化(农业人口比例极少);四是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如农民协会、保

险公司、政府补偿等;五是对环境的保护。

不同点:因资源禀赋不同,要素产投效率不同,产业化方向不同。

归纳起来讲,现代农业就是生产资料、技术、管理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时代性相对性综合性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2工业装备普遍采用3先进技术广泛应用4产业体系日臻完善5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优势农业区: 指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优势的区域,一般具有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农

产品生产比较效益高等基本特征,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化、贸易体系等条件.我国农业区域的类型:(1)优势农业区①基础农产品优势区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③

国际贸易产品优势区(2)生态农业区①草原牧区②农牧交错区③山地农区(3)

都市农业

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1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

量、增强市场竞争力;3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农业园区类型:(1)科技型农业园区(2)农业产业园(3)休闲型农业园(4)风情型农业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1 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平台2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3农业技术培训推

4广平台现代农业要素集成载体

农业园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创新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镇域镇村体系: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

村镇总体规划:一般是在一定的时期和行政区域(乡镇管辖范围)内,以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依据,以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为条件,对区域内的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和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安排。

村镇建设规划:一定时期内,合理组织安排村镇各项建设用地,确定村镇的性质与发展规模。

我国村镇的主要特征:1 职能单一,自给自足性强2人口密度低,相对稳定3主要依托土地

资源4血缘关系浓厚5村镇布局具有区域性

村镇规划的作用:1城镇建设管理的依据2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区域内经济和

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村镇规划的任务:1整合空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2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相协调3确

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发展目标相一致

我国村镇规划的特点:1最基层的规划;2规划内容丰富且、繁杂,规划内容要求细致;3村镇规划作用巨大,从某种程度上村镇规划地位高于城市规划;4规划对象复杂多样;5规划问题复杂,村镇规划很难采用同一的标准

我国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1)现状条件方面;城镇规划技术趋于成熟,规划理念越来越先进,但规划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2)政策和体制因素;1决策多元化特征导致城镇规划管理失控2缺乏规划监督导致城镇规划干预乏力(3)短期利益驱动1盲目地开发和建设,造成规划水平低,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2绝大多数小城镇建设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单体设计、建设缺乏长远眼光,标准低、质量不高,缺乏特色,风貌不突出、风格雷同、文化底蕴不足;3片面追求建设速度,不注重连片开发,盲目建设“线形城镇”(4)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协调1“两规”相互脱节严重;2规划成熟程度不同:3规划指标选用矛盾。

村镇总体规划的内容:1确定规划期限;2确定村镇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经济发展目标;3预测人口发展规模;4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化水平预测;5分析村镇的发展动力;6协调人口与用地的关系;7村镇总体布局;8村镇公共活动中心及公共建筑物规划;9村镇基础设施规划;10村镇交通运输规划;11生态环境保护;12历史文化保护;13近期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内容中的重点可归纳为“三定”、“五联系”:“三定”就是定点、定性和定规模。“五联系”就是交通运输联系、供电联系、电讯联系、供水联系和生活服务联系

村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1乡村就业结构的变化需科学预测;2分散的集镇、村庄聚落,建设中要求“小而全”,使土地、资金浪费;3乡镇间规划需要协调;4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协调;5有助于改善村镇工业布局松散、面源污染普遍的现象

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构建:1人口发展空间策略2产业发展空间策略3城乡发展策略: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下载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未来一百年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未来一百年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哲学上讲,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我认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决定人类未来一百......

    社会发展与自动化

    社会发展与自动化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中,有“工业自动化”专业与“自动控制”专业两条发展主线,其中“工业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上个世纪50年代,新......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定稿]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一、基本县情**地处**,北邻**,南接**,西毗**,东连**,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实有耕地***万亩,......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课件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研究指南一、成都市“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及趨勢研究 重點研究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區域競爭格局的影響下,經濟全......

    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

    [摘要]: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更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在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中找到自我。 [关键词]:人生价值社会发展......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