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期末考试的投机知识点

时间:2019-05-14 03: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邓三期末考试的投机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邓三期末考试的投机知识点》。

第一篇:毛邓三期末考试的投机知识点

1、毛邓三期末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2.“三个代表”3.科学发展观4.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6.与时俱进7.求真务实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8.和平赎买 19.国家资本主义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23.小康社会

2、选择题型重点----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

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三个阶段.3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和平方法.4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4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时候开始.42.毛泽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4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45.“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6.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起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课本)51.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看课本)

3、期末考试简答题(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几个成果.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5.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创新? 6.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就是1953年的党的总路线).1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的理解.14.“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解

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4、论述题(重点)1.论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等等)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4.资本主义为何在中国走不通?或者在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从第三章寻找相关答案,还要结合第四章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容)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7.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9.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0.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1.如何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5、考试可能热点问题 考试热点之一(和谐社会)

根据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第9期整理而成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同时犯罪、经济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五项基本特征)

5.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7.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8.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重要,容易考分析题)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10.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考试热点之二(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条,无一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3)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考试热点之三(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重视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篇:毛邓三期末考试复习

毛邓三期末考试复习

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要务?

答:第一问:(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二问:(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当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全球经济发展及竞争加剧的需要。(3)只有把发展作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历史与现实证明,坚持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

2.如何全面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1)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1)发展是硬代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有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一点可以不答)(2)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与主要原则。具体要做到:一是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二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三是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第一问:社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问:两者的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特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柱作用;(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两者的区别: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他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具有这些特征。5.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有何鲜明的中国特色?

答: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 1)领导力量一致。两者都是由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2)阶级基础一致。工人阶级要推翻剥削阶级、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都必须与广大的农民阶级结成牢固的联盟。3)专政职能一致。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都担负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4)历史使命一致。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你的最终目的和历史使命都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建立和完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

6.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答:基本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理论意义

答:科学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层含义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一层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2)它是排除“左”与右的干扰、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3)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先前进。8.我国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9.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的基本依据?

答:(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10.简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1.论述题: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论述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建设司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中共十七大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建设司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建设创新型国家。1)新型工业化道

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第一,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4)要建设创新型国家。a、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C.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12、论述题:结合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论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达成的目标和要克服的困难。答:A、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要全面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要克服许多困难、完成许多历史性任务。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不懈地消除局部贫困。到2000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就全国基本面和平均数来说的。必须同时注意到,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和历史遗产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地区、一些乡村、一些居民群体的生活现在并未达到小康水平,有的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还存在着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逐步解决这三个不平衡问题。3)我国城乡发展在居民收入增长、公共物品供给、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供给、资源要素流动、“三个文明”建设等方面是不平衡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统一有序的城乡市场,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第三篇:毛邓三期末考试重点--重中之重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四: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五章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

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 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九章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第十章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十一章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四篇: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2012年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选择题

1.“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D)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提高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D.生产力标准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B)

A.生产关系的地位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D.共同富裕的目标

3.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C)

A.坚持治理整顿B.坚持改革开放

C.发展经济D.发展科技与教育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6.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在(C)

A.1982年B.1987年

C.1992年D.1997年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

A.建成社会主义社会B.解放生产力

C.发展生产力D.向共产主义过渡

8.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

A.革命B.改革

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

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现共产主义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0.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B)

A.已经搞清楚B.没有完全搞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D.其他国家的学者搞清楚了

11.“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针对(B)

A.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B.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

D.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问题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2.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C)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1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C)

A.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正确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D.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1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D)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15.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重要内容规定的是(D)

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

C.毛泽东D.邓小平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C)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A)

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19.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D)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D.要靠自己的发展

20.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D)

A.1980年B.1984年

C.1987年D.1992年

二、辨析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正确。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①错误。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生产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例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4)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4.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5.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难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首先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当今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尽快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3)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一般联系,又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特殊联系。与剥削社会相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既把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又把社会主义与原始社会共同贫穷区别开来,还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联系起来。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5)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等各方面的统一。

2.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五篇: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照搬了()A、苏联模式 B、匈牙利模式 C、波兰模式 D、南斯拉夫模式

3、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A、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特点B、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特点 C、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D、备战型或准战型特点

4、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命题是()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

C、第三世界的兴起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想信群众,依靠群众B、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A、1987年党的十三大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8、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A、1942年延安整风 B、1945年党的七大

C、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1956年党的八大

9、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A、坚持关系B、继承关系 北京自学考试网 C、发展关系D、继承和发展关系

10、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新的科学 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是()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1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A、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特区建设

1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问题 D、社会主义实践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实事求是的理论D、改革开放的理论

1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A、十年“文化大革命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义

15、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列宁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1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爱国统一战线

1.“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D)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提高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D.生产力标准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B)

A.生产关系的地位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D.共同富裕的目标

3.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C)

A.坚持治理整顿B.坚持改革开放

C.发展经济D.发展科技与教育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6.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在(C)

A.1982年B.1987年

C.1992年D.1997年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

A.建成社会主义社会B.解放生产力

C.发展生产力D.向共产主义过渡

8.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

A.革命B.改革

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

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现共产主义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0.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B)

A.已经搞清楚B.没有完全搞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D.其他国家的学者搞清楚了

11.“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针对(B)

A.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B.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

D.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问题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2.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C)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1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C)

A.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正确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D.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1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D)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15.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重要内容规定的是(D)

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

C.毛泽东D.邓小平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C)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A)

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19.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D)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D.要靠自己的发展

20.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D)

A.1980年B.1984年

C.1987年D.1992年

二、辨析题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 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 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

2、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 党的思想路线。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 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 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 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正确。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①错误。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生产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三、简答题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 的指导思想。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 指导思想。无忧自考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 下产生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 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 的科学体系。

(1)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 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 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例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4)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4.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5.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难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首先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当今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尽快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3)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一般联系,又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特殊联系。与剥削社会相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既把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又把社会主义与原始社会共同贫穷区别开来,还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联系起来。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5)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等各方面的统一。

2.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1、试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 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 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 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 问题。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 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下载毛邓三期末考试的投机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邓三期末考试的投机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细节决定成败文化是很多很多年的习惯追求公司的利润是责任,是目标1、 能独立完成中控,音视频会议系统设备的调试工作,可以解决现场问题。 2、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客户......

    期末考试毛邓三样卷(★)

    【期末考试】09级学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试卷样卷 来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毛邓三试题[★]

    毛邓三试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

    毛邓三习题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 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毛邓三复习资料范文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

    毛邓三复习资料

    第一章:  1、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b ) A、李大钊 B、毛泽东C、刘少奇 D、周恩来  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c )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大C、......

    毛邓三选择题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 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D.刘少奇 2.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

    毛邓三暑假作业

    关于城市生活用水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作者: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7级统计学专业孙丽娜,学号 20071910111 班次:11 序号:102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5日----20日调查地点:东明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