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数轴说课稿2
1.2.2 数轴说课稿
(二)尊敬的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数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有理数》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负数及有理数的分类后引入的一个新概念,它能够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理数,也是以后学习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运算的有用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我们还可以用来比较数的大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同时为我们以后学习“不等式”、“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的图像”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我校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画数轴和用数轴上点表示有理数的过程,会在数轴上找出有理数对应的点,体验到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②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和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且以“情境—问题—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巩固—提高”的过程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有步骤,有层次的掌握数轴的概念,在练习中教师要做到多鼓励、多肯定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乐趣与奥妙的探索过程。
2、学法指导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引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从而由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轴,并且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这一情景,要求学生用学习过的有理数来表示这一些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节可以引导学生对有理数学习的巩固,并且提高学生对有理数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
2、引入新课,得出概念
(1)、提出问题: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以必要的指导与肯定,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汽车站、树和电线杆都是在同一条线上(东西方向的马路上)而他们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2)、老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板书进行评价,并观察画出来的图的特点,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从而为学习数轴奠定基础。
(3)、教师讲解数轴的概念:(围绕着: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并向学生强调: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4)、观察温度计,指出与数轴的相同与不同出。设计意图: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加深对数轴的理解,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新知
(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教师出示一些数轴,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以必要的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轴的三要素。(2)、如何画数轴?(先由学生分组画,画好后互相交流,并由最先完成的组派代表到黑板板书,教师在巡查的过程中给以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观察板书,主动发言对板书进行合理性的评价,最后有教师引导总结出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在这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
4、巩固新知
1、学会读数轴(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的练习2)
设计意图:通过读数轴上的点所代表的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轴上标出已知的点:(课本第10页的练习1,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以适当的讲解,并提出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的点与之对应,那么是否数轴上的任意一点都能表示有理数呢?这个问题不展开分析,要求学生课后思考,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数轴的理解,初步认识到了有理数都能够在数轴上能够找到唯一的一个点与之对应。
5、形成技能
(1)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2)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3)、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4)、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5)、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7、布置作业 一张练习巩固卷。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并通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2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㈠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略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加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㈢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㈣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㈤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㈥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记忆加法法则;
2、实践:足球赛记分动笔动手;
3、能力:加法运算能力
㈦教学准备:课件或章前足球赛图
㈧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摩足球赛: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3)(2)=5.①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②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3球,下半场输2球,全场赢球,也就是
(3)(-2)=1;③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④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⑤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⑥
活动二:现在我们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看能不能从这些算式中得到启发,想办法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2~3分钟,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三:
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4)(7);(2)(-4)(-7);
(3)(4)(-7);(4)(9)(-4);
(5)(4)(-4);(6)(9)(-2);
(7)(-9)(2);(8)(-9)0;
(9)0(2);(10)00.
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活动四:教学22页例1、例2(详见课本)
活动五:练习:23页1.2
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了哪些知识?并交流。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作业:31页:课外作业选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第四篇: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老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老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老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老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老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老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数轴课件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