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设立标准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设立标准(试行)
一、总则
1.1 为了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水平,改善风景名胜区的形象,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1.2 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标牌。
1.3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应庄重醒目、简洁大方、布置于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处显著位置或重要地段。
1.4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各种标志、标牌应在统一中追求特色,形成各风景名胜区的系列标识,从而形成特点鲜明的全国风景名胜区的标识系列。
1.5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标牌应进行专门设计和审查,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建设部备案。
1.6 建设部和各省、市、自治区主管部门定期对各个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标牌设立工作进行检查。
二、标志
2.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由建设部1993年颁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和风景名胜区名称、国务院批准时间以及建设部监制等内容组成。
2.2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应安置在风景名胜区主要和次要出入口附近的显著位置。
在进入风景名胜区之前的公路接口处,应设立风景名胜区的引导性标志。
2.3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安置形式,可以选择卧式或者立式二种形式:
2.3.1 立式的尺寸参照标准:
通高:3.0米—4.2米;
宽:0.9—1.6米;
厚:0.15—0.3米。
2.3.2 卧式的尺寸参照标准:
高:1.5—2.2米;
宽:3.0—4.5米;
厚: 0.3—0.6米。
2.4 标志中的字体、字型、颜色、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2.4.1 字体:黑体;
2.4.2 字型:魏碑、隶书;
2.4.3 字体颜色:靛蓝色、深绿色;
2.4.4字体格式:凹字、凸字。不宜用平字。
2.5 风景名胜区标志材料可以根据当地特点,选择石质、木质或金属(青铜或亚光不锈钢)材料。同一风景名胜区内的标志宜选择一种材料,不能超过两种材料。
2.6 各风景名胜区可根据具体的标志安置环境,按照上述标准选择立式或卧式形式,单独设计。
三、标牌
3.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标牌主要包括:景区、景点等游览设施,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宾馆、旅馆等接待设施,游客中心、展览、商店、餐饮、医疗等服务设施,娱乐、健身、康复、体育等游娱设施以及其他相关设施的引导和指示标牌。
3.2 标牌内容一般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徽志图案和指示名称组成。
3.3 各类标牌中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徽志应该是单色图案,徽志图案应位于标牌左侧,图案颜色与标牌底色和字色相协调。
3.4 同一个风景名胜区内标牌的字体、风格、式样、底色、材料应该一致,徽志图案的色彩、形式应该统一。
四、附则
4.1 本标准自公布之日起开始试行。
4.2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解释。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宣传,树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统一品牌形象,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的使用管理,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由建设部批准和公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使用管理的具体工作,由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负责。
未经建设部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
第三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及授权使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的其它组织,须严格执行本规定,共同维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第四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为圆形图案,中间部分系万里长城和自然山水缩影,象征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名胜古迹和江山如画的自然风光;两侧由银杏树叶和茶树叶组成的环形镶嵌,象征风景名胜区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图案上半部英文“NATIONAL PARK OF CHINA”,直译为“中国国家公园”,即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下半部为汉语“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称。
第五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适用于以下范围:
(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入口标志物;
(二)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使用的信笺、印刷品、宣传品、纪念品;
(三)国家风景名胜区会议及有关宣传活动用品;
(四)其他经建设部授权的有关事项。
第六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入口的标志物上,必须镶嵌由建设部统一标准并监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
(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须置于风景名胜区入口标志物正面;
(二)标志物正面大字镌刻“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称,小字镌刻“国务院
****年**月**日审定”,用更小的字体镌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年**月**日立”字样;
(三)标志物背面镌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简介,内容包括风景名胜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四至界限、总面积、景区(景点)名称、风景名胜资源和周围环境概况等;
(四)简介文字要科学、系统,言简意赅,中英文对照,便于阅览。
第七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用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入口标志物以外的其它用途,徽志图案必须与建设部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相一致。
第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盗用或仿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中所包含图形、文字的外观与内涵。
第九条 对使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因粗制滥造、置放不当等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级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第十条 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及其载体有意进行污损、破坏的,各级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责任者进行处罚,后果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盗用或仿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的组织或个人,建设部将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者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清样
风景名胜区条例
国务院令第47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设立 第三章 规划 第四章 保护
第五章 利用和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已经2006年9月6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
二○○六年九月十九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 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 设立
第七条 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条 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在报请审批前,与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充分协商。
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章 规划
第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风景资源评价;
(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三)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
(五)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六)有关专项规划。
第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第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十七条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按照经审定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和保护目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八条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第十九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风景名胜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届满前2年,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估,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在新规划批准前,原规划继续有效。
第四章 保护
第二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
第二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景观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四)乱扔垃圾。
第二十七条 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第二十八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应当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九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三十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报送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的情况,及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
第五章 利用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观光和文化娱乐活动,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第三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
第三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和文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还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施情况、资源保护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三十六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安全,并督促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单位接受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的监督检查。
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
第三十七条 进入风景名胜区的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门票价格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服务等项目,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与经营者签订合同,依法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经营者应当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三十八条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
(二)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的;
(三)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方案未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下列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设置、张贴商业广告的;
(二)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的;
(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的;
(四)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施工。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的;
(二)风景名胜区自设立之日起未在2年内编制完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
(三)选择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前批准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
(五)擅自修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
(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立该风 8 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或者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的;
(二)未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的;
(三)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
(四)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的;
(五)允许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的;
(六)审核同意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不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建设活动的;
(七)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关部门已经予以处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再处罚。
第五十条 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侵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产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风景名胜区内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建设活动,自行拆除;对继续进行建设的,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1985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第二篇: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
一、组织管理
1、风景名胜区主管单位设有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卫生和饮食服务卫生管理工作。
2、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环境卫生法规,制定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
3、有环境卫生专业队伍,负责环境卫生清扫、垃圾粪便的处理以及对游人污染环境行为的管理。
二、环境卫生管理
1、风景名胜区内按规划设置公共厕所、垃圾箱、果皮箱等公共设施。定期清理、保持清洁卫生。
2、主要景点的公共厕所为深坑无害化厕所或水冲厕所,并有专人管理。做到基本无臭味、无蚊蝇、无蛆虫、无随地便溺现象。
3、妥善处理粪便、污水,对垃圾等废弃物做到日产日清,对粪便和垃圾要设立处理场。
4、风景名胜区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要按国家有关标准经过处理后排放,无随意排污现象。
5、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完好、清洁。
6、主要游览区无牲畜粪便,绿地中无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7、驻景区单位、住户落实“门前三包”,经常保持周围环境整洁。门前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挂。
8、驻景区居民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污物,不乱倒垃圾,不乱泼污水,不随地大、小便。
三、容貌管理
1、各类自然景物、人文景物保存完好,无破败荒芜现象,周围环境经常保护整洁、清新,无损伤景物、污染环境和影响观瞻现象。
2、景区内的道路、公共场地上无违章堆物、搭建,施工场地围栏作业,做到工完场清。
3、景区内供游人游览、休息的设施、建设物保持完好、整洁、无残墙断壁。景点的山石、树木以及各处墙壁上无乱刻、乱画、任意钉凿、涂抹迹象。
4、景区内的景点介绍说明牌、标志牌需在指定地点设置。做到定期维修、油饰,保持图文清晰,清洁美观。
5、景区河、湖等各种水域无倾倒废物和超标排放污水现象。做到定期疏浚,保持水流畅通、水面清洁。
6、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及从业人员仪表端庄,衣着整洁。
四、行业卫生管理
1、风景名胜区内各行业环境清洁卫生,室外绿化、美化,室内地面、四壁、顶棚清洁,食堂卫生,厕所内外干净,粪便清运及时。
2、饮食服务行业和食品加工单位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及有关卫生管理条例,不出售有害、有毒、受污染以及腐烂变质食品,无鼠害、虫害污染。经县以上卫生防疫部门检验,卫生合格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餐具、茶具消毒合格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3、饮用水要以过消毒、净化,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4、旅馆、招待所、客房各类用具有清洗消毒作业制度,室内无苍蝇、臭虫、虱子、跳蚤、蝉螂,被单、褥单、枕巾一客一换。
5、个体摊贩要定点挂证经营,商品摆事实放整齐,经常保持摊位及周围清洁,无尘土污染和虫蝇。
6、经充许进入景区的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保持整洁容貌无漏油、排污等影响环境卫生现象。
------------------
第三篇: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范文模版)
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
号建城[1995]159
一、组织领导
1.风景名胜区各级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并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对风景名胜区认真进行安全管理。
2.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部门与驻景区各单位,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职工中无严重违法和责任事故。
二、游览安全管理
1.游览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检查。
2.„在游览危险地段及水域或猛兽出没、有害动植物生长地区,安全防护措施完善,有专人负责安全,设有必要的提示、警告标志。
3.在游人、车辆通行的地方施工,设立标志,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4.无超容量接待游人现象,无游人挤踩伤亡事故,应急安全救助措施完善。
三、治安安全管理
1.加强景区治安管理。无盗窃文物、盗伐破坏森林、损
毁名胜古迹等重大事件;无聚众斗殴、闹事、抢夺财物等重大事件;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2.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严厉打击各种有害活动。封建迷信、卖淫嫖娼、赌博等不法活动得到有效控制。
四、交通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交通法规,并制定景区安全行车制度。
2.认真抓好车辆管理,景区内各种机动车辆有保养、检修制度。
3.景区内的道路符合规定标准,及时维修,并按道路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置标志,保障道路畅通,确保进入风景名胜区的车辆安全行驶。
4.游船、缆车、索道、码头等交通游览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保证运行安全,不发生责任死亡和重大伤害事故。
五、消防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消防条例》和《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消防法规,按要求配备灭火器材,分布合理。消防器材登记造册,专人管理,定期检查。
2.火警通讯设备和器材有保养制度,保持完好,确保通讯畅通。建立安全用电制度,保证用电安全,无因违章用电引起的事故发生。
3.消防车辆及时维修保养,专车专用,随时保持警戒状
态。
4.制定林木防火管理办法。重点部位禁烟禁火标志醒目,并有专人监督管理。全年火警控制在十起以内,做到“有火不成灾”,古建筑、古树名木无火灾。
一九九四年三月四
第四篇:浅析风景名胜区
浅析风景名胜区
工程造价112 李有松 11142030208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旅游业以蓬勃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空间场所,满足了人类返璞归真的本性需求。但与此同时许多问题接踵而来。例如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缺乏短、中、长期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重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整体性和长远性。如何合理化、科学化地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当着重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名胜 规划设计 不合理性与污染 可持续发展 道德修养风景名胜区概论
1.1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指依法审定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因为它具备特殊的旅游美学观赏价值,休闲娱乐、度假疗养和体育健身价值,历史文化和科学求知价值等,所以成为旅游者开展旅游审美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风景名胜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实体,如自然山水、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历史文物、城镇风貌、娱乐设施、会议中心、购物场所和风味食品等,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与文明程度等,它更应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组合。它既可以主体是单一性的专门类景观,而更是多样化的复合型景观,其复合程度之大,组合程度之高,几乎可以囊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文化及现代社会活动现象。
1.2风景名胜的范畴
风景名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为更好满足旅游者的新的需求,必须不断地开发和创造新的旅游项目,这就使得旅游景观的范畴日趋广泛,内容日益丰富。由于风景名胜的范畴逐步扩展,可以说,旅游风景名胜的范畴已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景观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是在所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受到保护,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与景物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及休养、疗养机构。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林木,不分权属都应按照规划进行抚育管理,不得砍伐。确需要进行更新、抚育性砍伐的,须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风景名胜区存在的问题
3.1 现实与理想的相悖
国外国家公园概念的引入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是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国外(主要是美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有一类像武陵源、九寨沟、黄龙等自然景观突出的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极为相似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看法,使得这种观点在国内已酿成了相当普遍的思潮。在许多时候,人们不自觉地为我国风景名胜区构筑了一个理想的评价体系。然而,受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利益驱动,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将风景名胜区完全作为旅游区开发建设的趋势,过度开发风景名胜资源,而忽视和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结果导致资源恶化严重、建设性破坏频繁、管理体制混乱、保护资金短缺、规划方法落后、管理政策缺乏等等。以理想的国家公园制度和理论方法去审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现实世界,似乎有太多的难题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3.2 规划与实施的背离
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都先后编制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但是在具体管理中,不按规划或违反规划的现象经常发生,违章建设随处可见。规划是一套,实施又是另一套。自1980年代初以西湖、桂林为代表的城市风景区受到违规高层建筑的破坏,1990年代初大搞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区内建了大批的宾馆、培训中心和别墅,到近几年来一些风景区超载开发,建设失控,人口增加,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使一些景区处于“濒危”状态。由于规划与实施的背离导致风景区屡遭劫难,人们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
3.3 污染严重
许多风景名胜区的主管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景区内修建宾馆、招待所等,加上景区内公共设施不完善,游客乱扔乱划现象严重,导致了环境污染。贵州省清镇市境内的红枫湖,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4A级旅游区。红枫湖建成于1960年,水域面积近60平方公里,是贵州高原第一大人工湖,面积相当于六个杭州西湖。190多个大小岛屿及半岛散布其间。由于污染严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红枫湖水质日趋恶化,水体已经步入富营养化阶段
3.4 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对于风景名胜区 ,我国仅存的一部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于 2006年 9 月颁布 ,这部条例在 1985 年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修改。《条例》 对景区的管理机构、景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提出了要求 ,但是 ,这些规定都略显笼统 ,并没有对各级政府的权、责、利进行明确的界定 ,也没有对景区经营者以及景区内许可企业的条件、资质、选拔、约束及惩罚等细节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3.5 存在安全问题
风景区旅游安全问题依据表现形态主要有:犯罪、交通事故、火灾、突发自然灾害、疾病、中毒和其他意外事故。歌乐山是中梁山的一支余脉,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因“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风景区由主峰中心景区、蒋介石官邸“林园”和重庆烈士陵园三个景区组成。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山、水、林、泉、洞、云、雾等自然景观和
“清丽、幽深、古朴、旷达”的风格被誉为“山城绿宝石”,还评为了“主城区两片肺叶之一”。在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3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歌乐山植被茂密,容易发生火灾。2010年11月23日中午11时许,歌乐山新开寺村龙井湾一家生产泡沫包装的泡沫厂爆炸。山上的缆车索道的建设不仅破坏了风景区的原貌,而且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大量游客在歌乐山乘坐缆车,进行歌乐飞降等活动,容易发生安全问题。4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及其需求叫可持续发展。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4.1 准确认识风景资源性质,提高风景资源保护和管理意识
我们需要正本清源、更新观念,从风景资源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充分尊重风景资源科学,充分尊重风景资源管理的规律,进一步深化资源管理机制的改革,尽快摆脱目前资源管理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形式,尤其在生态敏感的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开发,仍然习惯使用或侧重“硬开发”模式,即在开发形式上以直接的上档次的商品化规模化建设为主,在开发手段上以资本投入为主,在开发主体上以政府行为为主。这种开放模式以人的消费需求为前提,将人的价值规律凌驾于风景资源的自然生态规律之上,忽视了对风景资源的社会、科学、教育以及生态环境价值和效益的开发利用,把获取经济效益作为开发风景资源的唯一目标。作为风景名胜区行业,应该准确把握风景资源的开发尺度,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本着对历史、对国家、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遏制错位的“硬开发”趋势,积极倡导并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软开发”,高度重视对风景区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综合社会价值的开发,高度重视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4.2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使风景名胜区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风景名胜区的法律和法规是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指导风景区工作的基本手段,是保护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武器。
风景区的法制建设涉及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实施力度和能否有效地保护风景资源,还涉及国家、地方、公众等方方面面的权益和利益,对处理和化解当前风景名胜区存在的各种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风景名胜区法制建设问题的解决力度,尽快健全并完善风景区的法律法规,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在良好的法制化条件下稳定、健康的发展。
4.3强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高对规划的宏观指导水平
做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一切开发利用建设的基础,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在风景区核心保护范围的违法违规建设泛滥的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部门受短期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违反总体规划开发建设,事件大多涉及地方政府的一些权利部门;部分地方主管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面对各种形式的干预,放弃审批原则,使国家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正遭受不应有的损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相当多的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部分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规划水平偏低造成的。为此,我们要加强对规划的技术和规范的指导,严把总体规划的质量关。
4.4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干部队伍
我们要加大对现有一线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专业进行
培训,根据近年来各级风景名胜区出现的问题,应该把风景区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培训的重点,在主要领导干部中又要把市和地区的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培训的重点,以此增强地方决策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资源保护意识。我们要明确建立自己的风景学科体系,充分调动、整合涉及风景科学的多方面的科技人力资源,加强与科研部门和重点院校科研人员的广泛合作。我们要从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注重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和重点院校的联系,根据需要建立风景名胜的学科专业,进而促进科研、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风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4.5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游客道德与修养
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景区内工作人员应通过广播加强宣传,在重要路口立上爱护环境的标志,加强巡逻,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解,以德服人,从而有利于提高游客的道德与修养。
结论 1994年发表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中明确规定“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社会公益事业”。毫无疑问,社会公益事业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活动。国务院在规定风景名胜区性质的同时,对其作用也作了规定,即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是风景名胜区最基本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科研、文化、科普以及铸造民族精神等重要功能。风景名胜区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是因为风景名胜区是人类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资产,保护是首要的,开发要服从于保护,赢利不应成为目的。这也就决定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社会公益性质。人类社会对已确认的遗产资源唯一可做的事“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遗产资源的不可逆性和非再造性表明,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只能是采取事前预防行动,即保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事后补救和惩罚行动于事无补。景观的不可复制性表明风景资源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我们要正视当前风景名胜区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而且大多是长期积淀的深层次问题,涉及的部门和领域较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化解矛盾、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是我们面临的无可回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风景名胜区条列》
[2] 孙晓晓.我国旅游景区环境管理现状与研究.知识经济,2009
[3] 杨治冶,闫秀荣等.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科协论坛,2007
[4] 秦炳贞.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探讨.商场现代化.2010
[5] 李高峰.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
第五篇:论长春净月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
一、景区基本概况
长春净月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内,距市中心95公里,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96.38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8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3平方公里。主要以森林休闲和冰雪健身为特色旅游产品,是春踏青、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四季型生态旅游胜地,一年一度的净月潭冰雪旅游节和净月潭“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已经发展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年游客接待量已超过100万人次。
为更好地开发、保护和建设景区,市委、市政府于1995年批准成立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8年由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净月潭旅游发展集团对景区资源实施统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在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净月潭风景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以保护为主的经管理念,认真执行程序化管理,先后通过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在省文明办、建设厅和省旅游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景区于2000年被国家三部委命名为国家第三批全国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4国家环保局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4年经建设部检查后被建设厅上报吉林省唯一一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
净月潭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容了“森林、潭水、阳光、空气、绿色、冰雪”六大特色,是长春市的“肺叶”、“天然氧吧”。净月潭自然古朴,充满田园风光,能让心灵回归大自然,从中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二、净月潭景区管理的优缺点
(一)净月潭景区管理的优点:
净月潭如一幅画,绘得精彩;如一首歌,唱得嘹亮。净月潭如一首诗,写得豪迈;如一支曲,奏得优美。净月会不断地向游客推出活动主题,令游客流连忘返,纵情山水间,踏青净月潭。
1.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专栏
管树森在讲话中指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我区新一轮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升我区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
2.清爽夏日,休闲净月
以净月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中心,推出了游客参与性强,特色鲜明,体验竞技运动刺激与乐趣的“山地自行车运动”,“户外露营”、“森林徒步”、“高尔夫球对抗赛”、“攀岩蹦极”、“森林浴疗养”等系列产品。
3.图文抒怀,言情净月
开发区就是一个小社会,开发区的方方面面凝聚着一个区整体的合力和发展思路,为更好地展现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日新月异的面貌,蓬勃发展的态势,以长春人对净月开发区的记忆、印象、感悟、展望为视角,《城市晚报》将于6月-10月以“品净月”为主题,突出一个“新”字,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并发表反映开发区发展变化的图片和美文,图文并茂,寓意于图文,全景式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开发区风貌。
净月潭被人们誉为绿色明珠,素有台湾日月潭姊妹潭之称。山青水秀、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宜人,环境优越,净月潭曾先后被国务院和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现已成为吉林省省级度假区。
有人到过那,发出这样的感叹:净月潭公园是我在长春去过的所有地方给我震撼最大的地方!那些参天大树,萋萋芳草,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湖水。还有冬天的洁白,夏天的凉爽,春秋的诗意都留给我无限的遐想!
净月潭公园是亚洲最大的氧吧,无论你心情多么烦躁,只要你来到这里,缓缓的漫步在林间小路上,深呼吸,所有的不悦就会在瞬间化为无有!不要质疑他的神奇!在这一方净土,真的有很多现在不能解释东西!
净月潭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容了“森林、潭水、阳光、空气、绿色、冰雪”六大特色,是长春市的“肺叶”、“天然氧吧”。净月潭自然古朴,充满田园风光,能让心灵回归大自然,从中认识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二)净月潭景区管理的缺点:
旅游业在创造繁荣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由于我国现行传统、粗放的观光旅游,缺乏全面、科学的总体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资源盲目、过度开发;环境监督与执法不力、管理不严、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及游人环境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大部分旅游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有位游客到净月潭竟留下这样的印象,刚来长春的时间就听说净月潭好玩,不错,然后我就一直想去,终于找个好天气去那了。进去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可玩性,就是个爬山,景点没几个,路线倒是很长,租个自行车还一小时几十元钱的,老远就看到有个塔,我们就往那走,还没走进就闻到一股臭味,原来是从那水里发出来的,净月谭名字取的这么好听,水怎么还能臭呢!我们是不明白了。到了塔那也没什么好看的。最后沿着景点慢慢溜达,那一路别的没有,那小飞虫老多了,一群一群的,没走几步一个个身上都沾着虫子,走路都不敢大声说话,就怕一不小心把那虫子给吃了,后来一直走,发现越走越远了,回也不是继续走也不是,两边都在天黑前到不了,几个人实在都走累了,最后一人又花5元钱坐那班车回了,总之玩是没怎么玩着,倒是花了不少钱,受了不少罪,就适合有车的人进去溜达一圈。
三、鉴于以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实施净月潭污染防治工程
要控制净月潭的水体污染,树立常治不懈的意识,要制定《净月潭富营养化综合治理方案》,并按方案有计划的实施防治。完善潭内的排水管网,对不能入网的滑雪场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净月潭水体特征实施了生物治理工程,对重点区域进行治理;关闭有污染的旅游服务设施。
2.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以“绿色家园”为主创意命名生态新城区的街路,开展了创建花园路、花园街、绿色小区、绿色村屯、环保家庭,争创环保标兵活动。加强村屯环境污染治理,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我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实践和各个方面,提高环境教育和管理水平,减少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评选出两所绿色学校,并予以上报;要力争将环境意识、环境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解决关系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
3.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进展,要重点阐述与净月潭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规划相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如生态学理论中的景观生态学理论、自然保护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2)要探讨生态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建立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规划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指标体系,并对建设目标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区内生态适宜性评价,完成生态功能区划,将净月潭生态示范区划分为生态控制区、水源涵养区、新城建设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和生态保护区。
(3)对净月潭生态示范区五方面建设内容要进行规划,包括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并设立法制、组织、资金、技术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生态环境规划科学、要有效的开展。
综上所述:净月的生态城管理,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向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要效益,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和域外资金,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人居环境和城市承载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水平,建设独具长春特色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2003
[2]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