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内巡视制度问题研究
一、历史借鉴:1.中国历史上的巡察制度
形成于汉代,完备于盛唐,强化于明清,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直是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有效监察手段。
古代巡察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巡察官的权力很大;二是巡察法规比较完备;三是巡察时间有规定;四是巡察官的选任严格。
2.西方历史上的巡察制度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考察
1.巡视制度产生的历史动因: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直接影响;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现实需要;党的内部组织结构漏洞的弥补。(主要是监察委员会的缺失)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创建(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得随时派员到各处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此项会议应以中央特派员为主席。这是党的文件中最早规定设立中央分派各地指导工作的特派员)!1925年党的四大又提出:中国地域很大,中央为明了全国实际情况#随时特派巡行员#并同时做职工运动的指导员。1928年日,中央发布第五号通告,正式颁布党内《巡视条例》,要求各级党部切实执行《巡视条例》,初步系统地规范了党内巡视制度和巡视员工作的基本问题!,明确规定了巡视员的条件及其人选的确定、巡视期限、巡视手段、方式、巡视员的职责和任务。1931年中央通过了新的《中央巡视条例》,就中央巡视员的条件、基本任务、工作方法、职权、教育和纪律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并要求各省各地参照该条例建立自己的巡视制度。
3.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贡献: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力量;保障了全党的团结统一;保证了党的决策的科学性;强化了党内监督的有效性;提高了党员和党的干部队伍素质。
三、新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重构
1996 年,中纪委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巡视制度的试行办法》,并开始向地方和部门派出巡视组。2001 年,中纪委和中组部联合成立巡视办公室,加强对巡视工作的领导。2002 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
1.重构党内巡视制度必要性的政治学分析: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需要;提升执政公信力的需要;促进政治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需要;提升党的政治动员能力的需要;有效地维护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抵御执政风险的需要。
2.重构党内巡视制度的历程
四、新时期党内巡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巡视人员结构不够优化
2.巡视的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
3.巡视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效衔接问题
五、完善新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路径 1.规范性建设
2.科学评价机制建设 3.队伍建设
4公开性、透明性建设
第二篇:搞好党内统计工作问题研究
搞好党内统计工作问题研究
党内统计是党的组织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也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党内监督和调查研究工作。做好党内统计工作对于及时发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有关对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近年的党内统计工作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内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对31个党(工)委的37名现任党内统计人员和31名党(工)委组织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统计工作队伍的结构看,从事党内统计工作2年及以下的20名,占54%;从事3年以上的17名,占46%。是党员身份的29名,占78%;非党员8名,占22%。参加工作时间1年以上的28名,占76%;不满1年的9名,占24%。从认识程度看,“认为党内统计工作重要的” 25名,占67%;不清楚的12名,占33%。从统计数据的利用情况看,能提供数据分析的15个党(工)委,占56%;未形成数据分析的12个,占44%。对组织委员的调查显示,有15%的组织委员不熟悉党内统计工作,有20%的基层党(工)委不知道利用党内统计分析数据指导党建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及调查数字来看,当前党内统计工作还存在诸如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党委重视程度不够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党内统计工作存在片面认识,存在党内统计无用论思想。认为党内统计工作事小位轻,可有可无,干与不干一个样,统计人员可强可弱,统计分析可搞可不搞,甚至认为党内统计工作就是上报统计报表,应付了事,从根源上导致了党内统计工作的“疲软”。二是资金投入不到位。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工作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地方和有关部门党委(党组)要保证党内统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开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领导认识不到位,导致有些单位资金投入不足,没有配备专用电脑或电脑功能配臵较差,导致信息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借鸡生蛋”,马马虎虎的搞完统计工作,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削弱了党内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二)统计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一是个别统计人员不是中共党员。党内统计数据是列入党内密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工作规定》要求“选配的统计干部要党性强、严守机密”。但在实际统计工作中,部分基层党委存在非党干部搞党内统计的现象。二是部分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部分党内统计工作人员存在对党内统计知识一知半解、电脑操作不熟练、党的基本知识不熟悉等现象。在工作中,不注重对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登记、分析、归档,有的对表间关系数据进行人为调整,有的因对统计指标的错误理解而造成漏统、错统、重复统计现象。由此导致党内统计工作质量不保、党内统计资料的分析开发利用不足,难以发挥指导党建工作的作用。三是部分基层党委统计人员不稳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工作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统计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必须调动时,要先配后调、以老带新,做好交接工作”。据调查,基层单位党内统计工作人员虽然都是组织人事干部,但大多数是兼职。部分党委由于岗位要求,人员流动性较大,不注意工作交接,影响了党内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使党内统计工作断层。四是部分党内统计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党内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往往需要加班加点才能高质量完成。而有的统计人员不肯深入一线调查核实,对于党员的动态信息了解不实;有的认为党内统计工作就是单纯统计几个数字,工作不认真、不细致,由此导致来自最基层的源数据不真实,直接影响了党内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党内统计数据利用率不够高。党内统计数据在利用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基层党组织利用得较少,没有对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细致的分析,不会对统计数据中显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共性的、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导致统计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真正起到服务于组织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等基础性作用。
三、几点启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党内统计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党内统计工作是一项花费时间长、经费投入较大、人员投入多的工作。这项工作既涉及到党组织,又涉及到党员个人,如果党委不重视,就难于解决所需经费、人员及工作时间问题。一要建立领导机构。要由主要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及时听取有关统计人员通过分析数据库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二要配齐专用设备。党内统计已从手工报表,发展到了现在的电子报表,统计程序基本上每年都有所升级,对电脑硬件配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购买的电脑两年后运行统计程序就比较吃力了,不能满足统计程序运行所需要的硬件配臵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级党组织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时必须要保留一定的党内统计专项经费,用于统计工作所需硬件设备的添臵。
(二)配强统计队伍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基本保证。党内统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勇于奉献的专业队伍。一是选配精干“强基”。党内统计工作相对比较枯燥,统计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党性,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所以在选配统计人员时,要拓宽选人渠道,通过选聘、调配等方式从熟悉党务工作的年轻党员干部中选拔。同时,各党(工)委要明确专(兼)职党员干部负责党内统计工作,保持党内统计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一般不少于3年,统计干部如需调整,要坚持“先配后调”、“以老带新”制度。二是抓好培训“固本”。由于党内统计的工作人员变动较快,因此组织部每年都应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内统计干部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去年以来,采取以会代训、以干代训等方式,共培训统计人员53人次。
(三)确保信息质量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生命所在。党内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党内统计工作的生命,是有效地为党的建设和领导决策服务的基础,因此,必须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一是日常维护要“准”。新形势下,党员的身份、住址、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变化比较快,有的党组织负责人、隶属关系等变动也比较快,必须要加强统计报表的时效性,确保统计结果的使用价值。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对党员的转入、转出、死亡、发展等基本情况要随时更新,维护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的时效性,做到“三统一”、“三个不”,即:按照“统一采集范围、统一指标口径、统一信息项目”的要求,做到“支部不漏人、党员不漏项、项目不出错”,确保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审核把关要“严”。党内统计报表要在健全、完善党内信息库的基础上,通过党内统计系统自动提取数字生成,要通过数字审核、对比审核和逻辑审核等方式,检查有关数字的统计结果有无差错;各有关指标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无矛盾或不正常现象;与上年按可比项目进行对比的数字的增减变化是否合理;与社会经济统计有关的数字是否有出入等等。
(四)加强分析利用是搞好党内统计工作的根本目的。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党内统计工作要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要在加强统计分析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通过积极开展统计分析,逐步实现统计服务由提供统计数据为主,向提供数据与提供咨询意见、政策建议并重转变。去年以来,我们利用数据库信息,对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情况进行了分析,新建党委1个、机关党支部4个,划转党支部5个;对5个党员年龄老化的村党支部向其所在的乡镇党委发出了《发展党员工作督办通知单》,责成乡镇党委在规定时间内拿出整改措施。
第三篇: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党内监督问题研究
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党内监督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已发布施行,如何贯彻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我们认为着重是看党内监督机制的落实程度。党内监督机制,是指在党内监督全过程中,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监督对象、内容、主体、方式、程序、处置、保障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党内监督机制是一种预防和修正错误的制衡机制,是
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执政党实现其各个时期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对当前人事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监督机制疲软。缺乏纵向统一领导和横向监督体系的有机配合,难于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实行全面监督。而党内监督机制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与实际隶属关系上非独立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监督主体之一的专职机关——纪委,如果没有上一级纪检机关过问,就难于进行监督活动,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事实上游离于党的监督之外。二是监督机制缺乏横向协同,各部门各自为战,有时几家都要管,有时互相推诿都不愿管,以致造成监督力量之间相互脱节,相互削弱。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虽然都有教育遵章守纪、增强党性的义务,但它们之间有机配合也不够。三是监督功能被处罚功能所替代。现实的监督主要是对党员违纪行为的事后查处上,而没有放在事中和事前的监督上,把党内监督当成单一的处罚功能,这种监督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监督机制,即使制定再多的法规、设置再多的机构、扩充再多的人员,党内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也难以发挥。四是党内民主监督还不完善,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常常流于形式。依照党章,党员有权对党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或意见,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切实的途径和保障,党员的这些权利往往只停留在党章条文上。五是专职监督机关本身存在畏难情绪。由于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功能没有全部实现,监督者顾虑重重,上怕得罪领导,下怕得罪群众,埋怨情绪、畏难情绪在相当一部分专职监督人员中流露,削弱了党内监督的作用。
二、主要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是搞好党内监督的重要课题。由于现行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没有能充分发挥出其抑制权力的逆向的应有作用,因此,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好人事人才工作,是我们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要完善党内权力制约体制,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工作。从当前基本国情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国民文化素质也不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民众的政治参与和监督的水平,党内监督依然是对各级国家机关党的领导干部的重要监督力量。
(二)遵循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
遵循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是强化党内监督机制的重要前提。党内监督的实质就是对党内消极因素的抑制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强制,其核心则是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督察和制约,以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完善党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以党纪约束权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监督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实现党内监督权威化。监督应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党组织这个大系统中如果缺乏相对独立的监督制约系统,就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在现行党内监督体制之下,地方各级党委应当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订出让党内监督机关独立执行监督任务,不受非法干扰的若干措施,以强化纪检机关的职能,实现党内监督权威化。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法律,依靠法制力量遏制腐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我们要从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需要出发,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在机制、制度等方面探讨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使党内监督做到有章可循。在这方面,目前应该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要从抓若干个不准,发展到制订党政干部的廉政准则,更全面更严格地提出新时期的行为规范,改变零打碎敲的做法。二是要从抓具体的行为规范转到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三是从各级党委每年部署,纪检机关直接抓,逐步转到各级党委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明确各级的廉政责任制,人人动手抓廉政。四是从定性的要求转到定量的考核,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廉政管理考核制度和秩序。
3、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民主,是党内权力约束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便没有健全的党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发扬党内民主,便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作为主体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而发扬党内民主,实现有效监督的原
则是:一要坚持党内监督地位人人平等,每个党员和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又有被监督的义务。二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使党员群众敢讲真话,敢于批评,不怕打击报复。三要保证党员监督渠道畅通,建立上下监督的互补机制,拓宽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监督渠道。
4、处理好党内监督各层次的关系,发挥党内监督的整体效能。党
内监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很强的专业性,对象主要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种特点决定了监督机制既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位的,纵横制约,前后制约的机制;同时还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组织群体与党员个体相结合,超前监督与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监督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机制。处理好这些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发挥党内监督整体效能的可靠基础。
(三)强化监督主体
强化监督主体,是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先决条件。党内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监督主体作为党内监督的监督者,是一种处于统治、支配地位的力量,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党内监督体系的结构和效能。应通过强化党内监督主体,实现权力制约机制的现代化,来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廉洁运行。
1、通过加强党员的思想修养,使党员做到自我监督。党员自我监督就是通过党内教育活动,使每个党员经常对照《党章》、《准则》检查自己有无“越轨”行为,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理论、道德、纪律的修养,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发挥党员的自我约束机制,是最积极的监督,也是搞好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的基础。
2、通过严格的党的组织生活实行组织监督。党组织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本形式,通过党组织实行监督,其方法主要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党员鉴定和对党员干部的考核评议实行监督;通过对党员谈话,个别帮助,把问题克服在萌芽状态;通过党风党纪检查和机关思想作风整顿对党员实行监督等等。
3、依靠广大党员进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党员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党员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监督,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依靠党员群众搞好党内监督,我们已经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民主评议党员,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的工作,建立群众性的党内监督组织。
4、强化党委会自身制约和监督。邓小平同志说,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权力最大的人,也是最需要监督的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尤其是对党委会主要领导人的监督制约,因为他的权力大,起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5、在党章规定范围内,适当地扩大纪检机构的权限。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纪委的监督权:一是纪委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有参与权、批评权和建议权;二是对重要干部的选拔任免,纪委要有提议权、考核权、弹动权和质询权;三是对明显用错人和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和事有干预权;四是对违纪违法线索有立案权检查权和处分权;五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约见、约访权,以此扭转纪检机关责实权虚,所承担的责任与权力不相适应的状况。
(四)明确党内监督的客体
党内明确党内监督的客体,是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根本保证。监督的客体,是指党内监督的对象。党内监督对象是全方位的,一切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受到监督,但是从总体上看,权力越大的,领导职务越高的,越需要受到监督,越是重点。对待监督客体,必须严格执行人人平等的原则,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严格遵循干部制约制度,无条件地接受党内的各种监督以及来自党外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超越监督和不受制度约束的特殊党员、特殊干部。根据党章对全党的四项基本要求,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条件以及《准则》提出的各项要求。鉴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在监督客体上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权力授予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权力授予过程中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把好干部任用的入口关,构筑起防止权力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把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关,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干部。二是要把好重要岗位干部的任用关,试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凡与领导干部有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得与本人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党政正职与主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一般不在原籍任职,凡涉及本人亲属子女的问题,应主动回避,也不得利用职权暗示他人进行干预。三是要对重要岗位的干部,实行用人失察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发生严重腐败行为,不仅要追究其本人的责任,而且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用人失察的责任。四是要加强用人的监督检查,组织人事部门任用干部应事先征求纪检机关的意见,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
2、强化权力运行中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努力强化组织监督机制,合理调整部门和个人权力与职能,适当分散权力,使部门权力适度分解,避免集权于少数人,从而实现部门内部权力之间的协调。二是建立告诫谈话制度。在干部任职期间,发现有违纪苗头时,必须亮黄牌,由上级领导或纪委和组织部门进行谈话,做到防微杜渐。三是建立个人廉政考察制度。在干部任职期间,由纪委和组织部门抽调素质较高的同志组成联合考察组,结合考核进行廉政考察,同时对一些班子的调整进行不定期廉政考察。四是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3、加强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检查。加强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检查是警慑权力滥用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一要实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二要实行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三要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在离任时,审计部门必须对其所在工作单位的经济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而凭审计结果到党委组织部门办理离任手续。四要建立领导干部的财产申报、登记和公布制度。领导干部到职后,必须向纪检机关、组织部门申报自己的财产及其来源,并登记注册,必要时可以公布。通过上述制度,可以增强党内监督的可操作性,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机制。
第四篇: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问题研究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问题研究
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按照这一要求,深化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党内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代表行使权限过短,党员政治热情不高。由于现行的党代会不是常任制,每届党代会召开后,党代表的使命就随之结束。除召开会议确需邀请一部分党代表参加外,代表们基本没有什么活动,也无多少权利可行使,这使党代表产生还不如当人大代表的感觉,致使想竞选党代表不如人大代表积极的现象。
二是上级提名意图明显,代表意志难以实现。长期以来,党内过于突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委成员候选人的推荐提名,而缺乏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或党代表联名推荐提名,难以体现党代表的意愿。有的在确定候选人资格条件时,以组织提名人选为参照,量身定做,选择面不宽。
三是选举差额比例偏小,代表选择层面较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基层党代表差额不少于20%,两委委员差额为20%。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大都以选择“弱差”、“软差”为主,确定的差额候选人与“真正”候选人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实际选举中党员或代表们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四是直接选举范围过窄,党内民主发展缓慢。选举时,各地还仅限于党支部委员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基层党委委员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的较少,大都是党员先选代表,由代表选举委员,再由委员选举书记、副书记,党员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书记、副书记的更少,这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
五是选举程序不够规范,选举过程流于形式。从过去党内选举上看,有些地方在选举代表、委员时,过分强调党委意图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内民主的真实性。有的地方对候选人介绍过于单一,千篇一律,不涉及深层次问题;有的对候选人讨论时间过短,酝酿环节欠透明;有的在操作环节上随意裁减,以“沟通”、“做工作”为名,阻止党代表另选他人,致使党代表的选举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的对策
1、着力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不断扩大党内选举中候选人提名环节民主。把自上而下提名与自下而上提名有机结合起来,规范组织提名、扩大群众提名、鼓励自荐提名、提倡竞争提名,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和办法。一是在党代表候选人提名上扩大民主。建立党员自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制度,并以党员自愿报名为主,提高党代表选举的民主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党代表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提名程序,做到没有个人自荐就不能作为党代表候选人人选,就不能参与党代表竞选。二是在“两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上扩大民主。采取组织提名、党代表或群众代表联合提名和个人自荐提名相结合的形式,建立更加民主透明的提名制度,扩大会前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应允许代表联名提名,党代表10人或20人以上可联合提名委员候选人。三是在基层党委书记、副书记候选人提名上扩大民主。探索更加广泛的公推提名办法,不仅仅由基层党委全体党员来推荐,还应组织基层群众代表参与推荐。把“双推”结果作为提名的重要依据,使提名工作由党内向党外延伸,进一步提高候选人提名工作水平。
2、着力提高差额选举的比例,在党内选举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以改进差额选举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健全党内民主选举、竞争选举机制,提高选举质效。一是由较低比例的差额选举向较高比例的差额选举转变。应适当增加差额选举的比例,基层党代表候选人差额由不少于20%调到不少于50%,“两委”委员候选人差额由20%调到30%;地方党委选举党代表候选人差额由不少于20%调到不少于30%,“两委”委员差额由不少于10%调到不少于20%,常委差额由1至2人调到2至3人,从而使选举人较好地表达选举意愿,使民主选举更富有竞争力。二是由小范围的差额选举向大范围的差额选举延伸。打破传统差额选举模式,逐步放大差额选举作用。先在基层党支部书记、基层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中试行差额选举,将干部差额选任制度吸收借鉴到党内主要领导选举中,并逐步向地方党委换届选举推开,逐步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三是由“软、弱差”的差额选举向“硬、强差”的差额选举过渡。选举的差不能是 “软差”、“弱差”,而应该是“强差”、“硬差”,差也应该是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好干部,增强选举的竞争力,增加党员代表的可选择面,真正把优秀的、能干事的干部选上来。
3、着力推行基层党组织直接选举,使更多的党员直接参与到党内选举中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创新党组织选举形式,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更大限度地体现党员意志。一是在探索直接选举办法上要有新突破。认真总结村党组织换届“两推一选”办法,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层党组织班子直选办法,将“两推一选”模式由选委员向选书记拓展,由选村党组织班子向选基层党委班子拓展。二是在开展直接选举试点上要有新成效。对党员人数少的基层党委,应进一步扩大直选试点,通过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委员、书记和副书记。通过总结试点成功经验,再逐步铺开,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增强党内选举的广泛性。三是在确定直接选举标准上要有新规则。根据直接选举的特点,要不断创新选举内容,抓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举标准,为直接选举提供依据。比如,党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召开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委员、书记和副书记;党员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召开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委员,然后由委员会选举书记和副书记。
4、着力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代表作用。参照人代会常任制的一些做法,全面推行党代表任期制,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一是党代表职责具体化。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享有代表资格,行使代表权利,履行督促检查、反映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提出建议等职责,有效落实党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是党代表活动多样化。定期组织开展党代表视察调研、督办检查、提案质询等活动,建立党委委员与党代表、党代表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联系网络。三是党代表年会制度化。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安排在人代会、政协会之前召开。通过召开年会,充分调动党代表参加党内事务特别是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第五篇:巡视制度
巡视制度
(一)护理人员应深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的思想情况和表现,严密巡视患者,夜班巡视要认真查看患者呼吸情况及睡眠姿势。
(二)新入院、请假回院患者、有消极观念、药物反应引起的抑郁症状患者、“三防”患者及重危患者等重点患者应随时加强巡视。
(三)严密观察重点患者的病情变化、约束情况,滴注者应注意滴速和输液反应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和报告医生,遗大小便者应及时清洁更换。
(四)按要求做好约束、滴注患者的巡视及记录,做好睡眠动态观察及记录。(五)注意全面巡视,包括室内外,非患者住房和偏僻死角处。
(六)巡视时注意病区环境设施安全,注意通向病区外的门窗是否牢固或锁好,病区内有无危险物品或不安全因素,及时清除危险物品和向上级反映有关不安全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七)早会交班时应有人负责经常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八)患者或家属存有疑问时要及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安全护理工作制度
一、病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二、新入院病人或外出回区病人由专室班负责安全检查,“三防”物品一律不准带进病房。
三、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清点人数,对病区的门窗及存在安全隐患之处进行严密检查。
四、设立病区安全管理登记本,对病区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对新收、“三防”、有病情变化、约束等重点观察病人做好登记,要求班班熟知相关内容,对病区安全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五、经常巡查病房,有特殊情况应加强巡视,详细观察:
(一)治疗后的反应;
(二)有无自杀、逃跑、暴力行为;
(三)睡眠情况;
(四)病情变化;
(五)病区环境、安全设施等。
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九对”)。服药时严格监督病人,药服下后才能离开,测量体温时严防病人吞服体温计。
七、病人外出要清点,归回要检查,每日白班下班前病区组织安全设施检查,检查后在巡视记录本记录。每周病区进行全面安全大检查并设立安全检查登记本(检查范围:病区环境、病人衣兜、袖口、裤角、鞋袜、床单元等。检查内容:病区设施是否安全,病人是否藏有钱、绳索、刀剪、碎玻璃片、烟火等限制品)。确保病区环境安全、病人没有自带限制品,检查后作详细纪录。
八、出入治疗室、配膳室、储藏室等时应随时关门上锁。钥匙、刀剪、消毒与剧毒品、注射器、体温计、氧气筒、氧气袋、约束带均应有固定数目,放在固定地点,严格管理并详细交班。病人不得随便出入治疗室、办公室、急救室等。
九、加强病区热源管理,食物、饮用水温度适宜;病人沐浴前须由工作人员事先调试好水温,严防病人烫伤。
十、探视病人须在指定地点,护士向家属交待探视制度,防止暴饮暴食和带烟、火种、钱、剪刀进病房。
十一、病人外出应有工作人员陪同,严防意外发生。
十二、意识障碍病人要有保护措施。
十三、凡发生意外(逃跑、自伤、伤人、毁物等)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汇报并组织讨论,加强病区的安全管理。发生重大安全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及行政总值
交接班制度
(一)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服从护士长安排,坚守岗位,完成本职工作,按要求交接班。
(二)每日早会由护士长主持,全体人员参加,夜班护士作二十四小时总交班。(三)交班内容包括:
1.病人总数及人数变动情况,新收、“三防”、危重、抢救等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等。
2.医嘱执行情况,重症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及各种处置完成情况,对尚未完成的工作,应向接班者交代清楚。
3.查看昏迷、瘫痪、极度躁动等患者有无压疮,以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固定和通畅情况。
4.病区环境、安全设施等情况。
5.物品交班:(1)贵重、毒、麻及抢救药品、器械、仪器的数量及应急状态;(2)体温计、血压计等;(3)约束带;(4)电筒及危险物品等。接班者清点后应签名。
(四)交班者应做好交班前的准备工作
1.必须要完成本班的工作任务,有特殊情况不能完成,须说明理由,并向接班者详细交代后方可离去。
2.按规范要求书写护理记录,交班报告各项目以索引形式书写。3.做好护士办公室、治疗室物品的整理。
4.交班前要巡视全区一次,尤其要注意重病、有躯体合并症、监护、约束、“三防”等重点患者及厕所、洗澡间、病房门窗。
(五)接班者提前到病区,着装符合要求,认真进行接班工作。
1.口头询问有无特殊情况,查阅交班索引,并根据交班索引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
2.做好床边交接,发现问题要向交班者提出处理。
3.点名或清点人数,发现缺少即询问并寻找,报告区长及护士长。下夜班点人数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睡眠状态、呼吸等。
4.按规定清点物品或药械,发现缺少时应及时追查,尤其是危险物品,必要时报告护士长。
(六)交接班者须共同巡视检查病房,进行床边交接班,做到“五清”(交清、问清、听清、看清、数清)和七不接(患者数不准、病情不清、床铺不洁、患者皮肤不洁、管道不通、各项治疗未完成以及物品数量不符不交接)。接班时如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接不清,发生问题应由接班者负责。
(七)接班人员未到或交接未清时交班者不得离开,否则按违反劳动纪律处理,发生问题按相关规定处理。
(八)早会交班期间要安排人员密切巡视照料患者,早会交班完毕后,护士长应带领交接班人员巡视病房,重点患者床边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