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19-05-14 03:5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百年耀邦

2017-04-11 钟德涛 百年耀邦

作者:钟德涛

华中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 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6年12期

2016年10月27日,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简称1980年准则),“为拨乱反正、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要继续坚持” [1]。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所作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简称新准则)的说明中,重点强调了新准则和1980年准则的关系。他说:“1980年准则,既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又对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归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丰富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其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比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和基本准则,关于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关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关于坚持党性,关于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关于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关于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关于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等等。这些都要继续坚持。”[2]这些论述表明,1980年准则作为一部仅次于党章权威的党内重要法规,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胡耀邦为1980年准则的制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文依据史实和历史文献,对胡耀邦在1980年准则的酝酿、制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促使胡耀邦萌生制度治理党内政治生活的理念

1976年是“文革”的最后一年。是年初,随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肆虐,叶剑英莫名其妙地“被生病”,由陈锡联在他“生病期间”主持中央军委工作;4月7日,邓小平因“四五”运动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他担任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没经过全国人大的任何程序就被剥夺了。同一天,华国锋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也是根据毛泽东主席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以中共中央决议公布的[3];庆祝党诞生五十五周年的“两报一刊”社论说,“党内确实有资产阶级”,“要集中火力批邓” [4]; 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后,中央报刊仍大谈“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并以此“抓革命”“向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5]。……长时间“赋闲在家”的胡耀邦一边读书看报,一边思考这些事情,心里不是滋味,他时常对家人和来家看望他的故交感叹“文革”搞乱了理论路线,搞乱了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那些日子里,他“虽然失去人身自由,可是谁也无法禁锢他的思想,无法囚禁他的灵魂”。他“久久地思考着纷争不息的政治斗争、跌宕沉浮的国家命运和„文化大革命‟的渊源始末……”[6] 1976年 10月8日,当叶剑英之子叶选宁代表叶剑英看望胡耀邦,告诉他“四人帮”已于10月6日被粉碎的消息,并征求他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时,胡耀邦不禁感慨万千。10日,当叶选宁再次看望他时,他便谈了“民心为上”的三条纲领性的治国建议,即“

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

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

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这三条治国建议俗称“隆中三策”[7] 72,现以《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为题名收入《胡耀邦文选》。又过了一些日子,11月3日,胡耀邦对来他家探访的周倜说:“四人帮”有“两大政策”,一是愚昧政策,把思想、理论搞乱了;二是恐怖政策,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他还说:错误的东西总是要发展到荒谬绝伦的程度,才会走向反面[8] 31。胡耀邦沿着“民心为上”的治国建议的思路,一天天地作深入的思考,深感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改变,党内政治生活不讲规矩不行。可以说,1976年秋冬,胡耀邦萌生了靠制度治理党内政治生活的理念。

二、主政中央党校、中央组织部期间,胡耀邦明确提出研究党内政治生活问题,并主持起草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初稿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正式恢复在“文革”中停办的中央党校,由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兼任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胡耀邦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主持党校工作。1977年8月召开的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汪东兴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后,汪东兴仍兼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

胡耀邦上任不久,提出在中央党校创办一份拨乱反正的理论刊物。他将刊物取名为《理论动态》。同年12月10日,中央任命胡耀邦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到中组部主持工作后,他过问党校日常工作虽然没有以前多了,但他对《理论动态》却抓得很紧很具体。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副校长、中组部部长任上,以《理论动态》为阵地,在全国率先发动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同时也做了加强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破题工作,并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据中央党校相关当事人回忆,《理论动态》论述的主题和题目,多由胡耀邦提出或审定。《理论动态》创办不久,胡耀邦就要求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研究党内政治生活问题。1978年4月4日,他在中央党校召开的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会议上,主张理论动态组写一篇论述党的工作与行政方法的文章。他说,对党内长期盛行的个人说了算,要从理论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上批透[8] 160。8月18日,他在同中央党校负责干部谈话时明确指出:什么是我们党的正常的政治生活?正常的政治生活怎么遭到破坏?一个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正常的政治生活,就等于灭亡,实际上是一个躯壳。正常的政治生活,对我们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党内要恢复正常的政治生活,不管哪一级,不搞民主,不搞少数服从多数,这怎么行?我们反右,的确是搞了很多错误的东西。我为什么要抓冤假错案?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一个国家要有正常的政治生活,首先执政党必须有正常的政治生活。他在这次谈话中明确要求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写一篇8千字的文章,论述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历史教训。他把题目拟定为《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或《健全党内政治生活》[8] 211。8月23日,胡耀邦在中央组织部主持召开的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中央组织部调研室会议讲话时强调,国家要有正常的政治生活,首先我们党要有正常的政治生活。他在讲话中再次提到前几天说过的写一篇论述党内政治生活文章的事。这次他明确要求,要把有关集体领导、民主讨论、组织服从与保留意见的关系、干部提拔等方面问题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搞清楚,写出那么几条。这篇东西由中央组织部写,要用基本准则几个字。索性写一个文件。文件写出后再写文章,重申几条基本准则。这个文件要发到全党讨论,三四千字[8] 214-215。9月24日,胡耀邦召开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会议,他说:要有正常的党内生活,从历史经验讲,党内没有正常生活就不能成为先进的政党。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先锋队是先进分子,把先进分子的意见集中起来,才能有正确的领导。他提出,论述党内要有正常的民主生活的这篇文章,要从原理、实际教训、搞不好就要失败写起,然后拿出措施,重申几条基本的东西[8] 221。11月22日,胡耀邦再次主持召开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会议。他提出,由《理论动态》和《人民日报》两家合作写一篇《党内要有正常的政治生活》的文章。他说:执政党要有正常的政治生活,这是最大的政治。现在是抓民主,抓法制,这当然对,但首先要抓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的法制,党内的民主,要抓中央,然后一级一级往下抓。正常的生活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决定路线,判明是非。

胡耀邦认为,真理标准问题和正常的政治生活问题关系很密切。前者是思想路线问题,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者是组织路线问题,强调的是正常的政治生活。两者相辅相成。没有正常的政治生活,实事求是就没有保证[8] 212。正因为如此,胡耀邦担任中央组织部长后,便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为了创造一个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胡耀邦分别在中央党校、中央组织部建立了研究队伍,并把这两股研究力量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了整合,还邀请《人民日报》的领导和理论工作者予以协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央组织部在胡耀邦的亲自主持下,写出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初稿。胡耀邦为此费出的心力,完全可以用“夙夜在公,呕心沥血”八个字来形容。

三、胡耀邦主持起草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初稿为《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正式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耀邦在中央组织部主持起草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共十二条。十二条的题目依次是:1.一切重大问题须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反对“一言堂”;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2.如实反映情况(要讲真话,不许讲假话);3.党内不允许搞宗派(要搞五湖四海,不许搞宗派);4.有话摆到桌面上,不搞阳奉阴违(坚持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5.坚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6.思想上理论上的不同意见,只能民主讨论,不能压服(思想上、理论上的不同意见不能压服);7.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8.保证党员的申诉权利(保障党员的权利和申诉权利);9.党内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10.禁止无原则的歌功颂德;11.党员之间是同志关系,不能搞特殊(党的任何领导人,都不准搞特殊);12.党员必须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9]。括号里的文字是曾用过的题目。胡耀邦对十二个题目进行了反复推敲。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的一百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胡耀邦被选举为中纪委第三书记。胡耀邦在这次全会上还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9年1月4日至22日,新成立的中纪委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胡耀邦建议将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问题列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他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第二书记邓颖超、常务书记黄克诚等都一致认同。9日,胡耀邦在会议上的发言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深刻根源是党内生活不正常。我们一定要把党内生活搞正常。我们要把党规党法搞好,要把国家法律搞好,在党纪国法的轨道上,使我们的民主得到健康发展,使生产、工作、社会不受损失[8] 284。正因为如此,中纪委第二书记邓颖超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称赞胡耀邦主持起草的十二条准则很好,为全会做了一项很好的准备工作,是我们今后进行工作的有力武器。同年10月10日,邓颖超应中央党校的邀请去中央党校作《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报告,她在报告中再次提到了胡耀邦强调的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问题。她说:“我现在是借胡耀邦同志的东风。胡耀邦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讲党的组织建设,讲到我们面临的问题,除刚才我讲的几个问题外,他提出了六个问题。”[10] 183她一口气转述了胡耀邦讲的六个问题。

胡耀邦所讲六个问题强调的是: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坚决执行和维护党中央所确定的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一整套政策,以保证全党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要坚决地同派性作斗争,以保证党的组织统一;要认真地把各级党的组织生活搞正常,各级党组织生活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一定要高度重视一部分党员特别是党的某些领导干部那种严重脱离群众,严重腐蚀党的肌体的一切歪风邪气,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一定要认真恢复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党内斗争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坚决地有步骤地实行中央所提出来的党的干部改革的制度[10] 183。胡耀邦所讲的六个问题,都是他在中央组织部主持起草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十二条中所着力阐述的问题,也是他1977年以来形成的党内要有正常的政治生活的基本思想。胡耀邦担任中纪委第三书记后,中纪委从中组部接过了制定《准则》的工作。从后来公布的中纪委正式制定的《准则》文本看,它确实体现了邓颖超转述的胡耀邦的上述思想,并且与胡耀邦在组织部组织起草的十二条准则的精神完全一致。由此可见,邓颖超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所称赞的胡耀邦主持起草的十二条准则为《准则》的正式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完全为尔后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四、胡耀邦参与主持修改《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并由其定稿、审定、签发上报中共中央

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胡耀邦主持起草的十二条准则的基础上,正式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案)[11] 11。此前的1978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党中央设立秘书长、副秘书长,负责中央日常工作。胡耀邦任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长[12] 15。从此时起,胡耀邦实际上开始了参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根据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的意见,1979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以中央文件形式将《准则》(草案)印发至县团级党委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并要求于同年9月1日前将意见报告中纪委进行汇集、整理、修改。中纪委共收到各地报告148份,党员个人来信50件,提出修改意见达1800余条[9]。胡耀邦等中纪委各位书记根据各方面所提意见,要求将内容相似相近的条文做合并处理。于是,增写“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作为第一条,增写“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第三条,增写“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作为第九条,增写“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作为第十二条。定稿后的《准则》仍为十二条。定稿后的十二条题目有些虽有一些文字上的变动,但从文本的整体内容上看,与胡耀邦主持起草的初稿是高度一致的,而且也保留了初稿的针对性、鲜明性特点和文字表述风格。《准则》前后十二次易稿。定稿后的《准则》最后由胡耀邦审定、签发,经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

以上史实表明,胡耀邦不仅是《准则》制定的倡导者、初稿起草的主持者,而且也是《准则》的修改和定稿的参与者,同时还是定稿的审定者和签发者。简单地说,胡耀邦是《准则》的主持制定者。当然,中纪委成立后,陈云、邓颖超等也参与了主持制定工作,功不可没。胡耀邦病逝后,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审定的《胡耀邦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文稿中指出:“为了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明党的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3]这一论断是客观公正的,也是不应改变的。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经十一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后,作为在此次全会上被增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耀邦,从此直至1986年底,为带领全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连续几年里,党风日益端正,社会风气一天天地好转,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各级党政干部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为改善。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胡耀邦同志开拓进取、勤奋工作、顶风破浪、披荆斩棘,在党和国家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应该说,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酝酿、制定和贯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在这“浓墨重彩的一页”中!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光明日报,2016-11-03.[2]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 [N].光明日报,2016-11-03.[3]中共中央关于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J].红旗,1976,(5).[4]在斗争中建设党(社论)[J].红旗,1976,(7).[5]人定胜天(短评)[J].红旗,1976,(8).[6]满 妹.思念依然无尽 回忆父亲胡耀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7]胡耀邦.胡耀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盛平.胡耀邦思想年谱[M].香港:泰德时代出版有限公司,2007.[9]李之琏.20年前“政治生活准则”出台记[J].炎黄春秋,1999,(3).[10]邓颖超.邓颖超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综合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 事记[M].红旗出版社,1987.[1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写组.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3]胡耀邦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N].人民日报,1989-04-23.

第二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信息

托 里 县 第 一 中 学 信 息

第29期

托里县第一中学 2016年11月3日

县一中集中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的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及基层干部汇编应知应会题

11月3日,我校 名教师干部共同学习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及基层干部汇编应知应会理论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途径,组织广大党员及教师在“学”与“做”中进行党性锻炼,从而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抄送: 县委宿书记、政府托县长、关副书记县、委塔常委、县委古常委

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民创办 督查室、总工会、县妇联、文明办、关工委、团县委、纠风办、县科协

责任编辑:海拉提 编辑:马丽

第三篇:浅析创新意识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创新意识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在创业领域寻求突破的大学生具有重大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和内容,真正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即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意识 大学生 创新 案例

一.创新与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创新意识的作用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 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

1.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 4 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2.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 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3.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六.创业意识实际案例分析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

复旦大学计算机本科毕业的顾澄勇,在任何人都会的“卖鸡蛋”上,也卖出了“新创意”,他成功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满足了大家对鸡蛋的新鲜卫生的需求,此外,打造鸡蛋品牌,推出满足人们对营养最足的头窝鸡蛋的需要的“头窝鸡蛋”,等等,开拓出了一片“创业新天地”。此外,建收废品网站“创业”、擦皮鞋开连锁店创业、卖铁板烧创建“大学生铁板烧连锁店”创业等等,都让一些大学生尝到了创业的成功和快乐。

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结论

根据最新资料,今年,中国将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可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今年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势在必行,然而只有在传统的行业里开拓出新的创意,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开拓出创业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陶红《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 梅安妮《创新意识培养与原型启发》湖北教育,1999(6):37。[3] 陈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其养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第四篇:学校教育在人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规范的教育,学校教育在专门化、规模化、全面化塑造人才、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知识的传授。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任何聪明才智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一个人的成才最终应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实现。单就智力培养来说,学校教育是全面教育,是基础教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样样都要学,样样都应该学。这也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提倡并致力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没有基础的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没有根基的,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其次,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不仅是向青少年传授文化知识的地方,学校更是对青少年人格、品德、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地方。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手段,它不仅给人们以文化知识,更给人们道德伦理观念和高尚情操,是一种唯一能够对广大青少年广泛使用并影响深远的手段。

第三,是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培养。学校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预防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是综合性的,是多方面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知识和修养是一个人在脱离集体的情况下无法获得的。学校将不同年龄组的未成年人集中于校园中,通过学科教育、行为训导和生活管理等职能的结合,帮助他们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公民责任感、社会技能、道德标准和遵纪守法意识。所以学校教育是很必要的。

第五篇:科学探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对科学探究的浅浅认识

临猗中学 沈碧荣

《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各要素意义的认识。《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通常包含的能力要素有7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面就具体谈谈教学过程中我的一些认识:

一、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所谓物理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物理思维是物理智力活动(包括观察、记录、思维、注意四个基本要素)的核心。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假设与验证结论等活动,可以使自身的物理抽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物理自觉思维得到相应的培养,如学生通过全程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概念、获得系统物理知识及解决物理问题)可以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活动可以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活动可以培养自身的直觉思维。

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可以把科学方法分为如下四类:普遍的哲学方法;普遍适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具体科学方法;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算法。我们所关注的物理学方法,应该属于这个分类中的第三类,即物理科学的具体科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说方法和数学方法这六种主要的物理学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虽然依赖于物理学方法的指导,但它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物理学方法的掌握。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会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实验的一般程序,学会设计与构思实验的常用方法:学生会理解如何去简化和抽象,弄清为了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而使用模型方法;学生会通过类比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学生会对自己未知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提出某种理论观点:学生会运用数学这种简明、精确的科学通用语言来进行定量的计算。

三、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根本保证,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我们在陈述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时,实际上包括了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根据《标准》,我们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必须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1)提出问题

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通过多种途径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开始,它在整个物理探究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标准》对提出问题的能力列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就这两点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前者比后者更难、更富有创造性,因而前者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奥斯特之所以能提出电流的磁效应问题,是因为他发现了通电导线旁边的小磁针发生了“异动’,卢瑟福之所以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问题,是因为发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已知事实或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尝试性的解释猜想与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就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作出假定、进行解释的过程。因此,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要增强学生应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审视所面对的事实的意识,要学会仔细观察、分析新的事实,并在其中寻找跟原有经验和知识中相似的特征,并尝试对它作出解释。

(3)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或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途径有:一是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设计的过程,分析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实验方法,通过筛选、优化、组合形成实验方案:一是从《标准》关于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入手,对现有的实验方案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讨论。

(4)分析与论证

在该方面,《标准》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分析和处理数据、形成结论、描述和解释结论。在分析和处理数据方面有这样几点应该注意:一是学生应该具备选择实验数据的能力;二是学生有能力确定选择的实验数据中哪些属于常量,哪些属于变量;三是学生对于得到的数据有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为了形成结论,还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现象发生的先后来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描述和解释结论,要力求简单扼要,表述的语言要科学,就应该准确、客观地表述探究结论的适用条件和物理规律特别是要养成表述物理条件的习惯。

(5)评估与交流

这里所说的评估,是指学生对自己探究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养成反思的习惯和作出评估的能力,将有利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发现新的矛盾,有利于提出新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撰写探究报告,逐渐学会组织探究报告的内容,设计和绘制图表,通过相互交流,体会到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的探究报告是没有价值的。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希望我们教师都能引领者学生,走过一段不平凡的科学探究之路。体验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增强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下载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耀邦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