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笔记

时间:2019-05-14 03: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法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法笔记》。

第一篇:民法笔记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

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一、民法的性质:(预测题目:论民法的性质或者为什么说民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法?)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2、民法为文明法。

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4、民法为实体法。

5、民法为私法。

二、民法的任务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第四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

一、平等原则(首要原则)

1、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主体平等地依法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

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

4、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

二、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事项。

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

三、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

2、在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均衡。

3、当事人合理的承担民事责任。

四、诚实信用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五、公序良俗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1、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2、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权利。

第五节:民法的渊源和效力

一、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者表现形式。我国民法渊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法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法律(宪法、民事基本法、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的民法规范)

2、法规

3、规章

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5、国家政策和习惯

二、民法的效力:

又称民法的适用范围,指在何时、何地、何人之间的关系应适用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

1、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1)法律不溯及既往

(2)新法改废旧法。

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我国民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海、领空以及依据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视为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有三点要注意:

(1)全国性的规范文件适用于全国,但仅为某一地区制定的,则该规定仅适合于该地区。(2)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仅适用于该地区,而不能适用于其他地区。(3)我国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律仅适合用于该地区,我国民法不适用于这些地区。

3、民法对人的效力(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同时采取“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

第六节:民法的适用与解释

一、民法的适用:民法的适用指对民事法律规范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2、强行法优于任意法。

3、例外规定排除一般规定。

4、具体规定优先于一般性条款。

二、民法的解释: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两种

1、文理解释:又称文义解释,指依据法律条文文句的字义或文义所进行的解释。

2、论理解释:指斟酌法律制定的理由以及其他一切情事,依推理而阐明法律规范的真意。论理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张解释。又称扩充解释,是指仅依法律文句的文义解释不足以表示立法的真意时,而扩张该条文文句的含义作出解释。

(2)限缩解释。又称缩小解释、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文句含义过于广泛时,对其含义应予以缩小的解释。

(3)反面解释。又称反对解释,是指法律条文所规定的事项,就其反面的意思进行解释。(4)类推解释。是指对法律无直接规定的事项,选择法律关于类似事项的规定进行解释,以类推适用法律。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预测题)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

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亦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1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利益的内容

财产关系

是指直接与财产有关的具体由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人身关系

是指与主体不可分离的,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2义务主体的范围

绝对法律关系 是指义务主体不特定,权利人以外的一切权利人均为义务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相对法律关系 义务主体为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3内容的复杂程度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只有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

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两组以上对应的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

4形成和实现的特点

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民事主体依其合法行为而形成的,能够正常实现的民事法律关系。

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

是指因不法行为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民事法律事实〕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基本特征为客观性和法定性。民事法律事实的意义在于能引发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包括以下情形:

1、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即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3、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

1、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2、人的行为。指与人的意志有关,直接体现人的意志,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第三节: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

一、民事权利

1、民事权利的含义: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2)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2、民事权利的分类:

(1)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

财产权

是指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

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2)权利的作用

支配权

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请求权

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

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

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3)权利的效力范围

绝对权

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

相对权

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

(4)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

主权利

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

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

原权

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

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 中的权利。

(6)权利有无移转性

专属权

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

非专属权

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

3、民事权利的行使

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权利行使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1)自由行使权利。

(2)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4、民事权利的保护

指为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或者恢复被侵害的民事权利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分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

(1)自我保护:又称私立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分自卫和自助行为。

(2)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5、实施自助行为的条件:(预测题)(1)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2)须情事紧迫来不及请求国家保护(3)须采取法律许可的方式

(4)须事后当即请求国家保护

二、民事义务

指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需要,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民事义务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发生根据

法定义务

是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的而非由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约定义务

是指当事人自行约定的义务

2义务的内容

积极义务

是指以义务人须为一定行为(作为)为内容的义务。

消极义务

是指以义务人须不为一定行为(不作为)为内容的义务。

3义务与义务主体的关系

专属义务

是指义务人不得将其移转给其他人负担的义务。

非专属义务

是指义务人可将其移转给他人负担的义务。

三、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有以下特征:

(1)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

(2)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人的权利为目的。

(3)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4)民事责任是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2、民事责任的分类:(1)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

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 是指因债务人不履行已存在的债务而发生的民事责任。

亲权的民事责任

是指因实施亲权行为而发生的民事责任。

(2)民事责任的内容

履行责任

是指责任人须履行资金原负担的债务的责任。

返还责任

是指以返还利益为内容的责任。

赔偿责任

是指以赔偿对方损害为内容的责任。

(3)承担民事责任一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按份责任

是指责任人为多人时,各责任人按照一定的份额向债务人承担民事责任,各债务人之间无 连带关系。

连带责任

是指债务人为多人时,每个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各责任人相互间有连带关系。

(4)按民事责任的内容有无财产性。

财产责任

是指直接以一定的财产为内容的责任。(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非财产责任 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3、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

(8)支付违约金。

(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未成年民事责任

第三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的特点:

1、平等性;

2、内容的广泛性和统一性。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各国对胎儿的法律地位均作出特别规定,大致有以下三种:

1、胎儿只要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就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2、不承认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项上视胎儿为已出生。

3、不承认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认为在某些事项上视胎儿为出生,仅是在某些事项上对胎儿的利益予以保护。——我国现行立法采取的是第三种体例。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依《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至自然人死亡时其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终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利终止的法律事实。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自然死亡

又称生理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终结。宣告死亡

又称推定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后经厉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该自然人为

死亡。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宣告之日为被宣告死亡人死亡的日期。

*依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继承人分别继承。

五、预测题: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第二节: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得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和行使权利、设定和履行义务的资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有两个显著特点: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赋予的一种资格,不是由其自行决定的,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限制或剥夺。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即意识能力为依据。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18周岁以上和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能够以自己劳动收入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可以独立进行一些民事活动但不能独立进行全部民事活动的资格。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指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未满10周岁以下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它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指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制度。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宣告须具备下列条件:

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2、被申请的当事人须为精神病人。

3、须由人民法院经特别程序作出宣告。

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终止〕指其不可能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当自然人死亡时,其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第三节:自然人的住所

一、〔住所〕:自然人的住所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和中心场所。(只能有一个)

〔居所〕:一个人总要居住在一个地方,起居住的地点称为居所。

二、住所的确定:

有意定住所和法定住所之分,我国《民法通则》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三、住所的法律意义

1、确定民事主体的状态,确定某些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地点。

2、确定债务的履行地。

3、确定案件的管辖。

4、确定法律文书的送达和某些特定行为的实施地。

5、确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

第四节:监护

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

〔监护〕指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制度。监护具有以下特征:

1、被监护人须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2、监护人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监护人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监护的目的: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

监护的设立

也就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确定监护人。预测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何设定??

二、监护的设立3种方式:

1、法定监护: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

2、指定监护:由有关单位或者法院指定监护人。

3、遗嘱监护:由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其设立的遗嘱种指定监护人。

三、监护人的职责:(预测题)

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

2、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3、管理和教育被监护人。

4、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

四、监护人的更换、撤换

1、〔监护人的更换〕:指在监护人无力承担监护职责时,经其请求由有关单位或者法院更换他人为监护人。

2、〔监护人的撤换〕:指对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经有关人员或单位申请,由法院撤消该监护人的监护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撤消监护人资格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经有关人员或单位申请。

(2)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3)须由人民法院撤消。

五、〔监护的终止〕监护的终止指监护关系的消灭,是指不再设立监护人。监护人的范围

第五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1、宣告失踪的概念和意义:特征

〔宣告失踪〕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的人宣告为失踪人的制度。为消除因自然人长期下落不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法律通过设立宣告失踪制度,通过宣告下落不明人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由代管人管理失踪人财产,以保护失踪人与相对人的财产权益。

2、宣告失踪的条件和程序:

(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2)须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2年)

(3)须由人民法院经过法定程序宣告。

3、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没有以上人选或有争议的由法院指定代管。代管人负有管理失踪人财产的职责,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想法院请求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也可申请变更代管人。

4、宣告失踪的撤消:

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切知道他的下落,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当撤消对他的失踪宣告。撤消后,财产代管关系终止,代管人停止代管行为,将代管财产交给被撤消宣告人。

二、宣告死亡

1、〔宣告死亡〕: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下落不明的满一定期间的自然人为死亡的制度。

2、宣告死亡的条件和程序:

(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2)须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下落不明满4年、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日满2年)

(3)须由人民法院宣告

3、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相同法律后果。被宣告死亡时间和自然死亡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之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4、死亡宣告的撤消: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撤消对他的死亡宣告。宣告死亡的判决一经撤消发生以下法律后果:

(1)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民事主体资格不消灭,其仍可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2)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

(3)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配偶在其宣告死亡后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消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则不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4)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子女在被宣告死亡期间被他人依法收养的,该收养关系有效,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第四章:法人 第一节:法人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特征有:

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2、法人是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独立性体现在:

(1)组织上的独立性。(2)财产上的独立性。(3)责任上的独立性。

二、法人应具备的条件:(预测题:法人的成立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法人的历史沿革和本质

1、法人的历史沿革: 法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时期形成法人的雏形,欧洲中世纪的教会财产法创设了社团所有权、信托以及基金等制度,确认了中世纪教会社团的主体地位,此可谓法人独立财产制的产生。11世纪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一些人联合起来组成联合体,后来出现海上合伙,合伙人责任仅限于其最初的投资,此可谓法人有限责任制的产生,到中世纪末期随着罗马法的复兴,注释法学派提出了法人概念。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中确认了法人制度。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完善了法人制度。我国自成立后,在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一直使用法人概念,但一直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真正从法律上确认法人制度的是《民法通则》。

2、法人的本质:

(1)拟制说: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注释发派,后为德国学者萨维尼所倡。

(2)否认说:包括:目的财产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布林兹。受益主体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耶林。管理人主体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赫尔德。

(3)实在说:包括:有机体说,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基尔克。组织体说,代表人物为米休德等。

实际上法人的存在根源于商品经济,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的联合赫财产的联合,这种联合有着不同于个人的完全独立的利益,从而法律须赋予其主体资格。

四、法人的分类:

1、学理上对法人的分类:

(1)法人设立所依据的法规

公法人 是指依据公法设立的法人。

私法人 是指依据私法设立的法人。

(2)法人成立的基础

社团法人

是指以社员权为基础的人的集合体,其以有一定的成员为成立条件。

财团法人

是指为一定的目的的财产的集合体,其以捐助的一定财产为基础,以一定的捐助行为 为成立条件。

(3)社团法人成立的目的上分

营利法人

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其设立的目的是为成员谋取经济上的利益

公益法人

是指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法人。

中间法人

既不以营利为目的,又不以从事工艺失业为目的的法人。(4)根据法人的国籍上分

本国法人

是指根据本国法设立的具有本国国籍的法人。

外国法人

是指本国法人以外的法人。凡依据我国法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法人,均为我国的法人。外国法人在我国可设立分支机构。

2、法律上对法人的分类:

(1)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所有制性质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等; 企业组织形式分:公司法人和非公司法人)

(2)非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机关法人

是指从事国家管理活动的各类各级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法人 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是指有自然人或者法人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或者有一定的捐赠财产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法人的民事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预测题: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相比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成立,终于消灭。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法人自然属性的限制。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互相有差异性。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预测题: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即法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在存续时间上是一致的。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受其目的和经营范围的限制。

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由法人机关或者代表人实现的。

三、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指法人对自己的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有以下两个最主要特征:

1、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2、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对其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

第三节:法人机关

一、法人机关的含义:(预测题:法人机关的含义和特点?)

〔法人机关〕指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就产生的不需要特别授权就能够以法人的名义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集体或个人。法人机关的特征有:

1、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法人机构。

2、法人的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织部分。

3、法人机关是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而设立的。

4、法人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代表机关。

5、法人机关是由单个自然人或集体组成的。

二、法人机关的种类:由权利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组成。

1、法人权利机关:是法人自身意思的形成机关,是决定法人生产经营或者业务管理的重大事项的机关。

2、法人执行机关:是执行法人权利机关决定的机关。是执行法人意志的机关。

3、法人监督机关:是对法人的执行机关的行为实行监督检查,以保障法人意志得以实现的机关。

三、法人的法定代表人(预测题:法定代表人的概念和特征?)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特征:

1、是由法律或者法人的组织章程规定的。

2、是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3、是代表法人进行业务活动的自然人。

四、法人机关与法人的关系

法人机关与法人之间不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具有同一的法律人格。法人机关是法人的组成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四节:法人的财产与责任

一、法人的财产

〔法人的财产〕指法人独立拥有的财产。法人的财产有以下特征:

1、法人的财产是法人独立享有、自主支配的财产。

2、法人的财产是与其他组织、发起人或者投资人、法人的成员的财产完全相分离的财产。

二、法人的责任

〔法人的责任〕是指法人在对其在民事活动中发生的债务负责清偿的民事责任。法人责任有以下特点:

1、法人的责任是法人独立承担的民事责任。

2、法人的责任是法人对其自己的债务承担的责任。

3、法人的责任是以法人的独立财产承担的责任。

4、法人的责任不能代替法定代表人的个人责任。

第五节:法人的设立

一、法人设立的含义: 〔法人的设立〕是指法人这一组织体的创办或建立。作为组织体的法人,只有建立起组织体,才能取得法人资格。

法人设立不同于法人的成立,设立是成立的准备阶段,是法人成立的必经程序。

二、法人设立的原则:

1、特许设立主义。指法人的设立须经国家立法或国家元首的许可。

2、许可设立主义。指法人的设立须经行政机关的许可。

3、自由设立主义。指对法人设立的国家不作任何干预,一任当事人自由设立。

4、准则设立主义。指法律规定设立法人的条件,而不必经行政机关的许可。

5、强制设立主义。指国家对法人的设立采取强制设立的政策。仅适用于特殊领域的法人,如工会。

三、法人设立的程序

1、法人设立的方式:

(1)命令设立;

(2)发起设立;(3)募集设立;

(4)捐助设立。

2、法人设立的条件:

(1)有发起任或设立人。

(2)须有法律依据。

3、法人资格的取得:

(1)以命令方式设立的机关法人,不须登记,自设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

(2)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自设立之日起,即取得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3)企业法人均须办理法人登记,自主管机关核准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第六节: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一、法人的变更

1、法人变更的概念: 〔法人变更〕指法人成立后在其存续期间内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组织体、组织形式以及其他事项的变动。法人变更主要指企业法人的变更。

2、〔法人组织体的变更〕:包括法人合并和法人分立两种情形。

(1)法人的合并:指两个以上的法人合并为一个法人。分为:吸收合并与分设合并。

(2)法人的分立:指由一个法人分立为两个以上的法人。包括:新设分立和派生分立。

*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3、组织形式的变更:指企业法人组织形式的改变

4、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指法人登记中应登记的其他事项的变更。这些变更不影响法人原参与的法律关系的效力。(如名称、代表、场所、住所、注册资本等)

二、法人的终止:

指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不再存在,其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终止。企业法人因下列原因之一终止:

1、依法被撤消。

2、解散。

3、依法被宣告破产。

4、其他原因(如合并、分立等)

三、法人的清算

〔法人的清算〕指法人终止时由清算组织依职权清理该法人的财产,了结其参与的财产法律关系。

〔清算组织〕 是依法成立的对终止的法人进行清算的组织或个人又称清算人。清算组织进行清算活动包括:

1、了结现存的业务。

2、收取债权和清偿债务。

3、将清偿债务后剩余的财产移交给享有权利的人。

企业法人因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或其他原因而进行清算时,该企业法人民事主体资格消灭,但可以进行清算范围内的活动。

第五章:非法人组织 第一节:非法人组织概述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非法人组织〕,也就是法律中所说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中的其他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社会组织。非法人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非法人组织为社会组织。

2、非法人组织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3、非法人组织不具备法人的条件

二、非法人组织的主体地位

非法人组织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也具有民事诉讼能力,是既不同于自然人也不同于法人的另一类民事主体,非法人组织只具有相对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其在财产和责任上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三、非法人组织的种类:

1、营利性非法人组织和非营利性非法人组织。(成立的目的)

2、需登记的非法人组织和不需登记的非法人组织。(其成立是否需要办理登记)

第二节:合伙

一、合伙的概念和特征 〔合伙〕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经济目的,按照共同协议组成的联合体。其特征是:

1、合伙是按照共同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2、合伙是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联合体。

3、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4、合伙是合伙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人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组织。

二、合伙的分类

1、普通合伙与有限责任合伙。(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责任的范围)

2、个人合伙与单位合伙。(合伙人的自然属性)

3、合伙企业与其他合伙。(合伙的目的和组织形式)

三、合伙的内部关系(预测题:论合伙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1、合伙人有出资的义务和管理使用合伙财产的权利。

2、合伙人有合伙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3、合伙收益的分配权和分担合伙亏损的义务。

四、合伙与第三人的关系

1合伙人以合伙名义进行的活动对外代表合伙。2合伙人对合伙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

五、入伙与退伙

1、入伙:指在合伙存续期间有第三人加入合伙成为合伙人。

2、退伙:指在合伙存续期间,合伙人与其他合伙人脱离合伙关系而不再为合伙人。分任意退伙和法定退伙两种情形。

(1)任意退伙:又称声明退伙,是基于合伙人自己的意思而决定的退伙。

(2)法定退伙:又称非任意退伙,指根据法律直接规定的条件而非基于合伙人的意思而发生的退伙。

预测题:各自的情形区别?

六、合伙的解散与清算

〔合伙的解散〕又称合伙的终止,指合伙终结,合伙人之间结束合伙关系。合伙人解散的原因有:

1、合伙协议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合伙人不愿意继续经营。

2、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3、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解散。

4、合伙人仅余一人。

5、合伙协议约定的目的实现或无法实现。

6、合伙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7、法律、法规规定的合伙解散的其他原因。

合伙结算时应进行清算并公告债权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清算人。清算期间执行以下事务:

1、清算合伙财产,必要时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2、处理与清算合伙未了结的事务。

3、清缴所欠税款。

4、清理债权、债务。

5、处理合伙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6、代表合伙人参与民事诉讼。

第三节:其他非法人组织

一、法人分支机构:指由法人为实现其职能而设立的一种可以自己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但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机构。法人分支机构的特点有:

1、法人分支机构是由法人为实现其职能而设立的机构,从属于法人。

2、法人的分支机构是相对独立的机构。

3、法人的分支机构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由自然人一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

2、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并须经核准登记。

3、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

4、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

1、个体工商户: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个体工商户是以户为经营单位的。

(2)个体工商户须依法核准登记。

(3)个体工商户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工商业经营。

(4)个体工商户以户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

(5)个体工商户的户主对个体工商户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2、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农村承包经营户是以户为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经营层次。

(2)农村承包经营户依照承包合同从事商品经营。

(3)农村承包经营户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

(4)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经营者对承包经营期间的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

非法人组织包括:合伙、法人的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六章: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指的是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民事权利的客体,又称为民事权利的标的。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征:

1、有意性:指能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

2、客观性:指不依主体的意识而转移。

3、法定性:指由法律所规定。

二、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1、物,其中包括金钱和有价证券。

2、其他财产。指物以外的财产。

3、行为。指人的工作和服务。

4、知识产品。

5、人身利益。指人格和身份所体现的非物质利益。

6、其他。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利益需要的其他财富。

第二节:物

一、物的概念和特征:(预测题)

〔物〕是民事主体能够实际控制或支配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资料。其法律特征有:

1、须存在于人身之外。

2、须能够为人力所实际控制或支配。

3、须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4、须为独成一体的有体物。

二、物的分类:

1、是否有可移动性

动产

是指可以一般方法移动且移动后不会改变或不会损害其价值的物。

不动产

是指不能以一般方法移动或移动后会改变或损害其价值的物。

2、是否具有自由流通性

流通物

是指允许在民事主体之间自由流通的物。

限制流通物

是指法律对其流通予以一定的限制,仅可在特定主体之间或特定范围内流通的物。

禁止流通物

是指法律禁止其流通,不能成为交易标的物的物。

3、相互间的关系

主物

是指同一人所有的需共同使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的两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

从物

是指辅助主物发挥效用的物。

4、两物间的关系

原物

为产生孳息的物。

孳息

则是由原物产生的收益。

5、使用后形态的变化性

消耗物

又称消费物,是指经一次性使用就会归于消灭或改变形态和性质的物

非消耗物

是指可长期多次使用而不会改变形态和性质的物。

6、是否可分割

可分物

是指经分割后并不会改变其性质或影响其效益的物。

不可分物

是指经分割会改变其性质和影响其用途的物。

7、交易中确定方式(预测题:划分特定物和种类物的意义?)

特定物

指以单独的特征具体确定的物。

种类物

是指仅以品种、规格、型号或度量衡加以确定的物。

8、可否由其他物代替

代替物

是指得以同一种类、品质及数量的物代替的物。

不代替物

是指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从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与主物同属一人所有

2、须独立成为一物

3、须与主物共同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物的作用。

三、物在民法上的意义:

1、物是民事法律关系中最普通的客体。

2、物可决定法律关系的性质。

3、物会影响案件的管辖。

第三节:有价证券

一、货币:

有时称金钱,是指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的物。

二、有价证券:

1、有价证券的概念和特征:有价证券是设定并证明持券人有取得一定财产权利的书面凭证。代表一定的财产权利,具有经济价值,也是一种特殊的物。有价证券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特征:

(1)有价证券与证券上所记载的权利不可分离。

(2)有价证券的持有人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人主张权利。

(3)有价证券的支付义务人有单方的见券即付的履行义务。

2、有价证券的种类: 从有价证券所代表的权利性质上分类:(1)代表一定货币的有价证券(本票、汇票、支票)(2)代表一定商品的有价证券(仓单、提单)(3)代表一定股份的有价证券(股票)

(4)代表一定债券的有价证券(债券)从有价证券所代表的权利的转移方式分类:(1)记名有价证券。(2)指示有价证券。(3)无记名有价证券。

第七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预测题)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法律后果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预测题)

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能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合法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意思表示为单数还是复数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是指仅有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是指须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2、是否有对价

〔有偿法律行为〕

是有对价的法律行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支付一定的财产代价,任何一方在没有给予对方相应的代价时,不能从对方取得相应的利益。〔无偿法律行为〕是指没有对价的法律行为,一方从对方取得某种财产利益,不需向对方支付财产代价。

3、双方权利义务关系

〔双务法律行为〕

是指当事人双方均负担相应义务的法律行为,一方的义务也就是另一方的权利。

〔单务法律行为〕

是指当事人一方仅负担义务而另一方仅享有权利的法律行为。

4、标的物的实际交付

〔诺成性法律行为〕

又称不要物行为,是指只要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法

律行为不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成立生效要件。

〔实践性法律行为〕

又称要物行为,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生 效的法律行为。

5、是否须采用某种特定形式

〔要式法律行为〕是指须采用某种特定形式的法律行为,这种法律行为不采用特定的形式不能成立生效。

〔不要式法律行为〕 是指法律不要求须采用某种特定形式的法律行为,这种法律行为采用何种形式可由 当事人自由决定。

6、其与原因的关系

〔要因法律行为〕

又称有因行为,是指与其原因不可分离,原因不存在,法律行为也就不能成立生效 的法律行为。

〔无因法律行为〕

又称无因行为,是指其可与原因相分离,原因存在与否不影响其效力的法律行为。

7、发生效力的时间

〔生前法律行为〕

又称为生存行为,是指其效力发生于行为人生存时的法律行为。〔死后法律行为〕

又称为死因法律行为,是指于行为人死亡后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如遗嘱)

8、法律行为相互间的关系

〔主法律行为〕

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法律行为中,不依赖于他行为而可独立存在的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

须依赖于其他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和有效要件 第二节: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要素

〔意思表示〕指行为人欲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内在意思的外在表现。意思表示包括意思和表示两个方面的要件和内容。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

1、口头形式:指以口头语言的方式作意思表示。

2、书面形式:指以书面文字等方式作意思表示。

3、默示形式:指不直接以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行为作意思表示。(推定形式、沉默形式)

三、意思表示的分类 1表示方式 明示的意思表示

是指以语言文字或者法律或交易习惯所确认的其他表示方法,直接表示其意思的 意思表示。

默示的意思表示

是指通过表示然的行为来表示其意思的意思表示。2意思表示有无相对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是指有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是指没有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3表示到达对方的方式

对话的意思表示

是指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可直接入于为对方了解范围的意思表示,如当面或

用电话所为的意思表示。

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是指表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不是直接可为对方了解而是间接入于对方了解范围 的意思表示。(如书信、第三人传达)4意思表示有无瑕疵

健全的意思表示

是指无瑕疵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是指表示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或者表示人的意思形成

不自由的意思表示。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四、意识表示的瑕疵

1、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故意的不一致: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示出不同意思,其并无受其意思表示拘束的意思而为意思表示。

(2)通谋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虚伪的意思表示。

(3)隐藏行为。指表意人为虚伪表示而其真意为发生另外的法律效果的表示行为。

无意的不一致。

(1)错误。指表意人因误认或不知而使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2)误传。指第三人无意地传达错误而造成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2、意思表示不自由。(预测题:3种意思表示的各自的构成要件?)(1)受欺诈的意思表示。

(2)受胁迫的意思表示。

(3)为难中的意思表示。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表示指阐明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正含义。

第三节: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民事行为〕

是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

一、民事行为成立的条件(预测题)

1、一般民事行为成立的条件:

(1)行为人。

(2)意思表示。

(3)标的。

2、民事行为的特别成立条件

指特别的一些民事行为成立所需要的特有条件。

二、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预测题)

1、一般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2、民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

指一些特殊的民事行为除具备一般生效要件外还须具备的生效要件。

第四节: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指行为人设立一定条件,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与否的民事法律行为。

1、条件的概念与特征:条件是当事人用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事项。条件具备的特征有:(预测题: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之条件的特点?)

(1)须为尚未发生的客观事实。

(2)须为将来能否发生名不能肯定的事实。

(3)须为合法的事实。

(4)须为当事人约定的事项。

(5)须为与当事人希望发生的法律效果不像矛盾的事实。

2、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

条件的成就指作为条件的客观事实发生。条件的不成就则是指作为条件的客观事实未出现。

3、条件的分类:(1)、条件的作用

停止条件

又称延缓条件,是指关系法律行为效力发生的条件。解除条件

是指关系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2)、条件的内容

积极条件

是指以某种事实的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消极条件

是指以某种事实不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指当事人以将来确定到来的客观事实作为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的民事法律行为。分生效期限和终止期限。〔生效期限〕,简称始期,又称延缓期限,生效期限指决定法律行为发生的期限。〔终止期限〕,又称终期,指决定法律行为消灭的期限。第五节: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预测题)

〔无效民事行为〕指因根本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要件,自始确定的、当然的、完全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特征:

1、无效民事行为是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生效要件的民事行为。

2、无效民事行为是自始不能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

3、无效民事行为是确定的当然无效的民事行为。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行为。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所为的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6、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7、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

三、无效民事行为的后果

1、不得履行。

2、返还财产。

3、赔偿损失。

4、收缴财产归国家或返还财产给集体、第三人。

第六节: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

一、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预测题)

〔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是指因意思表示有瑕疵,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消或变更的民事行为。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是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民事行为。

2、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是可予以变更或撤消的民事行为。

3、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是只有当事人才可主张无效的民事行为。

二、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的种类(预测题)

1、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形下所为的民事行为。

三、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的撤消

1、撤消权的概念:当事人享有的可使可撤消民事行为自始不发生效力的权利即为撤消权。

2、撤消权的消灭:

(1)具有撤消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消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消权。

(2)具有撤消权的当事人知道撤消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消权。

3、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被变更、撤消后的后果

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经当事人请求被变更的,应按变更后的内容履行。经请求撤消的,该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区别在于:(预测题)

(1)二者发生的原因不同。

(2)二者的效力不同。

(3)确认二者无效的条件和程序不同。

第七节: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一、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又称效力未定民事行为,指于行为成立时其是有效还是无效尚不能确定,还待其后一定事实的发生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有以下特征:

1、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是于成立时是否有效或无效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民事行为。

2、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既可成为有效的民事行为,也可成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类型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双务行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该行为有效;若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则该行为无限。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2无权代理行为:对无权代理行为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3无权处分行为

4债务人同意欠缺的债务移转行为

第八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预测题)

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由本人直接承受其法律后果

二、代理的特征:(预测题)

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2、代理人代理进行的主要时民事法律行为。

3、代理人独立进行代理行为。

4、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

5、代理人实施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三、代理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1、代理的意义:

(1)代理扩大了民事主体的活动范围。

(2)代理可以补充某些民事主体资格尚的不足。

2、代理的适用范围:

不论自然人、法人还是其他民事主体,都可以通过代理人进行民事活动。但下列行为不适用代理:

(1)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应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2)事实行为。

(3)违法行为。

*代理人指导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四、代理的分类:

1、代理人代理权限发生依据

〔委托代理〕指按照委托人的委托而产生的代理。

〔法定代理〕

是指由法律根据一定的社会关系直接规定的代理。

〔指定代理〕

是指由人民法院或其他指定单位的裁定或者决定而确定的代理

2、代理人代理权限的范围

〔一般代理〕

又称总括代理、全权代理,是指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及于一般事项的全部,其范围并无特别限定的代理。

〔特别代理〕

是指特别限定代理某一事项,代理权限限定于一定范围或特定事项的代理。

3、代理人的人数

〔单独代理〕

是指代理权仅授予一人,代理人只有一人的代理。〔共同代理〕

是指代理权授予二人以上,代理人为数人的代理。

4、是否由本人授予

〔本代理〕

是指直接由本人授权的代理

〔再代理〕

有称为复代理,是指代理人在必要的情形下,将部分或全部代理事项转托他人而由他人即再代理人所为的代理。再代理的成立条件:(预测题)(1)须是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

(2)须经原代理人授权

(3)须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事后及时报告被代理人并取得同意

第二节: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概念:

〔代理权〕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并由被代理人承担其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资格。

二、代理权的授予:

1、代理权授予的概念:指授予代理人以代理权的法律现象。

2、代理权授予的性质、形式和内容。

授权行为的性质: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只要本人一方授予代理权的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授权的效力。

授权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

授权行为的内容: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委托书委托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三、代理权的行使

1、代理权行使的含义与原则:

代理权的行使,指代理人载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代理权的行使应遵循下列原则:

(1)在代理权限内积极行使代理权。

(2)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

(3)合法行使代理权。

2、滥用代理权的禁止:

滥用代理权须具备以下条件:

(1)代理人有代理权。

(2)代理人实施行使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3)代理人所实施的代理行为损害或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滥用代理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1)对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法律行为。

(2)双方代理。是指代理人同时代理双方为同一法律行为。

(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

四、代理权的消灭

代理权的消灭,指代理关系的终止。

1、委托代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

(1)代理期间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3)代理人死亡。

(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5)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2、被代理人死亡后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委托代理人实施的代理行为有效:

(1)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的(2)被代理人的继承人均予以承认的(3)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约定到代理事项完成时代理权限终止的

(4)在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经进行、而在被代理人死亡后为了被代理人的继承人的利益继续完成的。

3、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代理终止:

(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第三节: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

一、无权代理的含义: 〔无权代理〕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的名义所实施的代理。无权代理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1、行为人自始就没有代理权。

2、行为人所为的代理行为超越代理权。

3、行为人的代理权消灭。

二、狭义的无权代理:(预测题:狭义无权代理的后果?)指行为人无权代理,也没有使他人足以相信其有代理权的客观事实,行为人以本人名义而实施的代理。追认拒绝催告,表现形式,滥用代理权

三、表见代理:

1、表见代理的概念和构成:

〔表见代理〕又称表现代理是指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但有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和理由。善意相对人与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该民事法律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构成表见代理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无代理权却以本人的名义为民事行为。

(2)客观上有足以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实。

(3)相对人主观上无过错。

(4)行为人与相对人所为的民事行为具备生效要件。

表见代理的代理行为有效,相对人也可在本人未承认该表见代理行为前主张该行为为无权代理而撤销该行为。

2、表见代理的常见情形与后果:

常见情形有:

(1)本人对第三人表示授权给行为人而实际上并未向行为人授予代理权或者在授予代理权后又撤回其授权。

(2)本人交付证明文件给行为人,行为人以此证明文件与相对人实施民事行为。

(3)代理人关系终止后本人未收回代理证书,行为人以原委托授权书等代理证书与相对人实施行为。

(4)本人知道行为人为无权代理行为而不表示反对。

表见代理的后果: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限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特征表现法律后果

第九章:诉讼时效与期限 第一节:民事时效概述

一、民事时效的概念: 〔民事时效〕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包含三方面要素:

1、须有一定的事实状态的存在。

2、须该事实状态持续不间断地存在了一定期间。

3、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即权利的取得与消灭。

二、民事时效的性质

1、时效为法律事实中的自然状态。

2、时效具有强制性。

三、民事时效的种类:(时效的构成条件和法律后果)

1、取得时效:指占有他人财物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后即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的时效制度。(我国无)

2、消灭状态:指因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后即发生丧失权利的法律后果的时效制度。(我国诉讼时效)

第二节:诉讼时效概述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预测题)

诉讼时效指权利人于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权,就丧失该项请求权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具有如下特征:

1、诉讼时效完成仅消灭实体请求权。

2、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

3、诉讼时效具有普遍性。

二、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预测题)

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二者的区别:

1、性质和后果不同。

2、起算点不同。

3、计算方式不同。

4、法律条文表述不同。

5、适用条件不同。

三、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诉讼时效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请求法律保护的请求权。下列请求权不适用于诉讼时效:

1、在物权保护上,排除妨碍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

2、对未经授权经营的国有财产的保护。

3、对人身权的保护。

四、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

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是指民法上统一规定的适用于法律没有另外特别规定的各种民事法律 关系的诉讼时效。

2、特别诉讼时效

又称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民法或者单行法特别规定的仅适用于法律特殊规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

五、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有: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申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六、诉讼时效的效力:是指诉讼时效完成即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发生的法律后果。四种学说:

1、债权消灭说。

2、抗辩权发生说。

3、诉权消灭说。

4、胜诉权消灭说。

我国法上采用胜诉权消灭说。即诉讼时效完成后权利人仅丧失请求法院依强制程序保护其权利的权利。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第三节:诉讼时效的计算

一、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的开始时间一般应依下列情形确定:

1、附条件的债,应自条件成就之日起算。

2、定有履行期限的债,应自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3、未定有履行期限的债,应自债权人给予的宽限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4、以不作为为标的的请求权,应自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之日起算。

5、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应自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算。

6、要求返还被非法占有的财物的,应自权利人知道物被非法占有和侵占人之日起算。

7、侵害身体健康的,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发现的,后经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伤害引起的,从伤势被确诊之日起算。

二、诉讼时效的中止(预测题: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

1、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诉讼时效的中止〕,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发生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暂停计算时效期间。待中止事由消除后,再继续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2、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和时间:

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由法律规定即法定的而不能是约定的。

(1)不可抗力。(2)其他障碍

只有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客观事实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才发生诉讼时效中止。

3、诉讼时效中止的后果:诉讼时效中止,只是发生诉讼时效期间的停止计算,原进行的诉讼时效仍然有效,中止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继续进行。

三、诉讼时效中断(预测题: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1、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

〔诉讼时效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全归无效,待中断事由消除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2、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

(1)提起诉讼。

(2)权利人提出要求。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时,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全归无效,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4、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区别:(预测题)

(1)发生的事由不同。

(2)发生的时间不同。

(3)发生的法律后果不同。

四、诉讼时效的延长

指在诉讼时效完成后,权利人向法院提出请求,经法院查明权利人确有正当理由未能及时行使权利,可延长时效期间,使诉讼时效不能完成。诉讼时效延长是对诉讼时效中止的一种补充,二者区别是:

1、诉讼时效中止发生在诉讼时效进行中,而诉讼时效延长则发生在诉讼时效届满后。

2、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而诉讼时效的延长是由法院确定的。

第四节:期限

一、期限的概念和意义:

〔期限〕指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时间。期限在民法上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期限可决定民事主体的民事能力的取得、丧失。

2、期限可决定某些事实的推定。

3、期限决定着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执行。

4、期限可决定民事权利义务的取得、丧失。

5、期限可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效力。

二、期间的分类

1、是否具有强制性

任意性期间

是指法律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的期间。

强行性期间

法律直接规定的并且当事人不得排除其适用的期间。

2、其确定性

确定期间 指以日历上的某一时间来确定的期间。

相对确定的期间 是指以某一事件或行为的发生而准确计算的时间。不确定期间 是指未明确规定而由当事人根据情况来确定的期间。

3、其计算方法

连续期间

是指期间开始后连续不间断地进行计算,不因任何情况的出现而中断计算的期间。不连续期间

是指期间开始后只计算其中某些时间或者可舍去某些时间的期间。

4、其确定根据

法定期间

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期间。

指定期间

是指由法院或仲裁机构等确定的期间。意定期间

是指由当事人自行约定的期间。

5、适用范围

普通期间

是指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可普遍适用于某类或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期间。特殊期间

是指法律规定的仅适用于法律特别规定的某些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期间。期限的确定和计算,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届满。不抱括本数:不满、以外。

三、期限的确定与计算:

1、期限的确定:

(1)规定日历上的某一时间。

(2)规定一定期间。如一年,一月。

(3)规定某一必然到来或必然发生的特定时刻。

(4)规定以当事人提出的时间为准。

2、期限的计算:

(1)期间的起点。从规定时间开始计算,开始当天不算。(2)期间的终点。最后时间为节价日,以节假日次日为最后终点。

第二篇:民法真题笔记

真题讲解:

1、民事权利:

物权、债权、人身权、知识产权

物权和知识产权属于支配权,绝对权,债权属于请求权,相对权。相对权是指在特定人之间。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支配权包括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

请求权请求他人为或不为。包括物上请求权、占有返还请求权、债权请求权。

形成权指单方法律行为。包括:撤销、解除、抵消合同的权利。特色:时间上。

抗辩权指对抗对方请求权的权利。区别于否认权。它的前提是承认请求权的存在。永久性抗辩权(导致请求权永远不能实现,如诉讼时效过期)和延期性抗辩权(暂时不能实现)。包括:同时履行、先履行、不安、一般保证人享有的先诉抗辩权和诉讼时效过期的抗辩权。支配权有期间:存续期间。所有权和人身权是无期限的。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有期限。

请求权:物上请求权无期限。占有返还请求权有期间(1年,除斥期间)。债权请求权有期间(诉讼时效,1年。因为人身损害的诉讼时效只有1年。但并不是所有的债权都适用诉讼时效:把钱存在银行,过了N年后要求取现。公开发行的债权及其券息。未出资到位的股东继续缴纳出资的义务)。

2、宣告死亡:

第一顺序:配偶(唯一的。其他的配偶、父母、子女都为第一顺序)。

民事行为分为民事法律行为(legal。合法、有效)、效力待定的行为、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3、合伙分为民事合伙(个人合伙)和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包括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普通合伙包括一般的普通合伙和特殊的普通合伙。民事合伙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合伙企业要登记。民事合伙不用登记。民事合伙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民事合伙的特征:

一、书面协议

二、共同出资

三、共同经营

四、同赢同亏。但是事实上认定民事合伙成立:没有书面口头协议也行,只有共同出资也行,只有过共同分红也行。

4、协议有效时指对协议的当事人有效,但是不对抗第三人。

5、无权代理首先必须为代理,才能构成无权代理。代理的特征:

一、有三方关系。

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

三、为被代理人谋利益。(代理人可以得薪酬,是在委托合同关系中作为受托人的利益)

代表:名义上有三种人。法律关系上只有两种关系:被代表人和第三人。代表人不具有独立人格。它的行为都是被代表人的行为。法定代表人与本公司是代表关系,而他下面的经理、职员之类的与公司是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没有委托合同也能成立代理关系。代理与委托不存在必然关系。甲乙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并不必然存在代理关系。因为代理必须是民事法律行为,而委托是完成一定的事务,如甲让乙代他记笔记,不产生法律关系,不受民法调整。委托是否产生代理要看委托的是不是受法律调整的事情。法律行为包括婚姻行为、收养行为、遗嘱行为、合同行为。但是能代理的只能是合同行为。看委托的事务是否能产生合同的效力。

无权就是没有受他人之托。

6、诉讼时效的中断:起诉、请求、认诺(乙方)

认诺:甲要乙还钱,乙返还全部债务、返还利息、返还部分债务、写保证书或提供担保。只要认账就行。

一审事实审,二审法律审,只有一审可以提诉讼时效(事实)。

7、侵犯姓名权:冒用他人姓名、恶意不使用他人姓名、阻止他人使用(名字没有专用权)、恶意重名。

8、债的分类:

一、法定分类。六种:侵权、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缔约过失、合同、当事人单方允诺。

二、学理分类:按标的物分类(货币之债、财物之债、劳务之债。三种债之间不能单方抵消,单方抵消必须是种类相同,除非是对方同意,那就是协议抵消)。财物之债分为特定之债(买画肯定是买特定的那一副而不是别人仿的)和种类之债(买彩电只要同型号就行)。按当事人多少的问题:单一之债(债权人债务人只有一个人)和多数人之债(债权人债务人任一方有两人以上)。多数人之债分为连带之债和按份之债。按标的物的多少分为简单之债(欠一万元,一年后只能换人民币)和选择(欠一万元,一年后可换美元、人民币)之债。

天下的任一房屋都属于特定物。

9、无因管理(三大要件):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实施了管理行为(不看是否有效果)、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纯粹为他人或既为自己又为他人)。

房屋倒塌并造成损害——建筑物侵权。无因管理要支付管理费用。

10、失主要求拾得遗失物者返还无期限限制。乙将拾得的遗失物卖给丙,甲可以要求丙返还,有期限,2年。

11、雇员侵权:

一、故意或重大过失:雇主、雇员连带责任。

二、一般过失:雇主承担责任。打人都是故意,没有过失。一般人犯了一般人的过错——一般过失;职业人犯了一般人的过错——重大过失。

职务侵权(职务行为,非雇佣关系,机关工作人员):不区分故意、过失,由机关承担责任。

12、校园侵权:

一、校方侵犯未成年人权利,校方承担全部责任(例:校舍倒塌、食堂中毒、老师体罚)

二、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校方承担过错责任。赔偿按份。

三、第三人(非校方或学生)侵害未成年人,第三方人承担。若找不到或无力承担,那么校方承担补充责任。(不是连带责任

PS:学校对学生永远承担过错责任。父母承担无过错责任。

13、饲养动物侵权:主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免责情况:

一、受害人有过错。

二、第三人有过错。

施工侵权:过错推定,承担过错责任。

过错责任一般由受害人举证,两种情况例外由加害人举证:

一、施工责任,二、建筑物侵权。

14、附条件的行为:生效条件和失效条件。将来的事实决定合同的效力。

附义务的行为:例如:我把房子卖给你可以,但你不能卖掉或每年让我住十天。并不决定合同的生效与否。

附义务的赠与:如题,若乙违背义务转让,甲可以行使取回权,但是不对抗善意第三人。

15、质押包括权利质押和动产质押,不动产不能质押。抵押动产、不动产都可以。

16、预告登记:起源于德国。举例:2009年1月1日签订购房合同(期房),2010年1月1日交房,2010年4月1日可以办房产证,2010年7月1日才拿到房产证。09年1月1日签订买卖合同,合同生效。卖方义务是交付并办理相关手续,而买房义务是交钱,已履行完毕(按揭也属于一次性付款)。买房对房屋享有债权(1年半)。债权极易受侵害,因其不能抵抗物权,买房担心一房两卖。一房两卖的两个合同都有效。若卖方为第二个买方办理了所有权登记,第一个买方只能向卖方要求违约责任。所以才有预告登记的产生。预告登记是指把买卖合同拿到房管局去登记,登记完毕还是债权,只是这个债权可以对抗物权。这时,开发商仍然可以一方两卖,第二买方合同有效,但是,第二买方不能取得所有权。只有预告登记人才能取得所有权。

预告登记时限只有3个月。从能够办理产权登记之日起起算。在上题中4月1日起算。因为在4月1日前任何人都办不了产权登记手续。

17、(1)、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无权处分。有权处分不要求第三人是善意还是恶意。没有无权处分就没有善意取得。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的合同效力待定。

甲被宣告死亡,儿子乙将遗传所得赠给丙,甲被撤销宣告死亡,但是赠与是有权处分,不能找丙要回。这里不适用善意取得。

甲将车借给乙,乙卖给丙,乙丙之间是效力待定的合同。事后甲追认,又因交付,丙取得所有权,不适用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构成要件:

一、善意(不知情),二、有偿(要付出对价,赠与不行),三、交付,此外动产在甲乙之间必须是委托占有。占有:

一、委托占有(基于甲的意识或委托,如借用、保管、质押、仓储、所有权保留买卖、租赁),二、脱离物(违背了甲的意识,包括遗失物、盗赃物(盗窃、抢劫、侵占、职务侵占、贪污受贿))即使丙善意有偿,也不构成善意取得。

遗失物与无主不是按主观意思来分的,而是按物的客观事实来看,是别人遗失的就是遗失物。

所以做题先看是否为委托占有,再看善意构成的要件。

善意取得可以取得所有权、担保物权。

善意取得原主人不得要求返还原物。

18、合同+交付=所有权转移。如果买方得货后不付钱,卖方只能起诉,如果买方还是不付,强制执行。不能要求返还原物,因为买卖双方之间只是债权的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了。只能以欺诈为由撤销合同返还原物,或者,以买方迟迟不付款构成根本违约,解除合同要求返还原物。

19、建筑物侵权适用过错推定。由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责任。二者不是承担连带责任。要看事故的发生谁负有注意义务。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对外都承担连带责任。

20、《物权法》第191条:第一百九十一条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抵押权人无权不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

如果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将抵押物卖给第三人。例如:甲将抵押给乙的房屋未经乙同意卖给丙,因为抵押权登记,丙肯定不是善意第三人。甲捐款潜逃。这时,法律赋予乙撤销权,甲丙之间的合同自此无效。乙可以要求法院将房屋再次卖掉得放款。丙房钱两空。这时,如果丙代为清偿甲的欠款,就可以保住房子。

21、交付包括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交既要有客观上的转移,又要有主观上转移的意识。

(1)、现实交付三种情况:风险、孳息、合同的相对性。

例:送货上门,交付地在买房,如在途中东西丢了、坏了、孳息,都归卖方。

例:代办托运,交付地在承运人。

(2)观念交付:简易交付(先占后买。如我先租后买。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完成之时交付)、指示交付(全称:返还请求权的让与。甲卖乙一台电脑,但是电脑在丙那里保管。乙丙是邻居。甲打电话给丙,说乙去他那取货。打了这个电话后交付完成。这时丙保管的电脑就是乙的电脑。第二天乙去取电脑不是交付)、占有改定(合同成立在前,履行在后:甲乙签订合同,约定三天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甲一物两卖,卖给丙,丙取得所有权。甲对乙违约,赔价款的20%。为了防止一房两卖,则占有改定:一签定合同所有权就转移,但是卖方要借用或租用一段时间。这时若甲又卖给丁,这时不叫一物两卖,而是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占有改定最大的弊端是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3)《物权法》107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甲丢失的手表被乙拾得,甲要求乙返还没有时间限制。

乙将手表卖给或赠给丙。若乙将表卖给丙,甲得知后,可以选择要钱——向乙追偿,这时丙取得了所有权,但是丙不是基于善于取得,因为甲要钱时相当于对乙丙之间的合同进行追认,乙丙之间合同有效,再加上交付,丙取得了所有权。

乙将手表赠给丙。甲得知后,选择要物——向丙追回。有时间限制:两年。两年后丙取得手表的所有权,这不是善意取得。两年后甲对乙的追偿没有丧失。如果两年内要追偿,如何追偿?如果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这也不是善意取得,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如果丙不能证明是通过拍卖或~,那么甲可以无偿从丙处拿走。

22、承揽合同:定做人有权解除合同。

甲乙同时履行:同时履行抗辩权。

有先有后:先履行——不安抗辩权。后履行——先履行抗辩权(又称顺序抗辩权)。

预期违约: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23、合同的中止六种原因:清偿、解除、抵消、提存、免除、混同。

单方解除合同:

一、根本违约: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目的不能实现、一方构成预期违约、一方迟延履行并且经过宽限期仍不能履行的、其他根本违约行为。

延迟履行不能单方解除合同,只能收取相应的违约金,并给对方一个宽限期。但是一分也不能延迟的合同除外。

二、任意解除权。有些合同基于它的特殊性,不需举证对方构成根本违约甚至违约。不定期的租赁合同双方、承揽合同的定制人、货运合同中的托运人、委托合同双方、最高额保证合同中若无规定保证期间的话保证人、保管合同未规定保管期间的话寄存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部分赠与合同的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但是不享任意解除权。赠与合同是法定解除。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解除赠与合同,不再履行赠与义务。该合同解除不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赠一人就原已履行的赠与,无权要求受赠人返还。但在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中,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合同。

24、双方订立合同,一方发现另一方欺诈,救济途径:(两大类四种)

甲乙1月1日磋商,3月1日签订合同,(附条件和附期限的合同,先订立,后生效;有些重要合同先生效,后履行),6月1日生效,9月1日履行。12月1日合同中止,双方无权利义务关系(有些合同中止后,还具有后合同义务)。

1月——3月:磋商阶段,甲发现乙欺诈,不再谈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3月——6月:合同成立,等待生效。甲发现乙欺诈。缔约过失责任。见合同法第58条。因违约责任基于合同生效。

6月——9月:合同有效,尚未履行。乙不准备或不能履行合同。预期违约:合同有效+履行期限未到来。

9月——12月:一方履行,一方不履行或部分履行。实际违约:履行期限到来以后。

12月以后:后合同义务: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合同生效以前: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生效以后:违约责任(预期违约、实际违约、违反后合同义务)

合同生效后发现欺诈:甲乙合同撤销(期限1年)后,合同自始无效,追究缔约过失责任。或者选择合同有效:或过了撤销期限,或弃权,或受害人要求变更合同,可以追究商场的违约责任。有时违约责任陪得比缔约过失责任更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违约责任双倍赔偿。还可以选择补偿性的赔偿。

25、消费者可以追究商场违约或侵权,只能追究生产者侵权,撤销合同是法定的五种情形。一个损害只有一个请求权。

26、双倍赔偿只存在于消费者和商业终端之间,如超市、商场等。

商品房的双倍赔偿:一房多卖、一房多抵押、将抵押房屋出卖。

有质量问题不适用双倍赔偿。

27、分期付款合同卖方处于弱势。所以特殊规定,当买方违约价款达到1/5时,认定买方构成根本违约,赋予卖方单方解除或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

28、甲丙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也就不存在违约关系。甲不能直接追究丙的违约,可以先追究乙的违约,再由乙追究丙的违约。

29、行纪类似委托,但是与委托又有区别:

一、行纪人只能是有行纪资格的商人,不能是自然人,而委托合同受托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商人。委托不要求受托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例,让邻居小孩帮忙打酱油)

二、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而受托人往往以委托人的名义。

三、行纪有偿。委托原则上是无偿。费用由委托人承担,而行纪由行纪人承担费用。

四、行纪签合同时行纪人是当事人。显名代理中,委托人虽以自己订立合同,不是当事人。

五、行纪人可以自买自卖,委托人不行。

相同点:在委托和行纪合同中,所得利益无条件归委托人。

30、离婚和合同解除是一样的,要在婚姻有效的前提下才能离婚。

遭到威胁而结婚,认定无效。一般合同欺诈胁迫,认定可撤销。

无效婚姻不能调节,且适用一审终审制。

31、赠与、继承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除非赠与方、遗嘱方明确规定单方所有。即使有规定,但是若事后夫妻双方协议共有,协议有效。

32、赠与是合同,双方行为。遗赠是基于遗嘱,单方行为,遗嘱生前订立,死后生效。遗赠只有死后才能得到。所以临终前的交付是赠与而非遗赠。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如果作者生前没有明确表示不发表,其发表权在法律规定的有效保护期内,由作者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或者作品原件的合法所有人行使。丁是原件所有人,而丙是继承人,第一顺序: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若无,第二顺序:原件所有人。

33、婚姻类似契约的相对性,因第三人原因引起契约破裂,无过错方可以向其配偶要求赔偿,不涉及第三人。

第三篇:《民法课堂笔记》精选之名誉权

www.xiexiebang.com

法律教育网

《民法课堂笔记》精选之名誉权

1.名誉权的含义。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良好评价及基于人格尊严而享有的权利。名誉,是社会的评价,不是自我认识,对名誉的自我认识是名誉感。名誉感是否受法律保护,理论界存在争议,考生不必深究。一般认为,是否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要以社会的一般评价是否降低为准。对考生而言,要参照一般观点。笔者认为,名誉感受到侵害(痛苦感),是精神受到损害的表现。名誉权人人皆有,不能认为德高望重、出类拔萃的人才有名誉权。毫无疑问,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也享有名誉权。某某人毫无名誉,只是生活中的说法。

《民通》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条文中规定的损害行为都是故意行为,但是侵害名誉权,不以故意为必要条件,过失行为也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2.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名誉权解答》,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认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七第2项)。

(2)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之七第3项)。应当指出,此种情况,同时侵犯了隐私权。

(3)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之七第4项)。

(4)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八第2项)。

(5)文章的内容基本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八第3项)。

(6)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人物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九第1项)。

www.xiexiebang.com

法律教育网

(7)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揭露隐私的内容,致使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九第2项)。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以影射方法(间接方法)贬损他人名誉,仍然可以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3.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精神损害赔偿等。

第四篇:《民法课堂笔记》精选之名誉权

司考课件网 sikaokejian.cn 最好、最全,最有价值的免费司法考试资料分享网站!

《民法课堂笔记》精选之名誉权

1.名誉权的含义。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良好评价及基于人格尊严而享有的权利。名誉,是社会的评价,不是自我认识,对名誉的自我认识是名誉感。名誉感是否受法律保护,理论界存在争议,考生不必深究。一般认为,是否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要以社会的一般评价是否降低为准。对考生而言,要参照一般观点。笔者认为,名誉感受到侵害(痛苦感),是精神受到损害的表现。名誉权人人皆有,不能认为德高望重、出类拔萃的人才有名誉权。毫无疑问,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也享有名誉权。某某人毫无名誉,只是生活中的说法。

《民通》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条文中规定的损害行为都是故意行为,但是侵害名誉权,不以故意为必要条件,过失行为也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2.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名誉权解答》,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认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七第2项)。

(2)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之七第3项)。应当指出,此种情况,同时侵犯了隐私权。

(3)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之七第4项)。

(4)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八第2项)。

(5)文章的内容基本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八第3项)。

(6)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人物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九第1项)。

司考课件网 sikaokejian.cn 最好、最全,最有价值的免费司法考试资料分享网站!司考课件网 sikaokejian.cn 最好、最全,最有价值的免费司法考试资料分享网站!

(7)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揭露隐私的内容,致使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之九第2项)。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以影射方法(间接方法)贬损他人名誉,仍然可以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3.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精神损害赔偿等。

司考课件网 sikaokejian.cn 最好、最全,最有价值的免费司法考试资料分享网站!

第五篇:读民法思维笔记

换个角度看民法

——读《民法思维 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题记

何谓法律思维?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运用法律。一个社会的法律文化或风格是由法律制度和法律思考的形式和内容所构成,而法律教育具有关键的重要机能。首先是如何学习法律?王老师的专著,民法概要,总则,物权两本,债权三本,天龙八部,民法思维。这几本的作用是不同的,前面四个属于教科书,重点在于制度的体系化介绍,天龙八部属于论文汇集,应该是读完前面几本之后才可以涉足,这样有助于论文的体系化定位(王老师选编论文没有按照民法体系的顺序,这点我有些奇怪),而民法思维,一般也是要在教科书学完之后才开始看,因为这本书总在请求权基础的思维方式,如果读者对各项可能的请求权基础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的话,自然效果更好。读王泽鉴先生的书,不能仅仅读其中的法学知识,更要琢磨其中的法学方法。择其要者,可概括为四端:其一,请求权基础的思考及论证方法;其二,法解释学的方法;其三,案例研究的方法;其四,比较法的方法。法学方法犹如游泳方法,如果只谈如何游泳而不能实际下水实践,必然是误人子弟的空谈。同样,如果只学习游泳的理论而不实际下水实践,自己的能力根本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提升。王泽鉴先生的著作,既有对于相应方法的阐述,更多的则是实际应用这些方法的思考和论证。读书不仅应领会作者的意思,同时应注意作者的方法。正是这些方法,对于中国民法研究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应当重视本学科的方法和专业书籍。

开始要学会分析法律概念,因为分析法律概念从而明确其构成要素,是法律人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应该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以及判例评析等最终做成解题报告。在过程中要重视实例的研究,实例研习的目的在于培养思考方法,去面对处理未曾遇见的法律问题。案例事实的彻底了解与把握,通过将日常生活转变为法律概念,何时何地,谁和谁发生了什么?带着问题去研读案例。在案例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来回穿梭。

其次是探讨了以请求权为基础的出题模式的逻辑连贯性,即谁是原告或被告?可否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请求返还其物?若不能,有何救济方式?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怎样的?以请求权为基础的理论很清晰的回答了“谁得向谁,依据何种法律规范,主张何种权利”的问题。据此请求权基础的体系由六大类构成:

一、契约上的给付请求权

二、返还请求权

三、损害赔偿请求权

四、补偿及求偿请求权

五、支付费用偿还请求权

六、不作为请求权

下载民法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法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大民法总论复习笔记(五篇材料)

    最新下载(NewDown.com.cn) 中国最大、最专业的学习资料下载站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民法笔记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考点重点学习笔记,超经典总结

    民法 1.形成权:单方意思表示就引起权利变更。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没有对应的义务;一般适应除斥期间(有例外:离婚请求权、共有物分割请求权、收养关系解除权等);一般不可以附条件、期......

    钟秀勇讲民法总结民法笔记

    第一编:民法总则 第一章: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权利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事实 1.分类图(P17段波) 2.下列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1)好意施惠关系(不产生合同关系但是不排除侵......

    民法

    第一部分 案情介绍 2009年12月6日17时30分,被告胡伟国(男,38岁)持***518驾驶证,驾驶黑A58992号轿车,沿道里区抚顺街由西向东行驶至抚顺街电话分局门前时,将原告彭建华(......

    民法选择题

    1. 甲乙公司互负债权债务50万,丙公司对乙公司也负有50万债务,设乙公司在2013年12月申请破产被法院受理,则下列抵销有效的是?     甲公司于2014年1月向乙公司发出了债务抵销的通......

    民法试题

    民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

    民法教案

    民 法 教 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民法的概念和民事法律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和民事行为,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学习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使......

    民法学习方法

    民法学习方法 民法的内容非常庞杂,学习起来很多同学感到没有头绪。那么怎样使民法的学习有头绪呢?民法的核心有四个问题,也就是我们讲的四大版块,第一个版块是民事主体问题;第二......